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闻香治脖医理探渊

(2022-06-23 12:56:56)

摘自2022-6-22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关于气味,古代概称五臭或五气,其对五脏也有着一定的选择性趋向。换言之,五脏各有其个性,对气味也各有所喜恶。某些中药芬芳浓郁,经嗅吸后也发挥着独特治疗作用,即“闻香治病”。
•气味疗法虽古老,但受认知条件与方法的影响,相关研究难以深入,作用机制未得清晰,应用效果欠说服力。其在治疗中的作用,还有许多待解之谜,欲尽其用道路尚长。
气味疗法是指利用药物本身散发的气味治疗疾病的方法。此法应用历史悠久,相关认识却较为粗浅,且运用传统的药性理论也难以解释清楚,其临床应用因而受到影响。兹结合文献对其进行梳理分析。
药物气味之义
《神农本草经•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五味由此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而宋代寇宗奭对“四气”提出疑问:“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认为“序例中‘气’字,恐后人误书,当改为‘性’字,则于义方允。”明代李时珍认同寇说,却又称:“自《素问》以来,只言气味,卒难改易,姑从旧尔。”
药食的味道有两种,即由口尝出来的滋味与由鼻嗅出来的气味。此如《荀子》言:“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
关于气味,古代概称五臭(臭为气味的统称)或五气,指药物与食物的五种气味。如《庄子•天地》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唐代成玄英云:“五臭,谓羶(膻)、薰、香、鯹、腐。”《礼记•月令》中指为四时之臭,即春为羶(膻),夏为焦,中央为香,秋为腥,冬为朽。中医学里的五臭则表述为臊、焦、香、腥、腐,并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分别与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行(木、火、土、金、水)等相对应。
由此可知,与五味一样,五臭对五脏也有着一定的选择性趋向。换言之,五脏各有其个性,对气味也各有所喜恶。
气味疗法之理
关于五臭对人体的影响,《内经》及后世医家的论述较少,相关的药性理论也鲜有涉及,对气味疗法的机理更是不甚了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所言之气味应是气与味的合称,即指内在可尝出的味属阴,外散可嗅出的气属阳。
《素问•六节脏象论》言:“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论指出了五气与五味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及产生的影响,并被后世作为分析气味疗法机理的主要依据。《医经原旨》释之曰:“气味之化,在天为气,在地为味。五味入口,藏于胃者,味为阴也;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者,气为阳也。”
气味由鼻吸入,先藏于肺。《临证指南医案》言:“肺为呼吸之橐籥,位居最高,受脏腑上朝之清气,禀清肃之体,性主乎降;又为娇脏,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气,一有所著,即能致病。”气味入肺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人体产生影响:一是肺朝百脉的生理基础,即全身血液都朝会于肺,藉其职司呼吸而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二是肺有开发布散的生理特性,如《灵枢•决气》言:“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此气实指宗气,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化升清而来的水谷精微之气相合的产物,其作用则如《灵枢•邪客》言:“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药物大都有与生俱来的气味,尤其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这类药物多为温热走窜之品,如《本草经疏》云:“凡香气之甚者,其性必温热。”但亦有例外,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香则无不辛燥,唯菊不甚燥烈。”其他如金银花、茵陈、青蒿等,则归于寒凉之列。因这些药物各具性味、各具其偏,故服之即能以偏纠偏,同时又因其芬芳浓郁,嗅吸后也发挥着独特的治疗作用,即“闻香治病”,此如《药品化义》言:“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但这些作用以四气五味学说则难以尽释,为此有学者提出了“芳香药性”的观点,并根据应用观察,总结出芳香药具有如下功效。
