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经气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2022-09-12 14:47:11)•王居易认为三焦“有名也有形”,三焦包括躯体和四肢所有结缔组织,相当于全身的膜,它包绕所有器官、肌肉、肌腱、血管、神经、骨、淋巴等,形成一个相对密闭恒定的内环境。三焦可以调节膜内的压力、温度、酸碱度、灌渗的营养物和代谢物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少阳经对外承接火气的影响,对内平复肝胆相火之升越,调理少阳之郁结。凡见火热之邪上逆,少阳失于疏泄之头痛、目眩、胸胁胀满、便秘等郁结之证,均可取少阳经治疗。
本文通过阐述王居易教授对三焦与胆生理功能的独特认识,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的气化作用。同时以笔者临证医案对少阳经气化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分析。
少阳经气化作用
少阳经主火(相火),通过与胆、三焦相连,分别主宰人体的中正洁净与气机枢转。太过则相火逆上,不及则疏泄不利。
少阳经为阳分之半表半里、募原之间,专主筋骨,有清泄、疏解的作用。
少阳经对外承接火气的影响,对内平复肝胆相火之升越,调理少阳之郁结。凡见火热之邪上逆,少阳失于疏泄之头痛、目眩、胸胁胀满、便秘等郁结之证,均可取少阳经治疗。
以下分别阐述手足少阳经的气化作用。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经内属三焦,历代医者对三焦认识比较丰富,但可简单分为两种认识。一种是三焦无形,如《难经·二十五难》言“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第二种为三焦有形,如清代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王居易教授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和临床验证,对三焦作出了独特而清晰的解析,认为三焦“有名也有形”。“焦”从隹、从火,这两个字结合以后形成“焦”。甲骨文、金文的“隹”形体像鸟。因此“焦”形容经过火烧的鸟。古人描述,“焦,火烧黑也”(《玉篇》)、“焦,火所伤也”(《说文》),王居易老师认为烧烤后物质会变形,加热后会变固化。比如肉被烧烤以后,外面形成比较固化的一层膜,而三焦包括躯体和四肢所有的结缔组织是比较固化的组织,就相当于全身的膜。三焦包绕各种组织,包括所有器官、肌肉、肌腱、血管、神经、骨、淋巴等,形成一个相对密闭恒定的内环境。三焦调节膜内的压力、温度、酸碱度、灌渗的营养物和代谢物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把三焦看成结缔组织或膜以后,能更容易理解三焦的不同部位。因为三焦各部位的环境都不同,需要三焦来供应每部位需要的物质,同时保持各环境内稳定的理化性质,以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比如,心肺属上焦,上焦如雾,若想维持正常呼吸,其压力比其他部位高,也比外面环境的压力高,因此需要上焦的膜来维持此压力;脾胃属中焦,中焦如沤,若想维持正常消化、分解的功能,脾胃的温度以及酸性比其他部位稍高,才能消化物质。
三焦还包括全身其他膜(结缔组织),也可看成一个全身网络组织,联络全身各种组织,所以古人说三焦是“原气之别使”。原气来源于命门(肾),但原气需要通过三焦的通道(全身网络组织)被输送到全身各处,才能维持全身各部不同的生理环境。通过原气的推动,营养物、代谢物能灌渗到各种组织,同时原气的流动调节各部位的温度。
三焦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腑。由于它属全身的膜(或结缔组织),位于全身各部位,包绕各种组织(皮、脉、肉、筋、骨、脏腑),故与经络有密切关系。王居易老师认为经络“伏行分肉之间”,位于皮、脉、肉、筋、骨缝隙中,这些肉与肉之间的缝隙,或脉与肉之间的缝隙,都属经络。这些膜调节组织里灌渗的物质、营养物以及代谢物。从某种程度上讲,三焦是非常重要的经络生理解剖结构和场所。
古人曰“三焦疏通水道”,《素问·灵兰秘典论》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意味着三焦是人体最广泛的体液流通网络通道系统,但它需借助原气的推动才能疏通水道,因此三焦最基本的功能与原气之别使有关。三焦常见异常变化与原气之通道出现郁滞、郁结有关,郁结时间过长能化热。为了维持手少阳三焦经的正常功能,原气之通道必须保持疏通、疏解。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内属胆腑,胆不仅属于六腑,也属奇恒之腑。由于储藏排泄胆汁,被称为“中精之腑”。中医认为胆汁是比较精纯的物质,藏在胆,然后分泌到消化系统以助消化。若胆功能失调,如气滞或湿热,则能影响胆汁的储藏或分泌。胆与肝相表里,在情志方面有密切关系。