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调补太阴为抓手治小儿抽动症

(2022-09-05 10:51:12)

高燕翔 广东省中医院
小儿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临床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性疾病,以单一性或多发性的肌肉抽动为主要表现。一般可根据抽动发作的形式分为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通常伴有注意力下降、性格改变、学习能力差、性格行为异常等。本案依据经典经方理论,从“太阴为杂病之薮,风有内外相感之别”而辨治,取得良效。
闫某某,男,11岁,2021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面部不自主抽动3月余。患者不自主眨眼、耸鼻、面肌抽动、咧嘴、伸脖子,不自主喉发声,平素鼻塞流黄涕,汗出多,汗出不能受风,无口干口苦,胃纳可,进食无腹胀,腹部无怕冷,大便2~3天1次,质正常,小便不黄,眠多梦。舌淡嫩,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弦滑沉。查体:下睑红,腹软,下肢肌肤甲错,手指皮肤皲裂。
中医诊断:小儿抽动症(太阴病兼表证)。
西医诊断:抽动障碍。
病机分析:《伤寒论》:“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提示太阴中风证有邪从外至,治疗当疏表达邪,以求病解。本案小儿虽然以抽搐等动风为主要表现,但同时有汗出怕风、鼻塞流涕等风中于表的症候,加之其舌脉有太阴水饮停滞,伤血而致肌肤甲错等表现,符合外有表束、太阴中风水饮之病机,治疗以调补太阴为抓手,疏风散邪与化饮降逆兼顾,方以达表汤化裁。
治法:调中补虚,化饮降逆,疏风散邪。
处方用达表汤加减:前胡10g,紫苏叶10g,太子参15g,僵蚕10g,甘草10g,陈皮10g,赤小豆24g,六神曲15g,白芷15g,生枳壳10g。水煎温服,7剂。另嘱少进食全脂奶,忌食生冷之品。
10月19日二诊:服上方后鼻塞减轻,面部抽动减少,不自主眨眼,耸鼻,咧嘴,伸脖子症状减轻,不自主喉发声。流黄涕减少,汗出多,汗出不能受风,无口干苦,胃纳可,进食无腹胀,腹部无怕冷,大便2~3天1次,质正常,小便不黄,眠可,多梦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弦滑数。下睑红,腹软,下肢肌肤轻度甲错,手指皮肤皲裂。处方以达表汤加减:前胡10g,防风10g,太子参15g,僵蚕10g,甘草10g,陈皮10g,赤小豆24g,六神曲15g,白芷15g,生枳壳10g。水煎温服,7剂。
10月26日三诊:服上方后鼻塞减轻,面部抽动减少,不自主眨眼、耸鼻、咧嘴、伸脖子症状明显减轻,不自主喉发声减。流清涕,打喷嚏,眼睛痒,动汗,汗出不能受风,无口干苦,不欲饮水,欲饮凉,胃纳可,进食无腹胀,腹部无怕冷,大便2天1次,质正常,小便不黄,眠可,基本无梦。舌淡嫩苔白润,脉细滑。下睑淡红,腹软,下肢肌肤轻度甲错,天气干燥即手指皮肤皲裂。处方以达表汤加减:前胡10g,紫苏叶10g,太子参15g,郁金10g,甘草10g,陈皮10g,赤小豆24g,六神曲15g,白芷15g,生枳壳10g,厚朴10g。水煎温服,7剂。
11月2日四诊:服上方后鼻塞减轻,面部抽动已不明显,不自主眨眼、耸鼻、咧嘴、伸脖子症状已无,不自主喉发声减。流清涕、打喷嚏、眼睛痒改善,汗出多且不能受风,口干无口苦,不欲饮水,欲饮凉,胃纳可,进食无腹胀,腹部无怕冷,大便2天1次,成形,质正常,小便黄,眠可,基本无梦,晨起眼垢多。舌淡红,苔白,脉细弦滑。下睑淡红,腹软,下肢肌肤轻度甲错,手指皮肤皲裂好转。处方用四逆散:柴胡10g,生枳壳10g,甘草10g,赤芍10g。水煎温服,14剂。嘱停药观察,避免学业压力过大,禁食生冷寒凉及生乳制品。
按 小儿抽动症为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一般临证多归结为肝脾两脏,多因肝脾不和动风而采取平肝、健脾、祛风等为主要治法。但风之致病,有内外不同,且内风常以外风为诱因而发,因此在临证诊治中还需要跳出传统的脏腑辨证范畴,根据仲景阴阳表里、气血水津的思路而随证治之。
首诊时患儿外风表束为主要矛盾,太阴为主要病位,因此以达表汤疏风解表与调补中焦并用,加僵蚕治内外风,赤小豆利水饮。二诊、三诊时外风有解,抽动得减,予去僵蚕加厚朴调中行气解郁。四诊时太阴得缓,中风势除,尚存少阳气机不达之主要病机,遂予四逆散解郁条达气机,并嘱平素调护而安。


