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贵包”的形成多与长期低头有关
•
颈后大包多由长期低头姿势造成,与肥胖没有明确的关联。人体脊柱在正常状态下存在生理性弯曲,颈椎的生理曲度为前凸,而胸椎呈后凸,颈胸段交界处刚好是前凸后凸的过渡。在非正常状态下,颈椎下段过度前凸且胸椎上段过度后凸,便形成了该交界处的骨性突起,其直接影响到附着的肌肉,相关肌群因此紧张痉挛,局部循环代谢不畅,于是引起慢性炎症以及脂肪堆积。该过程使原本较小的骨性突起逐渐增大,外形突出,被称为“富贵包”的颈后大包就此成型。
•
颈后大包不仅影响外表美观,而且还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通常来说,颈后大包越大,症状越严重。从中医理论分析,颈后大包的位置是大椎穴,它是人体经络气血流通的“十字路口”,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大椎不通,会堵塞督脉、膀胱经、小肠经、三焦经、胆经等经络。大椎穴气血瘀堵还会导致气血不能上于头部,以及左右肩血脉不通。
•
从西医运动解剖学分析,颈后大包周围有很多重要的肌肉,骨性凸起必然会引起周围肌肉的改变,紧张、僵硬,甚至出现无菌性炎症等。长此以往便可能出现下面的症状:
•
1.肩颈肌肉紧张僵硬,容易疲劳。
•
2.肩颈疼痛、麻木,上背部广泛性酸胀不适,有时还会出现头晕、眼睛模糊、健忘等症状。
•
3.大多伴随头前伸、颈前引、含胸驼背等一系列体态问题。
•
4.胸闷、心慌、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
•
5.影响脑部供血,并可能与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有关联。
•
如何预防“富贵包”,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
1.不做低头族。头部的大小和重量和保龄球差不多,低头时颈椎负重甚至能达到27公斤,相当于在颈椎上吊三个大西瓜。伏案不要低头太久,每半小时需要活动颈部,使头颈部上下左右转动,转动时宜轻柔缓慢。
•
2.电脑屏幕不能低于眼睛,距离不能太近。应保持自然端坐位,避免头颈部过度后仰或前屈,使头、颈、肩、胸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
•
3.要坚持颈肩部肌肉锻炼,维持颈椎稳定。可以练习以下几个动作。
•
第一,站姿,收下巴头后缩,掌心向前外侧,拇指外旋,后缩肩胛骨,肩膀放松。在这个位置下保持15秒,每组可做6次,每日1~2组。
•
第二,站姿,脚后跟离墙大概一脚距离,身体慢慢向后倒,靠后脑勺支撑整个身体,注意向后倒时用手支撑一下,避免头猛地撞到墙。此时,轻微收下颌,并且微微仰头。身体保持平直,保持1分钟,每组做3次,每日1~2组。
•
第三,俯卧在床上,头悬空,靠头的自重抗阻,做动态仰头动作,感受颈椎后侧明显发力,每组做15个,每日做3组。
防养结合助您身轻体健
摘自2022-5-19中国中医药报
邓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消瘅,明代张景岳注释说“消瘅者,三消(上消、中消、下消)之总称,谓内热消中而肌肤消瘦也”,与西医糖尿病后期出现内热消瘦时的病证相似。仆击,明代楼英注释说“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风是也”,属中医中风病之中脏腑证,相当于西医之出血性中风及大面积脑梗死。偏枯,指偏瘫,即半身不遂的症状,轻者如身偏不用、尚知疼痛,而言不变、志不乱,即中医中风病之中经络证,与西医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相似;重者既有仆击,又有偏枯,为中风病之中脏腑证。痿厥,指四肢无力与手足逆冷的病证。气满与发逆,指气急粗满和胸闷气喘的症状。
上述原文是说,由于肥之性滞、甘之性缓,长期偏嗜肥甘食物易于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水谷功能虚衰,故易于产生痰湿,引发肥胖。因为肥肉和精细粮食在古代属稀缺食物,寻常百姓难以吃到,所以肥胖多见于富贵人家。肥胖的人,如若不知其危害,仍然偏嗜肥甘之物,加上其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即会引起肥胖病,轻者出现呼吸困难、气急粗满、胸闷胸胀、咳喘,重者还会导致消瘅、仆击、偏枯、痿厥等病证。
《黄帝内经》讲的“肥贵人”,以及与肥胖密切相关的消瘅、仆击、偏枯、痿厥等病证,目前在临床较为多见。其不仅是新的疾病谱中排名在前的疾病,同时还会影响我们的生存质量和寿命。以下介绍肥胖的预防与调治。
预防
《黄帝内经》及现代研究认为,肥胖与过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运动不足,以及体质、遗传等因素有关。肥胖既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引发许多严重的并发疾病,甚至影响寿命。肥胖症预防主要可以从管住嘴和迈开腿两方面入手。对于有遗传倾向者,应从娃娃抓起,重点预防肥胖。
迈开腿
迈开腿是指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地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如青少年的球类运动、体操、游泳,中老年的快走、健身操、太极拳等。要养成长期运动的习惯,持之以恒。
管住嘴
管住嘴具体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饮食定量。适度饮食,不可过饱,这样就不会损伤脾胃,既可保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提高对摄取食物的消化、吸收,使精微营养、气血物质化生旺盛,又可无营养过剩之忧,对防治肥胖至关重要。不同年龄人群消化吸收能力和消耗能量不同,进食量也应加以区别。40岁以前可以吃九分饱,40岁以后可以吃八分饱,50岁以后可以吃七分饱,60岁以后可以吃六分饱。
第二,饮食定时。一日早中晚三餐应规律定时进餐,同时应做到“早饭宜好,中饭宜饱,晚饭宜少”。晚饭宜少,不仅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功能,避免“胃不和,则卧不安”而使睡眠安定,同时又能预防肥胖的发生。
