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消化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也不一致,可出现胀满呕吐或嘈杂呕吐,呕而无力或呕吐如喷,呕吐新食、宿食、涎沫、黄绿酸苦水等,治疗需要先仔细观察呕吐特点,明辨病机,不可一味见呕止呕。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红霞,注重“读经典,做临床”,尤其擅长经方的临床应用,形成了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相关疑难杂症的特色与优势。现介绍跟诊时记录袁红霞运用大黄通腑降浊治疗呕吐的经验。
前段时间,门诊来了一位呕吐较重的45岁男性患者,就诊时发病已2月余,曾住院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病因,中西医多方治疗,亦未曾取得明显疗效,后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现症见:食已即吐,呕吐物以黏液居多,夹杂食物残渣,并无酸腐之味,呕吐后没有不适。平素自觉口苦,大便4~5日1行,排便费力,无便意,量极少,质不干。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弦细弱。近期住院查胃镜结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胆囊摘除术后20年。方拟大黄甘草汤、小柴胡汤、枳术汤、吴茱萸汤合方。
处方:熟军10克(后下),炙甘草10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党参10克,枳实10克,生白术30克,吴茱萸6克,生姜8片,红枣5枚。7剂,水煎服。
复诊诉服上方4剂后呕吐停止,近1周排便2次,守方微调,后半月而愈。
按:本病患者主诉食已即吐,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完全吻合,故而首选大黄甘草汤。患者又有口苦、脉弦、呕吐,属少阳证,故选小柴胡汤,合枳术汤是为促进脾胃运化,兼通肠腑气机。又因患者呕吐无臭黏液,为胃中虚冷,痰涎停滞,随胃气上逆所致,故合吴茱萸汤加强止呕之功。三方合用,取效颇捷。
《金匮要略》原文对于大黄甘草汤治疗呕吐记载的十分简单,并未详细描述症状、脉象,故而给了后世医家讨论发挥的空间。其中,最简单的切入点就是方药配伍。大黄甘草汤全方仅大黄和甘草两味药,二者用量比例为4:1,许多后世医家多认为本方是为清胃火而设。如《医宗金鉴》即指明食已即吐是火热攻冲导致的吐逆,并将本方所治之呕吐与胃反呕吐鉴别而论,云:“吐者,有物无声之谓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己即吐者火也,以寒性迟,火性急也。故以大黄甘草汤,缓中泻火,火平自不吐也。”此外,清代高学山注解《金匮要略》时也说:“此胃热上熏之吐,为吐家之变症变治,而非胃反也,火性炎上而躁急,胃中火盛,上冲胃脘者势也,以食压而实之,则火势受屈而迸出,故食已即吐也,以苦寒泻火之大黄为君,而佐以守中之甘草,不特浮大黄下趋之性,使从胃脘而下,且治急冲者,惟宜以缓降胜之也。”以上观点都认为食已即吐病因在胃火,可用大黄甘草汤苦寒泻火。但关于此方,还有一点需要思考:治疗胃中实火为何舍弃黄连、栀子、石膏等诸多清泄胃火实热的中药,而单选大黄一味?
《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可见大黄的功效以通降为主,泻热是基于降泻基础上的。
关于大黄甘草汤条文的注释,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云:“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若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所谓阴阳反作,气逆不从,食虽入胃,而气反出之矣,故以大黄通其大便,使浊气下行浊道,而呕吐自止,不然,止之降之无益也。……人与天地相参,故肺气象天,病则多及二阴脾胃,大小肠象地,病则多及上窍,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开提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亦通,与大黄甘草汤之治呕吐,法虽异而理可通也,此上病疗下之法。夫阳明之气,顺而下行者也,若下焦不通,其气必反而上行,是以食已即吐。用大黄以通大便,则气复顺而下行矣。所谓浊气自归浊道也。”
通过将《神农本草经》对大黄功效的记载结合呕吐的病机进行思考,可以判断,尤在泾对于大黄甘草汤治疗食已即吐的认识相较《医宗金鉴》和高学山的注解更为全面而妥帖。脾胃为气机斡旋的枢纽,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若腑气不通,浊气不降,则上逆发为呕吐,治疗的重点是通腑降浊,故首选大黄,辅以甘草缓和药性,不伤正气。(裴世其
天津市安仁中医院袁红霞名中医工作室)
李佃贵以化浊解毒、理气和胃为治疗大法,治疗浊毒内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呕吐常获良效。本案患者浊毒内蕴,胃气上逆而呕吐,李师以化浊解毒,理气和胃之法治疗,效果甚佳。
化浊解毒法治呕吐案
时间:2018-12-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修学宝
