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也善治儿科杂症
(2022-06-24 05:03:02)
摘自2022-6-23中国中医药报
翟惠奇
广州中医药大学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向来被视作调和营卫或治疗中风表虚证的方剂。其实桂枝汤的应用远不止此,其柔和的汤色和甜甜的口感,使其在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有用武之地。
在儿科应用
桂枝汤,《备急千金要方》称其为“阳旦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桂枝汤药液色如琥珀,入口稍有黏糊感,味道甜中略带辛辣,是患儿比较容易接受的味道。其煎煮方法也很简单,一般以水1000ml左右,煎煮取300ml,日3服。笔者经验,一般10岁以上患儿常用剂量为: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5枚,生甘草10g。腹痛或大便干者,白芍用20g。若患儿小于5岁,则用量减半;患儿在5~10岁,可酌情调整药量。
桂枝汤经典方证为: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头痛。其在儿科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情况:1.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鼻炎等疾病,以汗出、发热、怕冷、脉力弱为主要表现者;2.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以胃口减退、大便不成型、腹痛、舌淡红为主要表现者;3.小儿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精神不振、过敏等情况,以肌肤柔弱,容易出汗,低热为主要表现者;4.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身体虚弱等,以营养不良、肤色萎黄、生长缓慢、精力不足等为主要表现者;5.小儿厌食、不思饮食、挑食等,以胃口差、体重增长缓慢、面黄肌瘦为主要表现者。
上述情况均可以桂枝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其中小儿食欲不佳常以桂枝汤加半夏、黄芩,具有促进食欲、改善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体质的作用,可常服。形体消瘦、肌肤萎黄者,则常倍芍药,加饴糖、黄芪,为黄芪建中汤,具有良好的改善体质的功效。
医案举例
陈某,男,5岁。患儿较同龄人瘦弱,就诊时蜷缩在母亲怀里不肯下来。主诉为常流清涕。吃过中药、西药都没有明显改善。其亲代诉:患儿食欲不佳,每餐进食极少,并且不爱吃肉;平时不爱运动,强迫其运动则容易汗出着凉;平时大便偏稀,小便正常;睡眠可。触摸小儿腹部,腹直肌紧张,大腿和手臂肌肉却松软。舌象淡红,有薄白苔,脉缓弱。
这是典型的桂枝汤证。因有体表正气不足的表现,故加黄芪;胃口不佳,稍加半夏开胃。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2片,大枣3枚,生甘草6g,法半夏5g,黄芪15g。5剂。
一周后随访,患儿母亲反馈,患儿服药3剂后鼻涕即止住,胃口很好。嘱其照原方再服3剂,以资巩固。
摘自2022-6-17中国中医药报
高军 时乐 王洪强 杨丹枫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嗅觉失灵,又称失嗅症。在成人引起嗅觉障碍的病因比较复杂,包括鼻或鼻窦疾病、外伤、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手术损伤等,而在儿童其主要病因以鼻或鼻窦疾病为主。西医主要以糖皮质激素、锌制剂、维生素C、维生素B1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治疗,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医学认为该病属“鼻聋”“不闻香臭症”等范畴,与心火偏旺、脾肺不足、清阳不升等相关,通过中医整体思想、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嗅觉功能。
因机证治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由此可见鼻闻香臭功能,主要依赖人体的宗气。
