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少军运用针灸治疗皮肤病临证心得

(2022-08-04 15:33:09)

摘自2022-8-3中国中医药报
吴洁 中国中医科学院
得了皮肤病,90%的人首选涂一点药膏,有些皮疹确实可以消除,这些皮肤病大多是初发、偶发或较局限的皮损。但是还有一些皮肤病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涂了药膏就改善,不涂就又复发了,甚至比原来更严重;或者这个部位的皮损消失了,其他部位又出现了。皮损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皮肤就是五脏六腑的镜子,反映内脏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肝失疏泄,血液瘀滞,脸上色泽晦暗,目眶发黑、双目无神、长黄褐斑;肾虚会导致先天性、色素性慢性皮肤病,雀斑、黄褐斑、色痣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皮肤问题,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脾虚水湿代谢出问题,还会出现眼袋、黑眼圈、水肿;肺气不足,肌肤失养,则皮肤粗糙,干燥无光,毛发憔悴枯槁。针灸治疗皮肤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王少军主任医师常用的治疗方法,毫针直接刺激皮损局部以治“标”,调理脏腑功能以治“本”,标、本兼治治疗皮肤病,是一种临床疗效可靠、远期疗效好,绿色、有效的外治法。
诊疗特色
王少军临床治疗皮肤病,采用局部治疗,结合整体调理的理念。局部治疗,祛邪治“标”,外病内治,调理阴阳以治“本”,同时注重心身同治。针刺取穴多以天-地-人三才配穴法取头面、躯干及四肢的穴位,以脏腑经络辨证取穴结合病情选取特效穴、董氏奇穴、腕踝针、八卦脐针、“十三鬼穴”等,从而标本兼治,心身同治,根据发病部位皮损特点、患者体质配合火针、拔罐、放血及灸法、刮痧等。
对针灸适应症的皮肤病,通过及时、正确、持续的治疗大多可以得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但疾病的反复发作是慢性皮肤病的一大特点。往往与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心态、生活工作压力密切相关。中医调护以避风寒、节饮食、调情志。避免食用热带水果、火锅、酒及辛辣油腻刺激之品。保持室内环境清洁,使用取暖设备时宜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避免使用地毯,不饲养宠物等。同时避免过度搔抓,滥用药物,使用碱性洗涤剂等。建议穿全棉类柔软宽松衣物,避免穿着人工合成材料的衣服。调整生活作息及建立良好心态、自我疏导,方能促进疾病痊愈并维持健康。
王少军在针灸临床治疗皮肤病时,通过“调形”,修复局部组织的病变;通过“调神”恢复脏腑经脉气血的协调。二法共用,形神并调,达到“标本兼治、身心同治”的目的。临床“调形”先要观察皮肤病在体表的表现特点,再在局部施以治疗。即针对不同部位的病症,视其位置、大小、深浅、软硬等情况,采用不同的针灸法,如火针、艾灸、刺血、拔罐、毫针围刺等。“调神”,强调精神因素对人体的影响,选穴上重视头面部穴位、督脉、任脉对神的调整作用,重视腹部(脐针)、背部腧穴(膀胱经)的使用。且强调重视医者的“守神”和患者的“候气”的相互协调。
典型医案
刘某,男,43岁,2022年7月8日初诊。诉胸部成族水泡,皮损处灼痛感3天。该患于一周前,胸、背部时有跳痛、抽痛感,三天前发现胸部灼痛感明显,继之出现成族水泡,三天来皮损面积逐渐扩大,伴有左侧胸部、背部及左上肢内侧、外侧放散痛,口服卡马西平疼痛无明显改善。患者自述平素时有焦虑状态,睡眠不佳,饮食可、二便自调,查舌质暗红、散在瘀斑,苔薄白,脉弦。
皮肤科体检:胸部膻中穴附近有大小不等的成族水泡(5×5cm),水泡周围皮色发红。
诊断:(肝郁湿热型)蛇丹(西医称为带状疱疹)。
治则:针灸治疗,口服中草药。
火针治疗:分别在胸部成族水泡的前部(蛇尾)、背部胸椎1~6之间寻找阳性反应点,施以火针散刺、配合拔罐,在龙眼穴双点刺。起罐后,用酒精棉球擦净该处,不必包扎。点刺龙眼穴,挤出黄色液体或血液3滴(黄豆粒大小)。
毫针刺:中府双、风池双、安眠双、神庭、承浆、内关双、太冲双。患者仰卧位,神庭穴、承浆穴平刺2~5mm,风池双、安眠向鼻尖方向直刺0.5~1寸,中府双、内关双、太冲双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3次/周。
中成药:板蓝根冲剂,10g/次,3次/日口服。逍遥丸,30粒/次,3次/日口服。
7月13日二诊:病人针灸治疗2次,胸部灼痛及内心焦躁的感觉明显改善,但昨日患者左上肢内侧多处出现成族水泡,伴有左胸部、背部胀痛,施以火针点刺上肢内侧最后出现水泡的部位(蛇头)、上肢内侧水泡较多的部位、胸椎6棘突下,可配合拔罐治疗;毫针刺取穴及针法同上。口服药同上。
7月20日三诊:病人二诊后针灸治疗3次,皮疹均结痂,无新增皮疹出现,现患者背部、左胸部胀痛,施以毫针刺治疗,取穴:胸椎1~6华佗夹脊穴、肩中俞左、秉风左、中府左、内关左、侠溪左、龙眼穴双。患者右侧卧位,夹脊穴、秉风左、中府、内关直刺0.5~1寸,肩中俞向肩峰方向平刺0.5~1寸,侠溪、龙眼穴平刺。配合电针治疗(华佗牌电针治疗仪SDZ-,疏波/密波:2Hz/10Hz), 胸椎1~2夹脊穴与肩中俞左、胸椎5~6夹脊穴与秉风左,电针刺激强度以患针能耐受为度(2~4mA); 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3次/周。口服药同上。
7月29日四诊,病人三诊后治疗5次,皮损完全消失,前胸、后背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睡眠明显改善。
按 本案突然发病,疼痛剧烈,皮疹主要分布于手三阴经:肺经、心包经及心经循行部位。本次发病与精神、情志因素关系密切,为肝郁不舒、火热炎上、心肾不交所致。在整体治疗过程中,结合疾病的发病原因、中医辨证、以及皮损发生部位的归经,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治疗手段、选穴及补、泻手法,以达到“标本兼治、身心同治”的效应。
患者初诊时,施以火针点刺或散刺龙眼穴及龙头、龙尾治疗,是急者治其“标”的方法。龙眼穴位于小肠经脉中,属于经外奇穴。小肠与心相表里,心经属火,主血脉,火针点刺,能泻心火又可活血化瘀通经络。在疱疹发生部位的前(龙头)与后(龙尾)火针散刺,再加火罐充分祛其恶血,使湿热火毒之邪能随瘀滞之血而出,给邪以出路。这不仅能控制病情,而且能去除病原,所以它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控制病势的发展,俗称“截法”。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激活引起的皮肤感染。病毒主要侵犯感觉神经,在相应感觉神经节段可能引起疱疹并伴发严重神经痛。本例患者采用胸椎1~2夹脊穴与肩中俞左、胸椎5~6夹脊穴与秉风左,电针治疗,可改善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神经痛症状。针刺中府双、风池双、安眠双、神庭、承浆、内关双、太冲双、侠溪左舒肝解郁、宁心安神以治“本”。

