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2/0513/16524142184901116_936x560.png
1992年重建的鄚州扁鹊祠(药王庙)。
河北鄚州位于冀中平原中部,毗邻白洋淀,据传为扁鹊诞生地,北距北京120公里,东距天津100公里,西距保定80公里。战国时期,鄚州走出了一位名动天下的神医扁鹊(秦越人)。因着扁鹊故里的缘由,这里经历过一段经济繁荣、药市兴隆的岁月。
扁鹊故里源远流长
鄚州历史悠久。战国时期,“鄚”属渤海郡。秦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鄚设县,隶属上谷郡。唐代设鄚州,辖鄚县、任丘、文安、归义(今雄县)、唐兴(今安新县)、清苑等6县。宋代以降至20世纪,鄚州一直隶属于任丘县或任丘市。鄚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在政治上,鄚州古时曾是鏖兵争战之地。用于防御外敌的鄚州古城始建于东周时期,经汉代扩建,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1.2公里。城墙是用泥土夯筑的,宽约30米,高5米,呈纱帽形。据史学研究者统计,从春秋时期到明代末期,与鄚州相关的较大规模战争至少有15次。《左传》载曰:“鲁召公六年(公元前536)冬,齐侯北伐燕,战于鄚。”唐代天宝十五年(755),兵部尚书郭子仪(697—781)率兵讨伐“安史之乱”叛军,在鄚州城一带鏖战40天,将叛军彻底击溃。10世纪与11世纪之交,北宋名将杨延昭(即杨六郞)任鄚州刺史,镇守边关,与辽国军队对峙多年。
鄚州古城虽经历代整修,但自明代中后期便因失去军事防御功能而渐渐被官府和兵家所冷落。清初诗人安致远(1628—1701)路过鄚州,面对战乱之后的“废堞”,借诗抒发思古幽情,感怀世事沧桑:“古戍苍茫朔气横,黄尘扑面野云生。人传燕赵悲歌地,水咽荆高变徵声。百战河山余废堞,清明烽燧尚孤城。萧萧落日催征骑,愁听荒笳到耳鸣。”
在经济上,鄚州因处在京城与南方七省的通道上,从而在和平时期获得发展良机。鄚州的发展,与鄚州大庙有关,而鄚州大庙又与战国名医扁鹊有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开正史为医家立传的先河,记述了扁鹊的生平事迹。扁鹊原本是传说中的一位上古黄帝时代的神医。“渤海郡鄚人”秦越人(约公元前407—前310)得长桑君真传,游方行医,在医疗实践中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开创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中医药物、针灸等治疗方法的基础。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一生救人无数,深受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扁鹊”。久而久之,他便以“扁鹊”名闻天下。
按照《史记》的记述,扁鹊因为遭受同行的嫉妒而死于非命。“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扁鹊去世后,鄚州的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鄚州城东北修建了扁鹊的衣冠冢,因年年修整而成为一座方圆盈亩的圆丘。后来,圆丘前修建了扁鹊祠,周边居民有病有灾时便来祠中焚香。扁鹊祠又称为扁鹊庙、药王庙,曾多次重修,规模逐渐扩大。明代后期,民间将扩建后的药王庙称为“鄚州大庙”,并形成了鄚州大庙庙会制度,为振兴当地经济作出了贡献。
药王庙会催生繁华药市
鄚州药王庙始建于何时,目前未见确切的文字记载。北宋时期,扁鹊曾被宋仁宗赵祯(1010—1063)封为“神应王”。明代正德八年(1513)《重修神应王庙碑记》曰:“神应王旧庙在古鄚城北,去府治百余里,碑碣无存,莫知所始。”
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万历皇帝“顺民所欲,出供奉羡金”,敕令重修鄚州药王庙,《御制重修鄚州药王庙碑》记载了皇帝的谕令和修建情况。万历十七年(1589),万历皇帝再次敕令重修、扩建,2年后竣工。庙宇建筑群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450米,占地230多亩。药王庙建筑群由此成为“南七北六十三省,天下大庙数鄚州”的鄚州大庙。万历皇帝还敕令举办鄚州庙会,钦定日期为农历四月十五日,会期一个月。御批庙会开办第一年,皇太后和皇姑由大太监魏忠贤陪伴前来降香,庙会由此闻名全国。
