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明向用温阳化湿法治肺心病思路

(2022-06-29 14:50:42)

韩明向用温阳化湿法治肺心病思路

时间:2022-03-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刘洋 郑彩霞

肺心病虽以咳喘等标实发作为主,但本质属虚、寒,西医多采用解痉平喘、利尿药治疗,虽短期效捷,但长期使用会导致患者心肺阳气亏虚,病情易反复发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肺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名中医韩明向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韩明向认为,肺心病多属阴寒、寒湿类之慢性咳喘疾患,阳虚痰饮内伏,外寒引动内饮为其病机特点,临床强调以温立法,辨证论治。治疗时应注意顾护阳气,即使湿邪化热,用清凉药也应慎重,以免寒凉过度,重伤阳气,造成阳气衰亡之险。临证时要紧扣其“冷、淡、青、稀、白”的症候特点,治疗当以温阳化湿为法,随症选用温药通阳化湿,振奋脾阳、固本培元乃祛除痰湿之关键。通过宣通和温补阳气,温化人体阴翳,以此达到阴阳调和,恢复脏腑功能,有效改善咳喘症状。

肺喜温而恶寒,“湿胜”是产生痰饮的根源,而湿性黏滞重浊,阳气又为湿邪所郁遏,耗伤阳气致“阳微”,导致阳气不足,气不化水,水湿停聚,上逆心肺诱发咳喘。韩明向提出“湿胜则阳微”理论,用温法治疗慢性咳喘收效甚佳。现从“湿胜则阳微”理论探讨“温阳化湿法”治疗肺心病的思路,以期为肺心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湿胜则阳微”理论探析

《温热论》言:“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湿为阴邪,碍阳、伤阳,化湿则可通阳、护阳,治疗当以淡渗之品通阳利湿,使湿去阳复则病易愈。“湿盛阳微”一方面是由于湿邪本身为阴邪,容易困厄、耗伤阳气;另一方面是由于采用寒凉淡渗之品治疗湿邪,容易耗伤人体阳气,此所谓“因药致病”。脾为生痰之源,脾阳虚者,本多痰湿,通阳不在温补而在祛湿,通阳的方法在于疏利气机、利小便使邪有出路,多以通利小便达到机体阳气通达的目的。但肺心病属于阴寒类、寒湿类疾患,且患者多为寒湿体质,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湿》病案中非常重视体质在湿邪治疗中的地位,亦有不少治疗寒湿的病案,常选苓姜术桂汤、术附汤等温阳除湿,三仁汤、三香汤、五苓散等利湿宣气,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胃。

因此,临证中不可拘泥于“不在温,利小便”,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应适当选用温药以温化痰饮。“湿胜则阳微”揭示了阳虚质与湿邪的关系,即阳气不振易生湿邪。湿邪内生,易困阻阳气,其本质上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肺主通调水道,脾气散精主运化,而阳气亏虚易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常,从而导致湿邪内生。此处的“阳”多指肺脾肾三脏的阳气,肺行水、脾制水、肾主水,三脏共同参与人体水液代谢过程。若阳气受损,不能行水,则水湿停聚。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胜则阳微,“湿胜”和“阳微”是相对的;“阳化气”功能不足,阳气失于温煦推动无力,水液代谢失常,导致“阴成形”太过,形成水饮、痰浊等病理产物。

韩明向认为,阳虚易生湿邪,治疗阳虚湿盛,往往助阳与化湿同施,选用麻黄、附子、干姜、细辛、白术以温经散寒、健脾助阳化湿。肺心病患者多由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痰饮水湿内停,阳气郁遏,“湿胜阳微”所致。湿邪留恋,气化郁阻,猪苓、滑石等利水消肿之药多为寒凉之性,易致湿邪冰伏,酌加温补阳气之干姜、白术、附子,使阴寒湿浊之邪得以温化,小便气化,阳气得复。

温阳化湿为基本治法

湿邪黏滞、重浊,易留滞于三焦,影响阳气正常输布,阻碍气机运行。治宜宣上、宽中、利下,如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通阳”即宣通阳气,用于湿阻气机、阳郁不伸之证,与“温阳”不同,“通阳”适用于湿阻证,其目的在于“通”,“不在温”是温通之意,并非不用温性药。通阳是宣发气机、通津液,对于阳气不化而阴邪壅滞者,可酌加附子、干姜、苍术等温通之品,温通阳气,使气机调畅,小便通利,湿浊外泄,阳气自无阻遏而外达。《湿热病篇》言:“湿中少阴之阳,宜人参、白术、附子、茯苓、益智等味。”王孟英认为:“此湿邪为寒湿也,即湿邪累及阳气之证。”湿邪重浊难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当根据患者不同的表现,选用温药温补阳气以治本。同时,辅以利小便、攻逐水饮的方药温化饮邪以达到标本兼顾。故治当扶阳燥湿,用人参、附子补脾肾阳,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因此,对于肺心病之阴寒类、寒湿类慢性咳喘疾病,韩明向多用温润之品治疗。临证不可拘泥于“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当观其脉证,灵活施治。

温阳化湿运脾阳

肺心病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气喘胸闷等症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韩明向认为其病机关键为阳虚阴盛,津液不归正化,痰饮内伏为患,故多以宣肺散寒、温肺化痰为主,以温辨治。湿盛阳困,气化偏阻,则可见“面浮跗肿,足肢清冷,便溏数解不畅,脉濡细”,其因为脾阳不足不能温养,当以温阳化湿为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湿为阴邪,其势流下,以甘淡渗湿之品可使湿邪从小便排出,湿去则三焦气机宣展,阳气通畅。又以桂枝、白术、白豆蔻、附子等性温之品,“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则阳得以通,脾阳得运,阴寒自消。韩明向以温药治疗慢性咳喘类疾病,多以四子温肺汤(白芥子、黄荆子、葶苈子、苏子、麻黄、杏仁、白豆蔻、白术、茯苓、桂枝、干姜等)、附子理中丸、苓桂术甘汤化裁,与张仲景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相符。

太阴同治化湿浊,三焦同治助宣通

脾虚易生痰湿,上贮于肺,则肺苦气逆,三焦决渎不行,水气泛溢,发为肿、满、喘。韩明向认为,肺心病之本在脾,标在肺,脾为太阴湿土。《灵枢·经脉》记载:“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治宜两太阴同治,用附子、白术、白豆蔻等温脾阳,脾阳一振则湿浊、阴寒自消,再以桑白皮、葶苈子、防己等祛湿利水药使水湿从小便而出,桑白皮、葶苈子归肺经,既可通水之下源,又得以行水之上源,可调畅肺气,肺气一行,则水湿下输膀胱而出,喘平肿消。肺心病之面浮足肿、喘息胀满多为脾阳亏虚,运化失职,气化阻滞不行而酿生痰浊之象,乃属手太阴肺之治节不利,足太阴脾之清气不升而壅滞,从而导致肺、脾二脏之气结不行,发为胀满。

