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医史厅,有一件外形像蜗牛一样的展品,这就是馆内收藏的清代石药碾。它长140厘米,宽42厘米,高32厘米,碾轮直径42厘米,厚14厘米,带架高128厘米。使用的时候,需握住“蜗牛触手”向它的身体端推拉,石头做的“蜗牛身体”就会在下面的石头“房子”里来回滚动。在推拉过程中,将药材充分研磨。
根据尺寸及使用方式不同,古代药碾有以下四种规格:
小药碾(长度小于40厘米):使用时手推研磨,是最常见的药碾,适用于少量药材的破碎,多配合打方(按方抓药)使用,如人参研末。常放置在药铺的柜台上。
中药碾(长度40~80厘米):使用时脚蹬研磨,药铺必备的药碾型号,适用于日常补斗(因百子柜多是一屉三斗或一屉两斗,所以补充药材被称为补斗)使用。其使用时,需要碾药人员坐着凳子,多被放在药铺一隅。
大药碾(长度80~100厘米):使用时用脚踩研磨,配合墙上的把手,使用时如“脚下生风”,适用于制作膏方或者成药时大量药材的破碎,前店后厂的药铺碾子房中可见。
超大药碾(长度100厘米以上):使用时推拉研磨,碾轮被改造固定,多有省力的结构,适用于产量化生产。
在汉唐医药文献中,对药碾的记载较少,远不如杵臼、乳钵使用普遍。因药碾容量大,适于碾磨粉碎的药物种类较多,又省时省力,所以宋代以后,药碾在方药著作中出现日频。明代文献中,将药碾列为药室必备器具。至清代,药碾的使用更为普遍。
除了这款超大规格的清代石药碾,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还收藏有清代青花瓷药碾、清代瓷药碾和民国铁药碾。其中,清代青花瓷药碾长34.5厘米,宽7.5厘米,高6厘米,槽深3.1厘米,规格为小药碾。清代瓷药碾长26厘米,高8厘米,宽7.5厘米,规格为小药碾。民国铁药碾长57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碾轮直径24厘米,规格为中药碾。
除了石药碾、铁药碾,古代还有瓷药碾、黄釉瓷药碾、青花瓷药碾、汉白玉药碾、铜药碾等多种材质制成的药碾。这些药碾在使用时各有所长。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东晋时期的黄釉瓷药碾,为侯宝璋先生在香港回购后捐献。黄釉瓷药碾长31.8厘米,宽7.5厘米,高6.2厘米,深3.6厘米,规格为小药碾。呈长条槽形,平折沿,槽两头窄浅,腰部有凹槽,平底。胎质灰白,两面施黄绿色釉,施釉不到底,釉边缘不规则。槽中置灰陶质碾轮和灰陶质钺形碾钵各一。碾轮为扁圆形,中间微鼓,有一圆孔用以安装木手柄。
河北省晋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收藏有唐代汉白玉药碾,长26.5厘米,宽5.5厘米,高8厘米,糟深2厘米,由碾槽、碾轮、碾盖三部分组成,为小药碾。碾槽上端三面开出燕尾槽,以供碾盖推进拉出。正背端面上分别雕饰三角、网格、回字、门锁等花纹图案。碾槽与长方形基座合雕而成,基座正、背两面均雕壶门图案。碾盖中间立雕云头钮,钮上及其周围刻以束带、花卉纹饰。碾轮中央微鼓呈扁圆形,中心一圆孔,孔周围有连珠纹和蒂纹浅浮雕。使用时可在圆孔中插入一圆棒,使之成为一体,两手转动圆棒时,碾轮随之在碾糟中转动,用以粉碎药物。碾槽上沿的三面,又围成一梯形槽,并配有三侧面为梯形的盖,碾完药后可将盖从另一端沿梯形糟推入,保持碾槽内清洁。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具清代太医使用过的铜药碾。其长26厘米,宽9.1厘米,高8.1厘米,槽深4厘米,规格属小药碾。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药材破碎工作繁重,药碾的使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解放了碾药人员的双手。
无论是药房中仍运作的药碾,还是展馆内静待观摩的展品,药碾已然被视为中药加工炮制的一个象征。大大小小的药碾就像一艘艘小船,载医载药,在碾药声中,帮助人们摆脱疾病的旋涡,远离疫病的暗礁。(刘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精巧实用的瓷质药瓶
陈婷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图1 清代瓷质药瓶,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藏。
图2 民国瓷质药瓶,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藏。
中药传统剂型性状各异,其保存方法也因药、因时、因地制宜,比如埋藏储存法、低温储存法等,每种方法的储存器具也各不相同,其中使用最久且最广泛的保存器具则是药瓶。
药瓶保护药品在储存中不受损坏,保证药效并且便于药品流通,所以材质选择极为重要。由于陶瓷具有防潮、防腐等功能,故古代的药瓶以白瓷、青瓷等居多。这类瓷质药瓶品种繁多,造型各异,瓶身图案丰富多彩,有人物图、风景图,还有的绘有药铺名称和药品信息等内容,将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融为一体。
从宋朝开始,瓷器成为宫廷和民间的医家所中意的储药器物。清代晚期,开始出现将瓷器作为包装随药品出售的情况。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展陈有一个清代瓷质药瓶(图1),瓶身高8厘米,口径3厘米,方形,圆井形口,腹部为铭文书写的药铺名,这个药瓶应该是用来盛装颗粒或粉状中药的。馆内还有一个青花小瓷瓶(图2),经鉴定是民国时期的,瓶身高14.5厘米,盘口,细长颈,鼓肩直腹,平底,饰青花山水纹。
为何瓷质药瓶如此受人青睐?首先,药商包装药品,对包装物有式样美观、成本低等要求,瓷质药瓶正符合这些要求;其次,瓷质药瓶密封后不透气、不通风,防潮防渗,耐寒抗热,有利于药品长期保存;最后,瓷质药瓶小巧玲珑,易于随身携带。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提升,以及工业技术的发展,从清末开始药瓶的材质逐渐被玻璃、塑料等代替,但现在大家仍能看到瓷质药瓶的身影,如速效救心丸就仍用陶瓷药瓶盛装。不论是古代的瓷质药瓶,还是玻璃、塑料等材质的药瓶,都是医药器具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小药瓶虽然貌不惊人,但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中医药历史发展的宏大变化。
