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药紫石英:紫色石头有大用

(2022-09-01 08:38:05)

摘自2022-8-31中国中医药报
刘静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紫石英又称萤石、氟石,被誉为妇科要药。质地好的紫石英看起来非常通透,色泽迷人。紫石英是氟化物类矿物萤石,主含氟化钙(CaF2)。采挖后,除去杂石,呈不规则块状,具棱角。颜色多为紫色或绿色,深浅不匀,条痕白色,有玻璃样光泽,表面常有裂纹,质坚脆,易击碎。
功 效
紫石英气微,味淡。《神农本草经》称紫石英“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意思是说它既可以治疗呕吐、又可以治疗女性宫寒导致的不孕不育。临床中还常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易惊、肺虚咳喘等症。下面来看看紫石英有哪些功效。
镇心安神
紫石英有镇心安神定惊之效,故可治疗心悸怔忡,虚烦失眠,惊痫抽搐等症。
温肺下气
紫石英具有温肺下气、止咳平喘的功效,外感风寒袭肺,以致肺气上逆出现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伴有头痛、恶寒或发热、日不渴、无汗、苔白、脉浮紧,可选用本品治疗。
益血暖宫
紫石英重填下焦,走肾及心包络,辛温能散风寒邪气,故为女子暖子宫之要药,适宜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食用。但女性不孕由于阴虚火旺不能接受精气者忌用。
用 法

1.事先加入足够的水单煎紫石英,煎20~30分钟。
2.其余浸泡的药物连浸液一起加入再煎25~30分钟。因为浸泡时已有部分有效成分溶出在浸液中,如不加入浸液,会损失药物有效成分。

凤箫吟唱凤仙花

 (2018-08-29 14:00:49)[编辑][删除]


菊婢标名,凤仙题品,纷纷随处成丛。甚玉钗浑小,宝髻微松。依旧花分五彩,毗陵画、总付良工。谁为伴,鸡冠染紫,雁阵来红。

玲珑。英英秀质,多想是花神,翦彩铺茸。却易分高下,难辨雌雄。疑把守宫同捣,端可爱、深染春葱。开还谢,从风乱飘,好上梧桐。

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赋凤仙花》是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的作品,描写凤仙花的英英秀质、玲珑可爱。词牌《凤凰台上忆吹箫》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萧史善吹箫,能作凤鸣。秦穆公将女儿秦弄玉嫁给他,并造一座凤楼,让其在上面教女儿吹箫。秦弄玉学成之后,百凤来集。随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登仙而去。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祥瑞象征,然而现实中却不存在。有一种花,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名为金凤花。又因为其单瓣花朵宛如飞凤,头翅尾足俱全,翩翩然欲羽化而登仙,故又名为凤仙花。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凤仙花看作是凤凰的化身。南宋诗人释文珦《凤仙花》诗曰:何年凤背古仙人,草木之中自化身。丹袂翠翘秋色里,犹资沆瀣养精神。

富有诗意的别名

凤仙花为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是一种很皮实的花卉,一粒种子落地,无论是肥沃的土壤,还是较为贫瘠的土地,它都能发芽、生长、开花,且很少发生病虫害,无需花费人们太多的精力,故又名菊婢,《赋凤仙花》中菊婢标名,凤仙题品就是这个意思。凤仙花高0.4~1米,叶似桃叶而窄,边有细锯齿,开红花,结实形类桃样极小,故又名小桃红。此外,凤仙花还被称为旱珍珠

凤仙花是纯天然的指甲油。将凤仙花的花瓣或者叶子捣碎,用树叶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鲜艳的红色,因此凤仙花又叫作指甲花、指甲草、水指甲等。明代诗人杨维帧有两首描写用凤仙花染指甲的诗,题为《凤仙花》,其一云: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弹筝乱落桃花瓣,把酒轻浮玳瑁斑。其二云:金盘和露捣仙葩,解使纤纤玉有瑕。一点愁凝鹦鹉喙,十分春上牡丹芽。