肖定远祛湿解毒治皮肤病经验

 (2022-08-13 14:09:11)[编辑][删除]

摘自2022-8-12中国中医药报
陈慧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黄宁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素问•调经论》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在临床治疗中,精准把握扶正和祛邪,既能固护人体正气,又能防止闭门留寇。祛湿解毒,本为祛邪之意,常作为皮肤病急性期治疗的主法,重在解毒,避免邪毒内攻脏腑;而在疾病的慢性期,则是以健运脾胃、调和气血为主,祛湿解毒为辅,重在祛湿,使毒无所附,为扶正以祛邪之意,与前者殊方同致。因此,祛湿解毒法不拘泥于祛邪,非一味猛投苦寒,可广泛运用于临床,闽医萧氏皮肤科流派力倡之。
全国名中医肖定远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是闽医萧氏皮肤科流派力倡者。他认为湿毒为患,无论外感或是内伤,皆贯穿皮肤病的始终,影响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主张运用祛湿解毒法治之,临床疗效甚佳。笔者结合该流派临床实践,刍议祛湿解毒法的内在涵义与临床运用。
理论渊源
湿毒的定义 《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有“阳明在泉,湿毒不生。”“湿毒”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与寒毒、热毒、燥毒并称,原指湿气与毒邪相挟伤人。关于毒的概念,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提出毒为五气之极,作致病因素之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指出:“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则将毒作病理产物之解。《寓意草》载:“疮疡之起,莫不有因。外因者,天时不正之时毒也,起居传染之秽毒也。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也,郁怒横决之火毒也。”喻嘉言将毒邪分内外,丰富了毒的内涵,其认为毒或为外感疫疠之气,或因六淫过极演化,或是火热内蕴而成。近代医家创郁毒、痰毒、癌毒等病因概念,又将毒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中医之毒,外指疫毒、药毒、食毒、虫毒或六淫亢极成毒,内指水湿、痰饮、瘀血、火热等病理产物积冱成毒。而湿毒之义,有广狭之分,狭义上指湿邪积蕴不解而成毒,广义上则指湿邪能与它毒相加为害,包含了致病因素与病理产物两个层面的内容。
湿毒的论治 在隋代之前,湿毒极少作为某个疾病的病机被具体描述,直至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明确提出,狐惑、久恶疮、时气发黄、伤寒脓血利等病候,皆因“湿毒气盛”,强调湿毒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关乎湿毒的论治,更是鲜有记载。明清以后,随着温病学的兴起及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湿毒论治方面的学术争鸣才逐渐拉开序幕。
明代大家陈实功认为外科疾病应内、外治并重。外治主张“使毒外出为第一”;内治则重视脾胃气血,提出“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反对一味地祛邪。其著作《外科正宗》指出:“合谷疔……此手阳明、胃经湿毒攻注作痒,痒热焮疼,初起挑破,贴蟾酥饼膏盖,金黄散敷之。”又云:“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外臁多服四生丸,内臁多服肾气丸妙。”清代名医陈士铎认为,湿毒害人,湿为元凶,热次之,故治疗湿毒足疮之时将祛湿作为主法,方用除湿解毒汤,其《洞天奥旨》载:“湿毒之疮……治之法,必须去湿为主,而少加杀虫之味,则愈病甚速,转不必解其热也,盖湿解而热自散。”叶天士创湿毒俱盛证的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吴鞠通治疗杨梅疮,以败毒为首要,《温病条辨》云:“阳明温毒,杨梅疮者,以上法随其所偏而调之,重加败毒,兼与利湿。”
湿毒致病广泛,下注肠腑,可发为便血,着肝伤络可发为黄疸,郁于肌肤可发为疮痈。祛湿解毒法在近现代普遍被应用于各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是皮肤科领域。癣菌疹属中医“湿毒疡”范畴,赵炳南教授指出,此为体内湿热停滞兼感外邪所致,并善用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法治之。汪受传教授认为,儿童期的特应性皮炎辨证以湿热毒蕴为多,治疗重在化湿。李思敏等则提出白塞氏病的病机以湿毒为中心,祛湿解毒法应贯穿始终。
毒可助湿为虐,湿有留毒之弊,二者互为因果,胶结为患,使疾病缠绵不愈,这是难治性皮肤病的关键病理因素之一。祛湿或解毒孰为先,扶正或祛邪孰为主,应在全面审察病机之后,权衡利弊,方能定夺。
治法治则
湿毒邪气兼具湿与毒的特性。湿性黏滞,则气机欠畅、病程绵长;湿性趋下,则病位多在阴部。湿邪致病,较为和缓;而毒性暴烈,常骤然而病,变证迅速,重则直攻脏腑,陷入于凶险之中。《医门微言》云:“毒附湿则为灾。”二者相加,使病情复杂、预后不良。
湿毒致病,首分外感与内伤。外感多与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的变化或起居不慎相关;内伤则归咎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障碍等。闽医萧氏皮肤科流派认为,疮疡的产生,多以感受外邪为先,但本质关乎气血虚弱。湿毒所致皮肤病,初起邪毒盛,正气足,二者势均力敌,法当祛邪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演变为邪盛正衰,则应以扶正为主法,攻补兼施。祛湿解毒法虽属祛邪法范畴,但并非仅强调祛邪,而是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特点灵活调整用药,通过匡扶正气以祛邪外出的方式,亦与之殊途同归。
