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冯兴华
笔者在2015年10月诊治了一位患风湿病的20岁女孩,患者行动不便,双踝关节靠特制的固体器在他人帮助下才能缓慢行走;满月脸,身体稍臃肿,看来已经用了不少激素药。开始以为是关节疾病,检查后发现患者两足下垂不能抬起。足下垂症在风湿病中多见于血管炎疾病导致的神经炎,主要是腓神经炎。过去在病房曾遇见一老年妇女双足下垂,临床诊断为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导致的神经炎初起多是非对称的,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出现对称性神经炎。从满月脸、对称性神经炎看来,这个20岁女孩的病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经查看其住院病历,得知患者被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神经病变,并用大量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近五个月,目前仍双足麻木疼痛,双足下垂,行走困难,局部感觉减退,无发热,无口疮,无雷诺,无关节肿痛,无光敏。目前使用美卓乐20mg,每天1次;羟氯喹0.2g,每日2次,以及其他支持治疗。
进一步询问病情,得知患者在十余天前使用环磷酰胺后呕吐严重,食水不入,用多种止吐药物无效,中药更喝不了。中医认为旧病为本,新病为标,急则治其标。笔者随即询问患者呕吐有何特点,患者说:“进饮食后立即就吐。”想到《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记载:“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此时笔者豁然开朗,以大黄甘草汤为基本方,酌加益气和胃之品,处方7剂,嘱患者呷服,即一小口一小口地服用,如不吐,待十分钟后再喝,直至把药全部喝完。第二天患者反馈喝了一剂中药后就不吐了,我告知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一周后开始治疗足下垂,经两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的双足下垂也痊愈了。
另一个病案,同样用大黄甘草汤治愈。经朋友介绍,一中年男性带儿子来看病,小伙子25岁,身高约一米八,看上去很壮,但面色不华,精神疲惫。主诉为“呕吐一月余”,特征为“进食则吐”。做过系统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住院输液、打针、吃了很多药,都无效。笔者由此判断应为神经性呕吐,发病与心理、社会等因素有关,但其呕吐的特点是食入即吐,中医辨证为胃热、胃气上逆,用大黄甘草汤酌加益气和胃中药治疗。药后第三天家长反馈:“孩子服药一剂后,第二天早上就能吃油条了,中午要吃鱼,现在已经出院了,今天来一是表示感谢,二是想再拿几剂药养养胃。”
笔者对《金匮要略》所载大黄甘草汤原文记得非常清楚,这与笔者的启蒙老师侯汉忱有关。那时侯汉忱老师常常周六晚上在他家中给我“开小灶”,讲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在讲到“呕吐哕”一节“食已吐,胃热沸,黄草汤,下其气”时说,别看这个方子小,但疗效很好。老师的教诲至今记忆犹新,也让笔者后来学习《金匮要略》时对大黄甘草汤格外留意。(冯兴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针治胃下垂【草根一生】
(2015-06-07
19:44:51)[编辑][删除]

胃下垂明显者多可有腹部胀满、沉重、压迫等腹胀及上腹不适感,饭后腹部隐痛、恶心、呕吐(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严重者可出现顽固性便秘及失眠、头痛、头昏、反应迟钝、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肝、脾、肾、横结肠等脏腑下垂。