用凤仙花染指甲不但美丽,还可预防和治疗灰指甲。研究证明,凤仙花具有抗过敏、抗真菌作用,《安徽中草药》记载:先用小刀将患指指甲刮去一层,再用凤仙花捣烂敷患处,纱布包扎,每日换2~3,可治疗灰指甲。其实,凤仙花的药用价值远不止此,它的种子(急性子)、花(凤仙花)、叶(凤仙叶)、根(凤仙根)、茎(凤仙透骨草)均可入药。

凤仙花美药效多

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杨万里《金凤花》)凤仙花有粉、红、紫、白等多种颜色,朝阳初升时候,红色的凤仙花在绿叶的映衬下,就像栖息在碧绿的梧桐树上的凤凰,人们称之为丹凤朝阳。唐代诗人吴仁壁的《凤仙花》诗曰: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中药凤仙花是植物凤仙花的花蕾,以红、白二色者入药较佳,性味甘、苦、微温,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用于风湿肢体痿废、腰胁疼痛、妇女经闭腹痛、产后瘀血未尽、跌打损伤、骨折、痈疽疮毒、毒蛇咬伤、白带、鹅掌风、灰指甲的治疗。

透骨软坚"急性子"

弱质纤茎深自保,昂昂骧首自徘徊。也知性急难偕俗,犹喜人呼好女儿。(范荑香《凤仙花》)风仙花谢之后,结实如小毛桃,一个个倒挂着,像个小吊种,颇有风趣,果实成熟后自然开裂,其内部果皮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将种子弹出很远,因此被称为急性子,这其实是凤仙花的一种自我传播方法。急性子又名金凤花子、凤仙子,性味辛、微苦、温,有小毒,归肾、肝、肺经,具有行瘀降气、软坚散结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产难、产后胞衣不下、噎膈、痞块、骨骾、龌齿、疮疡肿毒的治疗。在煮肉、炖鱼时,放入数粒急性子,则肉易烂、骨易酥,古代医家因此推断其有透骨软坚之功,《本草纲目》记载:治产难,积块,噎膈,下骨鲠,透骨通窍。凤仙子,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软坚,庖人烹鱼肉,硬者投数粒即易软烂,是其验也。《世医得效方》载:金凤花子,嚼烂噙化下,可治疗骨骾;《濒湖集简方》载:凤仙子二钱,研末,水服,可用于产难催生。

全身皆可入药

凤鸟久不至,花枝空复名。何如学葵蕊,开即向阳倾。(林娙《咏凤仙花》)凤仙花的茎名为凤仙透骨草,又名透骨草、凤仙梗、凤仙花梗、凤仙花秸、凤仙花杆,性味苦、辛、温,有小毒,具有祛风湿、活血止痛、解毒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跌打肿痛、闭经、痛经、痈肿、丹毒、鹅掌风、蛇虫咬伤的治疗。透骨草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功效,《本草正》云:(凤仙花)善透骨通窍,故又名透骨草。《采药书》称其能合金疮,入骨补髓,兼治难产

忆绕朱栏手自栽,绿丛高下几番开。中庭雨过无人迹,狼籍深红点绿苔。(欧阳修《金凤花》)凤仙花叶性味辛、苦、温,有小毒,煎水熏洗或捣敷可治疗疔疮肿毒。凤仙根味苦辛、性平,有活血止痛、利湿消肿的功效,可用于跌仆肿痛、风湿骨痛、白带、水肿的治疗。

凤台未见凤凰来,偏有仙葩岁岁开。莫谓娇妍难济世,寸心甘作杏林材。(陈永昌《咏凤仙花》)凤仙花既是一种将美丽带到人间的花,也是一种将健康带到人间的花,难怪人们将它看作凤凰的化身。(黄新生)

槐米黄槐角青

  (2018-08-30 04:51:24)[编辑][删除]

 


