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2-5-25中国中医药报
陈一凡 李雁
曾燕鹏 邹乔 孔煜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杜怀棠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近60年,先后师承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董建华,对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均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经验总结
杜怀棠擅用经方化裁治疗各科疾病。临证应用建中汤类方(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归芪建中汤等)颇具心得。建中汤类方由《伤寒杂病论》小建中汤化裁而来。原书载“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妇人腹中痛”等症均可用“小建中汤主之”。
杜怀棠认为建中汤主要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化裁而来,主要功效在于温补中焦、调和营卫气血。除此之外,也体现了调和肝脾、柔肝缓急之意。加黄芪、当归等,则建中效力更著,促进气血之生化及运行。因此,肝脾失和,中焦乏源,气血虚滞无以温通经脉、濡养筋脉,而见肢节疼痛抽掣、酸软麻木诸症,皆可考虑应用建中汤;建中汤还具甘温除热之功。所致发热、心烦、口干等症,亦可辨证施以建中汤类方。建中类方为立中气而调和阴阳之剂,甘温甘酸合用,佐以辛药,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营卫气血流通而阴阳自和。历代医家遵建中汤“建中”之意而有所发挥与变化,近现代医家也将其广泛用治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风湿免疫病等疾病。杜怀棠谨守病机,通过辨证加减,运用建中汤类方治疗多类疾病,取得良好疗效,予中医临床治疗以思路及启发。笔者有幸伺诊于侧,兹介绍相关验案如下。
验案举隅
傅某,女,49岁。2018年5月23日初诊。诉腰膝发凉3年余。患者3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膝发凉,无明显疼痛,曾于天坛医院查腰椎CT,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未行特殊治疗。刻下:腰膝发凉,四末冷,手足心汗出多,疲劳乏力,经期尤著,平时喜长舒气,饭后呃逆频,偶有反酸,食凉后易便溏,纳可,眠差,多梦易醒,醒后难再入睡,夜尿频,寐时常流涎。舌淡红、苔薄略水滑,脉沉细。辨证:冲任虚寒、肝脾不和;治则:温通冲任、调和肝脾;予以当归建中汤合理中丸加减。方药:当归15g,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0g,炒白术15g,茯苓20g,干姜10g,党参20g,炒枣仁30g,知母12g,川芎10g,炒杜仲15g,补骨脂15g,百合15g,姜半夏10g,桑螵蛸15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5月30日二诊:呃逆及反酸消失,腰膝发凉减轻,寐中不流涎,仍有疲劳乏力沉重感,夜尿频,纳香,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遂予归芪建中汤合萆薢分清饮化裁,以增益气养血、温肾固脬之功。方药:生黄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当归15g,百合20g,姜半夏10g,石菖蒲15g,萆薢15g,益智仁20g,乌药15g,山药20g,太子参20g,桑螵蛸15g,麦冬15g,五味子10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药后沉重感减轻,夜尿减少,睡眠改善,疲劳乏力减轻,手足心汗出,续予归芍六君子汤合生脉散化裁治疗,以补虚培元、稳固疗效。
按
《药性论》云:当归“止……虚劳寒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主女人沥血腰痛……患人虚冷加而用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载“《备急千金要方》内补当归建中汤”方,“治妇人……虚羸不足……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病引腰者……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杜怀棠临证常用此方治疗妇人冲任虚寒、肝脾失调、气血不和之证,又兼顾患者兼夹症状而化裁使用,多收良效。
本例患者围绝经期女性,冲任不足,失于温煦,见腰部及双膝发凉,夜尿频,经期气血亏虚更甚,故疲劳乏力加重;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则素喜长舒气,饭后呃逆频,反酸,食凉后易便溏,寐时常流涎;舌淡红、苔薄略水滑,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故予当归建中汤温通气血,柔肝缓脾;理中丸主治“喜唾,久不了了”的“胃上有寒”之证,可温中阳,止涎唾;同时兼顾寐差、夜尿等症,佐以酸枣仁汤养肝血,宁心神,百合、半夏交通阴阳,杜仲、补骨脂、桑螵蛸温肾缩尿。复诊时诸症减轻,遂以建中汤、归芍六君子汤等温养气血为主,佐以萆薢分清饮、缩泉丸等固肾缩尿,生脉散等益气养阴敛汗,标本兼顾。
温之以气补之以味和法缓治
(2022-05-28
07:46:03)[编辑][删除]
邹燕勤治膜性肾病思路
