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餐桌上的良药-1》海参

(2022-06-18 12:12:49)


专家:李乾构  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医院原院长

 

   海参富含胶原蛋白,且胆固醇的含量极低,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中医讲究药物要具备“四气五味”的特性,但是海参具备四气五味的特点,色黑、性温,因此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适合阳虚体质的人食用。但是海参没有外界传的有抗癌和直接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如果是阳虚体质每个月可以进补3-4次,每次一头。如果是阴虚有热、上火、有慢性腹泻的人,专家不建议进食海参。

 

[转载]2012年7月9日播出《餐桌上的良药-1》

[转载]2012年7月9日播出《餐桌上的良药-1》
 

[转载]2012年7月9日播出《餐桌上的良药-1》

[转载]2012年7月9日播出《餐桌上的良药-1》

[转载]2012年7月9日播出《餐桌上的良药-1》

《餐桌上的良药-5》甘草

专家:李乾构 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医院原院长

     汪红兵  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

  

中医认为它是一种邪气。胃如果被幽门螺旋杆菌所侵犯,表明存在脾胃气虚;若脾胃之气旺盛,就可抵御幽门螺旋杆菌的侵犯。

 

如何判断是否脾气虚,有一种简单的自测方法就是“看”:一看面色萎黄、皮肤干枯;二看嘴唇: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通过唇色也能判断身体的健康情况。[转载]2012年7月13日播出《餐桌上的良药-5》

[转载]2012年7月13日播出《餐桌上的良药-5》

 

如果脾气虚就要补脾,国家级名老中医李乾构推荐甘草。甘草具有补脾的作用,它被称为“国老”,具有调和众药的能力。除了补脾,甘草还有解毒、止痛、解痉、抗癌的作用,因此很多药方里都有甘草这味药。李老推荐大家夏天可以用甘草 5克,乌梅15克做酸梅汤,有止渴、健脾的功效。

[转载]2012年7月13日播出《餐桌上的良药-5》

 

   但是,甘草虽好,不能长期、大量的服用,因为它有类激素的作用,长期大量的服用能够诱发高血压。
[转载]2012年7月13日播出《餐桌上的良药-5》

疲劳综合征 每天一碗海参粥

时间:2019-06-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新志

 

  疲劳综合征是大脑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造成的,会导致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头痛等不适。疲劳综合征跟工作压力大有很大的关系。有很多人每天工作、学习时间太长,压力太大,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疲劳综合征。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疲劳综合征方面没有什么较好的办法,大多会通过一些抗焦虑或是抗抑郁的药来进行治疗,疗效不太理想。而中医学立足于“肾”,通过滋肾阴,补肾阳,调理五脏,效果相对较好。

  一次在门诊上碰到一位男士,他说自己现在天天大把大把地掉头发,晚上睡不着觉,每天必做梦,梦里都是工作上的烦心事。白天工作也不像以前那么有精力,稍遇不顺就头痛。我还在门诊上碰到过一个大学生,现在高校都实行学分制了,他由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有好几门课不及格,学校规定,不及格的学科如果超过多少分,就不能发学位证。他还差两分就到那个线了,于是整天非常担心,整天掉头发,失眠,吃不下饭,不爱说话,尤其是记忆力非常差,他非常担心自己期末考试再不及格。

  这两位患者是典型的疲劳综合征,都跟长期的精神紧张有关,我给开的都是食补方,方法很简单,取海参1只,泡开切碎,粳米适量,煮粥食用。海参,就是“海中人参”,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一般市面上买到的海参都是干的,在吃之前,可以把它放在家里的暖水瓶里,然后倒入开水,塞上瓶塞,焖上几个小时它就变软变大了。

  这个办法最主要是利用海参益智健脑、补肾益精的药用价值。海参的中药价值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补肾固本”,而在中医学上“脑为髓海”,而“肾有生髓之效”,所以肾气、肾精的充盈会对一个人的大脑产生很大的影响。用海参,不管是配粳米,还是配羊肉都具有补益肾脏的作用,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都有一定的疗效。(王新志)