第三,选择适宜饮食种类。高糖、高脂和酒类、含糖饮料等高热量食物极易引起肥胖,优质蛋白质和蔬菜水果等低热量食物不易引起发胖,故防治肥胖宜低糖、低脂、高蛋白饮食,多吃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不喝含酒精、含糖的饮料。
调治
中医调治肥胖有食疗药膳、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穴位埋线、耳穴贴压、传统健身术等诸多方法,灵活方便,安全有效,不易反弹,很受人们的欢迎。以下介绍临床常用、方便易做的食疗药膳调养方法。
食材选择
许多食物对肥胖者有较理想的减肥效果,且多无副作用,亦无服药之苦,易于坚持长期选用。
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入肺、大肠、小肠、膀胱经,具利尿消肿、清热化痰之功。现代研究发现,其含丰富的丙醇二酸,可抑制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冬瓜适用于痰湿内盛或湿热较盛证,如形体肥胖、口淡尿少或大便黏滞、口苦等症状的调治。
红薯: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具补中益气、宽肠通便之功。现代研究发现,其热量较低,容易产生饱腹感,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既能刺激肠道蠕动,使排泄畅通,又能阻止糖类变为脂肪。红薯适用于脾虚湿盛证,如神疲乏力、形体肥胖、下肢肿胀、大便稀软或大便秘结等症状的调治。
魔芋:含有葡萄糖甘露聚糖,膨胀系数大,食后不易产生饥饿,能增加肠蠕动而加速排泄,对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等有理想效果。魔芋适用于各种肥胖,可加工制成豆腐、面条、面包、蛋糕等,食用方法丰富。
茶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肝、脾、肺、肾五经。古代即有用茶叶减肥的记载,如《新修本草》谓其“消宿食”,清朝曹廷栋《老老恒言》谓其“解油浓”,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谓其“去人脂……久食令人瘦”。茶叶所含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和普洱茶等都具有一定的降脂减肥功效。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黑茶经过发酵加工,具有降脂减肥、保护血管内皮、预防脂肪肝等保健功能。
荷叶:味甘性平,入肝、脾、胃经,有利水湿、化瘀血等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其所含莲碱、荷叶碱、原荷叶碱、荷叶黄酮苷等均有减肥降脂功效。适用于肥胖兼有血瘀证,如形体肥胖、心悸失眠、胸闷胸痛等症状,或并发冠心病者的调治。
决明子:味甘苦,性寒,入肝、大肠经,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等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其所含蒽醌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降压和缓泻作用。适用于肥胖兼有肝阳上亢证,如形体肥胖、头晕头痛、大便干结等,或并发高血压病的调治。
药膳推荐
药膳调治肥胖时需按照患者体质、证型分型施膳,现列举常见证型及药膳推荐如下。
脾虚湿盛型肥胖多表现为形体肥胖、肢重倦怠、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治宜健脾化湿,推荐参芪冬瓜汤。材料为党参、黄芪各6g,鸡脯肉、冬瓜各200g,黄酒、精盐各适量。各味洗净,鸡肉切丝,冬瓜削去皮、切片,锅置火上,放入鸡丝、党参、黄芪,加水500mL,小火炖至八成熟,再入冬瓜片,加黄酒、精盐,小火慢炖,待冬瓜炖至熟烂即成。
湿热壅结型肥胖多表现为形体肥胖、消谷善饥、口臭口干等,多见于中青年患者。治宜清热化湿,推荐赤豆瓜皮饮。材料为冬瓜皮、西瓜皮、白茅根各20g,赤小豆90g,玉米须15g。各味洗净,水煎取汁,分3次代茶饮服。
痰瘀互结型肥胖多表现为形体肥胖、心悸失眠、胸闷胸痛等,多伴有冠心病。治宜化痰湿、散瘀血,推荐荷叶减肥茶。材料为干荷叶6g,生薏米、生山楂各10g,橘皮5g。各味共为粗末,混匀,放入保温杯中用开水泡后代茶饮。
肝阳上亢型肥胖多表现为形体肥胖、头晕头痛、大便干结等,多伴有高血压病。治宜化痰湿、平肝阳,推荐决明罗布麻茶。材料为决明子12g,罗布麻10g。决明子炒后研碎,与罗布麻以沸水浸泡15分钟,不拘时代茶饮
“五窝一沟”健身法拍打经络送健康
(2022-05-24
04:16:35)[编辑][删除]
摘自2022-5-23中国中医药报
杜鹏 北京开放大学中医健康管理学院五窝一沟健身法二维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最近毽子操火爆全网,但有些老年人或脊柱、关节有损伤的人群难以适应这类高强度的锻炼,不妨试试这套人体经络健康操——“五窝一沟”健身法,一起操练起来。
何谓“五窝一沟”?
五窝即枕骨窝、锁骨窝、腋窝、肘窝、腘窝,一沟是指腹股沟。此六区是人体经络气血易阻区,经常拍打此六区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练习本操无需认穴找穴,拍打位置明确,容易操作,便于掌握,功效显著。
练习人体经络健康操具有疏通全身经络气血的作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一式的操练,也可以整体习练。日常保健可每天练习1~2次,每次每个区拍打120下,如痧象明显,可等痧退再进行拍打。
健康操具体步骤
开式:搓劳宫
方法:双手合十于胸前,一上一下交替进行搓擦,然后再搓擦背劳宫,左右背劳宫交替进行搓擦。
作用:劳宫穴位于手心,搓劳宫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可强壮心脏,常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拍打枕窝法
位置:此窝在后脑区,即枕骨下方凹陷之处。
作用:此区是督脉通行之处,经常按揉拍打此区,有疏通督脉、提神醒脑的作用,有助于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拍打锁骨窝法
位置:在锁骨正中的上下方各有一凹陷区, 即锁骨上窝和锁骨下窝。