中医学中没有胃下垂病名,据其表现可在“胃缓”“胃下”“虚劳”“胃痛”“腹胀”“等病症中有相关表述。《灵枢·本脏篇》有“肉睏么者,胃薄。……肉睏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的相似记载。说明全身肌肉健壮者胃厚,肌肉瘦削者胃薄;肌肉瘦薄与形体不相称者则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者胃缓,同时亦说明患胃缓者必然有胃下。中医认为胃下垂虽表现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患者素体虚损,食饮不调,暴食暴饮生冷之物,日久损伤脾胃而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黏膜不固,胃肌无力;或为劳倦过度,感受寒热,胃失和降,纳化换常,形体虚损,脾虚不运;或为情志内伤,横逆犯胃,木乘脾土,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胃失和降;或为常因饱食,食后过度用力,坐车上下颠簸,久而久之损伤脾胃最终诱发胃下垂。
取百会、合谷、足三里为主穴。伴有胃痛隐隐,喜按喜温,遇寒痛剧,泛吐清水,倦怠乏力,肢冷,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细者,加神阙;伴有胃痛而胀,痛连胁肋,暖气,吞酸,饱闷不舒,苔薄腻,脉沉弦者可加内关。
按 方中神阙穴位居脐中,又名脐中、气舍、气合、环谷、维会、命蒂等。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处凹陷空缺,历代针灸医籍均视为人体要穴。此穴属任脉,通过经络关系督脉“贯脐”“过脐中央”,故在肚脐眼施术可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任督二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五脏六腑,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等功效。近代针灸名家李世珍先生认为针灸补法于百会、合谷、足三里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与补中益气汤功效相同。内关乃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联络上、中、下三焦,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能宽心理气,宁神和胃。
菠萝开胃又生津【草根一生】
(2015-06-07
20:22:22)[编辑][删除]
http://img2.imgtn.bdimg.com/it/u=3491480339,3292221625&fm=21&gp=0.jpg 菠萝色泽鲜艳,呈橙黄色,鼻闻透发清香,味甜而香浓,的前端有绿叶一簇,形似凤梨,是我国华南四大名果之一。菠萝独特的果形、鲜丽的色泽和清芳的香味,是不可多得的佐餐佳果。
菠萝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所含碳水化合物与鸭梨相仿,钙含量为香蕉的2倍、葡萄的5倍,磷含量是苹果的3倍、梨的5倍,维生素C含量远远超过桃、李、杏等夏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中的维生素B1,其含量仅次于柑橘,为水果中的“二哥大”。
中医认为,菠萝其色、味皆入脾经,具有补脾益气、消食开胃、生津止渴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菠萝中的蛋白酶能够帮助食物消化。因此,吃菠萝可解腻消食。菠萝还含有一种酶,能使血凝块消散,避免血管阻塞,保护心脏,防治心脏病。由此可见,菠萝是名副其实的“沁人心脾”的水果。
作为消化道食疗佳品,用菠萝肉250克,每日2次生食,或菠萝1个,去皮后切成小块榨汁,每次饮用20毫升,每日2次,可治消化不良以及食肉或油腻太过;菠萝去皮绞汁,每次50毫升,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可治痢疾;取削皮菠萝60~100克,生食,或菠萝罐头250克,连汁液服用,可治肠炎腹泻。菠萝入肴亦是益胃上品,如菠萝与鳜鱼制成的菠萝鱼,可补气养血、健脾益胃,适用于气血不足、胃弱食少、脾虚泄泻等病症。