芳香辟秽 《神农本草经》言:“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景岳全书》在论瘟疫防治时指出:“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鼻受天之气,故曰天牝。气自空虚而来,亦欲其自空虚而去,即天牝从来,复得其往也。正以气通于鼻,鼻通于脑,毒入脑中,则流布诸经,令人相染矣。气出于脑,谓嚏之,或张鼻以泄之,或受气于室,则泄气于外,而大吸精气以易之,则邪从鼻出,而毒瓦斯自散,此却邪于外之法也。”古人常用以芳香类药物制作的熏香、炷香、枕香、佩香等,通过佩戴或点燃等而吸入,以辟秽养正、防病祛邪,药如苍术、石菖蒲、山柰、甘松、樟脑、冰片、丁香、雄黄等。
解表散邪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谓:“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芳香药多有辛散之性,能外走肌表、开宣毛窍,进而解表散邪,药如薄荷、香薷、胡荽等。
悦脾开胃 《本草纲目》谓“土爱暖而喜芳香”。芳香药善入脾胃经,能投其所好,发挥增进食欲、悦脾开胃、增强运化的作用,如木香、檀香、沉香、丁香、香橼、佛手、甘松等。需要说明的是,一些药物自身香气不浓,但经炮制炒香,如炒谷芽、炒麦芽、炒神曲等,也同样有增强纳谷消食之功。
化湿祛浊 芳香药多有辛味,能疏散宣通、胜湿化浊,进而有运脾消胀之功,如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草豆蔻等。
行气活血 《景岳全书》曰:“馨香,使气血流通。”芳香药能辛散疏肝、行气解郁,药如檀香、玫瑰花、安息香、香附、沉香、茴香、丁香、绿萼梅等;并能透达经络、活血通经、消肿散结、止痛,药如香附、乌药、乳香、没药等。
开窍醒神 芳香药升散走窜,能开窍启闭、苏醒神志,如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等,主治邪蒙心窍、神志昏迷等病证。此外,《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谓“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面肌表之疾”,故而能升散上达、通窍止痛,药如辛夷、薄荷、白芷、细辛、麝香等。
不难看出,芳香药物的上述作用主要是以传统药性理论为依据总结出的结果。尽管以逻辑推测,此应是其性味与气味的综合叠加作用,但大都还是以性味发挥的作用为主,气味则为辅。
气味疗法之用
以药物气味防治疾病,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述,并在民间有广泛流传。如《山海经》载有用薰草“佩之可以已疠”。《素问•腹中论》指出:“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晋代《抱朴子内篇》论述香药时有言“人鼻无不乐香”。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述了用以“辟温”的太乙流金散烟熏、赤散搐鼻、辟瘟杀鬼丸香佩、粉身散扑身等。《海药本草》中收录了大量从海外传入或从海外移植到中国南方的香药。明代《本草纲目》则全面总结了芳香疗法的用药方式,如涂法、擦法、敷法、扑法、吹法、含漱法、浴法等,并发现植物性香药植株的位置与人体上下有对应关系,如位于上的花、叶、果等,气味多轻薄,散发快,能清爽提神,但穿透性不强,留香时间短;而植物的根部、树干,越往下气味越厚重沉郁,香气散发速度也越慢,香气穿透性强,播散距离远,留香时间长。清代《理瀹骈文》对芳香疗法的作用机理、辨证论治、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作了系统阐述。现代对芳香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给药方式种类也呈多样化,常见的剂型有原药剂、散剂、煎剂、膏剂、滴鼻剂、气雾剂、烟熏剂、精油等,使用方法则有香佩法、香冠法、香枕法、香兜法、香熏法、香浴法、香敷法、香熨法、搐鼻法等。
