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奇文辨治产后病验案三则

(2022-07-26 04:32:23)

摘自2022-7-25中国中医药报
张晓斐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
全国名中医、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奇文认为产后元气受损,百脉空虚,冲任不固,易感外邪。产后病的病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治疗应辨证论治,认真观察,仔细揣摩。遣药须遵法度,无论药味多少,还是剂量轻重,都应中病即止。现介绍张奇文辨治产后病验案三则如下。
产后自汗案
孙某,女,43岁。初诊日期:2016年4月19日。诉产后3个月,汗出多7天。患者自述受风后,汗出多,不能自止,时有恶风身冷,身着棉衣,重时寒气透骨,面色白,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大而弱。
诊断:(气虚型)产后自汗。
治法:益气固表、扶阳止汗。
方药:生黄芪50g,防风15g,桂枝15g,熟附子40g(附子加生姜40g切片,先煎1小时,再投入他药共煎2次,每次半小时),鹿角胶15g,炒川续断15g,炒杜仲10g,酒当归15g,全蝎10g,大蜈蚣3条,伸筋草30g,透骨草30g,鹿含草30g,甘草10g,生龙牡各30g(先煎)。15服,日1服,水煎服,早晚分服。
5月4日二诊:自述服药后症状已大为好转,虚汗明显减少。嘱上方续服15服。
按 产后自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妇人大全良方•产后虚汗不止方论第六》载:“虚汗不止者,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血为阴,产则伤血,是为阴气虚也;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冷汗出。而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也。”《诸病源候论•妇人产后病诸候上》指出,本病发病主要为产时伤血致“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于外”。治疗原则:气虚者益气固表、和营止汗;阴虚者益气养阴、生津敛汗。张奇文认为,产后伤血,气随血耗,腠理不密,卫阳不固,故汗出恶风,气虚阳衰,故面色白,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大而弱,均为气虚之征,故予益气固表、扶阳止汗之法。方中重用生黄芪、熟附子,意在益气扶阳;鹿角胶,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能补肝肾,益精血,增强附子助阳之力。产后自汗如及时补虚敛汗,则预后良好,若日久不愈,应注意预防气随津脱,佐以生津补气药,意在阴中求阳,故收效甚佳。
产后发热案
田某,女,32岁。2016年5月18日初诊。诉产后13天,发热10天。患者自觉手足发热,微汗,体温37.5,无头痛、咽痛,无咳嗽、咳痰,恶露正常。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浮数。
诊断:产后发热。
治法:疏风清热、益气健脾。
处方:柴胡18g,酒黄芩10g,法半夏10g,生石膏30g(先煎),太子参15g,青蒿10g,白薇10g,连翘15g,蒲公英30g,丹皮10g,秦艽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6服,日1服,水煎服,早晚分服。
5月24日二诊:患者自述手足发热减轻,体温37。上方加党参15g,胡黄连6g,续服6服。
5月30日三诊:患者已无手足发热,体温正常。上方继服6服。
按 《景岳全书•妇人规(下)产后类•产后发热》载:“产后发热,有风寒外感而热者,有邪火内盛而热者,有水亏阴虚而热者,有因产劳倦虚烦而热者,有去血过多头晕闷乱烦热者。诸证不同,治当辨察。”《诸病源候论》提出,本病病因有风邪、阴阳不和、寒伤、热伤、瘀血等,病机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相加。张奇文认为,患者产后气血俱虚,卫表不固,则微汗;血虚阴亏,则手足发热;邪尚在表,未伤及胞宫,故恶露正常;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浮数,为外感风热之征,故予疏风清热、益气健脾之法。治疗本病勿忘于产后,因热入气分,恐有耗气伤津之候,遂加石膏、太子参、蒲公英、白薇等养阴清热生津,临证需辨证准确,中病即止。