摘自2022-5-27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属中医学“慢肾风”“水肿”“肾劳”“腰痛”及“尿血”等范畴。国医大师邹燕勤对肾病的诊治学验俱丰,针对膜性肾病的水肿、蛋白尿,常施以温法和补法,对运用激素后出现副反应的患者,又以和法贯穿其中。现总结整理邹燕勤用温、补、和三法治膜性肾病的辨证思路及进退法则。
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
水肿是膜性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多以双下肢、颜面部为主,可出现胸、腹腔积液,也有部分患者无此症状。邹燕勤认为水肿的发生多由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水液失于输布,精微失于藏秘,而致泛滥成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景岳在《类经》中谈及对水肿的治则:“形不足者,阳之衰也,肺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以上三位医家对于水肿的治疗,虽表达方式不同,却一致采用了“温”法。膜性肾病引起的水肿,也应当遵循这一普遍原则。
邹燕勤推崇《景岳全书》对水肿的论述:“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故在治疗膜性肾病引起的水肿时也可常常采用补肺气、健脾气、温肾气等法。
补肺气
肺者,水之上源,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人体可以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运行。其次,肺位于上焦,称为“娇脏”,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容易受到外感六淫的侵袭,导致宣肃功能失常,所以补肺气的另一个目的是顾护机体的卫表屏障功能,起到增强与疾病抗争的能力,常用方如桂枝汤、玉屏风散。
健脾气
脾者,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脾虚气滞,不能散精上归于肺,水不归经,泛于肌表而为浮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膜性肾病患者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温脾气一方面可以温化水湿祛除水饮,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长期服药带来的“药物伤脾”副作用,常用方如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
温肾气
肾者,先天之本,主水之脏。当机体的肾阳不足时,难以温化水饮,可出现水肿。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况虽属水,真阳寓焉……寒者温之是也。”邹燕勤认为,维护肾气,加强肾的气化功能为治疗肾病的根本原则,一方面可在辨证中配伍益肾之品,另一方面要避免过用苦寒之品,防止克伐肾气,常用方如金匮肾气丸。
总之,肺、脾、肾三脏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维持着上、中、下三焦之间紧密的平衡。如脾气旺,可以促进肺气的肃降;肾气充,也有益于温补脾阳,三者用药虽偏温,但归经、功效却是各有侧重,在实际运用时应当有的放矢。
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
膜性肾病的另一个典型症状是泡沫尿,尿液分析尿蛋白呈阳性。中医学虽然没有“蛋白尿”一说,但蛋白尿为人体的精微物质,与肾的封藏关系密切。
邹燕勤认为,肾中藏有元阴、元阳,随着患者精血物质(尿蛋白)的丢失,到达一定程度后,必然会量变到质变,导致阴阳失调,久病必虚,逐渐成为本虚标实之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十四难》曰“损其肾者,益其精”,故治疗上要注重补肾固精,常用药如菟丝子、山药、女贞子、枸杞、续断、桑寄生、芡实、冬虫夏草等。
邹燕勤强调,补肾更要抓准时机,不可盲目。比如膜性肾病患者常常兼夹有湿热、痰饮、血瘀等病理因素,一味补肾,容易出现虚不受补、滋腻碍胃等情况,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对于高龄邪实的患者,当以祛邪为主,邪去正虚后方可言补,否则“闭门留寇”则得不偿失。
和法缓治 贵乎常守
邹燕勤认为,对于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治疗的膜性肾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人体升降出入功能紊乱,初伤气分,致气机怫郁阻滞,久则气滞血瘀,变气血精微为湿浊痰瘀,阻于脏腑经络,病机变得更加复杂。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升降出入,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此时需调理人体升降出入,以和为贵。
和法具有平衡阴阳、调节升降的作用。邹燕勤传承孟河医派“醇正和缓”的思想,提倡将“和法缓治”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始终,常采用疏郁泄浊法,以《丹溪心法》越鞠丸为底方进行加味:气郁加香附,湿郁加苍术,血郁加川芎,火郁加栀子,食郁加神曲,痰郁加半夏,汗出较多者加糯稻根须,痰多加橘络、冬瓜子,腹胀加木香、佛手,口干加石斛、天花粉,腰痛加桑寄生、川断、功劳叶,气虚加党参、黄芪、大枣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