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良药人参黄芪的区别
(2022-09-13 14:17:10)人参和黄芪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补气药,能补益人体正气,也均有促进抗体生成和提高免疫细胞反应的作用。二者的用药历史也十分悠久,均纳入药食两用范围。同样都作为补气药,在临床使用方面,两者又有所异同。
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这段话概括了人参的性味与功效,有些人对人参性微寒有所疑惑。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在治疗热病气津两伤时,伴口渴、脉大无力者,人参既能补气,又能生津,比如白虎加人参汤,在这里运用人参相对于其他补气药是偏于微凉的。同时人参主补五脏,对于元气虚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单用有效,比如《景岳全书》中提及的独参汤。现代《中药学》中提及人参功效为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这里所说的元气,其实可以相当于肾气。《中医基础理论》中提到,元气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来源于肾藏先天之精所化生;《难经》中《三十六难》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设,元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可见命门为肾的藏精之所,也是元气生化之根本,临床上也常用人参治疗小儿尿床、老年人肾虚咳喘、糖尿病等肾阳虚、脾肾阳虚证。可见人参虽补五脏之气,但更偏于补益人体的元气,也多用于肾气虚衰、元气虚脱的急重症。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我国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曾用黄芪等药治疗大气下陷的病人,该病例主症为夜中忽不能言,并不能息,因曾为其诊脉,判断此人为气分甚弱,所以知道此次为胸中大气下陷,不能司肺脏之呼吸,是以气息将停而言不能出也。大气,中医又称宗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中的清阳之气结合而成。宗气聚于胸中,中贯心脉,行血气,固摄内脏,上出于肺、走息道、主呼吸、语言、发声,如果气虚不固,宗气下陷,不能固摄内脏,就会出现内脏下垂、气机下陷之象。张锡纯见状急用生黄芪一两,当归四钱,升麻二钱,配以柴胡等提升之药,患者须臾即能言语。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黄芪在治疗中气下陷中的优势作用,对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月经先期、月经量多,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同时黄芪还具有益卫固表功能,卫气是保护我们不受外邪侵袭的一种气。《灵枢·本藏》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如果人体卫气虚弱,那么此人就很容易感冒或遭到其他外邪侵袭,针对气虚感冒的人,方剂中常用朱丹溪的玉屏风散,专门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的患者,但我们在使用这个方子时要注意判断患者是不是因为卫气不固导致的感冒。笔者有一个朋友感冒之后吃了黄芪炖鸡这道菜,但反而加重了原有的症状,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黄芪在运用时要注意患者本身有气虚的表现,同时邪气已除,因为黄芪固表的作用会使邪气不易排出、闭门留寇、正邪相争更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两味药都为补气扶正佳品,在临床运用时配伍不同药材会发挥其不同的功效,但要注意人参侧重于补元气,亦可补脾益肺,生津止渴,临床应用时不与藜芦、五灵脂、皂荚相配。黄芪侧重于补宗气和卫气,亦可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在给阴虚患者运用时要注意剂量与配伍,以免燥热更伤阴液。(赵心蕊
