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阳时节话昌阳

(2022-06-04 03:54:31)
鹧鸪天•端午
摘自2022-6-3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端午时节祭屈原,菖蒲艾草挂门前。藿香白芷薄荷入,包内藏香佩玉间。
熏虫豸,避浊源,龙舟破浪粽香甜。彩丝轻锁红莲臂,更饮雄黄尽笑颜。
摘自2022-6-3中国中医药报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这是宋代吴文英咏颂端午节饮菖蒲酒的词,很有民俗价值。除饮菖蒲酒外,词中还把端午节系五色线、洗兰水澡等民间活动写得至善至美。
端午饮菖蒲酒的风俗,以江苏淮安一带较盛,当地甚至把这一节日叫作“蒲节”。围绕菖蒲的活动不少,据《梦粱录》载,此日“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周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并“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很明显,这是古人采取的季节性防疫措施,应该说是积极的、进步的。
古人把端午节与菖蒲联系在一起,是取物比类方法的体现。在“一、三、五、七、九”这5个阳数中,“一”为首,乃阳之始;“五”居中,为阳始盛;“九”最大,为阳之极。五月五日,代表阳气始盛的“五”,在月份和日数中同时出现,故被称“端阳”“重五”。菖蒲为辛温之品,性属阳,崇尚“九节”,命名“昌阳”,亦取阳盛之义,与“端阳”相合,且端午恰是菖蒲生长的茂盛期。端阳崇昌阳,还有使阳生、阳昌的吉意,这符合中国古文化的特色。
古人对菖蒲相当崇拜,《道藏》中有专门的《菖蒲传》,说它是“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服“一月消食,二月痰除;服至五年,骨髓充,颜色泽,白发黑,齿落更生”。
对菖蒲的应用,不仅在民间比较普遍,在皇室中也是非常重视的。如《清宫医案》中记载,慈禧和光绪等就常服用以菖蒲为主配制的“长春益寿膏”“延龄益寿膏”等。
据《本草纲目》记载,菖蒲入药有五种,白菖、溪荪、石菖蒲(两种)、钱蒲是矣。“服食入药须用二种石菖蒲,余皆不堪”。菖蒲入药者称石菖蒲,强调的是中医对正宗品种的选择,因古人认为菖蒲“必须石上生者良”(《本草新编》),并认为“一寸九节者佳”(《本草图经》),故菖蒲又有“九节菖蒲”之称。
但现在药典上的“九节菖蒲”,说的并不是古代文献中的天南星科植物菖蒲,而是毛茛科植物阿尔泰莲花的根茎,与石菖蒲的功能有一定差异,临床运用时应加以鉴别。
说说端午习俗中的中医药文化。
名家笔下的端午节
摘自2022-6-3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多少年来,端午节始终撩拨着文化名家的情愫,或撰之以文,或绘之以画,展示各具情怀的端午场景,表达意蕴深厚的端午文化。这其中具有中医药应用价值的菖蒲、艾草、咸鸭蛋、箬叶、雄黄等端午应景之物,辟邪驱毒的端午风俗民情也出现在他们的笔端。
画家齐白石出身农村,从小耳闻目睹乡村端午风情,他用手中的画笔绘制了许多与端午有关的作品,如《端午》《端午美味》《五日吉祥》等画作,将粽子、咸鸭蛋、菖蒲、艾草、雄黄酒等端午应景之物,单独或组合搬上画布。这些都是齐老看过或体验过的东西,透露着端午的浓浓乡情味。画咸鸭蛋的绘画大师,恐怕没有几个,但齐白石是其中的一个,尤其是端午题材中的咸鸭蛋。齐老笔下的咸鸭蛋,寥寥数笔,颜色鲜明,让人馋涎不已。
散文家梁实秋对端午节有自己的见解,他管端午节叫粽子节,并写了一篇文章《粽子节》。文中说:“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旭捉鬼》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作‘粽子节’比较亲切些……今天虽然是粽子节,但是我们也不能厚着脸皮吃两个粽子就算完事。《钟旭捉鬼图》还是不妨悬挂悬挂,我们自己没有实力躯鬼,把一纸图画高高悬起,虽然鬼卒未必因此隐退,我们总算尽了心,慰情聊胜于无了。”
文学家、画家丰子恺是浙江桐乡人,对孩提时代家乡的端午节风俗印象深刻,他在《端阳忆旧》一文中娓娓道来:“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塞在每个孩子的肚脐里。据说,老虎头、桃叶、蒲剑可以驱邪;蜘蛛煨蛋可以祛病;苍术白芷和雄黄可以驱除毒虫及毒气。至于门上的王字呢,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云。”