中医学认为,嗅觉的生理病理与肺、心、脾密切相关。鼻的嗅觉功能与心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如《难经•四十难》:“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鼻的嗅觉是否灵敏与肺主气的功能紧密相关,《诸病源候论》:“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鼻的嗅觉还与后天脾胃功能紧密相连,《证治准绳•杂病•鼻》:“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
失嗅症临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证型。
肺气虚寒
《证治准绳•杂病•鼻》:“鼻塞久而成,盖由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上焦壅滞,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冷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则鼻不闻香臭,遂成齆也。”临床见嗅觉不灵敏或失嗅,鼻流清涕,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面色淡白或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以补肺散寒,宣肺通窍。可用温肺止流丹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肺热内蕴
《张氏医通•鼻》:“肺家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有寒有热,暴起为寒,久郁成热。”临床见嗅觉长期不灵敏或不闻香臭,鼻流浊涕,时咳嗽、有黄痰、咽干、大便秘结或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治以清肺泻热,宣闭通窍。可用泻白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心火旺盛
《难经•四十难》:“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心火旺,则烧灼五液,心火克金,耗损肺阴,鼻失濡养,临床可见不闻香臭,流黄涕,伴口苦、心烦、大便干结,口舌生疮,夜寐不佳,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治以清心泻火,养阴润窍。可用导赤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脾气虚弱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以脾气虚弱,不能升清阳于头面,鼻窍失于濡养。临床可见不闻香臭,流白浊涕,伴纳食不馨,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胖,脉弱无力。治以补脾益气,补肺通窍。可用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失嗅症病程一般较长,久病必有瘀,故在治疗本病时无论何种证型皆可加入适量活血化瘀之品。同时可配合针刺以提高疗效,常选用迎香、攒竹、印堂等穴位。
典型医案
患儿王某,男,11岁,2017年4月29日初诊。主诉:嗅觉失灵6年。患儿素有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5岁开始出现嗅觉减退渐至失灵,曾多方求治,效果皆不佳。来诊时对任何气味皆不敏感,鼻塞,晨起鼻流清涕,无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辨证属肺气虚寒。处方:生黄芪12g,炙麻黄8g,石菖蒲8g,白芷8g,细辛4g,苍耳子4g,郁金8g,川芎8g,藿香8g,山药15g,麦芽12g,甘草5g。7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二诊:服用上药后,流涕减轻,鼻息已畅,舌质淡,苔薄白,脉浮。上方去炙麻黄,加丹参12g、红花12g。12剂,常法煎服。
三诊:嗅觉好转,舌质淡,苔偏厚,脉滑。处方:黄芪12g,炒白术8g,防风8g,细辛4g,白芷10g,苍耳子5g,石菖蒲8g,丹参
12g,川芎8g,红花10g,生山药12g,藿香12g,太子参12g,当归8g,法半夏6g,陈皮8g,升麻5g,生甘草5g,炒麦芽12g,薄荷12g(后下)。7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予以揿针针刺迎香穴、攒竹穴、印堂穴,2天1次,连续3次。
四诊:患儿鼻息已畅,时流清涕,舌质淡,舌苔白偏厚,脉滑。处方:藿香12g,白芷10g,苍耳子4g,细辛4g,干姜4g,石菖蒲
8g,浙贝母12g,丹参12g,川芎12g,郁金10g,鹅不食草8g,黄芪15g,生甘草5g。7剂,常法煎服。