摘自2022-9-28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2022年4月13日,吉林省通化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人参花增选为市花的决议。人参花象征着凝聚坚韧、健康质朴、活力进取的通化精神。
人参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之效。《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通化人参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迄今为止在长白山区发现的与人参文化相关、唯一地标性历史遗迹——老把头孙良墓。老把头作为采参始祖,被采参的山民奉为“行帮至圣”,《通化县志》等地方志中皆有记载。老把头文化是长白山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仲夏时节人参花开,其花茎细而挺直向上,小巧玲珑的黄绿花朵簇拥成团,颜色素雅。人参花又名“神草花”,药用价值极高,有补气强身、延缓衰老之效,多用于头昏乏力、胸闷气短等症。六七月份采下花序,烘干,可制成人参花茶,泡水饮用。
秋天时,一颗颗豆大的人参果实如红宝石般晶莹润泽,这时采参人便要搭伙“赶山”了。采参有许多讲究,整个过程神秘而庄重。
人参因“根如人形,有神”(《本草纲目》)而得名。人参的称谓非常多。从栽种方式来说,栽培的称“园参”,在山林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人参还因生长年限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第一年生出三个小叶,叫“三花”;第二年生长出一个复叶,叫“巴掌”;三年生两个复叶,叫“二甲子”;四年后生三个复叶,叫“灯台子”。
祭拜“老把头”、观山景、喊山、系铜钱、拴棒槌……踏上通化“人参之路”,在青山绿水间听着无数神奇的人参传说,领略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和深厚的人参文化,真是一种乐趣呀。
赵中振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国人对“曲”并不陌生,造酒需要酒曲、制醋需要醋曲、制药需要药曲、蒸馒头需要面曲。曲为酒之母,酿酒所使用的酒曲品质越好,酒的品质也就越高,最好的可被称作特曲,而后依次是头曲、二曲、三曲。
曲其实是一种发霉的谷物,即微生物发酵原料,可以分泌产生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曲类药是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的一类药物。曲类药是我国古代将微生物应用在药物制作中的成功范例,也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一大特色。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二十五卷“神曲”项下载:“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后医乃造神曲,专以供药,力更胜之。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
我从小就知道中药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谈到神曲,首推福建的建曲,而建曲中首屈一指的还得说“老范志”了。清代著名医家赵学敏在其医著《本草纲目拾遗》“建神曲”篇中就有记载:“……福建泉州府城内范志吴亦飞驰名万应神曲……”我之前看这段记载望文生义,还以为老范志万应神曲像很多中华老字号一样,是范志吴发明的。这次到了福建泉州,才搞清楚了其历史沿革。
我们首先走访了老范志万应神曲的生产企业——泉州中侨药业,了解到老范志万应神曲的创始人吴亦飞为晋江人,出生于清康熙年间,少时学医,后来又中了秀才。他从小就有仁慈之心,以平时学到的医术在乡村里行医治病,为百姓解除疾病痛苦。当时泉州市面上有多种建曲配方,吴亦飞对其很有研究,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他把其中一种建曲的原始配方从108味药改为82味药,这是第一次改动。改进后的神曲,药味虽然减少了,但药效反而提高了。
吴亦飞从小就敬仰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高尚情操,便将自家店名改为“范志”,他的神曲从此也称为“范志神曲”,表达了他志随范仲淹普济天下的宏大志愿。