食用菠萝应注意,必须先在盐水中浸渍,以除去蛋白酶和甙类物质,避免个别人过敏或口腔粘膜不适。
温胃益火化滞除湿温通脉道石榴健胃散
(2024-11-28
03:22:21)[编辑][删除]
温胃益火 化滞除湿 温通脉道
摘自2024-11-27中国中医药报
石榴健胃散
黎崇裕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朗拉珍 多吉次仁 西藏自治区米林市藏医院
脾胃虚寒者常见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等症,这时可以试试一款温胃散寒的中成药——石榴健胃散。
组成和功效
石榴健胃散源自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可治寒热混乱之胃病,原方用石榴子二两、桂皮五钱、豆蔻四钱、荜茇五钱、藏红花三钱。目前临床所用的中成药石榴健胃散虽然药物组成和《四部医典》记载相同,但是药物剂量有较大改变,故主治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石榴健胃散由石榴子750克、肉桂120克、荜茇75克、红花375克、豆蔻60克组成,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方中石榴子藏药名为塞珠,其性味酸甘、性温润,主治胃寒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腰痛,且在方中用量最大,为君药。肉桂味辛、性温,《新编藏医学》曰其“生胃火及肝火,治胃肠胀痛,寒性腹泻”。肉豆蔻辛甘,《论药性味琉璃明镜》曰其“温胃消食,消‘龙’,清心热”。荜茇辛温,可温中散寒、下气消食,《论药性味琉璃明镜》云其“治六腑寒症”。此三者助君药温胃消食、散寒止泻,共为臣药。红花味甘、性凉,《中华本草·藏药卷》曰其“活血化瘀,凉血解毒,清肝明目,补血,止血”,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胃益火、化滞除湿、温通脉道之功。
根据相关临床研究和笔者经验,石榴健胃散除了可用于治疗用药或饮食不当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缺乏、泄泻等消化症状外,还可用于以下疾病:
1.风湿类疾病。风湿类疾病属于藏医中的“黄水病”,藏医一般通过“调胃”来治疗,石榴健胃散正可发挥妙用。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症见乏力纳差、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感或肝区疼痛、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者,适宜服用石榴健胃散。
3.2型糖尿病。石榴健胃散适用于脾胃虚寒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改善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改善血糖。
4.小儿再发性腹痛。此病常表现为突发的阵发性腹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时痛时止,每日或间隔数日发作,多数腹痛程度较轻。有研究发现石榴健胃散治疗该病疗效显著,服用后常可立即缓解症状,还可控制复发。
5.胆结石。胆结石症见右上腹隐隐作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进食油腻后症状加重、舌淡苔白腻者可用本药,常有良效。
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石榴健胃散为浅红棕色的粉末,气微香,味酸、辣,每袋装1.2克,口服,一次1袋,一日2~3次。本药还有丸剂、片剂和胶囊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本药不适用于阴虚火旺者(症见口干、舌少苔,或有手足心热,大便干等)。合并患有感冒、肺炎等病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小儿用法用量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石榴健胃散不能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合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溃疡病小偏方【草根一生】
