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应用茯苓药对经验
(2022-06-04 04:05:54)摘自2022-6-3中国中医药报
王玉凤 张冰玉 刘桂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
国医大师张志远学识渊博,学验俱丰,严格考证医家生平、著作,辨析、验证医家学术经验,在中医药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处方用药善于考证本草,并结合自己临证经验,形成对药物的独到认识,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发挥中医药独特应用价值。张志远娴熟运用茯苓药对的经验,足以启迪后学。
茯苓药对功用
张志远结合历代文献和临证经验,总结茯苓功用:
宁心定悸,治疗心悸忐忑不安,精神恍惚,恐惧易醒,时感空空然,可为君药。
行水消肿,通利小便,用量30~60g,给予虚弱患者,常佐以泽泻、白术、黄芪、山药、当归、人参等。
安神定眩,治疗似坐舟船旋转状态,若伴耳鸣、失眠多梦,与天麻、阿胶、百合、朱砂、磁石等相配。
镇咳化痰,适于虚劳性、痰多型咳嗽,或久嗽不止,茯苓每剂至少用30g,宜与麻黄、百部、白芥子、苦杏仁、五味子等合用,治疗效果明显。
张志远临床应用茯苓善用药对配伍,精而不杂,疗效显著。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经过临床应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论依据和一定组合法度的二味或三味相对固定药物的配伍。药对具有内在的组合规律,是七情配伍用药的发展。两药合用,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或产生与原药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神农本草经》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有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药对配伍体现了方剂规律性特征与辨证论治的内涵,其形式独特,效果突出。张志远临床善用的茯苓药对配伍茯苓-甘草、茯苓-泽泻、茯苓-天麻、茯苓-麻黄等,提高了药效,扩大了应用范围。下面以茯苓、甘草药对为例,谈茯苓配伍。
茯苓宁心定悸,消痰利水,《伤寒论》应用茯苓,主要发挥其利水祛饮作用。对于痰饮所致的心下悸,茯苓功能利水祛湿、宁心定悸;甘草生者泻心下之痞,熟者能补中气之虚,功能化生气血,缓急养心。张志远强调,甘草可调节心律治疗心律不齐、脉结代、心动悸、脉搏忽快忽慢等症状。二者配伍,清代汪昂《本草备要》有论述:“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补而不滞;甘草健脾益气。两药合用,一方面增强健脾功效,另一方面茯苓的淡渗之性能约束甘草甘缓之性,从而避免甘草碍湿中满的不良反应,两者配伍治疗脾虚饮停、阳虚水泛等因虚致水的证候。现代研究表明甘草中主要成分包含甘草黄酮、甘草酸、甘草多糖、甘草次酸等,其中甘草黄酮与甘草次酸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具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据张志远经验,凡患者惊悸不安,自觉内心忐忑,茯苓与甘草合用,会有良好治疗效果,同时茯苓、甘草配伍龙骨、牡蛎,用以调理精神疾患,如受惊而恐、遇事则惧、噩梦不断等,皆有明显作用。
典型医案
1984年张志远曾诊一文史专家,因精神遭受创伤,常常出现幻觉,“如人将捕之”。就诊时心悸、惊恐,两眼呆直,神识恍惚,失眠,表情淡漠,思想不集中,纳差。舌暗苔白,脉沉弦。遂予自创茯苓甘草龙骨牡蛎汤。药用:茯苓50g,炙甘草15g,龙骨30g,牡蛎30g,桂枝15g,附子(先煎)15g,紫石英30g。加生姜6片,健胃,防止呕恶不舒。每日1剂,分3次饮用。连续服药15剂,恢复正常。张仲景《伤寒论》谓:“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 此案阳虚水泛,水积不散,水犯心则悸。故治以化饮温中、通阳利水。处方由调理心下悸之茯苓甘草汤加减而成,重点镇静疗惊,主治心慌心悸、心神不安、胆怯、恐惧。茯苓利水渗湿、宁心定悸,还可安神,促睡眠;甘草补脾益气,且能补心气、养心,调理心律不齐、脉象间歇等症状。两药合用中气得充,脾运健旺,共奏利水渗湿、养心定悸之功。龙骨、牡蛎、紫石英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桂枝温通心阳、化气行水,附子补火助阳,两药合用温通经脉。张志远临证经验凡心慌心悸、忐忑不安、六神无主者,于方中加入茯苓、甘草,便有良好治疗作用。此外,两药配伍做成丸、散剂,每日3次服用,可改善精神恍惚、睡眠不佳、恐惧等神经衰弱症状。两药配伍应用,重点在于茯苓大剂量使用,用量30~60g;若出现神志不安症状,可添加龙骨、牡蛎、紫石英,助重镇安神,效果良好。