产后乳汁自出案
丁某,女,27岁。2016年9月23日初诊:诉产后2个月,乳汁自出20天。患者自述近20天常有乳汁自出,量多,质清稀,夜间明显,乳房柔软,面色萎黄,气短神疲,舌质红,苔薄少,脉虚浮。
诊断:产后乳汁自出。
治法:益气健脾、滋补肝肾。
处方:生黄芪60g,高丽参15g(先煎10分钟),柴胡10g,升麻15g,酒当归30g,北五味子10g,生龙牡各30g(先煎),煨诃子10g,白芍30g,焦白术15g,生石膏30g(先煎),熟地30g,山萸肉15g,炙甘草6g。15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10月8日二诊:自述服药后症状已好转,体力增加。嘱上方加辽五味子10g,乌梅10g,续服12服。
10月20日三诊:乳房无胀感,已不漏乳。嘱上方加鹿角霜15g,茯苓30g,续服12服。
按 张奇文认为,产后乳汁自出,不外虚实两端,临证当须明辨。患者面色萎黄,气短神疲,考虑气血虚弱,胃气不固,气虚失摄,乳汁失约,故乳汁自出;乳汁化源匮乏,故质清稀;乳汁外溢,乳房空虚,故乳房柔软无胀感;气虚血少,不能上荣头面,故面色萎黄;中气不足,气短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浮,为气血虚弱之征。治予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之法。方中白芍、熟地、山萸肉、北五味子,意在养肝血、补肾精;用收涩药煨诃子治疗气虚乳汁外溢,可谓巧思;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神农本草经》载:“石膏主中风寒热,心下气逆,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产乳,金疮。”本病治疗以敛乳为主,虚者补气摄乳,实者清热敛乳,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杜惠兰治产后病验案二则
摘自2023-5-12中国中医药报
张拴成 耿静然 河北中医学院 刘艳芹 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
全国名中医杜惠兰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在多年的中医妇科临床当中,对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兹撷取杜惠兰临证中治疗产后病的代表性医案,总结其治疗产后病的指导思想和处方用药特点。
医案一:产后恶露不下
患者某,女,27岁,2019年1月7日初诊。患者于2018年12月10日足月顺产一男婴,现母乳喂养。患者诉顺产时,胎盘不能顺利娩出,胎膜残留在宫腔,出血约800mL。后予手取胎盘。遵医嘱,定期复查B超。2018年12月23日(产后14天)B超示:子宫大小10.1cm×8.6cm×6.5cm,宫腔回声较多,厚约1.2cm,宫壁回声欠均匀,提示:产褥期子宫声像图,宫腔回声较多。予缩宫素注射液10u,肌肉注射(im)1次/天×4天;桂枝茯苓胶囊3粒,3次/d,口服。2019年1月3日(产后25天)B超示:子宫大小6.4cm×7.0cm×6.2cm,宫腔回声较多,厚约1.1cm,宫壁回声均匀,提示:宫腔回声较多,予缩宫素注射液10u,im,1次/天×3天;益母草胶囊3粒,3次/天,口服。现症:阴道排出淡粉色恶露,量少,无明显异味,近3天小腹部间断胀痛不适。纳可,寐安,大便3次/天,便质溏薄,小便可。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缓。
诊断:(气血虚弱兼有血瘀型)产后腹痛。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炮姜10g,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炒山药10g,益母草15g,莪术6g,川牛膝12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2次温服。
