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杨志敏
失眠是指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意,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感受,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以往多从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和心胆气虚五种证型论治。然诚如《素问·逆调论》所言“夫不得卧者,是水气之客也”,临床上亦有不少因水饮而致不寐的患者。本案从温化水饮入手辨治一不寐案,现整理如下。
患者女,49岁,2022年3月31日初诊,主诉“眠差3年余”。刻下入睡困难,甚至彻夜难眠,每晚需服思诺思1片辅助睡眠,一般服药后2小时方可入睡;眠浅易醒,梦多,醒后难以复眠,日间精神倦怠,易烦躁,视物疲惫。怕风怕冷,无怕热,手足温,偶有足底麻木,无头晕头痛,久坐及劳累后腰酸疼。纳可,饮食可耐生冷,口渴喜温饮,易口腔溃疡。大便偏干难解,1~2日1解;日间小便正常,夜尿5~10次。舌淡暗,苔薄白,下眼睑淡白,脉沉且浊。
处方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茯苓25g,五味子15g,甘草15g,干姜10g,细辛5g,清半夏10g,苦杏仁15g,大黄10g,生姜15g,赤芍15g。10剂,水煎服,日1剂,服5剂停2天。
4月14日二诊:服药后睡眠有所改善,现服用思诺思后半小时内便能入睡,每日维持睡眠5~6小时,夜尿减少至1次。口干,大便通畅,质软成形,日1次。舌淡苔薄白,下眼睑淡白边红。脉沉浊减轻。
处方: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茯苓25g,五味子15g,甘草15g,干姜10g,细辛5g,清半夏10g,苦杏仁15g,大黄10g,生姜15g,赤芍15g。茯苓泽泻汤:茯苓45g,泽泻25g,白术15g,桂枝15g,甘草15g,生姜25g。
以上两方各7剂,水煎服,按顺序每二日交替服用,日服1剂。同时嘱思诺思减药至每晚0.5片,间隔服用。
按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不得卧》中将不寐病机归为五类:“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大凡提及水饮所致不寐,大多虑为痰热扰心,而予温胆汤类方以清热化痰,和中安神。然而水饮致病,需虑其在表在里,在上在下,所兼病邪,非单纯清热化痰而能治之。
该案患者以不寐为主诉,入睡困难,眠浅易醒而梦多。纵观其他症状,尤以夜尿频多最为突出,每晚多至5~10次,脉沉提示病机在里在水,《太素脉秘诀》云:“四营者,轻重清浊也。轻清者,阳也;重浊者,阴也。”长桑君脉法创始人李树森认为,浊脉为血管内容物变多,代表阴阳不分的混浊。结合患者舌苔白腻,虑为湿邪在里而弥漫周身,阻于卫表,卫阳不行,温煦失司,故见怕风冷,当从水饮辨治。此外患者下睑淡白、舌色淡暗,为营血不足的表现;营血润降不利,加之下焦湿浊聚集,津不上承,火逆于上,故见口渴欲饮、易上火、口腔溃疡等上焦火热之症。故患者失眠的总体病机为饮邪结聚,客于脏腑,阻于营卫运行交会之道,阴阳气不得相交,阳无以入阴,故不得眠。
治法上,虑患者之水饮为里饮兼表,故治疗当以温化水饮、清降火热、养血和营为法。经典经方学术体系带头人许家栋提出,里饮兼表不可直投麻黄以散水解表,否则在里之水饮必冲逆到表,当以温化类方为主。方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中以茯苓配生姜以温化水湿;杏仁发散水饮,宣表利气,解表而不致过度发散津血;细辛辛温能散,可泄表之风寒饮滞;许家栋认为“酸药可补益而泄越,敛降而升散”,五味子乃酸温法,可治患者水饮兼火逆之证;早在《内经》中便提出了半夏秫米汤治疗不寐,《本草纲目》言半夏“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正可针对患者停滞下焦之水湿浊邪,温化水饮,辛散津液;少佐大黄10g,以清降火邪之热,并配茯苓,以利水邪从大便而出;赤芍可清热养营。诸药共成化饮清热养营之功,方中虽无一味药有养心安神助眠之效,然能全解病机,故10剂后患者睡眠好转,夜尿大减,且大便由干转软,此为水邪不聚于膀胱腑,而能从大便出。舌脉亦较前转佳,故守方再进,并加茯苓泽泻汤以加强通阳化饮、降逆补中之功,水饮去而营卫和,失眠自愈。(杨志敏
广东省中医院)
梅建强扶阳调肝法治疗失眠
(2022-09-29
04:48:42)[编辑][删除]
摘自2022-9-28中国中医药报
仇亚茹 刘志亮 河北中医学院
