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华宝治疗肝硬化经验

(2022-08-04 15:49:34)

摘自2022-8-3中国中医药报
何艳莎 贵阳中医学院
全国名中医刘华宝是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进行了“肝为气之治(制)”“肝脾两脏一体,门静脉系肝属中医之脾”“慢性肝病气分治脾,血分治肝”“补肝气关键在于调气机”“补肝气以化肝积,积重聚轻量各异”“肝黄脾黄定轻重”理论创新。他强调中医治病的精髓是“整体观”,治疗思路的核心是“恢复机体五脏六腑各有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在行医中尤其强调根据病证的属性来调节机体的“偏胜偏衰”,使机体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以下是他提出的关于治疗肝硬化代偿期的论述。
临证经验
善治末病 防治达变 《灵枢•病传》曰“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肾”。《脉经•卷六》“肝病传脾,脾当传肾”。所谓首治邪已侵之所,先安未受邪之地,于肝脾而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关系的实质:肝脾两脏一体。体现在肝之疏泄和脾之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肝气的生发与脾主升清的相关性。同时,肝得脾所输布的精微,濡养其疏泄功能,才得以正常发挥,而脾运健旺,生血有源,肝藏血之防止血瘀、调节血量的功能才得运行。基于以上认识,健脾运脾实为治疗肝硬化的常法。脾健则肝气有源,肝升则脾得助而健;脾健则肝血肝阴有源,肝络肝叶得养得润而茂。肝硬化肝之病理,主要是肝阳、肝气渐微及肝阴、肝血渐枯;于肝肾而言,当知脾传肾,宜先固肾,《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据此可知,肾脏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肝肾同源的意义有三:其一,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肝主藏血与肾主藏精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即肝之阴血的化生和濡养与肾精密切相关,肝之阳气升发与肾精密切相关。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微物质的阳施阴布方面。其二,指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其三,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邪肾。”
燮理气机 调整阴阳 燮理气机,主要针对肝气功能而言,在肝脏主要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其意有四:其一,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其二,促进脾胃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气疏泄有常,则脾胃气机调和,脾升胃降,运化有常。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肝之气机调畅,胆汁才能够正常地分泌与排泄;在病理上表现为肝病及胆,胆病未必及肝。肝能顺其性而为之,则胆之性也可复常。故治肝一般情况下,不必治胆,治胆疾一定要治肝。其三,调畅情志,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依赖于肝之气机的调畅,气机调畅则情志顺,即无抑郁亦非亢奋。其四,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此为肝肾二脏之气的闭藏与疏泄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肝硬化病程中,常表现为肝气机之疏泄失常,如疏泄太过或不及,或不循常道等,当予理肝,或谓疏肝解郁,或谓疏肝理气。对于肝气,视其虚实,当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有序。升肝之药,黄芪当为首选,其次有升麻、柴胡、防风、蝉衣、僵蚕,降肝之味有黄芩、大黄、姜黄、白蒺藜、猪苓和泽泻之属。方剂中如升降散《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具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亢盛之阳,非此莫抑;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典型医案
患者王某,男性,50岁,因腹胀、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1年余而多次就诊于多家医院,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肾病综合征。住院期间,予中西对症支持治疗后,因经济问题,自动出院。其后间断在科室门诊治疗。现神清,精神差,腹胀,双下肢及腰骶部重度水肿,阴囊水肿,活动后觉气促、疲倦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量少,约880mL/天,舌红苔白腻,脉弦,舌下络脉青紫。
诊断:(肝肾气虚,瘀血阻络,水湿内停型)鼓胀。(肾气亏损,三焦壅塞,精微失约型)水肿。
治则: 鼓胀:燮理体用,燮理气机,和络逐瘀,升厥阴之阳,起陷水浊之脾阳;助发肾阳之困,降太阴之阴,使水浊之邪化而有利。水肿:温阳化气而固摄精微,行水化浊而剔除阴毒。
治疗:首诊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肾阴为治法,先服用甘露消毒丹方加减3服。
3天后二诊:患者腹胀,水肿消退不明显,胃纳可,夜寐可,尿量约1400mL /天。舌质淡苔薄白,脉涩。中医调整以温肾行水,活血化瘀为主,方以金匮肾气丸化裁。
三诊用肝硬化号方加减:黄芪10g,当归10g,丹参15g,鸡内金20g,郁金20g,白芍15g,西洋参10g,茯苓20g,白术20g,柴胡10g,黄芩15g,防风10g,蒺藜15g,鳖甲30g,浙贝30g,土鳖12g,甲珠12g,三棱6g,莪术10g,桃仁15g,泽兰15g,茜草20g,佛手15g,仙灵脾15g,知母15g,猪苓60g,泽泻30g。患者共服用肝硬化1号方15剂后,症见无腹胀、乏力,尿量约2500mL/天。查体双下肢无水肿。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按 该病辨证思路为肝气虚而及阳,在气机调畅方面,肝为气之治,肝气虚衰,疏泄不及,多见升而不达,出难泌摄,故阴精难以输布,清浊混杂,衍生多端。在精微生成方面,肝脾两脏一体,脾为门静脉系肝脏,肝脾二气共同完成精微物质的化身,舒布,排泄等。现肝气虚衰,精微生成不足,故可见诸端变证。肝脾一体,与元气和水液通路三焦,和水液代谢的关系密不可分。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肾主封藏主入多静,肝主疏泄主出多动,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精宜藏而不宜泄,命门火宜潜而不宜露。现肾精泄而不藏,命门火衰,气化难能,清浊不分,终致变症丛生。方中黄芪、西洋参补肝助肝,燮理体用。西洋参为阴阳之药,主一身之气阴,取体用同调之意;黄芪补肝气,助肝升,两药合用,共为君药。以量小清轻合肝之常性,有和肝之求。柴胡、黄芩,防风、白蒺藜既助肝之升,又有监肝升太过,有升已而降之意,且柴芩相伍,升清阳,降浊阴,调转厥阴少阳、燮理阴阳升降之枢机。防风、白蒺藜一升一降,燮理气机,共为臣药。甲珠、土鳖虫、三棱、莪术为化瘀重剂,取其量轻和络逐瘀,也为臣药。更兼丹参、郁金、桃仁等化瘀轻剂,强化和络逐瘀之效,为佐药。仙灵脾温肝助肝;浙贝母,鳖甲软坚散结;茯苓,白术健脾和胃;当归,白芍补肝养肝;佛手疏肝理气;知母苦寒,归肺、胃、肾经,其意有: 监制黄芪之温;有制其所不胜而畅其性之意; 取其润,合西洋参、当归、白芍为肝升之用。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而兼以护阴。以上诸药共为佐使之用。此医案立“燮理体用,燮理气机,和络逐瘀,升厥阴之阳,起陷水浊之脾阳;助发肾阳之困。降太阴之阴,使水浊之邪化而有利”之治,终有所获。