因此,韩明向指出肺心病非“见胀治胀”,当从两太阴论治,以温阳化湿、行气祛痰为治疗法则。其认为对于湿邪偏盛为主,正气尚可者,又当“先治湿,后治本”,对于湿邪日久,脾肾阳气衰微者,以补火助阳,温运中焦。湿邪从三焦论治是温病学派治湿邪的一大特点,韩明向结合温病治法在临证中对湿阻上焦者加杏仁、白豆蔻等开宣肺气,以滑石、通草通利膀胱;对于脾阳不运、湿阻中焦者,用理中丸、六君子汤温中燥湿、健脾利湿;对于湿热充斥下焦,脘腹胀满、二便不利者,以通为法,选用五苓散、大黄、厚朴、大覆皮等导浊外出。

脾肾同治,益火补土培元阳

肺之呼吸不利,除肺脏之气逆乱,可涉及脾、肾阳气气化不足。肾为阳气之根本,神疲乏力、面浮跗肿、喘息气短为脾肾阳虚、湿阻四肢之象,当以益火补土法培补肾之元阳。韩明向常在方中加附子、肉桂、鹿角霜等温助肾阳,又佐茯苓、白术等温脾阳,脾肾同治以图固本培元。肾阳恢复,进而促进气的产生、运动和气化,使人之面目、肢体浮肿尽退。治疗当以扶阳为主,通过加强机体“阳化气”功能,使机体阳气处于亢奋状态,以温散“阴成形”的痰湿浊邪之物。《金匮要略》中所论述治疗痰饮的方药均为温阳利水之品。

由此可见,阳化气不及,“阳微”导致“湿胜”太过,形成痰浊、湿阻,“湿胜则阳微”是肺心病形成的重要因素。肾为气之根,肾阳乃先天之阳,脾阳乃后天之阳,两者相辅相成,故在疾病的治疗中应培补先天肾阳,温运后天脾阳,使人体阳气的功能恢复。温法在肺系疾病中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明·赵良仁《金匮方衍义》曰:“痰饮由水停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况水行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也。”

韩明向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指出,胸胁胀满、心悸目眩、小便不利、水肿、舌苔白滑为肺心病的辨证要点。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确立温阳化湿法为基本治法。

典型医案

刘某,男,72岁。因反复胸闷气喘8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5天于2019年3月15日就诊。刻下症见咳嗽,痰白清稀量多,稍动则喘,午后低热,恶风,头汗出,背部发冷,脘腹胀满,面部及下肢浮肿,小便清长,肢体沉重,口唇青紫,舌淡苔白,脉浮。

诊断:(脾肾阳虚、寒痰阻肺型)肺胀(西医称为肺心病)。

治则:健运脾阳、温化寒痰,兼以利水消肿。

处方:黄芪30g,茯苓24g,葶苈子、大枣各15g,防己、白术、泽泻各12g,白芥子、黄荆子、苏子、杏仁、桂枝各10g,白豆蔻8g,干姜6g。7剂,水煎服。

3月23日二诊:体温正常,头汗止,水肿消除,喘息已平,咳嗽,痰量亦少,仍感背冷,四肢不温,舌象、脉象同前。此为风冷外袭。上方去杏仁、黄荆子、白豆蔻、葶苈子,加制附子(先煎)15g,鹿角霜10g。7剂,水煎服。

5月2日三诊:诸症减轻,背冷明显好转,四肢稍温,舌象、脉象同前。继守上方服10剂。

5月13日四诊:药后诸症悉减,嘱服用肾气丸、参苓白术丸调理。

随访1年,未见急性加重。

按本案患者咳嗽,痰白清稀,脘腹胀满,面部及下肢浮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皆呈现出一派寒湿之象,辨为肺肾阳虚、寒痰阻肺证。治法为温阳化饮、健脾补肾,采用四子温肺汤加减。方中黄荆子性温,祛风解表、止咳平喘,与苏子、白芥子合用可外散风寒、内蠲痰饮。患者恶风,易汗出,脉浮,实为表虚,由于表虚阳气不足,湿郁体表而不去,故身重浮肿。此种表虚不可发汗,当以益气固表、健中补胃而外实于表,故以黄芪补表气之虚。患者水湿内停周身浮肿,选用防己通十二经,外宣内达,上行下出,以治肿胀。低热、恶风、头汗出为湿阻上焦之象,以杏仁、白豆蔻开宣肺气、宣发郁热,葶苈子、泽泻泻肺利水消肿以通水之下源。

该方集温化、温补、利湿于一体,补消结合,药合病机。二诊时,患者咳、痰、喘皆减轻,仍有背冷,四肢不温。韩明向认为,此为肾督阳虚太甚之故,加入附子以温养下元,配伍血肉有情之品鹿角霜引诸药直入肾督。三诊时,患者诸症皆减,背冷明显减轻,四肢末端稍温,守上方以巩固疗效,使阳气得复、痰饮得化、气机得降、诸症得除。(刘洋 安徽省淮北市中医医院  郑彩霞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灿东治疗咳嗽医案二则

 (2022-08-22 10:07:16)[编辑][删除]


时间:2022-08-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许超强 胡柳 邵岩飞 朱龙

全国名中医李灿东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精于中医内科诊疗,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下面介绍李灿东治疗咳嗽验案2则,以资同道借鉴、参考。

外感风热

堂某,男,12岁,2015年11月24日初诊。咳嗽3天,加重1天。3天前因中午放学后于学校操场打球,产生咳嗽、鼻塞、流涕,自服“三九感冒灵颗粒”而不能缓解。刻下:咳嗽,痰白、黏,鼻塞流涕,微恶风寒,舌淡红、苔薄,脉浮滑数。

诊断:风热咳嗽。

治则:辛凉解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药用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桔梗、苦杏仁、紫菀、款冬花各10g,连翘、薄荷各6g,甘草3g,芦根15g。3服,水煎服。

经电话随访,家长告知,服药当天诸症显著缓解,3服药后,诸恙若失,人复如旧。

按此乃外感风热、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治宜辛凉解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李灿东投以桑菊饮,甚为切证。风热外袭,卫外不固,故见“微恶风寒”;风热犯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咳痰、鼻塞、流涕”;风热犯肺,煎熬津液,故见“痰黏”;“脉浮滑数”为外感风热,痰热内蕴之脉。“浮数脉”为外感风热的脉象,而外感风热,煎津成痰,痰热内蕴,故兼见“滑”脉;由于表证初起,尚未入里,故见“痰白,舌淡红苔薄”。此证在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当中属于“卫分病”,在吴氏的“三焦辨证”当中属“上焦病”。在“卫分病”的治法当遵于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原则,用“汗”法、“解表”法;在“上焦病”的用药当从于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特点,以轻清升浮的药为主。桑菊饮出自于《温病条辨》,具有辛凉解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的作用,因其组方当中药量较轻,且药性多轻清升浮,故吴鞠通称其为“辛凉轻剂”。李灿东选用桑菊饮化裁。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疏散,以解外邪;桔梗、苦杏仁用量相等,一宣一降,复肺气之宣降以止咳嗽;紫菀、款冬花降气化痰,以助止咳之力;而小儿乃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且外感风热,容易伤津耗液。故李灿东重用芦根,以清肺热、保津液;甘草调和诸药。如此表邪祛,宣降复,痰热清,咳嗽除。辨证无误,方证相对,故效如桴鼓。