象征长寿的古老楸树

 (2022-06-02 04:05:18)[编辑][删除]

摘自2022-6-1中国中医药报
潘激扬 北京中医药大学
“楸英独妩媚,淡紫相参差。大叶与劲干,簇萼密自宜。”古人优雅的诗句,让我眼前浮现出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而这画卷中的主角,就是美丽的植物——楸。在楸树开花的季节,紫禁城中的古楸树英姿曼妙,绯紫一片,北海、颐和园等众多皇家园林中都有它的身影,满树繁花与红墙绿瓦交互掩映,美不胜收。
楸树,是经历了中国史前地质地貌结构变迁得以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老活化石树种之一。早在地质年代第四纪冰川前,华北及其他地区就已有楸树的分布。
在古代,楸原本不叫这个名字。《诗经》里把楸叫做“椅”;《左传》记楸为“萩”;《孟子》谓楸树为“贾”。到了西汉,《史记》才开始称其为“楸”。宋代《埤雅》又名楸为“木王”,该书还解释:“椅即梓,梓即是楸。”
《汉书》说:“楸也,亦有误称为梓者。”因楸与梓是同科同属植物,外形极为相似,有“树中双胞胎”的说法,故古人常将二者混淆。
楸为紫葳科梓树属落叶大乔木,树高可达30米。楸树花冠浅粉,内有紫红色斑点,但自花不孕,往往开花而不结果实,繁殖栽种相对困难。司马迁《史记•货殖传》中云:“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楸。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原来在2000多年前种植楸树是可以发家的呀!难怪在古代曾有“千年柏,万年杉,不如楸树一枝桠”的说法。其实,即便在现代,楸树也仍然极具经济价值,它是我国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素有“中国木王”“中原红木”之称。
不仅如此,楸还具药用价值。《千金方》《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古代典籍中均能看到其药学应用记载,现代中药典籍中也有收载。楸叶,外用可治疗毒肿、小儿头上疮;楸木皮,可治疗口疮、白癜风;楸的果实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楸树不但美丽高大,树龄还可达千年,所以常被当作长寿的象征。像故宫里的古楸树,树龄大都在500年以上;山西省原平市扶苏庙前的那株古楸树,树龄有2000多年,依旧能以一树繁华示人,故有“华夏第一楸”之美称。

银耳

 《餐桌上的良药-1》海参 (2022-06-18 14:35:31)[编辑][删除]

《本草诗解药注》上曾经这样记载: 白耳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之要品,为人参、鹿茸、燕窝所不及”。

通过这句话,大家不难看出,银耳的功效堪比燕窝、鹿茸。那么究竟为什么银耳有如此强大的功效呢?

[转载]2012年1月21日播出《健康年货 <wbr><wbr><wbr>健康年》5

银耳里面含有的多糖叫做银耳多糖。多糖是一种糖类物质,研究发现,多糖对人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起到改善作用。

  [转载]2012年1月21日播出《健康年货 <wbr><wbr><wbr>健康年》5

很多人都觉得食物都会有个偏性,有人适合,有人不适合。但是这个银耳恰恰就是一种人人都合适的食物,无论男女老少,你有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吃银耳。银耳就是以它的甘淡性平最为著称。

[转载]2012年1月21日播出《健康年货 <wbr><wbr><wbr>健康年》5

  在《红楼梦》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席间上了一道银耳鸽蛋,来自乡下的刘姥姥以为是贵族之家的贾府养的鸡也特别俊俏,生出来的蛋也小巧好看。凤姐叫她尝一尝,刘姥姥却怎么夹也夹不起来,好容易夹起来,刚要吃,又滑在地上。银耳是传统的滋补佳品,鸽蛋也很名贵,因为鸽子每个月只下一对,是补气益肾的良品。这两种上佳的滋补品合在一起是一道很适合老人吃的菜品。

陈阿胶引发的传统陈药文化思考

 (2022-06-18 03:50:50)[编辑][删除]

 