作家汪曾祺对家乡江苏高邮的端午风情如数家珍,流露在笔端。他在《端午节的鸭蛋》中写道:“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他在文中提到:“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儿”“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当然,他对家乡的高邮鸭蛋赞不绝口,在文中直言:“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并写道:“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文化名家洪丕谟对端午节自己包粽子吃难以忘怀,在《端午难忘端午粽》一文中吐露心声:“包粽子南方多用箬叶,别地方也有用菰叶、芦叶,甚至笋叶的。每当端午临近,菜场上出现青青箬叶,这时没包粽子,眼睛先已一清。”他吃自己包的粽子,颇有感慨,“吃自己包的粽子,箬壳清香,青青映眼,吃的就是那份情味。”是呀,用箬叶包的粽子,清香扑鼻,食之细腻可口。这里提到的包粽子用的箬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箬叶味甘、性寒、无毒,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之功效,可治吐血,衄血,小便不利,喉痹,痈肿。《本草纲目》称其“治男女吐血,衄血,呕血,咯血,下血。……又通小便,利肺气,喉痹,消痈肿。”除了箬叶、菰叶、芦叶,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用楝树叶包粽子的习俗。《本草纲目》记载:“宗懔岁时记言蛟龙畏楝,故端午以叶包粽,投江中祭屈原。”
端午节,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更是驱毒避邪的一种举动。在文化名家的笔下,端午节的各种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其节日内涵变得更为充盈,让人领略富含中医药防病治病意蕴的端午文化魅力。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肝炎
取艾叶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0.5克,每日肌注4毫升,总疗程1~2个月。治疗期间同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123例,其中迁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显效19例,好转6例;肝硬化15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
治疗肺结核喘息症
用10%艾叶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时服用。临床观察37例,均同时内服异烟肼,3例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疗,一般服艾叶液1~1.5月。31例经过上述治疗,气短及咳嗽减轻,喘鸣消失,痰量显著减少,肺部干、湿性罗音减少或消失;其余6例疗效较差或无效。经验证明,以对肺部无严重纤维增生或肺气种存在者效果较佳。
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干艾1斤或鲜艾2斤,洗净、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约得滤液3000毫升,加适量调味剂及防腐剂。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或制成注射剂,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治疗154例,近期控制6例,显效21例,好转81例,无效46例。或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3~4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138例,一个疗程总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显效者占46.37%。还有每日用艾叶2两(干品),红糖5钱,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1周为一疗程。治疗484例,有效率76.1%。
治疗急性菌痢
用20%艾叶煎剂,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观察21例,均获治愈,平均住院5.5天。治疗过程中同时补充维生素乙、丙,个别病例给予输液。
治疗间日疟
取干艾叶0.5~1两,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过滤,加糖,于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服2天。经治疗53例,控制症状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内疟原虫阴转率为56.2%.药液须现制现用,每日用1两的疗效较好。
治疗钩蚴皮炎
在局部钩蚴感染24小时内,取直径1.5厘米的艾绒卷,熏烫钩蚴感染部。对于皮疹多而范围广的皮炎,将患部皮肤分区逐一熏烫5分钟。治疗106例,痒感消失者77例,仍有痒感者28例,奇痒者1例。患者一般于晚间艾熏后,即痒止入睡,次晨痒感消失。对照组60例未加治疗,痒感持续时间短则3~4天,长则5~6天,少数皮炎进展为红肿、水泡戒因抓破而溃烂。治疗组呼吸道症状(气急、咳嗽)的出现率为1.88%,对照组为14%。
治疗妇女白带
取艾叶5%煎汤去渣,鸡蛋2个放入汤内煮后吃蛋喝汤,连服5天。
治疗寻常疣
采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


