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潮祖用经方治杂病验案三则

(2022-09-03 15:18:31)


时间:2022-08-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陈建杉 江泳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潮祖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他临床治病,善于把握病机,依法处方,用药看似平常,却每能获良效,有独到之处。临证尤擅运用经方,或单投,或合用,或师其法而随证加减,颇为精彩。今精选数例,以示治验之妙。

温经汤治腹痛案

沈某某,女,31岁。2001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自诉常于凌晨6点半左右,屋外噪音一起即绕脐腹痛、发胀,已1年多。反复发作,每次腹痛即大便,大便次数增多,严重影响睡眠,以致情绪不佳。近1年来,多次寻中西医治疗,西医检查B超、CT、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西药曾服镇静剂、胃肠动力剂等。察其中药处方三四十张,有丹栀逍遥散、天王补心丹、归脾、四君、枳实导滞丸等加减,服后或暂效,或无寸功。本次行经后又突然发作,已有1周。平素手足常僵冷,时时腹中气胀,纳可。又经常月经后期,色黯有瘀块。察其舌淡红偏黯、苔白满腻,脉弦。处以温经汤加减:吴茱萸、桂枝、防风、生姜各15g,当归5g,川芎、乌药、陈皮、甘草各10g,阿胶8g,法半夏、小茴香、白芍各20g。3服,水煎服,日1服。服药期间嘱其注意保持情绪舒畅。

10月24日二诊:服药至今日,已连续3日未见发作,手足觉温,大便日一次,饮食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柔和。改方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川芎、当归,调理1周后诸症消失。

以后半年多因感冒来求治,称旧病未再复发,且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瘀块消失。

按本例病机为典型之肝木克土。腹痛每发于凌晨,鸡鸣至平旦乃阴中之阳也,阴中之阳乃肝也。且噪音一起即痛,提示由于噪音刺激,导致筋膜紧张、痉挛,从而腹痛骤起。筋膜乃肝之所主,所以此病病位在肝。经行后,肝所藏之血相对亏虚,肝体不足,失于濡养,则筋膜痉挛,故此次于行经后发作,其苔满腻,提示经行后血室空虚,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故治疗当柔肝缓急为主,兼以温经除湿。而温经汤中有桂枝、当归、川芎、吴茱萸温经行血,又有半夏、生姜散寒除湿,更为重要的是有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加陈皮、防风即有痛泻要方之意,乃治疗肝木克土之有效方剂。因其夹湿,故为防滞邪而去麦冬之滋腻;又因病性偏寒,故去丹皮之凉。但考虑此次发作为经后血室空虚,筋膜失养所致,故保留阿胶养血,但用量小,且有半夏、生姜散寒除湿,故不会滋腻碍湿。笔者在学习温经汤时,只知其为调经之要方,由此案才知尚可治疗杂病腹痛。

四逆散治睾丸炎案

罗某某,男,54岁。2001年10月22日初诊。右侧睾丸炎1周,局部红肿如鸡卵,胀痛难忍。从发病起西医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稍好转。经人介绍找陈潮祖配合中医治疗。刻诊见右侧睾丸胀痛,局部红肿,痛引两侧腹股沟,触之较硬。但受冷后疼痛更加明显。舌淡偏黯、苔灰腻,脉弦滑。处四逆散合木香蜈蚣散:柴胡、枳壳、白芍、甘草各15g,木香10g,蜈蚣3条。7服。其中木香、蜈蚣焙干后,研成细末,分为21份,每日3次,每次1份,余四味煎汤,兑黄酒100ml,送服上粉。药后肿痛全消。

按此病发于10月,且受冷后疼痛加重,提示有寒气凝滞之象;睾丸虽属肾系,但与肝经经脉下络阴器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该方中木香辛温无毒,李时珍谓之“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气滞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蜈蚣辛温有毒,专走肝经血分,《名医别录》谓能“去恶血”,《本草纲目》谓能治“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可见本品有以毒攻毒,祛风解痉,活血通络之功。二者相伍,木香入三焦气分以畅通气机,开其窒塞;蜈蚣入血分以解毒止痉,活血通络,再用黄酒温经走窜,以行药力;再配疏肝理气之有效方剂四逆散,恢复肝气通畅,则气行血行。如此共奏行气散寒、疏肝理气之效,使气血流通而无壅滞之患,则肿痛自愈。此方气血兼顾,通调三焦,还可解毒止痛,可配伍应用于任何睾丸肿痛。由此案可知中医辨证,切不可受西医思维影响,一见“炎症”则妄投清热解毒之品,以期“消炎”。此证患者若误投清热解毒之品,只会伏郁气机,加重肿痛;又若以软坚散结之法如消瘰丸治之,虽可起效,但无此方效专力宏。