茯苓:结为千岁苓,肤色状琼瑰
时间:2020-05-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白钰
王恒苍
老松踰百围,名为栋梁材。孤根虽故在,不复萌条枚。 生意无处泄,浩浩还根荄。
结为千岁苓,肤色状琼瑰。 洗曝不遗力,药裹手自开。羊枣出河北,胡麻来天台。
蒸以白砂蜜,盛以红瓷杯。一朝服食尽,玉色还婴孩。 ——宋·方一夔《药圃五咏·茯苓》
诗词赏析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诗人的药圃中有一棵高大的松树,已经没有枝条了,所以松树的生命力只能向“根荄”发展。“肤色状琼瑰”说明了茯苓色泽鲜丽,像珠玉美石一样。诗人将茯苓取出,炮制后与河北羊枣、天台胡麻和白砂蜜一起蒸煮,用红瓷碗盛装,食用后肌肤变的像孩童一样莹润如玉。后四句描写了诗人烹煮茯苓的过程,“一朝服食尽,玉色还婴孩。”从侧面赞扬了茯苓的功效。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广泛,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养生解读
茯苓别名甚多,如茯菟、茯灵、松腴、云苓、松薯、松苓、不死面等,在我国药用历史十分悠久。对茯苓的评价,最早的权威要数《神农本草经》,谓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至此以后,秦汉至明清,宫廷到民间,茯苓均被视为延寿珍品。从清朝宫廷流传出来的茯苓饼,至今仍是北京名特产,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茯苓的名气源于它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中医学认为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其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祛邪又能扶正。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晕、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另外,白茯苓能祛斑增白、润泽皮肤,《本草品汇精要》就记载了一则茯苓面膜的配方和功效:“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可见,白茯苓加蜂蜜能够去黑白面,不仅如此,茯苓还能够坚齿乌发、抗衰延年。另外,宋代文学家苏辙特地写了《服茯苓赋》高度赞赏了茯苓之效用,颇为有趣的是,其兄苏轼乃是制作茯苓饼的能手,特把它和芝麻一道做成养生佳品常食,载道:“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令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茯苓多糖、三萜类等物质。茯苓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茯苓总三萜具有抗炎作用;茯苓醇能保护肝脏;茯苓酸和茯苓醇提取物能发挥调节免疫的作用。
膳饮品鉴
作为药食两用中药,茯苓在泡茶、煮粥、做糕点均是不错的选择。如元代书画家、诗人周砥将食茯苓粥的体会赋写成诗:“荷钁穿云得茯苓,作糜从此谢膻腥。斋厨自启添松火,香韵初浮满竹庭。”是说自己在云雾缭绕的山林中,挖到了上好的茯苓,将用它来做粥糜,从此谢绝一切膻腥食物。回到厨房中,亲自用松柴点火熬粥,炊烟袅袅,茯苓粥的香韵弥漫在庭院中。茯苓粥在诗人笔下显得仙气扑鼻,这与周砥平淡清远的诗画风格有关,而食药皆宜的茯苓无疑是其创作的灵感来源。又如《苏沈良方·服茯苓说》中记载茯苓“其粉以蜜和如湿香状,蒸过食之尤佳。胡麻但取纯黑脂麻,九蒸九暴,入水烂研,滤取白汁,银石器中,熬如作杏酪,汤更入。去皮核烂研枣,内与茯苓粉一处,搜和食之,尤有奇效。”介绍了茯苓蒸食和做茯苓枣糕的做法。可见古人早已探索出了许多茯苓做食物的配方,既能保证其药效,又能够留住它的美味。下面便介绍几则关于茯苓的饮膳配方,供大家在中医师指导下选用。
