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针改善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机制被揭示

(2022-09-13 11:09:49)


时间:2022-07-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存志研究团队首次较为系统地揭示了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改善术后肠麻痹(POI)的神经-免疫反应通路,证实电针抗炎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和频率特异性,阐释了针灸理论“合治内府”的现代科学内涵。该研究还为针灸疗法融入围手术期的临床常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研究背景

POI是腹部手术导致的一种医源性疾病,以胃肠功能蠕动障碍为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恶心呕吐、排便障碍及饮食不耐受。POI不仅增加患者痛苦,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延长住院时间。据统计,伴有POI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不伴有POI的患者多4天,在美国每年约有15亿美元的花费用于防治POI的发生及发展,这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研究认为,肠管暴露和手术操作引起的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是POI重要的病理机制。炎症反应引起肠壁水肿、渗出、粘连,影响肌层和神经的功能进而引起肠蠕动减慢,肠运转能力减弱,导致POI。虽然过去几十年关于POI的发生机制、预防措施等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复杂性,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中医认为POI属于“腹胀”范畴,主要由于术后精血亏虚,脉络瘀阻,进而引起气机郁滞,腹部胀满。鉴于POI患者常处于肠外营养支持状态,故中药疗法可操作性极低。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特异性和整体性调节的双重特点,并且不良反应少。针灸治疗POI临床疗效确切。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结果提示,针灸尤其是电针可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电针可缩短腹腔镜结肠癌术后患者的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及结论

刘存志研究团队首先对电针常用频率(2、10、30、100Hz)和常用穴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中脘、关元)进行筛选,发现1mA、10Hz电针频率刺激双侧足三里可明显改善POI模型小鼠的胃肠动力和炎症反应。在明确最优频率和穴位的基础上,对电针足三里改善POI的局部分子机制进行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发现电针可以直接激活巨噬细胞上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所介导的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既降低局部巨噬细胞的浸润,又抑制循环系统中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募集,进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表达,促进小鼠胃肠动力的恢复。

针刺治疗疾病的核心机制是通过刺激体表腧穴来远程调节机体功能,而针刺的这种远程效用可以通过躯体感觉神经-自主神经反射来实现。故在明确电针治疗POI局部分子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电针足三里治疗POI的神经通路。该研究团队采用脑室注射、神经切除等研究手段,发现以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可以通过坐骨神经抑制迷走神经背核(DMV)中胆碱能神经元上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受体)的表达,兴奋颈/膈下迷走神经,进而发挥局部抗炎作用。

研究价值

该研究系统揭示了电针足三里治疗POI的神经-免疫学机制,为阐明针刺防治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足三里穴为下合穴,常用于治疗六腑病证,通过对下合穴足三里治疗肠腑病的机制探讨,揭示了针灸理论“合治内府”的现代科学内涵。

社会价值

该研究可为针灸融入现代医学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彰显了中医针灸在ERAS中应用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可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围手术期管理方案的形成。同时,将进一步促进传统医学干预手段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加速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的相互转化。

针具选择有讲究

 (2022-09-16 05:03:12)[编辑][删除]


时间:2022-05-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吴继华

作为一个中医大夫,我主要给患者做推拿,偶尔也会用针灸,关于针具的选择,以前我认为很简单。患者脸上用针,就选细针;大腿、胳膊,选粗针。给小孩子进行针刺治疗当然要选细的;皮糙肉厚的人,选粗一点儿的更好。还有,病位浅的疾病用短针;病痛在关节内,就用长针,治疗坐骨神经痛选最长的针。

后来,我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研读中医经典。当读到《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后,我才知道选针并没有那么简单。“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针具的选择,原来应该依据疾病轻重以及深浅来决定,而不仅仅是针刺的部位。这样一来,作为医生就要辨证,就要想清楚病位和疾病性质以及虚实。所谓“一人一方”,不光是决定选穴处方,连用什么样的针具都是要讲究的。(吴继华)

