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颜正华。颜老参与创建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中药学学科,为我国首批中医药学教授与研究生导师。颜老行医已经72年,看一个病要花费20-30分钟,不断地问病人情况,给病人分析病因。
![[转载]2012年2月20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1 [转载]2012年2月20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颜老提出了“通腑”,“通”就是使之通畅,不堵塞的意思。这个“腑”是“五脏六腑”。五脏是哪五脏?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是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颜老认为“通腑”这个思路,可以用来治疗很多疾病.
![[转载]2012年2月20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1 [转载]2012年2月20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通法。主要有攻通、养通、理通。攻通就是用攻下的办法通腑,适用于实证兼有便秘患者。
适用于攻通的药物用法很多,但是今天给大家介绍介绍比较熟知的芦荟。中药当中的芦荟是选用的库拉索芦荟提取出的汁液,浓缩而成的产物,并不是我们平时在家里种的。
![[转载]2012年2月20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1 [转载]2012年2月20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库拉索芦荟是原产于非洲北部的。为多年生肉质草本。茎高30-60厘米。叶片狭披针形,长15-36厘米,宽2-6厘米,边缘有齿状尖刺,花茎圆柱状,花黄色有赤色斑点,花期2-3个月。
芦荟在我国古代就有引种,比如,宋代的本草里就说“芦荟出波斯国,今为广州有来者”,意思是说,我国广州有引种的。另外还有一种叫做中国芦荟,是库拉索芦荟的引种品。
![[转载]2012年2月20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1 [转载]2012年2月20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2年2月21日播出《巧通腑 畅全身》2作者:北京卫视养生堂
其实在颜老的通腑理论中,还有一种通法比攻通更加温和,就是养通。临床常见阳气虚和阴血虚的内科杂病兼有便秘症状的,都用养通。那么阴血虚和阳气虚都有哪些症状呢?我们先来说说阴血虚。
针对阴血虚我们可以用哪些药物呢?颜老用养通治疗这类疾病的时候,当归是常用药之一,大家都知道当归是很好的补血药,但当归还能通便估计很少有人听说过。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主要功能包括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转载]2012年2月21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2 [转载]2012年2月21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朋友们要注意,在家用当归不能只是代茶饮,而是要把当归煎煮后,代茶饮。为什么呢?中药的来源很广泛,包括植物、动物、矿物。所以服用方法也有很多种。一般来说,煎煮比泡水成分溶出更多,是否需要煎煮取决于药物的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是否能够溶出。比如有些药物,像花类、叶类,泡水就可以,比如菊花等。如果是根类、根茎类,像当归、黄连等,就属于根或根茎类,一般需要煎煮,成分才能较好的溶出。
除了阴血虚,阳气虚也会导致便秘。
![[转载]2012年2月21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2 [转载]2012年2月21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临床中阳气虚的患者非常多,尤其是老年人,气血亏虚导致肠动力不足,从而引起便秘。颜老在临床用药时,常用的一味经典药物就是“沙漠人参”。
![[转载]2012年2月21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2 [转载]2012年2月21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但肉苁蓉不是药食同源的药物,擅自在家服用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颜老每次遇到阳气虚的患者,诊后都会对患者说,回家可以吃点核桃仁。
吃核桃仁也有讲究,如果我们平时消遣当做零食吃,不去皮儿是没有问题,如果我们为了治疗便秘,颜老提醒我们最好是剥掉核桃仁上那层薄薄的皮儿,这样有利于更多的油脂成分被人体吸收利用。
生活中,您是否会经常出现胃胀痛、腹胀痛、胃反酸的问题呢?
