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崔应麟治内科杂病验案两则

(2022-09-22 07:58:06)

摘自2022-9-21中国中医药报
王雪可 马瑞红 河南中医药大学
内科杂病是指正邪矛盾复杂,迁延难愈的一类病症,具有病邪根深蒂固、病种繁简不一、病情复杂多变、正虚不抗邪等临床特征。全国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崔应麟从事医、教、研数十载,善用经方与时方治疗内科杂病,效验颇丰。今择崔应麟验案三则,浅介如下,以供同道。
自汗案
燕某,女,36岁,2020年2月6日初诊。诉产后多汗1年。患者于1年前二胎产后开始反复出现汗出较多,未加诊疗。近半年呈现阵发性汗出,日益加重,曾求治于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给予维生素B、谷维素等药物治疗,症缓一时,遂转求中医,更医数人,或给予补中益气汤,亦或玉屏风散化裁,效不佳。刻见面色少华,大汗淋漓,如水洗状,以纸巾拭之,随拭随出,日发数次,常于劳累后加重。平素神疲乏力,汗出恶风,畏寒,偶有心慌气短,纳食不香,夜卧难安,小便调,大便临厕努挣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大无力。
诊断:(阳虚不固,营卫失和型)自汗(西医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温阳,固表止汗。
方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黄芪40g,当归20g,桂枝15g,白芍20g,附子1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砂仁6g(后下),炙甘草6g,生姜5g,大枣10g。7服,日1服,分早晚2次温服。外用五倍子3g(打粉),以醋调之敷于脐中,日1次。
2月11日二诊:服上药3服后,病情有明显好转,服药期间汗出量减少,大汗淋漓次数著减,适当活动后未见大发作,心慌气短未发作,食欲好转,二便调。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嘱患者忌食生冷,守上方续服5服以善其后。
8月12日随访,汗出已止,未再发作。
按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的生成依赖于充足的津液及阳气的蒸化作用,临证之时有自汗与盗汗之别。自汗具有动而汗出的特征,正如《景岳全书》所述:“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亏虚,失司敛阴,卫外不固,则汗液外泄。本案患者曾有孕产史,妇人孕产气血暴虚,腠理不密,发病之时未经治疗,以致此后病情日益加重。阵发性汗出,于劳累或情绪波动时加重,畏寒怕冷,汗出恶风,均为营卫不调之症;就诊之时大汗淋漓,状如水洗,以纸巾拭之,随拭随出,甚则心慌气短,此乃阳气大亏,阳虚漏汗之象。故治当以调和营卫,益气助阳,固表止汗为主,使阳气复,营卫和,则汗自止。
方选桂枝加附子汤加黄芪、当归、牡蛎等化裁。方中重用黄芪,取其扶正祛邪,益气升阳,固表止汗之意,正如《本草汇言》所述“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当归辛温散内寒,甘温能和血,为补血活血之要药,具有补血行血,润肠通便之效。(思量患者产孕史,以气血亏虚为病基,取黄芪与当归配伍,以达补气生血之功,又有通便之效);桂枝发汗解肌,通经活络,助阳化气,配伍白芍敛阴止汗,二者相合,调和营卫,相辅相成;附子温肾复阳补火;煅牡蛎收敛固涩助汗止;炙甘草与桂枝相伍,辛甘化阳以实卫,与白芍相伍酸甘化阴以和营,兼缓毒调和之效;生姜辛温,可助桂枝解表散邪,又可温中焦脾胃;大枣甘平,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姜枣合用可升腾脾胃升发之气以达调和营卫之效。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扶阳固表止汗之功,通过补其阴液,复其阳气,以使固阳摄阴,汗液得止。古人称“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可知于肚脐处施以温阳,可鼓舞一身之阳气。《本草纲目》记载:“自汗盗汗可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五倍子味酸涩,可涩肠止汗,用醋调之,增强其固表敛汗之效。