刘小发 吴佳欣
李佃贵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五十余年临床实践中创立了浊毒学说,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脾胃病收效显著。现选取跟师李佃贵从浊毒论治法治疗呕吐案整理如下。
张某,女,41岁,2018年7月26日初诊。主诉间断呕吐4个月。患者于4个月前因饮食板面后出现间断呕吐,日最多呕吐数十次,呕吐物为内容物,之后为胆汁,呕吐一般持续5~6天,呈周期性发作,隔7~10天发作1次,并与月经并发。曾间断于综合医院住院治疗,对症治疗好转出院后又有反复,故来李佃贵教授门诊求中医诊治。刻诊:贫血面容,步态拖曳,间断呕吐,发作时呕吐数十次,无规律,发作时无法进食,乏力,食后胃胀痛,偶嗳气,口干苦,头痛,大便需灌肠方下,4日1行,量少。舌尖红,舌苔黄腻,脉滑细数。既往有吃雪糕寒凉食物嗜好。
诊断:呕吐病(浊毒内蕴,胃气上逆)。
治则:化浊解毒,理气和胃。
方药:百合12g,乌药12g,当归9g,川芎9g,白芍30g,白术6g,茯苓15g,鸡内金15g,豆蔻12g,三七粉2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白花蛇舌草15g,茵陈15g,黄芩12g,黄连12g,苦参12g,板蓝根15g,鸡骨草15g,绞股蓝12g,藿香12g,佩兰12g,川朴15g,枳实15g,香附15g,苏梗15g,砂仁15g,瓜蒌15g,合欢皮、花各15g,刺五加15g,炒莱菔子15g,川军6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饭前半小时、晚睡前一小时各温服200ml,7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呕吐好转,仍乏力,食后胃胀痛,偶嗳气,口干苦,头痛,大便需灌肠方下,4日1行,量少成形,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滑。此为浊毒之证减轻,脾胃不和,仍未得调补,继续化浊解毒
、理气和胃:上方去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茵陈、苦参、板蓝根、鸡骨草、绞股蓝,加生石膏30g,炒栀子9g,海螵蛸15g,浙贝12g,瓦楞子15g,牡蛎20g,肉苁蓉20g,虎杖15g,海藻15g,生山楂15g。7剂。服法同前。
三诊:患者服药后未发生呕吐,乏力、食欲好转,食后胃胀痛减轻,偶嗳气,大便形质可,2~3日1行,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滑。表明患者浊毒内蕴症候基本缓解,脾胃不和症状逐步缓解,胃气得复,食欲好转。调整方药为:枳实15g,厚朴15g,姜黄9g,清半夏12g,绞股蓝9g,百合12g,乌药12g,当归9g,川芎9g,白芍30g,白术6g,茯苓15g,鸡内金15g,豆蔻12g,三七粉2g,川军3g,海螵蛸25g,肉苁蓉20g,虎杖15g,海藻15g,生山楂15g,炒莱菔子15g,藿香12g,香附15g,瓜蒌15g,合欢皮、花各15g。煎服法同前。药后一个月内随访患者,反复呕吐症状未再出现。
浊毒内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本案的主要病机。李佃贵教授认为,该患者呕吐病系饮食内伤,胃降失司,浊邪内停;脾主运化水湿,日久脾健运失司,水湿不化,蕴生湿热,湿之甚化生浊,热之甚则成毒,浊毒中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见呕吐、嗳气,气机阻滞则见胀痛,浊毒内蕴,阻滞中焦,胆气上逆则见口干苦。舌脉均为浊度内蕴之表现。据此,李佃贵以化浊解毒、理气和胃为大法,组成方药。方用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化浊解毒;黄芩、黄连、苦参清热燥湿;板蓝根、鸡骨草清热解毒;绞股蓝益气健脾,除痰清热;百合、乌药养阴清心、行气止痛;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养肝健脾;藿香、佩兰芳香化浊,和中止呕,《本草图经》藿香“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尤其治湿浊中阻呕吐最为捷要;大黄、枳实通腹泻浊;厚朴燥湿和胃、行气除胀;香附、苏梗行气畅中;合欢花、合欢皮养心安神;莱菔子行气消食除胀。诸药共奏化浊解毒之功,使浊毒得消,湿热得去,胃气下降,躯体恢复。(修学宝
山东省莱阳市妇幼保健院 刘小发 河北省中医院 吴佳欣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中药灌肠治疗反复呕吐
时间:2020-01-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易胜
呕吐作为消化系统疾病中很常见的一个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呕吐的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严重者很难口服药物治疗,这为常规治疗带来了困难,但同时也为中医外治法提供了契机。