降脂解酒治肝病

 (2022-09-23 09:18:37)[编辑][删除]

泸州为暑湿之地,患者长期饮酒,而酒为膏粱之品、湿热之性,湿热蕴结中焦,肝气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偶见肝区隐隐作痛;肝气郁结,肝气盛乘脾,脾失健运,故见饮食不佳;饮食减少,水谷精微生化乏源,故见乏力等症状,当属于中医“胁痛”的范畴,现代医学上是酒精性肝病轻症范畴。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院内制剂枳葛口服液,嘱咐他尽量少饮酒、规律饮食。连续服用3个月后,王先生复查肝功能正常,血脂及肝脏脂肪含量明显下降。“这真是个好东西,我现在偶尔还是要喝些酒,但用了枳葛口服液,酒后胃里不难受了,也没有醉酒后的症状了。”王先生说道。

枳葛口服液是四川省名中医孙同郊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由枳椇子、葛根、青果等多种药食同源的中药加工而成。其中枳椇子有解酒毒、生津解郁、通脏腑二便的功效;葛根有醒脾升清、解酒毒的作用;青果有清热、生津、解毒的效果,整个组方具有清泻并举、攻补兼施的功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它对于酒精性肝病患者在恢复肝功能、降脂、解酒方面均有较好疗效。酒前服用有预防作用,酒后服用可治疗酒精性肝病,在临床上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喜爱。

关幼波治肝学术思想(转)【草根一生】

 刘华宝治疗肝硬化经验 (2015-06-09 15:55:0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关幼波治肝学术思想
——纪念恩师关幼波逝世10周年
徐春军 王琮