小时候,我是在姥太温暖的怀抱中长大的。姥太是母亲的外祖母,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找父亲,撇下我和姥太相依为命。记忆中,老家一方清静小院的门前,有两株高大的老槐树,姥太说,她年轻那会儿,这两棵槐树好像就一直这么茁壮。每至秋里,飒飒金风一浪浪吹拂着,槐树枝枝叶叶间垂挂下来的槐豆角欢欢儿地摇曳,诱得我向姥太讨要,以为那一串串青绿色的槐豆果果,像多汁的葡萄酸酸甜甜的呢。姥太笑眯眯地说:“乖孩子,这槐角槐豆不能吃,吃了要拉肚子的……”

年龄渐长时,我才从姥太口里得知,这些青莹莹、含着一包水儿的槐角是用来治病的。我那早早过世的太姥爷是方圆几十里地有名的老中医,姥太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中医知识,得到了不少偏方。她告诉我:“别看这些槐豆角不起眼,它可是败毒凉血、消炎退肿的好药材呢。”姥太边用竹竿打落那些被秋阳晒得干瘪的槐角,边絮絮叨叨说着,我在一旁似懂非懂地听着。

我们当地是红辣椒产区,大人小孩都喜食辣椒。因此,每至秋季我秋燥上火,常常便秘。姥太把槐豆角和皂荚捣烂,再用采来的野山蜜调制,槐角、皂荚里有种透明的胶质,调成膏后是黏稠透亮的。姥太每天用槐角膏给我涂抹多次,感觉有股丝丝凉意,抹过几回,大便就顺畅了。秋天的花蚊子多得数不清,咬人也特别凶,一叮咬一个大木疙瘩,痛痒难耐。抹上槐角膏就不痛不痒了,红肿也会很快消去。

记得夏天的时候,那两棵高大挺拔的槐树盛开串串金黄色的花朵,微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这时节,老太对我说:“这些黄黄的花串串没开时叫‘槐米’,可是金贵的中药材呀!咱娘儿俩趁着它们还没完全开,赶紧收了……”那些日子,一老一小在凉爽的晨风里开始采收槐米,低处的搬来高脚凳登上去采摘,高处的就用竹竿打,或者由我哧溜哧溜爬上去捋进篮子里。采收后的槐米除去花序的枝、梗及杂质,放在花凉席上晒干爽,姥太留下一些备用,剩下大部分要卖给供销社。每年夏天,两棵老槐树能收下来两口袋多干槐米,换回不少钱来,够我们大半年的柴米油盐所需。

听姥太说,槐米凉血止血、清肝降火的效果比槐豆角还要好,她常给我做槐米粥吃。姥太把粳米、薏米仁煮烂,加上干爽的槐米熬透,再加少许红糖调制,待到凉透了盛上来喝。那槐米粥黄莹莹的,吃起来有股子特别的清香与甘甜,这可是那年月小孩子最美的吃食,一直到现在,我梦里醒来还留有槐米粥的清甜糯香。姥太看着我吸溜吸溜吃粥的样子,慈祥地说:“小孩子夏秋火气大,常害眼儿(目赤、结膜炎),多喝槐米粥有好处……”

记忆里姥太采收的槐米还可以用来染布。姥太用织布机织出来的土布都是白色的,但要给我做小褂儿和裤子不能用白布,那就需要“染布”。她把泡好的槐米放在一口大锅里用文火慢熬,让槐米中的色素充分溶化到水中,等汤液变成橙黄色,把润湿的白布放进去再煮一会儿就成了,晒干后那种黄艳艳的色彩特别耀眼。当然,也可以染绿,深浅需要用明矾调配。不过,小时候我还是喜欢那种鲜艳亮丽的“槐米黄”,给人一种难忘的暖意。

如今,老宅上那两棵老槐树已不复存在了,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姥太早已作古30多年了,可我还是忘不了那青绿的槐角、黄艳的槐米氤氲出来的屡屡馨香…… (山东 刘琪瑞)

地榆

  (2018-08-30 04:53:36)[编辑][删除]

 

中药诗赏析

 

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有棱,

果实藏萼筒,

根粗纺锤形。

紫红穗花摇曳翠叶七月随风,

不畏暑寒只因为生命力旺盛。

宁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宝珠,

也许苦寒才具清热解毒之功。

(安徽 毛新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