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韵浙风一馆藏

(2022-07-03 03:52:38)

走进中医药博物馆(5)

——走进浙江中医药博物馆

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白晓芸 孙学达 马重阳

  11月20日上午,杭州气朗风清。在美丽的钱塘江畔,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西南侧上空,一架小型航拍机正在“忙”着捕捉重要瞬间:新建成的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正式开馆,主题展览“千年战疫有岐黄”同步开启,开幕式正在端庄气派的博物馆大楼前进行。

  现场热烈的气氛把江南初冬的微凉一扫而尽。这里高朋满座,除学校党政领导、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校内师生外,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谢国建、省文物局副局长曹鸿、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等多位领导专家及全国各地多家中医药博物馆代表也赶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2020年,浙中医甲子添一岁,博物馆十载又逢春。

  两年前,为迎接浙江中医药大学六十华诞,学校决定为有近十年历史的博物馆乔迁新居,地址选在学校西南隅的中药种植园。紧锣密鼓地规划、施工,2019年10月14日,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布展面积达3200平方米的新馆落成。校史馆、医史馆、中药馆分别占居新馆一到三层,8000余件展品陈列其中,等待参观者的到来。

  文化浸润树自信

  走进浙江中医药博物馆一楼大厅,迎面是一方体现“天地人文”的景观:一尊4.5米高的“针灸铜人”伫立大厅中央,和其他铜人不同,它通体白色,身上经络发着蓝色、红色的光,炫酷十足。抬头仰望,头顶上一方苍穹,模拟逼真的电子古星象图星光闪烁,28星宿环布周天,北斗围绕北极流转。“铜人”脚下是先天八卦台,对应着大地八方。“天地人”三才及中医“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在这一场景中得到展现。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1224/IMG003067ce8f325587831115.jpg

“天地人文”景观局部。

  在“苍穹”的下方,环绕着的是中华医史文明浮雕墙,展示了中医药数千年来护佑中华民族健康的历程。浮雕墙上近百位历代医药名家中,浙江籍名家凸显其中,标示着浙江中医药人在中医药发展史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铜人”左右侧的巨幅屏幕,循环播放着中医药文化宣传片,“铜人”后方的墙面浮雕刻着《黄帝内经》中有关“天地人”的名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博物馆景观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郑洪介绍,这个吸睛的“铜人”是用特种材料及光电科技打造的、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交互显示人体阴阳十四经脉、脉会八穴合八卦的中医人模型。因为前无经验可借鉴,制作方案前后几经重大改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铜人”及其展示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中医针灸,一台电子屏竖树立在“铜人”前方。通过触摸电子屏,参观者可以了解中医十四经络、临床应用最普遍的针具和操作流程等知识。

  “天地人文”左边是校史馆,展示了学校几代人建校61年来走过的坎坷路,体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性跨越。求真求实、志存高远的品质,诠释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求本远志”的校训精神。

  站在“浙派中医防疫成就之最”的展板前,对中医药防疫智慧的叹服之情油然而生。从黄帝时期浙江桐庐的“采药制方之祖”桐君、北宋时浙江官员赵汴在大疫时设立的“隔离病坊”、南宋浙江名医陈言创制的16首司天方,到明中期浙江海宁医家陈司成著《梅疮秘录》首创砷剂治梅毒、清康熙年间浙江湖州医家郭志邃总结治痧经验、清道光年间浙江海宁医家王士雄著世界上首部论治霍乱专著《霍乱论》、民国时期绍兴医学会曹炳章著《秋瘟证治要略》拟订系列治法防治1918年蔓延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中医药防疫治疫的成果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祖籍浙江宁波、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提取出特效抗疟药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

  物景相搭显特色

  “建设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博物馆是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应有之义。”博物馆重点反映与展示中医药,尤其是浙江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对扩大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推动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楼的医史馆正体现了这一建馆思想。