我们走访吴亦飞老宅,即老范志大厝(cuò)。“厝”在闽南语是房子的意思,大厝就是大房子。在老范志大厝大厅福字下方的橱柜内,供奉有当年光绪皇帝赐的牌位。
这座大宅现在由吴氏后人居住。我们在这里巧遇吴亦飞的第八代孙。这位老人家正在吃饭,见到我们前来,忙放下了手中的碗筷。寒暄过后,老人家还给我们讲述了下面这段传说故事。
一次先祖吴亦飞出诊归来,看见一蓬头垢面的乞丐躺在路旁,浑身发抖,呻吟不止,吴亦飞就将乞丐搀扶到家中,为他号脉开药,并让妻子为乞丐煎药。经过几天精心调理,乞丐的病全好了。临别前,乞丐掏出一本线装古书送给吴亦飞,说:“今生今世无法报答您的大恩大德,这本书是我捡破烂时捡回来的,或许您读书人用得上。”吴亦飞收下书,回家一看,发现是一本失传已久的宋代医书,里面详细记载着建曲的原始配方和制法。此后,吴亦飞将以往的配方删繁就简,去粗存精,仅保留了其中的52味中药材。这也是第二次配方改良,“范志神曲”再次升级。
这位老人家还回忆了他年轻时,有一次外感风寒又伤食,上吐下泻、头痛、腹痛,他伯公用家里备用的老范志神曲给他熬汤,非常见效。
清嘉庆丁巳年(1797年),一代名医陈修园到吴家拜访了曾是少年同窗的吴淡亭,也就是吴亦飞的次子。吴淡亭将家传秘方拿出来与陈修园探讨,陈修园看了后,又将原方删去3味,又增添了3味,使其组方更加合理。这是“老范志万应神曲”的第三次改良。
如今的老范志万应神曲组方合理,配伍得当。其中有辛散疏风解表的薄荷、防风、荆芥、紫苏、羌活、葛根、香薷、柴胡(炒)、苍耳草等;配伍芳香化湿解暑、醒脾开胃、止呕止泻的砂仁、广藿香、厚朴(制)、苍术;消食化积的麦芽(炒)、莪术(制)、山楂、使君子、大黄(炒)等;行气导滞的槟榔、青皮(制)、木香、枳实(炒)、枳壳(炒)、陈皮(制)、香附子等;健脾的黄芪(炒)等;还有通利血脉、止痛的姜黄、泽兰、延胡索、高良姜(炒);尚有利水渗湿、宣泄里热的泽泻、茯苓皮、车前子、赤小豆、栀子等。
以上诸药合用,祛除风寒、风热、暑湿、食积等多种邪气瘀滞,并配用麸皮、面粉、白曲、辣蓼、白芥子、炒川椒等在多次发酵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产生微妙变化,增强药效,共奏疏风解表、消积化湿、醒脾开胃之功,用于伤风感冒、夏令中暑、食积腹痛、呕吐泄泻等症,成为家庭必备良药。
历史上,老范志还两次得到过皇帝的青睐,一是乾隆黄帝,二是光绪黄帝。据《泉州府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泉州府学院考,时值盛夏,皇太后病情危急,乾隆帝即到处张榜求贤。皇太后服下范志神曲,神奇地痊愈了。乾隆帝大喜,颁赐“恩褒奖凭”的金彩,从此范志神曲便扬名全国。清光绪二年(187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新疆平叛。闽浙清兵到达新疆后,受不了大沙漠的酷热,不少将士中暑倒下,左宗棠忙令人火速赶到泉州购进大批范志神曲,煎后让将士饮用。清兵服用范志神曲后,药到病除,不久后就剿平叛军。此军情报之光绪皇帝,光绪帝龙颜大悦,亲自为范志神曲加封“万应”二字。加之神曲历史悠久,便称之为“老范志万应神曲”。
老范志万应神曲铺于1954年公私合营之际成立老范志万应神曲厂,1957年又与原泉州新中制药社、开元秋水轩药铺合并,2011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
不无遗憾的是,我原本期待着像寻找东阿井一样去寻找老范志商标上那口老井。没想到,当年的老井已经被填平,当年的大宅年久失修。欣闻泉州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真希望老范志万应神曲老宅能尽快恢复原貌,再现当年的风采,为今日的泉州锦上添花。(赵中振)
“南国青青果,涉冬知始摘”。每到冬天,我常回想起那走街串巷水果小贩的叫卖声:“卖橄榄!卖橄榄!”何以对此叫卖声如此记忆深刻呢?答案就在于品味橄榄时先涩后甘,食后让人回味无穷。正因如此,在众多水果中,我对橄榄的印象最为深刻。
橄榄树是我国特有的果树,为橄榄科常绿乔木,早在汉代已有栽培。《三辅图谱》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六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龙眼、荔枝、橄榄、千岁子、甘桔皆百余本。”福建闽清出产的檀香橄榄,被誉为“闽清三宝”之一,自唐代以来被列为贡品。
橄榄从生到熟,始终保持青翠的颜色,故而得名“青果”,又因其味先涩后甘,犹如忠言逆耳,所以又称“忠果”“谏果”“味谏”,如宋代黄庭坚的《谢王子予送橄榄》诗:“方怀味谏轩中果,忽见金盘橄榄来”。此外,还有青子、忠果、味谏、余甘、来子等之名,如郝经《橄榄》诗云:“半青来子味难夸,宜著山僧点蜡茶”。
