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伟化痰清热治失眠案
(2022-08-09 04:46:39)摘自2022-8-8中国中医药报
潘善余 徐浩娟 浙江省江山市中医院
失眠,亦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多见于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等患者。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不深,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严重者可整夜不能入睡,妨碍其工作与生活。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全国名中医连建伟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特别对失眠的治疗,常以经论为指导,察脉辨证,熟练运用历代名方化裁,具有很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诊,受益颇多,现选连建伟治疗失眠验案1例,以飨同道。
单某,女,55岁,2018年6月15日初诊。失眠已3年,近1个月来失眠加重,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每夜只能睡3小时左右,伴口苦,右关脉大,左关脉弦,舌尖红苔薄腻。
诊断:(痰热扰心型)不寐。
治则:化痰清热。
方药:姜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3g,生姜3片,炒枳实10g,竹茹10g,黄连3g,郁金12g,丹参15g,米仁30g。共7服,水煎服,日1服。
6月23日二诊: 夜寐已好转,余症同前。上方姜半夏改12g,黄连改5g。共14服,水煎服,日一服。
7月13日三诊:夜寐继续好转,仍口苦,便溏,右关大左关弦,舌红苔薄。上方改姜半夏10g,黄连4g,加太子参20g。共14服,水煎服,日一服。 以后患者以黄连温胆汤化裁继续治疗1个月。2个月后随访,患者睡眠改善,每夜能睡6小时左右,口不苦,纳可,便调。
按 本案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积湿生痰,因痰生热,痰热上扰,故失眠心烦;痰郁化火则见口苦;舌尖红苔薄腻,为痰热内扰之征。右关属脾,右关脉大,连建伟认为是阳气旺盛,脾胃尚强;左关属肝,左关脉弦为肝气郁滞,治当燥湿化痰、清热除烦,方用黄连温胆汤(由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的古书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胆虚实第二》篇,有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药由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甘草、生姜组成。后世医学对温胆汤的命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如《医方集解》云:“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胃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耳。”南宋陈无择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第十卷“惊悸证治”条下亦载有温胆汤,此方主治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到“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等症。观其主治,已从“胆寒”变为“心虚胆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制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涎”即后世所谓“痰”。这一改变与当今温胆汤的临床应用较一致,其药物组成与《备急千金要方》载的温胆汤已有所变化,即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将生姜的用量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连建伟认为,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恶烦扰,恶壅郁;又主决断,谋虑出焉,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余热未尽;或胃中痰饮邪热郁结,胃失和降,痰热必然随胃气之逆而犯胆腑,使其欲清不得,欲静不能,必伤少阳温和之气,以致虚烦不得眠、胆怯心悸等。方中半夏辛温,燥湿祛痰、和胃降逆,为君药。