明末嘉兴籍学者沈德符在史料笔记《万历野获编》中有一段关于鄚州庙会的记述:“城外有药王庙,专祀扁鹊,不知始自何年,香火最盛。每年四月初,河淮以北,秦晋以东,宣、大、蓟、辽诸边,各方商贾辇运珍异,并布帛菽粟之属入城为市。……每日盖搭篷厂,尺寸地非数千钱不能得。贸易游览,阅两旬方渐散。”在鄚州庙会上进行交易的商品,尽管种类繁多,但药材始终是其中一大项。鄚州庙会使鄚州在明代后期成为华北地区起步较早的一个药材交易市场。
进入清代,由于社会稳定,出于商品交易的实际需要,各路客商从农历二月底就陆续来到鄚州,大街上货品招牌林立,横幅凌空。城内划定三街六市,即兴隆街、中和街、广益街和药材市、珠宝玉器市、骡马市、南货市、棉线市、百艺市。庙会期间,香客涌动,商贾云集,逶迤十里长街,芦棚蔽日,车马辐辏,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康熙年间跟随皇帝南巡的高士奇(1645—1703)在《南行扈从录》中写道:“从鄚州至大庙,芦棚不见天日。”乾隆皇帝南巡路上往返路过鄚州时写下《鄚州道中》和《鄚州道中作》各四首。其中有一首专门描述鄚州药市:“土郭犹存古鄚州,人家负郭颇称稠。年年四月集药市,风俗应从民便由。”黎民百姓对于鄚州庙会也有自己的评价:“进过京,下过卫(天津),赶过两年鄚州会。”“北京人全,天津水全,鄚州货全。”庙会期间的鄚州药材市场,北货、南货一应俱全。
屡次火灾导致药市衰落
中药材以植物根茎、叶、果实居多,属易燃物。商家的临时摊棚用白洋淀芦苇搭建,也属易燃物。鄚州大庙香火鼎盛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能实施有序、有效的管理,则极易酿成火灾。鄚州庙会、药市因为防火管控不到位,曾多次发生火灾。从17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有文字记载的严重火灾至少发生过4次。
乾隆年间《任邱县志》载曰:“康熙戊午毁于火,土人募缘重修,道会司隶焉。”康熙戊午为1678年,这场大火烧毁了鄚州大庙的主要建筑。火灾后,很多商家和当地百姓捐款以重修大庙。
道光年间《任邱县志续编》载曰:“鄚州庙会,乾隆戊申正值香期,忽庙门火起,烈焰飞腾,男女惊奔,自相践踏,呼号之声振天地。于是,三皇、文昌两殿以及商贾所处连檐数百间一时俱烬,……自是湖、粤诸商不敢聚处庙中,咸来鄚州镇赁屋以居,其野处者惟时物小商。至道光癸巳、甲午连毁于火,后以进香作会为有司严禁,景物消歇,不似从前云集矣。”
乾隆戊申为1788年,道光癸巳、道光甲午分别为1833年、1834年,这三场大火导致人员死伤众多,商户损失惨重。地方官员担心再出现安全事故,自道光年间后期便严禁“进香作会”,药王庙会从此风光不再,鄚州药市也随之销声匿迹。
在鄚州多次火灾中元气大伤并受到严重惊吓的药商,开始将目光投向鄚州西南方向100公里之外的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鄚州药市失去红红火火的上升势头,无疑给予近邻的祁州药市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重要契机。祁州的药市常年开市,各地、各类药商形成以“十三帮”为核心的自主治理团体,由于市场管理相对规范,祁州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药材集散地。
鄚州药材交易市场的形成,在早期阶段与药王庙会集聚人气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后期的稳定扩张、持续发展,却与周边地区药材资源状况、市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管理制度完善程度、地方政府政策导向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初具规模的药市能否演进成为长盛不衰的药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鄚州药市的各种短板,导致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20世纪60年代,历经风雨沧桑的鄚州大庙仅存的3座山门也因为兴修水利工程而被拆除。1992年,任丘市为全面开发白洋淀一带的旅游资源,在距大庙遗址约1公里的古州村修建了新的药王庙(扁鹊祠)。庙区占地30亩,由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宫门、山门组成,正殿采用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样式,殿里正中间是扁鹊塑像,两侧是8组扁鹊行医的泥塑作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东西配殿放置历代十大名医塑像。近年来,鄚州庙会保留正月十五日、四月十五日、九月十五日3个庙会日,庙会虽然还有商品流通的经济功能,但已经看不到几个中药材摊位了。如今的扁鹊祠主要在发挥着传扬神医扁鹊精神、丰富民众休闲生活的文化功能。