随着现代科技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及中药药理学的进步,芳香药物的成分及作用机理也愈加明晰。研究发现,中药所产生的气味主要来自其所含的挥发油,而挥发油为小分子物质,能被机体快速吸收,且作用广泛,可对心脑血管、中枢神经、呼吸及胃肠道系统等起调节作用,具有抗菌、抗炎、抗癌、抗病毒、促进药物吸收等药效。有资料显示,山苍子油及大叶桉、桑螵蛸挥发油有抑菌及抗耐药活性的作用;荆芥、鱼腥草及桂枝挥发油有抗病毒活性作用;艾叶挥发油有良好的抗炎活性;石菖蒲、藁本、玫瑰花挥发油有调节心血管活性作用;砂仁挥发油有调节消化系统活性作用;益智仁、川芎挥发油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活性作用;柑橘类水果的果皮中含有散发香味的柠檬烯,能刺激大脑产生α脑电波,使大脑放松,从而助眠,等等。一些学者还针对不同的配方、剂型进行了药效学研究,为芳香气味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气味疗法于临证中还主要体现在芳香药物的应用上,临床报道涉及的病证主要有感冒、厌食、吐泻、抑郁等。
综上所述,气味疗法虽古老,但受认知条件与方法的影响,相关研究难以深入,作用机制未得清晰,制剂制用缺乏标准,应用效果欠说服力。近些年的研究明确了一些药物气味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疗效机理,但与经验用药的认识又有不少出入。由此而言,有关药物气味在治疗中的作用,还有许多待解之谜,欲尽其用道路尚长。

中药里的芳香法宝
摘自2023-4-14中国中医药报
吕沛宛 李颖颖 河南省中医院
某些古装电视剧的热播导致“麝香能导致流产”的说法广为流传,笔者在门诊也经常遇见一些体质偏弱的患者咨询是否可以薰香。那么,究竟芳香中药对人体是好还是坏?都有哪些功效呢?今天就来仔细谈谈。
芳香中药的发现和使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及香疗专职人员分工的记载,至周代已有佩戴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周礼》有薰香防治害虫的描述,《山海经》载薰草“佩之可以已疠”。随着理论探索的逐步深入,以及外来香药的引进,宋元及明清时期芳香中药的应用形式也更加丰富,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载外治膏药常以芳香药物为主,“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其所”,其理论使中医香疗学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近现代以来,国外出现了芳香疗法、精油疗法,也与丁香、藿香、木香、白芷、薄荷、冰片、麝香等芳香中药的使用密不可分。芳香中药的实践与理论总结历史悠久,目前已成为祛病保健、调理情绪、增强活力、美容塑身的有效方法。
芳香中药有哪些
根据来源不同,芳香中药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合成类、植物提取物类等。
90%以上的芳香中药都是植物类,根据药用部分划分,有花类(菊花、金银花、合欢花、梅花等),叶类(藿香、青蒿、佩兰、紫苏等),果实类(胡椒、韭菜子、香橼、枳实等),全草类(鱼腥草、香茅草、芫荽等),根茎类(羌活、秦艽、山柰、白薇等),树脂类(乳香、白胶香、甘松、苏合香等)。动物类有麝香、九香虫等。合成类如龙脑(合成冰片)。植物提取类包括天然冰片、艾片、植物精油等。
芳香中药的性味归经
《神农本草经疏》云:“凡香气之甚者,其性必温热。”如木香、苍术、厚朴、肉桂、肉豆蔻等皆属温热之品。但也有部分芳香之品性属寒凉,如金银花、茵陈、青蒿等。此外,平性者也占一定比例,如佩兰、枫香脂、没药、荷叶等。
芳香中药多标辛味,芳香透散之效突出。如《神农本草经疏》载:“藿香禀清和芬烈之气,故其味辛。”
《本草纲目》载:“芳香之气助脾胃,故藿香能止呕逆,进饮食。”说明芳香中药主要通过脾胃,以“香”的中正之气,逐偏颇之邪,故以归脾、胃、肝、肺、大肠经为多,归心、肾者次之。
芳香中药中味辛、甘,偏温或热者,多具升浮之性;味酸、苦、咸,偏寒或凉者,多具沉降之性。比如藁本辛温香燥,性味俱升,善达巅顶;薄荷轻扬升浮、质轻宣扬,能疏散风热、宣散透疹;木香味苦、辛,“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本草纲目》),川芎味苦、辛,能“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本草汇言》)。
芳香中药的功效
中医香疗法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借助芳香中药的特殊功效对人体生理、病理、心理进行干预,施于局部或全身,以发挥预防、治疗或康复作用的一种传统疗法。芳香中药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功效。
