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忠义治心衰经验

(2022-05-21 04:42:51)

摘自2022-5-20中国中医药报
陈书存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国医大师雷忠义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年老体衰、心脏自病或他脏疾病累及于心等因素有关。临床常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衰,取得良效。
学术思想
重视整体观念 雷忠义临床非常重视整体观念。雷忠义在心衰病的治疗中,重视五脏生客制化及脏腑相关理论进行调治。生理上心与肺气血相依、心与脾母子相生、心与肝气血调节、心与肾水火既济;病理上则会出现肺气上逆、心脾两虚、心肝血虚、心肾不交等证候。故雷忠义在心衰病的治疗上不忘泻肺利水、健脾利水、疏肝理气、温阳利水、滋阴降火等治法。
辨病辨证相结合 雷忠义早年学习西医,先后于1961~1963年,1973~1975年学习中医,同时不忘临床科研工作。雷忠义开展的羊红膻药理和临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景岳全书》“心本乎肾”的学说,开启了“从肾治心”,即传统医药补肾药物中,筛选防治心血管疾病药物的新思路。因此,雷忠义在运用中医学传统理论治疗心衰病的同时,不忘利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如人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排血量、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黄芪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改善衰竭心脏的功能;赤芍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豨签草具有扩张血管和对血栓形成明显抑制作用;肉桂具有增强冠脉及脑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降糖等作用;荜茇、荜澄茄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作用;薤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水蛭具有抗凝血、降血脂、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前胡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收缩力,抗心衰,降血压的作用;甘草具有抗心律失常、减少室颤,抗利尿、降脂作用;僵蚕具有抗凝血和降血糖作用;胡芦巴具有降低血糖、利尿的功效;玉竹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缓解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使外周血管和冠脉扩张,延长耐缺氧时间等作用。
对于以上药物,雷忠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都能够针对性选用,临床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动脉硬化免疫学说,提出痰瘀毒互结新论,在原有痰瘀互结辨证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解毒、调节免疫之药,如丹皮、黄连、金银花、大黄、虎杖、人参、黄芪等药,临床常获得更加理想的疗效。辨病辨证相结合,对心衰病合并高黏血症者,加用赤芍、水蛭、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合并糖尿病者,可加用鬼箭羽、地骨皮、黄连、葛根、天花粉等药;合并高血脂者,可加用蒲黄、山楂、决明子、绞股蓝等;肥胖者可加用泽泻、黄连、陈皮、苍术祛除痰湿;合并心律失常者,可加用黄芩、黄连、甘松等药。
用药特点
善用参芪 根据患者病机的不同,将参类分为红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分别加以应用。即阳虚的患者用红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气阴两虚的患者用西洋参或者太子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肺脾气虚的用党参补脾益肺、补血生津;根据患者气虚的程度不同,加用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的黄芪,用量30~60g。
从肾治心 肾阳虚的常用鹿角胶、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补心体、温心阳;同时善用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纳气平喘;芦巴子、仙茅温肾壮阳,驱寒除湿、止痛;羊红膻温肾助阳、活血化瘀、养心安神;肾阴虚的用生地黄、山萸肉、百合、龟板、鳖甲等滋补肾阴、填精益髓、收敛固涩。
调和阴阳 遵从《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理论,在补阳药中配以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鳖甲、龟板等药滋补肾阴。在补阴药中配以鹿角霜、补骨脂、葫芦巴、仙茅、骨碎补。