作用:胃经的缺盆穴位于锁骨上窝区,肺经的中府穴位于锁骨下窝区。经常按揉拍打此区,有疏通肺经、胃经气血,增强肺和胃功能的作用。
拍打腋窝法
位置:上肢与躯干连接处的内侧下方即是腋窝。
作用:此窝是最易发生肝气郁滞的区域,经常按揉拍打此区,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效。
拍打肘窝法
位置:肘窝即肘部内侧,上臂与下臂的连接处。
作用:此区是肺经、心包经、心经的通行之处,经常按揉拍打此区,有疏通心肺气血,维护增强心肺功能的作用。
拍打腘窝法
位置:此区在膝关节后方,即大腿与小腿连接的区域。
作用:此区是膀胱经经气通行之处,经常按揉拍打此区,可疏通膀胱经气血,对遗尿、小便不利等症有调治作用。
拍打腹股沟法
位置:腹股沟为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连接腹部和大腿。
作用:此区是多条下肢经脉交汇之处,经常拍打此区,有助于维护下肢经脉气血畅通,适合下肢活动不利的老年人日常调理。
收式:叩打神阙和命门
位置:神阙即肚脐,命门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
作用:神阙和命门是人的先天真阴真阳的聚集之处,叩打此二穴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强健腰膝之功效,还可用于调治虚损腰痛、遗尿、泄泻、腹痛、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脱肛等症。
摘自2022-5-12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提出的重要论断,是指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更替,四时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而若因为身心过用超限,即会损伤正气而发病。
•正不胜邪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而正气不足主要因于过用。正气过用的主要形式包括损伤、消耗、扰乱、阻滞。
“生病起于过用”,是《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该篇在论述劳伤五脏后总结道:“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大意是指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更替,四时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而若因为身心过用超限,即会损伤正气,进而不能适应这种规律而发病。从更广泛的角度言,这一论断其实具有普遍意义,即无论内伤、外感,其发病无不“起于过用”,因而对于养生防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兹对人体“过用”现象加以梳理分析。
过用之害
总体而言,人体生命的各种功能活动,尽管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但都会有一个相应的、大致的“度”。若活动超限,即会加害或贻害于人体。《圣济总录》列有“七伤”(即“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均为常见的“过用”之例。
饮食
饮食是气血化生的基础,是维系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适当则有益,不当则有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金匮要略》亦云:“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
《丹溪心法》明确指出:“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饮食过用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一是暴饮暴食、饥饱失常。如《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抱朴子》亦云:“凡食太过则积聚,饮过则成痰癖。”《医说》认为:“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二是寒热过偏。如过食生冷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以致寒湿内生而见脘胀腹痛、泄泻等;多食辛温燥热,则易致胃肠积热而见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生痔疮等。《灵枢•师传》告诫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三是偏嗜挑食,久致营养失衡,盈亏皆可致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了五味偏嗜的危害,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素问•奇病论》认为,患消渴者“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保生要录》强调:“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四是饮食犯忌。如《素问•热论》曰:“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重订广温热论》亦云:“食复,温热瘥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
情志