(2015-03-05
04:17:26)[编辑][删除]
大承气汤类方治验五则
摘自2025-8-21中国中医药报
闫云科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中医医院
大承气汤由大黄10~30g、枳实15~30g、芒硝10~15g、厚朴15~30g组成,先煎枳实、厚朴20分钟,再放大黄煎10分钟,约400ml,加芒硝溶化,服200ml。用治燥屎者,得下,余勿服。
使用此方,应将以下六点作为指征:
第一,数日不便,绕脐痛。
第二,潮热,即申酉戌时(午后3~9点)高热。
第三,汗出。阳明病成因之一系发汗过多,已成阳明,里热炽盛,复蒸逼津液外渗,其汗液质黏臭秽,连绵不断。津伤甚者,仅手足濈然汗出,为腑实证主症之一,昭示燥屎已结,宜急速攻下,以救阴液。
第四,谵语。“胃络上通于心”,故有谵语、烦躁神昏、角弓反张、扬手掷足等心神不宁之症。
第五,舌脉。大论未言舌苔,临床观察,舌质红绛、干燥如错、中有断裂,舌苔黄厚而干或焦黑有芒刺。同时可见唇燥齿垢,口气腐秽袭人。脉滑,沉迟有力。
第六,腹诊。大承气汤证之腹诊甚为重要,从直肠、乙状结肠开始,沿降结肠、横结肠顺序触诊,可见脐周充实胀满、腹壁坚硬、按之烙手,且患者疼痛拒按,而心下、脐下多不拒压。燥屎形成者,指下累累,历历可数。此时急需攻下。若下后仍腹痛拒压,燥屎未尽也,可复下之。
单凭疼痛拒压便视为可下,尚欠妥当。若痛位不仅手不可按,连衣被亦不可触,疼痛异常者;或满腹拒压,却无重点(如大建中汤证之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或身体瘦弱,腹皮薄,长时间腹部拘急疼痛,按之硬如木板者,皆非肠胃积热、燥屎所致,为攻下之所忌。若心下或少腹拒压,须与小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桃仁承气汤证、大黄牡丹皮汤证鉴别。
案一 失眠
张某,男,33岁,山西五寨县人,2007年3月21日初诊。云失眠半年矣,岁前其岳父患脑瘤,双目失明,弥留枕席。翁烦躁辗转,呻吟呼喊,不绝于耳,张某奉侍月余致失眠,严重时彻夜不寐,服镇静药时效时不效。望其面色暗红,额光闪煜,舌尖红,苔薄黄。询知纳佳易饥,大便干燥,状如羊粪,两三日一解。口干舌燥,思饮欲冷。头额、前胸多汗,夜间浑身焦热,心如焚炙,神若无主,目不交睫。切其脉,沉滑略数。诊其腹,腹壁厚实,无压痛。
失眠一症,以思虑、繁劳太过,心脾两虚,血不养心,及肝胆火盛,心肾不交者为多。本案所示,皆阳明燥热,胃家实之证。阳明病何以不寐?《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素问•逆调论》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考阳明病之成,《伤寒论》181条云:“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本案既未汗下,亦未利小便,何以成阳明病?姑妄猜度,白昼打工辛苦,夜尽半子之劳,忧虑烦集,身心交瘁,津液亡耗,同样可致胃中干燥,非尽自太阳病也。治当清热通腑,救驾君主。攻下之方,三承气汤择谁?以腹不胀不痛,不宜小承气汤;证虽燥热,然不盛不急,亦不宜大承气汤;如是则调胃承气汤为囊中之锥矣。拟:大黄10g,芒硝10g,甘草10g。1剂,水煎服。
时隔旬日,彼来电称谢,云当晚便酣枕黄粱。
案二 崩漏
《素问》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然有石妞,年方二六,去岁仲秋即月事潮汛,量不多,行经5~6天。今春2月量甚多,行经10日,3月持续16日,4月持续18日。5月某西医令服宫血宁胶囊和地屈孕酮,2日后血止。停药则复至,遂改求中医。石妞一脸稚气,额颊青春痘甚密,询知经血鲜红、有血块,经期少腹微不适,腰脊酸困。舌质红,苔薄白腻。诊得脉象弦略数,腹无压痛。
