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为药食两用之品,《神农本草经》记载:“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晏子使楚》中,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中的“橘”的皮就是陈皮。橘一般生长在两山之间高坡土地上且有流水的地方。因药用时以陈年日久者为佳,所以也叫陈皮。陈皮以瓣大、完整、香气浓者为佳。陈皮味苦性温,善于健脾、行气、化痰,长期服用还能去除口臭。
在我看来,陈皮最突出的本领是宽胸理气。我的家人都很喜欢陈皮的味道,陈皮在我家中用法有三:第一是泡水喝,叫陈皮饮;第二是熬陈皮粥喝,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再添加一些调料,如大葱或山楂干;第三是我家里人最喜欢吃的陈皮焖饭。把陈皮洗干净切成细条,焖饭的时候在上面撒一点儿,蒸出来的饭色香味俱全,还能理气和胃,促消化、增食欲。(李立兵)
我的一位诗友中丘先生酷爱饮茶,近日,他发给我一首新作绝句《秋茗》:“独对茗君立浅秋,暗香袅袅恰仙游。陈皮浮动伴普洱,抱守初心自弄舟。”他还告诉我,喝普洱加陈皮,茶的韵味很好,让我一定试试。
陈皮其实就是橘子的皮,由于其放置的时间越久,其药效越强,故名陈皮。我小时候,每次父亲从县城买回橘子,总是叮嘱我们姊妹几个,千万不要把橘皮随手扔掉,并说:“晒干后还可以泡水喝呢。”因而,每年的秋天,农村老家的窗台上,白天常常摊晒着我们没有扔掉的橘子皮,晚上则被母亲收起,以免雾气打湿。晾干以后,母亲则会把橘子皮掰成小块儿,存放在一个玻璃瓶里。放置一年半载后,父亲在喝茶时,会放上一两块儿。过年炖肉时,母亲也会在锅里放少许,那肉的味道会更鲜美。
中医学认为,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温胃散寒、理气健脾的功效,适合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的人食用。现代研究表明,陈皮中含有大量挥发油、橙皮苷等成分,其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道内积气,增加食欲。因此,古人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千年人参”的说法。
历代中医名家更是将陈皮视为瑰宝,珍爱有加。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已经将陈皮入药,如《金匮要略》中的橘皮竹茹汤。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二陈汤、橘皮半夏汤也都有陈皮。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
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宋·苏轼《浣溪沙·咏橘》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咏橘佳作。“菊暗荷枯”,也是诗人《赠刘景文》一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高度概括。“一夜霜”,指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新苞”即指新生的橘子,因橘树常绿,凌寒不凋。丛林中的日光透射进来十分舒适,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繁茂,一年好景,正当此时。再以“香雾”“清泉”和“惊”“怯”二字比喻女子尝橘时的娇态。“吴姬三日手犹香”,虽有些夸张,但更加说明吴橘之气味芬芳、味道甘美。食用橘子后留下来的皮,晾干,经过炮制后,摇身一变,便是一味上好的中药,此时它留香何止“三日”。
养生解读
陈皮,又叫广陈皮、橘皮,是橘树的干燥成熟果皮。自古以来,橘子就倍受人们的青睐,橘、柑、橙等都属于柑橘类,橘树不仅为文人墨客所吟诵,而且全身上下都是宝,橘肉、橘皮、橘核、橘络、橘叶、橘红、橘白、橘根和加工而成的橘饼都是治病疗疾的良药。存期不足三年的称果皮或柑皮,存期足三年或以上的才称为陈皮,年份越高的陈皮越陈香醇厚。陈皮似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越老越丑,就如同岁月渐老的人生,繁华渐渐淡去,美丽的容颜消逝,但是,在得与失的转换中,人生慢慢沉淀,变得温和、低调,酝酿出了绝美的味道和价值。在民间,百年老陈皮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的说法。
中医学认为,陈皮性味辛、苦,温,具有行气燥湿、止咳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胁胀痛、疝气、乳胀、乳房结块、胃痛、食积等。《本草纲目》载:“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这是对陈皮功用、药理的高度概括。
