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消风散同名方中,明代的医学大家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里的消风散较为有名。本方由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
[各6g] 甘草和木通各五分[各3g]。 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远服。功用是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方歌: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病因: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能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
本方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剂。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为证治要点。若风热偏盛而身热、口渴者,加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湿热偏盛,胸脘痞满,身重乏力,舌苔黄厚而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清热利湿;血分热甚,五心烦热,舌红或绛者,加赤芍、丹皮、紫草以清热凉血。
以湿疹为例,该病的典型经过是皮肤局部出现丘疹、红斑、水泡或脓疱,伴随瘙痒;经过搔抓,出现抓痕、皮肤破溃,伴随流血、渗液;继而结痂,痂皮脱落,皮肤粗糙增厚、干燥、脱屑。全程伴随瘙痒,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从中医病因学角度可以把其全过程的病因概括为风(痒)、热(红斑、脓疱)、血(红斑、流血)、湿(水泡,渗液、缠绵难愈)、燥(皮肤粗糙增厚、干燥、脱屑)。这些病因或者联合、或者单独出现,交替反复,构成疾病的不同时期。
对此,中医处方法可以给出对应的治法,即疏风祛风、清热凉血、祛湿、润燥。陈实功创立的消风散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止痒兼清表热;配伍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配伍生地清热凉血;苍术芳香化湿,苦参清热燥湿止痒,木通清热利湿;当归、胡麻仁养血润燥。
本方全面考虑到一般瘙痒类的皮肤病的自然进程和演变规律,针对各个环节设计了治法,选取行之有效的药物,故而收效优良。本方的多种治法没有相害之处,故可以一方同纳,可以运用于湿疹的多个时期。即使是祛湿和润燥这一对治法表面看来相反,但环节完全不同,润燥是通过养血实现的,而养血是可以祛风止痒的。即使如此,临床运用的时候加以变通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方一出,大受欢迎,风头盖过《和剂局方》、《普济方》等方书中收录的大量的消风散。从《和剂局方》的消风散后,众多的消风散皆以其为蓝本,将疏风止痒法加以发挥,并无创新之处。其制方的理论源泉直接来自于内经“风邪客于肌中”这一关于“痒”的成因的基本理论。但陈实功没有囿于这种学说。陈实功是可以与华佗比肩的大医学家,尤其长于外科,实践和理论都属一流。在创编此方时,他考虑了风疹、湿疹类疾病的成因的复杂性,组方更为全面、完备。
除上述分析外,本方还考虑到了其他相关因素。首先从病位和脏腑的关系来看,发生部位在皮肤,与五脏相关的就是肺,所以中医的皮肤病多从肺治;内经又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而与心也有关,因为心主血,有“血虚生风”之说,有“养血熄风”、“血行风自灭”之说;心属火,火能生风,因此清心热也是主要的治法选项之一。其次从病因和方剂的立法用药来看,风、热、血、湿、燥,虚实皆有涉及,但其中风是主要的。因为在本类疾病中,最为突出、同时也是贯穿始终的症状是“痒”,恰恰《内经》认为“痒”属于风,所以疏风熄风之法几乎成为止痒的首选治法。本方考虑和运用了疏散祛风、养血熄风、祛风胜湿等多种祛风法,因此既可以运用于实证,又可运用于虚证。通过对本方制方原理的分析来看,足可见创制者之良苦用心,而皮肤科的中医理论及其运用,也远非有些人想像的那样简单。
现代研究反复证实本方有广泛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十分复杂,包括降低白细胞数量和细胞因子水平,从而抑制型超敏反应及肥大细胞脱颗粒,达到抗变态反应的目的;并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少白三烯的产生,以缓解迟发相变态反应。
本方现代广泛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以及多种过敏相关的皮炎(如虫咬皮炎、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风湿病患者。
从临床运用来看,本方和防风通圣散(丸)的主治覆盖面非常相似。防风通圣散的运用已经深入人心,销售量很大。按照本方配伍生产的消风止痒颗粒是现代新剂型,其功效应与传统散剂一致。本方无论是传统剂型还是现代制剂,其生产、销售都有极大的空间。
止痒神方!
在众多的消风散同名方中,明代的医学大家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里的消风散最为有名。
原文是怎么记载消风散的呢:“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
概括一下:就是各种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等等,其特点呢?就是一个字:痒!