“针下调气”务求气至病所

  (2022-09-30 04:13:19)[编辑][删除]


时间:2022-02-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耿惠 李利军 贾小红

李延芳对“气至病所”认识颇深,强调针灸疗效的关键在于“得气”,而“得气”的最佳状态为“气至病所”。

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

李延芳针刺的基本原则是“针刺以气为要,治则气至病所”。针下调气是针灸的精髓,调气是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的前提,得气是经气调动气至病所的前提,得气如何乃是针灸取效的关键。得气的概念首见于《内经》,所谓得气,是指针刺腧穴或一定的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可以通过发挥医者与患者的效应而感知。就医者而言,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标幽赋》中言:“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生动描绘了针下得气与否的医者指感。就患者而言,《素问·针解》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这里针下产生的寒热感觉变化,同样是一种气至的反应,它是通过患者表现出来的,其他如酸、麻、胀等,也只有依靠患者的陈述才能了解。针刺得气是取效的关键,既是机体正气充足的表现,也反映了患者预后的好坏。《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指出:“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标幽赋》亦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临床证明,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如无得气,一般无效。若能气至病所,则疗效更佳。

结合临床实践,李延芳将影响“得气”的因素总结如下:

1.取穴不准:在针刺过程中,取穴为首要环节,若取穴不准,针刺角度稍有偏差,则得气难,疗效亦差。

2.针刺深浅无度:在针刺过程中,正确掌握针刺的深浅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每一腧穴针刺时都有一定的深浅度,刺之过深或过浅,均会影响得气的产生。

3.体弱病久正虚:病情久,正气虚,甚至脏腑机能衰退,以致经气不足,刺之则得气较难。

4.针刺者手法欠熟练:熟练的手法是针刺得气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手法不熟,不仅难以得气,往往还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5.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得气的快慢、强弱与机体的机能性及神经系统的反射关系非常密切。某些病理因素导致局部机能及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常影响得气效果。

针下调气是取效关键

针下调气是李延芳学术思想的精华,是针灸临床能否取效的关键;施针之时,如未得气,当调气以使得气;即已得气,当调气以祛邪和气。何以言此?未得气者,多由年老体弱,正气虚损;或久病体虚,正不抗邪,如此当留针候气、缓捻催气,待气至针下,利用手法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气者也。已得气者,当分邪正,利用手法祛邪固正,使针下之气从容和缓,调气者也。凡刺之后,如何识别针下之气属邪属正,李延芳遵循《灵枢·终始》篇所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当针刺入机体后,如由于病邪的侵袭,针下紧急而涩,此为邪气无疑,施针者利用提插捻转、补虚泻实诸手法,使针下之气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乃徐徐从容和缓如棉。即所谓“谷气来也徐而和”,此经气来复现象,如此即达到针下调气、邪去正复的目的。其原理陆渊雷早在《伤寒今释》中便提及:“利用正气以治病,为中医治疗法之大本。”

气至病所有三个前提

“气至病所”语出窦汉卿《针经指南》,是指在针刺时施以一定调气手法后使针感循经感传直达病所。关于“气至病所”历代多有阐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指出“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为《标幽赋》作注说:“凡病热者,先使气至病所。”可见,前人对针感直达病所已有足够的认识。

李延芳认为,“气至病所”广义上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气至针下,既针刺后运用手法使针下产生涩滞、沉重感,即局部得气;其二是指针感沿着一定方向上下往来,甚至达到病变所在,实为一种较强的针感。临证在运用“循经远取”治病时,既要做到气至针下,又要实现气至病所,才能提高疗效。

临床“气至病所”的实现,有三个必要前提:其一,必须明确经络辨证,再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正确选取经穴,使病、经、穴三者吻合;其二,熟练的针法亦是“气至病所”的关键,行针时应以针尖指向病所为原则,控制好针刺深度与角度;其三,针刺过程中,医者的“治神”与患者的“守神”亦十分关键,正如《内经》所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医者处于主导地位,可以通过调理自身的精神进而在针刺过程中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通过注视患者双目,以己之神,摄制患者之神,使其放松,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针刺部位,使经气易于运行,利于气至病所。此外,运用押手从深浅、方向方面进行调整,通过“催气”亦可使“气至病所”。(耿惠 河北工程大学  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贾小红 河北省邯郸明仁医院)