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早醒,时寐时醒,或醒后难以再睡,甚则彻夜不眠。失眠常伴有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睡眠是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若长期失眠会对人体产生诸多危害,譬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日常工作能力下降,更甚者可出现紧张、焦虑、精神抑郁等。因此,正确合理地治疗失眠对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西医主要以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失眠,虽然起效快,但存在耐受性、不良反应多及停药后的戒断反应等情况。认知行为疗法虽然无不良反应,但疗效欠佳,且作用人群受限。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理法方药灵活和药效安全等优势,在目前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疗效。全国名中医梅建强是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梅建强精研典籍,学验俱丰,尤对失眠的诊治有独特的见解。笔者有幸跟随梅建强出诊,收获颇丰,现将其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阳气不振与失眠的关系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将人体内的阳气比作自然界滋养万物的太阳,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依赖于体内阳气的温养。李中梓曾曰:“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指出阳气是自然万物生长的根源,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源动力。张介宾亦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以上论述均表明阳气的主导作用在维持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中极为重要。睡眠作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与阳气息息相关。
肝失条达与失眠的关系
肝脏对人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肝主疏泄及肝主藏血生血,二者对保证正常的睡眠具有重要作用。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条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总领一身之气机,调畅情志,维持卫气的正常运行。《灵枢•营卫生会》曰:“卫出于下焦。”吴瑭
《温病条辨》曾说:“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有云:“肝为肾行其气。”由此可见,卫气源于肾,而肝主之。肝体阴而用阳,为藏血之脏,称为血府。魂乃中医学五神之一,是人体有意识的精神思维活动,依赖血液的濡养而发挥生理功能。《灵枢•本神》中记载“肝藏血,血舍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明确指出肝藏血,魂居于内,魂与神关系密切。心主神志,肝主藏血舍魂,心境平和,神魂安宁则能寐。
失眠除与肝的功能有关外,与情志因素亦密切相关。情志因素作用于脏腑,首先影响脏腑气机,使其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血紊乱,使阳不潜于阴,阴阳失交而不寐。肝失条达日久会形成诸多变证,如:气机郁滞,郁而化火,火性炎上,扰乱神明则不得卧;郁火或灼液为痰,痰热内扰导致失眠;七情不畅,肝失疏泄产生气、火、痰、瘀等病理产物,扰乱神明以致失眠发病。失眠患者,除入寐困难之外,常伴有情志方面的表现,如寐短易醒,梦多纷扰,胸闷胁胀,头昏耳鸣,情绪不稳,或郁或躁,频喜太息,脉弦或细;女性可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等肝郁神伤的见证。
诊治思路
