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补兼施辨治肺心病六法
(2022-08-24 09:49:13)肺心病属中医“咳喘”“虚劳”“痰饮”“水肿”“心悸”等范畴,为慢性衰弱性难治性疾病,常因气候变化而反复发作。其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临床证治中应首重标证,攻补兼施,以祛瘀为核心,善后顾及心、脾、肾,以固本培元,从而达到调整免疫系统、提高机体防卫功能的目的。笔者临证时针对肺心病咳、喘、痰、瘀、肿、悸之主症,拟定了相应的宣肺、祛痰、平喘、消肿、定悸、固本六法。
宣肺
本病缘由肺气虚损,卫外不固,外邪易袭,常因感冒而诱发。《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而受邪,其病则实”,因肺气不宣与各种表邪同时并存,故宣肺与解表同施并举为当务之急。风寒束表、肺气不宣者,方选麻黄汤;风寒引动伏饮者,当用小青龙汤;风热犯肺、肺卫不固者,当用桑菊饮、银翘散;热壅肺金者,可投麻杏石甘汤;风客玄府,肺气不宣,水行皮里,传为腑肿,是谓风水,其属风热为患,予越脾加术汤,重用麻黄、生姜宣肺散水,若系风寒所致者,则宜去石膏加苏叶、藿香、防风等辛温发散之品。宣肺的目的是恢复肺的宣发功能,通过宣肺,可起到三大作用:其一,肺气宣畅,可改善肺的通气、换气功能,卫气布达肌表则能驱邪外出;其二,宣肺可散水消肿,以改善肺的血液循环;其三,宣肺可使气机畅达,从而起到止咳平喘的治疗效果。所以,宣肺是防治感冒、预防感染、打断连锁反应的首要措施。
祛痰
祛痰一法,乃是针对痰湿水饮停聚于肺而设。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其他因素,均可引发肺之宣降功能失调,致痰湿水饮停聚,均为继发性的致病因素,使得咳、喘、肿、悸等症状经久不愈,导致病情加重。故祛痰、抗感染是保护重要脏器、防止发生衰竭、截断病势逆传的关键。由于形成痰湿水饮阻肺的原因较为复杂,故而运用祛痰法时必须针对病机,密切配合其他治法,方能奏效。对于寒痰,可用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热痰常用清金化痰汤、小陷胸汤或定喘汤,燥湿化痰用二陈汤,益气化痰用六君子汤,润肺化痰用贝母瓜蒌散,解表化痰用止嗽散,解表化饮用小青龙汤。
平喘
喘是肺心病的顽疾,常令患者痛楚异常。叶天士论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与张景岳所言“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相合。在肺为实,实者邪实;在肾为虚,虚者元气虚。故治肺心病喘之大法,盖“实者泻之”。临证时属风寒外束、肺有郁热者,方用麻杏石甘汤加代赭石以增强镇逆平喘;风寒引动伏饮者,小青龙汤当主之;痰浊内蕴、肺气不宣者,予三拗汤宣肺平喘,三子养亲汤降气化浊,更加厚朴、前胡、冬花行气下痰、止咳定喘。
消肿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水肿是心、脑、肺、肾等脏器疾病的常见症状。《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水肿为患是增加心脏负荷、发生心衰的主要因素,在辨证论治时,一般以“通”为基调,其目的是使体内的“有害物质”从汗、大便、小便排泄,即谓“三通”是也。因“通”可使脏腑、经络之气血、水液代谢功能循环畅通,从而防止或减轻心脏衰竭。苏子降肺气而平喘,莱菔子利肺气而助脾导滞,白芥子温通肺气而化浊,葶苈子泻肺水而强心,车前子通利肺气而除湿,桃仁宣肺行瘀而通肺气。
定悸
心悸之症亦是临床心肺疾患的常见症状。由于肺循环阻力增高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后发生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出以心律失常为主的心悸症状,故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是定悸的重要手段。通过临床实践,益气回阳的参附注射液和益气养阴的生脉注射液均对强心、改善器官衰竭及抗心律失常有显著疗效。临床研究证明其药理效应主要包括抗内毒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增强机体抗缺氧能力以及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
固本
治疗肺心病宜固本补肾,立足培元固本,以保障机体内的物质基础,维护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由于本病属于慢性衰弱性难治疾患,其病理基础为肺气虚损,兼及脾肾,最后虚损及心。在缓解期,应以求缓图治本为准则,达到防治目的,大补元气强心者首选人参,配合五味子、补骨脂、肉苁蓉、生地以补养肺、脾、肾三脏虚损。由于血瘀见诸于本病始终,故活血行气是首重标证之核心。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在益气补虚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药,不仅能调整免疫系统的功能,更能改善肺循环和微循环,降低肺动脉高压,从而改善肺的功能。(赵瑜飞
