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熟地

(2022-08-13 03:24:21)
熟地

 
益肝填髓身强健,补肾滋阴乌发梢。
养血蓄精甘效力,质润微温虚证调。  杨晓明

熟地黄甘,微温。入肝、肾经。功能主治为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内服:煎汤,0.4~1两;入丸、散,熬膏或浸洒。

《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琉琉无所见。
《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便闭,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相关配伍

 
治男妇精血不足,营卫不充等患:大怀熟地(取味极甘者,烘晒干以去水气)八两,沉香一钱(或白檀三钱亦可),枸杞(用极肥者,亦烘晒,以去润气)四两。每药一斤,可用高烧酒十斤浸之,不必煮,但浸十日之外,即可用。凡服此者,不得过饮,服完又加酒六、七斤,再浸半月,仍可用。(《景岳全书》地黄醴)
治诸虚不足,腹胁疼痛,失血少气,不欲饮食,噏噏发热,及妇人经病,月事不调:熟干地黄(切,焙)、当归(去苗,切,焙)各等分。为细末后,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食前白汤下。(《鸡峰普济方》万病丸)
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熟干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宫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宣明论方》地黄饮子
治骨蒸体热劳倦:热地黄、当归、地骨皮、枳壳(麸炒)、柴胡、秦艽、知母、鳖甲(炙)等分。末,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幼幼新书》地黄散)
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L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寐热: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热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汤)
治小便数而多:龙骨一两,桑螵蛸一两,熟干地黄一两,栝蒌根一两,黄连一两(去须)。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坎调下二钱。(《圣惠方》)
治小儿肾怯失音,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咣白等: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
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极垂危者:熟地黄七、八钱,甚者一、二两,炙甘草二、三钱,当归二、三钱。水二盅,煎八分,温服。(《景岳全书》贞元饮)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生石膏三、五钱,熟地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钱半。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景岳全书》玉女煎)
治肝木乘胃,胃脘当心而痛,及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柳洲医话》一贯煎)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雷公炮炙沦》:勿令犯钢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医学入门》:中满痰盛者慎用。
《本草从新》:气郁之人,能窒碍胸膈,用宜斟酌。
生地黄性寒,功能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热入营血、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由生地为主所制的六味地黄丸,就是千古著名的补肾良方,临床还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等病的治疗。熟地黄性温,其功用也发生变化,为补血要药。配伍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四物汤”,常用于治疗血虚症。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肉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但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脾虚者少食,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地黄常用配方

 (2021-05-21 08:50:17)[编辑][删除]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1.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30克),生地黄八两(240克),芍药三两(90克),牡丹皮二两(60克)。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1800ml),煮取三升(600ml),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2.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严语,目常开不闭,或喜切不开:犀角三钱(9克),生地五钱(15克),元参三钱(9克),竹叶心一钱(3克),麦冬三钱(9克),丹参二钱(6克),黄连一钱五分(4.5克),银花三钱(9克),连翘二钱(6克)(连心用)。水八杯(1200mll),煮取三杯(450ml),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3.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4.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200ml),川大黄一两(30克)(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100ml),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圣惠方》)
5.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240克)(研取汁),鹿角胶一两(30克)(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100ml),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6.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千金方》地黄煎)
7.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40ml)。煮白粥,临熟人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8.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计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圣惠方》地黄酒)
9.治消渴:生地黄三斤(1500克)(细切),生姜半斤(250克)(细切),生麦门冬二斤(500克)(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计,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10.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500克),生姜四两(120克)。捣细末,入糟一斤(500克)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夷坚志》)
(据  《百度网》)

