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一名白虎历节风,实即痛痹也。《经》既言以寒气胜者为痛痹矣,又言凡伤于寒者,皆为热病,则用药自有一定之权衡。观《金匮》用附子、乌头,必用于表散药中,合桂枝、麻黄等药同用,即发表不远热之义,至攻里必遵《内经》,不远于寒可知矣,诸家方中,不达此义,即攻里概不一律不远热避开火热,独《千金》犀角汤一方,深有合于经意,特表之为例。犀角汤。
更有内热因血虚炽盛,始先表散药中早已不能用辛热者,即当取夏月治温热病之表法为例。诸家复无其方,独《本事方》中,有牛蒡子散,先得我心,亦并表出。牛蒡子散。
发表不避热;攻里不避寒。
犀角汤(千金方)
治热毒流于四肢,历节疼痛。 攻里不远于寒;攻里不避寒。
犀角(三两), 羚羊角(一两), 前胡(四两), 黄芩(四两), 栀子仁(四两),
射干(四两), 大黄(四两), 升麻(四两), 新豆豉(一两)。
上方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服。
按此方壮火内热炽盛者宜之。肠胃弱者,当减去大黄勿用。
李今庸历节病: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第一说:“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当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差,遍及四肢、腹、背、头、项也,微时不觉,
痼滞乃知。”又说:“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进一步论述了历节病是由外邪风毒先中于脚或先中手足十指而延及身体“诸肢节疼痛肿大”而成的。故治疗历节病,古人创立了多个解毒药方,例如:
(1)《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第三载:》“犀角汤,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方:犀角二两、羚羊角一两、前胡、栀子仁、黄芩、射干各三两,大黄、升麻各四两,豉一升。上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2)《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第三载:“排风汤,主诸毒风邪中所中,口噤,闷绝不识人,及身体疼烦,面目暴肿,手足肿者。方:犀角、羚羊角、贝子、升麻各一两。上四味,治,下筛为麓散,以水二升半,内四方寸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杀药者,以意增之。若肿,和鸡子傅上,日三。老小以意加减之,神良。亦可多合用之。”
(3)《外台秘要·历节风方一十首》载:“延年…又疗历节风流入腰脚,方:独活六两,玄参四两,犀角屑、升麻各三两,生地黄切三升暴干,豉三合煎,鼠粘根切三升。上七味,持筛为散,服方寸匕,饮汁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匕。忌生姜、蒜、面。”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第五中,还载有“卫侯青膏”。一方,亦治“历节疼肿,关节尽痛”。方中有“莽草”“野葛”“巴豆”“藜芦”等大毒之品,还有“乌头与半夏”“藜芦与细辛、人参”相反之药同用,正取其“以毒攻毒”也。
历节病与痹证相似而有异。痹证之病于关节者,多在肢体之大关节,而历节病则痛在肢体诸小关节。人们多谓此“历节病”为今之“类风湿性关节炎”也。
李今庸:历节风痛
历节风痛,《金匮要略》称之为“历节病”。本病多由肝肾先虚,复又感受风寒湿毒所致。初起症见小关节疼痛,红肿发热,时出黄汗,且伴见头目眩晕,气短,恶心等。风寒湿毒滞留关节,阻塞气血,不通则痛,风性善行数变,故见关节疼痛;风寒湿郁而化热,因而关节红肿疼痛;湿热郁蒸肌表,则症见黄汗出;湿热上攻头目,则见头目眩晕,气短,恶心欲吐。治当驱风清热解毒,可借用《备急千金要方》“历节肿痛方”,水牛角30克(原方为犀角二两),羚羊角1克,前胡、栀子、黄芩、射干各10克,大黄、升麻各10克,淡豆豉10克。其中水牛角、羚羊角当先煎6~8小时后,再下诸药合煎。方中用羚羊角、淡豆豉驱散风邪;用栀子、黄芩、前胡、大黄清上中下三焦热邪;用水牛角、射干、升麻以解风毒。若见关节肿痛,痛处寒冷,不可屈伸,脉沉细,苔白滑者,此乃寒湿滞留关节而然,治用乌头汤驱逐寒湿而通达阳气。麻黄、白芍、黄芪各10克,炙甘草10克,制川乌10克。方中麻黄辛温,以其辛散在表之寒湿,以其温通阳以行痹;乌头大辛大热逐寒止痛;白芍、甘草是谓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而利关节;黄芪益气固表蠲痹。五味相合,共奏散寒祛湿通阳逐痹之功。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犀角汤
别名《千金》犀角散(《张氏医通》卷十四)。
处方:犀角6克 羚羊角3克 前胡 栀子仁 黄芩 射干各9克 大黄
升麻各12克 豆豉9克
制法:上九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
用法用量:以水1.8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