无痛针刺六要诀

   (2022-09-28 14:13:26)[编辑][删除]


时间:2022-02-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耿惠 李利军 周海平

针刺疗法是通过刺激人体的腧穴、经络,达到调整机体阴阳失衡的治疗作用。但毕竟金属针具对人体的针刺会带来一定的疼痛感,特别是初次针刺的患者,往往对这种刺激更为敏感。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针刺的痛苦,李延芳在前人诸家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结合多年的针刺体会,形成了自身独到的针刺风格,以痛苦小、疗效高著称。现总结李延芳无痛针刺六要诀如下。

1姿势正

针刺前患者的姿势一定要摆放正确,如刺养老不屈肘转掌何以穴开、得气,刺曲池应以屈肘90°为宜,不屈肘则腧穴被挠骨所盖,其穴不开,屈肘太过其穴则合,刺之经气不利;不及、太过均达不到刺曲池的应有疗效,并且增加痛苦。刺环跳穴应侧卧屈股(上侧),下侧下肢则应伸直,然后按同身寸取穴,如此针刺得气后方能使针感顺畅调达,气至病所。虽然有时受疾病、患者身体所影响,或各家流派有自己不同的取穴经验,因此取穴方法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以患者舒适、针下得气、痛苦小、疗效高为最佳。总之,针刺时如若姿势不正确,一者痛苦大、易滞针,二者疗效差、不易得气,不可不重视。

2取穴准

准确取穴是针刺得气和取效的前提,同时取穴准确往往能将痛苦降到最小。在取穴方法上,李延芳同于先贤诸书和针灸教材,但进针时则有自己的独到体会。定好腧穴后,李延芳先把针具轻轻放到腧穴皮肤上,在针尖轻触表皮时询问患者有无痛感,如有疼痛,将针尖略向周围移动毫米左右,再问患者,无痛之处即是最佳取穴进针之处,如此即能有效避免进针时的痛感,同样定穴准确,进针后的酸、麻、胀得气感可以掩盖进针后的轻微痛感。因此,如要针刺无痛,必须做到取穴准确。

3问得对

一是问病情,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因任何一位来求医的患者,在医生问病情时注意力最易集中在体会病情上。二是不问,即反对不正确的发问。一般医生在针刺的过程中普遍都会问患者“疼不疼”,这是不正确的问法,往往把患者的疼痛注意力集中起来。有经验的医生是通过体会针刺时的针感,或通过对患者的“察言观色”来判断的。即便需要问时,也是问患者的具体感觉是什么,让患者自己说出来,而不是用疼痛等字眼来诱导刺激。

4重押手

李延芳进针遵循《难经》所述“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的双手进针法,重视左手的押手作用,通过押手的切、循、按、推等手法,以勿伤营卫,减轻痛楚,并利于得气及补泻手法的运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篇中同样论述了双手进针的优势和重要性:“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血得以宣散,是不伤于荣卫也。右手轻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针之秘法也。”具体操作时,首先患者体位姿势要正确,令其全身放松;其次,医者手法要轻巧熟练灵活。押手先在欲刺的腧穴施循、按、推、切等手法,令气血疏散后双手进针,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一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再运用相应治疗手法。

5轻疾刺

轻柔针法是李延芳的代表针法之一,包括进针手法轻快、留针时不行针,补泻手法也轻。李延芳要求平时多练指力基本功,做到进针时轻巧、快速,在患者尚未感觉到疼痛时,已将针刺入皮下,进针得气行补泻手法后静留候气,不再行针捻转;出针时补泻、稳顺。此种针法除了痛苦小外,特别对于小儿及体质虚弱患者常有疗效倍增的作用。该法是李延芳临证多年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总结而来的,多用于婴幼儿、老人或久病体弱之人。此类患者由于体质较弱,如果针刺手法过重或再辅以反复行针催气,则正气难以相应,往往会出现针后疗效不佳甚至症状加重的不良反应。