  医史馆分为中国医史厅、浙江医史厅两个展厅。漫步其中,可以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药用植物种子芡实、酸枣,有渗滤水作用的水井,细品7000年前河姆渡人防病治病的生活细节,也可以站在南宋临安中医药一条街模型前,想象杭州当时最繁华的御街药市生意兴隆的繁华景象,从大佛寺前的疳药铺、保和大师乌梅药铺、陈妈妈泥面具风药铺、双葫芦眼药铺、杨三郎生药铺、讷庵丹砂熟药铺、张省干金马杓小儿药铺、郭医产药铺、三省前太平惠民南局这些店铺名,看出南宋时期杭州中医药分科细致,生熟药划分明确,个体小药铺、老字号品牌、官方药局并存的局面……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1224/IMG003067ce8f325587831216.jpg

南宋临安中医药一条街。

  医药活动的核心是医生,而医匾作为医生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见证,多由病家赠与,因此亦是仁爱相待、和谐信任传统医患文化的体现。在“百家、百器、百匾”展中,带着浓郁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老字号牌匾实物和中医药一条街的电子屏背景组合展陈,打造出了具有3D立体感的场景,让人如临其境,进而感叹布展者的巧思妙想。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1224/IMG003067ce8f325587830893.jpg

浙江老字号药店牌匾。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1224/IMG003067ce8f325587831327.jpg

医史馆内电子屏和实物立体组合展陈。

  驻足在一块写有“肱经三折”的医匾前,匾的漆已斑驳,显而易见经过了岁月的磨砺,但“恭维”“周先生遠揚雅鑒”“馮達仁敬贈”“民國三十四年孟夏月日”四行竖排小字依然清晰可辨,笔势清新秀丽、提按分明,可以体会书写之人用心之虔敬。

  医匾用语包含着历史典故,像“肱经三折”就是由《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演化而来。“三折肱”,就是三次折断手臂,引申为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常用指代良医。类似还有“术绍华佗”“和缓流亚”“杏林妙手”等。这些医匾穿过时光的隧道,述说着数千年来中医药治病救人、薪火相传的动人故事。

  除医匾外,与中医医疗活动相融的书法艺术当属中医手写处方了。字如其人,通过一张手写处方,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处方者的诊疗思路、用药特色,还可以了解其思想性格。一些经过时间沉淀的名医处方,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医史馆的“万方楼”就集中展示了一批这样的珍贵处方。

  置身万方楼,最醒目的是邓铁涛、何任、程莘农等17位国医大师20张各具特色的处方,许多早期的中医药名家或文化名人如马一浮、张山雷、肖龙友、施今墨等的手书处方赫然在列。这些处方已由专家进行释读,在电子屏上可以任意点击查阅。据介绍,这些展品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中医药大学林乾良教授历年来收藏的数千张中医处方中的精品,包括清末至现代名医处方185张,其中多个世医流派传人的系列处方,如平湖戈氏儿科世家5代传人处方、嘉善吴氏4代传人处方、绍兴赵氏4代传人处方等尤为独具特色。

  另有三张最早期的“人工智能”中医处方,由电脑系统模拟名中医思路开方而成。标示着中医处方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的巨大变化。

  科技融合赢未来

  “谁能猜出当归补血汤中,黄芪和当归的剂量比例?猜对了有奖!”

  “二比一!”“四比一!”……“老师,是五比一吗?”

  “是的,你猜对啦!当归补血汤是一首经典的中医补血方剂,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组成,黄芪补气,当归补血。中医认为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补气能够更好地生血,所以黄芪用量是当归的5倍。

