流芳百世的《中华民族名医像》

《中华民族名医像》(简称《名医像》)系列图文由《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1月25日首发,至2022年1月14日结束,历时一年,形象地展现了历代名医风采及中医药的丰富文化内涵,实为一件可歌可贺的事。
《名医像》从第1位到第56位的标题,只有姓名。从第57位到第70位,标题作了重大改进,对名医进行了人物及学术特色等的概括,如《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张锡纯:衷中参西的医林楷模》等。这样的改进为文章增色不少,可见编辑的良苦用心。
稍嫌不足的是,《名医像》中有部分医家姓名中有生僻字,如能注音则更显周全。例如:雷斅(xiào)、刘昉(fng)、朱橚(sù)、朱纯嘏(g)、吴其濬(xùn)。(单德成
中医药老照片的故事
先医庙内的神农雕像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2/0421/16505081124621250_441x596.jpg
2017年国庆节前夕,老友沈同芳(1939—2021)来寒舍小叙,同时带来十余张珍贵的老照片。
沈同芳,江苏省名老中医沈伯藩的次子。他年长我4岁,酷爱岐黄,继承家学,供职于常州市中医医院。沈同芳为人和蔼,穿着朴素,谈锋甚健,喜收藏字画文物,这次带来的照片便是他的部分藏品。
沈伯藩(1904—1980),名澍屏,一作树屏,伯藩是其字,以字行,号杏生,别署两砚斋主。17岁受业于青果巷石皮场名医谢起梁(谢大章)夫子攻习妇人科3年,助诊2年。未久,拜无锡名家世医邓星伯为师,学习内科。常州市中医院妇科创始人,孟河医派传人,1958年被评为江苏省名老中医。
沈同芳带来的老照片包括上海著名中医秦伯未、程门雪、陆渊雷及沈伯藩的字画照片。其中最为稀罕的是沈伯藩于1940年拍摄的先医庙内的神农雕像。
这张照片距今已有82年历史,是常州中医史的珍贵文献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照片右上方题写有:炎帝神农氏,姜姓,人身牛首,火德王。在照片下方有注解:此前清武进县青果巷原105号先医祠神农氏,取上等进口檀香木所雕像,惜咸丰初年(作者补充:此处为笔误,应为咸丰末年)遭太平天国起义军屠城、杀人三天。护王陈坤书下令部下推倒孔庙及先医祠神像,然后放火焚毁。至同治即位,第二代雕塑匠重新仿照原像,乃供后人祭祀。今改为青果巷205号,民国壬子元年,则改谓武进县中医公会。
1940年仲夏,伯藩(沈澍屏)跋于青果巷蛤蜊滩(旧名:石皮场),时年三十七岁(虚岁,以下同)。2013年重阳佳节,次子同芳(沈澈)翻拍资料,时年七十五岁。
照片上的神农全身雕像,慈祥端庄,一只手拿药草品尝。这一典故源于“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尝”字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品尝”,一个是“尝试”。尝药之后,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会出现中毒身亡的情况。因此,又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正是通过这种反复尝试,人们才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对药物的毒性也有了深刻了解。“一日而遇七十毒”也正是神农时代医学开拓者们辨识、积累中药知识过程的真实写照。在后世传说中,人们将诸多医学探索者的贡献集中于神农,于是神农的形象在历史传颂中也越来越丰满。
先医庙又称先医祠,位于江苏常州(民国时称武进)青果巷205号,为常州唯一一座医学方面的专庙。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元代三皇庙,是元、明、清三代官方医学专祠,古人将伏羲、神农、黄帝视为医学之祖,先医庙既是古代常州医学发展的实物证据,也是古代常州民间医学崇拜及信仰的重要体现。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常州,1862年,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调驻常州主持军务,曾下令捣毁孔庙及先医庙,然后放火焚毁。同治四年(1864),常州被清军收复,重建先医庙。重建的先医庙为硬山式古建筑,前后两进,每进面阔三间即9.9米,进深6.4米。神农炎帝是三皇之一,仿照神农雕像原样重塑。