在温州著名景点江心屿有一株植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橄榄树,迄今已有400余年的树龄,现位于温州博物馆围墙内,巍然挺拔,每年仍结果累累。据传,明代进士卓公为温州瑞安人,其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后人就栽此橄榄树以纪念其“秉性忠鲠,果敢净谏”的品性。橄榄主产于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等省(区),在浙江温州的瑞安、平阳也有栽培。橄榄有乌榄、白榄之分,乌榄适于制凉果或入菜食用,品种有油榄、秋乌等诸种;白榄最宜于鲜食,品种有汕头白榄、福建檀香槛、浙江丁香榄等。温州橄榄多为白橄榄,如平阳县塘川檀香橄榄,脆嫩少渣,味清甜;瑞安董夏为橄榄专业村,主要品种有长榄、檀香榄,鲜食或加工兼优,食之回味持久。
橄榄在百果中独成一味,初入口时又酸又苦又涩,而经过细嚼慢品后,便会苦尽甘来,满口生津,齿颊留芳,回味无穷。难怪宋代苏东坡在岭南品尝鲜橄榄后,赞曰:“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得味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橄榄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盐渍橄榄、蜜饯橄榄、五香橄榄等。在闽广一带也有人把鲜橄榄加上食盐、生姜及辣椒一起捣碎,制成“橄榄盐”,用于早餐佐食,别有风味。
橄榄在民间被视为吉祥果品。在温州城乡,新春佳节之际凡有客登门,沏茶时,主人往往喜欢于茶中放两颗橄榄,谓之“元宝茶”。茶中添个橄榄,不仅使“元宝茶”茶汤溢香,倍添韵味,而且寓意新春吉祥如意,财源兴旺,图个吉利。
在回味橄榄风味中,也认识了橄榄营养和药用价值。橄榄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含钙量堪称百果之冠,比香蕉、苹果、柿子、桃子还多数倍,非常适于儿童和孕妇食用。中医学认为,橄榄味甘、涩、酸,性平,入肺、胃两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除烦醒酒、润肺利咽等功效,可治肺热干咳、咽喉肿痛、纳滞食积、鱼鳖中毒等。《本草纲目》说橄榄有“开胃下气、止烦渴、生津液、治咽喉疼”之功用。《滇南本草》认为橄榄能“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我国沿海渔民在煮河豚时,为了解毒,习惯放几枚橄榄在鱼锅中。橄榄还可治鱼骨鲠喉,《本草衍义》就有载:“嚼汁咽治鱼鲠。”
“个儿小小,头尾尖尖,初尝皱眉,再吃天颜。”橄榄亦食亦药,堪称佳品。(缪士毅)
小楼倚月眉倚窗,
映对秋湖正梳妆。
相顾青山两不厌,
谁画桃李烟两行。
仙娥描青镜中忙,
神医妙手袖中藏。
性寒解毒祛热痛,
草本三君靛花郎。(陈旭韬)
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青黛是由植物马蓝、蓼蓝、菘蓝等的茎叶,经浸泡加石灰水后提取的干燥色素。因其色青蓝,粉细腻如黛,可作画工着色之染料,也做药用,故名青黛。青黛味咸,寒,主要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功效,常用于温病热盛、斑疹、咯血、小儿惊痫、丹毒、蛇虫咬伤等。青黛外用乃凉血解毒之良药,用于治疗银屑病、湿疹、痄腮、带状疱疹、玫瑰糠疹等,都有较佳疗效。药理研究表明,青黛具抗菌、抗病毒、镇痛、止痒功能。下面就介绍青黛或以青黛为主治疗皮肤(或外科)病的简效方。
带状疱疹:青黛10g,冰片2g,共研细末,香油调匀涂于患处,溃破处直接撒入药粉。每日涂药1次。
口腔溃疡:青黛、五倍子、冰片按531的比例研极细末。应用时可外吹于口腔溃疡处,或香油调敷涂之,每日3~5次,用药3~10天。
烧伤:地榆炭250g,青黛50g,冰片10g,分别研细,加入500g凡士林搅匀。用时涂敷患处,每日2~3次,一般7天痊愈。
急性乳腺炎:青黛适量,加食醋少许混匀成膏状,敷于患处,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2次,一般用药1天疼减,3~5天可愈。
牛皮癣:青黛30g,轻粉、冰片、硫黄各10g。先将药物共研粉末,加100g凡士林调匀。使用时把药外擦患处,每日1~2次,7天1个疗程。
黄水疮:青黛100g,锻炉甘石30g,冰片3g,用麻油把药粉调成糊状,涂于皮损处,以不流动为度。每日3~4次,一般2日后渗液干涸,3~5天可愈。
小儿水痘:青黛粉、生牡蛎粉、滑石粉等份,加适量麻油搅拌成糊。使用时,以药膏轻轻地擦于患处薄薄一层。1日l~2次。
