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离胃不和卧不安

(2022-05-12 04:38:24)
远离胃不和卧不安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功能相互配合,则可升清降浊。如果脾胃虚弱,或进食过多,导致食物积滞于胃,酿生湿热,壅遏于中焦,湿热上扰心神,胃气失和进而造成气机升降不利,阴阳失交,最终影响睡眠。
怎么避免“胃不和则卧不安”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一是指饮食的量有节制,切忌暴饮暴食;二是指饮食的时间有规律,三餐定时。
避免夜宵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白天忙于工作,吃饭马虎对付,到了晚上下班后又大饱口福,脾胃就要“加班工作”,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睡眠,还会损伤脾胃功能。
忌盲目进补
营养过剩,体内过剩的营养会变成“湿”“瘀”“痰”等病理产物,不但影响睡眠,更影响身体健康。
晚餐尽量少食辛辣、煎炸食物
辣椒、姜、蒜等辛辣食物,以及各种煎炸食物,一方面会刺激胃肠道,另一方面会使机体处于燥热状态,如晚餐进食过多,则不利于安神睡眠。

出现晚餐贪嘴吃多、腹胀不适的症状,不妨试试下面这几个方法。
摩腹法
做法:取仰卧位,两手重叠,掌心贴合脐上,两手均匀用力,以顺时针方向旋转轻轻摩动。由脐部开始,逐渐扩大范围至全腹,有促进消化的效果。
穴位揉按
天枢穴位于脐旁开两寸,用食中指指腹轻轻揉按,有促进肠道蠕动的效果。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凹陷处,用拇指的指腹轻轻揉按,有促进镇静安神的效果。
食疗
山楂水:取山楂肉30g,加水煎煮,食山楂饮汁。可缓解肉食积滞、消化不良。
麦芽水:取炒麦芽30g,加水煎煮。可缓解米、面、薯、芋等淀粉类食物消化不良。
竹茹陈皮茯苓饮:取竹茹10g,陈皮5g,茯苓20g,加水煎煮。主治痰热扰神,适用于舌苔黄腻、心烦不眠者。
中成药推荐
保和丸适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者。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健胃消食片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食积。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管住嘴、迈开腿,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脾胃不和?这样调理让孩子吃嘛嘛香
摘自2023-2-17中国中医药报
钱雄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8岁的小袁从小就身体不好,容易生病感冒。进入小学之后,学习跟不上,胃口也越来越差,出现了偏食、挑食、口臭。父母面对小袁的种种症状无计可施,在朋友的提醒下,才想到要去医院就诊查一下原因。他们来到了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我通过详细的望、闻、问、切,考虑小袁为脾胃气虚夹滞,为其制定了健脾益气消积的用药方案,中药调治1月余后,他的症状有了明显缓解。
像小袁这样脾胃不和的患儿并不少,除了食欲缺乏、偏食、挑食、口臭,还可能伴有易积食、反复腹痛腹泻、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中医治疗此病具有独特优势,可采用内服中药与外治疗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吃嘛嘛香,体质增强。
中医调养方法多
口服中药
脾胃的功能是运化水谷,即消化食物并吸收其中的养分供身体利用。脾胃功能强的人抵抗力强,不易生病。临床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发挥健脾益气的作用,对于脾胃气虚证各类脾胃疾病(如厌食、腹泻、疳证等)均有效果,伴有食积者还可用保和丸、消乳丸等消食化积。
穴位敷贴
中药穴位贴敷方便、实用、小儿容易接受、不良反应少,可用于辅助治疗小儿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疾病。根据选用药物和主要功效的不同,穴位贴敷也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如以木香、沉香、延胡索、槟榔等为主要药物的理气贴,以白术、苍术、干姜等为主要药物的健脾贴、以大黄、枳实等为主要药物的通便贴。
膏方
膏方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调节体质的作用。小儿作为纯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正常的健康儿童一般不需要膏方调理。膏方调理适合以虚证表现为主的疾病,如反复感冒咳嗽、小儿哮喘及鼻炎、小儿厌食、便秘等。
指掐四缝
四缝穴为经外奇穴,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一手4穴、双手共有8个穴位。用大拇指指尖掐压四缝穴可用于辅助治疗小儿厌食、消化不良等疾病。
艾灸
选择神阙、中脘、关元、天枢、大肠俞、肾俞、足三里、涌泉等穴进行艾灸,可达到鼓舞阳气、健脾和胃、祛邪扶正的作用,有助于防病保健。
日常养护很重要
起居注意
家长平时要注意给孩子适时增减衣物;家庭环境应保持干净、整洁,春季多风干燥,要注意保持室内湿度;日常尽量少到人员密集场所,勤洗手,戴好口罩。
喂养得当
饮食规律,荤素搭配,尽量少吃甜食、油炸食品,以及年糕、粽子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家长应给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严格控制零食、冷饮的摄入。注意纠正孩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多吃新鲜果蔬,多喝水。此外,还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将陈皮、山药、薏苡仁、山楂、百合等药食两用之品制成药膳用于日常调养。
及时就医
如患儿偶尔出现食欲缺乏,不必过于焦虑。但如果口臭、厌食、便秘多日不缓解或症状较重,或伴随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以防患儿病情加重。

脾最怕这几个字,你犯了几个?

