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射干治病复方

(2022-07-08 03:39:52)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治喉痹:射干,细锉。每服五饯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圣济总录》射干汤)
射干,旋取新者,不拘多少。擂烂取汁吞下,动大腑即解。或用酽醋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医方大成论》)
治伤寒热病,喉中闭塞不通:生乌扇一斤(切),猪脂一斤。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千金方》)
治咽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袖珍方》)
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治腮腺炎:射干鲜根三至五钱。酌加水煎,饭后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治瘰疬结核,因热气结聚者:射干、连翘、夏枯草各等分。为丸。每服二钱,饭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治乳痈初肿:扁竹根(如僵蚕者)同萱草根为末。蜜调服。极有效。(《永类钤方》)
治水蛊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阴疝肿刺:鬼扇细捣绞汁,服如鸡子,即下水。(《补缺肘后方》)
咽喉肿痛。用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部,有特效。
喉痹不通。用射干一片,口含咽汁。
二便不通,诸药不效。用射干根(生于水边者为最好),研汁一碗,服下即通。
(摘录 《中药大辞典》)

射干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其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之功效,常用于热毒痰火邰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别    乌扇、乌蒲、黄远、草姜、凤翼 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画中荔枝美

 (2022-07-08 04:04:36)[编辑][删除]

——齐白石笔下的荔枝赏析
摘自2022-7-7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荔枝》扇面,齐白石作。

《大喜大利》,齐白石作。
“新蝉叫,荔枝熟。”伴随夏日蝉鸣,南国的荔枝又成熟了。此时,市场上的荔枝鲜果固然惹人垂涎,而画家笔下的荔枝也别有韵味,尤其是出自著名画家齐白石笔下的荔枝。
齐白石,中国近现代画坛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擅画花鸟、虫鱼、蔬果、山水、人物,也画传统节令中的风物,其画作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被称为中国画大师、20 世纪中国十大画家之一。他非常喜爱荔枝,一生画了许多荔枝题材的名作,如《荔枝图》《荔枝蜻蜓》《荔枝草虫》《荔枝》《多利多子》等。他画的荔枝十分逼真,红果绿叶,色彩鲜艳,有人甚至拿真荔枝来换他画的“假”荔枝。
齐白石曾说:“我绝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的确,他能画出如此鲜明的荔枝,得益于平时的仔细观察。他曾三次游历广西钦州,都赶上了当地夏天荔枝成熟季,这成了他创作荔枝画作的源头活水,恰如其在自述中所写:“回到钦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树,结着累累的荔枝,倒也非常好看,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
本文所附的齐白石《大喜大利》图轴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小为249cm×70cm。《荔枝(扇面)》创作于1941年,大小为18cm×51cm。
齐白石所画的荔枝不仅笔墨精妙,在画上还有题诗。诗画交融,既丰富了画面,又平添了荔枝的文化内涵。如齐白石在《大喜大利》图轴上题诗曰:“荔枝初熟影垂垂,寄语园官好护持。灵雀却非贪果意,偶来飞上最低枝。”诗情画意中给荔枝甚高的赞誉,也流露了对荔枝的喜爱。
这两幅画作中的荔枝,枝干线条苍劲遒韧,极富立体感。叶子先用淡墨沿着枝干点画,再以稍浓的墨线迅速勾茎叶,并配以藤黄点缀出荔枝树叶的明暗。果实则用鲜艳的红色点画,构思巧妙,使画中的荔枝色泽亮丽,犹如带着露珠。
荔枝不仅外形红艳,果肉甜美,更因“荔”谐音“利”,富含“吉利”“大利”“多利”等美好寓意,吸引了不少画家以其为题材作画。在这方面,齐白石尤为看重。他画了许多荔枝,为画作取名“大利”“多利多子”“大利迭来”“吉利万千”等。
自钦州之后,荔枝令齐白石一生魂牵梦萦,也使其终生不断绘画荔枝相关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荔枝名作。
荔枝不仅入画,且在中医药园地里也占有一席之地。荔枝具有生津、益血、理气、止痛之功用,主治烦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肿等症。《食疗本草》说它“益智,健气”。《本草纲目》载:“治瘰疬,疗肿,开发小儿痘疮。”吃完荔枝,壳和核别扔,这些也都是中药材。荔枝壳有除湿止痢、止血的功效,荔枝核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等症。

荔枝味美性偏热 盐水浸泡可降燥

咽喉肿痛巧放血

 射干治病复方 (2018-09-08 18:42:30)[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咽喉肿痛巧放血

    放血疗法历史悠久,又上叫“刺络疗法”,属于外治法的一种,是用针具刺破人体经络上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可以治疗癫狂、头痛、热喘等病症。


   很多咽喉肿痛的患者都来做过针刺放血疗法,效果明显,选择针刺手拇指末端桡侧的少商穴、食指末节桡侧的商阳穴来进行少量放血。一般不选择颈前部针刺放血,因为这里的血管较多。

  当患者高热、便秘、咽喉肿痛剧烈,甚至出现脓点等热毒症状比较明显时,应泄实热,降急火。可在位于脖子后面的大椎穴用三棱针或者梅花针点刺放血拔罐治疗,效果较好。有助退热下火、扶正祛邪,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更好。

   在大椎穴放血加拔火罐治疗咽喉肿痛,能放血量非常少,主要是达到开窍泄热、通经活络的目的,特别适用于起病急骤,以高热、肿痛等不适症状表现为主的中医实热证。但是虚寒体质的患者不适用这种疗法。

