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方名由来
(2022-07-28 04:06:05)
摘自2022-7-27中国中医药报
貟修远
浙江省绍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外寒内饮证。其方名有两重含义。一是体现出中医是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一种思维方式;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其中的理论,使人易于理解。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动物。《管子》云:“蛟龙,水中之神者也,乘水则神立,失水则神废。”龙作为水族之长,与水的关系非常密切。民间传说中,将龙视为管雨治水的神,它能隐能显,神通广大,变化莫测,具有影响大自然云雨河泽和旱涝变化的能力。
青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四象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是古人所说的东方木神,主发育万物,能发散,并能治水。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以小青龙汤的重要功能是治疗体内水饮,故以青龙为名。
龙入江海,必翻波逐浪。类比到病证上,病人一遇寒就咳嗽、咳痰、喘息,说明体表有寒未解,体内有水饮,用小青龙汤,“龙兴则云升,云升则雨降”,可发散表邪,同时使体内的水饮温化。正如明代医家许宏在《金镜内台方议》中所说:“谓之曰小青龙者,以其能发越风寒,分利水气,越超乎天地之间也。”
犹如青龙在天,兴云治水。
与小青龙汤齐名的大青龙汤,虽然不重在逐饮,但有很强的发汗作用,能通过发汗来驱逐水饮,所以也归于“青龙”。
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评论大、小青龙汤:“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解表化饮 止咳平喘
摘自2022-12-5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平素体质较差,对温度改变较敏感的群体,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咳喘等呼吸道症状。若咳喘伴有痰多而稀、怕冷、身痛等不适,不妨试试中成药小青龙合剂。
组成及功效
小青龙合剂源于医圣张仲景所创制的小青龙汤。《伤寒论》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可见本方主治是外感风寒,内有水饮,水寒相搏,内外相引,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出现的咳喘等症状。
小青龙汤原方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组成,水煎温服。
中成药小青龙合剂沿用《伤寒论》小青龙汤原方,其中芍药用白芍,半夏用法半夏,加辅料乙醇、苯甲酸钠制成。本药主要功效为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来治疗外寒内饮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喘咳不得平卧,或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现代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等属于外寒内饮证者,以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药,发汗散寒以解表邪,麻黄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而化里饮。干姜、细辛为臣药,温肺化饮,兼助君药解表祛邪。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二者与辛散类药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与五味子、白芍共为佐药。炙甘草既益气和中,又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全方药虽八味,但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正因其通过除水气而治咳喘,所以清代医家张秉成在其所著《成方便读》中解释方名说:“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以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服法及禁忌
小青龙合剂为棕黑色液体,气微香,味甜、微辛。每支装10mL,口服每次10~20mL,一日3次,摇匀温服。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阴虚干咳无痰、痰热及内热咳喘、虚喘者不适用本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有肝病、糖尿病、肾病等严重慢性病患者,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或其他疾病患者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过敏体质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张英栋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糖尿病验案一则
摘自2023-7-24中国中医药报
杨婉 山西中医药大学 郝娟娟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张英栋临证擅长运用经典方治疗糖尿病,取效较佳。笔者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运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糖尿病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
姜某某,男,59岁,2023年3月7日初诊。主诉:血糖升高30余年。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冠心病病史1月余,肾结石术后2年,BMI(体质指数)26.5,腰围100cm,目前注射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20U晚16U,服用阿卡波糖片午餐时50mg,血糖控制可,餐前血糖6mmol/L,餐后血糖8mmol/L。刻下:患者精神、睡眠可,食欲一般,大便偏稀次数多,1日3~4次,小便正常,全身怕冷、后背凉明显,不怕热,手温热,上半身出汗较多,自述新冠病毒感染痊愈后偶有胸闷疼、咳嗽、流清涕,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舌下淡。左脉细,右脉浮紧有力。
予小青龙汤加瓜蒌、薤白,外“发其阳”温化水饮,内涤痰通阳下气。方药如下:麻黄3g,细辛3g,半夏3g,干姜3g,桂枝3g,芍药3g,甘草3g,五味子3g,瓜蒌3g,薤白3g。做成免煎颗粒剂,饭后服用,每日3次,每次1袋。同时减少胰岛素用量,从原先36U减为28U,即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16U、晚12U,予利拉鲁肽0.6mg,每日1次。
