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清心治皮炎
(2022-09-23 08:09:24)广东省中医院研究团队在此病理基础上研发出了院内制剂培土清心颗粒。
特应性皮炎又称为异位性皮炎、特应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疾病,好发于婴幼儿,病情顽固、反复,归属于中医“四弯风”“湿疮”“胎疮”“奶癣”等范畴。陈达灿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土虚、心火旺,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偏热,后天饮食失节,脾失健运。由于母亲孕期过食肥甘或辛辣油炸之品,助湿化热,或情绪不稳,肝郁化火,遗热于胎儿,导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偏热;或后天喂养不当,暴饮暴食、嗜食生冷辛辣油腻肥甘等食物,从而导致患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从内生,蕴久化热,湿热合邪,外发肌肤;或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腠理而发。
培土清心颗粒由太子参、山药、薏苡仁、连翘、灯芯草、淡竹叶、钩藤、牡蛎、甘草等中药组成。其中,太子参具有补益脾胃、培土渗湿的功效;连翘为疮家圣药,具有清心火、解热毒的功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记载:“连翘辛凉,翘出众草,能升能清,最利幼科,能解小儿六经诸热。”太子参、连翘培土清心共为君药;淡竹叶、灯芯草可清心除烦导赤、甘淡渗利去实热;薏苡仁、山药可健脾补胃除湿,助太子参、连翘调理心脾为臣药;钩藤平肝祛风止痒、牡蛎重镇潜阳安神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用药轻灵平正,共奏清心培土、祛风止痒之效。
【探秘镇院之宝】山西省中医院的清热利湿胶囊
祛湿止痒治过敏
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是由于禀赋不耐,同时风、湿、热邪阻于肌肤所导致;湿邪多由脾虚而生,若经常饮酒或嗜食辛辣腥发之品可使湿热内生;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因素可导致五志过极,进而生热化火;如果再外感风邪,就会因风、湿、热蕴积而形成疹。
清热利湿胶囊由黄芩、黄柏、龙胆、滑石、苦参、车前草、石膏、淡竹叶、白茅根、牡丹皮、蝉蜕、白鲜皮、地肤子、龙骨等中药组成,其中,黄芩、黄柏、龙胆、滑石、苦参、车前草等共行清热祛湿之力;石膏、淡竹叶清泄气分之热;白茅根、牡丹皮清营凉血,透热转气;蝉蜕、白鲜皮、地肤子、龙骨等疏风清热,安肤止痒。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安肤止痒之功。
(张梦雪 张轶欧)
冰连脂洗剂外搽联合沐浴方治婴儿湿疹案
摘自2024-4-10中国中医药报
陆钱海 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新湖卫生院
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或“胎敛疮”,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炎症,为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笔者常用冰连脂洗剂外搽联合沐浴方治疗婴儿湿疹,多获良效,现与诸位同道共享。
李某,男,4个月零五天,2023年5月31日初诊。患儿1个月前开始出现头面部及胸背、四肢散在皮疹伴瘙痒,时有流滋糜烂,结黄痂。曾在某市医院就诊,因家长不愿给患儿服药,亦不愿外用激素软膏,导致患儿病情逐渐加重,遂寻求中医治疗。刻下:头颈、躯干、四肢皆有斑丘疹,时有流滋糜烂。胃纳一般,二便可,夜寐不安,指纹色红。其母亲孕期喜食海鲜刺身等发物,父亲年幼亦有湿疹史,并对多种药物过敏。
诊断:西医诊断为婴儿湿疹,中医诊断为奶癣(胎火湿热,侵袭皮肤)。
治则:清热利湿,收敛止痒。
处方一:黄连3g,赤石脂10g,冰片3g,混合打粉过60目筛,紫外线灯照半小时,加入100ml生理盐水,混合外搽。
处方二:苍术10g,黄柏10g,野菊花10g,金银花10g,苦参10g,土茯苓15g,黄连5g,生大黄5g,生地榆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蒲公英15g,马齿苋10g,生甘草5g。加水5L,煎取4L,加冷水调至水温合适,沐浴并浸泡20分钟。
6月6日二诊:诉皮疹消退近半,结痂处已脱落,露出粉红色皮肤,无流滋,瘙痒减轻,效不更方。洗剂暂停,沐浴方继用7天。
6月13日三诊:皮疹消退,皮肤正常,二便调,眠安,纳可,停药。嘱母亲少食发物。
按
婴儿湿疹的发生有诸多原因,如禀性不耐,脾胃失运,内蕴胎火湿热,外受风湿热邪合而发之,或因喂养不当、饮食过敏、外环境刺激而致,或因孕妇饮食不节,喜食辛辣、膏粱厚味、海味发物后胎儿受之,发而为病,或因遗传因素,父母先天禀受不足等。