外受湿毒,首辨寒热 人体皮肤与外界相通,在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中,外感风、湿、热、虫、毒等独占一隅,且多相兼为害。外受湿毒常合并它邪致病,从而改变疾病的走向,如湿毒合并热邪可从火热化,使热毒炽盛不退;湿毒合并寒邪可从湿浊化,使阴毒结聚不散。《医宗金鉴》言:“痈疽原是火毒生。”在影响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中,火毒、热毒最为常见,故湿毒外感多从火热化。八闽之地,依山傍海,气候潮湿闷热,易生湿、热邪气,若久居于此或起居不慎,湿热之邪侵袭而入,与气血相搏,壅盛不散,湿热毒郁滞肌肤,周身可泛发红斑、水疱、糜烂、渗液,甚者出现发热、便黏溲赤、舌红苔黄腻等症状。针对此湿热毒盛之证,肖定远因地制宜,结合福建地域特点,拟解毒渗湿汤、清解燥湿汤等经验方,一用即效。肖定远尤其重视清热解毒药物的应用,在热毒炽盛时,多用栀子、蒲公英、鱼腥草、板蓝根、马齿苋之类清热解毒,同时不忘燥湿祛邪,常投土茯苓、绵萆薢、薏苡仁、泽泻之类,使湿祛而毒无所附。
陈实功有言:“药难执方,全在活法,大抵关节首尾,俱不可损伤元气、脾胃为要。”笔者认为,清热祛湿解毒药物多为苦寒之品,易伤脾碍胃,宜中病即止。此外,临床上虽湿热证多见,但亦存在少数因淋雨涉水,或久处空调环境,致寒湿阴毒客于肌腠者,更不可盲目使用。综上,外受湿毒,当首辨寒热,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切不可寒寒热热。
内蕴湿毒,责之脾胃 《外科正宗》记载:“气血壮而脾胃盛。”脾胃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全赖脾胃功能的健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虚弱,无以运化水液,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水湿停聚,蕴久不解,化热成毒。
顾护脾胃、调和气血是闽医萧氏皮肤科流派的重要学术思想。肖定远指出,人患疮疡,气血耗伤,脾胃不足,不能化生气血,使肿疡难以化脓,溃疡难以收口,正不敌邪,毒郁于内,使疾病久久不愈。
疮疡初起,多呈一派湿热毒盛征象,世人便善投银翘散、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寒凉克伐之剂,若不注意中病即止,则易败伤脾胃气血,使邪毒深陷。
笔者临证之时,常根据病情的需要,在疮疡的初、中期酌加健脾益胃之品,如太子参、茯苓、白术、白扁豆等;对于疮疡后期或体质虚弱者,更是注重培补后天、复元益气,多用黄芪、党参之类,同时佐少许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之品以助运化。肖定远则重视气血,善用气血调和药物,补血不忘活血,养血兼有补气,补益结合祛邪,视病情斟酌用量,以达气血双补,平衡协调。
临床运用
湿疹 肖定远治疗湿疹,主张按阶段论治。关于急性湿疹,《金匮要略广注》载:“浸淫者,湿渍之状,脓水流处,即溃烂成疮,故名浸淫疮,是湿热蕴蓄而发者。”肖定远认为,本病多系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摄,恣食辛辣炙煿之品,湿热内蕴,加之复感邪毒,客于肌肤所致。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风、湿、热气盛,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外因,故治疗时以祛风清热、解毒利湿为法,根据三邪孰轻孰重调整用药:风重者,宜祛风除湿;湿重者,宜健脾除湿;热重者,宜清热凉血解毒。
对于顽固的慢性泛发性湿疹,虽核心病机多为血虚风燥,但不可忽视湿毒对病情的影响。章虚谷云:“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慢性湿疹患者,多因脾虚失于运化,湿浊内停,复感火热毒邪而发病。湿邪伤人,多在卫分与气分,而火热毒邪能挟湿入营血,燔灼津液,耗伤气血,正虚不得托毒外出,邪毒留恋,所以皮损肥厚难消,病势缠绵。黄宁教授每遇此病证,常在健脾、养血、祛风、润燥的基础上,酌加苦参、蒺藜、白鲜皮、地肤子、忍冬藤、秦艽、威灵仙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药物,使久瘀血分之湿毒得以清解。
银屑病 肖定远认为,银屑病的产生,外因为风寒湿热燥毒之邪侵袭肌腠,内因为禀素血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斑多出于血分,银屑病以红斑为基本皮损,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血分,常投凉血、活血、养血之药,疗效甚佳,形成了从血论治的辨证体系。
《丹溪心法》云:“血受湿热,久必凝浊。”银屑病以血热为病机要点,从津血同源的角度来看,血分病变可累及津液,血分蕴热,使津液运行紊乱,从而酿生湿邪,湿热蕴久成毒,使气血阻滞,脉络受损,渐而生瘀,湿、热、瘀、毒交阻于肌肤腠理,不得疏泄,表现为暗红斑块,鳞屑层叠,浸润肥厚,经久不退。肖定远提出,湿热瘀毒构成了顽固性银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治宜凉血活血、解毒化斑、健脾益气,故重用凉血活血药物,如丹参、赤芍、牡丹皮等,配以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当归、鸡血藤、白芍等养血活血;久病入络者,酌加僵蚕、全蝎、乌梢蛇等搜风通络之品;鳞屑油腻者,用茵陈、黄柏、泽泻、白术、薏苡仁之类清热解毒、健脾除湿。