6形气顺

顺包括气顺和形顺,是针毕后出针时应注意的手法。针灸大夫多重视进针、调气、得气等手法,往往忽视针刺结束后的起针环节,出针不当同样会造成疼痛乃至影响疗效,临床不可忽视。李延芳要求起针时轻捻针柄,使针无滞、无缠,轻松出针,此为气顺;出针的方向要顺进针的方向退出,此为形顺,如此才算完成好针刺的最后一步。

当然,针刺疗法是金属针具刺入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不可能做到每一针都绝对不痛,但只要遵循上述几点,必然能够最大程度减轻或消除针刺带来的痛楚。(耿惠 河北工程大学  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周海平 河北省邯郸市卫生健康委)

痔疮外治

 (2024-08-14 09:45:58)[编辑][删除]

直肠下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扩大曲张形成静脉团的慢性疾病称为痔疮,其针灸治疗方法如下:

一、基本治疗:

1、治法:清热利湿、消瘀止痛,取足太阳经及督脉穴为主。

2、主穴:承山、次髎、长强、二白。

3、配穴:湿热下注配大肠俞、阴陵泉;气虚下陷配脾俞、百会;便秘配天枢、上巨虚;便后出血配孔最、膈俞。

4、操作:长强沿尾骶骨内壁进针1-1.5寸,余穴毫针常规刺,气虚下陷脾俞、百会宜用灸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取肛门、直肠、大肠、神门、脾、肾上腺,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三棱针:取第7胸椎至腰骶部范围内痔点(紫红色或粉红色丘疹,以腰部接近督脉的痔点疗效较好),每次选一个痔点,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将挑治部位的表皮纵行挑破,然后再向深部挑,将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挑断,挤出血液或黏液。

参考资料:[1]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第一、马齿苋加鸡蛋治疗痔疮。可以选用适量的马齿苋,另外都切成2厘米的小段洗净用锅煮,把鸡蛋打好以后倒入煮熟的马齿苋的锅里,开锅三分钟就可以。不要放任何的佐料,这个情况治疗内痔外痔混合痔都有很好的疗效;

第二,可以使用黄连。把黄连在白酒中淹没,然后治疗痔疮。可以选用一块黄连在碗底淹没片刻,然后用医用棉蘸酒涂抹在患处,每晚睡前抹一次,连续用几天就可以痊愈;