由于婴幼儿体质特殊,脏腑娇嫩,抗拒内服药,故首选外用方。冰连脂洗剂是笔者的经验方,由黄连、冰片及赤石脂三味药组成,方中黄连、冰片清热止痒,赤石脂收敛固涩,合用可清热燥湿止痒,收敛滋水,使皮损消退,促进创面愈合。而沐浴方中苍术、黄柏清热化湿,黄连、生大黄清热解毒,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马齿苋清热利湿解毒,去胎火。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苦参、土茯苓燥湿敛疮,生地榆收敛生肌,生甘草调和诸药。其中要注意的是,内服汤药改外用,一般使用量为内服药物的2~3倍为宜。沐浴时并适当浸洗,使药物能透皮吸收而取效更佳。
——佩兰的文化意义和药用价值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这首《澡兰香》是宋代吴文英的作品,通过端午节景色、风俗的描写,抒发对昔日恋人的怀念之情。词牌《澡兰香》因词中“午镜澡兰帘幕”句而来。
古人沐兰汤的文化意义
“午镜澡兰帘幕”描写的是古代端午节的一个习俗,即用佩兰煎水沐浴,名为沐兰汤。据《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在古代沐兰汤习俗极为广泛普遍,故又把端午节称为浴兰节,《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佩兰富含挥发油,有特殊香气。用佩兰煎水沐浴,既可抑菌杀虫,预防和治疗多种夏季皮肤病,还可起到开窍提神、祛风止痛、舒筋活络等作用。《开宝本草》载:“(佩兰)煮水以浴,疗风”,佩兰因此又名香水兰。
由于用佩兰煎水沐浴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沐兰汤习俗得到了推广,不再仅限于端午节。古人在参加重大活动前或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沐兰汤,进行卫生保健。如屈原在《九歌·云中君》 中说:“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苏轼在《华清引》中说:“平时十月幸兰汤,玉甃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
佩兰香囊的药用价值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这句诗出自《诗经·郑风·溱洧》,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在先秦时期的郑国,每逢三月三日上巳节,俊男靓女在溱水洧水岸边约会,手持蕑草,既有祓除不祥之意,又象征自己品德芬芳如蕑。《毛诗传》说:“蕑,兰也”,但这个“兰”并非今天的兰花,而是佩兰。《增补内经拾遗》载:“方虚谷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佩兰别名),俗呼为孩儿菊。”《本草纲目》载:“(佩兰)叶似马兰,故名兰草。”
佩兰气味芳香,具有辟秽和中的功效,古人因此用来祓除不祥,护卫健康。《神农本草经》载:“(佩兰)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本草经疏》载:“兰草辛平能散结滞,芬芳能除秽恶。”《本草便读》载:“佩兰,功用相似泽兰,而辛香之气过之,故能解郁散结,杀蛊毒,除陈腐,濯垢腻,辟邪气。”现代研究证明,佩兰具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古人常将佩兰放入香囊内佩戴,具有芳香化浊辟秽的功效,可以预防多种呼吸道疾病,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内装佩兰的香囊。
古代佩戴佩兰香囊的历史源远流长。《左传·宣公三年》载:“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说的就是当时的人们非常喜欢佩兰香囊。苏轼在《殢人娇》里说:“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说的是端午节佩戴佩兰香囊的风俗。屈原在《楚辞·离骚》里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之后,佩兰就成为品行高洁的象征。如曹植在《七启》中说:“佩兰蕙兮为谁修,宴婉绝兮我心愁。”
除了制作香囊,古人还用佩兰制作药枕,佩兰药枕具有芳香行散、开窍提神的功效,可辅助治疗鼻塞、神经性头痛、感冒性头痛等疾病,佩兰因此又被称为“醒头草”或“省头草”。古代妇女还用佩兰制作具有养生功效的美发剂,《本草拾遗》说:“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李云都梁是也。”这是“兰泽”和“都梁香”别名的由来。
芬芳佩兰药效良