中医药视阈下的“端午节”

 端阳时节话昌阳 (2023-01-16 10:28:02)[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李金钢

  农历五月又称仲夏、毒月、皋月、蒲月、榴月、端阳月。根据时令变化,五月阳气盛极转衰,阴气骤生,侵袭阳气,人们易中“湿热之毒”“寒湿之邪”,滋生疾病。因此,需端正纯阳之气、驱辟阴邪,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这样一来,“登高顺阳”、有着“天医”之称的端午节也就应时而生,并衍生出一系列养生祛病之举。

  古往今来,我国各地的端午节风俗、活动有地方差异性,诸如食粽子、挂艾叶、悬菖蒲、祭祀先祖、龙舟竞渡、佩戴饰物、饮(涂)雄黄酒(菖蒲酒)、洗药浴、吃药膳、采草药、贴“五毒图”等,以期祛毒避疫保平安。诚如古诗所云:“包中香黍分边角”“艾叶黄酒可驱邪”“蒲黄酒对病眠人”“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明朝端午浴芳兰”。

  端午节历久弥新,对于许多节俗,人们巧妙地将自然属性升华为精神属性,且有鲜明的中医意象和具象。古人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用菰叶将黍米包起来成为牛角状,称之“角黍”(粽子)。古时候,牛角是祭器,角黍是阴阳争时以端其正的象征。粽子制作的原材料也体现着阴阳学说,黍,又名“火谷”,火属阳。菰叶,生长于水中,属阴。菰叶与黍米结合,实为“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阴阳包裹义同参”。剥食粽子,象征着释放阴阳之气,以“辅替时节”。粽子中的糯米、红豆、红枣、益智仁等具有利水湿、解热毒、补益脾胃、暖肾固精等功效。

  用于祛除阴气毒气附体的鬼怪、辟邪去灾、提振阳气、健身增寿之艾草、菖蒲、雄黄等皆性温,归为阳性之物。龙舟竞渡,夏季五行属火,人有阳刚之气,水为阴柔之性,三者共为一体,相得益彰。专家认为龙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等。食用“以毒攻毒”的五毒饼,佩戴用中草药制成“避邪驱瘟”的香囊和“益人寿命”的五色缕,以“天中五瑞”(菖蒲、艾蒿、石榴、大蒜、龙船花)克“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江南地区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雄黄酒)等,象征着五方、五行及其相生相克。顺应天时地和,阴阳便会平衡,才能有效地防治疾病。

  古人应对“毒月”颇有心得,并将采药、药浴作为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孙思邈《摄养论》载:“是月肝脏气休,心正旺,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早起早,慎发泄,五日尤宜斋戒静养,以顺天时。”端午时节为采药之良日,古籍云:“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同时,人们还以佩兰、艾叶、凤仙、白玉兰、柏叶、大风根、桃叶等煮水洗浴祛病。宋代诗人吴文英在《澡兰香·淮安重五》诗中记录了端午时俗景况:人们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头戴篆文书写的咒语符篆,菖蒲浸酒,熬煮兰水沐浴,以避邪驱疫。

  端午节众多仪式、活动的背后有着阴阳学说的赓续与多样性表达,体现着阴阳五行的和谐融通。中医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以及调节阴阳气化等作为自身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治、预防,并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黄帝内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调阴与阳,精神乃光”。张景岳《传忠录·阴阳篇》云:“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中医理论及其实践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思维,彰显异样色彩,扮靓百姓生活。(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


端午养生小常识

  中医药视阈下的“端午节” (2018-06-20 08:44:13)[编辑][删除]

端午养生小常识

 

说起端午,多数人都会以屈原、粽子、龙舟等词语来描述。端午时节也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重要节日。古人还把端午节称作“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杀菌防病,可以说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