摘自2022-6-17中国中医药报
于立伟 张伟娜 北京康仁堂药业

20世纪,苏州市雷允上制药厂生产的“陈驴皮胶”。

中华民国三十年一月十二日,上海童涵春药号在《新闻报》刊登广告。

同仁堂在《新闻报》刊登广告。
中国的陈药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医药历史上有着非常丰富的使用经验。药物新陈说法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的序例里:“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随着中药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对中药陈用认识的不断加深,宜陈久使用的中药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笔者通过查阅中国古代数百部中医药著作,结合实际工作中的调研,撰写本文,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同仁的思考。
阿胶以陈者为佳
清代《本草崇原》引《本草乘雅》“阿胶……亦须陈久,方堪入药”。清代杨时泰撰《本草述钩元》,亦明确记载阿胶“亦须陈久,方堪入药”。《本草害利》对于阿胶品质也提出“陈者良”。古籍虽然都提到“陈者良”,但都没有提确切的年限。
通过对古代医药文献的考证,笔者认为,陈药的年限一般指2~5年,这种观点,在晚清民国时期也得到了传承。比如中华民国三十年一月十二日的《新闻报》上刊登了一则中药广告,内容是上海童涵春药号声明自己生产的虎骨胶、鹿角胶、龟板膏、驴皮膏、鹿肾膏,都是“远年陈足”的,但具体年份没有说。而同时代的种德堂也在《新闻报》上登了广告,明确指出自己家的驴皮胶、龟板胶、虎骨胶、鹿角胶都是“陈足五年”。当时的同仁堂亦不甘示弱,同样也是在《新闻报》上登广告,明确提出“牺牲品,十年陈驴皮胶”。
近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曹炳章(1878—1956)在郑肖岩《伪药条辨》的基础上增补编写了一部《增订伪药条辨》,这是一本中药质量鉴定专著。我们查阅该书时,发现曹炳章关于阿胶的观点是“五、六十年,殊有奇功”,同时明确指出,“以十年以内者苍翠色,质尚坚,至五、六十年以上者,色转黄而质松脆更佳。肺痨服之殊有奇功”。
该书之所以有这样的经验记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晚清至民国时期,肺结核流行,但那时还没有更可靠的药物治疗这个疾病。中医认为肺结核阴虚火旺者居多,临床主要症状有咳嗽、咳血,同时属于消耗性疾病,身体多虚,且主要病变在肺部,而阿胶不但能够补虚,还能止血、止咳。如现行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阿胶的功能主治为“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所以阿胶特别适合改善肺结核的临床症状,但是传统认为新品多有火气,不利于肺结核的治疗,而陈者火气渐退,更适合该病种。
陈阿胶的文化从清代开始,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依然有所传承,比如雷允上最初生产的阿胶商品直接就命名为“陈驴皮胶”。阿胶通常以原材料用驴皮为正宗,但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驴皮紧俏,当时有的厂家在做阿胶时用的不是驴皮,而是猪皮、牛皮等。所以雷允上制药厂为了表明自己生产的阿胶正宗,特意在名字中标示“驴皮胶”,以示区别。
笔者从事中药鉴定、检测工作,对几十年前不同厂家生产的阿胶(陈阿胶)与目前刚出厂的某大品牌阿胶(新阿胶)进行了十几个批次、不同方法的检测,检测结果几乎看不到区别。虽然目前阿胶的药物有效期被定为五年,但从传统角度看,过期的阿胶只要外观性状未发生霉变,仍是临床好阿胶。年限越久的阿胶越酥脆,容易出现龟裂纹理,甚至碎裂,但功效不失。笔者认为,陈阿胶最低需陈化五年,甚至可达到五六十年,这样的阿胶临床效果更好。建议不要用刚刚出产的新阿胶。
陈药文化历史久
说到陈药,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金元医家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里面的《六陈歌》,“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目前《六陈歌》里的六种陈药在实际使用中基本名存实亡,虽然人们还非常认可广陈皮,但是在临床上基本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陈药广泛应用了。