1月14日二诊:患者诉药后矢气较多,伴小腹阵发性掣痛,恶露排出量较前明显增多,夹杂丝缕状黏膜样物体排出。昨日起阴道排出物已转为白色液体,质黏稠。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方药:党参15g,炒白术10g,生山药15g,炒薏米15g,车前子(包煎) 10g,茯苓10g,炙甘草6g,香附6g, 当归10g,川芎5g。7剂,水煎服,日2次温服。后患者电话诉诸症渐安,无不适症状。
按 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恶露。据其颜色、内容物及时间的不同,又分为血性、浆液性和白色恶露,一般持续4~6周。若子宫复旧不全或宫腔内残留胎盘、胎膜或合并感染时,恶露增多,持续时间延长或有臭味。患者就诊时恶露排出量少,伴小腹部间断胀痛不适,且有胎盘娩出障碍及胎膜残留病史,瘀血证无疑,为何口服桂枝茯苓胶囊、益母草胶囊及注射缩宫素无效?究其原因,查其病史,由于产后失血过多,气无所附,现为气虚血瘀之证,治疗当先顾其正气,气足则能帅血而行,以利于瘀血排出。以生化汤重用当归养血活血,又加四君子健运脾胃以助气血化源,益母草活血利水,莪术活血理气,川牛膝引血下行有助于瘀血排出。药后患者排出丝缕状黏膜样物体,转方健脾利湿,少佐桃仁祛瘀生新、香附通调气血,调和肝脾以善后。
医案二:产后抑郁
患者某,女,35岁,2018年5月14日初诊。6年前患产后抑郁症,经心理治疗、规律服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近4年后症状好转,已停用药物近1年。近期因计划二胎,情绪不稳定。
2012年剖宫产一女,产后月经量多如崩,日浸透10片卫生巾,后服中药调理经量至正常。2018年3月孕2月自然流产,阴道流血1个月,经服用中药10剂血止。月经后期,5/28~42,量色可,大量血块,无明显经行不适。现症:咽部异物感明显,难以咯出,常觉胸闷气短,眠差、多梦,常从梦中惊醒,醒后有强烈恐慌感。平素情绪低落,性急易怒,健忘明显。前次月经(PMP):3月30日,末次月经(LMP):5月12日,5天净。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偶有阴道瘙痒(体检示阴道炎、轻度宫颈糜烂),纳可,小便无力,大便2日一行,便质偏干。舌黯淡,苔白厚腻,脉弦滑略数。
诊断:(湿热阻滞型)郁证。
治则:清利湿热。
方药:柴胡10g,郁金10g,竹茹10g,枳实10g,陈皮10g,茯苓10g,清半夏10g,厚朴10g,栀子10g,淡豆豉10g,苏梗10g,黄连5g,瓜蒌1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5月21日二诊:药后大便通畅,咽中异物感明显减轻,胸闷气短亦较前好转,带下色白量可,稍有异味儿,睡眠惊醒次数减少。舌黯淡,苔厚已减,脉弦滑。前方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14剂。
6月4日三诊:诸症减轻。后以前方为基本方,逐渐加入炒酸枣仁、柏子仁、牡丹皮、丹参等养血清热之品,断续治疗2个月,已无明显不适症状。嘱放松心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保持良好情绪。
按 患者平素性急易怒,常有胸闷气短、咽喉异物感等自觉症状。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苔白厚腻,脉弦滑数,为肝郁化火、痰气交阻之证。杜惠兰以栀子豉汤、半夏厚朴汤、黄连温胆汤三方相合,开郁散结,理气化痰,兼清郁热而除烦惊。痰热得化,气机畅通,则胸闷气短、咽喉异物感诸证得以消除。二诊加生龙骨、生牡蛎以除其眠中惊悸不安。《神农本草经》谓:“龙骨,味甘平。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赤白带下”,杜惠兰推崇近贤张锡纯的理论,认为生龙骨、生牡蛎“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收涩之中,兼具开通之力,固脱而兼化滞之功,而无留瘀之虞”,张锡纯又引陈修园之说,认为“龙骨牡蛎为治痰之神品,能导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下归其宅”“牡蛎入肺以定魄,龙骨入肝以安魂”,曾创立“安魂汤(龙眼肉、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清半夏、茯苓)”治疗心中气血虚损,兼心下停有痰饮所致惊悸不眠,以龙骨牡蛎安魂定魄、宁神平忡。此患者病起于产后大量失血,心肝血虚则痰饮易于留滞内扰心神,故逐渐增加养血清热之品,正气渐充而邪气自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