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灸三大穴扶阳抗新冠

(2022-05-15 09:23:14)

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而正气虚弱的人更容易感受邪气而患病。所以防疫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扶助正气。艾灸疗法具有温阳扶正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防疫抗毒。

新冠肺炎初起以寒湿束表、湿邪内滞为主,中后期多热郁于内或郁久化热,甚至热灼伤阴,形成错综复杂的病症。从未病先防的角度而言,有效的祛湿散寒,有助于从内改善体质,便能起到防疫的目的。针对此次疫情的居家防护,医生推荐3个可以解表散寒、扶助阳气、提高免疫力的穴位,以供参考。

01、中脘穴位于胸骨剑突下端与肚脐的中点,具有很强的健脾胃、祛湿浊的作用。此穴是祛内湿的重要穴位。

02、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此穴,外能解表散寒,内能温通经络。此穴为祛除外在寒湿之要穴。

03、身柱穴位于后背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即两个肺俞穴中间。一方面主治肺内疾患,宣肺清热、宁神镇咳;另一方面,身柱与胸腺相对,能够激发胸腺的功能,尤其是T细胞的免疫活性,提高免疫力。此穴是治疗肺部疾患、增强免疫功能的重要穴位。

以上3个穴位,建议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20分钟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灸条的质量对艾灸的疗效至关重要,请选择质量可靠的艾条,才能起到健身防病的功效。

新冠病毒不可怕 按揉5穴提正气

时间:2020-03-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费可

 

http://www.cntcm.com.cn/yskp/img/attachement/jpg/site2/20200309/IMG003067ce8f3253372588211.jpg

 

  新冠病毒侵袭人体肺部,造成患者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更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因此顾护肺气尤为重要。肺经是人体十二经脉的起始经脉,肺为华盖,主气、司呼吸。肺卫是人体第一道屏障,肺气虚,则防御功能减弱,邪气也就有了可乘之机。

  寅时醒来寻太渊

  肺经的经气旺在寅时,也就是在早上3~5点。肺部有问题的人经常会在寅时醒来,这是肺气亏虚、气血不足的表现,按“五脏有疾当取之原”的理论,肺有疾当取肺经原穴即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元气聚集最多的地方,刺激这个穴位可以使肺气源源不断地涌出。因此我们经常按揉太渊穴,可以有效改善肺气,对于肺气亏虚的人效果更好。

  头项诸疾寻列缺

  列缺穴是肺经络穴,将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的凹陷中便是列缺穴。列缺穴的作用很大,尤其对头痛效果更好。因感冒引起头痛,或者以前有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的人,可以经常按揉此穴,可有效缓解头痛。

  按摩鱼际肺热消

  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交际处。它可清肺热、宣肺气,对于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咽痛等有很好的效果。经常按揉鱼际穴,对内火重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气逆咳喘选尺泽

  尺泽穴为肺经合穴,“合主气逆而泄”,因此尺泽穴有很好的降逆平喘作用。尺泽为肺经的子穴,根据子母补泻法中“实则泻其子”的理论,当肺有实证的时候,就泻尺泽。因此尺泽穴可降逆平喘、清肺热、祛邪毒。尺泽穴位于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经常按压、拍打尺泽穴对肺脏功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咽痛咳嗽点少商

  少商穴为肺经井穴,“井主心下满”,故此穴可治疗热邪内郁、气机阻滞引起的发热、呕吐、心下满,对咽痛、咳嗽效果更明显。少商穴位于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如有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点掐少商穴可缓解。

国医大师梅国强:临床抗疫柴胡类方(一)

 (2022-05-15 10:01:33)[编辑][删除]

国医大师梅国强认为,运用柴胡类方必以枢机不利为基本病机,小柴胡汤在杂病治疗中的主要功效为疏调气机,“百病生于气”,因此,气机调畅是治疗疾病的基本要求,梅师在辨证选用经典名方的基础上,合用小柴胡汤,可谓慧心独具,切中肯綮。