薄言采地黄 漫索酒壶花
——诗词中的地黄及其药用价值

地黄花中含蜜较多,有一股甜酒的清香,在民间又被称为酒壶花、小鸡喝酒、甜酒根等。与酒相比,地黄无辛热之性,而有甘醇之味,合理使用更能养身益人。
地黄别名寓意深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诗经•采芑》)这首诗以采芑起兴,赞美周天子的大将方叔率领的威武之师。“芑”是地黄的别名,在诗中具有丰富的含义。
一是地黄叶可以保养战马。《抱朴子》载,韩子治用地黄苗喂50岁老马,结果老马“生三驹,又一百三十岁乃死”。苏轼的《地黄》诗中“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句,引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地黄苗也可供人食用。霜降过后,采摘地黄叶子,不会影响地黄收成,且地黄叶经深秋风霜洗礼,苦味和青气都大为减轻,变得味美可口。将地黄叶用水焯过,拌以蒜泥、香油、盐和味精,吃起来香辣可口,稍有一丝淡淡的苦味,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二是地黄可以用来犒劳方叔这样的有功之臣。《礼记》载:“钘毛:牛藿、羊芐、豕薇”,周代国君在招待士大夫时,用专门的器皿钘来盛放地黄羊肉,供其食用。地黄和羊肉搭配食用,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羊肉生地黄汤”,由羊肉、生地黄、桂心、当归等制成,具有润肤、解毒、补气养血的功效,《千金方衍义》用其治新产腹痛。“熟地黄精羊肉汤”由羊肉、熟地黄、黄精、生姜等制成,张元素《珍珠囊》载其具有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的功效。
“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苏轼《地黄》)地黄原名为“芐”,《说文解字》:“芐,地黄也。”地黄为什么叫作“芐”呢?《尔雅翼》载:“地黄生者,以水试之,浮者名天黄,半沈(沉)半浮者人黄,沈(沉)者地黄。芐字从下,亦趋下之义。”古人用沉水法验证地黄的质量,将地黄放入水中,浮在水面的名为天黄,质量最次;半沉半浮在水中的名为人黄,质量居中;沉入水底的名为地黄,质量最好。“芐”字从下,说明了地黄的质量特点。
“会将云缕换霜华,一匕玄琼入紫霞。他日天台莫轻住,要携徐甲到流沙。”(明代祝允明《谢汤文守惠地黄煎》 )地黄又名地髓,顾名思义,即为吸收苍茫大地精髓而生成的草药,具有补精填髓的功效,古人常用其养生。《抱朴子》载:“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至今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治疗眼科疾病的成药中,多以地黄为君药。《本草纲目》载有服食地黄法,以地黄汁配伍白蜜,或地黄配伍大枣等服用,“(服用)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
地黄食疗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崔元亮《海上方》及刘禹锡《传信方》记载有地黄馎饦和地黄冷淘食,可治疗“一切心痛”。地黄粥由地黄、米、蜜制成,具有“利血生精”的功效,白居易《春寒》:“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地黄酒是古人常用的药酒之一,由生肥地黄绞汁和曲、米酿制而成,具有“补虚弱、壮筋骨、通血脉、治腹痛、变白发”的功效,加入牛膝汁效果更佳。白居易骑马受伤,就曾服地黄酒补养,其《马坠强出赠同座》诗曰:“足伤遭马坠,腰重倩人抬。只合窗间卧,何由花下来。坐依桃叶枝,行呷地黄杯。强出非他意,东风落尽梅。”
生地凉血还生津
“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明代龚廷贤《生地》)将地黄的根块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即得生地黄。生地黄又名干地黄、原生地、干生地,是常用的清热凉血类中药。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出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便秘的治疗。张元素云:“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李东垣曰:“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唐代白居易《采地黄者》)生地甘寒,入营血分,善于清热凉血,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生地配伍玄参、连翘、丹参等,可治疗温热病热入营分,壮热烦渴,神昏舌绛;配伍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可治疗热入血分,身热发斑,神昏谵语;配伍大青叶、水牛角等,可治疗血热毒盛,发斑发疹,色紫暗者。