梅建强基于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分析,提出以扶阳调肝为基本治疗大法。温补肾阳以保证卫气、阴阳转化动力充足。通过疏肝、柔肝、清肝、平肝四法调理肝气,保证卫气的正常运行,同时治疗兼证,以期恢复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治愈本病。内伤病起病缓慢、隐匿,待其症状明显时,脏腑气血已衰,故而须用药平和、缓缓培之。正如《素问》记载:“治主以缓,治客以急。”
梅建强提出以专病专方为基础,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不同加减用药,或改变用药剂量个体化针对性治疗失眠。梅建强强调,失眠以阳气不振为本,肝失调达为标,神志不宁贯穿始终,治以扶阳调肝为主,辅以安神定志之品,整体治疗,兼顾局部,自拟安眠方。药物组成:酸枣仁30g,补骨脂、鹿角霜、龙骨、牡蛎、夏枯草、钩藤、百合、白芍、首乌藤、龟甲各20g,柴胡、茯苓、玫瑰花各15g,生地黄、香附、佛手各12g,川芎、知母各9g,桂枝、炙甘草各6g。方中补骨脂、鹿角霜温肾助阳;龙骨、牡蛎收敛潜阳、引阳入阴;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夏枯草、钩藤清热平肝;柴胡、川芎调肝血、疏肝气;白芍酸苦微寒,敛阴和营,养血柔肝;香附、佛手、玫瑰花行气疏肝解郁;首乌藤镇静安神;酸枣仁养血安神;茯苓健脾宁心;善补阳者,当阴中求阳,故用百合、知母、生地黄养阴生津,龟甲滋阴潜阳;炙甘草调和诸药。阳虚明显者,加附子、干姜、肉桂以增强扶阳之力;伴烦躁者,加黄连、栀子清心除烦;汗出多者,加乌梅、五味子;胃部不适,不思饮食者,加鸡内金、焦三仙、砂仁以消食和胃化湿。
典型医案
患者,男,34岁,2017年2月13日初诊。诉间断失眠10余年,加重半年。患者10余年前因学习压力大出现间断失眠,睡眠质量欠佳,未予重视。半年前因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喜食生冷,加之做生意失败,情绪刺激出现失眠加重,以入睡困难、早醒为主,未予特殊治疗,为求系统治疗,遂来失眠门诊就诊。刻下症见:入睡困难、早醒,醒后可入睡,寐浅,情绪抑郁,心烦,神疲乏力,劳累后心慌,怕冷,不思饮食,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阳虚肝郁型)不寐(西医称为失眠)。
治则:扶阳调肝,安神定志。
方药:酸枣仁30g,补骨脂、鹿角霜、龙骨、牡蛎、夏枯草、钩藤、百合、白芍各20g,柴胡、茯苓、玫瑰花、鸡内金各15g,生地黄、香附、佛手各12g,附子、川芎、知母各9g,桂枝、肉桂、炙甘草各6g。7服,水煎取汁300mL,分午晚2次温服。
2月20日二诊:患者前次就诊症状明显改善,入睡困难好转,仍有早醒,情绪抑郁稍好转,怕冷症状明显好转。初诊方减肉桂,14剂,每天1剂。
3月6日三诊:患者的睡眠情况较前有明显好转,入睡时间变短,夜间无早醒,精神可,情绪一般,仍饮食欠佳,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二诊方减补骨脂、鹿角霜,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14服,每天1服。
3月20日四诊:患者睡眠可,精神情绪可,纳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三诊方减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鸡内金,14剂,每天1剂,以巩固疗效。
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诉睡眠可,精神情绪可,未见复发。
按
本例患者因工作原因长期熬夜,阳气得不到潜藏休养,大量耗伤,加之平素喜食生冷,更伤其阳。首辨阴阳,为阳虚证。患者近来因做生意失败,情绪受到刺激,导致肝气郁结。再辨脏腑,为肝郁证。阳气不振,阴阳失调,导致阳不入阴而不寐,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怕冷、神疲乏力等症状。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火,郁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而不寐,并伴有情绪抑郁,心烦;肝气犯胃导致胃部不适,不思饮食。药用补骨脂、鹿角霜、附子、肉桂、桂枝温补阳气;柴胡、佛手、玫瑰花疏肝解郁;夏枯草、钩藤清热平肝,防温补太过;龙骨、牡蛎镇静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鸡内金消食和胃。二诊患者怕冷症状较前好转,遂去肉桂以防温阳太过。三诊患者睡眠情况较前好转,但饮食欠佳,遂减补骨脂、鹿角霜,加用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整个治疗过程辨证与专方精细融合,个体化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扶阳助卫治失眠