活血化瘀 对有气虚血瘀的多用丹参、当归、赤芍、川芎、三七粉活血化瘀;配以益母草活血利水;气滞血瘀的采用莪术、三棱破气行血、消积止痛。雷忠义还根据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学说,对于病程日久,因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的心衰病血瘀证患者加用全蝎、蜈蚣、水蛭、地龙等虫类药。使用虫类药注意配伍、剂量、疗程,力求驱邪而不伤正,还注重依据瘀血部位的不同,选用适当的引经药以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痰瘀同治 对于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导致的属于痰瘀互结症患者,常采用痰瘀同治的思路。常用黄芪、党参、丹参、陈皮、半夏、泽泻、三七粉、瓜蒌皮等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之药。
擅长用对药角药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药性理论。雷忠义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病症,结合临床经验,采用对药、角药治疗心衰病。
黄芪配葶苈子 黄芪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两药相伍升降相依、攻补兼施。
葶苈子配五加皮 葶苈子泄肺中水饮,通调水道,利水消肿;北五加皮利水消肿、强筋骨、祛风湿。两药合用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担的作用。
丹参、三七、陈皮 丹参微苦,归心包、肝经,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作用;三七性甘、微苦、温,归肝肾经,具有活血化瘀、定痛的功效;陈皮性辛、苦、温,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三药合用,有以通为补、活血化瘀、宣痹化痰的作用。
典型医案
杨某,女,81岁,2018年12月5日就诊。诉劳力性气短、乏力3年,加重伴头晕1月。患者现感气短、乏力,以活动后为甚。伴胸闷、头晕,下肢水肿。偶有左侧胸痛不适,持续约3~5分钟,经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症状可缓解。胃脘部及手足发凉,食纳及夜寐可。小便正常,大便2~3次/天。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 180/90mmHg,服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5mg,每日一次,血压控制尚可。
诊断:(阳虚水停型)心衰;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三级;高血压病3级。
治则:益气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人参10g,麦冬16g,五味子10g,丹参30g,陈皮12g,三七粉3g(冲服),黑附片10g(先煎),黄芪50g,瓜蒌皮20g,薤白20g,茯苓24g,葶苈子30g,补骨脂15g,川芎15g,葛根30g,僵蚕18g,赤芍18g,土元10g。
半年后电话随访,诸症均明显减轻,余未见异常。
按 本例患者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证属阳虚水停。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养心安神;附子补火助阳共为君药;黄芪益气行水,葶苈子泄肺利水,茯苓健脾利水宁心,丹参活血祛瘀,薤白通阳散结共为臣药。佐以瓜蒌开胸通痹,陈皮理气健脾,补骨脂补肾壮阳,麦冬养心安神,五味子补益心肾,三七活血止痛,赤芍散瘀止痛,川芎行气活血,葛根升阳,僵蚕化痰散结,土元通络止痛。诸药相合,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功效。

自拟稳心汤治疗6年呕吐心慌奇症
摘自2024-9-19中国中医药报
杨仁坤 贵州省绥阳县杨仁坤中医诊所
笔者在基层行医已40余年,近日临床突遇一“奇症”患者,通过精心诊治,仅服一剂中药即获痊愈,实现了“首战即终战”的预期目标。现将诊治全程总结记录如下,供同道参考。
何某,男,41岁,2024年8月2日初诊。主诉:呕吐,心慌,身体颤摇不停5天。患者6年前在重庆查胃镜确诊为糜烂性胃炎,一次吃夜宵后约20分钟出现反复呕吐食物及苦水,继则心悸、心慌,如被人抓心样难忍,随即摇动身体以缓解心慌。家人急送医院,经过输液,肌注盐酸氯丙嗪注射液,睡几小时后症状缓解并出院。此后每年发作1~2次,治疗2~3天即痊愈。近年来加重,次数增加,时长多达8天。其间服过中药,因无明显效果而弃之。此次发病,症如前述,昨日出院,今日再转寻中医治疗。观其2024年8月1日当地医院出院记录:因“恶心,呕吐伴大便次数增多1天”入院。入院诊断:急性胃肠炎。肌酸激酶1223.4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24.91U/L。神经科会诊后诊断为焦虑状态。予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改善心境,肌注盐酸氯丙嗪镇静治疗……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诊治。住院4天。出院诊断:急性胃肠炎、焦虑状态。
