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攻补兼施辨治肺心病六法

(2022-08-24 09:49:13)


时间:2022-08-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赵瑜飞

肺心病属中医“咳喘”“虚劳”“痰饮”“水肿”“心悸”等范畴,为慢性衰弱性难治性疾病,常因气候变化而反复发作。其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临床证治中应首重标证,攻补兼施,以祛瘀为核心,善后顾及心、脾、肾,以固本培元,从而达到调整免疫系统、提高机体防卫功能的目的。笔者临证时针对肺心病咳、喘、痰、瘀、肿、悸之主症,拟定了相应的宣肺、祛痰、平喘、消肿、定悸、固本六法。

宣肺

本病缘由肺气虚损,卫外不固,外邪易袭,常因感冒而诱发。《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而受邪,其病则实”,因肺气不宣与各种表邪同时并存,故宣肺与解表同施并举为当务之急。风寒束表、肺气不宣者,方选麻黄汤;风寒引动伏饮者,当用小青龙汤;风热犯肺、肺卫不固者,当用桑菊饮、银翘散;热壅肺金者,可投麻杏石甘汤;风客玄府,肺气不宣,水行皮里,传为腑肿,是谓风水,其属风热为患,予越脾加术汤,重用麻黄、生姜宣肺散水,若系风寒所致者,则宜去石膏加苏叶、藿香、防风等辛温发散之品。宣肺的目的是恢复肺的宣发功能,通过宣肺,可起到三大作用:其一,肺气宣畅,可改善肺的通气、换气功能,卫气布达肌表则能驱邪外出;其二,宣肺可散水消肿,以改善肺的血液循环;其三,宣肺可使气机畅达,从而起到止咳平喘的治疗效果。所以,宣肺是防治感冒、预防感染、打断连锁反应的首要措施。

祛痰

祛痰一法,乃是针对痰湿水饮停聚于肺而设。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其他因素,均可引发肺之宣降功能失调,致痰湿水饮停聚,均为继发性的致病因素,使得咳、喘、肿、悸等症状经久不愈,导致病情加重。故祛痰、抗感染是保护重要脏器、防止发生衰竭、截断病势逆传的关键。由于形成痰湿水饮阻肺的原因较为复杂,故而运用祛痰法时必须针对病机,密切配合其他治法,方能奏效。对于寒痰,可用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热痰常用清金化痰汤、小陷胸汤或定喘汤,燥湿化痰用二陈汤,益气化痰用六君子汤,润肺化痰用贝母瓜蒌散,解表化痰用止嗽散,解表化饮用小青龙汤。

平喘

喘是肺心病的顽疾,常令患者痛楚异常。叶天士论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与张景岳所言“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相合。在肺为实,实者邪实;在肾为虚,虚者元气虚。故治肺心病喘之大法,盖“实者泻之”。临证时属风寒外束、肺有郁热者,方用麻杏石甘汤加代赭石以增强镇逆平喘;风寒引动伏饮者,小青龙汤当主之;痰浊内蕴、肺气不宣者,予三拗汤宣肺平喘,三子养亲汤降气化浊,更加厚朴、前胡、冬花行气下痰、止咳定喘。

消肿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水肿是心、脑、肺、肾等脏器疾病的常见症状。《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水肿为患是增加心脏负荷、发生心衰的主要因素,在辨证论治时,一般以“通”为基调,其目的是使体内的“有害物质”从汗、大便、小便排泄,即谓“三通”是也。因“通”可使脏腑、经络之气血、水液代谢功能循环畅通,从而防止或减轻心脏衰竭。苏子降肺气而平喘,莱菔子利肺气而助脾导滞,白芥子温通肺气而化浊,葶苈子泻肺水而强心,车前子通利肺气而除湿,桃仁宣肺行瘀而通肺气。

定悸

心悸之症亦是临床心肺疾患的常见症状。由于肺循环阻力增高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后发生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出以心律失常为主的心悸症状,故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是定悸的重要手段。通过临床实践,益气回阳的参附注射液和益气养阴的生脉注射液均对强心、改善器官衰竭及抗心律失常有显著疗效。临床研究证明其药理效应主要包括抗内毒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增强机体抗缺氧能力以及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

固本

治疗肺心病宜固本补肾,立足培元固本,以保障机体内的物质基础,维护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由于本病属于慢性衰弱性难治疾患,其病理基础为肺气虚损,兼及脾肾,最后虚损及心。在缓解期,应以求缓图治本为准则,达到防治目的,大补元气强心者首选人参,配合五味子、补骨脂、肉苁蓉、生地以补养肺、脾、肾三脏虚损。由于血瘀见诸于本病始终,故活血行气是首重标证之核心。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在益气补虚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药,不仅能调整免疫系统的功能,更能改善肺循环和微循环,降低肺动脉高压,从而改善肺的功能。(赵瑜飞  陕西省彬州市中医医院)