抽动障碍患儿少吃山药和酸奶

 (2022-10-24 05:15:48)[编辑][删除

专家简介:韩斐,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主任,从医三十余年,在各类儿科常见病及疑难病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山药和酸奶是日常常见的食物,不仅味道佳,而且对身体有诸多益处,很多人都喜欢吃,但是抽动障碍患儿却不适合摄入这两样东西,家长应该尽量控制。

抽动障碍包括短暂性、慢性抽动障碍和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抽动障碍患儿饮食禁忌较多,笔者认为,饮食也是抽动障碍患儿治疗的一部分。中药与食物都可以用来防治疾病,而食物的偏性则不如药物显著。食物虽然作用弱,但每天都必须食用,供给人体细胞必需营养物质外,还会或多或少地对机体的阴阳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山药

山药是人类最早食用的植物之一,含有极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药食两用。《神农本草经》中说山药“主伤中,补虚羸……久服耳目聪明”。近年研究表明,山药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且其所含胆碱和卵磷脂等成分有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经常食用可健身强体、延缓衰老。

山药的最大特点是含有多巴胺,该成分在山药的治疗作用中占有重要位置。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是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所以理论上来看,增加这种物质摄入,就能让人兴奋。

很多家长观察到抽动障碍的孩子大多比较兴奋,为什么呢?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抽动障碍存在着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紊乱的情况,其发生与多巴胺的过度释放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的超敏有关。多巴胺增多会使患儿的兴奋性增加,易引发抽动症状的出现。因此控制多巴胺的摄入有助于抑制兴奋,从而有助于抽动患儿的恢复。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还是尽量避免患儿食用山药。

酸奶

酸奶是由鲜牛奶发酵而成的,除保留了鲜牛奶的营养成分外,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还可以产生人体营养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但是酸奶非常容易变质,且由于其口味过酸,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白糖、蜂蜜或其他调味品等来矫正酸味、改善口感;并且为了延长酸奶的保质期,也大都添加了食品用防腐剂。以上各类添加剂和防腐剂均有可能增加患儿病情加重的风险,不建议给抽动障碍患儿食用。另外,还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遭到破坏后,服用酸奶等含有益生菌的产品并不能显著加速肠道的恢复。

 

总之,笔者认为,正确合理地选用食物对抽动障碍患儿的辅助治疗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服药期间,如果能够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再配合用药治疗,则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是已经停药的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家长也应促使孩子养成良好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

抽动障碍包括短暂性、慢性抽动障碍和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

我国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约为6%,男孩高于女孩。目前抽动障碍的病因病理不清,可能与遗传因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神经生化改变、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

本病虽不在急危重症之列,但其病情反复迁延难愈,临床症状纷繁复杂,容易伴发多种共存病症,包括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极大的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生长发育。抽动障碍患儿家长应熟悉该病的临床表现,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尽早进行规范治疗,有利于抽动症状的控制。如与孩子有较多接触的亲属患有神经精神类疾病,应积极进行诊治,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影响。在开始治疗后,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中药治疗

中医对抽动障碍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时间,目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式仍然是口服中药,其中包括中成药和配伍组方用药。

中成药因其组成固定,需要根据患儿的症状判断证型,对证使用才有效果,如目前常用的中成药菖麻熄风片适用于肝风内动挟痰证;九味熄风颗粒适用于肾阴亏损、肝风内动证;静灵口服液和多动宁胶囊虽然是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成药,对抽动障碍肝肾阴虚证亦有一定的疗效。

配伍组方用药是中医师根据不同患儿的体质“量体裁衣”,用药更有针对性,不仅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还使患儿的精神、饮食、睡眠、性格等诸多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因本病的中药治疗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一般建议长时间服中药治疗的患儿,最好每隔三个月至半年检查一次肝肾功能。

饮食宜忌

临床上观察到抽动障碍患儿大多有如下性格特征或者说心理状态:易兴奋、易紧张、细致、敏感、爱操心、多疑、胆小、内向、执拗、爱生气、爱委屈、自卑等,或有强迫、焦虑、孤独等特点,用中医的术语来说是平素“用心”过度。长期如此,容易导致心气心血耗伤;心气心血不足,则血不养心,心神失养;渐及心主神明失调,心神不宁;心功能失调进一步发展影响到肝功能失调,出现各种“动”的表现。所以在治疗时,通常将心神调养放在首位,除药物治疗外,患儿日常饮食中也可添加主入心经的食物来养心、补心安神或清心除烦,以协助治疗。