陈皮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是人们喜爱的养生食材,不仅能入药,还能做菜、煮粥、煲汤、泡酒等,可谓是养生的“百搭小能手”。我们在烹调鱼、肉之类荤菜时,加入一些陈皮,不仅借助药力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还可以去腥解腻、提鲜增香。陈皮还可用来制成陈皮饼、陈皮糖、陈皮梅、陈皮姜,直接用来泡茶味道亦香醇。
研究表明,陈皮主要含黄酮类、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挥发油类和微量元素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陈皮具有抗氧化、降脂、抗炎、保肝等作用。陈皮的苦味物质是以柠檬苷和苦味素为代表的“类柠檬苦素”,这种类柠檬苦素味平和,易溶解于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饮膳品鉴
陈皮姜糖水
材料:陈皮丝3克,姜丝少许,红糖适量。
做法:将陈皮丝与姜丝一起放入玻璃杯中,冲入开水,等待5分钟,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即可品饮。
功用:本药茶具有宽胸理气、温胃祛寒的功效。适合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少,胃寒腹胀、胃口不开的人群饮用。
陈皮荷叶茶
材料:陈皮丝3克,干荷叶1克,干山楂3片,蜂蜜适量。
做法:将陈皮丝、干荷叶、干山楂片放入杯中,冲入适量开水,等待5分钟,可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品饮。
功用:本药茶具有健脾化湿、开胃消食、降脂减肥的功效。适合于脾虚食少、消化不良、体型肥胖、血脂较高的人群饮用。
陈皮山楂酒
材料:陈皮60克,山楂干30克,白酒600毫升。
做法:将陈皮擘碎,与山楂干一同浸入白酒中,密封,浸泡1周后滤出酒液,弃药渣,澄清后即可饮用。
本药酒具有健脾开胃、理气消胀的功效。适合于食少胃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人群适量饮用。
陈皮乌鸡汤
材料:乌鸡240克,陈皮9克,大枣9枚,生姜6片,食盐适量。
做法:陈皮泡开,洗净,切丝备用;乌鸡洗净,切块,放入盛有清水的锅内,大火烧开,撇去浮沫;放入陈皮、大枣和姜片,小火煮1小时,加食盐调味。
功用:本补汤具有滋补气血、调气解郁的功效。适合于气血亏虚、神疲乏力、胸闷胁胀的人群食用。
陈皮酥鸡
材料:陈皮15克,小公鸡1只,卤汁、葱、姜、椒、糖、味精、盐各适量。
做法:将公鸡宰杀、去毛及内脏,洗净。放入锅中,加入切碎的陈皮、葱、姜、椒、盐等,煮至鸡六成熟时,捞出放凉;再将鸡、卤汁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鸡熟,取出;将卤汁加糖、味精、食盐等,用武火收浓汤汁涂抹在鸡皮上,余汁倒出不用。锅中放植物油烧至九成热时,先将余下的陈皮下锅炸酥,再将鸡反复用炸陈皮的油淋烫,至鸡皮呈红亮色时取出再抹上麻油,斩成块状即成。
功用:本药膳具有温中益气、燥湿健脾的功效。适合于胸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的人群食用。
陈皮杏仁粥
材料:陈皮9克,杏仁6克,粳米150克,冰糖适量。
做法:陈皮洗净,切丝;杏仁洗净,捣碎备用。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粥。粥将成时,加入陈皮丝、杏仁末搅拌均匀,再煮5分钟即可。
本药粥具有化痰理气、利肺润肠的功效。适合咳嗽有痰、胸闷不舒、大便偏干的人群食用。(王恒苍 陈永灿)
百年陈皮胜黄金
时间:2019-08-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蔚
我是一个地道的北方胃,在咸甜之争中从来都旗帜鲜明地站咸,不甚喜欢甜食。但因为陈皮,我对广式糖水情有独钟。小时候,妈妈单位的阿姨们会把剥下来的橘子皮晒干泡水喝,据说能治疗咳嗽。我喝过几次,很受不了这种苦涩的味道。后来学了中药,了解到陈皮的来源,我便对这“老橘皮”敬而远之,直到喝了陈老板的陈皮红豆沙。
陈老板是北上发展的广东人,开个小甜品店,这陈皮红豆沙是招牌。红豆熬得融烂,想必是细细筛过,稠厚又顺滑;冰糖的甜味不重,但勾出了豆子本身的甘甜,再点缀以陈皮内敛的果香,一勺入口停不住,整碗落肚才舒坦。后来与老陈混熟了,听他讲小时候阿婆煮的糖水,讲老家的陈皮和黄糖片,我才慢慢理解这小小一碗红豆沙里承载的重量。我开始喜欢陈皮沉稳又内敛的柑橘香气。
陈皮就是老橘皮?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干燥果皮,最早就叫橘皮。广义来讲,陈皮确实是有年头的橘皮,细分下来,能用来制陈皮的品种包括四川大红袍、温州蜜柑、黄岩蜜橘、福橘及广东茶枝柑等。茶枝柑制成的广陈皮是陈皮中的佼佼者,而广陈皮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出产者为最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新会陈皮了。