天疱疮 针对天疱疮的治疗,肖定远主张分期论治。急性期以周身大疱,渗出结痂,热则痒重,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洪滑等为主要表现,多属实、属热,治宜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慢性期则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虚为本,湿热、毒热为标。因素体虚弱,或病程日久,或前期过投寒凉药物,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出现脾虚湿盛或气阴两伤之证时,治宜养阴益气,佐以清热解毒除湿。肖定远认为,脾胃盛则毒自解,健脾益气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寻常痤疮 青春期痤疮的皮肤损害以丘疹、脓疱为主,周围潮红,炎症严重时肿痛明显,或见散在的结节、囊肿,油脂分泌旺盛,常与脂溢性皮炎并见,可伴有口干、口臭、便秘、溲赤、舌红、苔腻等全身的表现。闽医萧氏皮肤科流派认为,此乃湿、热、毒蕴结之征象,系素体血热旺盛,或过食肥甘刺激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擅入营血,蕴结肌肤,使局部气血凝滞而发病,热邪郁久不解形成火毒、热毒,与湿相合为灾,阻碍病情向愈。肖定远言此时病位在肺、胃,病性以实为主,宜清泄肺胃、解毒通络,故喜投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连翘赤小豆汤等方剂。
此外,当痤疮发展为痰湿瘀滞型,多提示难治,而痰、瘀的形成与湿、热、毒密切相关。笔者学习肖定远经验,提出湿、热、毒久驻,必伤及脾肾,脾虚生湿,肾不主水,湿聚成痰,痰浊凝聚,皮脂分泌增加,津液代谢障碍,影响气血运行,久则生瘀,湿、热、毒、痰、瘀堵塞脉络,使皮脂不得排出而发病。故临证时应健脾除湿以绝生痰之源,补肾生精以绝粉刺发病之因,用二至丸合参苓白术散、消瘰丸加减,达健脾补肾、化瘀散结之功。
慢性荨麻疹 病程超过6周以上的荨麻疹称为慢性荨麻疹,属中医“瘾疹”范畴,常突然起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消退无痕,故中医认为它的产生与风邪有关。慢性瘾疹之风邪难祛,关键不在风邪本身,而在于湿、虚。风性本为轻散,与湿相合,得湿之黏腻,故久缠于人,加之虚不胜邪,则风邪稽留愈久。风邪致病,先伤卫气,而湿郁成毒,具峻烈之力,可挟风渐入营血,风湿毒聚,阻滞经络,血脉瘀阻,使瘾疹更难消散,故后期宜活血通络,使得血行风自灭,兼以健脾祛湿解毒,使风无所依附。
综上,肖定远辨治皮肤顽疾时,常分阶段论治,初期善用清热利湿解毒之品,祛邪外出,同时不忘顾护脾胃,中病即止,后期则着重补益气血,使邪去正复。
典型医案
仇某,男,26岁,2020年11月10日初诊。诉周身泛发红斑、鳞屑伴瘙痒8年,加重1个月。患者于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肢、耳部等处散在淡红色黄豆至花生米大小斑块,上覆少许灰白色细屑,伴有轻微痒感。未诊治,继而逐渐扩大、增多,周身见散在指盖至手掌大小暗红色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状如云母,瘙痒明显,在外多次诊治,均诊断为“银屑病”,治疗期间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未痊愈,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1个月前,上述病情加重,遂前来求诊。周身泛发红斑、鳞屑,瘙痒剧烈,晨起口苦,饮食一般,夜寐尚可,大便欠畅,不成形,日1行,小便自如。查体:皮肤干燥,周身泛发钱币至地图,大小浸润性暗红色斑块,部分融合成片,以四肢、躯干部位较著,上覆多层银白色肥厚鳞屑,点状出血(+),薄膜现象(+)。舌紫暗,苔薄黄,脉弦濡。
诊断:(风湿热毒蕴肤型)白疕风(西医称为寻常型银屑病)。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解毒,凉血活血。
药用自拟清利凉血解毒汤加减:板蓝根15g,木贼12g,薏苡仁18g,蒲公英15g,赤芍12g,丹参9g,紫草9g,马齿苋12g,生地黄12g,蝉蜕3g,蒺藜9g,白鲜皮9g,地肤子15g,首乌藤18g,生麦芽15g,佛手9g,郁李仁15g,牡丹皮9g。14服,日1服,水煎,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配合加味白玉膏、加味疯油膏外涂患处,每日各1次。
11月24日二诊:无明显新发皮疹,原有皮损颜色转淡,瘙痒感减轻,但仍干燥、脱屑,口干,纳寐可,大便不成形,日1行,小便色黄,舌脉同前。守上方去板蓝根、木贼、蒲公英、马齿苋,加赤小豆、车前草、仙鹤草、石斛各15g。共14服,服法及外用药照旧。
12月11日三诊:双上肢皮疹大部分已消退,躯干、下肢皮疹转淡红,鳞屑变细、变薄,时仍瘙痒,余同前,舌红,苔薄黄,脉弦。在前方基础上去蝉蜕、郁李仁、丹参,加麦冬9g,太子参15g,甘草3g。7服,服法及外用药照旧。患者服7服后,见症状好转,续服7服。
12月25日四诊:患者全身皮疹基本消退,偶有轻微瘙痒感,考虑此为余邪未除,上方继服7服,乘胜追击。
按 本例乃风湿热毒侵入营血,蕴郁不解,熏蒸肌肤所致。方中用板蓝根、蒲公英、紫草、马齿苋清热凉血解毒,共为君药。板蓝根苦寒,入心、胃经,善于清解实热火毒,以解毒利咽散结见长;其还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主治多种瘟疫热毒之证;板蓝根中含有的抗病毒糖蛋白,可以有效抑菌,有抗病毒的作用。蒲公英常用于治疗体内火盛引起的疮痈肿毒、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短赤、尿频尿痛等症状。紫草既能凉血活血,又能解毒透疹,用于治疗温毒发斑、虚热毒甚、皮肤出现紫黑斑疹等病症,也可以用来治疗麻疹疹出不畅,所出疹色暗紫等病症;紫草还能够活血消肿,常用来治疗痈肿、疮毒等症,以及疮疡溃破后久不收敛;还可以用来治疗烧、烫伤,可将紫草用麻油浸泡以后,过滤取油涂抹患处,效果明显。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治热毒泻痢、热淋血淋、带下等,可用于各种炎症的辅助治疗,素有“天然抗生素”之称。马齿苋酸、寒,有良好的凉血消肿作用,可用于痔血痈肿、丹毒瘰疬、湿癣白秃等。赤芍、生地、丹参、丹皮凉血活血养血;蝉蜕、蒺藜、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薏苡仁健脾渗湿;郁李仁利湿通腑;首乌藤祛风、通络、安神;佛手、麦芽调中和胃。诸药各司其职,共行清热利湿、祛风解毒、凉血活血之功。二诊患者口干、尿黄,大便仍不成形,宜中病即止,故去苦寒药物,加赤小豆利湿,车前草通淋,仙鹤草止泻,石斛益胃生津。三诊时见病情大好,用益气养阴生津解毒之品扶正收效。肖定远善抓疾病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巧用祛湿解毒法,随证加减,乃临床效佳之缘由。/