时间:2023-02-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杨志敏
营卫不和是不寐的基本病机,具体细分又有营血虚衰、卫不入营、营卫生化乏源等区别。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灵枢·邪客》),与自然界阳气的昼夜变化相一致,并与营气相协同,主导着平人寐寤的正常节律。“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邪客》),指出卫气入阴不利、留滞阳分是造成营卫不和的病机之一。针对该病机,可拟定扶阳助卫、调和营卫作为基本治则。本案以扶阳助卫为法则,以千金小续命汤辨治不寐而获佳效,现论述如下。
谢某,男,25岁,2022年11月22日初诊。主诉:眠差3月余。患者3月前因思虑繁多而出现入睡困难,常需1~2小时方可入睡,眠浅易醒,醒后可复睡,睡眠维持8~9小时,白天精神欠佳,情绪易紧张焦虑,晨起头胀,自觉记忆力、反应力下降,双眼干涩。平素较少出汗。纳尚可,腹部怕冷,偶有肠鸣,少许口干,无口苦,欲饮温。大便质软成形,日行1次,小便调,无夜尿。曾于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为混合型焦虑和抑郁障碍,现每天规律服用碳酸锂片500mg。查体见手温手潮,舌淡暗苔薄白,双侧脉弦紧。
中医诊断:不寐(营卫不和)。
治法:扶阳助卫。
处方用千金小续命汤:麻黄5g,桂枝10g,苦杏仁10g,炙甘草10g,生姜30g,川芎10g,防己10g,防风10g,黄芩10g,赤芍10g,人参10g,熟附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9日二诊:服药后入睡较前好转,脉较前和缓,余症同前。守方再进10剂。
12月27日随访,患者服药后睡眠、情绪改善,停药后症状稳定。现10余分钟即可入睡,眠浅易醒消失,睡眠维持8~9小时,白天精神可;情绪较前稳定,腹部怕冷已无。
按“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灵枢·口问》),“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大惑论》),《黄帝内经》上述论述指出不寐与营卫交合密切相关,卫气运行障碍,入阴不利,留滞阳分,以致阴阳不相交接从而导致不寐。而卫气功能是否正常与阳气盛虚直接相关,《景岳全书·杂证谟》言“卫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卫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
该案中患者入睡困难为卫阳不能与营阴交合所致;平素较少出汗、睡眠时长可,但白天仍精神不佳、晨起头胀均提示卫阳郁闭,不能透达于表;腹部怕冷,欲饮温为伏寒之征象。“《金匮要略》曰:寒令脉急。经曰:诸紧为寒”“《脉经》云:弦与紧相类,以弦为虚,故虽紧而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则不足也。”(《注解伤寒论》)故患者弦紧脉提示伏寒在里以及营血亏虚。“卫为水谷之悍气,属阳,阳性悍滑利,故行脉外”(《医原·卫气行度一经星经天论》),伏寒在里则水谷之气化生卫阳受阻。故患者整体病机为伏寒在里,卫阳闭郁,结合不寐之卫气入阴不利以致阴阳不相交接的病机,以及卫气属阳的性质,治疗当以扶阳助卫为法,方予千金小续命汤。
千金小续命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用于治疗“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矢便利”,方中含麻黄汤、桂枝汤、黄芩汤等经典方剂的配伍。麻黄与杏仁,乃麻黄汤类方中经典药对,二者相配,一宣一降,润燥相济,可解表透邪、宣通肺气,加强肺气对津液的输布功能。而桂枝与芍药为桂枝汤类方之经典药对,辛温发散之桂枝可宣通气化、布散阳气,芍药敛阴入营、充养血脉,一阴一阳,散收并用,使腠理开合正常,调和营卫。同时,麻黄汤合桂枝汤加入防风、防己以增强祛风通络之义。黄芩与芍药,为黄芩汤之药对,黄芩清少阳之里热,芍药清热养血,二者清热而不伤营血。川芎同时具有活血化瘀、行气解郁之效。附子破阴散寒,温化患者在里之伏寒;人参安神补益,与祛风散寒药同用,有扶正祛邪之功。全方在散寒温阳、助卫和营的同时,兼以益气养血,使营卫协和,阴阳调和,故患者失眠症状较前改善。二诊见患者脉较前和缓,乃寒凝渐化,卫阳渐达,犹初春寒冰逐渐消融,故守方再进。阳气得复,营卫和调,故患者腹部怕冷、入睡困难诸症亦随着好转。(杨志敏
“和法”治失眠
摘自2025-3-31中国中医药报