  博物馆三楼的中药处方标本展示墙前,一位热情又有耐心的大学生讲解员,学校以中药馆为主体举办的“中草药嘉年华”品牌活动,在社会上亦有良好影响。

  中药馆位于博物馆三层,从一面名为“花药馨香”、由百余种药用花卉组成的花墙开始,整个“中药馆”展厅内,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一应俱全——直径达105厘米的灵芝,生长脉络和纹理清晰可见;高约180厘米、宽约120厘米的特大肉桂皮标本香气馥郁……走遍展厅,如同置身大自然,记住了百味甘苦,体会到“天人合一”。其中的动物展示区以立体仿真生态园林的形式,将展品组合呈现,给参观者以场景感和美感,成为吸引人们驻足停留最多的地方。展品中很多珍稀动物药如犀角等,如今在中医临床已不再使用,仅作为中医药历史讲给参观者听。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1224/IMG003067ce8f325587831004.jpg

特大灵芝、百年野生黄芪等。

  郑洪说,之所以将花药作为中药馆的“首秀”,是因为花不仅给人美的享受,更蕴含了生机与希望,可以让参观者对中药的印象不止停留在“苦味”上,为此中药馆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药食同源专区,在这里,人们透过一盘盘模拟菜肴,能够将中医药与生活紧密相连。

  中药馆不仅收藏、展示和研究各类中药标本,还为师生学习生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成药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搭建了平台,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参观考察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其中的许多高科技“元素”令观者耳目一新,如道地药材产地分布“触屏式”智能地图,是参观者最乐于体验的部分之一,只要用手点击某一省市,便会显示此地的道地药材生长情况及相关知识。在中药馆最深处,是VR实景采药体验区。在悬崖峭壁上采一朵天山雪莲,这样的场景只有在武侠片中才能看到,如今戴上VR眼镜,人人都可体验一番。中药生长在怎样的天然环境中,用什么样的工具采挖,如何留取药用部位,体验过VR采药的参观者都会留下最直观、深刻的印象。这就是高科技的魅力。

  目前博物馆四层建设已列入学校2021年规划,届时将通过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为参观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体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更好地向社会传播中医药文化。比如,在中药真伪鉴别方面,博物馆计划进一步引进人工智能,把鉴别做到细致、权威、直观,给观者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还计划做一个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陈列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有100多个院内制剂,是对学校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复盘。

  博物馆也确实不负厚望,被中国博物馆协会核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已定级的传统医药类博物馆中,国家一级博物馆有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有3家。(本报记者 白晓芸 孙学达 通讯员 马重阳)

博采勤求志不渝物华天宝入馆来

 (2022-07-03 04:10:25)[编辑][删除]

走进中医药博物馆(1)

——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时间:2020-05-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孙学达 董鲁艳

  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目前国内有数十家中医药博物馆,其馆藏各有特色,从不同维度记录、刻画着一部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皇皇巨著。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是建馆较早的中医药博物馆之一,馆藏丰富颇具特色,用手中之笔和别样视角,述其建馆及发展过程中的精彩故事,见证博物馆的一路腾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北中医博物馆”)始建于1990年,至今已走过30载岁月。该馆现收藏有历代医史文物1200余件,善本医籍200多种,各类中药标本2850多种,植物药浸渍标本、矿物药标本6000余份。馆内汇集古今中医药学著作、杂志、图片及中国医学史相关电影、录像、幻灯、图谱;珍贵中医药古迹石碑拓片,以及别具特色的原创古代中医画像、医史故事绘画等。其中药标本之全面、完善,展示维度之丰富,在全国高校中堪为翘楚。博物馆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重要窗口,被学校现任党委副书记靳琦评价为“立体直观的教科书,形象生动的大课堂,学生学习的第一课,来宾参观的第一站”。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北中医博物馆从最开始仅服务于校内教学、科研、师生参观,到面向全社会开放,随着管理梯队升级,日益发挥出博物馆“大学校”的功能,成为展示中医药历史文化的精彩天地。

  忆往昔峥嵘岁月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万丈高楼起于垒土。如今丰硕成绩的背后,是一部博物馆人披荆斩棘的奋斗史。北中医博物馆现任馆长卢颖,是“跟着博物馆一起成长的人”,自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到博物馆工作,近30载岁月中将大部分心血都倾注给了博物馆。