虫咬性皮炎方

  (2022-08-13 03:53:39)[编辑][删除]
      虫咬性皮炎为被蚊子、跳蚤等叮咬后,皮肤上迅速起黄豆至蚕豆大小红色丘疹,散在分布,皮损顶端有一米粒大小的水疱,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个别患者在小腿、足部发生大疱,奇痒难忍。由于反复被叮咬不能避免,皮疹常此愈彼起,反复再现,消退后留有暂时的褐色色素沉着。如治不及时或不断搔抓,易继发感染,导致脓疱疮、湿疹样皮炎等。
中药三个外用止痒法如下:
取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薄荷各15g,水煎约500ml待凉,棉签蘸搽患处,日数次。
取苦参、浮萍、牛蒡子各30g,共混匀磨成细粉,取药粉30g入蒸馏水100ml中,用时摇匀,棉签蘸搽皮损处,日数次。
取炉甘石粉25g、冰片2g(研细),入蒸馏水100ml中,用时摇匀,每日4次外搽。
治疗期间应忌食鱼虾等腥物。禁用花露水、风油精、乙醇等刺激皮肤药物外涂,以免使皮肤受损。

从临证实践谈中医皮肤病学科发展【草根一生】

 王少军运用针灸治疗皮肤病临证心得 (2015-06-10 03:58:04)[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从临证实践谈中医皮肤病学科发展
禤国维 广东省中医院

    •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尊古而不泥于古,我们首先要重视古籍的整理和发挥,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中医皮肤病学在医疗、教学、科研过程中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将中医皮肤病学科列为二级学科符合学科发展规律。

    •要提高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应在系统研究有关中医学文献基础上,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外治法及中医特色适宜技术。

    •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不是凭空臆想,在中医理论创新的道路上,任何平凡或细小的创新,都是有意义的。

    中医皮肤病学术体系,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现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皮肤病学术的内涵及其科学性、实用性,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充实与进步,成为中医外科学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慢性及疑难性皮肤病的治疗中,中医药治疗确有其独到的手段和优势,全国各地中医皮肤科工作者以病人为中心、以特色求发展,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潜力,中医皮肤病学科也不例外,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自然不能固步自封。事实上,中医药学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只是在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背景下,中医学者应该考虑如何按自身发展规律前进,而又不迷失方向。笔者就中医皮肤病学临证实践的体会谈谈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以期真知灼见。

    继承发展应尊古而不泥古

    中医药绵延几千年,历代中医药著作汗牛充栋。积极开展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研究,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研究,对中医皮肤科的继承、传播与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尊古而不泥于古,我们首先要重视古籍的整理和发挥,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如桔梗在许多古籍和现代研究中均被认为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痰。但我们也常用于治疗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色素沉着疾病等,在临床收到较满意疗效。其实这一认识源于《神农本草经》“桔梗味辛、苦,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现代研究表明,桔梗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桔梗及桔梗的乳杆菌发酵物对特应性皮炎NC/Nga小鼠过敏性炎症样皮肤损伤都有显著治疗效果。另有研究表明,桔梗中的桔梗皂苷D具有较强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具有增白作用。

