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震治疗肝病四季用药经验

(2022-09-18 03:48:39)

摘自2022-9-16中国中医药报
杨志平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中医医院 郝建梅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肝在五行属木,与胆表里相合。肝脏体阴用阳,主藏血故曰体阴,主疏泄故云用阳。根据其生理特点,肝脏疾病的发生多为气血阴阳的失调和紊乱。早在几千年前,祖国医学就有肝脏疾病随四季更替而起,愈、甚、持的论述。《素问•藏气法时论》曰:“病在肝,愈在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中医治疗原则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重视三因制宜,依据疾病与气候、地理、病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
国医大师杨震为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诊治六十载,传承丹溪学派传承人王新午、清代御医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两位先生的学术经验,潜心研究相火和气机理论,提出“相火气机学说”,逐渐形成了独到的治肝学术思想及辨治用药经验。在肝病辨治中,杨震注重天人合一,与四时相应,将四时生化之机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根据肝脏体阴用阳的特点,因时制宜,选方用药,组方多用经典方,再结合自拟经验方,按君臣佐使法打出组合拳,提高疗效,用之甚验。本文总结杨震四季辨治肝病的临证思路与用药经验如下。
治肝病四季用药
春季须调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冯氏锦囊秘录》述:“盖春属肝木,乃吾身升生之气,此气若有不充,则四脏何所禀。”肝以升发为其本性,而春气通于肝,升发乃木之本性。若肝气升发不畅,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长,则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肝用异常属实者,宜清疏息降以损其有余。故春季治疗当须调气,以疏肝达郁,调理气机为大法。选方:调畅气机用四逆散、升发少阳用小柴胡汤、升发肝脾用达郁汤。
四逆散为《伤寒论》少阴病篇首载,是疏肝理脾行气之祖方。方中柴胡疏肝郁,枳实理肝气,芍药养肝阴,甘草缓肝实脾。全方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很好地体现了黄元御所言的左升右降,龙虎回环,即甘草、枳实,培土而泻滞,柴胡、芍药,疏木而清风也。肝病治疗中常用之,多与他方合用,俾气机调而阴阳复。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中柴胡乃少阳主药,升阳达表为君;黄芩养阴退热为臣;半夏健脾和胃,以降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以和营卫为使也。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达郁汤出自黄元御《四圣心源》,“肺胃积气,在胸膈右肋,肝脾积气,在脐腹左胁,皆中气虚败之病也。……善治者……肝脾之积,补多而泻少。”方中鳖甲缓消肝之癥积、桂枝舒达肝木之气;茯苓、甘草健脾渗湿,脾旺而肝木条达;砂仁可温脾化湿,干姜可温中以健运中气。全方使脾胃健运,气机升达,积聚自可消散。
夏季当除湿 《皇帝内经》云“春夏养阳”,就是要保护体内阳气,不被寒气所伤。夏季行至长夏,乃脾土之季,天气热多湿邪,易阻遏人体气机。加之喜食贪凉,损伤阳气,脾胃受损。肝与脾功能密切,脾失健运导致水湿内停反过来伤及肝胆。仲景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强调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故夏季治疗须当除湿,以健脾化湿,清降浊逆为大法。选方:健脾化湿用自拟方“金砂散”、升清降浊用下气汤。
金砂散以健脾化湿和胃为主,肝病及长夏脾湿多用。方中茯苓为君药利水渗湿,益脾和胃;砂仁为臣药化湿开胃、芳香行散;佐药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三仁相伍,加强化湿健脾之功。使药鸡内金消食健胃,以助脾胃运化。
下气汤原方出自《四圣心源》,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麻瑞亭将其化裁,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方中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祛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本方随证加减,可治内伤杂病,系多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脾胃功能失调为著。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瘀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