厚朴麻黄汤治疗肺心病

时间:2018-06-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毛德西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云:“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此条文字简单,单凭“咳而脉浮”是不大容易选用厚朴麻黄汤的,因为“咳而脉浮”可以见到许多病证,如小青龙汤证、麻杏石甘汤证、越婢汤证等。张仲景的言外之意是,咳嗽是内有水饮,脉浮是外有风寒之邪,水饮久居,风寒外袭,引动水饮而作祟。但具体到临床上,不仅仅是“咳而脉浮”四个字。对此唐代孙思邈解释的比较清晰,他说:“厚朴麻黄汤治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见《千金要方·卷五十七》)可见咳嗽、上气、脉浮、胸满、喉中有水鸡声,则是厚朴麻黄汤的适应证候。其症状叙述比《金匮要略》原文,多了上气、胸满、喉中有水鸡声,这样就比较贴切临床。而当代心血管病专家赵锡武先生说的更为具体,他说“稀稠混合痰,而听诊为混合啰音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见《赵锡武医疗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余对此体会颇深,每遇肺气肿或肺心病,患有咳嗽气喘者,必听其两肺呼吸音,凡有干湿罗音者,首选厚朴麻黄汤治疗,多能取得预期疗效。

  在厚朴麻黄汤中,有三味药需要关注,即干姜、细辛、五味子。张仲景治疗饮邪,必用干姜、细辛、五味子。这在《伤寒论》的几个方剂或方剂加减中都可见到,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大黄汤、真武汤,以及小柴胡汤、四逆散、射干麻黄汤等,都有它的影子。正如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咳嗽篇中所云,“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余在应用厚朴麻黄汤时,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咳喘不能平卧;二是痰多黏稠;三是两肺有干湿罗音;四是脉浮而苔滑。结合当代医家所用该方经验,厚朴麻黄汤应用指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咳、喘、痰、浮。这里的 “浮”包括脉浮无根与颜面虚浮。

  厚朴麻黄汤证的形成机理是,外有风寒表邪,内有水饮,表邪引动水饮,水饮动而心肺之气痹而不扬,故有所述症状。因有表邪,故用麻黄、杏仁辛温解散之;而内有水饮,故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开阖肺气,解散水饮;半夏与杏仁相伍,可使肺气肃降,水饮不致上逆,心肺可安;而方内用石膏,一是可助肺气下降,二是以防辛温燥烈之品伤及肺阴。妙用小麦先煮,补心养肺,固其正气。所加葶苈子具有止咳、平喘、肃肺、消炎、强心之综合效果;百部与全瓜蒌,有助于清理肺部的痰液,并通达肺络。全方可使肺气开阖有节,心脏循环有助,痰饮有力排出。

  有人讲厚朴麻黄汤是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有人讲是麻杏石甘汤的变方,还有人说是大青龙汤的变方,这三个方都是太阳经病的方子,但不要忘记,内无水饮胁迫肺腑,是不宜用厚朴麻黄汤的,这是个前提。

  厚朴麻黄汤的应用约言为:咳而脉浮,胸闷,喉中有水鸡声,肺部有干湿罗音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医案

  王某,男,53岁,于冬季就诊。

  刻诊: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0年,曾因咳喘住院3次,并以“肺心病”治疗。就诊时频频咳嗽、痰多而稠、张口抬肩、喘闷不能平卧、烦躁气促,舌质暗,苔白滑润,脉浮大,重按无力。体征:口唇青紫,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听诊:心音弱,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脉证合参,归属中医“肺胀、痰饮”等病范畴,属饮邪夹热上迫于肺所致。治以蠲饮清热,止咳平喘,宁心保肺,方取厚朴麻黄汤加味治之。

  处方:炙麻黄10克,厚朴10克,生石膏30克,炒杏仁10克,姜半夏10克,淡干姜6克,五味子6克,细辛5克,小麦30克,百部10克,全瓜蒌15克。5剂,水煎服。

  服用5剂后,咳喘略平稳,烦躁气促减轻。上方加葶苈子12克,继服10剂,已能平卧,脉略有根,两肺啰音减少。后以上方加倍制成蜜丸,每丸9克,每日3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回家调理。三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咳痰喘明显减轻,未再作其他治疗。(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炙甘草汤治早搏

 (2019-12-08 04:29:31)[编辑][删除]

炙甘草汤,又叫复脉汤,是我使用的最早的经方了。

 

自己患了一种病,叫早搏,我当时的心脏跳动六七下的时候,就要停止一下,感觉自己的胸中空了一下,或者是心脏空转了一下,很恐怖,甚至有的时候还有濒临死亡的感觉,简直是惶惶不可终日。

有几次,我心中突然偷停,只好蹲坐在路边,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想:可能要和大家告别了吧?

