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子龙
北京中医医院
老李患有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服用中药,半年来血肌酐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以内,而这次复诊血肌酐却明显上升,人也显得疲惫了很多,查问老李得知,近期并无感冒发烧等感染情况,也没有服用有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一直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血糖控制尚可。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老李肾功能进展了呢?
进一步问诊才得知,最近老李单位涨工资了,把老李乐得整天兴奋不已,进而导致夜里难以入睡,辗转反侧,影响老伴晚上也睡不成,两口子吵架吵了2周,复查肾功能,发现指标较前升高,两人更是相互抱怨。原来导致老李血肌酐上升的罪魁祸首竟是“情志失调”。心病还得心药医,经过耐心的心理疏导,分析病情,老李终于放下这块“心病”,坦然面对涨工资,配合中药口服治疗了一段时间,老李的病情又得到稳定。实际上,情志异常不仅对慢性肾脏病有影响,对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病、男科病、眼科病等都会有影响。正如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百病生于气”出自中医学第一部经典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其含义为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气机的紊乱密切相关,其病因大致有情志异常、寒热失调、过度劳累。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黄帝内经》讲“怒则气上”,指人生气的时候气机会往上走,肝气上逆,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甚至诱发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讲,肾性高血压本来就很难控制,急躁易怒更容易引起血压升高,使得肾脏病快速进展;肝气克伐脾胃,可表现为恶心、纳差、腹泻。“喜则气缓”指过度喜乐,就会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可表现为失眠、健忘,甚至发狂等。临床上遇到的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过度喜乐导致病情加重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因喜而疯也是同样的道理。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悲则气消”指的是过度悲伤可以消耗人体的正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体弱多病,这与她多愁善感、心境忧郁有很大关系。“恐则气下”指过度恐惧导致人体的气机下陷,可表现为二便失禁、遗精滑精等,在临床上遇到一例患者,因乘坐电梯失控,掉入地下室,从此落下阴缩病证,这也是“恐则气下”的一种表现。有许多慢肾衰患者不能接受自己肾功能衰竭,害怕透析,情绪紧张、悲伤失望,殊不知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速肾功能衰竭,这里面既有“悲则气消”,也有“恐则气下”的影响。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惊则气乱”指受惊后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可表现为心神不定,疑神疑鬼,受惊后血压快速升高,也会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造成损害。“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后,气机郁结,可表现为胸脘满闷、嗳气食少、健忘、抑郁焦虑、月经失调等,气滞、血瘀、痰凝还可表现为甲状腺结节、乳腺腺瘤、子宫肌瘤等。情志致病有“因郁而病”和“因病而郁”两种情况,“因郁而病”指的是因为情志不遂、抑郁焦虑,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因病而郁”指的是因为患有疾病,如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导致情绪低落,二者有一定区别。
•日常如何调节情绪
明白了“百病生于气”的道理,我们就要在生活当中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凡事看开一些,积极面对生活工作当中的挫折和苦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多自我暗示,鼓励自己,增强信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目标,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尽力即可。
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通过代茶饮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少阳气郁体质之人,爱生闷气,可使用月季花、玫瑰花、茉莉花代茶饮起到疏肝解郁的效果;厥阴肝旺体质之人,急躁易怒,可以用桑叶、菊花、夏枯草适量泡水喝,也可用苦丁茶、草决明代茶饮清肝明目。
生活起居方面,应该随着四季的变化,有所调整,比如《黄帝内经》指出,春天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可以适当晚点休息,早点起床,做一些晨练。而冬天呢,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需要早点休息,晚一些起床,特别是老年人,最好等待太阳出来了,再出去锻炼身体。(申子龙)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张介宾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表明,致病因素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所以,治疗百病当以调气为要。
为何“治百病调气为要”
