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钧从风湿论治慢性肾病
(2022-04-30 04:05:25)摘自2022-4-29中国中医药报
裘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全国名中医王永钧认为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简称慢性肾病)的证候大多虚实兼夹,而 “风湿扰肾”是常见而重要的病因病机,且是加速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现将王永钧从风湿论治本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理论溯源
虽然中医典籍中未见有风湿致肾病的直接记载,但早在《黄帝内经》之“评热病论”“奇病论”“风论”中就已有肾风可致水湿肿满的记载,提出肾风是以病因为风(湿)、病位在肾,临床症状有面部浮肿、汗多恶风、腰脊痛等的疾病。《黄帝内经》虽仅提肾风,但湿邪为患已蕴含在水湿肿满的症状之中。《金匮要略》首先提出“风湿”证,并创制防己黄芪汤,开创了祛风除湿以消水肿的先河。《中藏经》曰:“肾风之状,但踞坐而腰脚重痛也。”《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这更为慢性肾病风湿证提供了佐证。后世医家在治疗水肿时提出“风能胜湿”理论,《时病论》曰:“治湿之道非一……亦有用羌、防、白芷之风药以胜湿者,譬如清风荐爽,湿气自消也。”为使用祛风湿药物治疗肾病水肿提供了思路。近贤章次公先生提出:“至于肾风一词,顾名思义,似乎古人也能知道这些水肿的症状,是和肾脏有关联的。”
由王永炎主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还专辟“肾风病”一篇,认为肾风病是在肾气亏虚的基础上,感受风邪或风邪兼夹寒、热、湿等邪而发生的一种疾病。王永钧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病可表现为肾气阴两虚(肾虚)、风湿扰肾(风湿)、肾络瘀痹(瘀痹)、肝风内扰(肝风)、溺毒内留(溺毒)五证,指出风湿扰肾证不仅单纯地作为一个证候存在,而且还是致肾虚、肾痹,促使病情活动、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适时治疗风湿症候,对延缓、截断甚至扭转病情进展是很有利的,并为此探索了专方、专药。
病因病机
风湿外袭:“风者,百病之始也。”故风邪袭人,可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IgA肾病多在发病前有明确的外感史,有咽痛或乳蛾、喉痹的发生,这亦是风邪外袭的证据。风邪犯表,常与寒、湿、暑、燥、热、毒等邪相合,形成各种复合证候。湿为阴邪,易袭阴位。肾为阴中之少阴,位居下焦,是湿邪易犯之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说明湿邪是“肾病”的重要病因。今风湿二邪兼夹为病,循经入里,内舍于肾,则肾病生焉。
风湿内生:慢性肾病气阴两虚证,以肾阴虚偏甚者,往往出现水不涵木,出现肝阴虚、肝火旺、肝气横逆、肝风内动等病理表现,此即为内生之风,所以肾病患者常见眩晕、耳鸣、血压偏高等症。张锡纯曾说:“夫肝之疏泄原以济肾之闭藏,故二便之通行、相火之萌动,皆与肝气有关,方书所以有肝行肾气之说。”若肝行肾气太过,使肾失封藏,诸症蜂起。内湿是体内津液输布失常的一种病理产物。罗东逸在《名医汇粹》中说:“肾气温则客水亦摄而归真水,肾气寒则真水亦从而为客水。”这里的“客水”即为内生之湿邪。若肾气亏虚,气化无权,则津液代谢不循常道,湿浊内生。
内生之风湿与外感之风湿同气相求,常内外合邪为患。湿本滞重而性黏,发病较慢,但与风邪相夹,湿借风力则善行而多变,风借湿势直袭于肾,则缠绵难愈,导致疾病呈现慢性进展的过程。
风湿合邪,内扰于肾:肾主水,司开阖,为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主要场所,所以风湿扰肾,肾失气化,开阖不利,可发生尿少、水肿等症。同时风的开泄之性干扰肾的封藏职能,则使所封藏的精微随尿泄漏,出现泡沫尿,尿检可见蛋白和红细胞阳性。风湿合邪必然会影响肾之经络、气血的运行,久而致肾络瘀痹。若风湿与痰瘀相互胶结,则形成肾内微癥积。故王永钧认为风湿内扰于肾的病机演变规律是:风湿之邪干预肾主封藏、主水、司开阖的职能(肾风、肾虚),久病入络,久闭成痹,导致肾络瘀痹及肾内微癥积形成(肾痹)→由体及用,肾的气化功能进一步衰减和丧失(肾劳)→病证进展,终致湿浊溺毒内留,甚而累及肾外多个脏腑。