第三个土方法是使用香菜汤治疗痔疮,用香菜煮汤然后熏洗肛门,再用醋煮香菜籽儿,用布包住湿巾后趁热敷盖患处,大概一周以后就可以见到效果。

挑治结合拔罐可速愈痔疮

  (2024-08-05 14:02:14)[编辑][删除]
挑治结合拔罐可速愈痔疮
摘自2024-7-31中国中医药报
程吉德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程吉德中医诊所
痔疮,或称痔,是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肛门疾病。患痔疮者,肛门坠疼,坐卧不宁,痛苦不堪。临床治疗痔疮手段多种多样,有内治、外治、手术等。笔者在临床上通过穴位挑治结合拔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材料准备:一次性手术刀片(23号)1片,刮痧板1块,凡士林及一次性棉签若干,消毒碘伏1瓶,消毒酒精1瓶,医用胶布1卷,抽气罐3个,消毒敷料若干。
操作部位:龈交穴、督脉骶尾椎段。
操作方法:1.患者取仰坐位,提起上唇系带,在上唇系带上寻找白色或灰白色米粒大小结节,用酒精消毒局部,用一次性手术刀片刺破或割去结节,然后用干棉球按压局部。2.患者取俯卧位,嘱其尽量放松,松开腰带,暴露骶尾部。先用刮痧板在操作部位涂少许凡士林,从上到下依次刮拭骶尾部的督脉。待督脉及夹脊穴出现红豆大小的紫黑色血泡或红色皮疹,用干净纸巾擦去凡士林,然后依次用碘伏、酒精消毒局部。等待酒精挥发后,取一次性手术刀片,刀刃向上,用刀尖依次轻轻挑破血泡或皮疹,然后将抽气罐置于挑治部位,拔出瘀血。最后局部消毒,并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10日1次,2次1个疗程,一般1次就可见显著效果。治疗期间忌辛辣刺激,忌饮酒劳力。
验案举例
黄某,因“肛门坠胀疼痛、坐卧不宁1周”就诊。经输液、服药治疗后,坠胀疼痛无法缓解,遂前来就诊。刻下:患者痛苦面容,自诉肛门坠胀疼痛难忍。经查肛门部位有5×6cm球状坠出,颜色紫红,表面有黏液。舌红,苔黄腻,脉滑。
诊断:痔疮(湿热瘀阻)。
经挑治拔罐治疗后,肛门坠胀疼痛即时缓解。嘱咐回家后松开腰带,俯卧1小时,并做提肛运动。
10日后复诊,诉经治疗后,不久疼痛坠胀感完全消失,肛门回缩,未再复发。
按 痔疮挑治能收速效,主要在于肛门位置较低,湿热与瘀血易瘀滞于此,常规治疗,难收速效。通过挑治龈交穴与督脉骶尾段穴位,消除淤血与湿热,给邪以出路,以助郁滞的湿热与瘀血之邪外泄,从而邪去正安,才能速愈。挑治穴位位置越低,越靠近督脉效果越好。龈交穴,属督脉,在上唇系带与齿龈的交点,可治痔疮与腰疼。刺龈交穴,有提壶揭盖之妙,治痔疮为其远治作用。督脉骶尾段的反应点多为督脉经穴或夹脊穴,对痔疮有近治作用。古人云,泻热最快莫过于刺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诚为经验之谈。而穴位挑治痔疮,既泻热,又去瘀血,既经济又能速效。适合临床基层推广使用。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痔疮便血
摘自2024-12-20中国中医药报
吴健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中医医院
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药物组成有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用。主治脾胃气虚证,症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薄,脉虚软;气虚下陷证,症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舌淡,脉虚;气虚发热证,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笔者曾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痔疮便血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与同道共享。
张某,女,51岁。因“大便后出血1月余”于2024年3月25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因劳累后出现大便后出血色淡,伴见气短,自诉在当地某医院就诊治疗,给予口服槐角丸治疗1周,便血仍未见好转,之后缠绵近1个月便血不止。刻下:大便后出血,色淡而稀薄,活动后加重,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睡眠欠佳,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肛肠专科检查:膝胸位,肛缘及肛管未见异常,指诊可触及肛内齿状线上5、9点黏膜凸起,质软。
诊断:西医诊断为内痔(2期);中医诊断为痔疮便血(中气亏虚,脾失统血证)。
治则:补益中气,收涩止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2g,当归9g,陈皮9g,升麻6g,柴胡6g,焦白术12g,海螵蛸6g,白及9g,五倍子3g,炒槐米9g,炙甘草6g。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3月30日二诊:服上药后大便已无出血,其余诸症明显减轻,仍觉失眠。守上方去海螵蛸、五倍子、白及,加砂仁3g、远志9g、酸枣仁12g。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4月6日三诊:服上药后大便仍未见出血,气短、乏力改善,纳食明显增加,失眠好转。改服归脾丸调理善后,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 本方重用黄芪为君,其性甘温,入脾、肺经,而补中气,固表气,且升阳举陷。臣以人参,大补元气;炙甘草补脾和中。君臣相伍,如《医宗金鉴》谓“黄芪补表气,人参补里气,炙草补中气”,可大补一身之气。李杲称此3味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佐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其气既虚,营血易亏,故佐用当归以补养营血,且“血为气之宅”,可使所补之气有所依附。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更加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正如李杲所说:“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内外伤辨惑论》)且二药又为“脾胃引经最要药也”(《本草纲目》),故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该患者发病初即有大便后出血为主要的症状,可归属于中医“血证(便血)”范畴。正如《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便血证治》载:“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亦妄行之类,故曰便血。”便血有远血、近血之分。一般情况下,便血色鲜红者,其来较近,便血色紫暗者,其来较远。古代医家又以血色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名。刻下症见大便后出血,色淡,气短,活动后加重,少气无力,睡眠欠佳,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为中气亏虚、脾失统血证,基本病机是气虚、气不摄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的目的。治当补益中气、收涩止血,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用黄芪为主,补中益气,升阳固本;辅以党参、炙甘草、焦白术益气健脾,合主药以益气补中;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用少量升麻、柴胡,协助主药升提下陷之阳气。配伍海螵蛸、白及、五倍子收敛止血,酌加炒槐米止血。
二诊时服上药后大便已无出血,其余诸症明显减轻,仍失眠。故守上方去海螵蛸、五倍子、白及,加砂仁行气宽中、醒脾助运,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三诊气短、乏力改善,纳食明显增加,失眠好转。改服归脾丸调理善后巩固。该患者发病后兼有一派气虚表现,证属中气亏虚、脾失统血。因此,在这一病理阶段应当扶正固本,尊李东垣学说,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制补中益气之法,常用此法治疗便血症状持续较长时间者疗效满意。
痔疮便血进入恢复期之后,要防重于治,坚持每日做提肛运动,增加肛门直肠组织的抵抗力,注意肛门清洁卫生,保暖避寒,预防感冒,少食生冷及辛辣刺激之品,以防病情复发。