外感风寒

黄某,女,77岁,2015年1月6日初诊。咳嗽5天,加重2天。患者平素畏寒、肢冷,痰多。5天前因清晨外出,回家后开始出现咳嗽、恶寒。起初不以为意,近两天加重,继而出现气喘、胸闷、痰黏等兼症。刻下:咳嗽气喘胸闷,恶寒,痰鸣白黏,胃脘胀闷上气,口干,口微苦,便可,舌质红暗大、苔白微黄,脉细弦滑数。诊断:风寒咳嗽。治则: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温化寒饮,兼清郁热。药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炙麻黄、半夏、五味子各8g,生白芍、紫菀、神曲各10g,桂枝6g,干姜5g,细辛1.5g,鱼腥草12g,甘草3g。3服,水煎服。1月11日二诊:咳嗽、气喘已除,胸闷、痰鸣皆消。唯人略显疲惫,手脚冰凉,胃纳不佳。李灿东投以六君子汤以兹调理。按此乃外感风寒,寒饮内停,饮郁化热所致的咳嗽。治宜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温化寒饮,兼清郁热。李灿东宗小青龙加石膏汤之意,易石膏为鱼腥草。古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外感风寒,卫阳被抑,不能温煦肌表,故见“恶寒”;寒邪束肺,肺气郁闭,宣发不畅,故见“咳嗽气喘胸闷”;寒饮内停,故见“痰鸣、脉弦滑”;痰饮内停,饮郁化热,故见“痰白黏、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滑兼数”;“口干、口苦、舌质红”亦为化热之象;饮停于胃,胃失和降,故见“胃脘胀闷上气”。小青龙加石膏汤出自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症治第七》,为小青龙汤加石膏而成,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具有散寒解表,温化寒饮,兼清郁热的功效。针对外感风寒,内有寒饮,且寒饮郁久,兼见化热之象而设。石膏大辛大寒,乃清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如非体实证实之人,不可轻投。否则中气败绝,祸不旋踵。由于患者年愈耄耋之年,且无“烦躁、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之象,故李灿东易石膏为鱼腥草。这也是中医治病当中“因人制宜”的体现。方中麻黄、桂枝辛温散寒以解表邪,宣利肺气而止咳嗽。生麻黄乃峻汗之品,容易耗伤阴血,经蜜炙后发汗之力较为平和,且长于止咳平喘。李灿东用炙麻黄而不用生麻黄,也是顾及患者年事已高的缘故;干姜、细辛、半夏温化寒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五味子、干姜相伍,也是张仲景治疗肺寒、寒饮咳嗽的常用药对;白芍一则与五味子相合,以敛阴护正,二则制约麻、桂辛散太过之性;甘草调和诸药;加紫菀温润下气止咳,以助五味子止咳之力;饮郁化热,再加鱼腥草以清郁热;神曲和降胃气,以除“胃脘胀闷上气”。如此,风寒祛,寒饮除,郁热清,咳嗽平。患者本身阳气素虚,寒饮内伏,复加外感风寒所致。且患者年事已高,大病之后,正气未复,故见肢冷,神疲、胃纳不佳。故复诊之时,李灿东处六君子汤补气、温阳、化痰以兹善后、调理。(许超强 胡柳 邵岩飞 朱龙  福建中医药大学)

从痰饮论治慢性支气管炎

  (2022-09-25 15:54:51)[编辑][删除]


时间:2022-03-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德超

慢性支气管炎可由急性支气管炎迁延而成,也与大气污染、粉尘、吸烟与过敏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伴有气喘(称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咳嗽”“喘证”范畴。

理论认识

“痰饮”“咳嗽”,在《金匮要略》并为一篇,而后世医学始分为二。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嗽与痰饮关系最为密切,痰饮阻肺是其发病机制。本病病位首先在肺,继而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临床所见,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染、发作,可引起肺气肿,甚至是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因寒饮内伏,感寒而发,治疗宜温散痰饮,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病往往经年累月,痰嗽不已,郁而化热,亦为临床常见。痰之生也,其由非一,其为治也,药亦不同。如下文验案实录部分,案例1证属内有痰饮、外感寒邪,用射干麻黄汤,案例2证属痰郁化热,肺失宣肃,用当归贝母苦参丸,两者同是外邪引动痰饮,亦当辨别寒热而施治,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特点。

咳嗽的产生与气管、肺有直接的关系,但其发生和发展与脾肾亦相互影响。咳喘日久,病由肺及脾肾,致肺脾肾俱亏,应补肺以固表,健脾以化痰,温肾以纳气,三脏同治,以固其本。如验案实录部分,案例3用阳和汤温补肾督,化痰宣肺,实为增强体质、蠲除痰咳宿疾治本之法,亦印证了《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

验案实录

案1:慢性支气管炎(寒饮内停,肺失肃降)

患者陈某,女,53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已8年,发则咳嗽哮喘,昼夜不休,颇为痛苦。今冬数因感寒复发,咳嗽哮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咯出痰沫稀薄,入暮加剧,不能平卧,形寒不发热,目胞微见浮肿,胸脯满闷,舌苔白滑,脉象浮紧而滑。此次发作已十余日,曾用二陈、三子等方,咳痰量虽减,但哮喘等症依然。辨证为寒饮内停,肺失肃降,属寒饮咳喘证。用射干麻黄汤3剂后,喘咳缓解,痰量减少,再守原方增损,又3剂,喘咳等症基本控制。

按射干麻黄汤证病机为内有停饮,外感寒邪,属于寒饮咳喘证。团寒饮射肺,肺失肃降,故咳嗽上气,加之痰随气逆,阻滞气道,故喉中痰鸣如水鸡声。本案病机悉与此同,故用射干麻黄法温肺逐饮,化痰降逆而效。

案2:慢性支气管炎(痰热蕴肺,肺气上逆)