  博物馆成立之初名为逸夫科技馆,由医史馆和中药馆组成。因为最初面临经费少,馆内最开始展出的医史文物大多是复制品,中药标本、中药炮制标本、药用植物腊叶标本都来自中药系,远远不能满足馆藏需要。

  卢颖介绍,博物馆内很多浸渍中药标本都是当年博物馆人亲自上山采挖,带回来保鲜处理制成的。“馆内展出的一个巨大天南星标本,是沈连生老师带着大家去八达岭山上挖到的,上山采药要克服体力方面的困难,若再遇到下雨打雷等恶劣天气,几乎无处躲藏,条件之艰苦可见一斑。

  博物馆有一棵20多年生长史的野生党参,是上世纪90年代,马泽新老师带回来的,至今还在博物馆浸制标本柜子上展出。20年野生大棵苦参、做家具剩下的大块降香……都因为偶然的机缘,收入馆中。医史文物征集也很不易,博物馆老师们到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淘宝”。比如有一次一位古玩店老板,慷慨地将民国时期的“回天再造丸”药物仿单赠送。建馆之初,北中医各家学说名家鲁兆麟将其曾祖父的一套外科用具捐赠给了博物馆,原校长郑守曾、副校长王庆国、原馆长张镐京等均向博物馆捐赠过重要文物。

  1997年,逸夫科技馆两馆合一,改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学校加大对博物馆支持力度,征集医史文物和中药标本。特别是西北大学考古文物专家贾麦明的大力协助,贾麦明多次帮助博物馆联系文物来源以及鉴定。

  镇馆之宝与捐赠史

  北中医博物馆里的镇馆宝物之一针灸铜人,是真正复制于清光绪年间针灸铜人的珍品,全国仅南京博物院和北中医博物馆独有。清光绪年间针灸铜人原件现在藏于国家博物馆。跟南京博物院联系,一起复制了清光绪针灸铜人。此外,在建馆早期,青海红十字医院的张建青院长曾经把24件马家窑文化彩陶捐赠给博物馆,成为博物馆很珍贵的一批藏品。

  2015年10月24日,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的刘茂松医师,向北中医博物馆捐赠清代及民国时期乳钵、药瓶、药罐、药墨、捶丸等共计100件,品种多样,自成系列,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

  2019年4月,北中医校长徐安龙拜访著名中医费开扬时,费开扬欣然将珍藏多年的民国时期《医师考试及格证书》《中华国医学会证书》及刊登了中医考试榜单的《中医药情报》报纸委托徐安龙捐赠给北中医博物馆,使这批珍贵的民国中医文物有机会与广大观众见面,透过讲述民国中医药发展的故事,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博物馆的收藏和展陈质量。

  2019年7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宝先生向博物馆捐赠三件藏品,分别为野生梅花鹿鹿角、《西鹤年堂丸散药目》以及清末铜杵臼。野生梅花鹿鹿角是在20世纪50年代收藏的,在如今的中药材市场实属罕见。《西鹤年堂丸散药目》刻印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是西鹤年堂的老前辈在王国宝入行时赠给他的,对老字号药店历史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清末铜杵臼是捣药用的,老北京话叫铜缸子,是清末老药店发展的见证。

 东阿阿胶集团为博物馆捐赠了极品阿胶——九朝贡胶,以及各种动物胶,在博物馆动物胶专柜集中展出。陈李济把从火灾中抢救出来的180多年的陈皮也捐给了博物馆,目前除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外,拥有这种年代及品相的百年陈皮的博物馆仅有3家,北中医博物馆有幸成为其一。广州新宝堂捐赠的一批从1年到60多年的新会陈皮标本也极具价值,直观展示陈皮经年的品相变化。海南陈康林野生灵芝开发有限公司捐赠的多种珍贵罕见的灵芝标本、安徽省葛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捐赠给博物馆的巨型葛根、威高集团捐赠的赛加羚羊标本,也都是得之不易的标本精品。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发挥“大学校”功能