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进行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必须注重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采取“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方法,使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如《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景岳全书》“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由此看来,“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在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强调“调气为要”的疾病治疗观。同时还应保养精神,益气全形,形与神俱,尽终天年,使气不“上”不“下”,不“缓”不“消”,不“收”不“泄”,不“结”不“乱”,从而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归于正常,以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调“气”可使病理产物顺利排出体外
气机失调会导致“痰瘀湿滞”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淤积,而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杂多变的病理基础,所以在疾病的治疗中调“气”为首要,正如《丹溪心法》所说“顺气为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根据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可知,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可以解郁导滞。《素问·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病理产物的堆积还可以壅塞经隧,所以调“气”时亦应宣通府气,开窍道,给邪以出路。总之,调“气”可以使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气”的作用下而排出体外,从而使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临床应用
“百病生于气也”的观点说明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可以“调气治百病”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根据“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治法,临床上可以辨证选用不同药物。
气虚表现为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常选用补气之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如生脉饮口服液、四君子丸、玉屏风散等。临床上慢性胃炎、慢性荨麻疹、妊娠胎动不安、小儿低热、小儿鼻出血等可参照论治。
气陷表现为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常选用具有升提作用的药物,如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临床上子宫脱垂、脱肛、疝气、重症肌无力、原因不明的低热、习惯性流产等可参照用药。
气不固摄表现为自汗,或大便、小便、经血、精液、胎元不固等。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宜选用具有补益固涩作用的药物,如人参、白术、山茱萸、五味子、芡实等。代表方剂如黄连清心饮、金锁固精丸、固冲汤等,中成药如缩泉丸、金匮肾气丸等。临床上遗精、早泄、男子不育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等可参照治疗。
气脱表现为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欲绝等。出现这些症状时急当回阳救逆,代表方剂如独参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同时配合现代医学的急救措施,以免延误病情。临床上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可参照治疗。
气滞表现为胸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可针对上述不同症状选用药物,脾胃气滞常用陈皮、厚朴、枳壳、木香、砂仁等;肝郁气滞常用香附、青皮、郁金、川楝子、乌药、小茴香等行气疏肝药。代表方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金铃子散、天台乌药散、暖肝煎等,中成药如越鞠丸、橘核丸等。临床上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痛经、癔病等可参照治疗。
气逆表现为咳嗽频作,呼吸喘促;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或昏厥、咯血等。可针对这些不同症状选用药物,肺气上逆之咳喘,常选用苏子、杏仁、厚朴、款冬花等;胃气上逆之呕吐、嗳气、呃逆,常选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丁香等。代表方剂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临床上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神经性呃逆、幽门不全梗阻等可参照治疗。
综上所述,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机调畅则人即安和,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百病生于气”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牢牢掌握“气”这一病理机制的核心,使得我们临床上“调气治百病”有的放矢,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牵牛子表面灰黑色者称黑丑,淡黄色者称白丑,每同用之,功效大致相似。性味苦寒,有小毒。归肺、肾、大肠经。功用特殊,有攻痰泻水、通利二便、杀虫去积之效,入药以散剂为宜。其通利二便之功尤为医家乐道,朱良春称之为药中异数。