新会是个“湿盆地”,雨水充沛,无霜期长,生长于此地的茶枝柑皮厚,油脂丰富,药用价值高。每年十月中旬,果农们就开始分批采摘,最早是还没有熟透的青皮柑,然后是二红柑,最后是完全成熟的大红柑。青皮和大红皮多用来入药,二红皮食用为主。
采摘过后才是真正的忙碌,果农们挑选扁身光滑的柑子,从顶端将果皮均匀割成三瓣,蒂部相连,翻出白色的内囊反折过来,铺在场子上反复晾晒。阳光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出油脂的活力,挥发油随水气飘散,柑皮逐渐干硬,就可以收起来了。一摞摞柑皮装在麻袋里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定期检查是否受潮,剩下的便交给时间。
百年陈皮胜黄金
在新会,储存三年以上的柑皮才有资格称为陈皮,这一过程叫“陈化”。明代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解释:“陈皮……采时性已极热,如人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新鲜柑皮性热,味道苦涩,经过晾晒和陈化,辛燥刺激的成分逐渐挥发,气味变得柔和内敛,才能入药入馔。
年份越高的陈皮颜色越深,油脂慢慢沉入油室,黄酮类、多糖等有益成分逐年沉积,药性和味道都愈发缓和,价值也就越高,百年陈皮的价格已经超过了黄金。中药里有“六陈药”的说法,是指枳壳、陈皮、半夏、狼毒、麻黄及吴茱萸这六味药刚采收时药性峻烈,适合存放几年再使用。
除胀化痰要药
陈皮味辛苦,性温,主要作用在中焦脾胃,行气消胀是一把好手。有些人胃口总是胀气,想打嗝也打不出来,这时候陈皮就很适用。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脾胃气滞,陈皮都能配伍相应的药物标本兼治,比如异功散里用四君子汤加陈皮,健脾理气和胃;保和丸里陈皮加焦三仙,消食导滞;平胃散里加陈皮,配合苍术厚朴行气燥湿健脾。脾胃气滞可能导致恶心呕吐,陈皮有一点点降胃气的作用,配合生姜能止呕;腑气不通大便秘结,陈皮配合大黄桃仁又能泻下通便。陈皮是温和又百搭的药物,行气但不破气,只要和中焦气机有关的问题都能有所助益,所以调理脾胃的方子里经常见到它。
陈皮的另一个作用是燥湿化痰。味苦本身就能燥湿,而陈皮又是行气能手,湿阻气滞时气机通畅了,痰湿自然四散。另一方面,脾为生痰之源,脾为湿所困时容易水谷不化而生痰。陈皮行气燥湿,能恢复脾胃的正常工作秩序,从根本上杜绝了痰产生的根源。因此,陈皮治湿痰效果很好,治痰名方二陈汤里的一“陈”就是陈皮。这方子里还有橘红,也就是陈皮剥去白色内囊,化痰力量更强。
在中国岭南地区,陈皮是很常用的调味品,泡茶、糖水、煮粥、蒸鱼、炖肉都可以放一点。尤其在新会,几乎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备着陈皮,有的还会按年份整理好。细心的主妇观察家里人的健康状况,今天女儿咳嗽了,汤煲里加一点陈皮,明天爸爸胃口胀气,做一份陈皮红豆沙。陈皮沉稳内敛的柑橘香气是家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离家在外的游子带一份陈皮在身边,思乡之情也就有了寄托。
陈皮还跟随着留洋的人们走出了国门,陈皮鸡酸酸甜甜的口味特别受美国人欢迎。法餐主厨被陈皮的风味所吸引,专门为其开发了一季食谱,用陈皮制成的酱汁配马鲛鱼,倒也是中西汇通。陈皮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张蔚)
橘皮四药在儿科的运用
摘自2023-2-9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高军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橘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收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以陈久者为佳,故称陈皮。陈皮之道地药材产于广东新会,称为新会皮、广陈皮。本品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主治胸腹胀满、呕吐哕逆、咳嗽痰多。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认为橘皮四药在儿科临证各有特色,现介绍如下。
橘红
即橘皮的表层,色红,性味、归经同橘皮,有消痰利气、宽中散结的作用,善治风寒痰嗽、胸脘胀闷。其功用虽与橘皮相同,但唯化痰止咳作用是其所长。如小儿外感风寒并发咳嗽、痰多,孙浩常以橘红配半夏、杏仁、紫苏子、前胡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二陈汤原方中即用橘红和半夏配伍。现今橘红已不常见,但有化橘红一药可作为替代品。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的外层果皮,性味、归经均同橘红,其作用亦与橘红相类,可替代橘红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嗽。