    对一些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我们也不能长期停留在前人的认识上,而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有所发挥和发展。如痤疮是多发于青少年面部的常见皮肤病,中医传统认为该病是由于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痤疮(粉刺)主要致病机理是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采取滋阴育肾,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法,取得较好疗效。又如中医对脂溢性皮肤病多限于从风、湿、热、血虚辨治,据临床观察发现此类病与肾阴不足有关。皮脂属中医“精”的范畴,属肾所藏。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虚火上扰,迫精外溢肌肤、皮毛,则皮脂分泌增多,热蕴肌肤,皮毛则生痤疮、脱屑;热郁化风则皮肤瘙痒、脱发。治当滋肾阴、清湿热,用加味二至丸平补肝肾、益阴血、安五脏、清湿热取得了较好疗效。

    与时俱进发展中医皮肤病学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的中医名家和学术流派。皮肤病虽是临床常见病,但以往历代均无专著,亦无专门的皮肤科,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从外科中分出,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的研究才渐渐深入。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环保设施未能及时跟上,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素的大量运用,出现了空气、水源环境等的污染,加上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新的致病微生物的出现等等,都使皮肤病病因病机更加复杂或发生新的变化,中医学也要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广东地区性病的发病率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我们不断总结,逐步摸索出补肾为主,小量解毒法来治疗难治性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我们还依据岭南的地域、气候特点,时代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脱发、痤疮、SLE专科,深受患者欢迎。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应十分重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的病理、药理相结合论治,即先用现代医学手段和方法明确是什么疾病,然后按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如此,既能掌握疾病的内在规律、严重程度和预后,又能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和方法,两者结合,更为完善。

    以慢性荨麻疹为例,西医认为过敏是本病的主要问题,但过敏原往往难以找到,抗过敏、加强免疫抑制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中医选用符合辨证需要又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来组方,常常取得明显的疗效。我们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及对现代药理的研究,总结归纳出某些中药在辨证精当,大法既明之前提下适当配伍运用,组成药对,可消其副作用,又可相互作用而产生特殊的疗效。如麻黄与牡蛎伍用治风寒型慢性荨麻疹,共奏散风解表、敛阴止痒之效,牡蛎之敛又可防麻黄宣透太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麻黄具有抗过敏作用,其水提物和醇提物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牡蛎为高钙物质,其水煎剂中含有抗过敏止痒的作用Ca2+。二药同用具有协同效应。

    所以,应积极研究和探索传统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致力于在疾病治疗的整体或某个环节、某个侧面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中医皮肤病学应列为二级学科

    学科发展基本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皮肤病学在医疗、教学、科研过程中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其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临床实践基地。全国县级以上的中医院基本上成立了皮肤科,为中医皮肤科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基地。

    二是学科的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已有较好的基础。全国各中医院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医外科的范畴内招收皮肤科硕士研究生,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招收中医皮肤病学博士研究生和七年制学生,2003年开始招收中医皮肤病学博士后,为中医皮肤科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使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科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提高。

    三是取得一定的学科科研成果。各级中医皮肤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研究课题并取得了成果。部分中医皮肤科已经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承担着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研究课题。

    四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医皮肤病学理论体系。为了适应中医皮肤科临床及教学的需要,从上世纪80年代《实用中医皮肤病学》《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到现在中医皮肤病学教材——中医皮肤病学临床版、教学版、古籍版问世,标志着中医皮肤病学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五是中医皮肤科各级学会成立。从事中医皮肤病工作的人员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各级组织和学会,如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等等。各省有省级专业委员会。各级学术组织近10年在中医皮肤科重点学科建设中,对中医皮肤科的内涵、外延及病名作了较为严谨的规范,使学科更加规范。

    列为二级学科符合学科发展规律

    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皮肤病至今仍被编排在中医外科学里面,知识体系和内容过于简单。中医皮肤病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知识构成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建设中医皮肤病学课程新体系。

    皮肤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亚学科,如皮肤外科、美容皮肤科学,以及交叉学科。当皮肤科到了硕士、博士培养阶段,需要在学科背景、专业面、生源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以促进学科交叉和专业建设创新。这时,中医皮肤病学迫切需要从中医外科学中分化出来,并出现下一层次的学科分化,如中医皮肤外科学、中医美容学等。如果继续把皮肤学科及其专业附属于中医外科之下,将非常不利于学科发展。

    总之,将中医皮肤病学科列为二级学科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对其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皮肤科应善于运用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许多内容历经长期临床实践而逐渐发展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外治法可直达病位,作用迅速,疗效确切,运用方便,可直接观察,随时掌握。许多疾病单用外治法就可取效,如疥疮、圆癣、鸡眼等一般施以外治法就能治愈。对一些难治性病,如果在内治的同时配合外治法,则疗效更加满意。要提高皮肤病的中医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可以广泛开展外治法及中医特色适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中医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几千年中医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继承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事物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应随之不断地提高。近年来,经过现代中医学者的继承和发展,一些如腹针、平衡针、蜂针、手足针、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药物吹烘疗法等等特色疗法临床运用广泛,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效果与传统疗法相比互有短长,应互相补充。

    囿于各种原因,目前中医皮肤病学界对中医外治法的整理继承、深入研究、推广应用一直未能足够的重视与开展,一些传统的外治技术因得不到进一步的改进完善,难以适应临床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有效的方法又因缺乏系统整理与科学研究而不能推广应用。部分民间外治验方、效方因缺乏系统的整理保存而濒于失传。

    笔者认为,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应该立足当代现实,回溯历史精华。通过系统研究有关外治法的中医学文献,整理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外治技术,在前人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拓展皮肤病的治疗手段。如我们在挑治疗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截根疗法,在梅花针的基础上发展出划痕疗法,这些方法提高了多种皮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应吸取现代医药学成果,促进外治剂型的改革,如借鉴硬膏剂、膜剂、化学热熨剂、新型皮肤渗透促进剂等,促进药物充分吸收,给中医外治法疗效的提高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积极开展中药制剂创新研究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创新必须要有着眼点,那么中医皮肤病学的创新发展点在哪里呢?中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生存的首要价值就在于治病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体现中医临床疗效的主要载体——中药是关键的因素。