治痔疮不止一割了事

   (2024-09-18 03:31:26)[编辑][删除]
治痔疮 不止一割了事
摘自2024-9-16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通讯员 尹鑫
马王堆汉墓最早中医外科手术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详细记载了一整套割除内痔的外科手术流程。
痔疮——人类直立行走的“代价”
当人长时间站立行走、久蹲、久坐的时候,肛门部位的静脉回流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痔疮。
据《五十二病方》帛书记载,取狗的膀胱,套在一根细竹管上绑紧,将这根细竹管慢慢插入患者肛门内,向狗膀胱内吹气,然后向外拔出,就会带出肿胀的患处,这时快刀将痔疮割除,最后往伤口上敷黄芩粉,可以止血消毒。随后,用猪油涂在脱肛处,并将患者倒吊起来,用一盆冷水泼向患者胸腹部,腹部突然受寒,则肌肉(包括盆腔肌、提肛肌等)剧烈收缩,使脱垂的肛门复位。
可注射、可激光,了解现代“治痔”术
痔疮手术通常在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中药熏洗、痔疮膏纳肛等)无效的情况下才会进行。
痔疮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类型,需要手术的指征包括:经常大便出血、便血量多甚至导致贫血、痔核较大且脱出严重无法自行还纳、外痔痔体较大且反复肿痛等。
不同类型的痔疮和不同程度的病情适合的手术方式也各异。外切内扎术是开展最多的手术方式,适用于混合痔,特别是单发或相互孤立的混合痔。血栓外痔剥离术主要适用于血栓性外痔,特别是保守治疗后疼痛不缓解或肿块不缩小的患者。胶圈套扎疗法适用于内痔,使用特制的器械将胶圈套扎到痔疮的根部,使痔慢性缺血、坏死、脱落而愈合。
注射疗法适用于症状较轻的痔疮。向痔疮内注射高渗的硬化剂,使痔疮及其周围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黏膜下组织纤维化,从而使痔疮萎缩。
激光手术是利用激光产生的高温碳化切割痔核组织,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内痔,对于外痔和混合痔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其余还有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多种手术方式。
做好日常保健,不做“有痔”之士
久坐和便秘是造成痔疮的两大元凶,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这两件事。还推荐了以下保健方法。
温水坐浴
坐浴时水温应在38左右,根据痔疮程度选择坐浴频率,每天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水中还可以加入中药,效果更佳。坐浴对于缓解阴道炎等妇科疾病、前列腺炎等男科疾病都有一定的好处。
多做提肛
全身放松,吸气,同时肛门向上提,呼气时肛门放松。每天练50~100次,约持续5分钟。
多吃粗粮、蔬果
粗粮和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能够增加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的情况。
保证每日饮水量
成年人应保证每天饮水1.5~2.5升,避免缺水而引发肠道干涩和大便干结,让大便更顺利地排出。
学会正确擦拭
肛门褶皱多,容易滋生细菌诱发炎症和痔疮,应选择柔软的卫生纸进行“螺旋状”擦拭,做好肛周清洁。特别提醒,女性擦拭的时候应从前往后单向擦。