辨证依据
传统中医对慢性肾病症状的描述以“水肿”最多,但水肿不一定是肾病,肾病不一定有水肿。王永钧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几乎所有本病患者均出现尿中泡沫增多,且不少患者是以此现象作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若将泡沫尿进行尿常规或尿微量蛋白检查,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尿蛋白,伴或不伴红细胞;若有大量泡沫浮于尿容器表面而历久难消者,尿蛋白定量多≥1.0g/24h。大量泡沫尿者,因尿中蛋白丢失过多,血白蛋白水平可因此降低,从而出现水肿。由此可见,在慢性肾病中,泡沫尿不仅是慢性肾病最具特征的症状,而且还是某些患者的唯一症状,也可以是发生水肿和导致病情加重的原因。
王永钧认为,在进行传统中医辨证的同时,应当利用现代科技如生化、病理、B超等检查手段所获得的客观信息,以拓展“四诊”的广度、深度和内涵,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据此,宜从下列线索采集慢性肾病风湿证候的辨证依据。主症:泡沫尿,尿蛋白定量>1.0g/24h,或兼有多形性红细胞尿,甚或肉眼血尿。次症:水肿;腰困重痛;皮肤瘙痒;恶风;祛风湿药治疗有效;血肌酐从原先稳定的水平发生变动,升高;肾病理出现各种活动性指标,如细胞增殖及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加重,细胞性新月体,足突融合等。舌脉:脉弦或弦细而滑,苔薄腻。并提出风湿证候确立标准是:符合主症,同时具备次症一项或以上;仅符合主症,但可排除其他证候者;泡沫尿,尿蛋白定量在0.5~1.0g/24h之间,但经补肾、固肾治疗后,疗效欠佳,亦可视同风湿扰肾证的主症进行辨治;兼夹其他证候,则可称××/风湿二联证。
治疗
治疗风湿扰肾证,祛风除湿自然是治疗的当务之急。但祛风除湿之药,味苦辛者居多,且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故使用时应严格遵循“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以安全、有效、可控为选药原则。王永钧根据祛风先养血、治湿先健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气为血帅、气行血行和气行湿行等中医传统理论,提出慢性肾病风湿证与气血相关的理论,创复方积雪草号方:积雪草、生黄芪各30g,当归、桃仁各10g,制军3~10g;另服雷公藤多苷片30~60mg/d。加减防己黄芪汤:汉防己、仙灵脾各15g,生黄芪、茯苓、薏苡仁各30g,苍术、白术各10g,青风藤10~30g。前方益气养血行瘀、祛风除湿,着眼于风湿与荣血的相关性;后方益脾肾、助气化、祛风除湿,着眼于风湿与气化的相关性。临床应用时,二方亦可一起配伍应用。临床常用的祛风除湿药物有穿山龙、鬼箭羽、豨莶草、肿节风、伸筋草、青风藤、萆薢、海风藤、羌活、独活、老鹳草、威灵仙、白芍、薏苡仁等。有时亦用提取物,如雷公藤多苷片、盐酸青藤碱缓释片、火把花根片、白芍总苷胶囊等。
雷公藤是临床应用较多的祛风除湿药之一,王永钧应用的院内配制含雷公藤的复方,都选择雷公藤去二层皮的根心木质部分入药,浓煎2小时,成人日用量控制在20g之内,初用时每周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观察其可能出现的肝损伤与骨髓抑制,如无异常反应,则可每2~4周复查1次,对需连续应用3个月以上者,还应重视其对性腺的抑制。若不用含雷公藤的复方,则用其提取物,雷公藤多苷片,成人剂量为1mg/kg/d,确需用双倍剂量者(2mg/kg/d),虽可提高药效,但毒副反应也增多,所以更应控制用药疗程,并严密观察。在雷公藤治疗获效后,可逐渐减量,有的患者仅用10mg/d 仍有利于维持缓解,这可能与雷公藤红素在纳摩尔级浓度时仍有抗炎症的药理作用相关。
典型医案