  放血疗法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一般都是少量放血,对于卫生的要求也比较严,选择针刺放血的部位也很有讲究,不建议患者自行尝试,一定要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方法:鲜品无花果2枚,或用干品15g,用沸水冲泡,加冰糖适量,代茶频饮。

无花果味甘性凉,有清热生津、解毒消肿等功效,可治咽喉肿痛、燥咳声嘶、肠热便秘、消化不良、痈肿等疾,多于多种咽喉病都有较为不错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无花果中所含没食子酸、绿原酸、丁香酸等,还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等功效。《滇南本草》中记载:无花果外敷能治“一切无名肿毒,痈疽……”《泉州本草》也记录无花果能“治咽喉刺痛,无花果鲜果晒干,研末,吹喉”。所以,无花果无论煎水服,还是研末外用,都有消肿、止痛作用,对急性咽喉炎、咽喉疼痛当有一定效果,用来治疗因肺热导致的咽干,声音嘶哑等也有效。

疏风清热治咽炎

  (2018-09-06 10:28:13)[编辑][删除]


 


咽炎的病因病机及咽部形态不同,又有风热咽炎、风寒咽炎、阴虚咽炎、阳虚咽炎炎等不同。

由风热邪毒而致的咽炎,称风热咽炎(急性单纯性咽炎),以咽部红肿痛为其主要症状。又有风热喉、红喉之称。因为咽喉疾病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经脉痹阻的病理变化,又多出现咽喉红肿疼痛、阻塞等现象,故又称喉痹。风热咽炎,常因气候急剧变化,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而为风热邪毒乘虚侵犯,从口鼻直袭咽喉,内伤于肺,相搏不去,致咽喉肿痛而为咽炎。此时邪在卫表,故病情较轻,若由误治,失治,或肺胃邪热壅盛传里,则出现胃经热盛之证候,病情转重。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为法治疗,兹举二例病案:

案一 风热咽炎

沈某,男,56岁。2018年8月16日初诊。二日前,感觉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其后疼痛逐渐加重,有异物阻塞感。检查见咽部微红,微肿,随症状加重,悬壅垂色红、肿胀,喉底红肿,有颗粒突起。全身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症状。诊为风热外侵,肺经有热。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处方:射干10g,桔梗15g,薄荷8g,前胡12g,银花12g,连翘10g,大黄9g,蒲公英12g,花粉10g,马勃10g,牛蒡子12g,蝉蜕8g,杭菊花12g。5剂。服2剂,症状减轻,尽剂后痊愈。

方中薄荷、牛蒡子、杭菊花、蝉蜕,疏风散热;桔梗、前胡、射干,清肺化痰利咽;银花、连翘、蒲公英、花粉、马勃,清热解毒;大黄通便泻热,给邪出路,此所谓“病在上而治其下”也。

案二 风燥咽炎

汪某,男,42岁。2018年8月9日初诊。处暑前后,久旱无雨,气候干燥,风燥袭肺而发病,咽部微痛,干燥灼热感,咽痒咳嗽,吞咽不利,肿痛逐渐加剧,痰涎多,咽喉梗塞感,吞咽有碍。伴有发热、微咳嗽、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治以清热解毒,利咽化痰。

处方:射干10g,桔梗12g,前胡12g,牛蒡子12g,薄荷8g,银花12g,连翘10g,石斛10g,麦冬10g,当归12g,知母9g,黄柏9g,丹皮9g,厚朴12g,杏仁10g。10剂,随访,治愈。

本例咽炎,由于风燥袭肺为时较久,燥咳日深,津伤液亏,故治宜益阴保津。方中牛蒡子、薄荷、银花、连翘,外解风热;射干、桔梗、前胡,清肺化痰;石斛、麦冬、当归,益阴养血;知母、黄柏、丹皮,滋阴降火凉血;厚朴、杏仁,理气化痰。

“护嗓三宝”有果蔬

   (2018-09-12 05:13:05)[编辑][删除]

 

用嗓过度容易导致声带疲劳过度、边缘充血,甚至引发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突然高声发音的伤害最大,很容易导致声带充血。用嗓过度导致咽喉肿痛,最好的疗法是“禁声休息”,而不是使用润喉片。润喉片是不能长期吃的。

“护嗓三宝”

梨子 梨柔软多汁,味甘,性寒,有清热、化痰、生津止渴等功效,能明显缓解咽喉干燥。梨既可生吃也可熟吃,饮汁或切片煮粥、煎汤服均可。梨、蜂蜜加水熬成的雪梨膏和冰糖梨水都是简便易做的清咽利嗓饮品。但因梨性寒,体质虚寒、寒咳者不宜生吃,必须隔水蒸过,畏寒肢冷者、腹胃虚弱者不宜多吃或者最好不吃。

荸荠 又叫马蹄,有“地下雪梨”的美誉。荸荠性味甘,性寒,有清肺利咽、化湿祛痰等功效,对预防秋燥咳嗽、咽喉不适、口干欲饮等症有一定效果。除了生吃外,也可煮、炒、烧、煨。但荸荠不易消化,脾胃虚寒、消化功能较差者及儿童、老人不宜多吃。生吃前一定要去皮或洗净。因为荸荠生长于水田,皮上会聚集有毒的生物排泄物和化学物质,还可能有寄生虫。

白萝卜 素有“小人参”之称。中医认为,生吃萝卜可以清热生津,补水利尿,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入秋的萝卜肉质肥厚丰润、清甜爽口,生吃对于咳嗽痰多、咽喉炎、声音嘶哑的人有一定帮助。需要提醒的是,萝卜虽好,但非人人适合吃。气虚、阳虚型便秘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