陈药文化古而有之,除了“真伪新陈,并各有法”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同时还记载“粟米……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另有一句古语被广为引用,即《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节》中的“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句中的“三年之艾”目前多解读为三年的陈艾。
后世医家对陈用药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著述笔端。南北朝梁代《本草经集注》记载“枳实以陈者为良”。唐代的《新修本草》记载“橘柚,以陈者为良”。宋代《本草图经》记载,“芜荑,其用陈者良”。宋代《证类本草》记载“白油麻,陈者煎膏,生肌长肉,止痛,补皮裂”。北宋的《本草衍义》记载“发鬓,而取其陈者。狼毒,麻黄,吴茱萸,半夏,枳实之类,皆须陈者,谓之六陈,入药更良”。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小麦,陈者煎汤饮,止虚汗”。明代《本草征要》记载“木瓜,陈者良,槐花,含蕊而陈者佳”。清代《要药分剂》中,关于醋的描述,引用“士材曰,入药当用米造。二三年陈者”。清代《本草备要》记载“艾叶,陈者良”“神曲陈者良,炒用”。清代《本经逢原》说芫花,陈者良;酒,陈者无毒。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讲雨前茶,“三年外陈者入药,新者有火气”。清代,《本草述钩元》记述“荆芥,陈者良”。清代《本草撮要》载“红曲,陈者良”。清代《本草分经》载,“广皮,陈者良,名陈皮”。
以上这些中药典籍为什么会认为“陈者良”呢?《本草便读》在“用药法程”里明确指出,“凡用药有宜陈久者,有宜新鲜者。陈者取其烈性渐减,火性渐脱。新者取其气味之全”。而《寿世保元》在卷一“本草药论”里亦明确说,“用新者速其功,用陈者远其毒”。《轩岐救正论》则提到“恐概用橘红半夏二陈之属。则徒耗损真气。故先哲以六物必用陈者。政为新性暴烈泄真之故耳”。
亦有用新不用陈者
上文都是推崇陈药的,那么有没有要求用新不用陈的呢?《普济方》第154卷记载有“鹿茸,新者良,陈者不佳”,明确说明鹿茸须用新品。《瘴疟指南》则更明确地记载,“故方书谓五苓散,无桂及隔年陈者,俱不可用”,即五苓散中的肉桂必须用新品。《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有一个医案,逐寒荡惊汤以胡椒为君,且强调“而(胡椒)稍陈者,又不堪用”。6岁的小患者一开始喝了药汤不管事,张锡纯后来恍悟,此药取之乡间小药坊,其胡椒必陈。将陈胡椒换为新胡椒后,小病人“而寒痰开豁,可以受食”。由此可见,药物新陈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非常大。
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于陈药有不同认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芳香类中药,普遍认为新品保全气味,质量更好,而《种杏仙方》卷四所附的经验秘方里却有“赛桂香,即砂仁,和脾胃。坚而陈者,姜汁炒干为末”的记载。另外,《冷庐医话》记载了“章又谓俗尚陈茶,仅隔年或二年止矣,乃竟有陈至五七年一二十年者,能令人失音或暴死,盖凡物过陈者,皆有毒也,此说亦世所罕知者”,这段话阐明了陈药得有个度,不能无限度地“陈”下去。古人也曾提到具体的陈放时间,如“橘皮三周四载,麻黄亦需多年”。陈药也要注意保存方法,一旦有发霉变质现象,应不予使用。还有人并不赞成陈药之用,如唐代诗人耿湋在《秋晚卧疾寄司空拾遗曙卢少府纶》一诗中写下“老医迷旧疾,朽药误新方”的诗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上文所说大多为中药饮片。对于成药,过去虽然没有保质期等相关说法,但是也有新陈之论。比如《本草简要方》中载有一个治疗瘿瘤的方子,“治瘿瘤,又方,海藻海带各一两……朱砂三钱,入麝香少许……药贵新合,陈者须多服”。指出该方如果放置年限久,药性会降低,需适当增大剂量。笔者认为,此瘿瘤方是方中有麝香的缘故,所以要求新的好,因为麝香年限久了香气散逸,药效会有损失。
本文结合阿胶的实际使用,通过对古代典籍中的记述,深入探讨了药物新陈问题。陈药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复杂的药物学知识,值得深入挖掘。药物在临床中是该用陈还是用新,需结合药物自身的特性,临证施治。