罗某某,女,39岁。患者头昏、腰酸、乏力、泛恶、尿有泡沫7个月。查尿蛋白(+++),红细胞0~2/HP,血压190/120mmHg,血肌酐(CRE)139μmol/L,在当地医院应用苯那普利、硝苯地平、可乐定及补肾固肾中药,血压降至140/90mmHg,头昏、泛恶明显改善,但余症未减,且CRE逐步增高。入院后查尿蛋白定量0.52g/24h,CRE168μmol/L,尿酸(UA)451μmol/L,肾小球滤过率(GFR)41.07ml/min/1.73m2。苔薄,脉细。诊断:IgA肾病,增生硬化型。证属肾气阴两虚兼风湿扰肾。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α-酮酸及复方积雪草号方加减:生黄芪、旱莲草、积雪草各30g,怀山药、川芎、金樱子、女贞子、当归、白芍、桃仁各10g,制军3g,干地黄20g,每日1剂。雷公藤多苷片30mg/d,分3次于饭后吞服。治疗1个月后,血压正常,尿常规阴性,CRE89μmol/L,UA399μmol/L。效不更方,续服1月后,去可乐定,处方:生黄芪45g,积雪草30g,桃仁、当归各10g,制军3g,间日服1剂,雷公藤多苷片服2周停2周,治疗6个月后停服雷公藤多苷片,尿常规持续阴性,CRE在93~123μmol/L之间,GFR69.40ml/min/1.73m2。
基于医案解构王永钧治肾风思路
摘自2023-2-22中国中医药报
杨亚珍 周柳沙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
国医大师王永钧系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从医多年,学验俱丰,擅治内科疑难疾病,尤精于肾脏内科,为全国知名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救治肾病患者无数,其中尤以肾风病为最。
肾风病首先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风论”“评热病篇”中记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病生在肾,名为肾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面胕庞然壅”,分别描述了肾风的病位、好发季节及症状, 由此可知肾风病是一种好发于冬季,病位在肾,以浮肿、腰酸痛、小便不利等为常见表现的疾病。任继学及王永炎等教授均认为,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当按“肾风病”辨治。王永钧亦认同此说,并以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为切入点,对肾风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结合实践及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肾风”“风湿”“风水”的论述,认为肾风病是以风湿病邪为主的网络病因所致,风湿扰肾为肾风病的核心病机,从而创新了“风湿致肾病”理论,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侍诊,今拟通过典型医案解构王永钧辨治肾风病的思路,以期为肾风病的临床辨治提供借鉴。
典型医案
患者,缪某某,女,25岁,因“反复肉眼血尿1月余”于2021年1月21日初诊。就诊前1月余,患者发热后曾出现肉眼血尿,自服左氧氟沙星片后好转,未随诊。半月前再次出现肉眼血尿,始求医,于2021年1月行肾穿刺,病理学检查提示:IgA肾病,其中16个肾小球,1个节段细胞性新月体(6.25%),1个节段纤维细胞性新月体(6.25%),1个节段球性硬化,其余系膜细胞及基质轻中度增生,小管间质小灶性纤维化(<25%),免疫荧光示IgA(+++),C3(++),予泼尼松龙片25mg/天,福辛普利片10mg/天等治疗,但仍有蛋白尿伴血尿,尿色偏深,故辗转求诊于王永钧。刻下:乏力,尿中可见泡沫,尿色偏深,其他无不适。血压116/75mmHg(1mmHg=0.133kpa),舌淡,苔薄,脉细。24小时尿蛋白定量1.7g,尿蛋白2+,红细胞3+,尿比重1.015,血肌酐54μmol/L,白细胞4.5×109/L,血红蛋白124g/L。王永钧诊为肾风病(IgA肾病),乃风湿内扰、肾虚兼肾络瘀痹所致,当以益肾祛风湿及行瘀消癥为主,拟黄芪仙灵脾方、防己黄芪汤、黄芪四物汤合方,增豨莶草、穿山龙加强祛风湿之力,并加三棱、莪术活血消癥为主。方药:黄芪30g,炒党参10g,炒白术10g,淮山药15g,淫羊藿15g,干地黄20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15g,汉防己10g,豨莶草15g,穿山龙15g,三棱10g,莪术10g。共21服,每日1服,水煎2汁,上、下午分服。泼尼松龙片等西药继服,并加用来氟米特片20mg/天。
2月11日二诊:尿中泡沫较前减少,但仍有精力不济,时感疲乏,偶有口干,舌淡,苔少,脉细。复查尿蛋白+,红细胞2+,尿比重1.026。风湿、虚、瘀三联证仍存,但风湿证减轻,气阴两虚之象则显。处方:前方去豨莶草、穿山龙等祛风湿之剂,增黄芪至45g,生地黄至30g,并加二至丸(女贞子10g,旱莲草30g)加强益气养阴之功,煎服法同前。西药维持原剂量。