崔应麟认为单用补中益气汤虽有益气升阳之效,但其侧重升发上焦,助谷气行于上焦,呈上有余、下不足之象,若阴血受损,服之易扰动相火,反受其害。本案患者,单用解表则阳气无以复,纯粹治里则外邪不易出,故当表里兼顾,方可奏效。
虚劳案
李某,女,41岁,2019年7月24日初诊。诉周身乏力1年余。患者于1年前出现偶有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症,血液检查发现白细胞减少。当时未加系统诊疗,日久症状加重,出现头晕乏力,神疲气短,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劳累时尤为明显,纳谷不香,食后饱胀,寐差,夜尿频,大便溏泄等症。刻诊:盛夏之季仍裹以厚衣,面淡神疲,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细软。月经史:近3个月来,经行量多,淋漓不净数日,带下绵注,质稀。
诊断:(中焦虚寒,肾元亏虚型)虚劳(西医称为白细胞减少症)。
治法:温中健脾,补肾壮阳,填精固摄。
方予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加减:熟附子10g,党参30g,白术30g,黄芪12g,炮姜12g,鹿角胶6g,山药20g,熟地黄20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杜仲12g,木香10g,砂仁6g(后下),炙甘草6g。7服,水煎服,日1服,早晚2次温服。
8月1日二诊:周身转温,已脱去厚衣,神疲乏力、懒言气短较前好转,腰膝酸软减轻,可进行适当体力劳作,食欲增进,夜尿减少,大便复常。舌质淡,苔白,脉细。服药期间经期未至,无以考证。患者诸症渐愈,示药已中病,唯寐差未见好转,入睡困难,守上方加炒酸枣仁30g,续服7服,日1服,早晚2次温服。
8月8日三诊:症状基本已愈,偶有发作,夜寐尚可,每晚睡眠约6小时。诊时患者精神可,言论有力,整体状态已复常人,但望舌、切脉仍示稍弱,嘱患者取上方10服,制丸,每次10g,每日2次,续服以巩固疗效,善其后。
按 “虚劳”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脾胃论》中有“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论述,强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精气升降之枢纽。其化生精微,上输心肺,下归肝肾,若脾胃失于健运,内不可和调于五脏六腑,外不可洒陈于营卫经脉,导致机体虚羸。
肾乃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五脏之濡润有赖于肾之阴精,五脏之濡养有赖于肾之命火,若肾元不足,则五脏皆虚,可因虚致劳。本案患者临床症状、月经史及其舌脉象均属中焦脾胃虚寒、肾元亏虚之证。中州脾胃阳虚,四肢百骸失于温养,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脾阳亏虚,乏于运化,则纳谷不香,食后饱胀;阳虚寒凝,传化失常,则大便溏泄;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则腰膝酸软;气化不及,水不化气,则夜尿频多;肾元亏虚,冲任不固,带脉失约,则月事异常;患者舌脉之象亦示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故治当以温中健脾,补肾壮阳,填精固摄为主,阳盛则寒消。
方中以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为基础方化裁,一则补火生土,二则温补肾阳。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与炮姜相伍,温中祛寒;气旺则阳生,故佐以党参、黄芪之品;脾阳不足,失于健运,水湿易滞,故辅以白术与黄芪相配,可达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效;鹿角胶与附子相合温补肾中元阳,以使元阳得复,阴寒自消;配伍山药、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肾阴,补脾养肝,寓有“阴中求阳”之义;菟丝子、杜仲有强腰补肾益精之功,同时菟丝子与党参、山药相合,亦可益脾止泻;全方多用补养滋腻之品,多有滞脾助湿之弊,使得中焦脾胃运化壅滞,五脏之虚难以得复,故佐以木香、砂仁理气醒脾,此外砂仁还可化湿开胃、温脾止泻,以疗纳谷不香、食后饱胀、大便溏泄之症。诸药合用,紧扣病机,使火生土运,脾肾阳复,其病渐愈。