    吾师关幼波,原名关霖,生于1913年4月,2005年5月在京逝世,至今恰10年。关老16岁起开始在父亲坐诊时为父亲抄方子,逐渐接触中医理论,自学中医经典。24岁开始,正式从父临床学习,并逐渐代替父亲出诊,药方经过父亲检查后再交到病人手中去拿药。至1943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取得了行医执照。1944年正式操岐黄之术,开始了治病救人的中医生涯。关老一世为医,勤学钻研,是北京中医医院建院以来对中医界最有影响力的名家之一,是国家首批名老中医,是我国国宝级中医大师。他的许多遣方用药方法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惠及广大患者,被誉为“肝病克星”。现将主要学术观点分述如下:

    十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之一,自古沿用至今。关老循古不泥,在长期临床实践生涯中,重视气血辨证,突出气血在辨证施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百病生于气”、“血为百病之始”,力倡十纲辨证,即以阴阳为总纲,下设气血、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关老认为,从病因来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内因是指人体的正气,而正气的物质基础,在于气血的充实与条达。疾病发生的病理及其发展转归,都以气血为枢机,辨证的过程中应重视气血。在治病的过程中,也应重视调理脏腑气血,即所谓“治病必治本,气血要遵循”。

    痰瘀学说

    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浊阻络,可导致血行不畅,而血瘀日久阻滞气机,气滞血瘀,气不行水,水津不布,酿而为痰。痰瘀互结,胶固不化,造成人体脏腑功能的进一步失调,使病情更加错综复杂,形成“顽症”、“重症”、“怪症”,临床辨治应不忘化痰与祛瘀。本学说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尤其对疑难杂重证意义更为重大。

    此外,关老提出治黄三法: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其中提到治血与治痰在黄疸治疗中的重要性,也是对痰瘀血说的一种应用。

    虚病学说

    一般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邪是外因,是条件;正是内因,是根本。任何疾病的发生,不外邪正相争的过程。关老非常注重正虚的原因,强调要分清“因虚而病”还是“因病而虚”,前者应以扶正为主,后者应以祛邪为主。

    在临床用药上,关老比较重视疾病的内因,顾护正气。急性肝病多正气未虚,关老在治疗急性肝炎的过程中,先攻后补,初期以祛邪为主,在恢复期则加用健脾疏肝丸、滋补肝肾丸以扶正补虚。对于慢性肝病的治疗,关老不建议使用大量清热解毒药,而主张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关老提出以扶正为本为常法,以逐水为标为权变,勿以舟车丸等峻猛逐水之药,勿以水蛭、虻虫等破瘀攻伐之药,扬汤止沸徒伤其正。而应见水不治水,以扶正为主,健脾益气以扶正,气旺中州运,而水行自利。

    “牡丹是花中至善,肝疾乃病中至恶”,关老一生将世界难题之一的肝病治疗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倾尽毕生精力进行研究,为中医要治疗肝病做出极大贡献,也为解决肝病治疗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关老被誉为“国医泰斗,岐黄圣手”,而他也确实当之无愧。继承和发扬关老的学术思想,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仅是对关老最好的怀念,更可惠及更多的患者,造福肝病病人。

纪念一代“明”医关幼波先生
孙凤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逢牡丹花开,睹物思人,总会怀念肝病界的老前辈、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创始人之一——一代“明”医关幼波先生。牡丹是关老生前的挚爱,关老热爱牡丹有他的道理,“牡丹是画中至善,肝疾乃病中至恶,以牡丹扬善,以治肝抑恶”,这正是他人生的追求所在。至今中医院肝病科门前的花圃仍然种植了牡丹以纪念京城名医关幼波先生。

    2014年是我行医生涯的转折,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肝病二十余载后,我有幸调入久负盛名的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工作。来到中医院仅仅数月的时间,每每与中医院的同事闲聊时,话题总会转移到关老身上,不管是肝病科还是非肝病科的同事,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后勤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提到关老时都是由衷的敬仰和赞叹。不仅是他的医术,更有他的为人,他的品格,他的性情,他的轶事,让每一个人都充满了敬意和怀念。