3月15日二诊:患者精神、睡眠可,食欲一般,大便不干不稀,次数减少为每日2~3次,小便正常,全身怕冷、后背凉减轻,手温热,上半身出汗减少,近日无胸闷疼,无咳嗽、流清涕。舌边齿痕,苔白腻减,舌下淡。左脉细,右脉浮紧有力。体重下降2Kg,BMI
25.8,腰围94cm。血糖平稳,餐前血糖6mmol/L,餐后血糖8mmol/L,中药继续给予小青龙汤加瓜蒌、薤白,服法同前。胰岛素用量从28U减为20U,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12U、晚8U,利拉鲁肽1.8mg,每日1次。
3月21日三诊:患者精神睡眠可,食欲一般,大便不干不稀,次数减少为1日1~2次,小便正常,全身怕冷、后背凉明显减轻,手温热,上半身出汗减少,无胸闷疼,无咳嗽、流清涕。舌边齿痕、苔白腻减,舌下淡。左脉细,右脉浮紧有力。体重下降3Kg,BMI
25.5,腰围93cm。血糖保持平稳,餐前血糖6mmol/L,餐后血糖8mmol/L,中药继续给予小青龙汤加瓜蒌、薤白,服法同前,另加二仙汤,饭后服用,1日3次,1次1袋。胰岛素用量从20U减为12U,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只早上用12U,停阿卡波糖片,予利拉鲁肽1.8mg,每日1次。
3月28日四诊:患者精神睡眠可,食欲一般,大便正常,每日1次,小便正常,无怕冷、后背凉,上半身出汗很少。体重下降4Kg,BMI25.15,腰围92cm。近日血糖正常,中药继续给予小青龙汤加味及二仙汤,服法同前。胰岛素用量从12U减为8U,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只早上用早8U,予利拉鲁肽1.8mg,每日1次。病情好转后,患者返回东北。
4月11日随访:患者体重下降5.5Kg,BMI
24.6,腰围90cm。近日血糖控制好,平稳如前,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已停,予利拉鲁肽1.8mg,每日1次。
6月30日随访:血糖控制可,平稳如前:餐前血糖6mmol/L,餐后血糖8mmol/L。利拉鲁肽减为1.2mg,每日1次。
按
本案患者病情复杂,长期使用胰岛素导致肚子大、怕冷明显、大便稀且次数多,新冠后遗咳嗽、胸闷心悸等不适。用三明治模型对患者症状进行分析,全身怕冷、后背凉明显,右脉浮紧属表层;咳嗽、流清涕,大便偏稀次数多,舌边齿痕、苔白腻、舌下淡,均为内有水饮之症的表现,属中间层;且患者体质肥胖,患多种代谢类疾病,为核心运化不足,属最里层,此为外有风寒、内蓄水饮,兼有阳虚之症。
本案先予小青龙汤加味表里同治,参考《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二诊时,患者症状迅速缓解,上半身出汗减少,大便稀好转,咳嗽、流清涕、胸闷疼症状消失,取得速效,且在后续治疗过程中进一步好转。在此过程中,逐渐减停胰岛素、降糖药,患者血糖仍保持平稳。后续予二仙汤温阳治本,整体治疗方法属三明治治法中兼顾三层之法。随访时患者体重下降5.5kg,腰围下降10cm,且精神、睡眠好,血糖控制较好。2个月后随访,仅用一种西药且用量逐渐减少,血糖平稳,身体状况总体变好。
对于复杂疾病的治疗,张英栋认为需着眼全局,“治人、人治病”。本案以人为本,贯彻广汗法治疗肥胖型糖尿病的治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短期内取得速效,停掉胰岛素及阿卡波糖片。在科学减停药物的同时,血糖一直保持平稳,为“立足长效求速效”的成功案例。
小青龙汤:辨或然症是取效关键
摘自2023-8-24中国中医药报
小青龙汤以其外散风寒、内化水饮之功,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鼻炎等多种疾病。更有医家将该方拓展应用于癫痫、青光眼等病的治疗,日本汉方医生也常用该方治疗急性腮腺炎等病毒性疾病。
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小则能治水驱邪。伤寒大家刘渡舟更是称该方为仲景公对医学的一个伟大发现,颂其为伟大的“云龙三现”(一见于治寒喘的小青龙汤,二见于治热喘的麻杏石甘汤,三见于治疗湿喘的麻杏苡甘汤)之一。该方对后世医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时至今日,我们研究小青龙汤,除了汲取先辈的智慧,对于现如今的医学临床更是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咳嗽痰饮的病因谈起。《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一点,就是无论何因,肺是咳嗽发生的载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又说明了招致咳嗽的病因病机相当复杂,临床治疗有很大难度,但又全面提示了对咳嗽痰饮辨证的理论基础。痰饮与咳嗽几乎不可分离,到了仲景公《金匮要略》,开始有了痰饮之名,更把痰饮咳嗽列为专章。谓饮有四种,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又提及留饮、伏饮,更有学者增澼饮、流饮者。而据《金匮要略》所论,痰饮仅属饮中之一种,而诸饮又俱统于痰饮,咳嗽是痰饮病的主要症状。该症状是由痰饮引起的,实则以痰饮为本,治痰饮即所以治咳嗽也。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又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指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即麻黄证基本存在,而“邪气以从其合也”。而“心下有水气”,是指水饮停蓄于胃,其寒从肺脉上至于肺,肺寒则内外合邪,周而客之,相激则致气逆水升,上逆犯肺则咳,横犯于胃则呕,则为本证的主证。至于“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等症,柯韵伯论述比较精确:“发热而咳,知内有水气射肺;干呕,知水气未入于胃,而在心下也。心下为火位,水火相射,则水气之变幻不可拘。如下而不上,则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则或噎或喘;留于肠胃,则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满矣。”在此论中就明确了仲景公“或利”与“或小便不利”的病理根源,这两种或然证同属一证而并不矛盾,也明确了或然证不必悉具,有或没有在于水饮停聚与阻碍气机所伤部位的不同。因此,在临证中对于或然症的辨证细节,是运用该方取效的关键。
本方从药物组成来看,是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大枣,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而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仲景公以麻黄为本方主药,发汗、平喘、利水,是以一物而三任也。又与桂枝相伍,则增强通宣化之效。干姜、细辛大辛大热,散寒宣肺,化痰涤饮。一派阳药,可知仲景公之用心良苦,外感风寒与饮寒合力之寒非此不去,勿使犯病深而药轻之过。而用五味子与芍药是制约麻桂姜辛,使之不至于升散太过,开阖适宜、升降得法对外寒内饮之证尤为适宜,不必忌五味子、芍药之类有敛邪之变。半夏,仲景公用半升之量,不可谓不大,可知降逆化饮的治疗宗旨始终贯穿于该方之中。以仲景公之意,因为水饮之变幻太不可拘,或然症虽列述于前,但也不能穷尽所有表现。水饮之邪或上或下或留中,都贻害无穷。故而尽温化寒饮之能、降逆化饮之功,务必毕其功于一役,除恶务尽。(冯向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