  北中医博物馆自2013年5月18日起,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现在博物馆开设中国医学史展览和中药综合展览两个常设展览,也经常举办一些临时展览。

  北中医博物馆每年有3个校内品牌活动。一是从2010年开始的中药辨识大赛,每年五六月份举办,寓教于赛,其乐无穷;二是每年9月下旬的博物馆文化周,积极做好中医药文化输出;三是由博物馆主办、志愿者承办的博物馆讲解比赛。通过这三个品牌活动,博物馆弘扬中医药文化。

 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外出讲座、亲子体验活动等。博物馆的实践教学也深受其他高等院校的欢迎,一些医药企业或培训班也会到博物馆进行实践教学。

  2016年内蒙古医科大学在北中医博物馆做了一次蒙医药展览,效果非常好。2018年,应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邀请,北中医博物馆参加了香港“创科博览2018”展会和澳门“中华文明与科技创新展”。

 “希望日后能够利用北中医博物馆的藏品资源,还有大学人才智库,策划一些中医药科普或专题展览,制作一些流动展览,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展示,让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能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中国医学史展厅将会重点展出民国时期医史文物。新馆还会增设医家流派展厅、本草生辉展厅(专展历代本草典籍)、道地药材展厅,以及以中医药科普为主的中医药探索体验厅等。

  “博物馆是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知识的重要平台,为社会为学校扩大影响,增添美誉。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升级重开
摘自2022-7-7中国中医药报
历经一年的闭馆改造,7月4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整体提升开馆典礼在广东广州举行。
馆长蓝韶清介绍,在全面提升改造医史馆、中药馆、岭南液浸标本展示区的基础上,新建了岭南医学馆、岭南中药标本馆、针灸馆、养生馆,全面呈现岭南医学的地域特色,强化对广东中医药的传承与保护。展览还运用触控交互、体感交互、动态投影、VR等技术搭建数字场景来激活中医药文化场景,增加与观众的互动。
近代广东中医教育专题展同期开展。该展览是由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公益资助的项目,精选近代中医教材、学校徽章、毕业证、中医期刊等历史展品,回顾近代广东中医学校办学历程及取得成绩,展示中医药界前辈为振兴中医教育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管窥中医药事业在近百年来抗争救亡中曲折发展的历史风貌。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由中药标本中心(始建于1956年)和医史馆(始建于1996年)整合而成。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该馆建设奠基者。

古代史官“镜头”下的中医世界

  (2022-07-08 04:06:28)[编辑][删除]