父亲的“艾”

  (2022-06-18 03:47:31)[编辑][删除]

摘自2022-6-17中国中医药报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一个土地贫瘠的小村庄,仲夏时节,艾草长势茂盛,一大片一大片波浪般起伏在房前屋后、渠边地头。每到这时,父亲就拿出一把锃亮的镰刀,朝着那些体态高挑儿、叶片肥厚的艾草出手。
我弟弟小时候特别容易肚子着凉,即便夏日炎炎,晚上睡觉时也得用毛毯盖住肚脐,否则第二天肯定腹泻。父亲听说艾灸具有温经驱寒的功效,于是每年都割一些艾草晒干,将艾叶反复揉搓成艾绒,然后制成艾条,在弟弟的肚脐附近艾灸。灸时起初没有感觉,时间一长,灼热感就来了,弟弟怕疼,嚷着让父亲拿掉艾条。父亲则鼓励他再忍忍,并讲一些神话故事转移他的注意力。等到先后燃尽三根艾条,父亲才会罢手。此时弟弟的肚脐周围变得通红,不能经受任何轻微的触碰。
艾灸大约持续了五六个夏天,还真治愈了弟弟肚子容易着凉的毛病,并留给他一块硬币大小的疤痕。弟弟常开玩笑,这是父亲爱自己的印记。
童年时,父亲还常给我们用艾草洗澡,他常说:“洗了艾草浴,全年身体好。”艾草浴用的是新鲜艾草,放到大铁锅里煮沸即可。三伏天里空气潮湿闷热,浑身被汗水浸透,我们娇嫩的肌肤特别容易起痱子,奇痒无比。父亲把热气腾腾的艾草水从大铁锅里舀出来,试好水温,一勺勺淋到我们身上,温热而清香。洗完瘙痒顿消,非常舒服。长大后,从事中医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艾草浴不仅止痒,还有除菌、润肤、活血、通络等益处。我自小便很少生病,如此想来,应该也得益于艾草的功劳。
艾草还是父亲驱蚊的法宝。捆绑成一束束的艾草挂在房檐下自然风干,用火点燃,烟气便可以驱熏蚊虫。有时,父亲也会在室内点上两根艾条,让整间屋子都弥漫着浓烈的艾草香,夜晚即便不撑蚊帐也不怕蚊子叮咬。
父亲的“艾”,承载着他对儿女最朴实的爱。艾草朴实无华,却护佑着一家人健康平安。 (任蓉华)

桂蜜

 (2018-09-30 10:48:59)[编辑][删除]


肉桂桂枝是同种植物,桂枝是当年生的嫩枝,肉桂用的是树干的皮,靠近地面的皮压成板叫桂板,树枝的皮叫官桂、桂通、桂尔通、筒桂,树干的皮叫企边桂,也是最好的。越南的比广西的好。肉桂去掉表面的栓皮叫桂心。


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1.补火助阳,通过补命门之火,用于温助全身阳气,也用于阳虚诸证,常与附子相须为用,附子与肉桂在补火助阳方面的区别:心肾阳气衰败时,附子有明显的作用,肉桂无,故亡阳证用附子;肉桂长于引火归原(肾阳虚引起的虚阳上泛,出现真寒假热的补阳作用),但附子也同样有较好效果。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及脾肾阳衰证,肉桂辛热纯阳,能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为治下元虚冷的要药。常与附子、熟地、山茱萸等温补肝肾药同用,如桂附八味丸。脾肾阳衰者,配附子干姜白术等以温补脾肾。若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见上热下寒者,可用以引火归元。