“生地黄寒甘苦味,滋肾凉心清肺胃,调脾养肝润二肠,妇人崩漏胎产治。”(明代李梃《生地黄》)生地善清营血分之热而有凉血止血之功,配伍侧柏叶、荷叶、艾叶等,可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地榆、槐花、小蓟等,可治疗血热便血、尿血;配伍茜草、苎麻根等,可治疗血热崩漏或产后出血。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张籍《答鄱阳客药名诗》)生地甘寒质润,能清热养阴生津止渴,配伍麦冬、沙参、玉竹等,可治疗热病伤阴,烦渴多饮;配伍山药、黄芪、葛根等,可治疗阴虚内热之消渴。
“一饮地黄酒,冤哉入九泉。云孤无葬地,雪霁有苍天。”(宋代许月卿《有感》)生地甘寒养阴清热,归肾经,能滋肾阴而降虚火、养阴津而泄伏热,配伍知母、麦冬、地骨皮等,可治疗阴虚内热,骨蒸潮热;配伍青蒿、鳖甲、知母等,可治疗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舌红脉数。
“骊歌未残心欲动,剪烛夜谈如昨梦。茂林已扫山阴迹,地黄犹注床头瓮。”(宋代李流谦《文约既行复作此送之》)生地甘寒质润,善于滋阴润燥通便,配伍玄参、麦冬等,可治疗阴虚伤津,肠燥便秘。生地性寒,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熟地补血填精髓
“地黄气禀仲冬行,怀庆携来大有名。温可养荣宜用熟,寒能凉血只宜生。拌同姜酒脾无泻,食共萝卜发变更。四物为君六味首,九蒸九晒制须精。”(清代赵瑾叔《地黄》)熟地黄由生地黄经酒炖法或酒蒸法炮制而成,是常用的补血类中药。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的治疗。张元素云:“熟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李东垣曰:“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借火力蒸,故能补肾中元气。”
“熟地黄甘苦温平,补血填髓滋肾精。疗伤寒后腰股痛,除新产罢腹脐疼。”(明代李梃《熟地黄》)熟地甘温质润,能补阴益精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配伍当归、白芍、川芎等,可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漏等;配伍远志、酸枣仁等,可治疗血虚心悸怔忡;配伍阿胶、艾叶等,可治疗血虚崩漏下血;配伍人参、当归等,可治疗气血两虚。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明代龚廷贤《熟地》)熟地味甘滋润,入肝肾善于滋补阴血,为治疗肝肾阴虚之要药,能大补五脏真阴。熟地配伍山药、山茱萸等,能补肝肾、益精髓,治疗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及消渴等;配伍知母、黄柏、山茱萸等,可治疗肝肾阴虚之骨蒸潮热、虚火上炎、颧红盗汗、耳鸣遗精。
“异香透昆仑,清水生玉池。至味不可名,何止甘如饴。儿稚喜语翁,雪颔生黑丝。老病失所在,便欲弃杖驰。”(陆游《梦有饷地黄者味甘如蜜戏作数语记之》)熟地有补益肝肾、益精填髓的功效,配伍何首乌、牛膝、菟丝子等,可治疗精血亏虚、须发早白;配伍龟甲、锁阳、狗脊等,可治疗肝肾不足、精血亏损之五迟五软。熟地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湿胜中满、食少便溏者忌服。
一药三用有专长
“乡村药物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篱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清代范照黎《怀药诗》)鲜地黄为地黄的新鲜块茎,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的治疗。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均能养阴生津,治疗阴虚津亏诸证。鲜地黄甘苦大寒,长于清热凉血、生津止渴,滋阴之力虽弱,但滋腻性也较小。生地黄甘寒质润,长于治疗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发热诸证,清热凉血之力稍逊于鲜地黄,养阴生津之力强于熟地黄,且滋腻性较小。熟地黄甘而微温,入肝肾而补血滋阴、填精益髓之力强,长于治疗血虚证及肝肾亏虚证,但滋腻性大。
“君空种药南山隅,紫花褐实连庭除。长鑱斸掘动云壤,婉婉尽拔生龙须。”(宋代刘子翚《鹅峰居士以地黄遗病翁因为作引》)地黄的叶、花、种子也可入药。地黄叶味微苦,性寒,归肝经,具有解毒疗疮的功效,捣汁外涂可治疗恶疮,手足癣。地黄花味甘,性温,归肾经,具有填精补虚的功效,用于消渴、肾虚腰痛的治疗。地黄实味甘,性温,归肾经,有补肾填髓的功效,用于肾虚腰痛的治疗。
地黄一药三用,药效纯良,历代名医多喜使用,创制了诸多经典名方,受惠者不计其数。(黄新生)