消风散有哪些组成呢?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6克,甘草、川木通各3克。
粗略一看,药味还是比较多的。可以喝汤剂,也可以买成药:消风止痒颗粒。
从《和剂局方》的消风散后,众多的消风散皆以其为蓝本,其制方的理论源泉直接来自于内经“风邪客于肌中”这一关于“痒”的成因的基本理论。但陈实功没有囿于这种学说。陈实功是可以与华佗比肩的大医学家,尤其长于外科,实践和理论都属一流。在创编此方时,他考虑了风疹、湿疹类疾病的成因的复杂性,组方更为全面、完备。
我们以湿疹为例,分一下类,这样就更好理解。湿疹不是大病,但也不是小病,尤其是“痒”,严重时可以痒到心里,怎么着都不舒服。老话讲,痛可忍,痒不可忍,是不是这样?
首先,湿疹湿疹,病位在哪儿呢?在表,正所谓四肢头面皆属于表,在表应该怎么办呢?必然是解表的,所以,消风散里用了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透邪,开发腠理,以祛散在表之风邪,有祛风止痒之功。
荆芥与防风可谓是祛风药中的经典对药。
在中药世界里,防风堪称“祛风第一药”。药圣李时珍对防风做这样的解释:“防者御也,其功效疗风最要,故名。”防风的好处不仅能够对抗外来的风邪,还可以把身体里面游走不定的风驱赶出去,从而达到熄风止痒的效果。
肺主皮毛,荆芥辛温解表祛风的特性,除了治疗感冒之外,也常用于治疗各种瘙痒风团瘾疹等皮肤病症。
所以两药合用能加强辛温解表、疏散风邪的作用。很多祛风药,比如风热感冒的药几乎都有它们的影子。
蝉蜕是知了的壳,又叫蝉衣蝉壳,中医取它散风热,透脱之功。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称其“轻清灵透,为治血病圣药。”《本草纲目》言其:“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知了把壳脱掉,如同人把身体的烦热脱掉一样。
其次,有湿。苍术芳香化湿,苍术乃治湿圣药,不管是里湿还是表湿,它都能通治,在里之湿可以便涤化之,在表之湿可以发散解之。
苦参清热燥湿止痒,只要是有湿热引起的皮肤热毒症,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苦参味苦。它是很苦的一味药,号称大苦药,苦到什么程度?名列四大苦药之中。苦到你会皱眉,这么苦的药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降火。
所以口苦到极致,肠胃有湿热,一味苦参一煮水喝下去,口干苦就会消失。如果是皮肤的瘙痒呢,苦参也可以用,湿疹发生部位在皮肤,与五脏相关的就是肺,所以中医的皮肤病多从肺治;《内经》又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而与心也有关,第一,心布于表;第二,心属火,火能生风,苦参清心火则痒痛消。
木通清热利湿,众所周知木通有关木通和川木通两种,前者超量使用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而关木通和川木通不是一种药,虽然我们使木通使得非常安全,但有些一知半解的朋友,心下惴惴,如此这般对疾病的治疗非常不利,故称之为“害”。所以开消风散也可去掉木通,改用地肤子。地肤子与木通同为清热利湿药,且具有显著的止痒效果,非常适合治疗瘙痒剧烈的风疹、湿疹之症。
再次,有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白虎汤的格局,针对大热大烦大渴。
然后,得治血。当归、生地黄、胡麻仁养血润燥。其用药意义约有如下三端:一者因风湿热邪侵袭肌肤,郁结不散,每易耗伤阴血;二者系方中诸祛风药与除湿药性皆偏燥,易损伤阴血;三者乃外邪浸淫经络,气血为之郁滞,方中当归兼可活血,有助于祛风除邪,所谓“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
最后,再来一点甘草充当和事佬,调和诸药。
经过这么一理,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方子的思路还是非常清楚的,几乎可以用于大部分皮肤病,而且中药用的对,真是效如桴鼓,一点儿不比西医差!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大家可以试试看,这肯定是一张治疗皮肤病绝对好用的方子!
来源:温暖中医
glass_view转载了张九叔的博文
常用隔药灸白癜患处,或者灸左右手中指的第二个关节稍前面一点,即位心包经中冲穴后方,为手厥阴心包经所过之处,有熄风泻心火调畅气血的作用。每次艾灸三壮;除此以外再根据每个患者体质的不同,分别用清热化湿、健脾运水、滋阴柔肝等不同的方法来配穴针灸!