2.散寒止痛,包括温中,与附子比,附子还表现出袪风湿,故风湿痹证常用,肉桂和桂枝一样,长于入血分,能温通血脉,故很多寒凝血瘀的方中用肉桂温通经脉,肉桂强于桂枝,肉桂可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的生长,补气血的方中,加点肉桂,有利于补虚药阳生阴长,利于补血。用于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腰痛,以及血分有寒之瘀滞经闭、痛经等。肉桂既能散沉寒,又能通血脉,无论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所致的痛证均可应用。可单用研末冲服,或配伍其它散寒止痛药;血分有寒,血行不畅者,并配伍当归川芎等活血通经的药物。

3.温通血脉,用于阴疽及气血虚寒、痈肿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敛等外科疾患。用之能散寒温阳,通畅气血。阴疽,可配熟地、鹿角胶、麻黄等,如阳和汤。气血虚者,配黄芪当归等,如托里黄芪汤。

肉桂药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乙酸桂皮酯等。此外尚含有微量元素,其中锌含量较高。具有抗溃疡、镇痛、镇静、抗惊厥、解热、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升白细胞、抗放射、抗菌等作用。


肉桂的应用

1.用于阳虚证。本品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有类似于附子温补肾阳,温运脾阳和温助心阳的作用,为补火助阳要药,适用于肾脾心等多种阳虚证。并常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强补火助阳之功。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畏寒肢冷、腰膝软弱、夜尿频多、阳萎宫寒、滑精早泄,常与温补肾阳药配伍,如《景岳全书》右归丸,以之与附子、鹿角胶、菟丝子等药同用。治脾肾阳虚的四肢逆冷,食少神疲、大便稀溏,常与温脾补肾药配伍,如《三因方》桂附理中汤,以之与附子人参白术等药同用。治心阳不足,心悸气短、胸闷不舒,常与附子人参黄芪薤白等温阳补气宽胸药配伍。

2.用于里寒证及寒凝疼痛证。本品辛甘大热,善入血分温通经脉,运行气血,消除瘀阻,又能散寒止痛,故为治寒凝诸痛之良药。对于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及胸阳不振,寒邪内侵的胸痹心痛之证,本品能散寒止痛,可单用,如《圣惠方》以本品研末,酒煎服;也可与附子干姜高良姜等散寒止痛药或川芎郁金丹参等活血止痛药配伍。治风寒湿痹,或寒邪偏盛的痛痹,本品又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常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祛风湿、补肝肾药配伍。治寒疝腹痛,本品也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常与小茴香吴茱萸乌药等温里散寒药,行气止痛药配伍。对于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痛经、产后瘀滞腹痛 ,或其他寒凝血瘀证,本品则能温通血脉,促进血行,并能散寒止痛,宜与川芎当归等活血祛瘀,温经散寒止痛药同用。

3.肉桂能温运阳气,有鼓舞气血生长的功能。若久病体虚,气血不足的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其与人参当归等益气补血药配伍,能增加补气补血之功。若治气血虚寒,疮痈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敛,本品散寒通阳,促进气血生长,有利于疮疡溃散和愈合,常与黄芪当归等补气血药同用。

肉桂与附子比较:1、均可补火助阳,相须为用,附子能回阳救逆,肉桂次要;2、均可散寒止痛,广泛用于各种受寒的疼痛证,但附子可袪风湿止痛,肉桂长于入血分。

中药肉桂的用法用量

1~4.5g,宜后下或开水泡服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不可久煎,甚至不入汤剂,因其芳香挥发。

中药肉桂的使用注意

不宜与赤石脂同用。因入血分,动血;辛热,耗阴,故阴虚火旺,血热出血者忌用;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同用(十九畏)。十九畏提到的是官桂,此处肉桂也应注意。


   一本加拿大著名的雜誌 “Weekly World News”於1995/1/17曾發表,蜂蜜和肉桂可以治愈疾病。哥本哈根大學研究發現,用蜂蜜加肉桂粉的混合物,需在早餐前食用。

關節炎
微溫的水加入一匙蜂蜜及一小匙肉桂粉,在身體發癢的地方塗上並按摩。
大部份疼痛可在15分鐘內退去。
每天可飲一杯加入兩匙蜂蜜和一小匙肉桂粉的熱水。
如果定期喝,慢性關節炎可被治癒。