辟秽防疫
芳香中药有辟除秽浊疫疠之气、扶助正气、抵御邪气的作用,可达到辟秽养正、防病治病的目的。比如古人常用焚香、枕香、佩香等方法防病祛邪,今人亦用燃药香的方法防治流行性感冒等。
解表散邪
芳香中药以其疏散之性,外走肌表,开宣毛窍,具有芳香疏泄、解表散邪之功,如薄荷、香薷、胡荽等,都是疏散表邪、解除表证的代表药。
悦脾开胃
“土爱暖而喜芳香”(《本草纲目》),芳香药善入脾胃经,有加强运化、增进食欲、悦脾开胃的功效。如木香、檀香、沉香、丁香、香橼、佛手、甘松等都有悦脾开胃作用,是用治脾胃气滞、不思饮食的良药。有些药物自身香气不浓,但经炮制炒香后,同样可以增进悦脾开胃、纳谷消食的功效。
化湿祛浊
芳香中药能疏通气机、宣化湿浊、消胀除痞,起到化湿运脾之功,如苍术、厚朴、佩兰、草豆蔻等。
通窍止痛
芳香中药行散走窜、芳香上达,可通窍止痛,如辛夷、薄荷、白芷、细辛等。
行气活血
芳香中药能疏通气机、透达经络,可以达到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如香附、玫瑰花是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代表药,乳香、没药、麝香是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散结消肿的代表药。
开窍醒神
芳香中药有芳香辟秽、开窍启闭、苏醒神志的功效,如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等都是芳香开窍的代表药。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芳香中药辛香燥烈、香窜散气,有耗气伤津、夺血伤阴之虞。《玉机微义》载香药 “香窜散气”,若应用不当,则“无不被祸”。可见,芳香中药虽好,但不可盲目使用,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老汉口药料齐聚香过岭

 (2022-06-24 04:26:13)[编辑][删除]

摘自2022-6-23中国中医药报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

毕心望、黄河清、何祚欢合作的《汉口里工笔画》再现老汉口风情。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背靠中原,南望湖广,西依巴蜀,东连皖赣,包含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历来有“天下四聚”“九省通衢”的美誉。武汉市区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武汉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汉口凭借位置适中、水运便利的优势,明清时期商贾聚集,发展成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中药材集散地。但经历20世纪上半叶的战火劫难之后,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汉口并没有重获药市繁盛的机遇。
药材交易助力汉口繁荣
“汉口”之名,意为汉江入长江之口。汉江的干流流经汉中盆地、秦巴山区、江汉平原,其支流丹江、白河则流经商洛山区、豫西山区、南阳盆地,成为整个长江流域唯一连接华北、西北的通航水道,包括药材在内的各种物资均可通过长江和汉水汇集于汉口。
汉口走上传统商业市镇的发展道路,始于明代中期。明万历年间,扼长江、汉江两大水道咽喉的汉口,先后被朝廷指定为漕粮和食盐的储运港口。汉口由此独立于汉阳,逐渐发展成为著名商埠。“竞流汉水趋江水,夹岸吴城对楚城。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清代吴淇《汉口》)随着商贾、手工业者的聚集,汉口镇各业纷纷兴起,明代后期在籍人口达数万人。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为天下“四大名镇”。
“万商云集,货品争流”的汉口,吸引了游走于长江以北、汉江上游等地的药商、药贩。据考证,早期来到汉口售卖药材的摊贩主要是河南怀庆府的种药农民。他们放下农具,推起装载怀药的独轮车,由怀庆府府治河内县(今焦作市沁阳市)和武陟县、孟县、温县等地出发,长途跋涉七八百公里,经郑县、襄城县、叶县、赊旗店(今社旗县)、樊城,乘船沿汉水顺流而下来到汉口。一些人的怀药生意越做越好,长期留居汉口,实现由药农到药商的身份转变,他们的地摊变成了药栈、药行、药铺。因商埠的聚集效应,陆续引来了陕西、甘肃、四川、云贵高原、湖南、岭南的药商,带来了各地的道地药材。