![[转载]2012年2月22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3 [转载]2012年2月22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些都是和通腑中的理通有关,理通和攻通、养通有什么区别呢?2月2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医大师颜正华学术继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冰教授和吴嘉瑞副教授继续做客《养生堂》,跟您聊聊理通的话题。
通腑分为攻通、养通和理通。攻通多用于实证;养通多用于虚证;而理通实证、虚证均可使用,临床应用范围更广;再者,理通通理三焦,比“攻通、养通”通的范围更广。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颜老认为胃部反酸等现象是胃气夹肝胆浊气上逆所致。胃乃六腑之一,胃气上逆不仅与肝郁密切相关,与腑中浊气不降亦相关。腑气相通,以降为和,通肠腑降胃气,事半功倍。治宜舒畅肝气,通降腑气。腑气通则胃气降,胃浊降则脾气升,中焦枢转得利,肝胃协调,诸症则消。反之,则影响脾脏升清,且横窜致肝失疏泄。凡肝胃不和、脾胃不和或胆胃不和,均应在疏肝调气中辅以通腑降浊,使中焦气机顺畅,还胃受纳之功。
理通是根据脏腑相关理论、以通腑达到协调脏腑目的的一种治疗思路,主要用于通胃腑等气滞,用于脾胃气滞等病证的治疗。脾胃气滞有什么表现呢?吴教授指出,气滞会表现为:脘腹满闷、胀(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如果伴有肝郁,还会有两肋胀痛等表现。
![[转载]2012年2月22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3 [转载]2012年2月22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颜老常用的理通药物有哪些呢?张教授介绍说,颜老选药非常之平和,颜老常用的理通药物有三种:佛手、绿萼梅、槟榔。颜老治疗脾胃病的处方中,佛手出现的比率是55%,绿萼梅是25%,二者配伍同时出现的比率40%。
佛手药性平和,既疏肝理气,又和胃止痛,佛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吴教授为大家推荐佛手姜糖饮,佛手、生姜各10g。加红糖适量,煎水饮;或以沸水浸泡,代茶饮。如有热症患者此方不宜服用。
![[转载]2012年2月22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3 [转载]2012年2月22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本方以佛手疏肝理气、健胃和中,生姜温胃止呕。用于肝胃气滞,腑气不通,胁肋、脘腹胀痛,呕逆少食。吴教授提醒大家,佛手和超市里的佛手瓜是不同的概念,佛手的正品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如果是佛手瓜,那就是葫芦科植物,就和中药佛手截然不同了。
绿萼梅,别名白梅花,绿梅花。因萼绿花白而得名。梅花的一种,为蔷薇科植物。在我国南方多省均有。古人对梅有很高的评价,被视为不畏强暴,坚贞高洁的象征。药性为酸涩平。疏肝,和胃,化痰。主治梅核气,肝胃气滞疼痛,食欲不振,痰涎阻滞等。吴教授为大家推荐梅花粥,粳米30-60g,煮成稀粥,加绿萼梅3g,再煮至花刚熟即成。一次服用。
![[转载]2012年2月22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3 [转载]2012年2月22日播出《巧通腑 <wbr><wbr>畅全身》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槟榔归胃和大肠经,长于通胃肠之气滞而调畅全身,另外对有形之积滞如虫积、便秘等也可以选用,通腑作用全面,效果好。当然,这个药不能随意滥用,颜老告诉我,槟榔有一定负作用,易耗气,故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所以不建议大家在家使用。
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
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一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一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一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一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一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一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一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一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一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一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一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咳唾痰涎,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篓仁9一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一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一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一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
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且据各症各病之兼症,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9一12克、延胡索9一12克、柏子仁9一12克、北沙参15一3o克、白蔻仁6一9克、赤丹参15一20克、白茅根9一12克。肾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一12克、炒干姜3一5克、草蔻仁4一6克。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一6克。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一5克。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此各病之主方也。据各病之兼症,而加减相应之药。如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以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肾寒而膀肤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此随证随病之加减仇。统而谓之“寻”
