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念善应用黄芪经验

(2022-08-22 13:57:41)


时间:2022-08-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李凯 彭燕霞 赵雅静

全国名中医何念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主任医师,曾师从全国名中医朴炳奎及国医大师郭子光,其运用黄芪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广泛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功力深厚,疗效显著,在继承前人中多有发挥。黄芪临床应用均基于补气之功效。五脏生克制化,关系密切,其起效可能同时影响数个脏腑功能而起效,而非某单一脏腑。黄芪通过不同的配伍,体现不同的功效。何念善不拘常法,只要选准病机,予以投药,皆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何念善运用黄芪经验及心得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功专补脾胃

黄芪色黄,味甘而温,得土之正味正性,入中焦脾土,功专补脾胃。蜜炙后甘味增加,故补中力量加强。黄芪善治脾胃虚弱。何念善治疗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胃溃疡,多以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方中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化气、散寒暖胃;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针对有胃镜提示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的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的患者,则会加大黄芪用量,并加用白及、三七粉,取黄芪益气内托生肌,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三七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常能取得良好疗效。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大补脾肺元气,以裕生血之源;更用当归益血和营,如此阳生则阴长,气旺则血充,诸症乃愈。脾主统血,崩漏多由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无所摄,血虚则气无所依。何念善常以归脾汤加减治疗崩漏,方中以黄芪为主药,培补中气,统血归经。围绝经期女性多合并肾虚诸症,又当滋阴益肾。

张某,女,44岁,工人。月经来潮后淋漓不止3月,每次经期持续约2周。此次经行半月,仍淋漓不断,血色淡红,伴有乏力气短,腰酸困痛。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以益气摄血,补肾固冲,止血为法。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2g,熟地30g,桑寄生15g,山茱萸15g,陈皮15g,三七粉(冲服)6g,茜草12g,阿胶(烊化)9g,续断12g,甘草6g。予5服口服,服药3服后出血即止。二诊:上方去三七粉、茜草、阿胶,再予7服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外科家圣药

黄芪是豆科黄芪属植物,有豆腥气味,归肺经。何念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肺心病等病症,属肺气虚的咳嗽、哮喘者,多以补肺汤加减治疗,方中以黄芪为主药,补肺益气。

王某,男,60岁。2018年11月10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5年,此次咳嗽咳痰2周,痰多色白黏腻,纳差。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辨证:脾虚肺弱,久必及肾。治法:补肺健脾,滋肾宁嗽。处方:黄芪30g,太子参15g,五味子10g,紫菀12g,桑白皮12g,熟地黄30g,白术20g,茯苓20g,陈皮12g,桔梗10g,浙贝母10g,炙甘草6g。5剂。二诊时咳嗽咳痰均显著减轻,嘱按原方再进5剂,患者连续治疗4次,咳嗽咳痰基本消失。

何念善选用玉屏风散,此方由黄芪配合祛风之防风,健脾之白术而成。方中黄芪得防风能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能走散祛邪而不伤正;白术健脾扶正,以达安里攘外之功。长时间服用本方还可预防感冒。

肺合皮毛,《本草便读》说:“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何念善认为,临证如配伍得当,黄芪在多种皮肤病及疮疡各期中均有效用。《长沙药解》中云:“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何念善在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瘰疬癌肿溃破等疾病,均加用黄芪。有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应用于糖尿病足部溃疡的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溃疡的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痤疮为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且易反复发作。何念善认为痤疮不可单从火热论治,不可全用清热解毒之法。痤疮临床上以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者居多,药以寒热并用,但无论寒热证,均可加入黄芪,可使有脓之丘疹易消,无脓之丘疹易散。

肺气虚弱,不足以调动肺主肃降功用,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排出不畅而见尿少、水肿,治以益气行水。