    我国中药行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支柱,目前处于继承发展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历史时刻。中药行业基本形成了以中药科研为依托、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但中药材生产普遍存在着诸如有效成分易损失、生产周期长、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能耗高,药效成分提取率低的缺点,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及市场竞争力。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发原始创新药物是我国中药产业创新的首要任务。

    目前,中药复方仍然是中医临床应用的主流,在复方药物方面中医有数千年的经验。中药的复方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意的设计,我们有一套“君臣佐使、减毒增效”的配伍理论,通过优化配伍组方,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是我们的优势所在。目前治疗皮肤病的内服中成药比较少,所以我们应该从有效的中药方剂中筛选优化出疗效好、毒性低的经验方,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技研制成高效的中成药。虽然皮肤科外用中成药相对较多,但相当一部分的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非常有必要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优化提高,研发出更多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副作用较小的外用制剂。

    中药复方成分复杂,研究难度大。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系统生物学及复杂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彼此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为中药复方研究及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技术上的有力支撑。破壁提取技术、喷雾干燥、超速离心、有效组分分析、生物发酵技术等广泛的应用都为中医药的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很多中药不仅有临床功效,还可以作为保健食品,故除了开发为药品,还可以开发保健品、化妆品、食品、饮料等等,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和开发空间。随着回归自然思潮影响,市场需求还会不断增长,将会带来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应该说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高素质人才是学科发展关键

    中医学是医哲交融的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应积极采用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和技术,以及一切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研究方法,包括生命科学、化学、数理科学、空间科学等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要找到学科间的交叉点和切入点。

    目前中医皮肤科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中西医结合模式、传统中医模式。我们不能简单地强行推广或随意地否定某种模式,各类人才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就学术问题而言,广开言路,自由探索是永恒的原则,为此也必须采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避免因学术观点的偏颇给学科的发展招致损失。

    我们应结合现代教育规律和中医人才成长规律,适应中医皮肤病学学科发展趋势,重视和积极开展中医皮肤病学相关课程及其结构的优化和创新、建设配套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等工作,这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中医皮肤病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过去,放眼未来,发展是硬道理,如何使中医皮肤病学学科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是热爱中医皮肤病学事业的同仁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不是凭空臆想,在中医理论创新的道路上,任何平凡或细小的创新,都是有意义的。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发展中医皮肤病学的优势与特色,以扩大影响力,需要各位皮肤科中医学者们开拓创新,做有中医药特色的科研项目,走有中医药特色的发展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黄青话斑【草根一生】

  从临证实践谈中医皮肤病学科发展【草根一生】 (2015-06-10 10:12:30)[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黄青博士、研究生导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皮肤上很容易出现一些斑点,最常见的是黑斑黑点、红点和白点,这些斑点在临床上统称为“老三点”,是中老年人皮肤上最常见的改变,这是人体的正常衰老表现。可是,斑点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危机,不可掉以轻心。

2015年6月9日播出《“致命的”斑点》

      黑斑,可能会发展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恶性皮肤科肿瘤—黑色素瘤。这种黑斑早期很容易与老年斑、黄褐斑和痣混淆,需要特别注意。早期黑色素瘤的黑斑特点。

2015年6月9日播出《“致命的”斑点》

    从中医上,普通色素斑与黑色素瘤讲有着相同的病机,如果不注意普通黑斑也是有发展成为黑色素瘤的可能性的。这个病机就是血瘀,瘀生百病,临床上很多常见病、慢性病和恶性病都与血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黑斑黑点外,红点和白点也代表了人体内的某种情况的发生,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2015年6月9日播出《“致命的”斑点》

2015年6月9日播出《“致命的”斑点》

    与斑点直接相关的血瘀和脾虚,都可以通过饮食来进行辅助调理,还用一种兼具补脾和化瘀两种功效的食物。

2015年6月9日播出《“致命的”斑点》

狐臭外治十则【草根一生】

   (2015-06-17 15:04:0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1.生姜适量。捣烂取汁,频涂患处。

    2.独头蒜汁,生姜汁各适量。涂患处。

    3.茶叶适量。水煎涂洗局部并洗澡用。

    4.滇香薷鲜品适量。捣烂敷于腋下,每日1次,连用1周。

   5 每晚洗浴后,在腋窝处涂些牙膏,可使第二天不产生臭味。

   6 清水中加入500毫升西红柿汁,两腋浸泡15分钟,每周2次。也可将两腋洗净后,用西红柿汁浸透的药棉反复擦拭2分钟,每日三次。

   7 每日涂擦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液,或风油精于内衣上,有掩盖臭味的效果。        8 明矾研为细末,将用清水将手指湿润后,醮明矾粉涂擦腋窝处,每周2次。        9 滑石70克,炉甘石15克,密陀僧10克,冰片5克,共研细末,每日洗浴后,取药末适量外搽腋窝处。

  10.尿液涂搽:孙思邈《千金方》记载用自己尿液涂搽治疗腋臭,久则自愈。方法是将自己热小便装入杯中,用棉签蘸自己热小便搽患处,每日3次。

小妙招治脚气【草根一生】

    (2015-06-30 19:50:07)[编辑][删除]

       每天睡觉前用温水洗脚后,用棉签蘸适量风油精涂于患处,一般连续使用5天,就能基本达到止痛、止痒的作用。如果伴有水疱,应先用针将水疱挑破,再用风油精。

藿香正气水外治皮肤病【草根一生】

     (2015-06-29 19:31:2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藿香正气水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 藿香正气水内服外用均可,外用可治常见皮肤病。