脾胃者,仓廪之官,共居中焦,生理上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化生精微,胃主收纳,腐熟谷物,脾胃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成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些理论都在强调六腑以通为顺,为“上病下治、内证外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某,女,64岁。因“反复胃脘疼痛10余年,加重呕吐2天”于2019年8月31日就诊,刻下症见:胃脘疼痛,恶心呕吐,食入即吐,口渴,倦怠乏力,纳眠不佳,精神欠佳,二便可。舌质稍红、苔厚腻微黄、脉细。综合舌脉症,考虑胃脘痛(脾胃气虚、湿热内蕴)。因患者食入即吐,药食难入,故用健脾益气、清化湿热、和胃降逆中药保留灌肠。
处方:竹茹12克,陈皮12克,法半夏9克,白芍20克,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赭石20克(先煎),芦根15克,丹参20克,茯苓15克,大枣15克,炙甘草6克,上方以水500毫升,浓煎至150毫升保留灌肠。
9月1日二诊。胃脘疼痛有所减轻,时有恶心欲吐,纳食仍不佳,查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继续予上方保留灌肠。
9月2日三诊。诉时感胃脘隐痛,已有食欲,今晨服稀粥半碗未见呕吐,精神渐佳,查舌质淡红、舌边有齿印、苔白、脉细。患者已无呕吐,故予停止中药灌肠,改为中药内服继续健脾益气、和胃止痛,调养将息半月而愈,随访3月未见复发。
通过此病例,使笔者对中医外治法有了新认识。该患者反复呕吐,食入即吐,药食难入,显然选择内服药物治疗是非常困难的。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采取中医外治法,使困难之中忽见转机。方以竹茹清热化湿,陈皮理气化痰,法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白芍柔肝缓急,芦根清热生津止呕,丹参活血通络,茯苓、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全方使热清、湿化、气旺,脾胃升降有序、燥湿相济,则胃脘疼痛、呕吐之证自然得以痊愈。(易胜
贵州省金沙县中医院)
中医认为肠梗阻可能是情志抑郁、寒凝气滞、肠腑热结等因素导致的,治疗肠梗阻的中药方剂根据不同致病因素而有所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1、情志抑郁:如果日常精神压力大,经常处于紧张、抑郁、焦虑的情况,导致情志抑郁,可能会引发肠梗阻。一般不采取特殊治疗,可以调节精神压力,尽量多呼吸新鲜空气,缓解不良情绪。
2、寒凝气滞:如果是因为寒凝气滞导致的肠梗阻,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寒凉、腹痛、便秘等不适症状,治疗应以温中散寒为主,可以遵医嘱使用大黄附子汤、八珍汤等药物治疗。
3、肠腑热结:如果有热毒入侵身体,可能会导致肠腑热结,正气不足,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便秘、小便黄赤等不适症状,此时,治疗应以活血清热为主,可以遵医嘱使用大承气汤、参苓白术散等药物治疗。
此外,肠梗阻还可能是血脉瘀阻导致的,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遵医嘱采取合适的药物治疗。
中医方剂对肠道的刺激很小,通过中药方剂的调理,肠梗阻是可以得到缓解。治疗肠梗阻的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一:附子,炒山楂,细辛,大黄,代赭石,莱菔子,枳壳,川朴。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
方适合胃肠减压后服用,它对肠梗阻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中药方剂二:党参,白术,茯苓,橘红,麦芽,川附片,神曲,草蔻仁,广木香。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
剂,此方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此方对于肠梗阻具有很好的效果。
中药方剂三:丹参,花椒,干姜,炒菜附子,蜂蜜。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方具有温阳散结,理气
化滞的功效。此偏方对于肠梗阻也具有很好的疗效。
肠梗阻患者可以吃大黄、白术、厚朴、黄连、枳实等中药。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肠梗阻指的是肠道堵塞,
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肠壁道。
1、大黄:具有逐瘀通经、泻下攻积的功效,主治积滞便秘、湿热痢疾等病症,可调节胃肠蠕动,帮助粪便排泄。
2、白术:具有燥湿利水、补气健脾的功效,可以改善肠道内湿滞、痰阻等现象,减轻肠梗阻所引起的临床症状。
3、厚朴:具有下气除螨、燥湿消痰的功效,主治湿阻中焦、食积气滞、腹胀便秘、脘腹胀满等病症,可以改
善肠梗阻所引起的排便、排气困难症状。
4、黄连:主要功效是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泄。
5、枳实:该药物具有收敛作用,可以抑制胃肠道蠕动,缓解肠道蠕动过度所引起的不适。
需要注意,用药期间,还要密切关注自身变化,并向医生反馈自身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