掉髮
在洗澡前用熱橄欖油,加一大匙蜂蜜及一匙肉桂粉在頭髮上停留約15分鐘後再洗頭。

膀胱感染
喝一杯加有二大匙肉桂粉及一大匙蜂蜜的熱水,
可殺死膀胱裡的細菌。

牙痛
在牙痛的地方,塗上一大匙肉桂粉及五大匙蜂蜜
做成的糊狀物, 一天三次,直到牙齒不痛為止。

膽固醇
二大匙蜂蜜和三大匙肉桂粉加入16盎司的茶,給有膽固醇的病患喝,二個小時內可減少血液裡10%膽固醇。
一天三次可減少膽固醇含量。
每日飯後食用純的蜂蜜可減少膽固醇。 .

感冒
感冒的人可連續三天食用,一大匙微熱蜂蜜加1/4匙肉桂粉。
這個過程可治癒慢性咳嗽、感冒及清理靜脈竇。

不孕
Yunani和Ayurvedic多年來一直使用蜂蜜加強男性的精液。

如果陽萎的男性定期在睡前食用二大匙蜂蜜,他們的問題就可解決。
沒有懷孕及需加強子宮的婦女,都有食用肉桂粉。
不能懷孕的婦女,可把半匙蜂蜜加入少量肉桂粉塗在牙床上,慢慢混著唾液吞入。

腸胃不適
蜂蜜加肉桂粉,可治癒胃痛及胃潰瘍。
胃氣/腸氣:食用蜂蜜加肉桂粉可以減少胃氣及胃痛。

心臟病
早餐定期吃塗有蜂蜜和肉桂粉的麵包。
它可減少動脈的膽固醇且可避免心臟病發作。
對於過去曾有心臟病發作的病患,只要每天食用,就可避免再一次的心臟病發作。
定期遵守上述的步驟,可減輕呼吸困難的症狀且可加強心跳。
當病患的動靜脈阻塞時,蜂蜜和 肉桂粉可改善血液流動。

免疫系統
每日食用蜂蜜和肉桂粉,可加強免疫系統及防護細菌及病毒的侵害。
蜂蜜有大量的維生素和鐵。連續食用,可加強白血球對抗細菌及病毒。

消化不良
飯前食用二大匙蜂蜜加肉桂粉,可減少胃酸且幫助食物的消化。

流行性感冒
蜂蜜具有可殺死流行性感冒及預防感冒的天然要素。

長壽
定期喝茶並加上蜂蜜和肉桂粉,可預防老化。
將4大匙蜂蜜加一大匙肉桂粉及三杯水煮沸。
每天喝3-4次,一次1/4杯,可保持皮膚光滑且預防老化。

青春痘
將三大匙蜂蜜加一大匙肉桂粉調成糊狀,
睡前塗在青春痘處,隔天早上用溫水洗去,
連續兩周,可消除青春痘。

皮膚感染
蜂蜜加肉桂粉可治癒溼疹、輪癬及其他皮膚感染。
只要將蜂蜜加入肉桂粉,塗在感染處即可。

減重
每天早上空腹,在早餐前三十分鐘及睡前喝一杯用蜂蜜加肉桂粉煮的水。

定期喝可以減重。即使吃高卡路里的食物,也不會讓身體堆積脂肪。

癌症(胃癌和骨癌

食用三大匙蜂蜜加一大匙肉桂粉,一天三次,連續一個月,並持續進行腫瘤療程。

疲勞
蜂蜜的含糖量對人體的幫助大於傷害。
有食用蜂蜜和肉桂粉的老年人比較靈活。當活力減少時,可每天刷牙後及午後三點左右喝一杯水加半匙蜂蜜及少量肉桂粉,一星期活力就會增加。

口臭
每天將熱水加一大匙蜂蜜及肉桂粉潄口,這樣可以讓口氣整天保持清新。

秋日的紫茉莉

  (2018-09-30 07:49:02)[编辑][删除]