国医器具彰显文化自信
(2021-12-23
04:37:08)[编辑][删除]
摘自2021-12-22中国中医药报
——评《国医器具史》
李铁 长春中医药大学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过“道法术器”的概念。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出了器具、工具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器具是社会生产力和中医药学发展的结晶。它既是中医药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是彰显中国文化力量的载体之一。
由梁峻、郑蓉等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国医器具史》一书,结合大量出土文物及文献资料,对影响中医药器具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整理,本书既对中医器具的发展追本溯源,又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对中医思想史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剖析,是对中医文化史的一次总结。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排头兵,而中医器具正是中医药文化的外在呈现。本书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历史调查,一部中国医学发展史的缩影。从书中,读者可以直视中医器具历史的变迁,感叹古人的生活情趣,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这些医疗器具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医疗水平。
本书分别从不同的空间、时间,结合中原和民族医学特征的各个角度,从文物、文书、隶属机构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细节之处连接起了历史与现代。书中每一件古老的器具都在诉说生动有趣的风土人情、匠心独具的艺术审美,勤学敏思的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科技文明。
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讲述方式,以图证史,以史解图。全书共收录国医器具图片900余幅,这些图片涉及实物工具照片、记录文献中的石刻雕像、重要典籍书影等,不仅拉进了读者与物件之间的距离,更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到制药、手术的医疗用具,每一件国医器具的精湛的制作工艺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本书是深入研究中医学历史、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佳作。中医器具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与辉煌灿烂的文化。这是无数能工巧匠结合古代医学知识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中国医学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智慧,增强文化自信,让每个中国人都为我们民族的文化而深深骄傲。
对国医器具的研究是对世界医学事业的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中医针灸铜人,在展现大国风范之余,也向世界人民表达了中医药在过去、现代乃至未来,必将继续为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中医器具的研究有利于深入挖掘中医药发展的科技内核,也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最后,本书也预示了中医装备现代化的发展前景,为传统中医和现代技术结合转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现今,中医在现代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助力飞天,航天英雄用中医保健;拔罐走红,奥运冠军青睐中医疗法。这都证实了古人的智慧可为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从古代智慧中汲取可利用的科技成分进行创新,在临床上,许多灵感正是来源于对古代中医器具的研究。中医所用器具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健康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药器具在现代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医药器具的发展是以服务中医药为宗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在传承与创新两端齐发力,坚持普及中医药文化,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定能为健康中国助力,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贡献“中国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