 远离胃不和卧不安 (2022-05-13 14:22:54)[编辑][删除]

摘自2022-5-12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王迪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脾受损不但会脸色暗淡无光、便秘、筋疲力尽、影响睡眠,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李泉旺指出,脾的运化功能受损易形成痰湿,痰湿作为病理产物留存于体内会导致多种疾病,也是肺癌、胃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重要病因之一。脾胃虚则百病生,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好脾。
脾最怕这几个字
脾的好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下面列出几个日常伤脾的坏习惯,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

脾胃功能受损主要跟“吃”相关,长期饮食不节,超过脾运化饮食的能力,会造成痰湿内生。因此,不要暴饮暴食,吃饭只吃七分饱,特别是不要过食肥甘厚腻。

脾喜燥不喜湿,喜温不喜凉,多喝冷饮或是过食其他冰冻食物容易损伤脾阳,进而损伤脾的运化功能。

很多人吃饭“无辣不欢”,辣火锅、麻辣烫、烧烤这类食物通常是热性,容易在体内郁而化火,灼伤脾胃阴液,往往还会产生湿热,故辛辣食物不宜多食。

很多上班族长期久坐不动,这样也会伤害脾胃。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有助于将痰湿排出体外,起到理气健脾的作用。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功法都有助于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思虑过度都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培养兴趣爱好、缓解压力、调节情志,保持身心愉悦。
中医怎样养脾
俗话说,调理脾胃要三分治七分养,想要保证脾胃健康,就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习惯,持之以恒。李泉旺向大家推荐了以下几种中医特色方法,助你养出好脾胃。
养生药膳
有许多药食同源之品具有理气健脾的作用,下面推荐2款药膳。
药膳一:理气健脾粥。由陈皮、薏苡仁、山药、大枣、粳米组成。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的功效,薏米、山药、大枣可健脾化湿。
药膳二:健脾安神粥。由陈皮、白扁豆、茯苓、莲子(去芯)、粳米组成。陈皮可以理气健脾,配合白扁豆、茯苓、莲子(去芯)可起到化湿安神之效。
穴位按摩和艾灸
李泉旺介绍,按摩和艾灸足三里简单易做,两种方法选其一,坚持2~3个月,就可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按摩足三里方法: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双侧足三里穴,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按压时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胀、发热的感觉。
艾灸足三里方法: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艾条温度不宜过高,使局部皮肤微发红即可,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养肺“三字诀”

  脾最怕这几个字,你犯了几个? (2022-05-14 04:38:13)[编辑][删除]


中医养肺有“三字诀”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肺部结节多为有形之痰蕴结而成,中医治疗肺部结节当以健脾补肺为基础,佐以化痰散结。
《黄帝内经》称“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通过百脉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吐故纳新,升清降浊,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宣发输布给全身。肺气一伤,百病蜂起。因此,欲治病强身先强肺。中医养肺可从“防、动、食”三字诀入手。
防:避瘟疫邪气,防各种传染病
春夏季节是各种流行病、传染病多发季节,一定要树立科学的防控意识,主动做好个人防护。主动避开瘟疫邪气的传染,预防各种传染病。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入夏后不可过分贪凉,也是有效预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方法。
动:掌握“一吸、二笑、三拍”
“一吸”是指深呼吸。深呼吸时一呼一吸尽可能达到6.4秒,每天睡前平躺在床上,在肚脐上方放一个3斤左右的沙袋(小枕头),用力呼气把沙袋顶起,然后吸气把沙袋放下去,刚开始每次练习2~3分钟,以后可逐渐增加到每次5~10分钟。
“二笑”指常笑。民间有“常笑宣肺”一说。笑时胸肌伸展,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可以消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
“三拍”指拍打或按摩肺经。中医认为,手太阴肺经主治肺所生病,如咳嗽、气急、喘息、心烦、胸闷等。拍打或按摩疏通肺经有益于肺部功能,还可以增加呼吸系统的抵抗力。
拍打肺经十分简单易行,用空掌或空拳先拍打太渊穴(仰掌,当掌后第一横纹上,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是穴),再按照肺经循行路线从上往下拍打,即从中府穴(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开始,向少商穴(位于手指,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方向拍打。第一次拍打时力度应较轻,然后逐渐增大,以手臂产生微微震动为宜。手法不局限于拍打,也可按揉等。拍打或按摩肺经每次以10~15分钟为宜。拍打结束后,可用手心相互搓大拇指处3~5分钟左右,从鱼际穴(位于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搓到列缺穴(以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即为该穴),搓至皮肤微红发热效果更佳。
需要注意的是,拍打部位存在重度骨质疏松或者骨转移者不适进行。
食:饮食调理,食养食补
中医认为,白色入肺,多食白色食物可以补肺,如百合、银耳、荸荠、山药、秋梨、芡实等滋阴润肺。也可以做冰糖银耳汤、黄精秋梨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不仅味美,又可养肺,不妨常食。