汉口的繁荣依赖于商业的发展,其中的药材生意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清代诗人查慎行在《汉口》一诗中写道:“鱼虾鯹就岸,药料香过岭。”对汉口药材生意的规模做了精彩绝妙的描绘。乾隆七年(1743年),湖北巡抚晏斯盛《请设商社疏》曰:“汉口镇为湖北冲要之地,商贾毕集,帆樯满江,南方一大都会也。”“查该镇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各省会馆亦多。”跻身为汉口六大行的药材业,在清代中期已经具有相当可观的经营规模。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汉口成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药材交易市场,是各地药材的主要集散地。
盛极一时的怀庆药帮
怀庆人初到汉口,先是在汉正街的保寿硚附近聚居,摆地摊售卖怀药。几年后,药材商贩在此地越聚越多,成为汉口地区药材生意相对集中的地段。外地采购商的到来,对各地优质药材的需求,使药材运输、销售队伍逐渐扩大。为便于存放货物并进行交易,为客商提供住宿餐饮条件,怀庆商家在靠近码头的九如桥巷新河边建了三合公、忠兴栈、三成公等药栈。处于发展上升期的怀庆大商号如杜盛兴、协盛全等先后在汉口设立分号。
清康熙年间,怀庆药商集资修建怀庆会馆,正式亮出“怀庆帮”的旗号。怀庆帮又称为覃怀帮、怀帮,据传是最早组建的汉口药帮,但研究者至今尚未找到其组建时间的确切文字记录。汉口药王庙遗址断墙上有两通石碑,上面镌刻的文字可以提供判断其组建年代的参考线索。石碑落款年份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吴来雨卖地碑》,其中“情愿出大卖于怀庆会馆,修建覃怀帮药王庙名下为业”两句,说到所卖土地的买主是汉口的怀庆会馆,其用途是修建覃怀帮药王庙。这表明,怀庆会馆和覃怀帮的创建时间应该在1689年之前。按照两通石碑所列四周地界来估算,怀庆会馆占地面积应在30亩以上。
怀庆会馆是一组大型建筑群,药王庙占据其中心位置。药王庙坐北朝南,由山门、钟楼、鼓楼、戏楼、看戏楼、前大殿、大阁、东花园、西花园、二程夫子(程颐和程颢)殿等部分组成,建筑宏伟壮观。大阁即“覃怀阁”,是怀庆帮处理帮内事务的议事场所。药王庙周边建有一些药商住房和存放药材的库房。整个建筑群所用原材料多为河南产,以示怀庆药商念念不忘乡土情。乾隆年间重修药王庙时,在其东侧修建了一座名为豫成园的别墅。豫成园及其院落毁于20世纪初。后人只能从清代程耕云所写《豫成园记》中欣赏豫成园的部分美景:“轩窗明画,花木扶疏,别饶幽致”“绀榭细楹,朱甍碧瓦,摩天百尺,踏云一梯。”
汉口药商帮口甚多,如来自本地的“文帮”“武帮”和来自外地的汉中帮、川帮、浙帮、江西帮等,怀庆帮一直是其中商户最多、实力最强的药帮。怀庆帮药商为了大造声势、宣传怀药,借鉴河北祁州药市十三帮的经验,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和八月二十日在汉口组织两次药材大会。药王庙门前有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巡游表演。杜盛兴商号的伙计在汉江对岸的龟山上放风筝,同时向空中扬撒红色的朱砂粉,名曰红风放风筝。怀庆会馆还请来名角在药王庙戏楼演戏,宴请各地药商,洽谈药材生意。
老汉口药市的发展演变
汉口的本土中药材行业分为药材运销号、药材行、茯苓行、药材批发店(拆药店)、饮片店、参燕号、成药店等多个类别。汉口各个药帮经营的药材运销号,在国内各药材主产地收购药材,转手售于药材行、拆药店等,其营业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药市的规模。
19世纪50年代,受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汉口多家药业行会被战火焚毁,药业受到严重打击。1861年汉口开埠后,外商纷至沓来。一方面,由于中外贸易规模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恢复,汉口药市逐渐活跃,药材交易量稍有回升;另一方面,由于外国药材和西药店涌入汉口,对中药业固有格局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进入20世纪,军阀多年混战不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药材生意越来越难做。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口的许多建筑物毁于兵燹,一些大药材店铺也未能幸免。全国各地四处燃烧的战火,不仅使药材生产量锐减,而且交通受阻,各帮药材运销号组织药材运输十分困难。在药材进货量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汉口药市陷入严重的萎缩、衰颓状态。之后汉口药市始终未能再现当年的发展盛况。