主入心经的药食之品不少,但考虑患儿体质的因素,推荐以养心、清心的莲子、百合、龙眼肉等为主。莲子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之效;百合有清心安神、养阴润肺之效;龙眼肉可以补心脾、益气血、安神。

一般无明显寒热体质的患儿可适当多食用莲子,容易上火的患儿适当多食用百合,体质虚、怕冷的孩子适当多食用龙眼肉。食物每天都不可或缺,除供给人体细胞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偏性作用或多或少地对机体的阴阳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因此正确合理地选择食物对抽动障碍患儿的辅助治疗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劳逸有度

抽动障碍患儿较健康儿童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临床观察到抽动障碍患儿在睡眠方面存在入睡慢、夜眠翻滚不实、眠少易醒、多梦说梦话,夜眠坐起或下床走动、夜间磨牙,甚至遗尿等。而睡眠质量的好坏与病情轻重呈正比关系。睡眠会影响人体激素水平的分泌变化,对儿童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正常的睡眠对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十分重要。睡眠质量下降会增加患儿的焦虑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也会增加,会导致抽动症状的复发或加重。睡眠问题在中医学归于心神范畴,心神是睡眠活动的主宰,过于疲劳、兴奋、紧张都会耗伤心神,出现各种睡眠问题,进而引起病情的变化。

同时要注重对患儿生活的管理和对饮食的控制,尽量少接触手机、电脑;学习上要做到劳逸结合,根据兴趣和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计划;鼓励患儿适量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尽量减少对患儿的情绪刺激,注意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或休息时间等。在抽动症状消失停药后,仍不能放松对患儿生活的管理和对饮食的控制,有助于减少抽动症状的复发,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孩子爱眨眼、清嗓、扮鬼脸……

孩子表情夸张警惕患有抽动症

时间:2019-07-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孙茜

 

  最近,7岁的小逸总爱眨眼、揉眼睛,妈妈以为孩子过敏性结膜炎的老毛病又犯了,照着以前的治疗经验,给孩子滴眼药水,然而半个月下来,却没有任何效果,这才赶紧带孩子到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就诊。在做了相关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孩子患上的不是过敏性结膜炎,而是有些麻烦的抽动症。

孩子突然举动异常当心抽动症

  “每年暑假都是儿童就诊的高峰,像小逸这样突然出现眨眼、清嗓、扮鬼脸等异常举动,最终被诊断为抽动症的患儿不在少数。”江苏省中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韩新民介绍,儿童抽动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目前病因还不明确,考虑与遗传缺陷、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电子产品使用过度有关。

  儿童抽动症可以分为头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如频繁地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运动性抽动,以及喉部异常,有时还会口出秽语的发声性抽动。韩新民提醒家长,出现上述症状后要注意与过敏性结膜炎、鼻炎、慢性咽炎等相鉴别。

抽动症大多起病于4~10岁

  据了解,就发病年龄而言,抽动症以男孩多见,男女比例约为41,大多起病于4~10岁。目前,我国大约有180~400万左右的儿童患抽动症,每年约有36万新发病儿童。

  韩新民介绍,抽动症看似小毛病,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由于孩子表现的异常行为会引起其他小朋友嘲笑,容易造成孩子自信心的缺乏,不乐于与人沟通,时间久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抽动症共患多动症时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因此对于抽动症的治疗要越早越好,不要错过6~12岁的治疗黄金时间。

抽动症治疗中医优势明显

  “抽动症具有易波动、易反复的特点,在治疗时较为棘手。”韩新民介绍说,西医治疗抽动症以氟哌啶醇、泰必利等精神药物为主,有一定疗效,但副反应明显,常因此被迫停药或换药。而中医治疗手段多样,优势明显,除了辨证论治使用中药外,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心理治疗,既可以治愈短暂抽动,又能及时阻断其向多发性抽动或慢性抽动发展。

  多发性抽动症在一年中有1~3个月缓解期,症状会短暂消失,家长们切莫以为病好了而擅自停药,正规有效治疗需要坚持3~6个月以上,抽动症半年不复发才能算是临床治愈。

抽动症患儿的日常注意事项

  为了帮助抽动症患儿尽快恢复,除了药物治疗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尤为用心,注意以下几点:

  增强体质 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

  合理饮食 饮食要有规律,适宜多吃蔬菜、鱼、牛奶、粗粮、核桃、莲子、百合、新鲜水果等。少吃含过多防腐剂、添加剂、调味剂的食品,煎炸、烧烤、油腻食品,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及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等。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居住环境安静,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配合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不体罚,多鼓励表扬。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症状,控制看手机、游戏机、电视等电子产品,特别是不要看恐怖、刺激性的节目。(孙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