“锦里芬芳少佩兰,风流全占似君难。心迷晓梦窗犹暗,粉落香肌汗未干。”(唐代崔珏《有赠》)佩兰姿态优美,气味芳香,为菊科泽兰属植物,常生长于路边灌木丛或溪边,以地上部分入药。佩兰又名鸡骨香、水香、都梁香、千金草、孩儿菊等,古代常称其为兰草。佩兰性味辛、平,归脾、胃经,具有解暑化湿、辟秽和中的功效,用于暑湿或湿温初起、发热头重、胸闷腹胀、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渴的治疗。佩兰属芳香化湿类中药,其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常相须为用,治疗湿阻中焦之证,并配苍术、厚朴、蔻仁等,以增强芳香化湿之功。佩兰性平,具有化湿浊、去陈腐之功,可单用煎汤服,或配伍黄芩、白芍、甘草等药治疗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脾瘅症。
“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南宋赵孟坚《题墨兰图》)佩兰化湿又能解暑,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治疗暑湿证;与滑石、薏苡仁、藿香等同用治疗湿温初起。自古以来,佩兰就是解暑的要药。《重订广温热论》中的五叶芦根汤用藿香叶、薄荷叶、佩兰叶、荷叶、枇杷叶、水芦根、鲜冬瓜制成,可治疗温暑初起诸证;《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中的七叶芦根汤用藿香叶、佩兰叶、薄荷叶、冬桑叶、大青叶、鲜竹叶、青箬叶、活水芦笋制成,可治疗秋后伏暑,因新症触发。佩兰茶由佩兰5克、绿茶3克制成,泡水服用可治疗暑月受湿脘痞不饥、口腻,月经不调。
“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南北朝萧詧《咏兰诗》) 佩兰的花也可单独入药,名为千金花。千金花性味苦、辛、平,具有化湿行气的功效,可治疗痢疾。《本草乘雅半偈》载:“以花煮酒,治滞痢。”《纲目拾遗》载:“千金花气香味苦,浸酒治滞下,以其能利水道,宣气四达之功耳。”
“朗鉴谅不远,佩兰永芬芳。”(唐代韩愈、孟郊《遣兴联句》)佩兰是古人眼中的兰花香草,既可比喻品德良好的谦谦君子,亦可比喻贤德高洁的窈窕淑女,之所以如此,皆源自于佩兰的芳香化湿药效。(黄新生)
2.拔罐后皮肤消毒,外涂恩肤霜乳膏,可尽量厚些,外面覆盖干净的塑料薄膜,胶布固定。看季节和温度,在南方一般夏天封包3~4小时,冬季6~8小时。北方酌情而定。千万不可封包太长时间,以免过度水化而引起皮肤溃烂。一般封包一次即可。未痊愈者可间隔一周再封包一次。非封包期间可用恩肤霜外涂。日2次。
3.内服:维生素c0.2
维生素B1 20mg
1、取蛇床子、苦参、白藓皮、黄柏、生百部各20克,雄黄、硫黄各10克,当归15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外洗患处,每天1次,每次30分钟。
2、取白矾、五倍子、地肤子、蛇床子、苦参各30克,大枫子、川椒、黄柏各25克,共研末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1周备用,每天2次,取药液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每剂可用7天。
3、取生地24克,大黄18克,蛇床子、莶草、百部、大枫子、海桐皮各15克,木鳖子(切片)、紫草、杏仁、丹皮、当归各12克,花椒、甘草各6克。将上药浸入1000毫升麻油内2天,然后用炭水煎至药色微黄为止,用细筛滤渣,再用蜂蜡450克放入杯内,将滤下的麻油趁热倒入杯内,搅匀成膏,收贮备用。每晚睡前,用温水将患处洗净,拭干后,取此膏涂擦患处。
4、灰指甲、鹅掌风方:透骨草(凤仙花)60克、一枝黄花50克,水煎后用药水浸泡患处,每次浸泡三十分钟左右,留药液加温再用,每天泡3-5次,连用7-10天,也可采用鲜凤仙花外擦或捣烂外敷。
方1 【组成】鸦胆子20 克(打碎),生百部30 克,白酒、醋各25 毫升(此为1 只手用量,如患双手时则药量加倍)。 【用法】共入大口瓶内密封浸泡10 天后备用,用时将患手插入瓶中浸 泡,每次30~60 分钟,每日2~3 次,约11~12 天药液泡完即愈。 【主治】鹅掌风。 方2 【组成】鱼腥草、葱各半。 【用法】捣成1 丸,两手频搓。 【主治】鹅掌风。 方3 【组成】生姜汁、食盐、猪油各适量。 【用法】共研烂,擦于患处。 【主治】鹅掌风。 好草网( www.haocao.com ) 方一 [来源]《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配方]当归、生百部、木槿皮、黄柏、白鲜皮各15克,川椒10克,黑醋1000毫升。 [用法]上药共入黑醋中,浸泡2小时后煎煮至沸,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洗至药液凉后止,用布擦干,暂禁下水。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润肤。适用于鹅掌风(手癣)。 方二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8)1984年 [配方]花椒、大枫子、明矾各10克,皂角15克,雄黄5克,土槿皮30克,信石1.5克。 [用法]上药加鲜凤仙花朵适量,酸醋500-1000毫升同放入砂锅内浸泡1夜,次日煮沸后,将药汁倒入瓷盆内,待温时将患手浸入药液中浸泡之(第一次浸泡8小时,第二次浸泡2-4小时)。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适用于鹅掌风、灰指甲。 方三 [来源]《新中医》(7)1981年 [配方]侧柏叶250克,蕲艾60克,桐油适量。 [用法]先将柏叶、艾叶加清水适量煎至3000毫升,候用。再用桐油抹擦患处,以纸蘸桐油,用火点燃,熏烤患处片刻。然后将患手置药汤上面熏之,俟温度稍低,即将患手置汤中浸泡,泡至药凉止。 [功效]凉血祛风、消炎止痒。适用于鹅掌风(手癣)。一般轻症用药1次即愈,重症3-5次可愈,效佳。