王自立验案拾零

 (2022-09-21 09:12:28)[编辑][删除]


时间:2022-04-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新丽

全国名中医王自立学验俱丰,吾有幸跟随王自立学习,收获颇丰,现摘录王师几首临床验方介绍如下。

健脾润肠通便汤案

患者,女,65岁,2007年6月13日初诊。平素大便困难,需五六日一行,便质干结,严重时数十日一行,粪便干硬如羊屎。自觉乏力明显,食后腹胀,舌淡胖,苔白,脉沉。辨为脾虚便秘,治以健脾润肠通便。方选健脾润肠通便汤:党参30g,白术30g,肉苁蓉30g,当归15g,枳壳45g,厚朴15g,槟榔15g,砂仁10g,麦芽30g,郁李仁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

3剂后复诊:自诉大便干结较前已明显好转,2日一行,唯便时仍觉乏力,上方白术重用至60g,继服7剂,患者大便已正常,随访半年无异常。

按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常为此痛苦不堪。其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运化失职,大肠传导无力,糟粕内停,形成便秘。方中重用白术,同时配伍党参益气健脾润肠,枳壳、砂仁行气导滞、理气宽中;当归养血润肠通便;肉苁蓉、郁李仁助白术润肠;麦芽和胃消滞,厚朴行气宽中;槟榔导滞下行。诸药合用,攻补兼施,寓攻于守,使补无滞气碍脾、攻无耗气伤津之弊。在临床中治疗本类病证,白术最大量用至80g,枳壳最大量用至60g,但须注意患者体质不同,其用量宜各异。

运脾汤案

患者,女,45岁,2008年3月2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常自觉胸脘不舒,痞塞胀闷,稍稍多食即胀闷更甚,多次行胃镜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舌淡胖,苔薄,脉弱。证属脾胃虚弱。方选运脾汤:党参15g,白术45g,佛手15g,枳壳30g,砂仁10g,石菖蒲15g,香附10g,麦芽15g,茯苓10g,仙鹤草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7剂后,患者自诉脘闷不舒较前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服3剂后诸症消除。

按运脾汤由党参、白术、茯苓、佛手、枳壳、麦芽、石菖蒲、仙鹤草组成,该方是王自立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根据“健脾先运脾”“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而创立的。方中以党参、白术健脾和胃;茯苓健脾渗湿;枳壳、佛手舒畅脾胃滞气;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与佛手合用则突出运脾调气之力;石菖蒲芳香醒脾、化湿和胃;麦芽健脾化湿和中、宽肠下气通便,醒脾补而不滞。诸药合用,补气以助运,调气以健运。

加减导赤散案

患者,女,35岁,2008年7月20日初诊。诉尿频、尿急、尿痛、小腹坠胀2天。尿检示:白细胞(+++),潜血(++),蛋白(+),脓细胞满视野。舌质红,苔黄根微腻,脉数。辨证为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治以清热利湿。方选加减导赤散:生地黄10g,黄芩10g,淡竹叶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石韦10g,红藤10g,败酱草30g,车前草15g,蒲公英30g,白茅根30g,小蓟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

3天后复诊:患者诉症状消失,尿检示:白细胞0~1,红细胞少许。守原方再进3剂,1周后随访,病情痊愈。

按加减导赤散是在导赤散去木通的基础上加用金银花、连翘组成。王自立认为,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有通调水道之功,肺气宣畅则小便自利,故治疗湿热淋证时,从上焦心肺入手,清上达下,上源得清,水道自利,恢复膀胱的正常气化功能。方中金银花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连翘入心肺二经,散上焦风热,两药合用,起清上达下的作用,同时亦有提壶揭盖之意;黄芩善清肺火;竹叶泻心火,使心火下行,小便清利;生地黄养阴,同时防止清利太过而伤阴,凉血止血以防热邪灼伤血络。诸药合用,清上源,行气化,利水道。

清气饮子案

患者,女,42岁,2008年6月18日初诊。自诉感冒2周,曾用多种感冒药及抗生素均无效。现症:常觉鼻塞,头身困重,肢节酸痛,精神差,乏力明显,食纳差,进食后亦觉腹胀,舌质淡,舌苔根腻,脉沉。辨证为外感夹湿,治以芳香化湿。方选清气饮子:藿香10g,金银花10g,连翘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蝉蜕10g,紫苏叶10g。每日1剂。5剂后复诊,诉症状消失,自觉精神状况较前明显好转,进食知味。

按王自立认为“感冒久不愈,一为夹湿,一为气虚”。因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难以速去,且易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过用苦寒清热燥湿、温燥除湿之剂,易生变证。方中藿香芳香化湿和中;紫苏叶辛温解表;金银花性寒味甘,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可以祛邪;连翘、蝉蜕甘寒清热、疏风解表;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淡渗利湿。全方共奏解表、化湿、和中之功。临证时只要有外感症状,见舌苔厚腻即可选用。(张新丽 甘肃省中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