厚朴麻黄汤治疗肺心病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云:“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此条文字简单,单凭“咳而脉浮”是不大容易选用厚朴麻黄汤的,因为“咳而脉浮”可以见到许多病证,如小青龙汤证、麻杏石甘汤证、越婢汤证等。张仲景的言外之意是,咳嗽是内有水饮,脉浮是外有风寒之邪,水饮久居,风寒外袭,引动水饮而作祟。但具体到临床上,不仅仅是“咳而脉浮”四个字。对此唐代孙思邈解释的比较清晰,他说:“厚朴麻黄汤治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见《千金要方·卷五十七》)可见咳嗽、上气、脉浮、胸满、喉中有水鸡声,则是厚朴麻黄汤的适应证候。其症状叙述比《金匮要略》原文,多了上气、胸满、喉中有水鸡声,这样就比较贴切临床。而当代心血管病专家赵锡武先生说的更为具体,他说“稀稠混合痰,而听诊为混合啰音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见《赵锡武医疗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余对此体会颇深,每遇肺气肿或肺心病,患有咳嗽气喘者,必听其两肺呼吸音,凡有干湿罗音者,首选厚朴麻黄汤治疗,多能取得预期疗效。
在厚朴麻黄汤中,有三味药需要关注,即干姜、细辛、五味子。张仲景治疗饮邪,必用干姜、细辛、五味子。这在《伤寒论》的几个方剂或方剂加减中都可见到,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大黄汤、真武汤,以及小柴胡汤、四逆散、射干麻黄汤等,都有它的影子。正如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咳嗽篇中所云,“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余在应用厚朴麻黄汤时,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咳喘不能平卧;二是痰多黏稠;三是两肺有干湿罗音;四是脉浮而苔滑。结合当代医家所用该方经验,厚朴麻黄汤应用指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咳、喘、痰、浮。这里的 “浮”包括脉浮无根与颜面虚浮。
厚朴麻黄汤证的形成机理是,外有风寒表邪,内有水饮,表邪引动水饮,水饮动而心肺之气痹而不扬,故有所述症状。因有表邪,故用麻黄、杏仁辛温解散之;而内有水饮,故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开阖肺气,解散水饮;半夏与杏仁相伍,可使肺气肃降,水饮不致上逆,心肺可安;而方内用石膏,一是可助肺气下降,二是以防辛温燥烈之品伤及肺阴。妙用小麦先煮,补心养肺,固其正气。所加葶苈子具有止咳、平喘、肃肺、消炎、强心之综合效果;百部与全瓜蒌,有助于清理肺部的痰液,并通达肺络。全方可使肺气开阖有节,心脏循环有助,痰饮有力排出。
有人讲厚朴麻黄汤是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有人讲是麻杏石甘汤的变方,还有人说是大青龙汤的变方,这三个方都是太阳经病的方子,但不要忘记,内无水饮胁迫肺腑,是不宜用厚朴麻黄汤的,这是个前提。
厚朴麻黄汤的应用约言为:咳而脉浮,胸闷,喉中有水鸡声,肺部有干湿罗音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医案
王某,男,53岁,于冬季就诊。
刻诊: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0年,曾因咳喘住院3次,并以“肺心病”治疗。就诊时频频咳嗽、痰多而稠、张口抬肩、喘闷不能平卧、烦躁气促,舌质暗,苔白滑润,脉浮大,重按无力。体征:口唇青紫,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听诊:心音弱,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脉证合参,归属中医“肺胀、痰饮”等病范畴,属饮邪夹热上迫于肺所致。治以蠲饮清热,止咳平喘,宁心保肺,方取厚朴麻黄汤加味治之。
处方:炙麻黄10克,厚朴10克,生石膏30克,炒杏仁10克,姜半夏10克,淡干姜6克,五味子6克,细辛5克,小麦30克,百部10克,全瓜蒌15克。5剂,水煎服。
服用5剂后,咳喘略平稳,烦躁气促减轻。上方加葶苈子12克,继服10剂,已能平卧,脉略有根,两肺啰音减少。后以上方加倍制成蜜丸,每丸9克,每日3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回家调理。三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咳痰喘明显减轻,未再作其他治疗。(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