关某某,女,53岁,2014年3月15日初诊。患者为某大学教授,平素嗜吃水果,每早喝蜂蜜水。身体乏力,阵阵汗出,双手皮肤湿疹严重,瘙痒脱皮,皲裂作痛,面色掌色淡黄,脘痞纳呆,大便稀溏,夜尿三四次,舌淡而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显系多食甘甜,致脾虚湿盛,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治拟健脾化湿,益气养血。并宜暂忌瓜果蜂蜜等甜食。处方:生黄芪30
g,炒白术20
g,猪茯苓各15
g,
二诊:2014年3月29日。服上药2周,体力精力改善,夜尿减为二次,手掌湿疹稍减,仍大便稀溏,舌淡而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前方加减。生黄芪30
g,炒白术20
g,
三诊:2014年4月15日。继服上药2周,体力大增,食欲改善,脘痞消除,大便成形,汗出减少,湿疹明显减轻,舌淡而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前方加减。生黄芪30
g,炒白术20
g,党参30
g,猪茯苓各15
g,
【组方分析】方中牛黄能清心开窍,清热解毒,珍珠具有解毒生肌的作用,两药合用,清热解毒、化腐生肌作用增强,共为君药。臣以蟾酥、雄黄解毒除秽,散结止痛。佐以冰片、麝香芳香走窜,活血消肿止痛。全方配伍,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疮生肌的功效。
食醋调六神丸糊膏外搽,治疗痈、疽、疮疖、痱子等。服六神丸6粒,治愈后再以半量维持7~10天,以巩固疗效。也可用食醋调六神丸糊膏外搽,治疗痈、疽、疮疖、痱子等。
治疗药物性静脉炎 取六神丸20~30粒,研为细末,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均匀摊于消毒纱布上,外敷患处,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若干后可滴酒以保持湿度,至局部痛消、变软为止。一般用药6~7天可愈。
治疗虫咬皮炎 取六神丸15~20粒(视皮炎面积大小决定用量),研为细末,用白酒适量拌成稀糊状外敷患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连续用药3~4天可愈。
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丘疹、荨麻疹
治疗寻常疣 取六神丸5~10粒碾碎,撒于皮肤消毒后刮破疣的表面角质层上,胶布固定。一般用药5~7天患部结痂脱落而愈。
治疗鸡眼 局部消毒,用刀削去鸡眼表面粗糙角质层,以不出血或刚出血为度。用1%盐水浸泡20分钟,取六神丸数粒研细末,用食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外用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
案一:酒后皮肤病
林某,去年5月,全身红斑,摘取大飞扬草煎水烫洗试试,3天后回来说,又喝酒了瘙痒加重难忍,与方:
内服:紫草,生地,赤芍,防风,蝉蜕,蒺藜,葛花,葛根,生石膏,滑石粉,白鲜皮,白扁豆,甘草。(证: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有力)。
【方解】紫草快斑汤加味,活血祛风利湿;又病因酒而起,得用葛花,葛根,白扁豆解酒,而其右关脉盛,得用生石膏、葛根清胃火。
外洗:苦参,黄柏,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白矾(后入)约五、六剂痊愈。
案二:虫螫皮肤病
刘某,女,被虫螫后,两上肢瘙痒,起水泡,看西医,给予抗过敏治疗无效,又到市级医院看中西医,给予抗过敏治疗、中药治疗均无效,后经问诊于我。与方:
内服:紫草,生地,丹皮,防风,蝉蜕,僵蚕,蒺藜,七叶一枝花,土茯苓,大青叶,苍术,滑石粉,炙甘草。(证:舌尖红,少苔,脉数稍浮)。
【方解】紫草快斑汤化裁,活血祛风利湿解毒。病因虫螫引起,故以普通治过敏法治疗如何能效?治病必求其本,对因治疗乃上上法,治虫毒与蛇毒方法一致。又长水泡多因湿毒,故用土茯苓,大青叶,苍术,滑石粉解湿毒。
外洗:苦参,黄柏,白鲜皮,半边莲,半枝莲,徐长卿。(前三味止痒祛湿,后三味药治虫蛇毒)。俗语:“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故治蛇虫咬伤必用此药。家父以此药为主治蛇咬伤(内服外敷,并做好伤口的排毒措施),救人数个,从没打抗蛇毒血清,现代中医没落,除注射抗蛇毒血清已经不会用中药治蛇咬伤了。
2、取鲜韭菜一把,洗净捣烂成泥,用纱布包好,拧出汁,加入适量的红白糖,每日服一次,一般连服4次有效。
3、用细盐调少许水两手揉搓,然后让浓盐水在两手上停留几分钟,最好是手掌皮肤有点起皱,这样每天一到两次,坚持一段时间。
4、用香蕉皮擦擦看。
5、发于手指部的汗疱疹,古代叫蚂蚁窝,汗疱疹造成的手脱皮,用维生素C注射针剂。均匀涂抹于手上即可。