肛周湿疹:青黛50g,紫草30g,将生药置入生菜油中,置阴凉干燥处2周,装瓶备用。用以棉签蘸油外擦,每天3次,连用7天。
疖肿:鲜马齿苋5份,青黛1份。马齿苋洗净后捣成糊状,加入青黛,研匀即可。用药糊敷患处,厚度约1厘米,再用纱布包扎,2小时换药1次,至肿消为止。
丹毒:青黛100g,芒硝50g,白酒调成稠糊状,用消毒纱布摊药包扎创面。1日1次,连用3次可愈。
足癣:青黛100g,滑石粉30g,冰片3g,研成细末。先用消毒液清洗创面,剪去腐皮,将药粉撒于患趾间,每日1次,次日换药时应先清洗除去残留药粉。
新生儿脐炎:青黛适量,外敷于脐部,用纱布固定,每日2次。
尿布性皮炎:将患处洗净,外撒青黛适量,每日3~5次。
此外,外敷还可治疗下列疾病:
腮腺炎:芒硝30g,青黛10g,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早期轻者1次获愈,重者3~4次即消。
牙龈炎:青黛2g,芦荟6g,共研极细末,将药粉外用,擦敷患处。用药5天即可肿消痛止。(蒲昭和)
入秋了,还是桑拿天气,湿热天气让人昏沉沉、病恹恹,没有精气神,更没有胃口。母亲让三弟捎来了两块她做的薄荷凉粉,打开来看,碧绿绿、晶亮亮,嗅之有股淡淡的薄荷清香,不由食欲大振,大快朵颐起来。
薄荷凉粉的清爽自喉间蔓延开来,让我不由想起乡间的野薄荷来。薄荷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叫“银丹草”,其茎叶有绿、紫两种颜色。印象中紫色薄荷的味道要比绿色薄荷浓郁,叶子都是毛茸茸的,摸起来有种很舒服的感觉。
母亲是乡间美食家,她能用薄荷做出许多独特的食物来。母亲掐了绿薄荷的茎叶榨了汁,除了做薄荷凉粉外,还会做薄荷豆腐、薄荷糕、薄荷粉皮,那种晶莹剔透的绿看着很舒惬,吃起来清爽怡神,还有疏风散热的功效。
有时,我们在村旁的小河里摸来了不少鱼,母亲还给我们做薄荷杂鱼汤。她到菜园的角落寻来一把鲜嫩的薄荷,出锅之前撒进去除腥提鲜,那白亮亮的汤汁在碧绿薄荷叶的映衬下愈加醒目,及至入口,鲜香之中透出薄荷的清香与微凉,特别爽口生津。
我们这些熊孩子太贪凉,夏秋之际难免会外感,母亲则会采来薄荷给我们煮薄荷粥以解表。加了薄荷叶的粥汁颜色碧绿,喝下去一缕清凉之气直达五脏六腑,喝过几回不觉就浑身清爽、轻松起来。
不仅如此,母亲还懂得用薄荷治疗一些常见病。我小时候身体差,每到夏季就患苦夏病(疰夏),还生一些湿疹、皮癣之类的皮肤病,奇痒难耐,久挠成顽疾。母亲采来那种紫梗紫叶的薄荷,先是煮薄荷茶给我喝,那味道怪怪的,十分浓烈,母亲硬逼着我龇牙咧嘴地喝下去。然后母亲把紫叶薄荷冲洗干净,稍稍晾干,用石臼捣成膏状,为我敷在皮肤生疮处,外敷薄荷比喝薄荷茶好受多了,清凉透爽,袪燥热、解瘙痒的效果很好。连喝带敷一星期,湿疹、皮癣病势减退,不久就结痂、脱落,治过几回后便没再复发。
后来才知道,薄荷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全草可入药,属辛凉发散之品,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及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皮疹、湿疹等。
小小一片薄荷,在闷热难耐的季节给我们带来了一缕清凉和馨香,给我们祛除沉疴痼疾,还我们一身轻灵,就像薄荷清香中藏着的母爱,时时勾起回忆。
|
杏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多年生落叶乔木。其种子为杏仁,可入药,性温味苦,有毒,入肺、大肠经。杏仁有祛痰、止咳、平喘、润肠的作用,可治外感咳嗽、肠燥便秘等。 写杏的古诗词中多写浅红醉粉。如宋代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代辛弃疾的《浣溪沙·偶作》有“艳杏夭桃两行排。莫携歌舞去相催”之句。但为人所重者,是杏与医德的结缘。元代吴师道的《杏花村》曰:“杏破繁枝春意闹,牙盘堆实荐时新。仙家种此应知味,试问庐山姓董人。”诗中“董”指的是名医董奉。晋代葛洪《神仙传》中记载了董奉与杏林的故事:“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而山中百虫群兽,游戏杏下,竟不生草,有如耘治也,于是杏子大熟……以其所得粮谷赈救贫穷,供给行旅,岁消三千斛,尚余甚多。”这个故事表达了老百姓对医者道德操守的殷切期望,因此广为流传,并由此衍生出代表美好愿望的成语如杏林春暖、虎守杏林等。 此《杏花图》,其款识为“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为张景题董真人诗句。画面为杏绕山石怒放,鸟游戏其间,颂杏林春暖。
图说本草之《本草纲目》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