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少年近视防控法

(2022-06-10 04:01:57)

耳穴压丸疗法
取穴(单耳操作)
主穴:肝、脾、心、肾穴。
配穴:眼、目1、目2、神门穴,以上穴位任选1~2穴。
揿针疗法
局部取穴
耳部取穴:眼、目1、目2、肝、肾、脾。
眼部取穴:太阳、四白、丝竹空、睛明、攒竹、鱼腰、阳白。
全身取穴
可取选取风池、光明等穴位。此外, 根据辨证,如脾气不足加足三里, 肝肾亏虚加太冲等。
刮痧
局部取穴:攒竹、睛明、阳白、丝竹空、鱼尾、风池、光明、上关、合谷、太阳、瞳子髎、承泣、四白、颧髎、光明等。
全身取穴:面部、枕区、眼周、颈部、后头部、上肢、下肢、背部等;根据辨证选穴,如脾虚气弱选交感、脾、肾、眼、目1、目2,肝血不足组选交感、神门、肝、脾、眼、目1、目2。
循经:督脉—膀胱经—胆经—胃经—小肠经,上肢大肠经—双侧合谷,下肢胆经—双侧光明至阳辅,背部膀胱经—双侧心俞、肝俞至肾俞等。
灸法
局部取穴:可选取鱼腰、攒竹、丝竹空、四白、睛明、瞳子髎等。
全身取穴:根据辨证,可选取合谷、 足三里、神阙、肝俞、肾俞等。
穴位按摩
局部取穴:睛明、攒竹、鱼腰、阳白(承泣)、丝竹空(瞳子髎)、太阳、风池、脾俞、肝俞、肾俞、合谷、肩井等。
全身取穴:眼眶、颈后双侧肌群、颈肩背部肌群等。
——摘自《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适宜技术临床实践指南》

孩子身高过高,是好事吗?

 (2022-06-22 04:26:54)[编辑][删除]

摘自2022-6-20中国中医药报
马佳 吴力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孩子身高过高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家长们可以对照中国正常儿童体格发育图表,了解孩子是否存在身高过高的问题。儿童身高过高提示其可能患有肥胖症、性早熟或克氏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等染色体或基因异常的疾病。
肥胖症 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的儿童往往会出现身高过高、骨龄超过实际年龄的情况。此外,部分肥胖儿童还会出现性早熟。导致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肥胖影响了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胃饥饿素、胰岛素、瘦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关。
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儿童第二性征提前发育的疾病,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即可以诊断为性早熟。这里所说的性早熟,指的是真性性早熟的情况,即本来应该到青春期才启动的性腺轴提前启动了。此刻患儿血液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除了促使第二性征提前出现,也会刺激身高快速增长,出现骨龄超过实际年龄的情况。虽然在早期,孩子的身高暂时比同龄儿童高,但其身高会过早停止生长,骨骺提前闭合,最终的成年终身高会相对偏矮。
克氏综合征 克氏综合征又称为先天性曲细精管发育不全综合征,其特点为患儿身材偏高、男性乳房发育、小睾丸、无精子等。本病是由于患儿性染色体中多了一条X染色体造成的。
马凡氏综合征 马凡氏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变,导致患儿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包括四肢、手指、脚趾细长,身高较高,心血管系统异常,肺部及眼部疾患等。
除了上述提及的几种疾病外,身高过高的儿童可能还存在其他相关疾病,应及时到医院明确诊断。
中医药治疗肥胖及性早熟独具优势
若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湿、膏脂聚积体内,则会引起肥胖发生。儿童单纯性肥胖除了饮食调整、运动疗法等方法外,可采用中药内服调理脾胃肝肾功能、化湿涤痰,配合针灸及耳穴压豆等,能起到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症的作用。针对性早熟,中医认为,本病是因为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肝郁化火导致“天癸”早至,其病变部位与肝肾密切相关,治疗主要以滋阴降火、疏肝泄火为原则,除了口服中药,也可配合耳穴压豆、中药贴敷等外治法。
家长应定期监测孩子身高体重的变化(青春期前每半年至一年测量一次,青春期后每三个月测量一次)。如果儿童提前出现了第二性征,也应该尽早至医院就诊。最后,应避免儿童摄入过多,尽量少食高热量、超加工食品,让儿童养成爱运动、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避免肥胖的发生。