近年来,武汉市在打造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过程中,先后建设了“汉口里”和“汉口镇”风情街,再现老汉口部分商业街景。在风情街景区里,仿建了一二百年前的商帮会馆、大戏台、老商行、老酒楼、糕点店、老茶馆等,老屋木墙,斗檐廊道,狭巷宽场,青石路面,展现了老汉口人的生活方式。令人遗憾的是,这里已经寻不到汉口药市的气息了。
老汉口药市的药料香气、交易场景虽然已经远去,但还可以从相关的文献、地名、商号、成药商品中,追忆某些遗迹。在16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叶的400多年里,以怀庆帮为主打帮口的药材集散地,为汉口留下了众多中药文化的历史印记。在汉口药市的兴盛时期,药商和家属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带,多条街巷以药帮命名,如药帮一巷、药帮二巷、药帮三巷、药帮大巷等。杜盛兴商号所在的巷子,称为杜家巷。协盛全商号所在的巷子,称为全记巷。至今,在各种汉口地图上仍能搜到带有“药帮”二字的地名,如药帮社区、药帮一巷青石板路。那些伴随着汉口药市的形成、繁荣而先后开办起来的老字号药店,如叶开泰、金同仁、马应龙等,至今仍在续写中药老字号的传奇。这些都为人们追忆汉口药市的历史场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料

  (2022-06-14 04:15:00)[编辑][删除]

摘自2022-6-13中国中医药报
韩玉 卢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为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葬中出土的精美漆器、丝织衣物、简帛文献、彩棺帛画,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是人们了解两千二百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而汉墓中出土的香料是现存最早的中草药标本之一。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中草药标本均作为香料使用,共计9种,分别是花椒、茅香、佩兰、桂皮、辛夷、杜衡、藁本、高良姜、姜。北中医博物馆陈列了其中4种,分别是花椒、茅香、佩兰和桂皮,其余5种在湖南省博物馆及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有展出。西汉初期贵族所使用的香料均为国内生产的香草,这一点与后世从西域和南海进口的名贵香料不同。
另外,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四种香具,分别为香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香枕、香囊、熏炉(配有竹熏罩),对于研究西汉初期贵族熏香习俗很有意义。汉代人使用香料,既有提味增香、宗教祭祀、香身、保健、防腐等实际用途,更有对香料所蕴含的精神气象的迷恋。
花 椒
花椒是马王堆汉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香料,盛放于五子妆奁、香囊和药袋中。花椒是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具有强烈的芳香气,辛麻而持久。花椒在先秦和汉代被视为重要的香料,气味使人长寿安康。同时,人们意识到花椒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作用,还有防腐、防霉、防潮的特性,故有椒房的由来,取其温热之性,用于女性寒凉之体,以利于为帝王传宗接代。而花椒用于菜肴调味,到宋元以后才较为普遍。
茅 香
茅香在汉墓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花椒,在5件草药袋和3件香囊中均有发现,一个熏香炉的炉盘内也盛满燃烧后残存的茅香炭。茅香又名香茅、香麻、香草等,它来源于禾本科茅香属植物香茅的全草。《唐本草》云:“叶苗和煮汤浴,辟邪气,令人香。”另外,它还有驱虫的作用,是防止蚊虫叮咬、防衣料虫蛀的重要香料,这也是茅香在墓中频繁出土的原因。茅香作为一种中药,具有祛风通络、温中止痛、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感冒头身疼痛、风寒湿痹、脘腹冷痛、泄泻等。
佩 兰