秋季要养阴 秋气通于肺,以肃降、收藏为本,主收,主敛,以燥为征。秋燥易于伤肺,肺金若伤,则平木之力不足,肝气更为炽张。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水,水亏则无以养肝,进而导致肝阴不足,机体阴津易亏,出现阴虚火旺。肝体阴不足属虚者,当滋柔补养以补不足。故秋季治疗要养阴,以养阴润燥,清肺益肝为大法。选方:柔肝养阴用一贯煎、益气养阴用三才汤。
一贯煎出自《续名医类案》,主治肝阴不足,肝失所养。法从证出,药以法立。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该方养肝体而助肝用,乃滋阴疏肝之名方。
三才汤出自《温病条辨》,方中天地人是谓三才矣。人参具有补元气、中气之效,天冬滋补肺阴,干地黄滋补肾阴。诸药合用以益气养阴清热。“凡热病久入下焦,消烁真阴,必以复阴为主。其或元气亦伤,又必兼护其阳”。三才汤两复阴阳,而偏于复阴为多者也,共养肺、脾、肾之阴。肝病气阴两虚者常用。
冬季重补肾 冬气通于肾,以寒为征。冬季主藏,以藏而不泄为本。《内经》云“秋冬养阴”,即秋冬之时,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肝主藏血、肾主藏精,所谓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肾藏泄关系和谐,藏清而泄浊,才能气血通畅,身体健康。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肝木得肾水之助方能与邪相争。故冬季治疗重在补肾,以滋阴养血,补养肝肾为大法。选方:补养肝肾用自拟方“补肝益肾汤”、滋补肾阴用左归饮。
补肝益肾汤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为主,肝肾阴虚者常用。方中菟丝子既可补阳,又可益阴,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特点,为君药;枸杞子、女贞子为臣药,可滋养肝肾,益精明目,加大补肾填精的功效;佐以黄芪补气固表,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黄精补气养阴、补脾益肾。
左归饮出自《景岳全书》。方中重用熟地黄补肾滋阴,枸杞子填精补髓,山萸肉收敛相火,三药同用既滋阴精,又敛相火,使其阴平阳秘;佐以山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既补先天又健后天。该方补肝、脾、肾之阴,重在补益肾阴。
典型医案
王某,女,53岁,2017年8月28日初诊。诉间断乏力20年,面部烘热、右胁疼痛半月。20年前因乏力查出乙肝标志物阳性,B超提示肝硬化。13年前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上消化道出血。10年前行脾脏切除术,间断门诊及住院中西药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半月前出现面部烘热,右胁间断胀痛不适,为中医治疗来诊。现患者伴见:乏困,齿衄,面部烘热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眼干涩,视物模糊,偶有耳鸣。纳食可,夜休尚可,二便调。形体偏瘦,面色略黄,血丝缕缕,可见蜘蛛痣。舌质暗红苔薄,舌下络脉可,脉沉弦细。
诊断:(肝肾阴虚,血瘀阻络型)积聚(西医称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切除术后)。
治法:柔肝补肾、化瘀通络。
予一贯煎加减:生地黄15g,枸杞子12g,北沙参15g,当归12g,麦冬10g,白芍10g,制何首乌10g,酒黄精10g,炒鸡内金15g,醋鳖甲10g(先煎)。5服,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日1服。
9月3日二诊:患者诉视物模糊改善,眼睛干涩减轻,但仍感乏力,齿衄,时有面部烘热。舌质暗淡苔薄,脉沉弱伏涩、关弦。上方加圣愈汤加仙鹤草15g,藕节10g,茜草15g。5服,用法同前。
9月9日三诊:患者精神好转,乏力及胁肋疼痛减轻,面部烘热较前减轻,齿衄明显好转,耳鸣、眼睛干涩等消失。效不更方,继服10服,巩固疗效。
按 本患者肝硬化久疾耗气伤阴,先后历经腹水利尿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行脾脏切除术,肝阴血虚益甚。精血同源,而致肾阴亏损。2017年8月7日立秋,秋燥伤阴,阴虚相火加重,水不涵木,随后患者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疼痛,面部烘热症状出现,且脉沉弱伏涩、关弦,均是典型的肝肾阴虚,兼有血虚、血瘀之象。治以滋阴补肾,柔肝通络。方选一贯煎加减以滋养肝肾阴血为主,加鸡内金、鳖甲以消食健胃,养阴软坚。血热妄行而见齿衄,加茜草、仙鹤草、藕节以凉血止血;阴虚日久易致血瘀,加之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故启用圣愈汤补气、补血、摄血而三管齐下,药证相合,迅即获效。杨震认为,人体的藏气随自然界气候变化而消长盛衰,顺应四时调养藏气,临证随季节转换佐以中药调理,做到天人相应,内外和谐,方得治病养生要旨。