邓海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

炎热的夏季刚刚过去,吃完晚饭,六七点的样子,烈日变得温顺,一点一点收敛它的光芒,天空的云朵挂着余晖,橘红的柔光趁着一丝丝秋凉,十分惬意。小径旁的紫茉莉花迎着夕阳的余晖,慢慢舒展的身姿,微微抬起的头颅,红的、紫的、黄的、白的,倒也是另一种

姹紫嫣红。

    紫茉莉原产于热带美洲,自明朝熹宗年间传入中原,现在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栽种或野生。紫茉莉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花色多样,紫红色、红色、粉色、黄色、白色等皆有,又别名草茉莉、胭脂花、烧汤花、晚饭花、地雷花。其实紫茉莉和茉莉是没有什么关联的,但由于花蕾似茉莉,且花色大多为紫红的,因此得名紫茉莉。因为紫茉莉在傍晚时分开花,就是吃晚饭的时间,得名“晚饭花”。在河南部分地区,此花被称为“烧汤花”,因为方言中称“做晚饭”为“烧汤”,人们晚饭后见面不是问吃饭了没,而是问喝汤没。而叫作“地雷花”则是因为成熟的种子表面色黑,表皮褶皱,极似缩小版的地雷。

还有部分方称紫茉莉为“粉豆”,来源是因为它的功用。其实,紫茉莉历来就被当作化妆品来用的,明末至清初,皇宫里收集紫茉莉成熟的种子,去掉种皮,将里面的白色的粉质物研细,称为“珍珠粉”。在《红楼梦》中也有关于紫茉莉的记载,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里,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宝玉忙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看来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铅粉对人体有伤害,转而用纯天然的紫茉莉粉来化妆。

紫茉莉的根及全草可入药,《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西人有食之者,去其外皮,盐渍以佐馔,云能去风活血,无浊淋等症。然其一性一秉纯一阴一,柔中带利,久食恐骨软,一阳一虚人尤忌之。一性一恶铁,凡取用忌铁器。根治乳痈白浊。花可浸酒。子名土山奈,取其粉,可去面上痣粉刺。”功效为利尿,泻热,活血散瘀,用于治疗淋浊,带下,肺痨吐血,乳痈,白浊,利小便,消水肿。”

紫茉莉还承载着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开花的时候,爱美的女孩子将花冠一拉,花朵与叶茎轻轻分离,把它将其做成耳环戴在身上,或是摘来大把花朵,将其花瓣揉碎涂在指甲上。男孩子们总喜欢收集它那小地雷般的种子,当作武器进行打闹。或者是摘下花朵,在花梗部三分之一处折断,抽出花蕊,喇叭状的空心花朵便可以吹出美妙的声音。

 

现在想想,儿时的生活是那么有趣,快乐来自于大自然,很简单很纯粹,令人回味。(邓海祥)

油菜粥
摘自2025-8-21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本草纲目》。
功效:散血消肿,保护心血管,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及风热毒火所致的疮痈。
材料:油菜、粳米各100克。
油菜古称芸苔,味辛,性凉,可凉血散血,解毒消肿,常用于血痢、热毒疮肿、乳痈、吐血、便血等。《日华子本草》说它“治产后血风及瘀血”。《开宝本草》说它“破癥瘕结血”。《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方》说它“主腰脚痹,又治油肿丹毒”。《本草纲目》说它“散血消肿”。常食油菜粥可行血散瘀,消肿散结,通利肠胃,保护心血管,适合血脉瘀阻、高血脂、血管硬化者。
(摘编自《古方中的护心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木耳粥
摘自2025-8-21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刘涓子鬼遗方》。
功效: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用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肢体麻木。
材料:水发黑木耳50克,粳米100克。

黑木耳可凉血,止血,润燥利肠,益气强志,常用于高血压病、便秘、痔疮、便血等。《神农本草经》说它“益气不饥,轻身强志”。《随息居饮食谱》说它“补气耐饥,活血,治跌仆伤”。现代研究证实,黑木耳有明显的抗凝血、抗血栓、降血脂作用,常食对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均有改善效果。
虚寒溏泄者慎服。
(摘编自《古方中的护心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