“地黄丸”家族庞大,六味地黄丸只是其中之一。很多滋补方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同名为“地黄丸”,但药物成分略有不同,使用前需仔细察看,以免误用。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其特点是补泻并用,平和甘淡、不燥不温、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是补阴的代表方之一。适用于肝肾阴亏,虚火所致的眩晕、耳鸣、腰痛、消渴等。

麦味地黄丸由“六味”加麦冬、五味子组成,也称八仙长寿丸,保养性质明显。适用于肺肾阴虚,如潮热盗汗、咽干咯血、眩晕耳鸣等。对咳久伤阴,或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所致的咽干、口渴、咳喘、痰中带血等,也有不错的疗效。现代研究称,它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心病。

知柏地黄丸,“六味”加知母、黄柏,增强了滋肾阴、泻虚火的作用。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性耳聋、慢性咽炎、口腔慢性溃疡等患者,如果有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咽干口感、咳血、小便黄赤、牙龈肿痛等症状,属于阴虚火旺,适合用这一药物。

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加杞子、菊花组成。它和六味地黄丸的区别在于,前者增加了养肝明目的功效,主要滋补肝肾;后者是滋补肾阴。中医治疗眼部疾病,往往从肝肾入手。杞菊地黄丸可治疗肝肾阴虚同时伴有的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视物昏花等眼部疾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

归芍地黄丸,把当归和白芍加入六味地黄丸,就组成了这个妇科病良药。它能滋阴养血、柔肝补肾。妇女经期失血过多会伤阴。该药能有针对性治疗妇女肾虚而引起的崩漏、头晕、乏力、腰腿酸疼、耳鸣等。

明目地黄丸,“六味”加杞、菊、归、芍以及蒺藜、石决明,便组成明目地黄丸。它主要用于眼疾治疗,尤其是肝肾阴虚所致的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

桂附地黄丸,在“六味”基础上,加肉桂、附子而成,它是温补肾阳的助阳药,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腰膝酸痛、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老人尿频等。判断阳虚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看舌苔,色淡而多苔,多属阳虚。此外,阳虚者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生熟二地俩兄弟【草根一生】

 熟地 (2015-08-31 19:18:24)[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生熟二地俩兄弟【草根一生】

                                                                                 生地、熟地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加工品。生地为鲜品的干燥品;熟地为生地的蒸制品。二者均能滋阴生津,治阴虚津亏诸症。生地长于凉血,熟地长于补血。


    生地黄苦寒清热,

甘寒质润养阴,为清凉滋润之品,擅长于滋阴清热凉血。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主要用于瘟病热入营血症;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诸出血症;还治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的阴虚症;对于阴虚肠躁便秘可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因本药寒滑腻滞,脾虚食少便溏及温滞中满者忌用。

熟地黄味甘微温质润,入肝肾二经,既善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主治一切血虚阴亏精少之症。主要功能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漏及肾阴不足的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症,还可治精血亏虚的腰酸、脚软、头昏眼花、耳聋耳鸣、须发早白等。因本药性质滋腻,易碍消化,在使用时易与健胃药和砂仁、陈皮等同用。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

生地(转)【草根一生】

  (2015-08-31 19:14:06)[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地黄气禀仲冬行,怀庆携来大有名。  温可养荣宜用熟,寒能凉血只宜生。                                        拌同姜酒脾无泻,食共萝卜发变更。    四物为君八味首,九蒸九晒制须精。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生地“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除痹。”(《本经》)

《本草正义》治跌仆损伤,肌肉血瘀,发肿青紫,以鲜生地捣烂厚敷,最能去瘀消肿,活血定痛。

生地滋阴养血,能流畅血脉之瘀滞,活血化瘀。现以仲景炙甘草汤说明。一般解释,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以炙甘草为主药,益气血生化之源,人参气血双补,生地、阿胶、麦冬、麻仁等滋阴养血,桂枝、生姜宣阳化阴,清酒和气血,通经隧,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多种心脏疾患。

脉结代,心动悸之证,故因气血衰微,然血液不能充盈脉管,心脏无力推动血脉,必有瘀血留滞,炙甘草汤中,炙甘草为四两,生地为一斤。《本经》载生地“主伤中,逐血痹”。《大明本草》载生地“治惊悸劳劣,心肺损”。《本经别录》载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二者合而用之,以余药为辅佐,能通行心脏郁滞之气血。此解应有深意。