沈某,罹慢性支气管炎疾患3年余,每于秋后感冒时辄发。此次复作咳嗽,病经旬余。曾用先锋霉素、磷酸苯丙哌林片等治疗,效果不显。症见咳嗽上气,咳痰不利,痰色黄而稠黏,入暮咳嗽尤甚,不能平卧,口干思饮,舌苔黄腻,质淡红,脉弦滑。X线胸部透视示:两肺纹理增粗,余(-)。辨证为痰热蕴肺,肺失宣肃,拟清气化痰、宣肃肺金为治。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当归、象贝母、苦参各15g,瓜蒌皮、杏仁、炒牛蒡子、桔梗、白前、佛耳草、南北沙参各15g。续进5剂,调治旬日而安。

按当归贝母苦参丸方中当归善治“咳逆上气”(《神农本草经》),贝母清化热痰,苦参能清热解毒,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证属痰热蕴肺、肺气上逆者。

案3: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肾督阳虚,痰浊阻肺)

吴某,男,60岁,农民,2011年1月4日初诊。患者咳嗽发作1月余,以清晨时为甚而就诊。其素体羸瘦,以躬耕为生,常劳形于田野。屡受风寒外邪,致罹咳嗽宿疾,延经十载有奇,每于冬季严寒时辄加重发作。1月前因劳累过度、起居不慎,致咳嗽宿疾举发。曾在当地医疗机构就诊,服用一般消炎及止咳西药(具体药名不详)未应,而来求治。刻诊:咳嗽频作,以清晨为甚,痰多、色白而稀、有泡沫,较易咳出,形寒而以背部畏寒为甚,得温则舒,腰脊酸痛,面色萎黄,目胞浮肿,口中和,舌质淡暗,苔白,脉象弦大而滑。胸部X片示:胸廓呈桶状,两中下肺透亮度增高,纹理增粗,心影垂位,两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血常规正常,拟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辨证属肾督阳虚、痰浊阻肺,治以温补肾督、化痰宣肺。方用阳和汤加味:熟地黄30g,鹿角胶15g(烊化),炮姜炭3g,肉桂2g(后下),人参10g(切片),炙麻黄3g,白芥子6g(杵),炙甘草6g,杏仁10g,薄橘红10g,款冬花10g,紫菀10g,生姜3片,红枣7枚(破)。4剂。

1月9日复诊:咳嗽显减,背寒、腰痛亦好转。唯觉口中淡而无味,目胞尚有浮肿,继以原方加茯苓15g,续进8剂。1月16日三诊:咳嗽大减,背恶寒已除,目胞尚有微度浮肿,舌苔白,质淡暗较前稍荣活,脉弦滑。原方不更,续进12剂,咳嗽、背寒诸症咸安。后以岳美中所创固本丸(黄芪、党参、白术、防风、茯苓、陈皮、半夏、补骨脂、紫河车、甘草等)巩固疗效。

按督脉行身之背,为阳脉之海。肾为水火之脏,内寄真阴真阳。肺为清虚之脏,位居胸背阳位,为阳中之阴脏,有赖肾督阳气温煦,始克有宣发肃降之权。今患者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肾督之阳虚馁于内,风寒之邪屡犯于外,由之肺失宣降之职,是以上气咳嗽频作,咳甚则气息喘促。肺之津液无以布化,反凝聚而成浊痰,阻于肺脏,发为咳嗽,诚如清代林珮琴所谓“水冷金寒故嗽”。明代张景岳曾谓“平旦者,阴阳之交也”,平旦为人体阳气之始。今肾督之阳既虚,则阳气欲长而难长,阴气当消而难消,故平旦咳嗽为甚。腰脊疼痛,背寒,显系肾督阳虚之征。舌苔白,质淡暗,脉弦大而滑,又为阳虚寒盛、浊痰阻肺之象。审证察机,探求标本,是以肾督阳虚为本,痰浊阻肺为标,故方用阳和汤加人参,以温补肾督之阳气。其中麻黄与白芥子同用,又有宣肺祛痰之效。以久咳伤肺,故又合以杏橘款菀,以增强其宣肺化痰止咳之功。姜枣以调和营卫。咳喘、背寒诸症好转后,转用岳美中治顽固性慢性支气管炎经年不愈之固本丸,理肺健脾补肾、益气固表,以御外邪;化痰止咳,以蠲痰浊。本方实为增强体质、蠲除痰咳宿疾治本之法,经验上可对抗慢性支气管炎复发,辄收良效。(张德超 江苏省高邮市中医医院)