审因论治小儿哮喘三法

 (2022-06-09 05:23:29)[编辑][删除]
宣肺 通腑 补肾

摘自2022-6-8中国中医药报
高军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小儿哮喘有因寒、因热、因痰、因虚之不同,可分别主以宣肺、通腑、补肾三法。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认为,小儿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治疗应注意宣肺而不耗气、通腑而不伤正、补肾而不腻膈。下面以医案的形式介绍孙浩在治小儿哮喘时对宣肺、通腑、补肾的具体应用。
宣肺以疏其表
赵某,女,2岁。哮喘因感寒而发,两日来,始则畏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咳嗽气粗,继则哮喘发作伴有痰声,喘甚时面色青滞、唇口紫绀,舌苔白厚,指纹晦暗不明。证属风寒外束,肺失宣和,痰气交阻,上壅气道,治以宣肺解表、利气化痰。
处方:苏叶、淡豆豉、法半夏各4.5g,防风、前胡、杏仁各3g,薄荷(后下)、炒枳壳、橘红、桔梗各2.4g,葱管3根,生姜1片。1剂。服后温覆取汗。
二诊:药后汗出溱溱,寒热尽退,哮喘已平,唯咳嗽未止,伴有痰声。肺气已见疏宣,痰浊滞留未化。原方去解表药加化痰药主之。处方:炒枳壳、橘红、桔梗各2.4g,甘草、郁金、杏仁、瓜蒌皮、浙贝母各3g,法半夏4.5g,茯苓6g。2剂。
三诊:咳痰均减,气息平和。原方去枳壳、橘红,加米炒太子参、茯苓、炒薏苡仁各6g,连服2剂而愈。
按 肺主气,属卫,司呼吸,外合皮毛,具有宣发之性。若肺感寒热之邪,其气郁闭不得宣发,则发为畏寒发热、汗闭肤干甚至咳逆上气等症。孙浩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哮喘因外感而发者,其病在表,不必定喘,只需发散,发散则表邪尽去而哮喘自平。治法以宣肺解表为主,常用的有温宣法和清宣法两种。温宣法适用于外感风寒之哮喘,清宣法适用于外感风热之哮喘。在临证时,他还考虑到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选方用药以轻清灵活见长,注意“温清有度,宣发毋过”,以免有伤小儿正气。
本案为哮喘实证之寒喘,因感受病邪而发,其标在表,其治在肺。盖肺虽司气机宣肃,若外邪束肺,肺失宣和,治当疏宣肺气,故投以宣肺解表之剂,用药轻清如羽,取上浮宣发之性,以疏利上焦之气。方虽平淡,每获效机。况小儿肺常不足,又宜宣肺而不耗气为上,此乃“宣肺以疏其表”。
通腑以降其痰
费某,男,2岁半。形体肥胖,蕴有痰湿,呼吸常伴痰鸣。近因感受外邪,温温发热,咳嗽哮喘,声如曳锯,甚则咳呕黏痰,腹胀,舌质红,苔薄黄,指纹晦暗不明。证属肺失肃降,痰阻气道。取通腑法以肃肺气,肺气降则痰亦下行。
处方:郁李仁、瓜蒌仁、杏仁、制半夏各4.5g,枳壳、黄芩、淡竹茹各3g,生大黄5g(后下),青礞石12g(先煎)。1剂。
二诊:药后频转矢气,旋解溏便少许,腹胀已消,痰声亦敛,咳喘顿平。显系腑气已通,肺气亦降。肺主气之宣降,能降自亦能宣,故又收汗出热退之效。患儿素有痰湿,脾虚欠运,理宜缓则治本,重在健脾,稍佐益肾。处方:米炒太子参、茯苓、炒白术各6g,制半夏、覆盆子、山萸肉、炒苍术各3g,甘草、陈皮各2.4g。连服5剂。继以八珍糕调理一月,经随访数年,未再复发。
按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此经络之联系也。孙浩尝谓:肺主肃降,功能在于贯通六腑,六腑赖肺气以降之,肺气降则六腑之气皆通;肺气又赖六腑以通之,六腑通则肺气亦降,是以六腑唯以通为用,肺气亦以降为和也。故小儿哮喘之因于肺失肃降,痰阻气道,其气上壅而致者,多主张运用通腑法以肃肺气而降顽痰,使喘逆自平,用药缓而不峻,峻则大泻。小儿脏腑娇嫩,纵是实证,亦非大实,且小儿病理变化易虚易实,尤须注意通腑而不伤其元气。
就小儿哮喘的常法而言,在用药时应考虑到宣中有降,降中有宣。但表邪束肺,应以宣为主,宣则腠理疏泄,邪从汗解,肺气相应通调;若顽痰阻塞气道,当以通为主,肺与大肠相表里,通则痰浊下行,肺气随之宣畅。用此二法治疗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表证较重、喘甚痰多者,均有较好疗效,此乃“通腑以降其痰”。
补肾以固其本
王某,男,6岁。患儿两年前常在季节转换或气候变化时发生哮喘,近来又急性发作。诊见患儿体孱弱,面灰不泽,眼睑轻度浮肿,精神委顿,入寐即寤,手足欠温,哮齁之声达于户外,吸气时喉中如水鸡声,干咳无痰,纳食不馨,大便多溏,舌体胖嫩,舌苔薄白,脉沉细,此肾虚不纳之候也。急宜补肾固本,勿拘“急则治肺”之说而因循误事。
处方:紫河车、坎炁、煅龙骨各9g,五味子、炙甘草、制黄精各6g,鹿角霜、红参各3g,制附片、肉桂各1.5g。上药共研细末,每次6g,1日3次,开水调服,3日服完。
二诊:药后哮喘显著减轻,精神转振,寐时安适,纳见增加,咳嗽较疏,略有齁声。守方月余,日渐平复。经随访年余,未见复发,且患儿日趋健壮。
按 小儿哮喘之因于风、痰者易治,因于脾肾虚者难医。向有“急则治肺,缓则治脾肾”之说。言其缓治者,示人以法,亦示人以难治之意也。对因虚而致之哮喘,虽属急性发作,但并无表证,不必从肺论治。因此类患儿多属先天不足,肾气(阳)虚弱。“肾为气之根”,肾虚则元气不足,或摄纳无权,必致影响气之出入,其中兼有脾虚症状者,亦与肾虚有关。故对此类患儿多主张以温肾为主,扶脾为辅,此即“沃枝叶不如培其根本”之意也。
本例病本在于先天不足,肾虚不纳,故运用紫河车、坎炁、鹿角霜等血肉有情之品温补元阳,加入参、草、黄精等大补元气,少伍桂、附以鼓舞阳气,五味子、龙骨以收摄肾气还纳命门。此方虽补,但补而不骤,温而不烈,无滋腻燥热之弊。小儿稚阳未充,用此类药物又有扶阳助长之功。孙浩曾用此方酌情加量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数例,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2例缓解后,2年未发,此乃“补肾以固其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