葵子茯苓散治尿道痒案

谢某,男,31岁。2002年1月24日初诊。证见尿道痒9年余,伴小便解之不尽,若喝水少则尿血,近一月已有两次尿血史。时觉身冷恶寒,阴囊胀痛、潮湿,腰骶酸胀,大便偏稀,饮食如故。西医诊断为前列腺炎,反复针对性治疗效果不巩固。中药曾服清热通淋之剂,疗效亦不持久。观其面色偏灰黯,舌淡红黯,边有齿痕、苔白黄厚腻润,脉滑数。处方:冬葵子、虎杖、金银花各30g,茯苓、滑石、白术、川芎各20g,丹皮、广木香各10g,蜈蚣3条,苦参15g,肉桂6g。3服。水煎服,日1剂。

1月27日二诊:诉服上方后尿道口痒如前,但小便通利,且似觉阴囊胀痛,腰酸有好转,患者小声告知陈潮祖,曾有不洁性生活史。察其舌质黯较前有改善,且舌苔由厚腻转为薄腻,知药已中病,效不更方,仅加土茯苓50g。再进4服后来告,尿道口痒明显好转,阴囊潮湿、胀痛消失,腰微酸胀,后以此方去苦参、滑石加平补肾气之菟丝子、杜仲,治疗两月余,终将该病彻底治愈。

按尿道作痒,《张氏医通》有载用六味地黄丸加肉桂治疗。然此证苔厚腻,脉滑数,显非六味地黄丸证。审其舌脉,确乃下焦湿热之证,然用清热通淋之剂却效果不巩固,细辨此证,其舌苔润而有齿痕,当知其水湿内停,气化受阻之机;而其舌质晦黯,知其“久病入络”。因此辨证为:下焦湿热,气化不行,络脉瘀阻。由湿热郁蒸,则尿道作痒难消。忆及《金匮要略》有云:“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葵子茯苓散主之。”此虽非妇人妊娠,但证有雷同,病机相似,故以葵子茯苓散淡渗利水,滑利窍道,使小便通利,水有去路,则气化阳通。正如叶天士所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再以清热燥湿止痒之苦参,清热通淋之滑石、虎杖等,清利下焦湿热;丹皮、蜈蚣活血化瘀;而其阴囊作胀,提示有气滞现象,故佐广木香行三焦之气;此病位在膀胱肾系,少佐肉桂既可合茯苓化气通阳,又可助生少火;后病人告之曾有不洁性生活史,思及土茯苓可治性病,故重用以通利下窍。因此一定要细察诸症,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准确把握病机。(陈建杉 江泳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国医大师张琪经方应用体会

 (2019-12-29 15:54:13)[编辑][删除]