国医大师梅国强:临床抗疫柴胡类方(一)

时间:2020-03-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马作峰

  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系疾病、脾胃病,对疑难疾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用药习惯和学术思想。笔者有幸伺诊左右,屡见梅老运用柴胡类方治疗疑难杂症,常于平淡之中顿起顽疾,兹将梅师运用柴胡陷胸汤、柴胡温胆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四物汤的经验总结如下。

  柴胡陷胸汤

  陶节庵《伤寒六书》云:“若按之心胸虽满闷不痛,尚为在表,未入乎腑,乃邪气填乎胸中,小柴胡加枳桔以治其闷,如未效,本方对小陷胸一服如神”,梅师常以本方加减用于多种疑难杂症,尤其以心病、肺病及消化系疾病居多。

  冠心病

  徐某,男,76岁。2018年3月10日初诊。高血压、冠心病支架术后,脑梗,心梗病史,脑萎缩,糜烂性胃炎病史,行走不稳,右侧面部带状疱疹后麻木,四肢麻,胸闷气短,偶尔胸痛,大便正常,夜尿3~4次,苔白厚质绛,脉缓。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0g,吴茱萸6g,乌贼骨15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当归10g,川芎10g,土鳖10g, 苏木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土茯苓50g,萆薢30g,乌药10g。以该方稍作加减42剂。血压控制基本正常,胸闷未发。

  按:冠心病心肌缺血常表现为胸闷胸痛,与柴胡陷胸汤主治病证类似,其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柴胡陷胸汤以小柴胡汤疏肝理气,小陷胸汤化痰宽胸理气,另有枳实配桔梗升清降浊,调理气机,全方与冠心病痰气互结,气滞血瘀之病机颇为契合,故梅师常以该方为基础加减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常酌情配伍郁金、当归、川芎、土鳖、苏木等,加强行气活血化瘀功效;胸痛严重者,加生蒲黄、五灵脂、乌药、降香;睡眠障碍者,加石菖蒲、远志。

  慢性糜烂性胃炎

  李某,女,52岁。2018年7月25日。慢性糜烂性胃炎,胃窦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球部炎症,右肾切除13年,胃脘胀满隐痛,偶尔反酸、嗳气,睡眠不安,头项痛,苔白厚,脉缓。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5g,吴茱萸6g,乌贼骨15g,玄胡15g,郁金10g,炒川楝10g,片姜黄10g,当归10g,川芎10g,虎杖25g。7剂后,反酸未发,余症均减。

  按:食管炎、胃炎以及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等,大多具有腹胀、腹痛,或胃脘痞闷等症状,可以合并两胁胀满、吐酸、食少、苔白厚腻等。梅师常以柴胡陷胸汤为基础辨证治疗。泛吐酸水者加黄连、吴茱萸、海螵蛸;胃脘胀痛者加元胡、川楝子;两胁胀满者,加郁金、片姜黄;舌苔厚腻者,加木香、砂仁。

  间质性肺炎

  袁某,女,33岁。2018年3月20日初诊。间质性肺炎病史,杵状指明显,咳嗽,咽痛,气喘,胸闷气短,睡眠不深,胃胀痛,伴有灼烧感,咽赤微肿。处方:柴胡10g,黄芩20g,法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5g,吴茱萸6g,乌贼骨15g,玄胡15g,浙贝母2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白英20g,败酱草20g,山豆根10g,半枝莲30g,蛇舌草30g,地龙20g,枣仁50g,橘核10g。14剂。2018年4月3日二诊。咽痛减轻,睡眠改善。枣仁减为30g,去山豆根,加射干10g。以该方加减28剂,咳嗽明显减轻,有白痰,易咳出,胸闷气短,胃胀等症均减轻。