2017年,河北省成立雄安新区,鄚州镇等3个镇从任丘市划出,由雄安新区雄县托管。今后,鄚州不会再加入药都竞争的行列。在雄安新区的发展规划中,鄚州这座古城将按照新的功能定位走向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
农历三月来神头村赶庙会
摘自2023-3-17中国中医药报
赵永生
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
位于河北省内丘县神头村的扁鹊祠。
河北省内丘县每年举办两次扁鹊庙会,分别在农历三月和十月。三月的庙会规模最大,会期最长,一般历时月余;十月的庙会规模相对较小,一般持续三至五天。扁鹊庙会是纪念扁鹊为主的民俗活动,现在已发展为集旅游观光、文化娱乐、集市贸易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庙会。庙会上,有扁鹊祭祀、非遗展演、乡艺汇演、“现代扁鹊”义诊、旅游商品展销等活动项目,热闹非凡。
扁鹊祠(又称为扁鹊庙)位于河北省内丘县的神头村,村里有400多户人家,距内丘县城26公里。一条九龙河将神头村一分为二,扁鹊庙位于村子的西部。神头村和扁鹊庙几乎已经融为一体,“庙是村的一部分,村也是庙的一部分”。古老的村落被扁鹊历史文化所包围,村中到处充满扁鹊文化气息。扁鹊庙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由27座建筑构成,占地4.5万平方米,在全国同类扁鹊祠庙建筑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碑刻最多,当地有关扁鹊的典故、传说也最为丰富。
神头村附近有很多扁鹊的历史遗迹。传说虢太子被扁鹊治愈后,随扁鹊周游列国,来到鹊山脚下时,虢太子突患绞肠痧,扁鹊就地给虢太子做了剖腹手术,鹊山至今有条沟名洗肠沟,有一块大石名石炕,传说是扁鹊为虢太子做手术的地方。扁鹊被秦国太医令李醯杀害后,虢太子与众人将扁鹊的头颅从秦国偷回,葬于蓬山脚下的焦子村和狼家庄,这两个村子后来合并,并改名为神头村。鹊山上有一座山峰,名为太子岩,传说是虢太子与扁鹊一同采药的地方。
内丘鹊山一带既是扁鹊封地又是扁鹊行医圣地,扁鹊庙历史悠久,汉唐有之,宋、元、明、清均有重修。庙内,元代碑刻《国朝重修神应鹊山庙记》记载:“简子病愈。即中丘之蓬山,赐地四万亩,时往来居之。后同虢太子来游,采药于是山,因易名蓬鹊。”赵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于蓬山,故蓬山改名为蓬鹊山,又简称鹊山,扁鹊在这里居住、采药、行医,度过了大半生。
人们思念扁鹊在世之功,在扁鹊墓旁立祠,世代供奉祭祀,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扁鹊庙会文化。历代以来,扁鹊庙会规模大、名气高,影响了周边的“一府九县”,每年三月,外地香客纷纷慕名前来。
扁鹊庙会年代久远、代代相沿,距今已有2000多年。据碑刻记载,可上溯至战国时期,后扁鹊累受朝封祀典,规格日高。
1982年扁鹊庙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神头村被确定为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当地政府为打造扁鹊品牌,多次举办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扁鹊文化节,还投资修建了通往扁鹊庙专用的旅游道路——扁鹊大道。
河北内丘欢迎朋友们来神头村赶庙会,了解扁鹊的故事,感受扁鹊古封地的中医药文化。
时间:2020-10-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李金钢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颇具仪式感地插茱萸、喝菊花酒、登高望远,以治病防疾养生,祈求平安吉祥。这一天,民间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医事活动——药市开张。史载,重阳节开办药市,是为了纪念药市行之祖王昌遇。