茯苓蜂蜜饮
材料:茯苓6克,蜂蜜适量。
做法:先将茯苓研为粗末,放入玻璃杯中,加入开水冲泡,静待5分钟,加入蜂蜜调味,即可品饮。
功用:本药茶具有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适合于水肿胀满、心烦失眠、脾虚泄泻的人群饮用。
茯苓枸杞茶
材料:茯苓3克,枸杞子12枚,红茶3克。
做法:先将茯苓研为粗末,与枸杞子、红茶一起放入杯中,加入开水冲泡,静待5分钟,即可品饮。
功用:本药茶具有补肾益精、健脾利湿的功效。适合于水肿肢酸、小便不利、脾虚泄泻的人群饮用。
茯苓薏米粥
材料:茯苓30克,薏米30克,陈皮6克,粳米150克。
做法:将茯苓、薏米、粳米洗净,陈皮切丝备用。将茯苓、薏米、粳米一起入锅煮粥,粥将成时,加入陈皮丝,再煮5分钟,即成。
本药粥具有利水渗湿、理气通利的功效。适合于水湿内盛引起的大便溏稀,或者气滞湿阻所致的小便不利的人群食用。
茯苓人参粥
材料:茯苓30克,人参6克,山药30克,粳米、小米各60克。
做法:人参、茯苓、山药洗净焙干,研成粉末;小米、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武火煮沸,加入人参粉、茯苓粉和山药粉,转文火熬煮成粥即可。
本药粥具有健脾益气、养胃安神的功效。适合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佳、完谷不化、便软,或者因心脾气虚出现心神不宁、失眠等的人群食用。
茯苓包子
材料:茯苓45克,面粉900克,鲜猪肉450克,姜、葱、酱油、胡椒粉、芝麻油、料酒、食盐、骨头汤、酵母粉各适量。
做法:将茯苓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3次,每次煮1小时,将3次的药汁合并滤净,待用;面粉中加入温热茯苓水和面,并放入适量酵母粉,揉成发酵面团,静置发酵;将猪肉剁成肉馅加入各种调味料拌匀制成馅;待发酵完成后将面团揉成长条,分成剂子,包成包子;放入笼屉武火蒸15分钟即成。
功用:本药点具有益脾渗湿、宁心安神的功效。适合于消化不良、小便不利、夜寐不安等人群食用。
茯苓薄饼
材料:茯苓180克,糯米粉18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茯苓磨成细粉,加糯米粉、白糖加水适量,调成糊;以微火在平底锅里摊烙成薄饼,即可。
功用:本药点具有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脾虚心悸、气短、神衰、失眠及大便溏软等人群食用。(白钰 王恒苍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茯苓:入馔成美食,入方显神效
编者按:大型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第二季近日与观众见面。12集内容,51味本草,38首古方,50多位中医大家,40多个病例,记述中国本草,讲述中医故事,让观众在追剧的同时,迷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
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2》第一集“天赐”,镜头捕捉到的是天堂村李金如。清晨六点,这位老药工就带好装备,登上大别山采挖茯苓。穿过灌木,走过山涧,他在一株已有枯败迹象的老松树下,用特制的铁钳在周围探查一番,果然有所收获。长长的铁钳深入地下,抽出时粘上了白色粉末状的东西,经验告诉他:茯苓在此。
李师傅将茯苓带回家,去皮、切块、加入鸡汤之中炖煮,获得了辛苦劳作换来的人间美味。这茯苓,亦药亦食,为食味美,为药效神。
茯苓与茯苓饼
最近,有一位脾胃虚弱的病人来我这里看病,见我开出了陈皮、山药、薏苡仁、白扁豆……有点按捺不住了:“医生啊,你倒是给我开点药呀,怎么尽是些食物啊!”我笑而不语,继续写着药方:茯苓……他又插话了,哎这个好,这个是药,听得我哭笑不得。