食疗名方雪羹汤

   (2022-05-14 04:42:01)[编辑][删除]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雪羹汤是著名的药食同源方,有清热化痰、清肝降火、滋阴润燥、生津通便、消癥化积等功效,在临床上对于咳嗽痰黄、口干口渴、咽喉干燥、巅顶作痛、腹内结块、舌红苔黄、脉弦滑等属痰(火)热津伤之证效果尤为显著。
制作方法
该方出自清代王晋三《绛雪园古方选注》,原书载:“大荸荠四个,海蜇(漂去石灰矾性)一两。上二味,水二钟,煎八分服。羹,食物之味调和也;雪,喻其淡而无奇,有清凉内沁之妙。荸荠味甘,海蜇味咸,性皆寒而滑利。凡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诸药不效者,用以泄热止痛,捷如影响。”后世温病学家叶天士、王孟英等对该方极为重视,临证中多用之。
雪羹汤的原料和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取海蜇头50~100g,置清水中浸泡2~3天,每天换水1次洗净,切碎,亦可买泡发好的海蜇头;荸荠100~150g,洗净,削去外皮,切碎。两者一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沸后,小火煎煮约1小时,1日2次,连汤食用,可连续食用7~10天。
功效主治
方中的荸荠味甘,性寒,可以泄热、化痰、消积。《本草再新》称其“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藏血”。海蜇又称水母,性平,味咸,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消瘀、开胃润肠之功效。《随息居饮食谱》中谓其“咸平,清热消痰,行瘀化积,杀虫止痛,开胃润肠”。
现代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荸荠营养丰富,有较高药用价值,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吃鲜荸荠有利于预防感染,同时荸荠还有降血压、软化血管、防治肿瘤的作用。海蜇中所含的海蜇胶原蛋白肽、氨基酸、铁、碘、多肽、酶类等有降血脂、抗氧化、化痰的作用。二者合用可扩张血管、软化血管和降低血压,并能抗肺结核、治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这张古代名方可用于治疗火(热)证、痰(热)证或伴有津伤证,如疮疡、红眼、急性咽喉炎、口腔溃疡、咯血、尿血、甲亢、干燥综合征、痞积(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热秘、阴虚秘等。
值得注意的是,该食疗方偏寒凉,素体虚寒无火、脾胃虚寒、大便稀溏或久病体弱者慎服。

排忧解愁茶

   养肺“三字诀” (2022-05-14 04:59:53)[编辑][删除]
排忧解愁茶
10小时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茶是排忧解愁的良方排忧解愁茶

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喝茶,讲究缘分,也讲究慧根,能与茶投缘,是一种福气。
爱茶人心中有茶,所以命中有茶,无论走到哪里,都渴望着一缕茶香。
茶汤初沸,炉火初红,在我们生命里遇见过的每一盏茶,每一位茶友,
都是一盏纯粹,一盏美好,一盏慈悲。
据说,皮光业曾受邀赴宴,去品尝新鲜的柑橘。一进门,钟鸣鼎食,觥筹交错,美味佳肴很是丰盛。然而,在一片酒香、菜香和瓜果香里,皮光业却若有所失,于是拉住仆人讨茶。仆人随即奉上一大瓯好茶,皮光业如久旱逢甘露,饮罢大喜,作诗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席上众人笑说:“此师固清高,而难以饥也。”
茶人对茶的痴狂,早已超越了世俗,成为一种命中的注定。
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见他认定茶是排忧解愁的良方。茶,像一个聪慧的女子,不多言,不多语,静默温柔,只消一个眼波微漾,就能读懂你所有的心事。

人又何尝不是茶的知己?
  一片茶历经风雨,沉沉浮浮,不知有多少欲说还休。
茶人持盏,轻轻一啜,一阵暖意,收敛了轻狂,静静地体会,不辜负茶的深情。
喝茶修身养性,与茶结缘,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静观万物而自得,所以爱茶的人,在与茶相视而笑的同时,灵魂也飘着香气······ 排忧解愁茶 茶人江宜宸的微博视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