韩明向运用温法治疗痰饮咳喘
摘自2023-2-15中国中医药报
陈炜 南京中医药大学
痰饮咳喘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等多种疾病,病程多较长,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国医大师韩明向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数十年致力于中医肺系疾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积验甚丰,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善用温法治疗痰饮咳喘。笔者跟师学习,现将其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治疗方法
温肺解表,散寒蠲饮 痰饮咳喘常因外感诱发,尤以感寒居多,治疗上既要外散风寒,又要内蠲痰饮。寒痰伏肺是哮喘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而阳虚(或兼外寒)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原因。韩明向临证喜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古方。以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温利痰饮,麻黄温肺平喘,但切忌一味强调大辛大热之品,更不能妄用过多寒凉之剂。并自拟温肺化饮方(炙麻黄、白芥子、紫苏子、白前、金沸草等),性味多为辛苦温之品,立温阳以治其本,化痰降气为治其标,以起温化宣散之功。
温脾益气,培土生金 脾五行属土,肺五行属金,母子相依。脾主运化,主升清,“脾为胃行其津液”。生理上密切联系,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发生病理变化时相互传变。如肺胀的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到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可致肺脾两虚,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形成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痰饮总属阳虚阴盛,重在温化,且脾为湿土,赖阳气以健运。仲景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韩明向认为即有温脾、健脾之意。痰饮咳喘临证治疗不能单纯从肺论治,须兼顾温脾益气,从而培土生金,以杜生痰之源,手太阴之标与足太阴之本并重,缓解期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常选二陈汤、苓桂术甘汤、六君子汤等加减。尤其喜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载黄芪建中汤,此方乃小建中汤加味黄芪,增强益气建中之力,具有温脾、健脾之意,以温药和之,培土生金以固其本。
温肾化饮,纳气平喘 韩明向认为肾阳亏虚也是导致痰饮咳喘的主要病因之一。临证如见肺胀,韩明向认为虽病初以肺气阳虚为本,日久终致肾阳虚,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为痰为饮。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久病肺肾两虚。症见咳逆喘息,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清量多,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面足浮肿,舌淡暗而胖,苔白滑,脉多沉细弱等肾阳温煦不足之征。肾阳是一身阴阳的根本,为生命活动之根。肾主水,肾阳不衰,既能温煦脾土,又能化气行水,温肾阳以充全身之阳气,元阳壮而阴翳消,痰饮自消,咳喘自平。治疗上着重温肾化饮,纳气平喘。韩明向喜用真武汤、补肺汤、金匮肾气丸化裁。
温阳行瘀,化痰逐饮 慢性咳喘患者感寒发作时,多见面色青晦,畏寒肢冷,口唇爪甲紫绀,甚者舌上可见瘀斑瘀点,舌下可见瘀筋,韩明向认为这是肺失治节,不能助心行血,血脉瘀阻之征。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治理调节心血运行,现肺虚,“心主营运”过劳,心气、心阳衰惫,无力推动血脉,则血行瘀滞。韩明向治疗上善用温阳行瘀,化痰逐饮之法治疗,多用桃红四物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阳和汤等化裁。
典型医案
陶某,女,24岁。2012年9月7日初诊。诉反复发作性胸闷、气喘二十余年,再发加重7天。患者幼时起病,多在天气变化受凉后出现发作性痰鸣气喘,平素畏寒肢冷。诊见:胸闷,气喘,伴咳嗽、痰白清稀,夜间易发,汗出较多,时有鼻塞、鼻痒,舌淡胖,脉沉细滑。
诊断:冷哮证(西医称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治则:温阳化饮,止咳平喘。
方药:射干、炙紫菀、款冬花、炙百部、炒白芍、杏仁(去皮)、荆芥穗(后下)、白前、白芷、苍耳子、麻黄根各10g,炙麻黄8g,北细辛3g,五味子、辛夷、地龙、干姜、炙甘草各6g。7服,每天1服,水煎服。
9月14日二诊:夜间胸闷、咳嗽好转,痰清稀,易出汗,鼻塞、鼻痒症状缓解,舌淡胖,脉沉细滑。治拟兼顾生痰之源,原方去麻黄根、地龙、苍耳子、辛夷,加茯苓、法半夏、浮小麦各10g,陈皮6g。续进7服。
9月21日三诊:哮喘未作,夜仍咳,痰少清稀,诉畏寒肢冷明显,汗出减少,舌淡暗、苔薄,脉沉细。原方去茯苓、陈皮、法半夏、浮小麦。加桂枝、附子(先煎)、巴戟天、淫羊藿、鹿角霜各10g。续进7服。
9月28日四诊:药后诸症减,嘱坚持用异功散、玉屏风散调复。
按 本案乃寒痰伏肺,遇感引触,痰气交阻,壅阻气道,发为哮病。外寒每易引动内饮,故受寒易发;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形寒肢冷;寒痰为患故见咯痰清稀;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而见鼻塞;舌脉亦为寒痰伏肺之征。治以温肺化饮,以射干麻黄汤化裁,射干、麻黄降气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紫菀、款冬花润肺化痰,白芷、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温肺化痰基础上加以培土生金,故二诊时加半夏、茯苓、陈皮温脾燥湿化痰,以杜生痰之源。肾为气之根,肾阳是一身阴阳的根本,肾阳温煦不足症见痰清量多,畏寒肢冷,舌淡暗而胖,苔白,脉沉细之征。温肾阳以充全身之阳气,元阳壮而阴翳消,痰饮自消,咳喘自平。故三诊时加桂枝、附子、巴戟天、淫羊藿、鹿角霜补肾温阳化饮,并坚持以异功、玉屏风散调服改善肺脾气虚体质,减少发作。

外感咳嗽不宜过早用收敛药

   (2022-09-25 15:44:21)[编辑][删除]


时间:2022-03-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章帅

患者,女,50岁。2022年2月9日初诊,诉素体阴虚。近日感冒3日。刻下症见头晕、头痛,咽痛咽痒,咳嗽,少量黄痰,胸闷,胃纳一般,寐差,平素便秘,小便正常。舌略红苔略黄。

患者阴虚体质,头晕、头痛,咽痒,咳嗽为风热之象,处方如下:桑叶10g,菊花10g,淡豆豉10g,瓜蒌12g,浙贝12g,桔梗10g,杏仁10g,南沙参15g,麦冬10g,鸡内金10g,橘红10g,蝉蜕5g,防风8g,薤白10g,首乌藤20g。7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因咽痛,故建议上方配服蓝芩口服液。

2月12日二诊:咽痛未见缓解,反有加重趋势,胸闷亦未缓解,舌红苔黄腻。重新辨为少阳郁热。予柴胡升降散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处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桔梗10g,杏仁10g,射干10g,瓜蒌15g,浙贝母15g,天花粉10g,蝉蜕5g,大黄5g,僵蚕10g,姜黄10g,地龙10g,忍冬藤15g,黄连8g,姜半夏10g。3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

三诊和四诊因病情无变化,继服二诊方药。

2月21日五诊:患者咳嗽、咽痛均明显缓解,唯夜间仍时有咽痛。故予前法中加养阴之物以巩固疗效。处方如下:桔梗10g,杏仁10g,生薏苡仁20g,芦根15g,桃仁10g,冬瓜子15g,射干10g,炒牛蒡子10g,瓜蒌12g,浙贝母12g,黄连6g,虎杖10g,丹参10g,南沙参10g,玄参10g,蜜百部10g。5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

近日随访,诸症愈。

按外感病尽量控制在3剂以便随时调方。外感病注意避免甘腻药或收敛药用之过早,否则会闭门留寇。(朱章帅 安徽省淮南市中医院)

巧用陈皮治咳嗽

   (2022-09-28 14:00:54)[编辑][删除]


陈皮为药食两用之品,《神农本草经》记载:“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晏子使楚》中,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中的“橘”的皮就是陈皮。橘一般生长在两山之间高坡土地上且有流水的地方。因药用时以陈年日久者为佳,所以也叫陈皮。陈皮以瓣大、完整、香气浓者为佳。陈皮味苦性温,善于健脾、行气、化痰,长期服用还能去除口臭。

在我看来,陈皮最突出的本领是宽胸理气。我的家人都很喜欢陈皮的味道,陈皮在我家中用法有三:第一是泡水喝,叫陈皮饮;第二是熬陈皮粥喝,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再添加一些调料,如大葱或山楂干;第三是我家里人最喜欢吃的陈皮焖饭。把陈皮洗干净切成细条,焖饭的时候在上面撒一点儿,蒸出来的饭色香味俱全,还能理气和胃,促消化、增食欲。(李立兵)

我的一位诗友中丘先生酷爱饮茶,近日,他发给我一首新作绝句《秋茗》:“独对茗君立浅秋,暗香袅袅恰仙游。陈皮浮动伴普洱,抱守初心自弄舟。”他还告诉我,喝普洱加陈皮,茶的韵味很好,让我一定试试。

陈皮其实就是橘子的皮,由于其放置的时间越久,其药效越强,故名陈皮。我小时候,每次父亲从县城买回橘子,总是叮嘱我们姊妹几个,千万不要把橘皮随手扔掉,并说:“晒干后还可以泡水喝呢。”因而,每年的秋天,农村老家的窗台上,白天常常摊晒着我们没有扔掉的橘子皮,晚上则被母亲收起,以免雾气打湿。晾干以后,母亲则会把橘子皮掰成小块儿,存放在一个玻璃瓶里。放置一年半载后,父亲在喝茶时,会放上一两块儿。过年炖肉时,母亲也会在锅里放少许,那肉的味道会更鲜美。