    头癣、手足癣、体癣   涂擦患处,每日2次,每日多擦几次,会有很好的效果。

    外阴瘙痒    直接涂搽患处,男女皆可用。阴部瘙痒潮湿较重者,可以与痱子粉联合使用,不但增强止痒疗效,而且有清爽感。

    蚊虫叮咬     外搽患部5分钟,很快就能消除瘙痒。

    湿疹和汗疹(痱子)    外涂皮损处,每天5次,连用5日。若湿疹和汗疹面积较大者,先用藿香正气水加入盆中洗澡,再用藿香正气水外涂;严重者,适当内服藿香正气水(液)。

    狐臭(腋臭) 用温水或淡盐水洗净腋下,再将藿香正气水直接涂搽,每日3次。

    需要说明的是,对酒精过敏者、有创面者或皮肤薄嫩者,宜选用藿香正气液,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有诸内必形诸外 循经辨治皮肤病【草根一生】

      (2015-06-28 15:12:2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针灸治疗“时间性病症”

 王少军运用针灸治疗皮肤病临证心得 (2019-12-10 03:53:22)[编辑][删除]

中医针灸治疗“时间性病症”的五腧穴理论

   
标签: 

针灸培训

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而《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是这样说的:“病时间甚者,取之输。”

这里的“时间甚者”指的是,有些疾病在特殊的时间段会有很特殊的表现,比如说在一天固定的时间内发作和加重的病症,临床上时有所见,如有的人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头疼,有的人每天下午5点到7点腹痛,有的人每天夜半都要胃痛等等,过了这个时间段,症状就消失或缓解了,我把这一类的病称之为时间性病症。

时间性病症在中医中一般为疑难杂症,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人有十二条经脉(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其中胆经对应子时,以此类推。

在这些时辰与经脉相结合的时间段中,会有一些奇怪的病出现,为“时间病”。简单举例治疗方法:

三间穴治疗卯时(5~7点)腹痛腹泻

患者每天6时腹泻,腹痛不明显,里急后重,先后针刺足三里、合谷、上巨虚、下巨虚、中脘穴无效后,改于每日腹泻前针刺三间穴。针刺一周后,朋友腹泻明显减轻,且不像之前那样有明显的里急之症。

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握拳取穴。
太冲穴治疗丑时(1~3点)失眠

临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人,入睡并不困难,但半夜易醒,且醒后不易入睡。有些人经常于1~3点醒来,但醒来就睡不着了,很是麻烦。这样的病人用常规的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但只需要太冲穴一个穴位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选用太冲穴针刺治疗时,最好于下午或晚上入睡前针刺,这样效果最好。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的输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有诸内必形诸外 循经辨治皮肤病
马建国 马龙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按经络循行分布,人体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经络内连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依据疾病所在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可辨析疾病与所属脏腑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之本源,并进行正确指导治疗。

    皮肤科疾病虽多表现为外证,但多与内在脏腑息息相关——某个脏腑发生病变,必通过脏腑连接的经络反应于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

    如发于额部、颈部、季肋的带状疱疹,按经络循行,属足厥阴肝经。又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上行头角,下至身后,沿颈走手阳经之前,直行脉从缺盆下腋沿胸,过季胁,因肝胆经脉互为表里,故若伴有口苦,头痛头胀,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则可辨证为肝胆湿热内盛,蕴结于上述部位所发,治疗可用清利肝胆湿热之品,酌情配合外用药,疱疹便可较快消退。

    发于食指的疔毒疮疖,按经络循行分布,属阳明大肠经循行起始部位,排除其他因素外,多由大肠热盛,酿热化毒,循经所发,取清泻阳明大肠热毒药物治之,每获良效。

    脾之经脉起于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内侧赤白肉分界处——上行足内前方,再上腿肚。临床上,有些原因不明的双小腿灼热沉重不适或有疼痛感者,多因脾经湿热下注所致,选用健脾除湿清热药物治之,收效显著。

    足阳明胃经还出挟口,环唇,上下唇内的口腔溃疡用常规疗法收效不著,若兼有口渴,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者,多属胃火炽盛,蕴口内所致,投清胃散加味内服,奏效甚速。

    又因脾主口,脾与胃经脉互为络属,故唇内溃疡日久不愈,且经常反复再现,进食疼痛尤甚,兼有肢体倦怠,乏力,口淡无味,舌质淡,苔薄,脉弱者,多属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唇失荣养所致,治宜补中益气健脾,佐以敛疮之品效佳。

    后颈部发际处属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如膀胱湿热蕴结日久化毒,可在上述部位起红色毛囊性丘疹,取木通、车前子、滑石、瞿麦、栀子、甘草等清利膀胱湿热药物治之,疗效满意。

    肝之经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某些阴囊湿疹,表现皮肤潮红,并有较多红色黏液渗出,或呈糜烂状,伴痒感剧烈,口苦,尿黄,舌质红,苔黄略腻,脉弦数者,为肝经湿热下注使然,取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白鲜皮、地肤子等清利肝经湿热药物治之,常获良效。

    足少阴肾经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临床上某些患者症见足底发热灼痛者,多与肾阴不足,虚火炽盛有关,治疗选用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地骨皮、鳖甲、胡黄连之属滋肾阴、清虚热,效果亦佳。

    总之,若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湿热互结,蕴为毒邪,必然会由所主经络而发于身体表面。观察表现于经络循行部位上的各种症状,对了解脏腑阴阳盛衰,疾病之根本与变化,进而作出正确诊断非常重要。不少皮肤病病情虽然错综复杂,但只要熟悉和掌握经络的循行分布,临床中辨治自然得心应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