五诊:药后鼻息畅,嗅觉逐渐好转,舌质淡,苔白偏厚,脉滑。处方:黄芪15g,炒苍术12g,防风12g,细辛4g,白芷10g,苍耳子5g,石菖蒲8g,丹参12g,赤芍8g,生山药12g,藿香12g,干姜4g,生甘草5g,炒麦芽12g。7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六诊:患儿嗅觉基本恢复,可以闻到苹果香味,鼻息已畅,偶流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滑。处方:黄芪12g,炒苍术10g,细辛4g,郁金12g,白芷12g,苍耳子5g,石菖蒲8g,浙贝母12g,鹅不食草6g,生山药12g,藿香12g,干姜4g,生甘草5g,炒麦芽12g,炙麻黄8g。7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按
孙浩认为在各种类型的鼻部疾病中,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是基本的病理变化。外加小儿具有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成为失嗅症发作的的重要因素。根据上述生理病理特点,孙浩制定了宣肺通窍祛浊的基本方法,治疗儿童鼻部疾病。
该患儿嗅觉失灵长达六年,迭经治疗效果不佳,久病肺虚,所以治疗应以补肺为主。治疗全程运用黄芪、藿香、细辛、白芷、苍耳子、石菖蒲这六种药物。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有排脓止痛之功。黄芪加宣肺通窍药,能起到托里祛浊通窍的作用;藿香性微温,入肺、脾、胃经,有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利湿除风之功用,其气芳香,善行胃气,辛能通利九窍;苍耳子散风通窍,兼能止头痛,常用治疗鼻部疾患;辛夷、白芷,辛温,散风寒,通鼻窍与苍耳子合用为治鼻渊头痛、鼻塞、香臭不闻、流涕之主药;石菖蒲辛、温,《本经》:“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在本病首诊及末诊时皆用了炙麻黄,《滇南本草》认为麻黄能“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达到疏达肺金,而鼻塞自通,能闻香臭之目的。但麻黄终是辛温发散之药,过用可耗伤肺气。一诊时用之可以宣通肺气,末诊时患儿正气已复短期用之无耗气之虞,且可宣肺以巩固疗效。
辅以揿针针刺,可疏通经络,提升疗效。迎香穴为人体腧穴之一,属手阳明大肠经,此腧穴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鼻塞、鼽衄等病症;阳明经与太阳经在攒竹穴处相交接,而鼻部炎症常与阳明经病变有关,针刺攒竹穴可加强头面血液循环,促进嗅神经功能的恢复;印堂穴是督脉经穴之一,中医认为该穴主要功用是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王烈治疗小儿哮喘病临证经验
(2022-06-01
13:59:10)[编辑][删除]
摘自2022-6-1中国中医药报
郭磊 长春中医药大学 孔一卜 孙丽平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儿童时期哮喘反复发作所引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流不可逆性受限,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同时也增加了其发展为成人哮喘的风险。国医大师王烈精谙小儿哮喘病的治疗,于1988年率先提出小儿哮喘病“三期分治”理论,即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三期防治小儿哮喘病。三期分治理论代表了哮喘病发生、演变的3个不同层次,其阐述的疾病发展趋势、治则治法与三焦辨证辨治疾病方法趋同。
“三焦”之名最早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继承先古绝学基础上,创造性提出温病之三焦辨证学说。他认为温病学发生、传变规律乃始于上焦,终于下焦。因此,三期分治理论与三焦辨证学说不谋而合。同时由于儿科外感病居多,加之小儿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患病之后多从热化,故热病居多,因此,温病学三焦辨证学说亦适用于指导儿科疾病的治疗。兹从三焦辨证学说探讨国医大师王烈治疗小儿哮喘病临证经验。
发作期:重在治上焦