陈皮辛苦温,燥湿化痰、理气和胃,茯苓健脾祛湿,生姜辛温,祛痰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均为臣药。竹茹性寒,清热涤痰、除烦止呕;枳实苦微寒,下气行痰,与半夏相配,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均为佐药。少量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恐大枣之滋腻碍湿,故去之不用。诸药合用,化痰而不燥,清热而不寒,使痰热尽去,胆腑自然恢复其少阳温和之气,故以“温胆”名之。本案病例痰热上扰心神,故失眠、口苦,用温胆汤加黄连化痰清火安神;左关脉弦为肝气郁滞之象,加郁金以疏肝解郁; 舌尖红为心血亏虚, 加丹参养血安神;苔腻为痰湿内阻,合半夏秫米汤(薏苡仁易秫米)燥湿化痰、和胃安神。二诊患者睡眠改善,但口仍苦,苔腻,故改黄连为5g,以加强清火安神之力量;改半夏为12g,以加强燥湿祛痰之功。三诊舌质红,故加太子参以益气养阴,适当减少黄连、姜半夏用量,以防苦寒辛燥太过。
以续命类方治寒热错杂之失眠
摘自2023-3-17中国中医药报
杨志敏 广东省中医院
不寐乃古今难治之病,其中寒热错杂之证治疗尤其棘手。本案以大续命汤煮散治疗失眠之寒热错杂证,有别于既往滋阴养血、交通心肾、补气养心、潜镇安神等法,现整理如下。
患者男,37岁,2022年3月24日初诊。主诉:眠差多年,加重2周。患者既往因工作需要长期熬夜,现虽已不再熬夜,然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夜寐多梦,甚则彻夜难眠,近日每夜仅睡1小时,情绪紧张,精神困倦。平素畏风冷,微怕热,汗出多,夜盗汗,心胸闷,偶悸动,胃纳差,口干苦,口臭,大便干结,日2~3行,夜尿1次,婚后5年未育。查体见面浊头油,手温微潮,下睑鲜红,指端红郁,舌淡暗边瘀点,苔白微腻,脉弦紧而长,脉息比8.18。中医诊断为不寐,属寒热错杂证。前两诊予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泄热结,服药后患者眠差已缓解六七成,情绪、精神皆有改善,脉长改善。
5月19日三诊:失眠有所反复,现微怕寒热,夜尿频多,查体见面部秽浊,指端红郁,舌紫暗苔黄腻,舌下脉络迂曲,脉道内移,脉弦紧,脉息比4.3。
治法:宣散郁结,透达营卫。
处方用大续命汤煮散:麻黄5g,桂枝10g,苦杏仁10g,炙甘草10g,石膏15g,防风10g,干姜5g,熟附子5g,当归10g,川芎10g,人参10g,黄芩15g,赤芍15g,茯苓15g。7剂,水煎服,日1剂。嘱每次服药后啜小米粥1碗。
6月2日、6月16日分别复诊,不寐改善,效不更方,守方再进。
6月22日随访:患者1小时内可入睡,夜间总睡眠时间约5~6小时,情绪稳定,容光焕发,自汗、盗汗减少,夜尿、尿黄改善,面色、眼圈转清,下睑由鲜红转淡红,脉道较前柔和。
按 《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不寐病机为阳不入阴,营卫不和,若营卫一方过强或过弱,均可导致失眠。该案患者眠差日久,伴随症状突出,寒热征象俱显,以热象为著,虚实两端并见,以实证为主:既见怕热、口干苦、大便干结、手温等热象,又见怕风冷、脉弦紧等寒象;既有汗出多、胸窒闷、心悸动等表证,又有口干苦、口臭、纳差等症,考虑卫气郁闭,表束在外,郁而化热,热灼阴伤,里热内结,气血暗耗,经年累月,错杂难治。首诊以里位热结最为突出,若郁热不解,恐进一步耗伤津液。故前予大柴胡汤和解表里、清泄里位结热,失眠改善大半,脉息比由脉燥下降至正常。但三诊时患者失眠有所反复,脉弦而紧,为寒邪困束之象。经方大家胡希恕认为弦脉主寒、主饮、主痛,主少阳脉。本案患者虽脉大而长,但应指弦而紧、脉道内收,似有伏寒匿于血脉之中。考虑患者长期熬夜,恐伤及阳气,阳不入阴,其舌淡暗、脸色黧黑、畏风冷,均为佐证,求证患者是否存在情绪易紧张低落、性功能障碍、缺乏工作信心等表现,一一验证。遂当机立断,投以大续命汤煮散。
大续命汤煮散源自孙思邈《千金要方》。续命类方,取其可延续性命之意,治疗上以表证为重点。故孙思邈创续命类方以治风为法,开泄表闭,透达营卫,祛风通络。
本案使用大续命汤煮散治疗失眠,看似别径奇道,实则了然病机,明辨方义,方证相应,故能克敌制胜。方中麻黄、桂枝、防风等辛温之品以开表发郁,人参、炙甘草补津益气以防开泄伤及气津,干姜、熟附子大辛大热补火助阳以温化伏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血化瘀和营,通调血脉,同时兼以黄芩、石膏清解郁热,佐制诸热药。且恐药物峻烈,嘱患者啜小米粥以调中。诸药合用,有宣散郁结之功,同时兼顾隐藏的伏寒病机。此方沿用三诊后,患者睡眠大有改善,诸症亦明显好转,脉道较前柔和,病情渐愈。
摘自2023-3-17中国中医药报
杨志敏 广东省中医院
不寐乃古今难治之病,其中寒热错杂之证治疗尤其棘手。本案以大续命汤煮散治疗失眠之寒热错杂证,有别于既往滋阴养血、交通心肾、补气养心、潜镇安神等法,现整理如下。