刻下:极度消痩,需人搀扶,垂头无力,表情痛苦;恶心呕吐,水、食难入于胃;双手捂心,心慌如人抓心濒临死亡;坐、站、平躺床上,均要朝顺时针方向不停地摇动腰腹部,以缓解心慌造成的濒死感;左耳鸣,神志时恍惚,自汗、盗汗,双手发麻,大便稀,小便可。舌质红瘦,苔白,舌下脉瘀,脉沉弦细数微涩。
诊断: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焦虑状态。中医诊断为呕吐、心悸、颤证。
辨证:湿热内蕴,胃气上逆;血不养心,心脉瘀滞;血虚生风,肝风内动。
治法:抗机复法。即针对该病系统病机,采取相应的复合治法以全面对抗疾病的一种治法。
方用自拟抗机复法稳心汤:柴胡30g,法半夏30g,人参(打烂)50g,甘草10g,黄芩20g,大枣10g,生姜10g,竹茹30g,黄栀子30g,麦冬30g,五味子20g,干炒白术30g,茯苓50g,枸杞子50g,山萸肉50g,淫羊藿根80g,紫丹参50g,瓜蒌壳50g,龙眼肉50g,蒲公英30g,炒莲子50g。全方21味药,760g,1剂。煎服法:1.煎法,以水没过药材,首次7cm,余次5cm,水沸调至小火煮20分钟,将药液倒入大容器中,如法连煎4次混合服用。2.服法,治愈该病,汤药是保障,让药入胃则是关键,故服量须从1ml到200ml,少量频服,不呕则渐加量;量少使其欲吐吐不出,量积到位则胃气得复不再呕吐;待一次量达100ml后,再按2~3小时1次常规服用。饮食,可用绿豆加大米熬粥少量频进,以达清热解暑、养胃助消化之目的。
8月13日二诊:患者来电告知服药1~2天时,随着服量渐增,病情渐减。第3天服药量达到200ml时呕吐、心慌、身摇消失。刻下:能进食,但不能多食,精神、睡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效不更方,守原方1剂。
近日随访,已无恙,其甚赞中医疗效之奇,并愿续服中药让该病不再复发。
按 笔者突遇此奇症,犹如突逢一场遭遇战。首先,要做到“临事不惑,确有主持”(《病家两要说》);其次,要果断拟出系统治疗方案逐一实施。内容包括:一是理清思路。即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二是锁定目标。首战即终战,方能拯救患者于水火之中。三是师古不泥古。可穷极中医各种方法和手段,为实现目标服务。据其病、证、症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梳理推断出该病规律性系统病机乃湿、热、痰、毒、虚、瘀、风等杂合侵袭人体所致。其病机演变过程中,呕吐为该病之根源。胃中素有炎症,炎即热之意,加上夏日饮冷及进食辛辣之品导致湿热内蕴,热灼津成痰,热盛成毒,湿热痰毒阻滞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上逆而为呕吐,湿热熏蒸则自汗、盗汗。因反复呕吐使水、食难入于胃,造成津、气、血等化源锐减,导致气血亏虚。由于心主血脉,主神志,气虚则血瘀,心脉瘀滞不能畅行则心悸、心慌;不能上行养脑则神志时恍惚。肝主藏血,主筋,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摇动能使血脉暂通,故出现全身颤摇,远端血少则双手发麻。肾藏精,开窍于耳,精血同源,血少精不能上养于耳则耳鸣。余下二便及舌脉均乃系统病机所致。
针对该病机,若按常法治疗,必捉襟见肘难挽危势。唯另辟蹊径,执简驭繁,相应采取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活血化瘀、行血熄风、健脾补肾等复合治法(也是周仲瑛等国医大师在治疗肿瘤病时常用的治法),全面对抗,方能转危为安。
依法组成抗机复法稳心汤。方中小柴胡汤加竹茹、黄栀子、麦冬、五味子11味药,为专治顽固性呕吐之“靶方”,以其清热解毒、燥湿化痰、升降气机、和胃止呕、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来对抗湿、热、痰、毒、虚之病机,以截断发病之根呕吐,为君。炒白术、茯苓合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强中州以防再呕吐,让气血充足,心得所养,使心慌不再出现;丹参、瓜蒌壳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利气宽胸、化痰除痞以通胸部痰瘀之滞,畅脉中气血之行,辅助消除心悸、心慌之源;龙眼肉,甘、温,归心脾两经,专补心脾,养血安神,重剂能让子母平安,脾胃属土(子),心属火(母),子不犯母,呕吐、心悸则不再反复;枸杞、山萸肉、淫羊藿滋补肝肾、收敛固涩、祛风除湿、滋水涵木、调肾阴阳、熄风止颤以止身摇之奇症;蒲公英,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以消肝胃之余热,使其不再吐苦水,为臣。炒莲子,归脾、肾、心经,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既防脾肾阳虚以止泻,又补先后天以养心,为佐使。全方各药,针对病机各施其职,大方重剂,十者围之,《孙子兵法》言:“用兵之法,十者围之。”首剂即药到病除,实现了预期目标。
本案是临床集急、危、重、杂、奇于一体的典型案例。在西医治疗无策的情况下,改寻中医治疗,仅服一剂中药而愈。这一桴鼓之效,既证明了诊治过程中,理、法、方、药、量的恰到好处,又彰显了中医药能屹立于世界医林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也让中医不能治疗急、危、重病之谬论不攻自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