6、用鲜柏树枝叶加水煮沸。浸泡患掌,坚持一个多月后,治愈。
7、生姜25克,白矾10克。生姜洗净切片,加入白矾用水煮开,待温度降低后每天双手浸泡5分钟左右。连续使用3天后停2天,再用原来的水加温浸泡2-3次即愈。
8、米醋性温、味酸苦,外用具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止痒等功效,用米醋来搓洗双手,晚睡前用醋搓手后,带上手套睡觉。一般5天后,皮肤就会逐渐滋润,选用米醋时以优质白米醋为佳。
郭旭光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1.鲜马齿苋100克,洗净后捣烂敷于患处,并用手反复揉搓。疼痛及肿胀一般4~10分钟即可消失。
2.六神丸10~60粒,研末后用食醋、米醋或温开水调成糊状,涂于皮损处,每日3~5次。一般用药1~2天后患者红肿减轻,痛痒感消失。
3.先用盐水将皮损处洗净,然后取新癀片适量研成粉末,以食醋或开塞露调成稀糊状外涂,面积稍大者覆盖消毒纱布,每日1~2次。一般用药1天后痒痛感减轻,连用5天。
4.苦参10克,黄柏3克,冰片3克,75%酒精100毫升。先将苦参、黄柏研成粗末,冰片研成细末,一起装入玻璃瓶内,再倒入酒精,密封瓶口,每日晃动瓶子3次,使药物充分溶解。浸泡5天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取上清液备用。用棉签蘸药液涂搽皮损处,每日3~5次,3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外用药物。
内外合治虫咬皮炎
摘自2013-4-19中国中医药报
朱时祥 安徽省望江县大北门中医门诊部
虫咬皮炎是由于昆虫叮咬皮肤后其体内毒液或唾液侵入皮肤引起的炎性反应,以丘疹、风团或瘀点多见,部分可出现脓疱、水疱或糜烂,自觉剧痒、烧灼感或痛感。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清热、凉血、解毒的方法对虫咬皮炎患者予以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内服药物: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克,金银花、生地各15克,野菊花、白茅根、车前草、七叶一枝花、麦冬各10克,生甘草5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饮服,每日1剂。
外用药物:马齿苋50克,薄荷、荆芥各20克。水煎药液洗浴患处,每日2次。
紫金锭外敷治虫咬皮炎
摘自2013-8-26中国中医药报
丁树栋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
将紫金锭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6天,可治疗虫咬皮炎。表现为皮损为黄豆至花生米略呈梭形的红色水肿性斑丘疹,似风团样,中心可有水疱,自觉瘙痒剧烈。
中药外涂解蚊虫叮咬
摘自2014-7-2中国中医药报
虫咬皮炎不要用手搔抓
摘自2014-9-4中国中医药报
张献怀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锁定
虫咬皮炎本病又称丘疹性皮炎(lichenurticatus)、婴儿苔藓(stroophulusinfantum)或小儿丘疹性皮炎,是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特点 为散在性,性质稍坚硬,顶端有小疱的丘疹。 周缘有纺锤形红晕,自觉瘙痒。
目录
.1 简介 2 病因病机 3 诊断要点 4 症状体征 5 临床表现 6 鉴别诊断 7 疾病治疗 传统方法 内用疗法 外用疗法 8 辨证论治 内治法
简介
虫咬皮炎又名婴儿丘疹性皮炎或丘疹性荨麻疹,是好发于小儿的常见皮肤病,患病的小儿皮肤会出现大小均匀的红色丘疹,或丘疹样水疱性皮疹, 瘙痒不安,常缠绵不愈,反复发作。由于瘙痒会使小儿哭闹烦躁,若抓破皮肤可因继发感染而致化脓。本病婴幼儿多见,春夏季节发病率比较高。本病一般预后比较好。本病与中医水疥类似。亦有学者称本病为水疱湿疡。
现今几乎都认为虫咬皮炎发病与昆虫叮咬有关,可以说是由节肢动物类叮咬止起的外因性变态反应。当患者被节肢动物,如臭虫、跳蚤、蚊子、蠕类等叮咬时,该昆虫唾液可注入皮肤
虫咬皮炎
内,若此人具有过敏素质倾向,那么,通过几天数次叮咬之后则可致病。多数看法是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持以上观点的理由有:其一、用上述昆虫制成抗原进行皮肤试验,90%患者呈阳性反应;其二、本病好发月份同昆虫爱叮咬人的季节相一致;其三、患者脱离致病时的环境,避免再与这类昆虫接触,结果常使患者病情霍然痊愈;其四、倘若病人长期反复受叮咬则可发生脱敏作用,故本病自儿童7岁后,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也逐渐降低,直至中年人基本上不得此病。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有少数的病人可能对某些食物,尤其是蛋白质的过敏而引起。
病因病机
人体皮肤被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接触虫体的毒毛,邪毒侵入肌肤,与气血相搏所致。