中草药祛毒辟邪

从中医角度讲,由于阴历五月阳气极盛,湿热重,这种气候条件人易生病,加上蚊虫苍蝇滋生,瘟疫也容易流行。因此,在端午节之际,插菖蒲、艾叶以驱瘟、喝雄黄酒以避疫,逐渐形成了人们养生防病的习俗。

艾叶味苦而温、无毒。能避风寒湿邪,防瘴疟毒气,预防传染病发生和传播。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端午时节空气潮湿,有的人家在堂屋、床头等处也挂上艾草,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此外,端午节常用的中草药还有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一起用水煎后当茶饮用,有很好的保健疗效,可以预防疾病。

端午之后湿热渐盛,各种真菌、细菌大量繁殖,蚊虫活跃,日照增强,各种皮炎、湿疹、手足癣、荨麻疹等皮肤类疾病开始多发,将菖蒲、生艾叶、佩兰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预防以上提及的皮肤病。

饮食强身防病

粽子本身就是药膳的一种。北方的粽子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等功效。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等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粽子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绝妙处方。王乐荣提醒,食粽子时也应有所节制,糖尿病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

端午时节,天气炎热,还可也多吃苦瓜等清心除烦的新鲜蔬果;喝乌梅汤清暑益气、化食开胃、增进食欲。

起居有常调气血

端午节时值仲夏。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顺应四时补养阳气,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养成午睡习惯,可以帮助人体消除疲劳,理顺心情,避免发怒。

赛龙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在端午节开展的体育运动。从古至今,端午节是一个提倡运动的节日。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筋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通过适当运动,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通调气血,从而保持情绪平稳,心情愉悦。端午时节以快走、慢跑、体操、打太极稍轻缓的运动为宜,不宜活动过度,以免出汗过多而伤阳气。

养生药茶除烦化积


玫瑰薄荷茶:玫瑰花3克,薄荷3克,代茶饮。二药皆有疏肝理气的功效,一温一凉,相得益彰。适用于情绪抑郁不舒,胸胁满闷不适者。

健胃消食茶:焦山楂5克,炒麦芽6克,红参2克,代茶饮。有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适用于胃纳欠佳,消化不良者。

清热祛暑茶:乌梅1枚,金银花3克,荷叶2克,山楂3克,冰糖适量。可以清热去暑、生津止渴。

降火明目茶:枸杞子3克,菊花5克。沸水泡,代茶饮,可根据口味适量加入冰糖。有清肝泻火、养肝明目的作用。

艾灸养阳保健康

阴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有九天是伤身损气耗精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即阴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这九天,人们容易元气受损,若此时不注意保养,则易出现腰腿酸疼,肩脊酸麻,四肢无力,春夏喉疼目红,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等症状。我国自古就重视九毒日养生。端午节正是九毒日之首,九毒日艾灸,以补元阳、祛秽邪、除寒湿毒邪,是顺应节气气候的养生保健法。根据 “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中医养生理论,阴历五月艾灸正是保养阳气、预防及治疗冬季多发病的最好时机。

艾灸方法多样,温和灸、隔姜灸、艾灸盒灸、督灸、脐灸、竹盐灸等。艾灸督脉(督灸)振奋全身阳气驱寒湿之邪;艾灸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复溜穴等可以祛痰湿之邪;艾灸血海、委中等有活血化瘀等作用。常用艾灸保健的穴位有:足三里、神阙穴、关元穴、气海、中脘等穴位。对于初次尝试艾灸的人,不妨先到正规医院针灸科,经过医生的指导,准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穴位施灸。

端午的门

摸端午的门,门上插满艾草香弥漫。 我听见开门人的脚步, 欢声笑语穿越了时空。

  历史步履瞒珊,  走过两千二百多年。 抚摸端午的门,这门环青铜雄狮吼叫震撼。

  一个路漫漫的中国梦,掀起冲天的波澜。 松花江行船人的自信, 来自叼鱼郎的欢呼。

  艾叶抖动墨绿的衣裙,  麦苗仰起笑脸。 抚摸端午的门。 这门像阳光的炽热, 又如月光的明亮。

  透过荆棘的忧患,粽叶包裹甜蜜馅,此刻想起屈原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