治疗肾性水肿
20世纪60年代贵阳卢老太肾炎秘方,专治肾性水肿。方用黑白丑粉碎,与生姜、红糖、大量枣肉蒸制,以去黑白丑毒性,存其峻逐水肿的功效。此方攻补兼施,患者服后有大量水泻,水肿迅速消退,不仅治疗实证水肿,对虚象不十分严重的虚性水肿亦有较为理想的消肿效果。
牵牛子苦寒滑利,因其有攻痰泻水、通利二便的功效。笔者也将其运用于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在急性发作期于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牵牛子,以逐肺之痰水,使肺部的感染容易控制,减轻心脏的压力。笔者曾治疗一患者毛某,女,78岁。素有咳喘疾,经常住院,此次就诊因受凉咳嗽、咯痰、心悸、气喘加重,全身浮肿,便秘,尿量较少,医院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肺部细湿啰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处方:麻黄6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牵牛子1.5克(冲服),陈皮9克,炒白术15克,茯苓25克,太子参15克,百合30克,桔梗9克,枳壳9克,葶苈子15克(包煎),甘草5克。服药2剂,患者大便量较多,尿量增多,咳嗽、咯痰、心悸、气喘、全身浮肿减轻,肺部细湿啰音消除。
治疗渗出性胸膜炎
笔者常将牵牛子运用于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该病属中医“悬饮”范畴,临床常出现咳嗽、胸痛、盗汗、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平卧等症状。特别是喘息气逆难以平卧的患者,寻常方药,殊难速效,当投以峻猛之剂攻下之。笔者曾参照控涎丹、舟车丸而制速效消水丸,由醋制甘遂250克,白芥子250克,牵牛子250克,青皮250克,大枣500克组成,共研末,水泛为丸,每次服3克。若服后泻下稀水样便数次,则隔2~3日后再用,若无效则增加至6克,虚人及胃溃疡病患者禁用,且病情缓解后当予补肺健脾滋肾方继续稳定病情3~6个月。笔者治疗一患者周某,女,45岁。咳嗽、气紧、盗汗、左侧胸痛、不能平卧呼吸1周,伴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细数略涩。确诊为左侧结核性胸膜炎伴大量积液,投速效消水丸3克。服后患者腹痛较重,旋即腹泻稀水样便7~8次,咳嗽、气紧、左侧胸痛大减,略减分量嘱续服之。继以紫河车、白术、茜草、白及、乌梅、十大功劳、全蝎等补肺健脾益肾之方制散服用而愈。
治疗肝硬化腹水
笔者治疗重度肝硬化腹水,常用贵州名医方消水攻坚丸,有卓效。处方:炙干蟾皮、炒黑丑、急性子、三棱、莪术、川连、大黄、砂仁、广陈皮、阿魏、山楂、茅术各24克,芦荟、全蝎、青皮各9克。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克,开水送下。
本方用牵牛子和破血消积、软坚利水通便药功效甚强,适用于臌胀气血水淤积腹内,腹面青筋暴露,腹部坚满,按之或可扪及肿大质硬肝脾的患者。然本方攻逐之力强,必结合患者体质及用药后病情观察。若每服3克不应,当渐增分量,若患者虚弱不任攻伐,应随时服补益正气的方药。
恢复胆囊炎患者消化功能
笔者亦注意到,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常因脾土虚弱,难于健运,必有食积、痰饮、瘀血内生,急性发作阶段尤为明显,因知牵牛逐痰去积利水的功效,故在常规疏肝利胆、健脾和胃用药基础上加用少量本品散剂内服增强疗效。虽非排石之用,然有助于恢复胆囊炎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
笔者常以黑丑、白丑各等分炒熟研末,以一小撮药与白砂糖少许喂服,治疗偏食、积滞、异嗜症等有良效,殆与其杀虫去积之功有关。
治疗食积
赵法新以牵牛子和诸药为方制枳术消积丸,具消积导滞、通腑泄浊、清泻胃火、理气化瘀、健脾补气的功效,主治食伤脾胃,纳运失司,积热化火而致饱胀、胃痛、吐泻、嗳腐食臭、口臭、口疮、龈肿齿痛、咽喉肿痛、火毒疮疖、痤疮蜂起、大便秘结或胶黏不爽,脉弦细数,舌质红,苔黄厚腻等诸般积热火毒之症。笔者临证屡试不爽,故录于后。处方:莱菔子180克,槟榔60克,枳壳60克,焦三仙各60克,鸡内金60克,牵牛子60克,大黄100克,连翘120克,蒲公英120克,丹皮60克,赤芍60克,三棱50克,莪术50克,白术120克,甘草30克。以山楂、连翘、蒲公英煎浓汁,余药共研末,以药汁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1日2~3次,小儿酌减。(何钱
何苗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名医吴楚开出救祖母良方
(2018-09-16
10:08:31)[编辑][删除]
吴楚,祖籍安徽徽州(今安徽黄山歙县),为清朝初期知名的医学家。与当时许多读书人一样,吴楚的志向也是志在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修齐治平,光宗耀祖,实现人生价值。但他如何走向从医之路呢?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吴楚的老祖母74岁那年突染重疾,寻遍周边名医终不见效,连续多天难以进食,老太太奄奄一息,行将咽气,吴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忽然意识到学医不但能解除人之病痛,还能救人性命。但老祖母的病不等人,吴楚就抱着一试的决心,连夜翻阅家里的医药书籍,好像突然悟出了什么,就大胆地开出一张药方。家人按吴楚开的药方给老祖母服下,谁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真的药对其症,老祖母的病竟然被他治好了。
吴楚能治好老祖母的病,不能全部用侥幸来解释。吴楚生于医药世家,其高祖父吴正伦系明朝知名医学家,为明代隆庆至万历间名医,史载他曾治愈宋神宗朱翊的疾病,以及穆宗朱载后贵妃之疾病而名闻朝野。吴楚的伯父吴元昌、父亲吴文韬、叔叔吴行简等皆为当时名医,均有医学著作传世,这就为吴楚查阅相关病历及开方创造了基本条件。
为老祖母开方的故事令吴楚名声远扬,求医者不断找上门来,令他无法专心读书,屡次落榜。无法走入仕途对吴楚而言是件憾事,对百姓来讲却是件好事。后来,吴楚将其为病人开的药方及治病时的对话以及他的感悟,摘录成《医验录》与《医验录二集》存世。(山东
韦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