《千金方》以生地黄汁三斤,干漆半斤,生牛膝汁一斤,治子门闭,血聚腹中生肉;《圣惠方》以童便一斤,生地黄汁,生藕汁一升,姜汁三升,治产后血气不调,腹中生瘕结而不散,痛无定处。余以此两方,加甲珠、熟军、土鳖、蛇舌草、半枝莲、苡仁等,用治子宫颈癌。此“除寒热积聚”之印证。

风寒湿留滞经脉肌肉之间,则为痹证。虽有寒热不同,总因气血痹阻。偏于寒者或有瘀滞,偏于热者多有津血伤耗。生地具滑利流通之性,有破瘀导滞、活血止痛之功能。且《本经》直言“除痹”。余每于痹证用之。

诗词中的“稻”及其药用价值

 (2022-08-05 03:23:23)[编辑][删除]

 

稻香话丰年 糯稻保康健
——
摘自2022-8-4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这首诗是《诗经•周颂》中的《丰年》,稻谷满仓,美酒飘香,祭祀祖上,和乐安祥。其中的“稌”指的便是稻子,《说文解字》曰:“稌,稻也。”稻是最为常见的谷物,也是入药的良材。
稻花香里说丰年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在浙江余姚,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便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先秦时期,北方也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在《诗经》中可窥一斑。《豳风•七月》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割稻收获忙,酿成春酒飘醇香,喝了长寿又健康。可见当时已经用稻米酿酒,开展食疗保健活动。《唐风•鸨羽》曰:“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朝廷徭役多繁忙,没空回家种稻粱。父母怎么吃上粮?悠悠苍天在上,何时生活才正常?用稻粱指代庄稼,可见种植广泛。
《小雅•甫田》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有黍有稷有稻粱,五谷丰登乐安康,普天同庆农夫喜,上苍降下大福祥,共祝周王寿无疆。可见在西周时期,都城镐京附近,水稻是重要的农作物。《战国策•东周》有“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的故事,说明战国晚期洛阳附近也曾种植水稻。《小雅•白华》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滮池之水向北流,灌溉稻田绿油油。啸歌吟唱心伤痛,思念那人在心头。这句诗提及了人工修建水利工程,灌溉稻田。《鲁颂•閟宫》曰:“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普天之下皆王土,稷教百姓来稼穑,学会种稷和种黍,稻秬丰收人欢舞。这句诗记载,周的祖先后稷已经开始教百姓种植水稻。
与旱作物相比,水稻产量较高。种植水稻的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历史上有“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古代常通过稻子表现丰收景象,如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水稻产量大幅提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将在太空种植矮秆水稻品种“小薇”,必将为水稻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稻谷按其粒形和粒质可分为糯稻、粳稻和籼稻三类。糯米可分为圆短的粳糯和细长的籼糯,颜色均为白色不透明,常用来加工粽子、八宝粥等黏性小吃和酿造甜米酒。粳米圆短、透明,籽粒强度大,米饭胀性较小,吃起来口感软硬适中,常用来做米饭、寿司等。据李时珍考证,籼稻就是宋真宗时传入中国的占城稻,主要种植于南方,籼米细长扁平、透明度低,籽粒强度小,吸水性强,膨胀程度较大,出饭率较高,比较适合做米粉、萝卜糕或炒饭。
糯稻甘黏药效高
糯米 “由来糯稻性偏粘,酿酒蒸糕味最甜。虚滑川椒研可共,劳伤莲子服须兼。发将黑陷天疮伏,止却淋漓冷汗霑。久服令人筋易软,壅风动气病还添。”(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糯米》)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解毒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泄泻、霍乱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痘疮、痔疮的治疗。《本草经疏》载:“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大抵脾肺虚寒者宜之。”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清代符曾《上元竹枝词》)糯米是食疗常用之品,和小麦麸同炒为末,米汤送下,可治疗自汗不止;和淮山药共煮粥,熟后加白糖食之,可治疗脾虚泄泻;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可治疗虚劳不足。
药物与米同炒的炮制方法,称为米炒,可分为贴米法和拌米法。米炒有“润燥而泽”的作用,能增强药物的健脾和补益功效,如米炒党参、麦冬。米炒还能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刺激性,矫正不良气味,如米炒斑蝥、红娘子。米炒一般使用糯米。
糯稻根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糯稻根是常用的固表止汗类中药,味甘,性平,归肺、胃、肾经,具有养阴除热、止汗、健胃的功效,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口渴咽干,以及肝炎、丝虫病的治疗。
“头白兰陵客,幽居共一村。老来吟力退,贫去告身存。夕吹鸣梨叶,秋泉注稻根。时因来问筮,独叩树间门。”(明代高启《过胡博士郊居胡善筮》)糯稻根甘平质轻,能固表止汗,且有益胃生津之功,可用于各种虚汗兼有口渴之证,单用煎服或配伍黄芪、白术、浮小麦等,可治疗气虚自汗;配伍生地黄、地骨皮、麻黄根等,可治疗阴虚盗汗。糯稻根能退虚热,益胃生津,配伍沙参、麦冬、地骨皮等,可治疗虚热不退、骨蒸潮热以及病后阴虚口渴。
糯米泔 “善后慎在兹,渗漏可视凡。培高斲山骨,取固灌米泔。”(节选自清代乾隆《阅高堰工有作》)糯米泔为淘洗糯米时第二次滤出的米泔水,味甘,性凉,具有除烦、止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霍乱、心烦口渴等。
酒酿 “金屑醅浓吴米酿,银泥衫稳越娃裁。舞时已觉愁眉展,醉后仍教笑口开。”(节选自白居易《刘苏州寄酿酒糯米,李浙东寄杨柳枝舞衫,偶因尝酒试衫,辄成长句寄谢之》)酒酿为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的酵米,味甘、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补气、生津、活血的功效,用于痘疹透发不起、乳痈肿痛、头痛头风的治疗。