先贤有少年治肾、中年治脾、晚年治肝之说,石妞腰脊酸软,有肾虚之候,遂拟张锡纯安冲汤补肾固摄:生地黄15g,白芍15g,川断15g,白术10g,黄芪15g,龙骨15g,牡蛎15g,海螵蛸15g,茜草10g。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血益多,知效颦学步有误。细询之,母言纳化甚好,素喜辛辣厚味,口干思冷,小溲黄赤,大便干燥,二日一行,额头多汗。乳房、外阴均有改变,腋、阴业已长毛。中医有“五迟”之论,而未闻五早之说。11岁行经,西医谓性早熟,虽有违常道,然只要不痛经、出血不多、经期不长,便可等闲视之,不必惊慌,亦不需治疗。如一株树,所结之果并非一日皆熟。然本案已立崩漏之列,不治将恐深。观其额颊痤密,纳亢便秘,口干思冷,舌红脉数,知阳明热盛,非肾虚不摄也。热盛则血乱而妄行,即《素问•离合真邪论》“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也。治当清泻阳明,热清血自宁矣。拟:大黄10g,芒硝10g,甘草10g。2剂,水煎服。嘱少吃肥甘,曲突徙薪。
三诊:药尽崩止。仍易饥思冷,舌质红,苔薄白微腻,脉象沉滑略数。阳明热象仍著,清热之治宜续。拟:大黄10g,黄连6g,黄芩10g。3剂,用200ml沸水浸泡10分钟,分2次服。
四诊:6月份行经8日,7月份6日,8月份仅3日。近额痤复萌,胃纳亢盛。视其舌,尖红赤,苔薄白,诊其脉,沉滑数。胃热仍盛,调胃承气汤继续。大黄10g,芒硝1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案三 皮肤过敏
邓某外孙女,1.3岁。出生未满月时上肢即显湿疹,之后渐蔓延全身,耳廓后糜烂渗溢。乳不足加服奶粉时,或其母食鸡蛋、海鲜后喂奶时,当日便身起疙瘩,昼夜哭闹。行过敏反应试验:蛋白过敏。改用新西兰深度水解奶粉则无过敏反应。并发现,香蕉、桃子、西红柿皆过敏。
余将过敏反应称狼狈为奸,过敏原比作狼,体内无狈,则难以作奸。故狼可无视,狈当剿之。伏表者汗之,藏里者下之,肾虚者强肾以囚之,为余治过敏反应之法也。今双手食指气关纹较深,色紫赤,大便黑绿,知狈在胃家。拟:大黄3g,甘草5g,芒硝5g,五灵脂5g。2剂,水煎服。
药后泄泻三四行黏便,令服之前普通奶粉,未见昔日之反应,知狈遁矣。
案四 脘痛
宋某,男,39岁。去岁仲夏一日,腹痛剧烈、高热住院,因化验指标不支持,24小时后急性胰腺炎始得确诊。出院后脘腹经常疼痛,昨朋友聚会饮酒,当晚疼痛发作,于2021年6月1日来诊。宋形体壮实,面黯若垢,询知心下胀满疼痛,素日胃口佳,大便日一行。今茶饭不思,嗳逆频,不恶心,两日未便。舌淡红,苔黄腻。诊得脉象沉弦,心下硬满拒压。
胃者,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以降为和,以通为用,主腐熟水谷。饮食不节,积宿胃脘,致气机壅滞而痛胀由生。西医之急性胰腺炎,属胃家病范畴,多由暴饮暴食诱发。宋朋友广,应酬多,胰腺炎愈后仍隔三差五美酒肥羊,全然不顾仓廪之苦。目下食滞、湿热俱有之。湿热蕴结,心下胀满者,余惯用小陷胸汤取效。小陷胸汤腹证系按压疼痛,不按不觉痛也。今不按亦痛,则小陷胸汤难以胜任,宜当攻下通腑,消积导滞。以无热、不燥,不选大承气、调胃承气,而选小承气汤,复因脉弦合四逆散。拟:大黄10g,厚朴15g,枳实15g,柴胡15g,白芍30g,甘草10g。2剂,水煎服。
一剂便通痛失。
案五 目盲
郭某,女,64岁,2005年元月22日初诊。1999年因小便反复淋痛就诊,空腹血糖15.3mmol/L,始知患糖尿病。2002年秋,视力突然下降,经查:左眼0.6,右眼眼前手动。门诊治疗两月余,左眼0.6,右眼0.5。2003年3月13日,右眼失明,左眼0.6。于某眼科医院行眼底血管造影:右眼玻璃体积血,眼底模糊不清;左眼底散在出血、渗出,有少量微动脉瘤,下方玻璃体积血,后期黄斑区有轻微渗漏。眼压:左18mmHg,右22mmHg。据此作出弃右眼保左眼决定,违则左眼亦盲。先行激光手术,十日一次,四次无毫效。遂于10月27日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左眼视力0.4,三月后亦盲,多方求治无效。2004年11月17日原医院就诊,超声提示:双眼玻璃体浑浊,左眼视网膜下病变(出血)。印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期)。告嘱家属复明无望。子至孝,不忍其母乌天黑地,永居暝暗,延请诊治。余非眼科医生,岂敢亮剑。虽知五轮八廓,然无疗目经验,且医不治之症,犹骑自行车登月球,固是异想天开,万万不可能之事。奈彼恳之再三,不诺不走,至孝所感,勉而行之,姑作安慰之治。