——《听历史 讲中医》评介
摘自2022-7-7中国中医药报
许敬生 河南中医药大学
桌上摆着一本新书《听历史 讲中医》,散发着历史的幽香。该书作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熊益亮教授和福建中医药大学林楠教授。前者是医古文及中医文献界的新彦;后者是熊益亮博士曾经的硕士生导师、著名的医古文教授,也是我的同道、相交数十年的朋友。今日得以拜读二位的大作,我感到十分高兴。
自人类诞生起,“医”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医学逐渐职业化,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史官是负责记录历朝史事的官员,所撰写的史籍涵盖了医事、医教、医家、医书、疾病、药物等方面的医学内容,成为后世研究中医发展史的重要参考。《听历史 讲中医》一书,正是从古代史官编著的史籍中,重点梳理历代的医事制度、中医教育、名医传记、医学文献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勾勒出古代中医药的面貌及中医学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为读者展现了古代史官“镜头”下的中医世界。
呈现医事制度、医事教育面貌
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各方面都存在联系。正如书中所言,“若完全抛开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不谈,就无法得出对中国医学的准确认识”。从医事制度来说,中国古代的医政组织以宫廷医疗为主,是由古代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医事制度的建立主要为皇权服务,但是历代有所不同。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食医位列首位。食医是我国最早的宫廷营养医生,其主要工作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剂)”。再如宋代医事制度注重民间用药,独创官办药厂、药店。宋代和济惠民局建立施医给药、轮流值班、药品检验等制度,相较于其他各代,突出了宋代“仁政”关注民生的特点。书中指出,医事制度发展至清代由盛转衰,逐步废弛。
学术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继承得好,才能更好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传承离不开教育。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医教育以师徒传授为主要形式,常忽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学教育与进行医学考试的国家,即今天所说的“学院派”。师徒传授相较于医学院教育而言,培养数量少,无法满足官方对于医师数量的需求。因此,古代形成了民间医学教育(包括师徒传授、世医传承、私淑)和官办医学院校教育两种模式,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维系中医学的薪火相传。《听历史 讲中医》一书重点以正史记载的官办医学教育为主,为读者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医学教育的面貌,或许这对于当代思考中医该如何办教育的问题能有所启发。
展现大医成长之路
“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因此能被正史收录,可谓“大医”者,这对于中医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该书对“二十六史”中立传的医家进行统计,凡一百五十人,选取二十一位进行述要,并将“传文”附后,以供参考。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为扁鹊和仓公淳于意立传,记述了扁鹊医技高超,“随俗为变”,并庄严宣告“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将医学同巫术划清了界限。在《仓公传》部分,记载了二十五个诊籍,这是中国最早的医案集。如“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饮以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记述了治疗难产的病例,也是较早使用莨菪药的案例,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医学史料。《扁鹊仓公列传》是中医学史上第一篇医家传记,开创了正史为医家列传的先河,后历代官修史书多承袭其例。
中医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医人的历史,历代医家的思想、精神、成就汇聚成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对于医学专业的读者,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是医者之楷模,阅读传记原文,能够设身感受大医的成长之路。对于非医学专业的读者,从这些大医的介绍中,不仅可以领略中医人的风采,更能提升对中医的了解,尤其是他们为国人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保留珍贵的医案记载
除了医家传记外,正史中还保留了许多医学文献。如《汉书•五行志》记载,在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长安女子有生儿,两头异颈面相乡(通“向”),四臂共匈(同“胸”)俱前乡(向),尻上有目,长二寸所”,说的是这名婴儿有两头、两颈、四臂,共用一个胸部。这是目前为止古代正史中最早的关于连体婴儿的记载。
又如《南史•卷三十五•顾觊之传》记载:“时沛郡相县唐赐,往比村彭家饮酒,还,因得病,吐蛊二十余物。赐妻张从赐临终言,死后亲刳腹,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止。论妻伤夫,五岁刑,子不孝父母,子弃市。”顾觊之议:“以妻子而行忍酷,不宜曲通小情,谓副为不孝,张同不道。”诏如觊之议。这段写的是,沛郡相县的唐赐前往邻村彭家饮酒,得了不治之症,吐出毒虫二十多条。唐赐临终前,嘱剖腹探病。他的妻子张氏依其遗言,亲自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五脏都糜烂破碎了。郡县官方得知后,认为张氏残忍,唐赐的儿子唐副又不禁止,最终将母子俩全部处死。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人体病理解剖案例。可以说唐赐夫妇是我国古代解剖学的大胆尝试者和先驱者,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在封建社会,官府认为其进行遗体解剖大逆不道,于是酿成令人痛心的历史惨剧。事实上,长期的封建礼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国古代解剖学的发展,影响了中医学的创新和进取,这是值得反思的。
医学著作承载了医家的思想理论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医药代代相传的秘籍,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历经千年传承,仍是中医学之圭臬。历代大医一般都有医著传世,是后人研究其学术宗旨之津梁。“二十六史”“通志类”“通考类”均存有大量医书目录,其中很多虽已亡佚,但反映了古代医学的繁荣景象,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价值。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曾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听历史 讲中医》从目录学的视角切入,对“二十六史”、通志类和通考类史著中著录的中医文献进行了筛选和汇总,可为今人省去翻检大部头著作之不便,正具有目录工具书之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十二生肖
后一篇:二十四节气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