  按:呼吸系慢性疾病大多虚实错杂,在气虚、阳虚等正气不足的同时,大多合并有痰涎壅盛,痰阻气机等,严重者常伴有水饮凌心、瘀血阻络、阳虚水泛等,对于体质尚可,以痰阻气滞为主的患者,梅师常以柴胡陷胸汤为基础辨证治疗。喘促气急者,常加麻黄、杏仁;痰涎壅盛者加浙贝母、紫菀、冬花;右心衰合并胃肠道反应者,加吴茱萸、乌贼骨;咽喉不利者,加桔梗、山豆根;合并感染发热者加鱼腥草、败酱草、半枝莲、蛇舌草;病久入络者加地龙。(马作峰 湖北中医药大学)

新冠诊疗方案内闭外脱证为何用山茱萸

  (2022-05-15 13:56:30)[编辑][删除]


时间:2020-03-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段青于蓝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医治疗部分新冠肺炎危重型内闭外脱证的推荐处方是参附汤加味。临床通用的参附汤最早出现在《严氏济生方》中,有大补元气、回阳固脱的功效,用于治疗真阳不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等阳虚气弱的病证。方案推荐处方用人参15克、黑顺片10克(先煎)、山茱萸15克,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笔者认为,此治疗方案先用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再用参附汤加味大补元气,回阳固脱。黑附片味辛,回阳救逆;人参味甘,大补元气;山茱萸味酸,收敛阴液。黑附片合人参辛甘化阳,山茱萸同人参酸甘化阴,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笔者翻阅古籍未见有参附汤加山茱萸单独成方的记载。如:《圣济总录卷·五十九》载“人参、附子、青黛,治疗消肾,饮水无度,腿膝瘦细,小便白浊”;《严氏济生方·诸虚门》载“人参、附子,治疗真阳不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凡是阳虚气弱之证,并宜服之”。古书中所载参附汤均用于治疗真阳不足,元气虚脱之证。翻阅2015年版《中国药典》,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的功效,主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笔者联想到,临床治疗中风脱证常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生脉散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参附汤加山茱萸的应用原理是否与之类似?生脉散中的五味子是否可以和山茱萸互换?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用于治疗久咳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中国药典》2015年版)。山茱萸和五味子均以酸味为主,二者也均可入肝经,补益肝肾,且均有收敛固涩之功。为什么此次新冠肺炎的内闭外脱证处方用山茱萸而不是五味子呢?

  《本草经疏》曰:“山茱萸治心下邪气寒热,肠胃风邪、寒热头风、风去气来、鼻塞、面疱者,皆肝肾二经所主,二经虚热,故见前证。此药温能通行,辛能走散,酸能入肝,而敛虚热,风邪消散,则心下肠胃寒热自除。”这说明山茱萸可以去肝肾二经虚弱所致风邪。为何收涩药可祛邪?《医学入门》中解答了这个问题,曰:“盖诸病皆系下部虚寒,用之补养肝肾,以益其源,则五脏安利,闭者通而利者止,非若他药轻飘疏通之谓也。”可见,山茱萸是一味通过补肝肾而扶正祛邪的药。最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说法:“山茱萸,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之药不同。”山茱萸性温能通,酸能入肝,涩敛肾精,补养肝肾,敛正气而不敛邪气,肝虚极而元气将脱时服用最为有效;五味子入心、肺,质略轻于山茱萸,敛邪,不能用于有邪之证。

  新冠肺炎内闭外脱证处方中将山茱萸与参附汤合用,配伍巧妙,组方精湛,是中医人打开医学宝库并加以实战运用的一次伟大尝试。借用药王庙门前一副对联“天下药治天下病无病不能治,世上人除世上灾有灾便可除”,愿中医救治更多的人。(段青于蓝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唐远山指导)

《松峰说疫》中的芳香防疫思想

  (2022-05-15 14:22:16)[编辑][删除]