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不同情绪反应,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一般概称“七情”。情志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反映,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因此,情志必须发而有节,如《中庸》言“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否则即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言之“喜怒不节则伤脏”。关于情志所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并列出伤脏的模式,即“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养性延命录》更是径言:“喜怒无常,过之为害。”《医醇賸义》所论中肯:“若当喜则喜,当怒为怒,当忧为忧,是即喜怒哀乐而发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有?唯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得乎?”并作了具体分析,如“喜则伤心,此为本脏之病,过喜则阳气太浮,而百脉开解,故心脏受伤也”“过喜则心气大开,阳浮于外,经脉弛纵”
。
劳逸
劳逸一般指生活中劳累忙碌与闲散舒适两种状态。而劳又包括体劳、神劳与房劳三种状态。无论劳逸,适度即无害,太过则有弊。《黄帝内经》对此有许多记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的“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再如《素问•举痛论》云:“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又如《素问•痿论》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乃为白淫。”还如《素问•腹中论》云“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若入房过度,汗出浴则伤肾”。《诸病源候论》中也载有“五劳”,指“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瘦劳”。
气候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也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表明人生于天地之间,赖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因此须顺应自然,适则为六气,不适为六淫。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若违背“因时之序”,则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未至而至,此谓太过”“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均易引发邪侵。
药物
《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所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俚语云“是药三分毒”。用之得当能纠偏治病,不当也能生偏致病。《素问•五常政大论》对用药的告诫是:“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而是否为过当辩证看待,多用者为过,误用者也为过,用之得宜,毒皆为药,用之失宜,药皆为毒。
过用之机
中医学发病观尤其强调人体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比如《素问•刺法论》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素问•评热病论》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说明正气是发病的根本,正不胜邪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而正气不足主要因于过用,进而通过损伤或衰减而发生。用之过限,其害或骤作而立现,或成习而暗滋,主要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损伤
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可对人体直接造成实质性的损伤,如强力举重、过量运动径伤肌肉、筋络,醉酒、过饱径伤脾胃,大怒气逆径致厥或伤血络,及过冷之冻伤、过热之中暑、药物过量之中毒等。当然因程度不同,这些不当行为也可渐伤脏腑。
消耗
过用可消耗维系生命活动的气血阴阳而致“透支”,进而失衡成病。如劳作过度,或汗出太多,或泄下过度,则耗损气阴;过食生冷,或衣少冒凉,则会耗散阳气;过于思虑,则会耗伤心血,致心神失养,还会困遏脾气,致纳化失常。
扰乱
人体各种生命活动受五脏支配,同时也能对五脏产生影响。如三餐无序、饥饱无常,常致纳化失常;俾昼作夜,晨昏颠倒,则易致阴阳失调;情志不节或寒温失宜,能使气机紊乱,即如《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阻滞
人体气血呈现流动不息的状态,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恼怒、思虑、悲忧等,均会致郁,气滞血瘀,久之还可成癖为积。
使用之宜
人体机能由盛至衰是一个自然规律,而衰减的速度与程度则取决于后天保养情况。
关于如何避免正气过用,先贤们总结出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如此则“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则会“半百而衰”。《抱朴子》告诫曰:“养生以不伤为本。”《饮膳正要》则说得更为具体:“其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寿世保元》也有经验之谈:“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金太和,以臻遐龄。”此皆可谓使人体机能用而不过的金玉良言。
《论语》有言:“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大道相通,万物一理,人体也是如此,用之适可而止者多寿,不节失制者多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