临证须区分肾阴虚与肾精虚

 (2022-08-12 08:29:58)[编辑][删除]

摘自2022-8-11中国中医药报
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肾阴与肾精从阴阳属性方面讲,二者同属于阴;从生理病理方面讲,二者又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从理论方面对其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肾阴有滋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为肾中元阴。肾阴亏虚时,除本脏缺少濡养外,还会使其他脏腑组织失去濡养,形成肝肾阴虚、心肾阴虚、肺肾阴虚等。症状有腰膝酸痛、头痛头晕、耳鸣、双目干涩、手足心热等,舌质红,脉细或细数。肾阴虚可见于内、外、妇科的多种疾病之中,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汤、杞菊地黄丸之类,常用药物如枸杞、山萸肉、山药、熟地、女贞子等。
肾精自古以来即作为保障男女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并曰藏于命门,《难经•三十九难》说:“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肾精除能濡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外,还对全身骨骼和大脑的生长发育及男女生殖系统的充养起到重要作用。肾精虚除了会出现肾阴虚症状外,还有肾精虚的特有症状,如牙齿松动、隐痛或脱落、头发干枯或脱落、手足爪甲凹陷卷曲变色、健忘、视力下降等。肾精虚常用方剂如虎潜丸、五子衍宗丸、大补阴丸等,常用药物如龟甲、紫河车、肉苁蓉、黑芝麻、桑葚、黄精、何首乌等。
医案举例
案一
张某某,51岁,2012年2月16日初诊。患者3年来每日难以入寐,服安定片可入睡3个小时,否则彻夜不眠,入睡多梦,伴有腰痛,时头晕、耳鸣,双手心夜间灼热,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苔薄白,脉沉细。病机为肾阴亏虚,水不济火,心神失养。治以补肾水、安心神。处方:山萸肉20g,山药20g,熟地30g,泽泻15g,女贞子20g,当归12g,川芎12g,枣仁20g,莲子20g,远志10g,枸杞20g,夜交藤30g。7剂,常法煎服。
2月23日二诊:药后能入寐3个小时,他症均有减轻。上方继服14剂。服药5天后停服安定丸。
3月10日三诊:入睡已达5~6小时,其他症状明显减轻,以六味地黄丸5盒善后。
按 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乃肾阴虚火旺证,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神失常即致少寐,肾阴得充,心火得降,心神得安,故少寐即愈。
案二
丛某某,女,48岁,2018年1月23日初诊。患者自4年前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后,月经量少、先期,提前10天左右,行经第一天腹痛剧烈,至第二天血即无,伴有乳房胀痛、头晕头痛、耳鸣、腰膝酸痛、手足凉、视物模糊、周身无力,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末次月经2017年12月30日。病机为肾精亏虚,胞宫失养,寒滞经脉。治以温补肾精。处方:炒山药20g,山萸肉20g,云苓15g,熟地30g,肉苁蓉15g,菟丝子20g,龟板30g,黄精15g,桑葚15g,何首乌15g,当归12g,川芎12g,炒白芍15g。30剂,常法煎服。
随访反馈服完30剂药后月经周期正常,血量明显增加。
按 患者4年前乳头状癌术后必定损伤气血,又结合审其脉症,诊为肾精亏虚,阳气不充致寒滞经脉,故造成腹痛、经血量少等一系列肾虚之症,应用右归丸合四物汤加减,服用30天经血得补、肾阳得充,故经血恢复正常。
临证感悟
肾阴与肾精二者同性质异,无论生理与病理,二者都紧密相连。肾精虚包括肾阴虚,肾阴虚是肾精虚的一种。肾阴虚与肾精虚经常同时存在而致病,单纯肾阴虚可单补肾阴,而肾精虚则要阴、精同时补益。肾阴虚和肾精虚往往影响肝而成肝肾两虚,所以见此既要补肝肾之阴又要补肝血,因精血同源,补血即补精。在补肾阴或补肾精的同时,可加用少量补肾阳药。笔者常少加补骨脂或肉苁蓉等药,以阳中求阴。