可以说“药食同源”这个词很多人都知道,但往往又不明其意。应该说,药物是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发现一些材料或有小毒,食用价值不大,但具药用价值,于是作了分类处理。食养正气,药攻邪气。有些只能用来治病,被称为药物;有些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而其中部分既有治病的作用,又能当作饮食之用,就被赋以“药食两用”的名称。茯苓就是药食同源中公认的一种。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茯苓不如其他药食同源之物那么出名。在购物网站上,早就能搜索到茯苓饼、茯苓膏一类,却因被认为是旅游景区的特产而无人问津。偏偏一个红豆薏苡仁水,倒是如当年的绿豆一般风靡开来,说到底还是因为“祛湿”二字抓住了人心,殊不知要祛湿排序,第一要药还是咱们的茯苓老祖。而以茯苓为原材料做成的各类糕点美食,其历史地位是实实在在有据可查的。
当年那款茯苓饼可是宫廷爆款。据说,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御膳房的厨师们绞尽脑汁,想到了茯苓,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原料,配上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了夹心薄饼。从此茯苓饼成了慈禧太后的保健美食。这饼不仅慈禧太后自己喜欢吃,还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嘉奖给她喜欢的大臣们,谁若是吃得了这茯苓饼,谁就是当下朝廷之上的当红“炸子鸡”,这可不是吹的。
慈禧还喜好服用茯苓为主的延寿方。有统计资料表明,慈禧经常服用的13个长寿补益方中,共有64味中药,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茯苓。
茯苓与苓桂术甘汤
茯苓是一种菌类,因此它和灵芝一样,需要依附于草木而生。古人将其称为“伏灵”,就是夸它有灵性,会挑地方生长,专挑那遒劲参天的千年老松,蛰伏于其根茎之上。松树四季常青、凌冬不凋,而茯苓则凝聚了其中精华,而有上好的药用价值。
纪录片中介绍了一个关于国家级名老中医周乐年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水肿病的病例,就是发挥茯苓的祛湿利水作用,所以能做到三剂而病愈。苓桂术甘汤可是千年名方,方出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茯苓作为主药,用来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茯苓的优势还在于其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加上桂枝、白术、炙甘草,共同起到温阳健脾、淡渗利湿的作用,被奉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这个方子在临床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美尼尔病、神经官能症等属于水饮停于中焦者,都是对症良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即收录其中。
周乐年老中医提到,从古到今,在中医临床的常用方当中,用到茯苓的方剂最多。回顾我日常坐诊中开过的药方,二陈汤、五苓散、桂枝茯苓丸、参苓白术散、藿朴夏苓汤,都离不开茯苓。我曾经治疗过美尼尔病患者,陈女士,39岁,头晕反复发作,发则头重脚轻,如坐舟船,时时欲仆,同时有耳鸣、咳嗽、喉间有痰、胃脘痞塞、纳谷不香、大便稀烂、苔白腻、脉濡细。辨证为痰浊阻滞、清阳不升,用苓桂术甘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三剂即愈。
值得一提的是,在纪录片中李金如取茯苓入菜,把它的皮都刮去了,其实在中医看来这茯苓皮也是一味上好中药,专于利水消肿。《本草纲目》说它主水肿腹胀,开水道,开腠理;《医林纂要》说它行皮肤之水。许多减肥配方会用到茯苓,健脾祛湿是固本之用,但要让皮肤水肿马上消退,还得借助于茯苓皮。
变着法子吃茯苓
茯苓味甘淡,但药味并不重,所以常被烹制成药膳食用。茯苓酒、茯苓粥、茯苓包子都是医书载录的膳食配方,还有以茯苓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各种风味独特的小吃、糕点,更是成为地方的特色膳食。
《红楼梦》里,柳家的哥哥得到广东官员送的茯苓霜,他媳妇分出一小包给了柳家的,因她女儿五儿身体虚弱,正好可以享用。接下来因为五儿又把茯苓霜送给芳官,引出一场纷争,弄得整个大观园里沸沸扬扬。说的茯苓霜,实际上是茯苓细粉。可以煮粥,可以作羹,可以做糕,用来健脾养胃,使虚弱的脾胃得以调养,身体得以恢复。