拨千钧之舟者,一寻之木也。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功能之主方.生气血而调阴阳,是为扶正,为御邪之本,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主方以黄岑易杭芍,加龙骨、牡蛎,则平胆而降浊,主方以桂枝易杭芍,加柴胡,则疏肝而升清。此乃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且疗效甚佳之原委也。所以然者,病机相同或相近,虽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异病同治也。而内伤杂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机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乱,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下气汤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切中内伤杂病之主要病机,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内伤杂病,既稳当而效可观。
麻瑞亭已业医6o余年,愈疾无计,主要取法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下气汤之灵活加减化裁。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又灵活变换原方两味,以之治诸内伤杂病.医迹卓著,则既是对黄氏医术之继承弘扬发展之明证,亦是异病同治大则之具体实践与发扬也,是乃麻瑞亭医术之精蕴特色也。
黄元御曰: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下气汤灵活加减变化.虽能愈诸多内伤杂病,然非万病之灵丹妙药,诸病皆能用之,而效若桴鼓。以病症之轻重有别,治疗之难易不同.即使辨证无误,针药无差。重危者,亦非轻易能愈.绝证者,难免倾亡,以下气汤治之亦然。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以下气汤治某些危重疾患.疗效较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症,亦可减轻患者之病痛,延缓其踏入冥途之时日,因之,下气汤虽不能尽愈诸疾,然仍不失为治疗内伤杂病之良方也。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气汤而治百病者。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另用他方,以脉症为转移,此即善用与好用之别也。
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可谓是一则调中方剂。调中与建中、补中有所不同。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中,兼及四维.而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作者:任启松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二、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定一个深而宽广、厚实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四、《道德经》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方。
【按:内经难经
、伤寒金匮、神农本草,这些经典,毕竟其成书年代久远,没有直接的师徒之间的传承,所以要学习这门古老的学问,就必然要选择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以《四圣心源》为核心的黄氏的理论书籍等,即是我们所研究与推荐的,并认为是最可堪此用的那座桥。少阳2010年8月22日补充。】
章浩军,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30余载,善用经方治疗久利(溃疡性结肠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脘痛(胃溃疡)、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主持并参与省、市科研课题8项,主编《伤寒心悟》《六经辨治脾胃病》等专著,并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
组成:生大黄10克,栀子5克,淡豆豉1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
功效:清宣郁热,通腑消满。
主治:便秘,证属阳明“阳结”证。临证多以大便干结,排便困难,伴心胸烦闷躁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口干喜冷饮,夜卧不安,舌红苔黄燥等为主要表现。亦可治小儿厌食、夜啼证属里热渐结之证。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10分钟,再入生大黄煮5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本方由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小承气汤化裁而成。栀子豉汤本为张仲景为表邪未解,误用下法,表邪入里,不从实化而为结胸气冲,亦不从虚化而为痞硬下利,但作胸中烦热所设。张仲景言:“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栀子厚朴汤可疗既烦且满,满甚不能坐,烦甚不能卧之卧起不安之证,此证惟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小承气汤为汗、吐、下后而见烦证,小便数,大便硬,结热未甚,入里未深,以其和之。故三方化裁为栀豉承气汤,可治便秘病,属阳明“阳结”之证,表邪入里,里热渐甚,在上热扰胸膈,在中腹部胀满热痛,在下燥屎初结。方中以生大黄苦寒泻热,荡涤肠胃渐结之热邪,亦可以泻代清,清泻胸腹中之热,为君药;以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淡豆豉气味轻薄,宣气除烦,二药同用共除胸腹中郁热;厚朴、枳实以利气除满,行胸腹不利之气机。全方合用,既除肠胃渐结之燥屎,又可清宣胸腹郁热,同时疏利气机,上中下并治,燥结得通,热邪得清,气机得畅,病情向愈。
临证加减:若见胃脘部胀满、嗳气酸腐等饮食积滞之证,可加鸡内金、山楂、麦芽;若见烦躁、发狂、口舌生疮等火热旺盛之证,可加黄连、寒水石、石膏;若见小儿夜啼、睡卧不安,可加琥珀、寒水石;若里热燥结已甚,可去淡豆豉加芒硝;若见口渴、小便短赤、神疲等气阴耗伤之象,可酌加人参、麦冬、五味子。
验案举证:黄某,男,4岁,2017年6月28日初诊。家属代诉近1周来大便偏干,排便不畅,2日1行,伴腹胀满,烦躁喜哭闹,头汗出,纳欠佳,夜间睡卧不安,舌质红,脉弦实。证属燥屎初结,热扰胸腹证,拟用栀豉承气汤加减以清宣郁热、通腑除满。处方:生大黄6克,栀子5克,淡豆豉1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焦山楂10克,生石膏10克,寒水石10克,琥珀6克,炙甘草5克。服3剂后大便得下,胀满已除,头汗减少,纳转佳,仍夜间睡卧欠安,另予膏方调理善后。(福建中医药大学喻爱萍整理
章浩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