吕波 刘娜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张琪(1922—2019),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优秀指导老师,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张琪从医7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他医术精湛,疗效卓著,擅长治疗内、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是在内科杂病的治疗独具匠心,一些疑难重症常应手而瘥。他精于辨证,用药灵活,锐意创新,不泥于古。笔者结合张琪书稿,以及带教时所讲的用药思路,回顾张琪应用经方的思路与特点。
§忠于原文,结合临床
仲景之方,因其疗效卓著,后人称为经方。其特点为选药精准,配伍法度严,疗效卓著,所以被誉为“众方之宗,万法之祖”。仲景之书,一丝不苟,研究其方药首先需要忠于原文,仔细推敲,前后互参。仲景之学,皆从实践中来,只有把原文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领悟到其中奥妙。
张琪曾治一女患者,28岁,产后烦躁不得入寐,凡安神养心及西药镇静催眠之药皆不效。详细询问病情后了解到,此病得之于初产难产,既有恐惧,又有五志过极。症见心下急,烦而呕,饮食不能下咽,舌苔白燥,脉象弦滑有力,此少阳兼阳明胆、胃实热上冲之证。符合大柴胡汤证原文“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故予大柴胡汤原方,一剂呕止,心烦减,有睡意。又服一剂,大便通,心烦大减,能入睡三小时。后继服二剂痊愈。
又治一女患者,37岁,眩晕,行路足软欲仆,久治不效,求诊于张琪。刻下见其面色白光白,舌嫩苔白润,脉沉有力。张琪恍悟《伤寒论》有“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本病人欲仆,实振振欲擗地也,遂投以真武汤治之,连服3剂大减,继续治疗而愈。
张琪还曾治一五旬女患者,一日起床后突然头眩晕,颤动不止,自觉有气体上冲,冲则肢体振颤抖,脉象沉而有力。西医诊断为:“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因思《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与本证符合,故处方药: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甘草15克,加泽泻25克。患者连服3剂,气体上冲感及颤动、眩晕皆大减,继服10余剂而安。
再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原书谓治“汗后腹胀满”。从药物结构上看,乃属脾虚气滞腹胀,为消补兼施之剂,且消多于补,故补而不壅。张琪治一患者腹膨胀如鼓,按之濡,经西医检查无器质性变,但腹膨胀难耐,痛苦异常。投以此方,患者连服6剂后腹胀消。
案例一主症为心下急呕而烦,案例二为振振欲擗地,案例三为头眩气上冲,身振摇,案例四为腹满按之濡。张琪均选用经方治疗,效如桴鼓。他认为读仲景书必须在原文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关键处须仔细推敲。陈修园说:“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间临症立方,至晚间一一于方查对,必别有神悟”。
§以方类证,灵活加减
《伤寒论》112方,每一方都具备一系列证候为适用范围,故后世以方名证,如麻黄证、桂枝证、承气证等。这种以方名证的特点,体现了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既有一定范围标准的原则性,随着证候的变化,可以增减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伤寒论》内容的精萃,所以一直被后人奉为圭臬。
以桂枝汤类方为例,解肌祛邪、调和营卫,用微汗祛邪,邪去则营卫和而愈。此方治疗虚人感冒,自汗、发热、脉浮弱,舌苔白薄润颇效。本方用法非常重要,必须恪守原方后服法。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则温寒降逆止冲以治奔豚;加附子则温阳和卫以固表止汗;加葛根则直入经输以解肌祛邪;加芍药则抑肝温脾,以治太阴病之腹满而痛;加大黄泻热结而治腹满实痛;加厚朴、杏仁以解肌和表降逆平喘。在桂枝汤的基础上,随着药物的增味而其作用与主治就迥然不同,可见古人制方之严密,用药精细足为后人所师法。
除上七方外,尚有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甘草汤。从桂枝甘草汤来看,柯琴论述较为详尽:“此方以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阳气生心液,甘温相得,斯气血和而悸自平。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二未至阳亡,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阴敛也”。还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比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病因病机皆同,只是此重彼轻,浮阳外越则一,故用龙骨、牡蛎收敛浮阳。此证的狂为虚狂,与实热之狂不同,当从舌脉等鉴别。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此方乃桂枝汤之变法,纯属汗后表虚身疼痛,故提示脉沉迟以表明属虚而非外邪不解,重用芍药、生姜,又加人参。凡属表虚,气营不足的身疼痛皆可用。小建中汤原文《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证乃阴阳不和、营卫失调之证。阳不能与阴和,则阴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阴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阴阳不和,非同阴阳之偏盛,故不能以寒折热或以热除寒。唯重用芍药合饴糖、甘草、酸甘化阴而和阳,俾阳就于阴,再用桂枝生姜辛温助阳而和阴,使阴就于阳,阴阳和,营卫调,则诸症自愈。另外,《金匮要略》:“虚劳里急诸不足”方选黄芪建中汤。
§详审病机,明了方义
读仲景书用其方,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要被其束缚,“遵古而不泥于古”。因为仲景在当时所治之病毕竟受着历史条件所限,有好多病不能躬亲体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运用仲景方贵在审病机,明方义,运用其理,提高临床疗效,扩大应用范围。古今研究仲景学说的医家多是在扩大应用范围上获得成果。这实际上是发展和丰富了仲景学说的内容。例如,大承气汤在《伤寒论》用以治阳明腑实证,有通腑泄热,荡涤胃肠之功效。根据通腑泄热的作用,凡属实热内结不论何病均可用之。
张琪曾治一肺性脑病患者,神志不清谵语,询问家人知四日未大便,按其腹部硬满拒按,予大承气汤二剂,大便通而神志转清,终获痊愈。
还有一眩晕病人,头眩如坐舟车,经某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多方治疗罔效,张琪见其面色青暗,手足厥冷,脉沉舌润,予吴茱萸汤加半夏、陈皮、数剂面。原方治“干呕吐涎沫”之头痛,今移用于治疗眩晕面获效,关键在于掌握了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病机,用吴茱萸汤温肝寒,降浊阴,头痛既可除,眩晕亦可愈。所以说贵在审病机明方义,病机方义明,则可异病同治,扩大应用范围。
张琪曾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合小陷胸汤治寒热互结型之胃、十二指肠溃疡。他认为此类痞证之病机为病程日久,胃热脾寒,特点是单用凉药或热药均不能治,甚或加重。张琪善用炙甘草汤治心律失常;真武汤、附子汤治慢性心衰,于方内加入丹参,桃仁、红花等,其活血强心之功更著;十枣汤与大陷胸汤治疗胸膜炎、腹膜炎、胸腔积液等形气实者,用之甚效,形气虚者可与参,术、苓合用,消补兼施,亦可奏效。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时,患者便闭尿少,张琪常以甘遂、大戟、大黄与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合用,用后二便通利,小便增多,腹水随之而消,病情缓解。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属热邪迫血妄行者,往往一剂知,二剂己,收效之捷出人意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以胸满、心烦、惊悸、怔忡为主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疗效卓著,适应症为心气虚少阳肝胆气都,心气虚则神不藏而浮越,肝胆气郁则痰热上扰,一虚一实相互交织。黄连阿胶汤治疗顽固性失眠,舌赤无苔,心烦不得卧,脉滑数,用以清心火,滋肾阴,使水火济,心肾交则愈。桃花汤原治便脓血,用以治疗结肠炎属滑泻日久不禁者,屡奏奇功。白头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热性泻痢,理中丸治寒泻、乌梅治疗胆道虫症及久泻属于寒热错杂者多能收效。白虎汤治气分热盛证,竹叶石膏汤则主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属余热未清,气阴两虚而致胃气上逆之证。张琪认为竹叶石膏汤系白虎汤恢复期的加减方,白虎汤为大寒之剂,服1~2剂后不宜久服,若热未尽退,而转为低热可予竹叶石膏汤。张琪住院期间,学生到病房看望张琪,张琪在病榻上讲述自己因为高热39服用白虎汤后1剂即退热,微有腹泻随即停服白虎汤。同时告诫大家温热病治疗一要注意保津液;二要护脾胃。
《伤寒论》的精华在于辨证和治疗,尤其方药之运用,可谓“启万世之法程”,为我们开辟了无穷的思路。张琪认为运用经方关键在于忠于原文、结合临床;以方类证,灵活加减;掌握病机、明了方义,则能运用自如,异病同治,扩大治疗范围。多年来,张琪临证有所得,心中有所悟,即笔之于书;研究有成果,实践有体会,即撰写成文。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惰。日积月累,积稿颇丰。作为晚辈后学,得承老师薪传,更应总结、传承、发扬张琪学生思想,造福患者。(吕波 刘娜)