    第一次走进肝病科门诊,迎面墙上悬挂着一张关幼波先生的照片,虽然从未跟随关先生出诊学习,但是他的面容竟是如此熟悉,蓦然感到,关先生的名字、关先生的形象,关先生的学术思想早已化入骨髓,多年来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恐怕不仅是我,肝病界的很多同行可能都有同感。4月底,适逢全国第十六次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钱英教授在回顾中医肝病31年发展历程时,动情地说“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走过了31年的艰难历程,我们不会忘记和永远怀念已经故去的,为学会建设发展、学术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关幼波、孟宪益、胡肇椿等专家学者。在随后的学术报告中,众多的讲者一遍又一遍提到关幼波先生的学术思想对临床的指导价值。当关幼波先生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在耳边回响,也一次又一次在我的内心产生强烈的撞击。关先生的传奇经历,给他带来无数的赞誉,“松柏精神,云水风度”是他品格的象征,“疑难杂病的克星”是对他高超医术的概括,“国医泰斗,岐黄圣手”是对他医学贡献的总结,“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交亲善大使”则是对他传播中医文化的美誉。作为一名医学的从业者,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关先生的人生座右铭“儒乃达儒,医是明医”。医不在“名”而在“明”,行医要明医理,明人心,明人情,这是关老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更是我们肝病后学的行医准则。

    2005年5月,正是牡丹盛放时节,关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的精神风度,他的学术思想永存人间。“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在这个牡丹盛开的季节,站在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这片中医肝病的沃土上,追忆关幼波先生为中医肝病做出的巨大贡献,不禁心生感慨,如果关先生健在,面对肝病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该是多么欣慰啊!

    谨以此文纪念关幼波先生逝世十周年。

王绵之谈逍遥散【草根一生】

  关幼波治肝学术思想(转)【草根一生】 (2015-06-17 04:17:3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王绵之谈逍遥散【草根一生】

王绵之方剂学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说到了逍遥散,认为是柴家后生,柴归汤的简化版。局方中逍遥散之主治有“往来寒热”一症,与少阳病之寒热往来相同否?王绵之先生认为,此为内伤的往来寒热。特点为热是自觉症状,而且,燥热比较明显,但量体温并没有变化。这是由于气血两虚、气不足而肝气又郁而生热,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之谓也。为何为产生寒热呢?肝为肺所制,肺主皮毛。当肝气过旺时,肺气受伤,不能抵御外寒,所以就寒;寒之后,皮毛收缩,里面肝郁之热不得透泻,故又热也。另一方面,肝郁之后可以生风而致寒,此寒非外感之寒,只是自己感觉到寒而已。有的病人自述身体里面向外面放凉气,甚者,连手指骨节都往外冒凉气。薄荷少用入肝经,可以散肝热。有用桂枝易薄荷者,从舒肝考虑,乃为加减,与原方之薄荷之用,不同也。

肝火小议【草根一生】

   王绵之谈逍遥散【草根一生】 (2015-06-16 07:24:31)[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张介宾注《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其气刚强,故能捍御而使之候外。”即便是不在夏天,肝火也容易旺盛,出现肝阳上亢的症状,更别说在火热的夏天了。肝火多表现为头痛、脸色红热、心烦易怒、口干、咽疼、小便发黄、大便干结等等。另外,“肝木容易克脾土”,因此肝火旺盛,还容易导致脾胃功能不佳,出现食欲减退等。这时候可以选夏枯草、桑叶、菊花各3克,用热水泡茶喝,当然,也可以用冰糖或蜂蜜来调调味。这个方子是一道典型的“凉茶”,可以祛肝火,但是要注意这道茶可不要长期饮用。