又到金蝉花开时

 (2018-07-06 14:42:36)[编辑][删除]

金蝉花是一种外形具有“动物”和“植物”形态特征的奇妙生物,而中药中另一种具有同样形态特征的是冬虫夏草。金蝉花是竹蝉的若虫(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的幼虫称为若虫,其形态和它的成体很相似)感染上蝉拟青霉菌后形成的虫生真菌,由菌核、子实体、孢子粉三部分构成。菌核即蝉若虫感染真菌后的虫体,其外层为乳白色的称为“菌被”的结构;中间层为蝉若虫的外壳,中药学名称为“蝉蜕”;最内层为菌丝体即由蝉的营养物质转化而成。子实体也称孢梗束,由菌核的前端生出,新鲜时淡黄色,高1.5~6厘米,柄分枝或不分枝,直径0.1~0.2厘米,其顶端稍膨大。孢子粉就附在子实体顶端的膨大部分,新鲜时白色,聚集了金蝉花的活性成分精华,具有抗肿瘤作用。

金蝉花味甘,性凉,无毒,能补虚损、益精气、消癥瘕、安神志,可用于治疗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癥瘕积聚、小儿惊痫、夜啼心悸等症。现代研究证实能抗疲劳、调节血糖血脂、提高免疫力、镇静镇痛,尤其对恶性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每天可用3~5只,水炖服或与土鸡、土鸭合炖成药膳服用。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金蝉花的作用这么神奇,为什么我们以往闻所未闻,甚至有些医生也不是很了解呢?其实中医对金蝉花的认识由来已久,南北朝时著名药物学家雷斆在其药学专著《雷公炮炙论》中就有记载,至今已1500多年。其后隋唐甄权的《药性论》、宋朝的《圣济总录》、苏颂的《图经本草》、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唐慎微的《经史类证备急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对其有记叙。只是由于金蝉花长在深山,极为稀少,一药难求。相比之下,清朝吴仪洛的《本草从新》才第一次记载了冬虫夏草,至今不过200多年。

夏天,当你听到嘹亮蝉鸣的时候,请不要烦躁。不同的蝉寿命不一样,最少2年,最多17年,蝉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地下度过的,成虫后能在树上叫的时间只有20多天。(福建 叶允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