关幼波治疗肝病常用对药赏析

 (2016-06-08 19:51:00)[编辑][删除]


李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关幼波(1913-2005年),当代著名肝病大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关幼波教授深谙《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之医理,行医七十余载,临证无数,对药的选用既有特色又甚合医理,应用广泛,并为其百余位弟子所继承及发扬。关幼波教授临床治疗肝病注重气血、痰浊、瘀血的辨证,方药上善用药对,现总结如下。

常用对药

醋柴胡 酒黄芩

临床上,关幼波教授运用此药对每用每验,常用剂量为10~15克,本对药出自《伤寒论》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古之名方,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之剂。

关幼波教授治疗肝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专用醋制后的柴胡,酸而入肝,配伍酒黄芩,以解表退热,可疏肝理气、开郁泻火解毒。二者一升清阳,一降浊火,升清降浊,调和表里,和解少阳,清少阳三焦之邪热甚妙,泄肝胆之热益彰,能调转阴阳升降之枢机。诸凡肝胆胰脾之疾皆可用,正所谓少阳百病此为宗。

旋覆花 生赭石

此对药出自《伤寒论》旋覆花代赭石汤。关幼波教授常用剂量为10~15克。诸花皆升,旋覆独降,旋覆花为降气之灵药,味甘、苦、辛、咸,性微温,入肺、脾、胃、大肠经,本品苦降辛散,咸以软坚消痰,温以宣通壅滞,善于下气散结,宣肺平喘,行水消痰,长于降逆止呕。生赭石味苦,性寒,入肝、心经,苦寒体重,苦能清热,寒能泻火,重以降逆,善走心、肝血分,可镇逆降气止呕,平肝息风,凉血止血,降气平喘。

旋覆花以宣为主,代赭石以降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共奏镇逆降压、镇静止痛、下气消痞、豁痰开胸之功。据气为血之帅,气升血亦升,气降血亦降之理,旋覆花、代赭石伍用,可用于治疗气血并走于上,以致面红耳赤,头晕目眩,以及吐血、衄血诸症,还可以用于常欲蹈其胸上的肝着之证。关幼波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二药合用可以治疗一切气机不畅、病位在中上焦的病证。

生黄芪 党参

关幼波教授常用党参10~30克,生黄芪15~120克。关幼波教授认为,生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气血两亏、阴虚不足等均有卓著的疗效,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党参补气兼能养血,用于气血两虚,气短心悸,疲倦乏力,面色苍白。二者共用,可健脾益气,调补肝肾。

《内经》云“肝为罢极之本”,肝病患者多有乏力、纳差等气虚症状。气为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失调则百病生,故关幼波教授多用大剂量生黄芪补气利水,配伍党参健脾益气。元气充足,才可抗病邪,气不虚方可理气,否则气愈虚,体现了关幼波教授注重补益元气的学术观点。

酒黄芩 炒白术

关幼波教授常用剂量为10~15克。酒黄芩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可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炒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功于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关幼波教授将二药伍用,清热燥湿,健脾益气,治疗肝病之肝热脾虚证。

杏仁 化橘红

关幼波教授常用剂量均为10~15克,杏仁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化橘红味苦、辛,性温,归肺、脾二经,化痰理气,健脾消食,消痰,利气,宽中,散结。杏仁、橘红配伍辛开苦降、醒脾开胃、通利三焦、化痰和中。

关幼波教授曾言:“用杏仁,不单因其治咳嗽、化痰,这里适合化痰,并且开胃作用非常好,还有润大便的作用;橘红也是化痰,并且讲究七爪红(大柚子),化痰开胃比陈皮好得多。”关幼波教授治疗肝病时十分注重痰瘀理论,认为百病日久多有痰瘀,故遣方用药强调应用化痰开郁之药,并指出化痰之药种类繁多,包括化热痰、寒痰、湿痰等,有的化痰药偏于寒凉泻下,有的化痰药燥热伤阴。关幼波教授喜用杏仁配伍化橘红,性质平和,理气化痰解郁,治疗肝病气郁痰阻证效果甚佳。

丹参 泽兰

关幼波教授常用剂量为10~30克,治疗肝病瘀血证,特别是肝硬化瘀血阻络。关幼波教授认为,丹参可以养血活血,泽兰能够通肝脾之血,二药配伍而用,活血而不伤于血,养血而不逆于血,畅通肝脾血络,化瘀通络。治疗肝硬化腹水时,重用泽兰通肝脾之血,不单纯利尿消除腹水,而通过活血利尿、扶正化瘀为法,使瘀血去、经络通、小便利。