郏彦娥 冯 越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全国名中医、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高上林提出“人体失和,百病由生”乃中医发病之机和“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八法皆归于和”为核心的和法思想,陕西省西安市首届名中医、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唐远山传承此法,用于治疗失眠。本文验案适量用人参补五脏,体现了“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之意。
刘某,女,53岁,2023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6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眠浅,稍有动静即惊醒,平素情绪紧张时诱发心悸,夏季受风寒后出现左侧面部嘴角痉挛,于夜间时加重,曾行针灸治疗后稍缓解,食纳可,二便调。望其面色黧黑。舌暗,苔薄黄,脉弦紧。
诊断:不寐(心肾不交)。
治则:交通心肾,填精安神。
方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百合、煅龙骨、豨莶草、煅牡蛎、蚕沙各30g,熟地黄、瓜蒌、姜半夏、车前草各15g,瞿麦12g,浮小麦50g,砂仁6g。6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11月29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失眠症状有所缓解,面色黧黑减轻,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守前方继服6剂。
12月5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入睡困难减轻,由每日睡1~2小时到5小时,紧张心悸症状明显缓解。查其舌暗,苔薄黄,脉细数,守前方将熟地黄增至24g,去蚕沙、豨莶草、浮小麦、煅龙骨,加茯苓、柏子仁、煅磁石各30g,泽泻、甘草片、当归各10g。12剂,煎服法同上。
12月20日四诊:患者失眠、心悸、嘴角抽搐均缓解,乃停服中药,后因家庭琐事而劳累导致心悸复发,遂来诊。查其舌红,苔薄黄,舌边尖赤,脉左关弦,右滑缓。方用全真一气汤加减:人参10g,黑顺片3g,熟地黄24g,五味子10g,川牛膝、地黄各15g,煅磁石、煅牡蛎、白术、赤芍各30g。12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半年后电话随访,服药后失眠消失。
按
患者年过七七,平素情志不遂,多愁思虑,郁怒而生风燥,精液损耗致心肺阴虚,火胜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故夜不能寐。依《黄帝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初诊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补虚清热、安神宁心,方中浮小麦养心气,熟地黄益肾水,使心肾相交;瓜蒌、瞿麦、车前草温肾化气,百合清金泻热,加煅龙骨、煅牡蛎温阳潜镇安神;豨莶草、蚕沙治肝肾风气,缓解嘴角痉挛;姜半夏调理阴阳,砂仁顾护中焦脾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养心安神之效,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而眠转安。
二诊续初诊之力,效进。三诊患者失眠、心悸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大大提升,据“阳化气,阴成形”之理而加茯苓、泽泻通阳化气,当归、柏子仁润泽肝木,磁石潜阳安神,白术健运中洲,以显唐远山注重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
四诊时,患者因劳累后偶发心悸,劳耗元气,故处全真一气汤加减大益一身周流之气焉。《神农本草经》言“(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方中人参益心气、大补元气为君,附子温肾气为臣,熟地黄滋阴补肾,白术健脾气,牛膝补肝肾为佐助,赤芍佐制相火肝气防升发太过;煅磁石、煅牡蛎潜纳元气,五味子敛心肺气为使;用生地黄代替原方中的麦冬,因患者嘴角抽动,生地黄逐血痹之力急于麦冬滋肺阴之功。全方共奏益气安神、阴阳双补之功,成先天后天互为化生之势,达真气周流四布之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