中医学认为,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温胃散寒、理气健脾的功效,适合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的人食用。现代研究表明,陈皮中含有大量挥发油、橙皮苷等成分,其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道内积气,增加食欲。因此,古人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千年人参”的说法。

人们用陈皮泡水喝,不仅仅是因为橘子的清香,最主要的还是看中了它的食疗作用。冬天,热汤里煮上几片陈皮,既美味又养生,还能起到缓解胃部不适、治疗咳嗽痰多的作用。

历代中医名家更是将陈皮视为瑰宝,珍爱有加。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已经将陈皮入药,如《金匮要略》中的橘皮竹茹汤。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二陈汤、橘皮半夏汤也都有陈皮。

秋天已经来临,橘子很快要大量上市了。在品尝橘子美味的同时,不妨把橘子皮留下来,晒干晾好,留待明年一定会派上用场的。(赵永生 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

陈皮:竹篱茅舍出青黄

时间:2020-06-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恒苍 陈永灿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

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宋·苏轼《浣溪沙·咏橘》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咏橘佳作。“菊暗荷枯”,也是诗人《赠刘景文》一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高度概括。“一夜霜”,指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新苞”即指新生的橘子,因橘树常绿,凌寒不凋。丛林中的日光透射进来十分舒适,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繁茂,一年好景,正当此时。再以“香雾”“清泉”和“惊”“怯”二字比喻女子尝橘时的娇态。“吴姬三日手犹香”,虽有些夸张,但更加说明吴橘之气味芬芳、味道甘美。食用橘子后留下来的皮,晾干,经过炮制后,摇身一变,便是一味上好的中药,此时它留香何止“三日”。

养生解读

陈皮,又叫广陈皮、橘皮,是橘树的干燥成熟果皮。自古以来,橘子就倍受人们的青睐,橘、柑、橙等都属于柑橘类,橘树不仅为文人墨客所吟诵,而且全身上下都是宝,橘肉、橘皮、橘核、橘络、橘叶、橘红、橘白、橘根和加工而成的橘饼都是治病疗疾的良药。存期不足三年的称果皮或柑皮,存期足三年或以上的才称为陈皮,年份越高的陈皮越陈香醇厚。陈皮似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越老越丑,就如同岁月渐老的人生,繁华渐渐淡去,美丽的容颜消逝,但是,在得与失的转换中,人生慢慢沉淀,变得温和、低调,酝酿出了绝美的味道和价值。在民间,百年老陈皮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的说法。

中医学认为,陈皮性味辛、苦,温,具有行气燥湿、止咳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胁胀痛、疝气、乳胀、乳房结块、胃痛、食积等。《本草纲目》载:“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这是对陈皮功用、药理的高度概括。

陈皮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是人们喜爱的养生食材,不仅能入药,还能做菜、煮粥、煲汤、泡酒等,可谓是养生的“百搭小能手”。我们在烹调鱼、肉之类荤菜时,加入一些陈皮,不仅借助药力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还可以去腥解腻、提鲜增香。陈皮还可用来制成陈皮饼、陈皮糖、陈皮梅、陈皮姜,直接用来泡茶味道亦香醇。

研究表明,陈皮主要含黄酮类、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挥发油类和微量元素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陈皮具有抗氧化、降脂、抗炎、保肝等作用。陈皮的苦味物质是以柠檬苷和苦味素为代表的“类柠檬苦素”,这种类柠檬苦素味平和,易溶解于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饮膳品鉴

陈皮姜糖水

材料:陈皮丝3克,姜丝少许,红糖适量。

做法:将陈皮丝与姜丝一起放入玻璃杯中,冲入开水,等待5分钟,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即可品饮。

功用:本药茶具有宽胸理气、温胃祛寒的功效。适合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少,胃寒腹胀、胃口不开的人群饮用。

陈皮荷叶茶

材料:陈皮丝3克,干荷叶1克,干山楂3片,蜂蜜适量。

做法:将陈皮丝、干荷叶、干山楂片放入杯中,冲入适量开水,等待5分钟,可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品饮。

功用:本药茶具有健脾化湿、开胃消食、降脂减肥的功效。适合于脾虚食少、消化不良、体型肥胖、血脂较高的人群饮用。

陈皮山楂酒

材料:陈皮60克,山楂干30克,白酒600毫升。

做法:将陈皮擘碎,与山楂干一同浸入白酒中,密封,浸泡1周后滤出酒液,弃药渣,澄清后即可饮用。

本药酒具有健脾开胃、理气消胀的功效。适合于食少胃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人群适量饮用。

陈皮乌鸡汤

材料:乌鸡240克,陈皮9克,大枣9枚,生姜6片,食盐适量。

做法:陈皮泡开,洗净,切丝备用;乌鸡洗净,切块,放入盛有清水的锅内,大火烧开,撇去浮沫;放入陈皮、大枣和姜片,小火煮1小时,加食盐调味。

功用:本补汤具有滋补气血、调气解郁的功效。适合于气血亏虚、神疲乏力、胸闷胁胀的人群食用。

陈皮酥鸡

材料:陈皮15克,小公鸡1只,卤汁、葱、姜、椒、糖、味精、盐各适量。

做法:将公鸡宰杀、去毛及内脏,洗净。放入锅中,加入切碎的陈皮、葱、姜、椒、盐等,煮至鸡六成熟时,捞出放凉;再将鸡、卤汁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鸡熟,取出;将卤汁加糖、味精、食盐等,用武火收浓汤汁涂抹在鸡皮上,余汁倒出不用。锅中放植物油烧至九成热时,先将余下的陈皮下锅炸酥,再将鸡反复用炸陈皮的油淋烫,至鸡皮呈红亮色时取出再抹上麻油,斩成块状即成。

功用:本药膳具有温中益气、燥湿健脾的功效。适合于胸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的人群食用。

陈皮杏仁粥

材料:陈皮9克,杏仁6克,粳米150克,冰糖适量。

做法:陈皮洗净,切丝;杏仁洗净,捣碎备用。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粥。粥将成时,加入陈皮丝、杏仁末搅拌均匀,再煮5分钟即可。

本药粥具有化痰理气、利肺润肠的功效。适合咳嗽有痰、胸闷不舒、大便偏干的人群食用。(王恒苍 陈永灿)

百年陈皮胜黄金

时间:2019-08-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蔚

 

  我是一个地道的北方胃,在咸甜之争中从来都旗帜鲜明地站咸,不甚喜欢甜食。但因为陈皮,我对广式糖水情有独钟。小时候,妈妈单位的阿姨们会把剥下来的橘子皮晒干泡水喝,据说能治疗咳嗽。我喝过几次,很受不了这种苦涩的味道。后来学了中药,了解到陈皮的来源,我便对这“老橘皮”敬而远之,直到喝了陈老板的陈皮红豆沙。