据白珽《常州路医学田记》记载,元代建有医学专祠,“尊古先皇王以祠之,礼良明之医以师之”,将医学纳入官方教育、祭祀体系,并形成一套官方医学教育、祭祀的制度。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先医庙废弃,此后百余年医学祭祀无固定场所,直到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知府刘钰购买青果巷民地,才重新建立起来。
沈伯藩既是德艺双馨的中医名家,又广泛涉猎新闻界、书法界、摄影界、文艺界,称得上是中医界的文化达人。沈伯藩曾兼任《武进正报》副社长,凭着记者的职业敏感,非常重视图文资料的积累。他有一台德国相机,拍摄技巧娴熟。除了上述神农雕像照,沈伯藩当时还拍摄了先医庙门口的两方石碑,这些照片都极其珍贵。
民国元年(1912),先医庙曾作为武进县中医师公会的办公地,沈伯藩曾任该公会常务理事兼组织科科长。1940年,沈伯藩将重塑的神农雕像摄入镜头,并将先医庙门口的两块石碑的内容拍了下来。中医界名流屠揆先、钱同高、卞伯歧、屠济宽、陈士青等人经常汇聚于此,他们谈医论药、切磋技艺,并且为争取中医合法地位而积极奔走、出谋划策。
沈伯藩拍摄的两方石碑,其中一方所刻内容是“重修常州府医学碑记”,立在西侧门墙内,记载了明代常州府医学发展以及明末医学祠修复事迹。另一块石碑为“重修医学祀典记”,立在东侧门墙内,记载了常州府医学官向地方官申请恢复三皇祭祀,得到地方官府支持的经过,记录了武进县、常州府、江苏巡抚、巡按、道台等官员恢复医学祭祀的各级批文。
1964年,常州市政府将二方碑刻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见证古代常州医学发展的珍贵文物,可惜碑刻在“文革”时遭石灰涂抹而字迹不清。这两方石碑对研究常州医学有重要价值,也是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地方医政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2020年仲夏,我向沈同芳赠书时,还谈起了青果巷内先医庙的往事。未料,2021年12月7日,同芳兄仙逝,2020年的那次相见,竟成永别。他赠送给我的老照片,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沈伯藩与沈同芳父子二人钟情于神农雕像照片的故事,可用成语“弦歌不辍”来形容,行为雅致,性情坚韧。
先医庙在常州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内。目前,虽然青果巷205号的先医庙尚未恢复原貌,但有识之士早已提出将此处辟为常州中医博物馆的建议。
2020年11月,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常州市,召开了老城厢复兴发展现场工作推进会,出台了《常州老城厢复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纲要》。相信随着市区老城厢的开发和利用,由沈伯藩拍摄、沈同芳保存的神农雕像及碑刻,距恢复原貌,指日可待。(单德成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杂志《国医素》创办始末
时间:2022-08-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单德成
常州最早的中医杂志《国医素》,创办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一日,季刊,仅办了2期就因种种原因遭遇停刊。
该刊以“阐扬国医原素、指导社会健康、沟通医药声气、促进互助精神”为主旨,成为中医之喉舌,学术之宝筏。出版者武进国医学会,印刷者国医素书局,社址在武进(今常州市)化龙巷北首。钱今阳任社长兼总编辑,施秋玉任副社长兼编辑,黄寿斋任总务主任,唐柳浦、吴静斋都是编辑,周病骥任广告部主任。办刊注重文化的趋向性、传承的连续性和文献的严谨性。
钱今阳(1915—1989),字鸿年,常州人,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中医儿科学家。他出生于常州钱氏中医儿科世家,为名中医钱同增(1882—1924)之子,是第十一代传承人。童年失怙,然其少抱大志,勤攻读,稍长则攻家学,后随叔父钱同高(1888—1967)临证,18岁即单独应诊。由于谦虚好学、下笔成章,深受前辈与同人的好评。中医界泰斗秦伯未在《当代医家传略》一书中介绍钱今阳:“先生治医,既不守旧,复不迷新。信奉经方,不薄时论。贵在愈病,不执己见。”