炙鳖甲 煅牡蛎

关幼波教授常用剂量为15~30克,治疗肝病日久,深入血分,瘀血阻络的肝病中晚期患者,如肝硬化、脾大的患者。二药伍用,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可以起到活血、化痰、软坚的作用。关幼波教授认为,炙鳖甲配伍煅牡蛎,可以软肝散结,活血化瘀,且有养护阴精正气的作用。牡蛎咸寒涩,入肝肾经,贝壳之属,质体重坠,煅后入药,可以软肝散结,制酸止痛,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重镇安神。鳖甲咸平,入肝脾肾经,能滋肝肾之阴而潜浮阳,养阴清热,散结消痞,清骨间邪热。

病案举例

患者,男,65岁,2003年3月25日初诊。时肝硬化病史6年,曾因胃底静脉破裂出血于附近医院急诊抢救,主诉纳差、胁胀痛半年,伴气短,乏力,腹胀,双下肢水肿,小便频,大便稀,舌暗红、瘀斑,苔白腻,脉沉。腹部B超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腹水。中医诊断:臌胀;辨证:气虚血瘀,水湿内停。治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痰,利湿消肿。

方药组成: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旋覆花10克,煅赭石10克,黄芩10克,炒白术15克,茵陈15克,蒲公英15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丹参20克,泽兰30克,当归10克,杭芍10克,炙鳖甲30克,煅牡蛎30克,香附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生姜3克,车前子10克。患者服药半月后诸症减轻,水肿消退。关幼波教授继以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软肝散结法遣方用药,患者坚持服用中药,随访1年未发生肝硬化并发症。(李杰)

惊蛰调肝降火 “抱春汤”助力健康
摘自2025-3-10中国中医药报
杨 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扫描二维码观看制作视频。
春天一到,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体的肝阳之气也随之上升。然而,若冬季阴血消耗过多,无法制约肝阳,肝气升发过快,便会导致肝火旺盛。此时,人们容易出现鼻出血、眼干、咽痛、牙痛、痤疮等不适,甚至会莫名易怒、疲惫,或诱发高血压发作。其实,这正是肝阳过旺、阴血不足的表现。
白茅根味甘性凉,善于透发肝之郁热,防止肝阳上亢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又能入血凉血止血,可解肝阳过旺所致的各种出血;鲜藕片味甘性凉,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瘀生新的功效;铁皮石斛味甘性平,能填肾补精,治因肝不藏精导致的肝阳上亢,还能健补脾胃,防止肝胃不和。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舒畅肝气、清热凉血。
为此,推荐一款适合春季养生的药膳——“抱春汤”,它以清热凉血的白茅根、滋阴生津的石斛搭配鲜藕片,既能补充体内阴血,又能平抑肝阳、清解郁火。
食材:白茅根30克,藕片70克,瘦猪肉150克,铁皮石斛20克,生姜2片,小葱1段,芡粉适量,盐适量。
做法:1.白茅根、石斛分别洗净,剪成小段,备用。 
2.将石斛、白茅根段一同放入榨汁机中,加入1000毫升清水,榨汁。 
3.倒出榨好的药汁,过滤残渣后备用。
4.藕和小葱洗净,藕切成片,小葱切碎,备用。 
5.瘦猪肉洗净后切片,拌上少许盐和芡粉,搅拌均匀备用。 
6.将榨好的药汁倒入锅中,再加500毫升清水,放入2片生姜和藕片,开大火煎煮。 
7.待汤汁烧开后再煮5分钟,期间捞干净浮沫,放入瘦肉片,加入少许食盐。 
8.再煮约6分钟,起锅撒上葱花即可食用。
小贴士:白茅根及铁皮石斛宜选用鲜品,取其丰富的汁液,滋补效力更强。白茅根及铁皮石斛榨出的汁,也可以烧开后直接晾凉饮用,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若脾胃虚寒者饮用后感觉不适,可适当减少白茅根用量,或咨询专业中医师。此外,春季养生需顺应自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助阳气升发,调和肝气,拥抱健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秋防类风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