操作方法:外治法直达病所,避免内药对脾胃的负担,比内服中药来的更快;白癜风穴属经外奇穴,大约位于中指末节掌侧横纹中点至中冲穴连线的下三分之一交点处;可以每天灸一次,用艾绒灸灸三壮左右即可,用艾条悬灸的话灸30分钟左右比较适宜!
《备急千金要方》中亦有类似记载: “白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根据对多年应用灸法的了解,孙真人那个时代的灸应该是直接灸法,时代的发展,现代人更的是用温灸法而弃直接灸!
![[转载]经外奇穴白癜风穴灸治白癜风 [转载]经外奇穴白癜风穴灸治白癜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静脉曲张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血液日积月累在下肢后,静脉压过高导致破坏静脉瓣膜,让腿上冒出红色或蓝色的蜘蛛网状扭曲血管,甚至出现树瘤般的硬块。出现满脚的青筋,若不积极处理,严重者甚至脚部颜色出现变化引发溃疡。静脉曲张又称青筋腿,炸筋腿,可谓“美腿杀手”。中医认为是气虚瘀血,停滞下肢。容易合并感染造成浅静脉栓塞和浅静脉炎症,局部可出现静脉团块、肿胀、疼痛。
![[转载]关于静脉曲张的验方 多年的静脉曲张症用米糠水痊愈](//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静脉曲张用枸杞子泡酒每晚擦一次,半年就完全好了。
枸杞味甘,性平。能补肝肾,益精血,明目。多用于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遗精,不孕;肾虚精亏,消渴口干,尿频舌红;精血不能上济于目,眼目昏花,视力减退,但能治疗静脉曲张未见有人论述及记载。
![[转载]关于静脉曲张的验方 [转载]关于静脉曲张的验方](//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静脉曲张治疗前后对比
赤小豆、花生米、大蒜头去皮、红糖各四两。 共煮烂食之,每日分3次吃不出数日即可痊愈。
将鲜地瓜捣烂,白矾研面,两者混匀。视患处大小,用纱布包些泥敷于患处。每天换1次。
疗效:5—10天痊愈。
洗敷方治疗静脉曲张,关节肿痛等症。
处方:苏木30克、秦艽15克、川椒10克、松节10克、制川乌15克、草乌15克、威灵仙15克、红花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芒硝20克冲化。水煎外洗,一副药用三天,药渣外敷。
民间老中医潘德孚在其书《解悟中医:相信你的自愈力》中,治疗小腿静脉曲张的经验方:
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生地25克(胃寒用熟地),桃仁9克,牛膝15克,红花6克,铁菱角30克。
静脉曲张小腿痛处方:芍药100克、甘草50克、木瓜30克、伸筋草20克、当归15克、煎水熬服。
将一斤左右米糠(系大米米糠,即附在米粒外面的一层表皮)用纱布包扎好,放入盛有五斤清水的砂锅里,先用大火烧沸后再用文火煮沸十分钟左右,然后使之冷却至40~ 50左右洗患部。米糠可头煎、二煎混在一起用,用过后即倒掉,下次使用再换洁净的米糠水。也可将湿米糠用纱包好趁温热时敷在患部。每天洗2~3次(多洗几次也无妨)。
米糠中药名“米皮糠”,出自《本草纲目》,别名谷白皮。味甘辛、性平,无毒。入手、足阳明经,煎汤内服可治脚气。米糠含油,油中含有谷维醇、甘油三脂等多种甘油脂及维生素等。米糠中还含有一种多糖体,可增加细胞免疫力,阻止癌细胞扩散。常常把米糠磨碎后装在袋中浸泡在水里,每天早晚用米糠水来洗脸。长期坚持下来,肌肤变的水嫩白净。
米糠富含的多种对人体有益成份,可发挥一定的治病功效。如含有维生素B,对治疗脚气病有效;含有神经酰胺糖苷,能抑制黑色素生成,所以可使皮肤湿润、白净。米糠中的某些成份通过抗菌消炎改善了患者的细胞免疫力,促進了局部损伤皮肤、血管的修复,从而达到治愈的目地。
【三棱针放瘀血】