橘白
为橘皮的里层,用刀削去外层红皮即得,色白,味苦、辛、微甘,归经同橘皮,专主和胃、补胃,对小儿脾胃虚弱、纳少运迟者多用之,其性和缓,补中有散,无碍胃之弊。《本草便读》云其“其功固不如橘皮,而补脾胃药中用之,自无燥散之咎。”孙浩常用本品配五谷虫、山药、白术、太子参、白扁豆等,治疗小儿疳证及脾虚胃弱之厌食、纳少等。但现今药房多已无橘白供应,实为憾事。
橘皮
兼具橘红与橘白两药之功用,既能疏通中焦气滞、运脾行气,又能安胃和中、降逆止呕,长于治疗小儿脾胃病。如治疗小儿食积,孙浩常用本品配山楂、麦芽、莱菔子等消食化滞;治疗厌食配白术、谷芽、山药等运脾和胃;治疗泄泻配木香、黄连、茯苓等燥湿利水;治疗呕吐配半夏、黄连、吴茱萸等降逆止呕;治疗水肿配茯苓皮、大腹皮、薏苡仁等利水消肿。
橘络
为橘的果皮内层筋络,性平,味甘、苦,归肝、脾经。本品虽有理气化痰之用,但功力均逊于橘皮、橘红,唯通肺络、疏肝气是其所长。孙浩常用本品配郁金、白芍、赭石、茜草、甘草、贝母等治疗小儿久咳、顿咳,乃至胸胁疼痛、鼻衄、痰中带血者。
理气燥湿陈皮佳
摘自2023-2-24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随着《狂飙》的热播,高启强力荐的新会陈皮也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陈皮,古称橘皮、橘柚、黄橘皮,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称其“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陈皮作用有详述:“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常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
俗话说,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本草纲目》曰:“橘皮疗气大胜……须陈久者为良。”《药鉴》中亦提到“陈皮须用隔年陈”,又如《本草汇言》载“又他药贵新,唯橘皮贵陈”。
陈皮根据产地的不同可分为川陈皮、浙陈皮、广陈皮等,其中以广陈皮,尤其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主产的陈皮为上品。清代张璐的《本经逢原》中载,陈皮“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狂飙》中高启强总用来泡水喝的便是新会陈皮了。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陈皮内含挥发油类、多糖类和黄酮类三大活性物质,以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元素。陈皮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排出肠内积气、降低胆固醇含量、提高新陈代谢、增加热量消耗等多种药理作用。
陈皮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作为炒菜、炖汤、熬粥的配料,也可直接煮水作为茶饮,还可与山楂、草豆蔻、花椒等药食同源食物配合使用。下面推荐3款陈皮美食。
山楂陈皮饮
材料:陈皮5g,干山楂10g。
做法:将陈皮、干山楂分别洗净。将干山楂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至汤色变化,然后将陈皮放入锅中,再煮一会儿即可。
功效:缓解积食,减轻因饮食不节制而引发的腹胀。饭后饮用,效果更佳。
陈皮油淋鸡
材料:陈皮30g,花椒15g,雏公鸡1只,葱、姜、花椒适量,花生油、黄酒、精盐、五香粉、麻油等佐料适量。
做法:将鸡收拾干净,然后用黄酒、精盐、五香粉拌匀抹于鸡身内外,入盆加葱、姜、花椒,上笼蒸熟后取出。锅置中火,加花生油烧七成热,放入陈皮条炸至深色捞出,再放入鸡滚一下,提起鸡,舀油不断淋至鸡呈黄色即成。然后将鸡切成长条块,摆盘淋上麻油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助运,适用于脾虚气滞所致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稀溏不爽等。
豆蔻陈皮鲫鱼羹
原料:鲫鱼2条,草豆蔻10g,陈皮6g,生姜4片,胡椒粉6g。
做法: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草豆蔻研末后放入鲫鱼肚内,陈皮浸软,生姜洗净,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个小时,加胡椒粉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补脾开胃,温中行气。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饮食不化、胃脘时痛、嗳气腹胀、口淡、大便溏薄者。此羹还可用于日常调理脾胃、增进食欲。