阳伤阴络便血治验一则

    (2024-09-14 04:20:33)[编辑][删除]
阳伤阴络便血治验一则
摘自2024-9-13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一语出自《灵枢•百病始生》,是指人体下部的、属里的脉络损伤后容易导致胃肠道出血,如大肠湿热下注,伤及血络,或脾虚不摄,血不归经等,皆可见大便下血。近期笔者以该理论为指导,治疗了一位痔疮出血的患者,疗效满意,现记录于下,与同道共享。
刑某,男,69岁,2024年7月22日初诊。主诉:反复便血伴便后肛门肿物脱出3年余。患者3年来便后肛门出血反复发作,色鲜红,便后有肛门肿物脱出,需用手回纳。1周前旧恙再犯,排便时出血较多,2024年7月15日至肛肠科就诊,查体:肛缘皮赘增生,齿线上黏膜隆起充血,指检未及明显肿块及硬结,指套无血染。予中药外洗、肛泰栓外用等治疗,但便血仍作。刻下:颈部不舒,大便每日1~2次,稍干欠畅。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弦。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病史,血糖、血压控制可。
诊断:便血(阴亏火旺,灼伤肠腑)。
治则:养阴清热,凉血散血。
处方:地榆10g,桑叶10g,粉葛10g,玄参15g,槐米10g,炒赤芍10g,酒丹参10g,地黄15g,麦冬10g,白术15g,升麻5g。7剂,水煎服,日1剂。
8月5日二诊:诉服药第2天痔疮出血止,颈部不适亦好转,舌脉同前,前法继进,守上方加生黄芪15g。7剂,煎服法同上。
8月12日三诊:大便成形,痔疮出血未作,便后肛门需回纳,舌脉如前,守上方去麦冬,加野菊花10g。7剂,煎服法同上。
8月25日电话随访便血未再作。
按 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以大便出血为主症,考虑痔疮出血,属于中医学“便血”“肠红”范畴。病位在肠腑,与肝肾、脾胃皆密切相关,病理因素有湿热、瘀血等。
患者年近七旬,素有消渴、头风诸疾,叶天士曰:“男子向老,下元精血先亏。”(《种福堂公选良方》)其次,患者就诊时正值三伏天,暑热熏蒸,阳伤阴络,内外相合则便血。故初诊以益阴泄阳为法,取桑叶、生地黄养阴清热,玄参清下焦浮游之火,地榆、槐米凉血止血,麦冬养肺金以制肝火,赤芍、丹参活血散瘀。肛门脱垂,为中气不足,加生白术、升麻、葛根益气健脾升阳。二诊,出血止,加小剂量黄芪加强升提之力。三诊,火热退,但恐下焦炉火虽熄,余温尚存,去麦冬,加野菊花加强清热凉血。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在选方用药方面,与清代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提出“有气热、血热而肛反挺出者,宜用芩、连、槐、柏,或四物加升麻、柴胡、秦艽、防风之类”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经过3次治疗,患者的便血已止,但阴亏日久,恐易反复,告知须“薄味经月”(《临证指南医案•便血》),才能有望少发或不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手汗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