患者男,37岁,2022年3月24日初诊。主诉:眠差多年,加重2周。患者既往因工作需要长期熬夜,现虽已不再熬夜,然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夜寐多梦,甚则彻夜难眠,近日每夜仅睡1小时,情绪紧张,精神困倦。平素畏风冷,微怕热,汗出多,夜盗汗,心胸闷,偶悸动,胃纳差,口干苦,口臭,大便干结,日2~3行,夜尿1次,婚后5年未育。查体见面浊头油,手温微潮,下睑鲜红,指端红郁,舌淡暗边瘀点,苔白微腻,脉弦紧而长,脉息比8.18。中医诊断为不寐,属寒热错杂证。前两诊予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泄热结,服药后患者眠差已缓解六七成,情绪、精神皆有改善,脉长改善。
5月19日三诊:失眠有所反复,现微怕寒热,夜尿频多,查体见面部秽浊,指端红郁,舌紫暗苔黄腻,舌下脉络迂曲,脉道内移,脉弦紧,脉息比4.3。
治法:宣散郁结,透达营卫。
处方用大续命汤煮散:麻黄5g,桂枝10g,苦杏仁10g,炙甘草10g,石膏15g,防风10g,干姜5g,熟附子5g,当归10g,川芎10g,人参10g,黄芩15g,赤芍15g,茯苓15g。7剂,水煎服,日1剂。嘱每次服药后啜小米粥1碗。
6月2日、6月16日分别复诊,不寐改善,效不更方,守方再进。
6月22日随访:患者1小时内可入睡,夜间总睡眠时间约5~6小时,情绪稳定,容光焕发,自汗、盗汗减少,夜尿、尿黄改善,面色、眼圈转清,下睑由鲜红转淡红,脉道较前柔和。
按 《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不寐病机为阳不入阴,营卫不和,若营卫一方过强或过弱,均可导致失眠。该案患者眠差日久,伴随症状突出,寒热征象俱显,以热象为著,虚实两端并见,以实证为主:既见怕热、口干苦、大便干结、手温等热象,又见怕风冷、脉弦紧等寒象;既有汗出多、胸窒闷、心悸动等表证,又有口干苦、口臭、纳差等症,考虑卫气郁闭,表束在外,郁而化热,热灼阴伤,里热内结,气血暗耗,经年累月,错杂难治。首诊以里位热结最为突出,若郁热不解,恐进一步耗伤津液。故前予大柴胡汤和解表里、清泄里位结热,失眠改善大半,脉息比由脉燥下降至正常。但三诊时患者失眠有所反复,脉弦而紧,为寒邪困束之象。经方大家胡希恕认为弦脉主寒、主饮、主痛,主少阳脉。本案患者虽脉大而长,但应指弦而紧、脉道内收,似有伏寒匿于血脉之中。考虑患者长期熬夜,恐伤及阳气,阳不入阴,其舌淡暗、脸色黧黑、畏风冷,均为佐证,求证患者是否存在情绪易紧张低落、性功能障碍、缺乏工作信心等表现,一一验证。遂当机立断,投以大续命汤煮散。
大续命汤煮散源自孙思邈《千金要方》。续命类方,取其可延续性命之意,治疗上以表证为重点。故孙思邈创续命类方以治风为法,开泄表闭,透达营卫,祛风通络。
本案使用大续命汤煮散治疗失眠,看似别径奇道,实则了然病机,明辨方义,方证相应,故能克敌制胜。方中麻黄、桂枝、防风等辛温之品以开表发郁,人参、炙甘草补津益气以防开泄伤及气津,干姜、熟附子大辛大热补火助阳以温化伏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血化瘀和营,通调血脉,同时兼以黄芩、石膏清解郁热,佐制诸热药。且恐药物峻烈,嘱患者啜小米粥以调中。诸药合用,有宣散郁结之功,同时兼顾隐藏的伏寒病机。此方沿用三诊后,患者睡眠大有改善,诸症亦明显好转,脉道较前柔和,病情渐愈。
失眠试试按摩“五心”穴
摘自2023-7-6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失眠是现今社会困扰人们的常见健康问题,覆盖了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眠而不酣,时睡时醒,或醒后难以再睡,重则彻夜不眠,多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和多梦等症状,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虽然导致失眠的原因较多,但若根据其病因病机,采取按摩“五心”穴(即头心百会穴、双手心劳宫穴和双足心涌泉穴),可有效改善失眠,助力好睡眠。
失眠原因
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心主神志,神不安就会出现失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多等原因可导致心神不安,营卫阴阳失调,阳盛阴衰,发为失眠。暴饮暴食,食滞肠胃,脾胃受损,内生痰热,胃气失和,上扰心神,出现失眠,即古人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可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肝郁化火,邪火扰心,喜笑无度,心神激动,暴受惊恐,心虚胆怯,导致神魂失安,出现失眠。劳倦太过而伤脾,过分安逸,脾虚气弱,气血生化无源,心神失养,导致失眠;或因思虑过多,伤及心脾,造成心脾两虚而失眠。久病血虚,或素体阴虚,肾阴耗伤,心火独亢,心肾不交而神志不宁,导致失眠。失眠发病原因虽多,但究其病理变化可归纳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腧穴按摩调治失眠,当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安神定志。
腧穴调理