钱今阳诊余致力于医学团体事业,先后与医界前辈沈润庠等创立武进国医学会,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常务理事,兼总务组主任、文书宣传股股长,与同道万仲衡创办武进国医讲习所,被推荐为董事,兼总务主任,后改组为武进国医专科学校,复被推为常务经济校董,兼校务长。创办《国医素》杂志社,该刊撰编人员荟萃全国各地中医界名流,主要撰稿人有秦伯未、徐相任、邵芝餐、王杏村、章次公、施秋玉、许元龙。
“国医”是我国自古沿用的历史名词,亦专指中医。夫素者,原素之谓,精华之意也。该刊内容丰富,立意深刻,设有“画报”“评论”“学说”“药物与方剂”“专著”“国外医学名著译作”“临床实验录”“医界人物志”“医林文艺”“特载”“医药情报”等栏目。为了庆祝创刊,杂志首期特刊载《国医素缘起》文章1篇。
《国医素》虽然只开办了两期,但刊登栏目多样,内容洋洋大观。其中,“画报”栏目主要展示了武进国医学会会员照片、各地名流对本刊的题词、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五日武进国医学会第四届会员大会拍摄的照片。“评论”栏目刊登了中医今日之危机、向整理国医者进一言、现代国医界应有的态度和认识等论点文章。“学说”栏目则刊登了有关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急性痛风之原因病状与治疗、眼病与喉病等方面的学术文章。“药物与方剂”栏目谈论了附子、厚朴、桂枝汤。“专著”栏目刊登的主要内容有实用温病学、伤寒论改正并注。“国外医学名著译作”栏目刊登了关于熏炭之研究、浅田宗伯的处方等。“临床实录”栏目刊登了小儿寿庭患伏暑治疗记、医案、针灸治验摘录、赋梅花馆治验录、秋燥治验等内容。“医界人物志”栏目刊登了晚清常州儿科名医钱心荣、治痘名家钱祝唐、术佳德善的沈廷荃和江苏省国医馆馆长王硕如等人的传记。“医林文艺”栏目刊有中国外科学教科书序、国医素杂志题言、妇科易知录序、钱母(钱同高母亲)谭太夫人八秩寿诗。“特载”栏目刊有中医条例、中医审查规则、武进国医学会第三届会务概述。“医药情报”栏目涉及紧要、机关、团体、教育、出版等方面内容。其中有江苏国医分馆董事会议组织编辑委员会聘钱今阳为主任委员的消息。
1929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242个团体281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要求政府立即取消废止中医议案。同时,全国总商会、中华国货维持会、医药新闻报馆等也支持中医界。通过斗争,国民政府和卫生部表示对中医并无歧视,并面允代表:该提案虽获通过,但暂不执行;改称中医为国医;同意成立“国医馆”,聘请陈存仁、谢利恒二人为卫生部顾问。为了纪念这次抗争取得胜利,医学界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于是,当年的《国医素》杂志第二期专门为此增加了“国医节”特辑文章16篇,包括秦伯未的《三一七以后》、钱宝华的《纪念国医节的根本问题》、谈逸盦的《国医节纪念之感想》等,浓墨重彩对“国医节”进行组稿报道。其中,吴敬斋所作的《三一七歌》格外引人注目,这首作品饱含深情地歌颂了中医药,现节录如下:
轩岐医药五千年,流传至今犹未歇。济世活人疗疾苦,工同良相比诸葛。
鞠躬尽瘁不辞劳,愿进人群登寿域。望问闻切工心计,刀圭针砭擅手术。
寒热温凉权时变,君臣佐使用相匹。一剂便知两剂已,病者以愈忧者悦。
钱今阳是起步于常州、发展于上海的中医名家,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咨询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负责人等职。他年轻时积累的办刊经验为后来创办新中国第一本中医杂志《新中医药》奠定了基础。他编著出版的《中国儿科学》又名《钱氏儿科》,是中医儿科历代经典与钱氏儿科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中医杂志《国医素》融学术性、史料性、时效性于一体,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医历史的珍贵文献,是弘扬中医传统文化的优秀刊物,历久而弥足珍贵。(单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