    《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张介宾注《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其气刚强,故能捍御而使之候外。”即便是不在夏天,肝火也容易旺盛,出现肝阳上亢的症状,更别说在火热的夏天了。肝火多表现为头痛、脸色红热、心烦易怒、口干、咽疼、小便发黄、大便干结等等。另外,“肝木容易克脾土”,因此肝火旺盛,还容易导致脾胃功能不佳,出现食欲减退等。这时候可以选夏枯草、桑叶、菊花各3克,用热水泡茶喝,当然,也可以用冰糖或蜂蜜来调调味。这个方子是一道典型的“凉茶”,可以祛肝火,但是要注意这道茶可不要长期饮用。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3/34/343A5B0CC68607572E2585DCBEB39DE6.jpg                                                                                                               枸杞叶 又名枸杞尖、枸杞菜、枸杞芽、枸杞头、枸杞苗。 中医认为枸杞叶性味苦、甘,入肝、肾经,有清退虚热,补肝明目,生津止渴之功,适用于肝肾阴虚或肝热所致的目昏、夜盲、目赤涩痛、视力减退、热病津伤口渴等。《食疗本草》言其“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日华子本草》言其“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本经逢原》言其“能降火及清头目”。枸杞嫩芽,味苦中带甘,也可当食品。元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卷上“种枸杞”言“嫩芽叶可作菜食”。《药性论》言枸杞芽“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言“枸杞叶二两,鸡蛋一只,稍加调味,煮汤吃,每日一次,治急性结膜炎”。《滇南本草》言“枸杞尖作菜,同鸡蛋炒食,治年少妇人白带”。营养分析表明,本品含维生素C、甜菜碱、肌甙、琥珀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丝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本品可凉拌、氽汤、煮粥、炒食等。现介绍几则食疗方,供选用。

    枸杞苗粥:枸杞苗5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枸杞苗择洗干净,切细;粥之,待熟时调入白糖、枸杞苗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清退虚热,补肝明目,生津止渴。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虚烦发热,头昏目赤,津伤口渴,牙齿松动疼痛等。

    杞芽羊肾粥:枸杞芽250克,羊肾1只,羊肉100克,大米100克,葱白2茎,细盐少许,生姜3片。将羊肾去内膜,细切;羊肉洗净、切碎。枸杞芽水煎去渣、取汁、同羊肾、羊肉、大米、葱、姜等煮粥,待熟时调入细盐,每日1剂。可益肾阴,补肾气,壮元阳,适用于肾虚劳损,阳气衰败,腰脊疼痛,腿脚萎弱,头晕脑鸣,耳聋,阳痿、尿频或遗尿。

    杞芽包菜粥:枸杞子芽、包心菜各50克,大米50克。粥之,待熟时调枸杞子芽、入包心菜、调味品等,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连续3~5天。可健脾和胃。适用于慢性胆囊炎脘腹胀满,纳差食少等。

    杞芽猪肝羹:枸杞芽250克,猪肝150克,调味品适量。将枸杞芽洗净,猪肝洗净、切片、勾芡、锅中放植物油滑锅后,下猪肝煸炒至变色后,下枸杞叶及葱、姜、盐等,炒熟服食,每日1剂。可补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及肝热所致的目昏,夜盲,目赤涩痛,目生翳膜等。

    凉拌二芽:枸杞芽、绿豆芽、调味品各适量。放入沸水中氽片刻,取出,加葱花、姜末、食盐、味精、食醋等拌匀服食,每日2次。可清热利湿,通淋止痛,适用于外感肺热咳嗽,肾盂肾炎小便淋涩,灼热刺痛等。

舒肝排毒消气穴

 刘华宝治疗肝硬化经验 (2019-12-01 04:09:58)[编辑][删除]

 

怒伤肝

 肝为女子先天之本,肝的藏血,肝的疏泄,都是女子非常依赖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也显示,肝小叶中丰富的血宝,不仅可以贮藏血液,还能调节血量,佐证了中医肝藏血的理论,而且还有维持血糖平衡的作用。

中医又说,怒伤肝,暴怒大怒都会对肝功能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伤害,影响肝的藏血和疏泄。

《黄帝内经》很早就有“怒则气上”的观点,人在火冒三丈时,愤怒的情绪会导致体内的“气”失去平衡,逆乱出错,上冲于脑,引起头晕,目眩,胁胀痛,甚至耳鸣,目赤,昏厥等症状,扰乱肝的正常工作。

并且,暴怒还会降低肝的解毒能力,抑制肝分泌胆汁,减少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以至于中医有“生气如服毒”的说法。

生气已经这么伤感了,但很多人不知道,还有一种情绪,比生气暴怒更伤肝,女人的内分泌失调,痛经,乳腺病等等,都和它脱不了干系。

02比怒更伤肝的是,忍气吞声

肝有肝气。可以理解为是肝的精气与功能,肝气的特点是激情澎湃,勇猛冲锋。它喜欢自由自在,尽情释放,反过来最讨厌的就是压抑,淤堵。一个人有了气,忍气吞声,发泄不出去,那么肝气也就被堵住了,于是肝郁气滞。好像一罐汽水,你不停摇晃,里面的气就会涌动,但是被盖子堵死了,于是越积越多,好像要炸锅。