诊断要点
多见于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皮损为丘疹、风团或瘀点,亦可出现红斑、丘疱疹或水疱,皮损中央常有刺吮点,散在分布或数个成群。自觉奇痒、灼痛,一般无全身不适,严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胸闷等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上因由类不同,其表现也有差异。
一、蠓虫皮炎叮咬后局部出现瘀点和黄豆大小的风团,奇痒,个别发生水疱,甚至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二、螨虫皮炎粟米大小至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疱疹;或为紫红色的肿胀或风团,有时可见到虫咬的痕迹。
三、隐翅虫皮炎皮损呈线状或条索状红肿,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或脓疱,自觉灼热、疼痛。
四、桑毛虫皮炎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剧痒。
五、松毛虫皮炎皮损为斑疹、风团,间有丘疹、水疱、脓疱、皮下结节等,不少患者有关节红肿疼痛。但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症状体征
(1)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童,夏秋多见。有时一家数个儿童同时发病。
(2)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疱,搔破后结 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
(3)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损害数目不定,分批出现,散漫发生或少数簇集,常伴 有胃肠障碍,少数患者有时亦有呈现水疱者。
虫咬皮炎
(4)病程长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多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的皮疹又可陆续出现,因而新旧皮损同时可见,至天气转凉后逐渐痊愈,但次年常又发生。
(5)自觉剧烈瘙痒,夜晚特甚,往往影响睡眠,患儿精神不安。搔抓后表皮剥脱,易致继发感染。
临床表现
虫咬皮炎常在春夏秋暖和季节发病,主要发生于1岁以上的 儿童及青少年,尤以学令期前更为 多见。本病往往好发在躯干、四肢伸侧,但头面部较少被波及。皮损表现为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典型损害,其风团状似纺锤形,中 央有小丘疹或水疱。还可以在四肢远侧端和掌跖部位出现张力性水疱。皮疹可群集或散在分布,但一般不对称。患儿多有剧痒,以夜 间尤甚。常因搔抓而继发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但通常无全身症状,局部浅淋巴结也不肿大。病程约1-2周,损害消退后,可遗留 暂时性色素沉着斑,但易复发。然而,本病可随着年龄增加或复发次数增多而病情逐渐缓解,直至不再发病。
本病的主要表现是皮肤出现皮疹,皮疹为纺锤形,水肿性红色丘疹,开始为小粒状丘疹,继而发展为黄豆至花生米大,有时丘疹 中央有水疱,偶尔可见血疱,周围红晕明显,皮疹常成批出现,好发于腰背、四肢,群集或疏散分布,皮疹奇痒,抓破后容易糜烂而 致继发感染。单个损害的皮疹约7-10日左右消失,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新损害的皮疹常不断发生,所以同一人皮肤内可见不同期的 皮疹。
按中医辨证,皮疹成批出现,丘疹色红,坚硬如粒,瘙痒明显,哭闹不安,舌尖红或边红,或兼见恶风发热,鼻塞流涕,咽红咽痛,咳嗽,是风热壅滞证。如果皮疹比较大,上有水疱,痒痛明显,面 黄烦躁,或精神困倦,大便不调,小便黄赤,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是湿
虫咬皮炎
热蕴滞证。病程已久,皮疹反复发作,色红而痒,口渴口 臭,时有腹痛,大便干结,夜间磨牙,食欲不 振,舌红苔黄厚腻,是积滞蕴热证。
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则可做出诊断。
虫咬皮炎需与水痘鉴别,后者好发躯干,四肢近侧及头面部,口腔粘膜常常被 累及,损害未见风团样皮疹,更无张力性水疱发生。自觉不痒或轻痒,但患者往往有低烧等全身症状。
虫咬皮炎与荨麻疹鉴别,前者不是单纯风团,而是混合性损害,即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
疾病治疗
传统方法