补益肝肾之气

何念善治疗慢性肾脏病多用黄芪。《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慢性肾脏病患者常以肾虚为本。肾气不足,则肾的封藏功能失司,蛋白为精微物质,精微下泄,则尿中有蛋白漏出。黄芪补益肾气,肾气足则闭藏有度,精微外漏减少,从而降低蛋白尿。前文所述黄芪同时又能利水消肿,故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一味良药。

何念善在治疗因虚致郁的郁病时,重用黄芪补肝气,使肝气升发,增强疏泄条达之功以助肝用,佐以养血活血之品以补肝体,并少佐理气之品共奏益气养肝、行气解郁之功。何念善治疗慢性肝病常以具体辨证为依据,用黄芪配伍他药。何念善认为慢性肝病基本病机不离肝郁。《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云:“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因此在治疗肝脏病变时。非常重视顾护脾胃之气,以防传变。黄芪得土之正味正性,功专补脾胃以“实脾”,并且可以补肝气助肝之疏泄以解肝郁,能两者兼顾,为治疗慢性肝病的常用药物。

补宗气而益心气

宗气形成于肺,聚于胸中,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贯注入心脉之中,帮助心脏推动血液循行,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故补宗气即是补心气。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黄芪善补脾肺之气,脾肺之气足,气血生化有源,肺主呼吸的功能正常,宗气自然充足。

何念善曾师从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获益良多,并将其经验传承,应用于临床收效卓著。郭子光创制了许多验方,在治疗心脏疾病方面,喜用黄芪。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芪葛基本方:黄芪30~50g,葛根20~30g,制何首乌20~30g,川芎15~20g,丹参20~30g,视证加味;治疗早搏,不论房性、室性早搏,均以抗早搏方为基本方:黄芪40~50g,太子参(或红参)30g,五味子10g,麦冬20g,生地20g,丹参20g,葛根30g,延胡索20g,苦参15~30g,酸枣仁15g,炙甘草15~30g;心动过缓用黄芪、丹参、制附片、麻黄、细辛、桂枝、羌活、淫羊藿、红参、麦冬、玉竹、炙甘草。

何念善认为心血管疾病以虚证、虚实夹杂者居多,实证较少,故治疗以扶正益气为主法,而非单纯强调活血化瘀的常法。何念善临床采用大剂补气药黄芪与活血药丹参配对,治疗多种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均可取得良效。黄芪常用量在30~200g之间,可采用逐步增加剂量的方法。但在治疗疑难重症病例时,须大量使用才可起到大补元气的作用,正所谓重剂起沉疴。(李凯 彭燕霞 赵雅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

贴秋膘

 (2022-08-19 04:45:07)[编辑][删除]

入秋早晚凉爽,午间炎热,“秋老虎”肆虐,人们易产生倦怠、乏力之感。民间有“一夏无病三分虚”的说法,到了秋天可适当进补贴秋膘。秋季贴膘有讲究,若是乱补、猛补、急补,事与愿违还伤身。须正确贴秋膘。
先调理脾胃
由于夏季人们贪凉食冷,大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所以秋凉伊始忌贸然多食肉类及肥腻之品,以免骤然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食用一些易消化、健脾胃的食物。
三类人不宜贸然进补
贴秋膘并非人人适宜,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下面三类人不宜贴秋膘。
湿热、痰湿体质者
湿热体质者平素易面垢油光、生痤疮、口苦口干、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痰湿体质者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口黏苔腻等表现为主要特征。这两类人如果盲目进补反而不益于身体健康。
脾虚者
脾虚者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此类人进补不宜用滋腻之品,而应多食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都是不错的选择。粥能和胃、补脾、润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此外,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如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等,应在进补前调理,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者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人应注意清胃中之火,可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方可进补。
贴秋膘须防肥胖
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此外,为了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机体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来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
因此,贴秋膘时不应食用太多肥甘厚味之品,可吃些热量较低的优质蛋白质,如鱼虾、鸡胸肉、牛肉、豆类等。此外,还应留意体重,提高热量消耗,增加活动,可趁着秋高气爽,多进行运动锻炼,如跑步、打球、登山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