肝气堵的时候就是类似的情况,胸口会感觉闷闷地说不出的难受,轻则闷闷不乐,重则抑郁,这样憋出来危害,比暴怒对肝的影响更大。

3女人病,很多是“憋”出来的!憋出内分泌失调

[转载]忍气吞声比暴怒更伤肝!灸4大消气穴,赶走内分泌失调、舒肝排毒

女人最怕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会影响女人的排卵,受孕,气色皮肤等等,都会受其影响。

内分泌失调和什么有关呢?主要是卵巢,而卵巢所在的位置——小肚子,正好与肝经交汇。

因此人一旦闷闷不乐,肝气郁结,卵巢这里的气血也必然受影响,干扰其巢功能和内分泌,那么排卵,受孕,经期等等,都跟着遭殃了,痛经,不孕不育什么的也就不足为奇。

憋出乳腺病

乳腺病部分原因,由于女子乳腺的位置,恰巧与肝经遭遇。乳腺本就是气血集中的区域,加上现如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女子更容易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自然很容易导致女子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等,包括乳腺癌成为女子第一大癌症,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憋出胃病

肝经虽然不过胃,但五行中肝木脾土相生相克,一旦肝气郁结,脾胃功能跟着也就委靡了。好比生气了人会没胃口,消化能力变差一样。但这也给了我们启发,有胃病的人,除了艾灸养胃穴外,不妨试试艾灸一些疏肝理气的穴位。

4艾灸,提高消气能力



生活中,你的家人,朋友,舍友,同事,领导,包括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大家在相处过程中,难免做一些或者说一些让彼此不开心,甚至窝火的事。

多数时候,为了维持家庭或者工作的和睦,人们不可能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你的肝经,卵巢,乳腺,就会经常因为肝郁气滞而受伤。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艾灸,因为比起其他一些方法,艾灸消气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我们看有的人,生气可以生很久,念念不忘。而有的人前脚生完气,后面很快就忘记了,没心没肺。

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要消除肝郁气滞,核心还是我们自己,你的体质决定了你有没有豁达的情绪,能不能快速消气。而艾灸一些特殊穴位,可以帮助我们调节经络,疏导气机,长期灸还会使人拥有更加心平气和的情绪,用来消气再适合不过。

4个消气穴,让你不再“忍气吞声”

头顶百会穴

[转载]忍气吞声比暴怒更伤肝!灸4大消气穴,赶走内分泌失调、舒肝排毒

当你的情绪不好,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失眠等情况时,温灸头顶,有助于排气。

因为头顶有个百会穴,专门调节人的情志,提神醒脑。

胸口膻中穴

[转载]忍气吞声比暴怒更伤肝!灸4大消气穴,赶走内分泌失调、舒肝排毒

闷闷不乐时,揉一揉胸口,往往会舒服不少,全因为这里有个膻中穴。

膻中也叫“上气海”,能通达身体内外,调气宽胸,是调理气病的要穴。平时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都可以灸膻中,缓解身心压力。

小腿足三里

[转载]忍气吞声比暴怒更伤肝!灸4大消气穴,赶走内分泌失调、舒肝排毒

所谓足三里,即“ 理上、理中、理下” 。

肝和胃同属于中焦,艾灸足三里,除了养胃,对肝脏也有好处。

且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好,肝血才足,肝气才能有力,容易冲破束缚。

所以经常艾灸足三里,不仅能补益脾胃,还能疏肝消气,养护肝脏。

足面太冲穴

[转载]忍气吞声比暴怒更伤肝!灸4大消气穴,赶走内分泌失调、舒肝排毒

太冲穴在人体足厥阴肝经上,是人体重要穴位之一,肝经的原穴。

人生气之时,太冲这个肝经的原穴便会显现出一些信号,表现为有温度或色泽发生变化、压痛感,对外界更为敏感,甚至其软组织的张力发生异常。

中医说气走肝经,而太冲又是调控肝经气血的重要,艾灸太冲调节情绪,效果不要太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