《温病条辨》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上焦主要指心肺,其病证主要有三,分别为邪犯肺卫、热邪犯肺及邪犯心包。邪犯肺卫,主要以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为主,治疗代表方剂为银翘散;热邪犯肺,主要以咳为主,代表方剂为桑菊饮;至于邪犯心包,主要以神志改变为主,代表方剂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王烈等曾做过哮喘患儿1000例发病学初探,认为感染与过敏是小儿哮喘发作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婴幼儿哮喘更以感染居多,初期除咳喘外,可有如发热、流涕、咽痛等外感表现,王烈认为此时哮喘发作病位在肺卫,病机为外感邪气,郁而化热,治法当以清法为主。治疗当务之急要止咳平喘止哮,并应清热,强调要遵循先表后里原则,必须先解表清热,热退后止哮平喘,治以自拟清咽方;热退之后以喘息、咳嗽为主时,则分别治以自拟平哮方和泻肺方进行治疗。从温病分析,其中清咽方与银翘散、平哮方、泻肺方与桑菊饮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咽方
《温病条辨》曰:“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故咽喉首当其冲,治疗当清咽,此清咽方名之由来。清咽方由土茯苓、柴胡、黄芩、金莲花、野菊花、青蒿、紫草、重楼、地龙、蝉蜕等组成。方中土茯苓甘、淡、平,解毒除湿。土茯苓原用于泻浊毒,此处为老药新用,用来治热。其理在于欲除热必须使邪有出路,发汗退热、通腑泻热,使邪气随汗液与大便排出。土茯苓能够导湿浊下行,热毒随小便而去,使邪有出路。正如《本草正义》所云:“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以渗利下导为务。”柴胡辛、苦、微寒,疏散表热;黄芩苦、寒,清泻里热;二者合用以清表里之热。金莲花苦、凉,清热解毒;野菊花苦、辛、微寒,疏风清热;青蒿苦、辛、寒,辛香透散,以退虚热;三者合用遵温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三药质地轻清可直达上焦。紫草甘、咸、寒,清热凉血,解毒透疹;重楼苦、微寒,清热解毒,肝定惊。外感热病过程中常并发斑疹与抽搐,紫草和重楼一方面清热解毒,另一方面可未病先防,先安未受邪之地,尤其是紫草一味,有预防邪气由卫至气甚则营血之变。地龙咸,寒,息风止痉;蝉蜕甘、寒,清热止痉;二药协同兼顾止哮平喘。综观全方具有辛清透的作用,适用于外感热病,症见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无汗或汗不多,鼻塞、流涕,舌红,脉数。用于治疗哮喘病初期夹外感。
平哮方
哮喘发作不伴随发热时,治疗当平哮。王烈认为此时病机为气逆痰壅血瘀。治疗当降气、化痰、活血,治以平哮方。平哮方由全蝎、地龙、紫苏子、前胡、侧柏叶、麻黄、白鲜皮等组成。全蝎辛、平,息风止痉;地龙咸、寒,息风通络平喘;哮喘发作时,气道平滑肌处于痉挛状态,风胜则痉也,故用全蝎、地龙来息风活血通络,以解痉止咳;紫苏子辛、温,降气化痰;前胡苦、辛、微寒,除内外之痰实;侧柏叶苦、涩、寒,化痰止咳;麻黄辛、温,宣肺止咳平喘;白鲜皮苦、寒,祛风解毒脱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鲜皮提取物能够缓解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而用于过敏反应。诸药合用,共奏止哮平喘、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小儿哮喘发作期的热哮,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为著,甚则呼吸困难,喘憋,烦躁不得卧,咽红,舌质红,舌苔黄,溲赤,便秘。
泻肺方
哮喘喘息发作经治疗喘促哮鸣休止后,以咳嗽为主,或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咳嗽为主症者,治疗重在泻肺。《素问•三部九候论》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泻肺方的作用在于泻肺热。泻肺方由黄芩、川贝母、百部、枇杷叶、白屈菜、清半夏、瓜蒌等组成。黄芩苦、寒,善泻肺热;川贝母苦、甘、微寒,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百部甘、苦、微温,《药性赋》曰:“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枇杷叶苦、微寒,清肺止咳;白屈菜苦,止咳化痰;清半夏辛、温,燥湿化痰;瓜蒌苦、甘、寒,清热化痰。综观本方,具有清肺止咳之功,重在清肺,化痰为次,适用于肺热重而痰轻之证,症见咳声有力,音调较高,无痰或少痰,舌红,脉数。
缓解期:重在治中焦
中焦主要指脾胃。中焦为病有太阴湿化、阳明燥化的不同。哮喘发作期,经治疗后喘息平止,症见咳嗽、痰多,进入缓解期。此时治疗不同于发作期,重点在化痰止咳。因此时咳嗽乃痰多阻塞气道所致,故应以化痰为主,而非以止咳为主。化痰即止咳,止咳药具有酸敛之性,过用止咳药会导致闭门留寇,治疗当从中焦湿化进行论治,以自拟化痰方进行治疗。