操作:点刺双下肢瘀滞之静脉六七处,令之出血,甚至射血,以自止为度,后用干棉球按压止血。1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备注: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轻刺出血,血液微带紫黑色,就说明你刺对了。这种血液不是好东西,让它流出来,不仅可防治静脉曲张,还可兼带治愈一些始料未及的疾病。
【拍打出痧法】
拍打委中(膝窝)、承山穴,患者当场见效,双下肢沉重感减轻,立即倍感轻松,拍几次后,迂曲的血管会慢慢减少。
要点:
1、拍打时要用空心掌,不是打病人,而是帮助病人用正气把邪毒拖出来。
2、拍打的病人由于各自体质不一样,拍打的部位,分别可以见淡红色、深红色、红紫色、紫黑色等各种痧气。这种拍打的方法,明显比拔罐刮痧要深刻,拔罐刮痧,作用的层面会浅一些,偏于皮肤肌肉,而拍打却可以直接把力道灌进血脉里。
3、按照拍出来的邪毒、痧斑颜色,可以辨明病性,一般偏红的是属于热毒,紫的便是瘀血,紫黑的那种便是寒瘀了,比较淡红的,那是属于气血亏虚,一般不适合拍打。
4、单纯采用拍打的办法,起效快,但患者体内的寒湿不能清除,病情容易复发,配合中药温肾除湿,或者艾灸的办法,来恢复人体阳气,可以从根本上治愈一下寒湿闭阻的疾病。
秘方:蜈蚣三十条,高度数米酒1000g。
用法:蜈蚣泡酒中,浸泡一个月即可使用。
蜈蚣浸泡的药酒外搽缓解了疼痛,这是由于蜈蚣有解痉消肿止痛的功效,而且酒(精)亦有消炎止痛的作用。《中国药物学》亦有“蜈蚣配木鳖子、麻油等外用,治无名肿毒”的记载。中国药物学》记载蜈蚣辛热有大毒,浸泡的蜈蚣药液严禁入口,应放置在未成年人不易拿到的地方。
(点评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汉钧)
【案例】郝某,女,81岁,左小腿静脉曲张数年,肿胀疼痛2年余,加重半月,来诊时已无法独立行走,疼痛剧烈,症见膝盖内下方有一直径约3公分大小血管隆起,拒按,小腿内后侧有多处蚯蚓状静脉曲张,小腿及足踝部水肿,局部颜色变暗,有困、重、怕冷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处方】:麻黄8g,附子12g,细辛8g,白芍40g,甘草10g,当归12g,丹参10g,鸡血藤15g,牛膝10g,桃仁6g,红花6g。
服药一周诸症大轻,已能独立行走。守方月余疼痛及膝盖下血管隆起消失,小腿内后侧蚯蚓状静脉曲张基本痊愈。
【按语】: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小腿,单侧出现或双侧均有,常见表现有蚯蚓样血管突起,伴有局部稍大团状血管隆起,颜色变暗,有疼痛、困重、怕冷感。此病多由于热天腿趟冰水,或卧冰地休息,或天冷衣着单薄,或年龄大,阳虚体质,复感外寒引起。
总之“局部受寒,寒凝血瘀"是此病的主要病机。
【方解】此方乃【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加活血化瘀药组成,麻附辛三味是温通药中之猛将,麻黄温中兼散(寒邪),又可利水(有水肿),附子为温阳第一要药,为活血提供动力支持,并可散寒止疼,细辛味辛,有走窜之性,通络之力,无药能敌,三药共奏温(阳)、通(阳),散(寒),利(水),助活(血)之功,故为君药;【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疼治标,并可酸甘化阴,防麻附辛燥热伤津,为臣药;归、丹、鸡、桃、红养血活血以佐助;牛膝引药到下肢,并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止痹痛之用,为使药。全方共奏温阳、散寒、祛瘀、活血、养血、利水、通络、止疼之功,因方对其证,故疗效自佳!有成方,无成病,临证如病有变化,或兼证不同,或体质差异等变化时,此方可大胆变化加减,我想告诉您的只是一种治病思路而已,而并非一个妙方!【文章来源】作者
王彦权
曹颖甫老前辈的方子:赤芍20克
生甘草10克
炮附片10克
两剂见效,五剂血管软,九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