王昌遇,唐代四川梓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人,曾为州狱吏,后遇仙悟道出家,成为炼丹道士,号易玄子,精通医药。为了纪念王昌遇,每到九月初,四面八方的药商便向梓州城聚集汇合,并于初八晚上在州院街易元龙池中进行药材交易,天亮方才散去,当地人谓之“药市”。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高承《事物纪原》皆有“药市之起,自唐王昌遇始也”的记载。
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龙图阁学士燕肃任梓州知州时,药市供需愈加兴旺。于是,他又将药市延长为三天,至九月十一结束。
据记载,每逢梓州药市,场面十分热闹。药市期间,地方主政官员亲率僚属在药市举办地设早宴、晚宴迎宾客,并送酒给参加药市贸易的道人饮用。“容数十斛,至杯杓,凡名道人皆恣饮。”唐末五代文学家、本草学家李珣亦入籍梓州,售卖香药,丰富了药材交易品种,满足了患者需求,扩大了药市影响。他还著书立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介绍和研究外来药物的专著《海药本草》。
梓州之所以能够独步一时,成为“天下第一药市”,实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四川历来药材资源非常丰富,品质上乘,药业繁盛。加之当时梓州是仅次于成都的川蜀大镇,城市建设比较完善,水路陆路交通便利,市场发达,为药材的重要集散中心。因此,各地豪商巨贾纷纷入蜀争购交易药材。
梓州药市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开市次数得以增加,交易范围也有所扩大,由单纯的药材交易市场变成以药材交易为主,并有其他生产生活物资交易的综合性贸易市场。这促进了中药材的生产与流通,也催生了药业行业组织“药商会”的出现。
唐末,我国药市的中心逐步由梓州转向成都。一时间,成都药市盛况空前。《岁时广记》载:“成都九月九日为药市,尽一川所出药草、异物与道人毕集,进行药材交易。”许多名人墨客亦慕名亲临药市购药、游逛、观赏,并留下诗篇。
北宋时期,宋祁《九日药市作》云:“阳九协嘉辰,斯人始多暇。五药会广廛,游肩闹相驾。灵品罗贾区,仙芬冒闉舍……饔苓互作主,参荠交相假。曹植谨赝令,韩康无二价……顾赖药石功。”周锷《冯氏万金楼》云:“杵声喧药市。”仲殊《望江南·成都好》云:“成都好,药市晏游闲……愿求朱草化金丹,一粒定长年。”田况赋诗《重阳日州南门药市》云:“岷峨旁礡天西南,灵滋秀气中潜含。草木瑰富百药具,山民采捋知辛甘。成都府门重阳日……卖药数种人罕识……盛言每岁重阳市,但喜见民药货售,归助农业增耡芟。”黄庭坚《送高士敦赴成都钤辖》吟咏成都药市:“烧烛海棠夜,香衣药市秋。”王灼《送凝上人成都看药市》云:“蜀山富奇药……九日来成都。”南宋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云:“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当年万里客西南,药市题诗倚半酣。”“何妨药市微行。”南宋丞相京镗《雨中花·重阳》云:“锦城药市争奇……登高望远,一年好景,九日佳期。”陈应斗《药市》云:“肘后应难一一传,多将灵药种仙山。仙禽捣就仙翁卖,挑杖悬壶走世间。”
到了宋代,药市的开张日期增加到一年数次,即每年二月八日、三月九日、五月五日、九月九日等。
古代药市的形成与发展,大大促进了药材的生产、储藏与流通,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古人选择农历九月初九开张药市,极具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养生之道。中医认为,九九重阳,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时机,当“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
(2023-02-07
03:47:19)[编辑][删除]
摘自2023-2-6中国中医药报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
江西省樟树市的大万寿崇真宫。
江西省樟树市内的葛玄雕像。
江西省樟树市古称新淦县,五代时期改称清江县,明清两代为临江府府治,清江县樟树镇又为清江县县治,清江县于1988年撤县设县级樟树市。樟树药业源远流长,药市“南樟北祁”在明清时期曾盛极一时。作为南方药都的樟树市,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2008年,“药市习俗(樟树药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樟树药业和药市的道教源头