虫咬皮炎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如用传统的控制的方法治疗,如激素类,抗组胺类,消炎类药物治疗,一时见轻,但过一 段病情又会加重,这样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荨麻疹,易于反复发作,传统的疗法大多以外用药物、针剂等,治标不治本,长期用 具有一定的耐药性,给患者带来了万分痛苦.康丽来的专家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疗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要治愈荨麻疹要二个方面同时进行。
(1)要进行抗敏脱敏治疗,彻底改 变过敏体质。
(2)要彻底清除人体血液中的毒素,降低血液的血热血燥,恢复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
内用疗法
(一)抗组胺类药:可做为常规应用,一般多采用既有抗组胺作用,又 有镇静效果的苯海拉明、 非那根、扑尔敏、赛庚定等内服。如果以上药物没有效果,可以服
用“复方酸苷片”,对 久治不愈的虫咬皮炎效果显著,其药理作用:1、抗炎症作用:(1)抗过敏作用。(2)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阻碍。2、免疫调 节作用。3、对实验性肝细胞损伤的 抑制作用。4、抑制病毒增殖和对病毒的灭活作用。
(二)钙剂: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片口服有一定 疗效。常常与抗组胺类药伍用。
(三)维生素类:往往使用维生素C或B12与抗组胺类药联合治疗,可望获得较好效果。
(四)中医治疗 ;本病治以祛风清热为主,但编者经验、本病应用四物汤(当归、生地、白芍、川芎)或五苓散(泽泻、茯苓、猪苓、桂枝、白术)煎服、每日一付,效果颇著,值得一试。
外用疗法
对症处置,根据皮损表现可选择具有止痒、消炎作用的洗剂或乳剂外搽,但如有继发感染, 应先控制感染为宜。
辨证论治
内治法
热毒蕴结皮肤成片红肿、水疱、瘀斑;发热,胸闷,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虫毒侵入肌肤,蕴积化热,与气血相搏,故有红肿、水疱、瘀斑;虫毒人里,毒热内结,故发热,胸闷,尿黄;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外治法
(一)红斑、丘疹、风团等,可用1%薄荷三黄洗剂外搽。
(二)继发感染,可用马齿苋煎汤湿敷,然后搽青黛散油膏,或外搽颠倒散洗剂。
(三)松毛虫、桑虫皮炎可用橡皮膏粘去患处刺毛,并用新鲜马齿苋捣烂外敷,或涂5%碘酒。
疾病预防
一、搞好环境、居室和个人卫生,以杜绝引起本病的昆虫滋生。
二、住所处室内外可喷洒杀虫剂,以消灭臭虫、跳蚤、蚊子等有害的节肢动物。
本病是小儿春秋季节的多发病,尤其多见于户外活动后发生。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消灭蚊虫、蚤、璊、臭虫等,以及避免食致敏食物,可减少本病发生。尽量不搔抓,以 防继发感染。皮疹可自然消退。给予适当的药物可改善症状及加速皮疹消退。中医文献中有关“土风疮”、“水疥”及“细皮风疹”等的描述与本病相似,多“由肌腠 虚疏,风尘入于皮肤故也”,或因“内蕴湿热,复感风邪虫毒”,“内有食滞,外感风邪”所致。辨证上多为风、湿、热之症。许多 中药具驱虫及辟秽之效,且副作用少,故中药在防治虫咬皮炎中颇有前途。
三、如已发病可以服用扑尔敏、苯海拉明等,也可以服用中成药犀角化毒丸,赛金化毒散、小儿香桔丸等,局部可以外涂白色洗剂或虫咬水等止痒剂。如有继发感染或长期不愈,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四饮食忌辛辣刺激、酒类、海鲜类发物、牛羊狗肉等。服用期间如有化妆品过敏者需慎用化妆品,避免刺激皮肤。敏感性皮肤容易干燥脱皮,注意给皮肤补水,保持滋润。
易过敏食物
1、牛奶和鸡蛋。牛奶和鸡蛋在食物过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这两种食物过敏的病人不仅人数多,而且多数病情严重,因过敏而致死的病例屡见不鲜。牛奶中的乳清蛋白和鸡蛋中的卵蛋白是主要的过敏成分,其它蛋类也可致敏,但较少见 。
2、鱼、虾、蟹及其它海产品。这也是容易引起过敏的一组食物,经常会引起荨麻疹等。
3、肉类。如猪、牛、羊及家禽类。与以上的蛋、奶相比,本类食物过敏者在中国并不多见, 这可能与中国人民食肉或家禽时习惯于长时间蒸煮后再吃有关。一般来说,外国人吃肉时加热时间较短,这可能是引起国外过敏人群 高于中国的原因。
4、油 科作物。如花生、黄豆、芝麻、葵花籽等,这些食物不但畜含油类而且含蛋白质,也是重要的过敏原。
5、 核果类食物。如核桃、榛子、杏仁、开心果、腰果等,对这类食物过敏者虽然不多,但过敏者症状可以非常严重 ,有人吃一粒腰果即可因喉水肿窒息致死。
6、水果。以桃、苹果、梨、桔子(特别是金钱桔)、香蕉、荔枝、草莓以及各种瓜果,如西瓜、青瓜、哈密瓜等为主。
7、蔬菜。在蔬菜中,一般很少有对白菜和青菜过敏者,但扁豆、黄瓜、豆芽菜、番茄、芹菜、胡萝卜等均可引起过敏。对黄豆过敏者几乎全部对黄豆芽 过敏。
8、谷物。一般以燕麦、荞麦、小麦过敏者为主,对小米过敏者也有发生,对大米过敏者较少。麦 粉中拥有较大量的麦胶,在体内可水解为麦胶蛋白,某些人对此过敏,但不是IgE介导反应(速发过敏反应)。
9、食物添加剂。 食用色素、防腐剂、保鲜剂、调味剂过敏者较多,其中以柠檬黄引起的哮喘最为多见。