化痰方由陈皮、茯苓、清半夏、桔梗、瓜蒌、北沙参、川贝母、芡实等组成。脾为生痰之源,张锡纯云:“治痰不治脾非其治也。”方中陈皮辛、苦、温,理气化痰;茯苓甘、淡、平,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清半夏辛、温,燥湿化痰;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桔梗苦、辛、平,宣肺化痰;瓜蒌甘、微苦、寒,清热化痰;北沙参甘、微苦、微寒,化痰止咳;川贝母苦、甘、微寒,清热止咳化痰。加入芡实一味,乃仿张锡纯理痰汤之旨,固肾抑痰。综观本方,具有化痰止咳之功,治疗以治痰为主,止咳为次,不同于清肺方,适用于痰重热轻之证,症见咳嗽重浊、痰多,喉中痰鸣,舌淡、苔滑或腻,脉缓。
稳定期:重治下焦
兼顾上、中焦
下焦指肝与肾也。哮喘缓解期经治疗后,即进入无症状期,虽无临床表现,但与三焦辨证之病位相同。王烈将此期命名为稳定期,此期常病者不诊,医家不治。王烈认为即使此时无症状,也需要继续治疗,目的在于彻底根治哮喘或减少哮喘复发的次数。此时治疗重在固本培元,减少痰气的产生。固防饮作用在于扶正固本。方由黄芪、熟地黄、枸杞子、白术、大枣、山药、玉竹、百合、灵芝、佛手等组成。方中黄芪甘、温,大补肺脾之气;熟地黄甘、微温,滋阴养血;枸杞子甘、平,补肾填精;白术苦、甘、温,健脾益气;大枣甘、温,补中益气;山药甘、平,健脾,补肺,固肾,补而不腻;玉竹甘、平,养阴润燥;百合甘、辛、平,润肺止咳;灵芝淡、温,补气止咳平喘;佛手辛、苦、酸、温,理气化痰,健脾消食,使全方补而不滞。正如王烈所说:“佛手一味,上可化痰,中可理气,下可消食,一物三功。”适用于哮喘稳定期无症状时。
哮喘发作初期多因感受外邪所致,此时治疗在于辛清透,祛邪外出。哮喘由于治疗不当,邪气直接入里,即进入缓解期,表现为喘息、咳嗽,选用平哮方和泻肺方进行治疗,治疗重点在于清肺热而非化痰。经治疗即进入稳定期。王烈认为此期属于假愈状态,应继续治疗,以治肾、扶正固本为主,属于下焦病治疗范畴。在三期分治治疗哮喘过程中,王烈并非拘泥于上焦、中焦和下焦分别对应于哮喘的发作期、缓解期和稳定期,如化痰方在调理中焦的同时也兼顾上焦,只是不同时期治疗侧重有所不同。
小儿食积是因小儿饮食过多,食物不能被正常消化、积存留滞于胃肠,导致脾运失司、胃失通降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病证,中医一般称之为食滞证、积滞证。食积不但可以单独出现,还常与感冒、泄泻、发热、咳嗽、疳证等病症合并出现。食积的主要表现是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甚至恶心、呕吐,也可能伴随腹泻或便秘。本病预后一般较好,也有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证,也就是西医所称的营养不良。
小儿食积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导致。一方面,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后天喂养不当、药物服用不当等因素,易导致脾胃损伤,运化能力失常,形成食积。另一方面,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对食物的需求旺盛,如饮食不加节制,脾胃便易受损伤,形成食积。下面介绍预防和调养小儿食积的具体方法。
做到“三个避免”
避免进食不良习惯
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认真进食的习惯,吃饭时不要玩耍,三餐最好按时定量,饮食均衡,避免挑食。家长应以身作则,专心吃饭,以免影响孩子吃饭时候的注意力,否则会降低食物对大脑的刺激,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也相应减弱,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有些孩子吃饭时要么狼吞虎咽,要么磨磨蹭蹭,也不利于消化吸收。诸葛远莉建议,进食时间不宜太短或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避免喂养过度
有的孩子虽然胃口好,因为食物摄入量过大,尤其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消化吸收,易形成食积。此外,要少吃零食,即使是儿童零食,多吃也可能造成盐、糖摄入过多,影响胃口,还要避免大量进食生冷、肥腻、坚硬的食物。
避免脾胃受凉
小儿背部、腹部、足部注意保暖。若腹部受到寒邪侵袭,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失于腐熟运化成食积。
学习五招推拿
捏脊