樟树市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樟树东南方距城区20公里的阁皂山,系武夷山西延的支脉之一,峰回峦复,苍松古竹,霞蒸云蔚,引絮含烟,盛产茯苓、麦门冬、天门冬、首乌、葛根、乌药等数百种药材。阁皂山虽然并不高峻陡峭,其制高点凌云峰海拔仅为803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道教天师曾在这里修仙布道,而成为道教创派三大名山之一。
明代《阁皂山志》《临江府志》和清代《清江县志》,根据相关史料和民间传说,载录了东汉末年医药家葛玄在阁皂山采药炼丹的经历。葛玄游历诸多名山后来到阁皂山,置身山顶纵目四望,看到这里土良水清、林青竹翠,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药材资源,便决定结庐太极峰下,在这里悟道修真、采药炼丹、制药行医。《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葛玄外出访道多年之后返回阁皂山,在骆驼峰之侧修建卧云庵,筑坛立灶,修炼“九转金丹”,汇辑整理《灵宝经》,同时布道授徒、施药济众。葛玄仙逝后,被道教奉为葛仙师、太极仙翁,他所开创的灵宝派或灵宝道、葛家道逐渐发展为道教的三大主流宗派之一。卧云庵多次扩建、重修,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被宋理宗敕封为“大万寿崇真宫”。
葛玄的侄孙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师从葛玄的弟子郑隐,修习灵宝经卷和炼丹术,撰著《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葛洪的侄孙葛巢甫及其后辈世代箓传《灵宝经》,阁皂山被后世视为灵宝派的祖山。阁皂山声名远播后,引来许多拜山、揽胜的仕宦和文人墨客。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两次应邀进山讲学,留下《登阁皂山》七绝二首:“叠叠层峦锁閟宫,我来旧地访灵踪。葛仙去后无丹灶,弟子今成白发翁。”“一派冷冷台下水,半空漠漠岭头云。祖师成道冲天去,只有无穷受箓人。”
道教以医弘道,道医同源,医道相济。道教以长生和助人为最大成功,将行医济世作为传道的一种有效工具。魏晋南北朝时期,樟树一带的民间医药活动,在葛玄、葛洪等道教医药家、丹术家的影响和推动下,有了初步发展。阁皂山周边一些居民经过长期实践,渐渐积累了认药、采药和行医看病的知识和经验。
当时,阁皂山下经常因江河在丰水季节泛滥而流行瘟疫,一些懂医识药的山民将自采的药材背到城区摆摊售卖,出现了早期的药材交易活动。
从药墟到药市的演进发展
樟树药市起步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散见街巷各处的草药摊子。唐代开元四年(716年),江西通往广东的古驿路“大庾岭道”开通,很快成为南北交通的一条“大动脉”。处于这条官道中心的樟树,则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津,凭借赣江及其支流袁河和南北通达的驿路,或达京师,或至吴楚,或走湘桂,或通闽浙,为药材的中转、集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本地药材和外地药材逐渐在樟树镇聚集,形成专门进行药材交易的场所。这里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药墟”二个大字。药墟的开辟,使药材集市有了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药材摊贩、药材商人逢墟日前来赶墟,进行药材交易。
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撰著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录有一幅阁皂山的山门楹联:“阁形佳境环山,望东腾太极,南耸凌云,北踞骆驼,西迎五老;皂色珍丛入药,趁春采辛夷,夏锄玉竹,秋攀桔梗,冬掘茯苓。”依据其下联所描绘的场景来判断,宋代初年之前,采挖天然药材和人工种植药材已成为阁皂山区的一项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活动。阁皂山的地产药材为支撑和活跃樟树药材交易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南宋偏安江南,樟树中药交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药市。枳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用果实加工枳壳的枸橘树蔚然成林。南宋名臣、诗人范成大看到樟树境内江岸的芳林美景,写下《清江道中橘园甚夥》一诗:“芳林不断清江曲,倒影入江江水绿。未论万户比封君,瓦屋人家衣食足。暑风汎花兰芷香,秋日篱落明青黄。客舟来迟佳景尽,但见碧树愁春霜。”范成大所歌咏的“橘园”,就是枸橘种植园。