关于陈皮 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摘自2023-3-20中国中医药报
陆树萍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很多网友对热播剧《狂飙》中屡次亮相,号称对嗓子好又能解酒的中药材——新会陈皮念念不忘。新会陈皮跟普通陈皮有什么区别?应如何挑选?下面笔者从产地来源、性状鉴别、药用功效等多方面为大家进行解读。
陈皮、广陈皮、新会陈皮有何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陈皮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陈皮是橘的果皮,就是我们俗称的橘子皮,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浙江等多地有产。广陈皮是产于广东的茶枝柑或行柑的果皮,其中由广东新会地区茶枝柑制成的称为新会陈皮。
陈皮和广陈皮性状上也有明显不同。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其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约为1mm,外表面橙黄色至棕褐色,有无数大小均匀且凹入的油点(称为“油室”),对光照视时油室透明清晰,气香浓郁。
如何认识“陈久者良”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这是广东流传的俗语。陈皮性质温和,被广泛应用于药材、调味品、茶饮、食品,从古至今,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陈皮味苦、辛、温,归肺、脾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多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有研究表明,陈皮的贮存年份越长,总黄酮和橙皮苷的含量越高,气味也由青涩的果香演变为特有的陈香,由此可见古人所述陈皮“陈久者良”具一定科学性。但如果陈皮的存放年份过久或存放方法不科学,可能无法保证用药安全性,其中成分也会有所改变,所以不必盲目追求过高年份的陈皮,2~3年的陈皮已经能发挥较好的药效。
如何分辨陈皮年份
看颜色:年份短的陈皮内表面呈淡白色或黄白色;高年份的陈皮内表面浅褐色(逐年加深),内囊白络自然脱落,外表面猪鬃纹明显,呈棕褐色。
闻味道:低年份陈皮果香清新,中年份陈皮陈香扑鼻,高年份陈皮还带有醇厚的药香味。烟熏、烘干、染色做旧之品味道常常过于浓郁,无自然清香感。
刮外皮:用指甲刮陈皮表皮可见油光,年份短的油光稍多,年份长的油光反而略少。
泡水饮:低年份的陈皮泡水呈青黄色,甚至青色;高年份的陈皮泡水呈黄红色,甚至红色,且色泽通透。
感质地:年份越短的陈皮质地越软,稍厚重;陈久者,摸起来手感硬且轻,容易碎裂。
药膳调理分寒热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是由于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阻气道所致。治疗应该根据哮喘急性发作时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热性哮喘症见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渴喜冷饮、呼气延长、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可取杏仁30g、雪梨3个、川贝母10g、百合50g,用水煎汁去渣,再加入蜂蜜200g,每次服15g,每日2次。此法具有清肺化痰、平喘润肠的功效。
寒性哮喘症见咳嗽气促、喉间有哮鸣音、咳痰清稀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浮滑等。可取生姜3片、红枣5枚、糯米20g共煮成粥,加入红糖适量,于每晚温服。此法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
饮食宜忌需注意
第一,多食新鲜蔬菜和豆类。不仅能补充多种维生素,而且具有清痰、去火、利便等功效,尤适合热性哮喘者。黄豆及豆制品含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可补充哮喘对机体造成的营养损耗,又无引痰生火之弊端。
第二,多选用具有健脾、补肾、益肺、理气作用的药食两用之品,如橘子、梨、百合、大枣、莲子、杏仁、核桃、蜂蜜以及猪、牛、羊肺。
第三,少食海鲜、肥腻之品。“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哮喘患者应少吃海鱼、虾、蟹和肥肉。
第四,不吃刺激性食物。此外,病情缓解期加强锻炼,适度进行户外活动,增强耐寒力,避免接触过敏原,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