患者1982年因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1997年患双眼闭角型青光眼,之后陆续患有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黏度等病症。现每日注射胰岛素26IU,口服尼群地平30mg,及降脂、健胃等药。刻下面黄少华,双眉锁愁,目睛无障无翳,两颧血管暗红。舌淡红,苔黄腻。询知饮食严遵糖尿病食谱,心下有冷感,腹中气上冲逆,嗳逆频频。口干、口苦,思饮。尿频,夜尤甚。大便干秘不畅,三五日一行,已二十余年,常服酚酞片、番泻叶以通,量小无济于事,12片酚酞片方可一便。饥则出现心悸、汗出、神疲不支等低血糖症状。四末不温,午后下肢水肿,压之凹陷。耳聋,需高声交流。诊其脉,沉弦细。触其腹,腹壁薄,脐右拒压,左少腹急结。实验室检查:血糖空腹5.7mmol/L,餐后2小时11.5mmol/L,血清甘油三酯2.34mmol/L,血清胆固醇6.96mmol/L,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皆正常。心电图:ST段下移。血压:130/82mmHg。
脉症观之,林林总总,如在江海,莫窥其际。驻足沉思,反复梳理,应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脾不和、上热下寒,心、脾、肾俱虚之证。《眼科心法要诀》云“天有日月阴阳精,人有二目脏腑精,众精之窠为之眼”言五脏六腑之精灌注二目方能视,而精血不足,或经络痹阻,皆可致精不上注而失明。本案二者皆有,故疏肝理气、逐瘀通经、补气益血为其治疗大法。盖气血同源,共荣同辱,郁则互碍,彼伤此损。唐容川深得治血之道,《血证论》云“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瘀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又云“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由是观之,行气化瘀并驾齐驱应先,补益气血日后相继。列阵选方,疏肝行气兼不足者,小柴胡汤为佳,活血化瘀需通腑者,非桃仁承气汤莫属。如此整体局部共调,使肝受血,即便不效,谅也无碍。拟: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5g,人参10g,甘草6g,桃仁15g,桂枝10g,大黄10g,芒硝6g,生姜10片,红枣12枚。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日泻四五次,精神不疲不倦,足证用药无误。守方续进,每日1剂。
三诊:上方已服24剂。2月26日,左眼居然看见沙发套呈红色。体不倦,寐好转,心下冷感减,手足转温,嗳逆亦轻,午后仍水肿。血糖空腹5.7mmol/L,餐后两小时9.2mmol/L。舌苔白腻,脉沉弦细。脐右压痛、左少腹急结皆轻。诸症得减,佳象环生。以其久病络痹,加虫药搜逐之,上方去芒硝,加水蛭10g、车前子15g。
四诊:继服30剂后,视力虽模糊,然渐有新异,可识人、识路,行走不需探摸,眼前时有黑点闪动,饭后视力不及饭前。听觉亦有改善,夜寐时差,腹中冲逆已止,下肢水肿减。舌淡红,苔白微腻。脉仍弦细,脐右仍拒压,左少腹急结消失。血糖空腹4.1mmol/L,餐后两小时8.6mmol/L。攻下两月之久,体不倦反沛者,一者有故无殒,二者人参、甘草、红枣扶正故也。餐后视力差者,乃血聚于胃肠而目失养也。今瘀已化大半,遵衰其半而止之教,改补益气阴、理气活血法以进。山西名医刘绍武老师调心汤疏肝行瘀,益阴生精,正相宜也:柴胡12g,黄芩10g,紫苏子30g,党参10g,甘草6g,百合30g,乌药10g,麦冬15g,五味子10g,牡蛎30g,瓜蒌30g,丹参30g,郁金15g,川椒10g,红枣10枚,每日一剂。胰岛素减为18IU/d。
五诊:服药30余剂,视力左眼0.6,右眼0.2,血清甘油三酯、血清胆固醇、空腹血糖均在正常范围,餐后血糖8.8mmol/L,血压126/74mmHg,临床诸症皆减。
2006年4月随访,彼视壁钟指针,一目了然。嘱守方间断服用,停用胰岛素。曾作俚诗记之:糖尿病顽致瞽盲,昼黑夜暝心瘁伤。我虽不敏孝心感,云散见天赖圣方。
后记:患者2021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