上文说到的茯苓饼,除了宫廷的精细配料外,还有多个配方,方多有变,不变的是茯苓。苏东坡《东坡杂记》中记述服食茯苓饼的功效和制作方法: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又有所谓秘传茯苓饼,取茯苓、米粉各等量,拌匀,加水调成糊,摊烙成薄饼,做成饼皮。另取四分之一量的蜂蜜、砂糖,放在锅里熬,蒸发掉一些水分,再将切细的核桃仁及桂花放入糖中拌匀做馅。最后,取馅放在摊平的饼皮上,在馅料上再覆盖一张皮子,稍烙一下,即成美味的茯苓夹饼。
还有一道茯苓香菇饭,茯苓是主料,配料是香菇、豌豆、油豆腐。先将茯苓蒸软、捣烂,再将浸发后的香菇切丝,油豆腐切丁,与粳米一并放锅内煮饭,有点像糯米饭,尤其是在如今有电饭煲的年代,这些操作都是最简单不过了。在煮到一半的时候把青豌豆撒在饭面上,焖至饭熟即成。其清香美味自不必多说,最吸引人的恐怕在于这饭多吃些也不怕胖,有茯苓把门,补脾利水。(施仁潮)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红楼梦》里的茯苓霜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涉及医药卫生知识近300处,方剂45首,中药125种。其中,第60、61回皆提及茯苓霜:“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那茯苓霜是宝玉外头得了的,也曾赏过许多人。”
茯苓霜是茯苓的炮制升级品。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其生长环境特殊,附于松根而生者称为茯苓,环抱松根而生者称为茯神,古人屡有描述。西汉刘安《淮南子》载:“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载:“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之下,二、八月采”;东晋葛洪《神仙传》载:“老松精气化为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茯苓“家族”中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等。茯苓皮长于利水渗湿;赤茯苓长于清热渗湿,兼能健脾;白茯苓长于健脾除湿,兼能宁心安神;茯神长于宁心安神。
《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称之“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孙思邈《枕中记》载:“茯苓久服,百日病除。”
王焘《外台秘要》记载了黄帝与医师高阳负的对话,称茯苓为“四时神药”,云:“四时神药,名曰茯苓。春秋冬夏,疗随病形。冷加热药,温以冷浆。风加风药,色脉诊评。”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黄宫绣《本草求真》载:“白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
茯苓是医家常用的一味药材,张仲景《伤寒论》收载113个处方,其中使用茯苓的药方有40多个。另外,四君子汤、五苓散、五皮饮、花苓饮、开胃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牛黄清心丸、健身全鹿丸等诸多方剂均有茯苓。
《红楼梦》中,贾府之人面对“茯苓霜”发出了如此感叹:“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实际上,“茯苓霜”是由茯苓加工而来的,其炮制方法是将鲜茯苓去皮,除杂质,浸泡,蒸熟,为末,晒粉。因茯苓粉末色白如霜,质地细腻,故得此名。茯苓霜有滋补健脾、培补正气、养颜美容等功效。《红楼梦》对“茯苓霜”的服用方法亦有详细介绍:“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钟,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
历史上,茯苓的功用屡屡被人们传为佳话。大禹治水期间,以茯苓为粮充饥,并治愈了工匠的肠胃疾患;贾岛自述“二十年中饵茯苓”;苏东坡用茯苓、芝麻治疗痔疮;苏辙撰《服茯苓赋并引》赞美茯苓治病疗疾之效;成吉思汗用茯苓治疗众多官兵所患之风湿病;慈禧太后长年以茯苓饼养生保健。(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