时间:2020-03-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姚鹏宇 原淳淳 程广清

  《松峰说疫》为清代齐鲁医家刘奎撰写,是一部较为系统全面论述瘟疫病因、病机、诊断以及防治方法的中医学疫病专著。该书博采前贤瘟疫之论,广收民间治疫验方,参合临证诊疗经验,论理精详,内容丰富。

  在《山海经》有“浮山有草麻,叶方茎赤花黑。实臭如蘼芜,名曰薰草,佩之可以已疠。”的记载,《黄帝内经》有“治之以兰,除其陈气”的认识。《松峰说疫》中大量记载了焚香、佩香、沐香、服香等预防瘟疫的芳香疗法,对传染病、流行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焚香祛疫

  焚香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周人烟祀祭天,东汉香料传入。古人为驱逐蚊虫,净化空气,故将具有浓烈芳香气味或特殊气味的植物焚烧,运用烟雾来预防疫病。焚香可净化空气,祛除疫疠之气,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有虽逢染疫之人而不得相传的效果。刘奎在《松峰说疫·述古》中记载了因焚降真香而得免遭染疫的切身体会。“余家曾有患瘟症者十余人,互相传染。余日与病人伍,饮食少进,旦夕忧患所不待言,而竟免传染。偶一日,一入疫家,即时而病,求其故不得,因忆伊时举家患病,余忙乱终日,夜来独居一室,闭门焚降真香一块,想以此得力耶”。

  古人焚香选用的中药种类丰富,常见的有白芷、苍术、艾叶、木香、沉香、檀香等。《松峰说疫·诸方·避瘟方》记载了烧丁香避瘟、焚木香去恶气、烧降真香避天行时气等运用单味中药焚香祛疫的内容。刘奎于诸香药中最为推崇降真香,言:“房中不可烧诸香,只宜焚降真。诸香燥烈,降香除邪”。

  《松峰说疫》中收录了大量焚香祛疫的方剂,如刘奎自拟“苍降反魂香”一方,以苍术、降真香各等分,研末,揉入艾叶内,以绵纸卷筒包裹,烧之能除秽祛疫。还有“烧之能避一切秽恶邪气”的避瘟丹、“正月初一平旦,焚一炷避除一岁瘟疫邪气”的神圣避瘟丹、“五六月,终日焚之,可以避瘟”的太苍公避瘟丹、“避瘟疫,杀一切魑魅魍魉”的李子建杀鬼丸等诸多焚香避疫方剂。

  佩香避疫

  中国古代有随身佩戴香料的习惯,因其方便性,在古代瘟疫流行期间被广泛应用。《理瀹骈文·六淫》载:“今苏州同仁堂刊送辟瘟散佩方,皆岐伯咽金丹解疫法也,盖改咽而为佩矣”,即将服用的药物随身佩戴,更为简捷。

  《松峰说疫·除秽》中第一首方剂,即为刘奎自拟“除秽靖瘟丹”。方中用苍术、降真香、川芎、大黄、细辛、鬼箭羽、羌活、甘草、草乌等35味中药研磨成末,按照约二三钱的剂量装入绛囊之中,全家佩戴,随时嗅闻香气,以达到“已病易愈,未病不染”的效果。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中药佩香辟瘟处方,如《肘后备急方》的太乙流金散、老君神明散、藜芦散等。

  沐香祛秽

  中药药浴疗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记载。运用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沐浴更能够发挥祛秽清洁的作用,如: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瘟疫》曰:“白茅香、茅香、兰草,并煎汤浴,辟疫气”。中药药浴疗法也是道家修炼养生之法,被称之为“沐香”“香汤沐浴”。《三皇经》有用五香汤沐浴辟恶的记载。

  《松峰说疫·诸方·避瘟方》载有煎汤沐浴祛秽避瘟的方剂,如“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

  服香防病

  芳香逐秽,宣解疫疠是疫病治疗大法,如《临证指南医案》载:“夫疫为秽浊之气,古人所以饮芳香,采兰草者,重涤秽也”。而未病之时,服用芳香逐秽之药,可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刘奎云:“治法于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