由于药材贸易渐趋兴隆,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在樟树设课税局征收税款。明代宣德年间,樟树被列为全国税收最多的33个府州镇之一。崇祯年间,《清江县志•土产》记载,“有自粤、蜀来者,集于樟镇,遂有药码头之号”“帆樯栉比皆药物”。樟树“药码头”之称,意味着通过赣江、袁河等水路集散的药材数量大增,沿江修筑的码头终年千帆林立。药材生产的发展和炮制技艺的进步,吸引了各地的药材商人。他们纷至沓来,将各地的药材源源不断运到樟树加工、销售。在樟树定居落户、开业经营的外地药商也逐渐增多。与此同时,药行、药铺等药材经营户也大量增加。
樟树药市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了“南北川广药物总汇”的大型药市,被时人视为四大药都之一。康熙年间,翰林院检讨、学者潘耒所作《樟树镇》一诗,概略地描述了这个南北药物总汇之地的面貌:“水市章江岸,由来药物赊。珍丛来百粤,异产集三巴。鲍靓应频过,韩康或此家。何须乞勾漏,即此问丹砂。”此时,樟树的药材经营业态已由零售为主发展到以批发为主,出现了一些专事批发的药材商号。经过多年经营经验的积累,一些药号、药行有了主营业务的相对分工。“四十八家药材行,还有三家卖硫磺”是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中药铺据说已达到200来家,炮制作坊100多处,遍布城区三街六井七十二巷。
走向外乡的樟树药商
基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风尚,樟树人自古以来就“逐末者多”,“多持空囊而奔走四方”,保持着悠久的经商传统。伴随着由零散药摊到药墟、药市、药都的演进发展,一些樟树药商走出樟树,走向沿江各县,走向湖广,走向西南、中原、华北和东北。隋唐时期,樟树药商、药贩经常到省内吉州(今吉安)、遂川、赣州等地售卖或收购药材。明清时期,樟树镇所在的清江县和同属临江府的新干、新余、峡江、丰城各县,外出创业谋生的药商和药工越来越多,形成了药业界赫赫有名的临江药帮。由于樟树药商在帮中占据主导地位,临江药帮又被称为樟树药帮(简称为“樟帮”)。
江西省的各个城镇几乎都有樟树药商经营的药材店号。在省会南昌,明代崇祯年间即出现樟树药商的身影。清末民初,南昌共有药店近40家,经营者大部分是樟树人。赣州城内有条明代命名的“米市街”,进入清代后,因樟树药商聚集于此开设药号、药铺,遂改称“樟树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赣州城内共有32家药材店,全部由樟树药商经营。
湖南是樟树药商最早涉足的省外地区。清代以后,樟树药商的足迹逐渐从长沙遍及湖南全省,以至于湖南长时间流传一句俗语:“无湖南不成粮子(兵),无樟树不成口岸。”湖南省内的知名老药店基本上都是在清代初期由樟树药商开办的,很多药工来自樟树。乾隆年间,樟树帮药在西南重镇重庆设立首家外省坐商批发药号“德记药号”,运来外地药材在渝销售,并采购川产药材运回江西。
经过明代以来几百年的苦心经营,樟树药帮逐渐形成了以樟树镇为大本营,以湖南湘潭、湖北汉口、四川重庆等都市为据点,遍布江南、联系全国的樟树药帮经营网络。樟树的一些药行、药号派出“庄客”前往全国主要药材产区,从事采购、销售、转运业务,采集和传递产区货源、市价等信息。药都樟树成了全国药材交易的一个重要窗口。
樟树药商、药工走向全国,带出家乡的药材和炮制技艺,带回外地的药材和家人生活、家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背井离乡的樟树药商、药工,往往两三年才能返乡探亲一次。他们在外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故土的山山水水,家里的老老小小也思念在外乡吃“药饭”的亲人。慈母倚门长叹,妻小望穿秋水,江上归帆寄托着亲人们殷切的期盼。明代崇祯年间,清江县知县秦镛有感而发,写下七言绝句《樟树归帆》:“何处千艘集井烟,屹然雄镇想当年。只今细数归帆少,缗算应捐百万钱。”背井离乡的樟树药商、药工,为地方税收(缗算)作出了不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