  陈老板是北上发展的广东人,开个小甜品店,这陈皮红豆沙是招牌。红豆熬得融烂,想必是细细筛过,稠厚又顺滑;冰糖的甜味不重,但勾出了豆子本身的甘甜,再点缀以陈皮内敛的果香,一勺入口停不住,整碗落肚才舒坦。后来与老陈混熟了,听他讲小时候阿婆煮的糖水,讲老家的陈皮和黄糖片,我才慢慢理解这小小一碗红豆沙里承载的重量。我开始喜欢陈皮沉稳又内敛的柑橘香气。

陈皮就是老橘皮?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干燥果皮,最早就叫橘皮。广义来讲,陈皮确实是有年头的橘皮,细分下来,能用来制陈皮的品种包括四川大红袍、温州蜜柑、黄岩蜜橘、福橘及广东茶枝柑等。茶枝柑制成的广陈皮是陈皮中的佼佼者,而广陈皮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出产者为最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新会陈皮了。

  新会是个“湿盆地”,雨水充沛,无霜期长,生长于此地的茶枝柑皮厚,油脂丰富,药用价值高。每年十月中旬,果农们就开始分批采摘,最早是还没有熟透的青皮柑,然后是二红柑,最后是完全成熟的大红柑。青皮和大红皮多用来入药,二红皮食用为主。

  采摘过后才是真正的忙碌,果农们挑选扁身光滑的柑子,从顶端将果皮均匀割成三瓣,蒂部相连,翻出白色的内囊反折过来,铺在场子上反复晾晒。阳光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出油脂的活力,挥发油随水气飘散,柑皮逐渐干硬,就可以收起来了。一摞摞柑皮装在麻袋里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定期检查是否受潮,剩下的便交给时间。

百年陈皮胜黄金

  在新会,储存三年以上的柑皮才有资格称为陈皮,这一过程叫“陈化”。明代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解释:“陈皮……采时性已极热,如人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新鲜柑皮性热,味道苦涩,经过晾晒和陈化,辛燥刺激的成分逐渐挥发,气味变得柔和内敛,才能入药入馔。

  年份越高的陈皮颜色越深,油脂慢慢沉入油室,黄酮类、多糖等有益成分逐年沉积,药性和味道都愈发缓和,价值也就越高,百年陈皮的价格已经超过了黄金。中药里有“六陈药”的说法,是指枳壳、陈皮、半夏、狼毒、麻黄及吴茱萸这六味药刚采收时药性峻烈,适合存放几年再使用。

除胀化痰要药

  陈皮味辛苦,性温,主要作用在中焦脾胃,行气消胀是一把好手。有些人胃口总是胀气,想打嗝也打不出来,这时候陈皮就很适用。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脾胃气滞,陈皮都能配伍相应的药物标本兼治,比如异功散里用四君子汤加陈皮,健脾理气和胃;保和丸里陈皮加焦三仙,消食导滞;平胃散里加陈皮,配合苍术厚朴行气燥湿健脾。脾胃气滞可能导致恶心呕吐,陈皮有一点点降胃气的作用,配合生姜能止呕;腑气不通大便秘结,陈皮配合大黄桃仁又能泻下通便。陈皮是温和又百搭的药物,行气但不破气,只要和中焦气机有关的问题都能有所助益,所以调理脾胃的方子里经常见到它。

  陈皮的另一个作用是燥湿化痰。味苦本身就能燥湿,而陈皮又是行气能手,湿阻气滞时气机通畅了,痰湿自然四散。另一方面,脾为生痰之源,脾为湿所困时容易水谷不化而生痰。陈皮行气燥湿,能恢复脾胃的正常工作秩序,从根本上杜绝了痰产生的根源。因此,陈皮治湿痰效果很好,治痰名方二陈汤里的一“陈”就是陈皮。这方子里还有橘红,也就是陈皮剥去白色内囊,化痰力量更强。

  在中国岭南地区,陈皮是很常用的调味品,泡茶、糖水、煮粥、蒸鱼、炖肉都可以放一点。尤其在新会,几乎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备着陈皮,有的还会按年份整理好。细心的主妇观察家里人的健康状况,今天女儿咳嗽了,汤煲里加一点陈皮,明天爸爸胃口胀气,做一份陈皮红豆沙。陈皮沉稳内敛的柑橘香气是家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离家在外的游子带一份陈皮在身边,思乡之情也就有了寄托。

  陈皮还跟随着留洋的人们走出了国门,陈皮鸡酸酸甜甜的口味特别受美国人欢迎。法餐主厨被陈皮的风味所吸引,专门为其开发了一季食谱,用陈皮制成的酱汁配马鲛鱼,倒也是中西汇通。陈皮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张蔚)

橘皮四药在儿科的运用
摘自2023-2-9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高军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橘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收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以陈久者为佳,故称陈皮。陈皮之道地药材产于广东新会,称为新会皮、广陈皮。本品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主治胸腹胀满、呕吐哕逆、咳嗽痰多。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认为橘皮四药在儿科临证各有特色,现介绍如下。
橘红 即橘皮的表层,色红,性味、归经同橘皮,有消痰利气、宽中散结的作用,善治风寒痰嗽、胸脘胀闷。其功用虽与橘皮相同,但唯化痰止咳作用是其所长。如小儿外感风寒并发咳嗽、痰多,孙浩常以橘红配半夏、杏仁、紫苏子、前胡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二陈汤原方中即用橘红和半夏配伍。现今橘红已不常见,但有化橘红一药可作为替代品。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的外层果皮,性味、归经均同橘红,其作用亦与橘红相类,可替代橘红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嗽。
橘白 为橘皮的里层,用刀削去外层红皮即得,色白,味苦、辛、微甘,归经同橘皮,专主和胃、补胃,对小儿脾胃虚弱、纳少运迟者多用之,其性和缓,补中有散,无碍胃之弊。《本草便读》云其“其功固不如橘皮,而补脾胃药中用之,自无燥散之咎。”孙浩常用本品配五谷虫、山药、白术、太子参、白扁豆等,治疗小儿疳证及脾虚胃弱之厌食、纳少等。但现今药房多已无橘白供应,实为憾事。
橘皮 兼具橘红与橘白两药之功用,既能疏通中焦气滞、运脾行气,又能安胃和中、降逆止呕,长于治疗小儿脾胃病。如治疗小儿食积,孙浩常用本品配山楂、麦芽、莱菔子等消食化滞;治疗厌食配白术、谷芽、山药等运脾和胃;治疗泄泻配木香、黄连、茯苓等燥湿利水;治疗呕吐配半夏、黄连、吴茱萸等降逆止呕;治疗水肿配茯苓皮、大腹皮、薏苡仁等利水消肿。
橘络 为橘的果皮内层筋络,性平,味甘、苦,归肝、脾经。本品虽有理气化痰之用,但功力均逊于橘皮、橘红,唯通肺络、疏肝气是其所长。孙浩常用本品配郁金、白芍、赭石、茜草、甘草、贝母等治疗小儿久咳、顿咳,乃至胸胁疼痛、鼻衄、痰中带血者。