  《松峰说疫·诸方·避瘟方》有大量由芳香药组成用来预防瘟疫的方剂,其中“福建香茶饼”一方很适合现代日常代茶饮用。方以沉香、白檀、儿茶、粉甘草、麝香、冰片等药共为细末,糯米汤调,丸黍米大,噙化,“能避一切瘴气瘟疫,伤寒秽气”。《辨疫琐言》中也记载了用于疫病预防的三味较易得,可供日常代茶饮用的中药,即:荷叶、省头草、芽茶。这三味药均气味清芳,可透膜逐邪。《本草纲目》载大蒜气味浓烈,可辟瘟疫。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蒜能够动物机体对抗细菌、病毒等的免疫应答,增强免疫能力。

  《内经》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松峰说疫》记载了大量运用芳香疗法防控瘟疫的内容,希望能够为现代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些参考。(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原淳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程广清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大疫之下彰显中医力量

  (2022-05-19 04:32:31)[编辑][删除]

——读《疫病防治的中医智慧》有感
摘自2022-5-18中国中医药报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疫病防治的中医智慧》已经出版,听书名,便知这是一本站位应时、立意深远的书。三年来,“疫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一致认同的热搜词。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搅得地球村鸡犬不宁,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且无法幸免的考验和威胁。在这场大疫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向世界提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当然是首当其冲的要素,而中国采用的中医药参与、中西医协同作战的科学战略,无疑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疫病防治的中医智慧》一书要向人们展示的,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医力量、中医财富、中医创造、中医智慧的缩影。
中医防治疫病的智慧从何而来
答案很明确,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长期对健康理论研究成果的积淀和大量成功抗疫经验的结晶。《疫病防治的中医智慧》一书,在“疫病的发展与认识”一章中,浓墨重笔对中医“疫病源流”进行了集成式的溯源和考据:早在殷商时期,“疫字在甲骨文中有8种写法,约出现了14次”(梁玲君等《甲骨卜辞中关于传染病的探析》),并发明了防控疫病的“熏燎”方式;先秦时期的《周礼》《左传》《山海经》《礼记》等典籍中,都有关于疫病的记录,并发出“民必大疫,又随以丧”(《礼记•月令》)的警示。《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疫病的医学专著,书中明确描述与疫病相关的章节达12篇、60余处,囊括疫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表现、预防、治疗、康复、社会危害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疫病防治理论体系和临证指南。两汉时期,史书明确记载的大疫有38次,张仲景目睹了东汉“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伤寒杂病论•序》)的疫病惨状,撰成《伤寒杂病论》这部中国抗疫史上理法方药齐全的大著。
晋隋唐600多年的历史中,中医的抗疫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了以王叔和、葛洪、巢元方、孙思邈等为代表的一批对抗疫理论和实践有卓越建树的大家。宋金元时期,医界对疫病的认知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庞安时的寒温分治、陈言的运气辨微、刘完素的寒凉攻邪、张从正的汗吐下三法、李东垣的扶正驱毒、朱丹溪的滋阴固本等学说,为中国疫病的防治开辟了多渠道、全覆盖的多元路径。明清以降出现的温疫学派与温病学派,把中国的抗疫理念推向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度:张景岳的“伤寒瘟疫说”、吴又可的“戾气传变说”、叶天士的“六气为病说”、薛生白的“湿热正虚说”、王孟英的“温热论治说”、吴鞠通的“三焦辨证说”等,筑成就了一道中国抗疫史上的万里长城。
总之,中医对疫病的认识和对疫病防治的智慧是从磨难中生、应用中炼、总结中成、传承中精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历史检验且又无法被机械复制的中国模式。
中医防治疫病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这个答案在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中已非常明了,那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尽管人类认识疾病有限性与疾病发生趋势无限性的矛盾没有圆满解决的手段,尽管在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疾病,尤其是突如其来的疫病中没有现成可用的利器,但人体用来抵御疾病的正气强弱,是人类可以自控、主导的抓手,是战胜所有疾病的万能法宝。“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医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加强机体正能量的储备,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是最先进、最超前的防疫、抗疫圭臬。如何“治未病”?《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的回答:“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告诉人们的是,养生强体的奥秘不在神仙、不是药物,而是“以顺为养”的科学生活方式,即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精神等元素在内的自身综合调节能力。