百会穴:督脉腧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简便取穴为两耳连线的中点处。督脉主干行于身后正中线,入属于脑,与足厥阴肝经衔接,交于任脉。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的作用,所以督脉上的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头项、腰背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百会,别称“三阳五会”,为人体最高的腧穴,故可称为“头心”,按摩百会可育阴潜阳,对失眠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故可称为“手心”。心为君主之官,心包代心行事,代心受邪。心包经“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所以治疗心、神志病是心包经腧穴的主要功能。劳宫穴为心包经荥穴,穴性属火,按摩劳宫穴可清心降火,安神助眠。
涌泉穴:足少阴肾经腧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故可称为“足心”。肾经腧穴主治肾脏病、妇科病、前阴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意为肾经精气由此外涌而出。心主血,肾主精,精血互生,肾水不足可导致心火亢盛,扰乱心神,所以按摩涌泉穴可涵养心阴,使心火不亢,起到调治失眠的作用。
摘自2023-7-6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失眠是现今社会困扰人们的常见健康问题,覆盖了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眠而不酣,时睡时醒,或醒后难以再睡,重则彻夜不眠,多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和多梦等症状,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虽然导致失眠的原因较多,但若根据其病因病机,采取按摩“五心”穴(即头心百会穴、双手心劳宫穴和双足心涌泉穴),可有效改善失眠,助力好睡眠。
失眠原因
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心主神志,神不安就会出现失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多等原因可导致心神不安,营卫阴阳失调,阳盛阴衰,发为失眠。暴饮暴食,食滞肠胃,脾胃受损,内生痰热,胃气失和,上扰心神,出现失眠,即古人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可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肝郁化火,邪火扰心,喜笑无度,心神激动,暴受惊恐,心虚胆怯,导致神魂失安,出现失眠。劳倦太过而伤脾,过分安逸,脾虚气弱,气血生化无源,心神失养,导致失眠;或因思虑过多,伤及心脾,造成心脾两虚而失眠。久病血虚,或素体阴虚,肾阴耗伤,心火独亢,心肾不交而神志不宁,导致失眠。失眠发病原因虽多,但究其病理变化可归纳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腧穴按摩调治失眠,当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安神定志。
腧穴调理
百会穴:督脉腧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简便取穴为两耳连线的中点处。督脉主干行于身后正中线,入属于脑,与足厥阴肝经衔接,交于任脉。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的作用,所以督脉上的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头项、腰背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百会,别称“三阳五会”,为人体最高的腧穴,故可称为“头心”,按摩百会可育阴潜阳,对失眠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故可称为“手心”。心为君主之官,心包代心行事,代心受邪。心包经“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所以治疗心、神志病是心包经腧穴的主要功能。劳宫穴为心包经荥穴,穴性属火,按摩劳宫穴可清心降火,安神助眠。
涌泉穴:足少阴肾经腧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故可称为“足心”。肾经腧穴主治肾脏病、妇科病、前阴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意为肾经精气由此外涌而出。心主血,肾主精,精血互生,肾水不足可导致心火亢盛,扰乱心神,所以按摩涌泉穴可涵养心阴,使心火不亢,起到调治失眠的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