理气燥湿陈皮佳
摘自2023-2-24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随着《狂飙》的热播,高启强力荐的新会陈皮也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陈皮,古称橘皮、橘柚、黄橘皮,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称其“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陈皮作用有详述:“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常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
俗话说,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本草纲目》曰:“橘皮疗气大胜……须陈久者为良。”《药鉴》中亦提到“陈皮须用隔年陈”,又如《本草汇言》载“又他药贵新,唯橘皮贵陈”。
陈皮根据产地的不同可分为川陈皮、浙陈皮、广陈皮等,其中以广陈皮,尤其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主产的陈皮为上品。清代张璐的《本经逢原》中载,陈皮“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狂飙》中高启强总用来泡水喝的便是新会陈皮了。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陈皮内含挥发油类、多糖类和黄酮类三大活性物质,以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元素。陈皮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排出肠内积气、降低胆固醇含量、提高新陈代谢、增加热量消耗等多种药理作用。
陈皮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作为炒菜、炖汤、熬粥的配料,也可直接煮水作为茶饮,还可与山楂、草豆蔻、花椒等药食同源食物配合使用。下面推荐3款陈皮美食。
山楂陈皮饮
材料:陈皮5g,干山楂10g。
做法:将陈皮、干山楂分别洗净。将干山楂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至汤色变化,然后将陈皮放入锅中,再煮一会儿即可。
功效:缓解积食,减轻因饮食不节制而引发的腹胀。饭后饮用,效果更佳。
陈皮油淋鸡
材料:陈皮30g,花椒15g,雏公鸡1只,葱、姜、花椒适量,花生油、黄酒、精盐、五香粉、麻油等佐料适量。
做法:将鸡收拾干净,然后用黄酒、精盐、五香粉拌匀抹于鸡身内外,入盆加葱、姜、花椒,上笼蒸熟后取出。锅置中火,加花生油烧七成热,放入陈皮条炸至深色捞出,再放入鸡滚一下,提起鸡,舀油不断淋至鸡呈黄色即成。然后将鸡切成长条块,摆盘淋上麻油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助运,适用于脾虚气滞所致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稀溏不爽等。
豆蔻陈皮鲫鱼羹
原料:鲫鱼2条,草豆蔻10g,陈皮6g,生姜4片,胡椒粉6g。
做法: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草豆蔻研末后放入鲫鱼肚内,陈皮浸软,生姜洗净,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个小时,加胡椒粉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补脾开胃,温中行气。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饮食不化、胃脘时痛、嗳气腹胀、口淡、大便溏薄者。此羹还可用于日常调理脾胃、增进食欲。


关于陈皮 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摘自2023-3-20中国中医药报
陆树萍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很多网友对热播剧《狂飙》中屡次亮相,号称对嗓子好又能解酒的中药材——新会陈皮念念不忘。新会陈皮跟普通陈皮有什么区别?应如何挑选?下面笔者从产地来源、性状鉴别、药用功效等多方面为大家进行解读。
陈皮、广陈皮、新会陈皮有何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陈皮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陈皮是橘的果皮,就是我们俗称的橘子皮,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浙江等多地有产。广陈皮是产于广东的茶枝柑或行柑的果皮,其中由广东新会地区茶枝柑制成的称为新会陈皮。
陈皮和广陈皮性状上也有明显不同。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其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约为1mm,外表面橙黄色至棕褐色,有无数大小均匀且凹入的油点(称为“油室”),对光照视时油室透明清晰,气香浓郁。
如何认识“陈久者良”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这是广东流传的俗语。陈皮性质温和,被广泛应用于药材、调味品、茶饮、食品,从古至今,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陈皮味苦、辛、温,归肺、脾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多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有研究表明,陈皮的贮存年份越长,总黄酮和橙皮苷的含量越高,气味也由青涩的果香演变为特有的陈香,由此可见古人所述陈皮“陈久者良”具一定科学性。但如果陈皮的存放年份过久或存放方法不科学,可能无法保证用药安全性,其中成分也会有所改变,所以不必盲目追求过高年份的陈皮,2~3年的陈皮已经能发挥较好的药效。
如何分辨陈皮年份
看颜色:年份短的陈皮内表面呈淡白色或黄白色;高年份的陈皮内表面浅褐色(逐年加深),内囊白络自然脱落,外表面猪鬃纹明显,呈棕褐色。
闻味道:低年份陈皮果香清新,中年份陈皮陈香扑鼻,高年份陈皮还带有醇厚的药香味。烟熏、烘干、染色做旧之品味道常常过于浓郁,无自然清香感。
刮外皮:用指甲刮陈皮表皮可见油光,年份短的油光稍多,年份长的油光反而略少。
泡水饮:低年份的陈皮泡水呈青黄色,甚至青色;高年份的陈皮泡水呈黄红色,甚至红色,且色泽通透。
感质地:年份越短的陈皮质地越软,稍厚重;陈久者,摸起来手感硬且轻,容易碎裂。

哮喘食调养法

   (2022-09-22 07:59:33)[编辑][删除]

 


药膳调理分寒热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是由于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阻气道所致。治疗应该根据哮喘急性发作时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热性哮喘症见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渴喜冷饮、呼气延长、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可取杏仁30g、雪梨3个、川贝母10g、百合50g,用水煎汁去渣,再加入蜂蜜200g,每次服15g,每日2次。此法具有清肺化痰、平喘润肠的功效。
寒性哮喘症见咳嗽气促、喉间有哮鸣音、咳痰清稀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浮滑等。可取生姜3片、红枣5枚、糯米20g共煮成粥,加入红糖适量,于每晚温服。此法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
饮食宜忌需注意
第一,多食新鲜蔬菜和豆类。不仅能补充多种维生素,而且具有清痰、去火、利便等功效,尤适合热性哮喘者。黄豆及豆制品含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可补充哮喘对机体造成的营养损耗,又无引痰生火之弊端。
第二,多选用具有健脾、补肾、益肺、理气作用的药食两用之品,如橘子、梨、百合、大枣、莲子、杏仁、核桃、蜂蜜以及猪、牛、羊肺。
第三,少食海鲜、肥腻之品。“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哮喘患者应少吃海鱼、虾、蟹和肥肉。
第四,不吃刺激性食物。此外,病情缓解期加强锻炼,适度进行户外活动,增强耐寒力,避免接触过敏原,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防止复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