10、某些发 酵的食品。如啤酒,有些病人对啤酒花过敏,有些病人则对食用酵母过敏,有些人则为食用真菌过敏。
开放分类: 健康 常见疾病 生活 疾病 疾病大全
虫咬皮炎(insect bite dermatitis)是指昆虫叮咬人类皮肤而引起的炎性皮肤病。
编辑摘要
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虫咬性皮炎
季节分布:春夏秋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换衣被
目录
1临床特征 2预防治疗 3日常防范 4治疗原则 5西医治疗 6中医治疗
临床特征 /虫咬性皮炎 编辑
虫咬性皮炎
一、好发季节:夏秋季好发,
二、好发部位:暴露部位。
三、皮疹特点:局部红肿、丘疹、风团或淤点,表面可出现水疱及大疱,皮损中心可见叮咬痕迹。
四、自觉症状:刺痛、灼疼、奇痒。
预防治疗 /虫咬性皮炎 编辑
虫咬性皮炎
虫咬性皮炎图2图册
一、抗组胺药物 扑尔敏 4mg 口服 3次/日
西替利嗪 10 mg 口服 1次/晚
二、激素治疗 强的松 15-20mg/日,渐减量。
三、合并感染时可给予抗菌素。
四、炉甘石洗剂
五、局部冷湿敷。
虫咬性皮炎又可称“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与节肢动物的叮咬有关,常见的如螨,以春、夏、秋季多见。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一般为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疱,黄豆大小,好发于暴露部位和腰周。
日常防范 /虫咬性皮炎 编辑
1.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换衣被。
2.消灭臭虫、蚤、虱及其他昆虫。
3.一有前驱症状或出现风团样损害就应及时用药,可减轻发作。
4.不喝酒及食刺激性食物。发病季节少去郊外或公园活动。
5.草席应洗清晒干后再用,可以减少隐藏在草席中的螨虫而减少虫咬皮炎的发生。
6.注意室内卫生,放置蚊帐、蚊香驱蚊。室外活动时应做好防护,穿长袖衣服,适当喷洒驱蚊露
治疗原则 /虫咬性皮炎 编辑
1.内服抗组胺药物;2.适当选用外用安抚止痒药物;3.继发感染者给予抗菌素。
西医治疗 /虫咬性皮炎 编辑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一般2--3天解决问题。
一、抗组胺药物扑尔敏4mg口服3次/日。
西替利嗪10mg口服1次/晚。
二、激素治疗强的松15-20mg/日,渐减量。
三、合并感染时可给予抗菌素。
四、炉甘石洗剂。
五、局部冷湿敷。
中医治疗 /虫咬性皮炎 编辑
虫咬性皮炎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野菊花、牛蒡子各12克,紫背天葵子、荆芥、防风各9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克。水煎服,每日l剂。
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火毒重者,去牛蒡子、荆芥、防风,加黄芩、栀子各12克、黄连9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3片,温开水送服。
3.外治法
1、取雄黄、枯矾各50克,共研成细末,用茶叶水调匀外搽患处,每天3次,连用至愈。本方具有解毒止痒,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各类虫咬引起的皮肤炎症。
2、将蚤休100克研成细末,浸泡于50%酒精中,3-5天后取药液外搽患处,每天4次。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刺毛虫皮炎和蜂螯引发的皮炎。
相关文献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汶川地震灾区虫咬性皮炎的处置护理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2009 23 ( 3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灾区部队官兵虫咬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及护理对策 - 解放军护理杂志 - 2008 25 ( 15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149例虫咬性皮炎误诊为高蛋白过敏 - 大理医学院学报 - 2001 10 ( z1 )
1、皮肤干燥——皮肤科主任常开药——维生素E乳膏
2、蚊虫叮咬——皮肤科主任常开药——丹皮酚乳膏
3、皮肤瘙痒——皮肤科主任常开药——炉甘石洗剂
4、皮肤过敏——皮肤科主任常开药——硒烟酸C片
5、淡化黑色素——皮肤科主任常开药——粉罐胺肽
6、粉刺闭口——皮肤科主任常开药——阿达帕林凝胶
7、重度痤疮——皮肤科主任常开药——夫西地酸乳膏
8、扁平疣——皮肤科主任常开药——维A酸乳膏
9、慢性湿疹——皮肤科主任常开药——皮炎平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