按照《黄帝内经》的这些原则,《疫病防治的中医智慧》一书,专设“疫病预防”一章,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健身功法”“饮食调理”和“疫病外治法”三个方面入手,运用简便、实用、易于为老百姓接受的技巧和处方,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互动共赢的境界。运动的方式很多,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体质、环境自由选择,只要能持之以恒,一定都会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本书作者选择了传统的八段锦和与现代防疫关联密切的宣肺防疫健身功为模板,具有学习难度小、运动环境要求低、适宜人群广等特点,藉以为带动全民参与运动助力。“饮食调理”一节,突出了“民以食为天”和“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参照人的九种体质,精选膳食处方271款,以为筑牢被称为人类“四大健康基石”之一的关键项目夯实基础。“疫病外治法”一节,介绍的芳香辟秽法、物理疗法和药液外用方法,都是具有中医药特色、便于在简易环境中操作的妙方,颇具推广价值。一句话,中医抗疫的重心在于预防。预防好,疾病少,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中医如何治疗疫病
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要害问题。中医抗疫的经验太多,历代形成的数以万计的典籍中有着数不清的宝藏,实难尽言。《疫病防治的中医智慧》一书,专设“疫病的治疗”一章,从温、湿入手,在“温疫的治疗”一节中,画龙点睛式地介绍了《伤寒论》的白虎汤、《备急千金要方》的犀角地黄汤、《东垣试效方》的普济消毒饮、《疫疹一得》的清瘟败毒饮、《温病条辨》的银翘散和桑菊饮;在“湿疫的治疗”一节中,提纲挈领式地介绍了《瘟疫论》的达原饮、《医效秘传》的甘露消毒丹、《摄生众妙方》的荆防败毒散、《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的连朴饮等历代国医大家的名方,分别就药物组成、制备用法、功能主治、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医家论述、现代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剖析,为疫病的通常治疗提供了明晰的思路。
古人的这些宝贵经验,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得到充分应用和验证,各地防疫中采用的处方许多都是从先贤的创造中化裁而来的,其中包括得到公认的“三药三方”。这些处方可用于新冠肺炎各型患者的治疗,尤其在阻断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和危重型的发展势头上起到重要作用,在重型和危重型抢救中发挥有效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的这种确切疗效,取决于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的科学架构,体现了中医活的灵魂。辨病和辨证,都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辨病论治在先,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础;辨证论治在后,是中医诊疗思维向精准化进步的标志。在疫病的预防和初发阶段,采取辨病论治的方法,进行群防群治性的“中药漫灌”和在疫病生成及发展阶段采取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治疗的“一人一方”,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二者的结合和互补,是达到更接近于疾病实质和服务于防疫工作社会需求的重要保障。
这种“不重套路重思路,不重常法重变法”的灵巧多维思辨和“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中守不变”的动态承古启今,铸造了中医固正守本、传承创新的特质。一句话,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的中医智慧,描绘出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乃至全球抗疫带来了希望和生机、福祉与光明。
小题目,大文章;小书本,大作为。《疫病防治的中医智慧》一书,以激情奔放的力度、深度、亮度,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中医学博大、深邃的内涵,用深情浓重的厚度、气度、温度,在一定范围内表现了中医人宽阔、包容的胸怀。笔者饶有兴趣读完了这本书,絮絮叨叨说了这些话,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看来,更多、更深、更确切的感受,只能留给读者朋友们去品味、去思索了,希望大家能爱上这本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