操作方法:捏脊的操作部位是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根据“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顺督脉自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属补法,可以升阳,高血压患者不适宜。反之则属泻法,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多用于治疗实热证,如发烧、热性便秘等。
操作时患儿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卧平、卧正,背部平坦松弛。捏脊操作手法有两种,可以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也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
捏脊时如果感觉比较疼,可以在捏脊前轻揉脊背部,慢慢适应。操作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需要注意的是,若脊柱部位的皮肤有外伤或感染,不适合捏脊;饭后也不宜立即进行捏脊,需休息两小时后再进行。高热、高血压、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捏脊疗法。
功效:捏脊手法简单易学,操作方便,疗效明显,是治疗小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常用推拿手法。实际上,捏脊不仅适用于小儿,老年人通过捏脊也可以起到促进背部气血循环、提高免疫功能、消除疲劳、通络止痛的作用。
掐揉四横纹
操作方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是四横纹。掐一下、揉三下为一次,每日50次。
功效:可清热散结、化积消食。
分推腹阴阳
操作方法:沿小儿肋弓做八字分推,边做边向下移动,到肚脐时,改做横推,每次推150~200下。
功效:可通行中焦之气,助脾胃运化。
揉中脘
操作方法:中脘穴位于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中点,每次用掌根旋转按揉50下。
功效:此穴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目眩、耳鸣、痤疮、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有一定效果。
按揉耳穴
操作方法:家长可取患儿内分泌耳穴(位于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约距屏间切迹边缘0.2厘米处)、皮质下耳穴(位于对耳屏内侧面,同额点相对,内分泌穴旁)等进行按摩。
功效:促进消化,调理脾胃。
尝试六道药膳
对于症状较轻的食积患儿,可以在儿科医师的指导下,对证选用药膳进行调理。
山药粥
原料:鲜山药100g,大米50g。
做法:山药洗净切片,与大米同煮为粥。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及适应证:健脾消食。适用于脾虚患儿,表现为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大便稀溏等。
胡萝卜粥
原料:胡萝卜250g,大米50g。
做法:胡萝卜洗净切片,与大米同煮为粥。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及适应证:宽中下气,消积导滞。适用于小儿积滞、消化不良,以实证为主者。
白萝卜莲子粥
原料:白萝卜250g,莲子(带心)10g,粳米50g。
做法:白萝卜洗净切块,带心莲子洗净与粳米共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炖。待莲子熟烂,便可起锅。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及适应证:清热宽中下气。适用于食积夹热证,表现为消化不良、口舌红绛、大便干结、睡眠较差等。
薏米小米粥
原料:薏苡仁20g,小米50g。
做法:薏苡仁、小米同煮为粥。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及适应证:健脾消食除湿。适用于小儿不思饮食、四肢乏力、肢体略浮肿、大便黏腻等症。
鸡内金散
原料:鸡内金适量。
做法: 鸡内金焙干研粉,每次2~3g,温开水送服。
功效及适应证:消食化积,健脾止泻,涩精止遗,通淋化石。适用于小儿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等,还可用于治疗遗尿、遗精、石淋涩痛、胆胀胁痛。
健脾消食蛋羹
原料:山药15g,茯苓15g,莲子15g,山楂20g,麦芽15g,鸡内金30g,鸡蛋2个,酱油适量。
做法:上药共磨成粉,每次取5g,加入2个鸡蛋,打散,蒸熟,加适量酱油调味即可。
功效及适应证:养胃消食,健脾养神。适用于小儿食积兼有睡眠不安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