心内科的主任按照心肌炎来治疗吧,


早搏只是一个结果,是一个表象,中医会调理我们的身体,让这个结果消失,其实结果消失是小事儿,而身体恢复正常才是重要的,这是中医的优势,此点西医应该学习一下,因为心脏总是停止几下,总是没有不停止的好。

《伤寒论》,里面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脉结代,这是两种脉象,结脉,《伤寒论》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意思是跳动缓慢,同时经常停止一下的,叫结脉;代脉是跳动得快,同时经常停止一下的。总之,只要是经常偷停的,张仲景就用这个炙甘草汤来调理。

这个方子张仲景让兑入清酒熬药,我就放入黄酒,让放入生姜大枣,我就准备了生姜大枣,人家张仲景特别嘱咐,大枣要掰开,我就认真掰开(这点一定要记住,张仲景的嘱咐都有道理,我以后会详细讲述的),红参。

中医认为,我们心脏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心脏营养不足了,用中医的术语说,是气阴两虚,气虚了,无力推动心脏的跳动,阴血亏了,心脏当然会空转,这气阴两虚同时出现,则一定会麻烦多多的。

那么这是怎么形成的呢?有的时候是有外邪了,比如患了外感,此时会导致我们身体为了抵抗外邪,气血耗伤,消耗了能量,而且外邪往往会直接攻入心经,这样更容易损伤心经气血,这在西医,就是病毒性心肌炎一类的疾病,这就是为什么炙甘草汤治疗心肌炎效果不错的原因。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写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中的“伤寒”两个字,就意味着在有外感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问题。

还有内伤导致的,比如劳神,现在很多人都劳神,考试写报告什么的,心血耗伤,结果也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遇到的这种情况比较多,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就在前几天,我给一位妇女调理,一搭脉,连着就遇到了几个结代脉,我立刻告诉她,心神消耗太多,太劳神了,以后什么事儿别太费心了。结果和她一起来的人直竖大拇指,说对,真准,她就是这样的人。其实,这都是中医的道理,没有神秘的地方。

中医认为,这种情况我们要给它补足气血,让心得到滋养,这样它滋养足了,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其实,偷停消失是小事儿,因为这是表面现象,心得到滋养才是大事儿,这是根,中医为什么说要治病求本呢?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治疗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表面现象就会解决。这点研究西医的朋友应该借鉴,西医很关注这个早搏,但是总是想发明药物调节神经,调节心跳节律,可是,殊不知那只是个结果啊。

 

那么,我们医圣张仲景是怎么来治疗此病的呢?炙甘草汤有什么奥秘呢?

原来,炙甘草汤的组成是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火麻仁、大枣。

  这个方子具体的作用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范围是,气阴两虚,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这个方子里面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我一般用三十克,但是有的名医会用到更多,比如上海的柯雪帆教授,他研究用更大量的生地,然后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效果非常的好。《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在这里张仲景用的就是这个作用。

方子里面的炙甘草是主要的药物,方子的名字就是以此来起的,因为炙甘草有通心脉的作用。配伍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方子里面的阿胶、麦冬、火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

原来大家都以为火麻仁在这里面是润燥的,通大便,因为火麻仁有通便的作用,很多古代的医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个火麻仁可以去掉。后来我偶然看美国人的科研报告(这里就看出学英文的好处了),结果发现美国人也在研究火麻仁,他们研究的结果显示,火麻仁有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的作用。

这下就全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方子里面用火麻仁,为什么它可以治疗心肌炎,因为它有这个作用,我看到这个报告后,才明白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疗心脏用的,所以在这个方子里面加入了,意味深长啊,是我们后人笨,反而认为它只会通大便润肠了。

同时,方子里面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这个清酒我们现在用黄酒就可以,我一般每次加入几茶匙,熬了以后,一点酒味都没有,但是通络的药性留在药汤里了。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黄帝内经》里面,有这样的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等的。我们大家一直认为这就是说营养学的内容的,讲我们吃什么好的,其实,这都是没有明白里面真正的道理。

陶弘景的《辅行诀》里面说:“经云: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

什么意思,原来,在最早的中医方剂的书《伊尹汤液》里面,很多方子是叫“大汤”,意思是正式的方子,这是中药方的最早的形态,是非常正式的,正规的,每个方子非常的讲究,方子里面用药物来治病,这叫“毒药攻邪”。同时,用其他的食物来辅助药物,行药力,护正气,每个方子里面必须要用到菜、谷、果、肉,来起到这些作用,比如炙甘草汤,我认为它一定是《伊尹汤液》里面的方子,因为它有大汤的建制,比如,菜是生姜、谷是清酒(是谷物酿制的)、果是大枣、畜是阿胶(动物皮熬制的)。


早搏是气阴两虚用炙甘草汤来调理,我在《阴阳一调百病消》写了关于如何调整这个方子药物比例的文章。

国医大师周仲瑛频发早搏经验方

组成:黄连4克,法半夏10克,川芎10克,十大功劳叶10克,娑罗子10克,石菖蒲12克,赤芍12克,苦参12克,丹参15克,熟酸枣仁15克,煅龙骨(先煎)25克,煅牡蛎(先煎)25克。

功效:清心安神,痰瘀同治,标本兼治。

适应证:心悸,早搏。临床上,房性早搏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心脏停跳感。可有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昏、乏力、摸脉有间歇等症状,也有无症状者。凡是心经郁热、痰瘀内阻、心神被扰患者皆适用本方。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