以虚实辨怪病,投经方显奇效

  (2019-12-29 13:42:41)[编辑][删除]

情绪不能自主控制案
病翁,怪症年久,启齿即老泪纵横,无法控制,屡屡检查亦不知所以然。吾诊脉望舌,未逮其邪。刻见翁以绢拭泪,好生可怜。试问家庭,诉家境优越,老伴健在,故可排除空巢忧寡。再询,得知其大便稍结燥,前列腺肥大,小便常有滴沥,嗜寐。参考经典“阳明病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太阳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柴胡加龙骨牡蛎方主之”。六经审辨从二阳切入,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方合小承气汤,5剂。二诊,患者面部表情正常。忽忆起,十多年前诊一无端呆笑、失眠医案。查阅之,亦投用此案方药,立效。敬叹医圣经方太神太妙也!
嗜睡病案
某君,开计程车谋生,患嗜睡3月余,已影响正常生活。多方就诊无效,经人介绍来诊。刻下见患者身体单薄(身高170cm、体重不足60kg),面部泛红,舌质淡苔薄黄,有口臭,大便二三日一行,无燥结,切脉关弦、尺数,腹诊肌紧张恶按。西医院检查均无异常,亦多次服用中药。何不效?思该患已有明显阳明腑实,前医必知,怎不予疏通?是为其体虚营弱恐伐成弊否?笔者拟方边惩边扶治。处方大承气汤7剂,专嘱其配备高糖、低盐钾、苏打混装水若干,泻后刻饮之。至四日,患者电话诉泄泻招架不住,家人说他有点“脱相”,曰“好汉架不住三泡稀屎”。问是否嗜睡,患苦笑答:“整天只顾拉屎汆稀,无暇瞌睡!”。余告之,听你语声洪亮,多饮配好的营养水,同前法再泻3天。二诊,患者自驾而来,望诊见其虽然消瘦,但并非虚极,脉象缓和,故改投补中益气汤方7剂。患者服后告知睡病痊愈。此为经方时方协作,霸道人道相呼应之案,“打一巴掌,给一甜枣吃”,肖似阿婆哄乖乖矣。(邵景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论中医之陷
后一篇:读书境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