汉墓中出土了一个精美的绣花香枕,里面装的就是佩兰。佩兰是菊科植物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是一种具有芳香气味、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兰草,它既可以随身佩戴,芳香身体,驱虫除秽。可纫可佩,又可以做成香枕,坐卧于其上,也可以做成香泽以润发,还可以“浴兰汤会沐芳”。佩兰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它性平味辛,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的功效,可以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暑湿困表、胸闷不舒等证。用佩兰制作香枕,可以起到很好的安神助眠作用。
桂 皮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桂皮来源于樟科植物浙樟的树皮,具有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的作用,可用于腹冷胸满、风湿痹痛、跌损瘀滞等。先秦时期,人们就已了解桂皮的药用价值,取其芬芳与药性,和花椒一起泡入酒中,制成“桂酒椒浆”,作为祭祀迎宾时的高级香酒。除了置于酒中,桂皮的芳香之气更是被文人士大夫所喜爱,“言桂椒香气乃击薄栌及屋翼也”。需要注意的是,此桂皮与人们平时所说的肉桂(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是不同的,桂皮多食用,肉桂多药用,能够散寒止痛,温通经脉,日常亦可做炖肉料或制作甜品。
辛 夷
辛夷出自两件香囊、两件草药袋中,在彩绘陶熏炉中也有发现。辛夷来源于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浑身披满黄绿色的柔毛,因酷似毛笔,故又称“木笔花”。辛夷作为香草,在先秦时已经被人们所认知,屈原的作品中多次提及,“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辛夷辛散温通,芳香走窜,是散风寒、通鼻窍的良药。
杜 衡
杜衡出自利苍之妻辛追的墓穴中的五件草药袋中。杜衡是马兜铃科细辛属杜衡的全草。它富含挥发油,气味芬芳,先秦时就已经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香草。杜衡药用始载于《名医别录》,“主风寒咳逆”。《中药大辞典》收载其具有散风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定痛、平喘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湿、跌打损伤、龋齿痛等。杜衡的功效与中药细辛十分相近,属于同科同属植物,但近代药用较少。
藁 本
出自五件草药袋和彩绘陶熏炉中。藁本来源于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和根。司马相如《上林赋》:“揭车衡兰,藁本射干。”藁本富含挥发油,气香浓,是常用香料。藁本还是中医常用的散寒止痛药,主要用于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痹痛等。藁本作为中医的头疼速效药,有“疼痛在头顶,必用藁本医”之说,意思是风寒侵袭身体,往往引起头痛,有一种头痛,痛在头顶,一定要用到藁本这味中药。
高良姜
高良姜出自五件草药袋和彩绘陶熏炉中。高良姜别名良姜、小良姜,是一种热带多年生长的山姜,因出于广东省高良郡而得名。高良姜有一种辛香之气,具有消滞提神之妙用,所含的挥发油可以制药,既是风靡世界的著名汉药驱风油、万金油的主要原料,还是一种很好的香料。作为食用香料,高良姜是著名调味料“十三香”的组成之一。高良姜的药用始载于《名医别录》,“性大温,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姜出自五件草药袋中。姜是一种常用香辛料,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生姜去腥提鲜,其药用价值也不可小觑。姜的繁体字为“薑”,据宋代王安石《字说》,其“能疆御百邪,故谓之薑”,可见功效之强烈。姜在中医中有生姜、干姜、炮姜三种,三者的药性各不相同。生姜性温,长于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多用于风寒感冒、寒痰咳嗽。干姜性热,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性大热,是温经止血的妇科良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