肝属“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将军若要做出逻辑缜密、切合敌情的战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志要平静。“战术”最终实施,还需要做最后的决定。胆主决断与肝主谋虑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这种比较干脆果断的决定与胆有关。因此,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做决定需要保持“中正”,就是不偏不倚的心态。胆出现实证或虚证,皆能影响人心理的中正平衡。比如,若有胆热(或可说有少阳相火上亢),能出现“胆大”的表现,可有易怒、心烦、急躁等表现,进而作出比较冲动、浮躁、鲁莽的决定。相反,若胆气虚,则有“胆小”的表现,易胆怯、惊悸怔忡等,也会影响胆“中正决断”的功能。
肝与胆的表里关系,也能帮助胆保持“中正”。肝藏血不是一个被动的生理功能。血进入肝的时候被过滤、解毒,肝才能养血。肝必须进入宁静状态才可以发挥正常的解毒养血功能,因此肝功能最活跃的时间段在凌晨1~3点,此时人进入深睡眠阶段。如果有肝郁气滞或肝胆火热,不仅影响肝养血的生理功能,也影响胆的“中正”平衡,同时也会影响人的睡眠。
少阳经常用对穴
支沟、阳陵泉
作用:疏泄少阳郁结。
主治:由少阳失其转输引起的气滞胁痛、便秘、腹胀,妇人经前乳胀胸闷、经行不畅等症。
穴性分析: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之经(火)穴,有化滞散结、通导肠胃的作用。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可疏泄足少阳胆经郁滞。支沟、阳陵泉对肋间神经痛、胆绞痛、便秘等症,确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外关、足临泣
作用:清泻少阳之火。
主治:由肝胆相火冲逆、风火上攻引起的呕逆、头痛、目赤、鼻衄、齿痛、喉痹等症。
穴性分析: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阳维脉的交会穴,有解热疏风、清泻肝胆的作用。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五输穴之输(木)穴、带脉的交会穴,有疏泄肝胆、通调带脉的作用。两穴相配治疗热风头痛,少阳相火上亢引起的目赤肿痛、目干涩、羞明、眩晕等症,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医案举隅
案一
患者男,38岁,2010年2月9日初诊。主诉:偏头痛3个月。症候:偏头痛、目痛、目赤、烦躁、口干欲饮水。偶有便秘,眠差,脉弦,舌胖色暗、有齿痕,苔白。
络诊察:手足少阳异常(地五会有结节,足临泣过敏性疼痛,外关有结块)。
辨经:少阳相火上亢。
选经:少阳经(清泄少阳)。
配穴:外关、足临泣、风池。
治疗:针刺后,患者出现向上传递的针感,自诉为徐徐麻麻的感觉。起针以后,患者的头痛及畏光症状明显减轻。
之后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5次,症状明显缓解。
按此患者偏头痛较严重,察经时发现其手足少阳经有明显异常,外关有结块、地五会有结节,按压时也较有过敏性疼痛,故判断为少阳相火旺。又察患者的颈部,特别是风池段,发现缝隙变窄,也有紧张度增高。按压风池穴时,患者感觉很酸痛。当时笔者初学经络医学,对症候结构的分析较差,但通过经络诊察,找到了少阳经与症状的密切关联。后期回想此患者有明显的少阳相火上亢的症候结构,如少阳头痛(刺痛感)、畏光、目赤、易怒,因此选择外关配足临泣可以清泄少阳,加风池,留针20分钟。起针后患者头痛立刻减轻,可谓取效甚捷。
案二
患者女,38岁,2017年7月5日初诊。主诉:便秘5年。该患者大便2天1次,严重时1周2次,呈干球状,伴有脐周胀,紧张时加重。口干,食纳可,进食生冷后易出现胃胀痛,胀痛处位于足阳明左侧(左关门至太乙)。偶有心慌、胸闷、气短,平素怕凉。2个月前有胁肋胀痛。舌尖红、苔白少津,脉弦。
经络诊察:厥阴(曲泽下有结块,大陵有脆络,太冲有结节);少阳(外关有结块,地五会有结节,光明有结块,阳陵泉有紧张度增高);阳明(内庭有结节,陷谷有结节,上巨虚有结块,下廉至曲池有结节,三间至合谷有结节)。
辨经:厥阴、少阳、阳明异常。
选经:少阳、阳明经(疏泄少阳、通调大肠)。
配穴:支沟、阳陵泉、上巨虚。
治疗:留针时患者感觉腹部有温暖的感觉,然后肠胃开始作响。针刺一次后,患者没有后续的反馈。一年以后患者带其亲戚来诊,顺便告知当天针刺以后大便完全正常,未再复发。
按患者有多年便秘病史。笔者最开始考虑从调理手足阳明经入手予以治疗,但详细问诊加经络诊察后,发现患者的便秘与“肝郁气滞”有关,即每遇情绪紧张便秘加重,兼有胁肋胀痛、胸闷等症,且出现胃痛一般位于腹部左侧。按王居易老师的认识,若腹部左侧症状较突出,一般属肝胆的问题。诊断遂改为少阳经郁结。取支沟配阳陵泉疏泄少阳。同时患者手足阳明经也有较明显的异常,说明患者阳明经传导糟粕功能受阻。故同时取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大肠经下合穴),通调大肠,辅助治疗便秘。(张侨文 北京灵兰中医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