3月11日三诊:尿蛋白已转阴,但仍有红细胞3+,且有尿频,王永钧加强益肾固摄治疗,并增活血凉血止血之力,调整处方为:黄芪30g,干地黄30g,女贞子10g,旱莲草30g,枸杞子10g,炒萸肉15g,汉防己10g,菟丝子10g,金樱子30g,桑螵蛸10g,广地龙10g,白茅根30g,丹参10g,牡丹皮10g。共28服,煎服法同前。
4月13日四诊:尿频好转,因行经未化验,仍守前法为治。期间泼尼松龙片逐减为20mg与15mg隔日交替口服,余西药同前。
5月4日起,每月复查尿常规均阴性,但未随诊,中药以王永钧旧方为主,泼尼松龙片逐减至20mg,隔日1次。至2021年8月3日因咳嗽咳痰伴咽痛1周,复查尿蛋白2+,红细胞2+,遂再次求诊于王永钧。王永钧察其咽红,痰黄,舌红,苔薄黄,脉细滑,知其新感风热之邪,致宿疾加重,遂予清上治下法。方药:生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鱼腥草30g(后下),黄芩15g,荆芥6g,杏仁10g,炒牛蒡子10g,浙贝母10g,丹参10g,丹皮10g,白茅根30g,芦根30g。共5服,每日1服,煎服法同前。并暂改泼尼松龙片至20mg/天,1周后仍服20mg,隔日1次。5天后患者咳嗽咽痛消失,仍以调整肾之阴阳气血及祛风湿为治,方予玉屏风散合黄芪二四汤,加鸡血藤15g,汉防己10g,豨莶草15g。
续诊及随访:1个月后复查尿蛋白-,红细胞4~5/HP,尿比重1.025。随访至今,西药已逐步撤减直至停用,间断黄芪四物汤、黄芪二四汤或黄芪二至汤等加减治疗。自觉诸症安,尿检均阴性,肾功能正常。
辨治思路
正确认识病、证、症 证候是中医学的主要特征和核心理论元素,与病机相关,其内涵与部分中医疾病病名重叠,故常出现有证无病或无证有病的认知情况。而传统中医亦常以症状命名,但症状不能反映疾病总的发展规律,而国际统一的现代疾病名则可弥补这一不足,故在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诊治中,王永钧向来主张先“审病”,认识国际公认的现代医学病名及内涵,继而在“审病”的基础上,剔除合病或并病带来的干扰,再进行辨证及治疗。
肾以调整阴阳气血为要 《素问•六节藏象论》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气虚则精关不固,封藏失职,精微有形物质(蛋白或红细胞)随尿泄漏,可致“气虚”与“阴伤”并见。因此,王永钧认为,肾风病之肾虚证的最中心证候为肾气阴(血)两虚证,对于无症状的肾失封藏证,甚至无需细分肾气虚、肾阴虚,甚或肾阳虚证,因其气虚与阴虚的轻、重、隐、现,只是临床表现的不同程度而已。而肾为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为“元气之根”“先天之本”,气虚或阴虚日久,可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出现相对应的阴(血)虚证或气(阳)虚证,故治疗时王永钧常以调整肾之阴阳气血为要,对于临床有显性症状者,则视阴、阳、气、血偏衰之差异,而分别以黄芪二至汤(黄芪、女贞子、旱莲草)、六味地黄丸、肾气丸、黄芪仙灵脾汤(黄芪、淫羊藿、当归、薏苡仁)、黄芪四物汤(黄芪、当归、干地黄、川芎、杭白芍)等不同组方单用或组合以纠偏。“气为血帅”“气行血行”,黄芪不仅可补气升阳,亦能利水消肿,《医学衷中参西录》更谓其“能补气,兼能升气……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息(熄)内风也”。现代研究亦提示,黄芪具有明确的肾保护作用,故在各组调整气血阴阳方中,王永钧均习加黄芪,用量一般在30g,若气虚水肿甚者亦有用至60~120g。
分层论治肾络瘀痹证 络脉是自经脉别出的分支,络之别者为孙,《素问•调经论》谓“孙络水溢,则有留血”,肾小球为毛细血管球,即为肾络,肾络易瘀易滞,甚至痹阻不通。肾络瘀痹证虽可依照传统瘀血证的征象进行辨证,但瘀血征象由隐至显往往需要时间,故王永钧常从三方面入手,以期尽早准确辨治肾络瘀痹证。首先,将持续多形性红细胞尿作为主症,尿血属离经之血,唐容川指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因此王永钧将尿血纳入肾络瘀痹证的辨证依据。其次,将病久(病程≥3个月)作为诊断依据之一,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理论,而慢性肾脏病病程漫长,“久病必瘀”,王永钧认为病久可作为肾络瘀痹证的次症。最后,结合肾病理微观辨证,将肾络痹证分3个层次,王永钧认为,肾络瘀痹的病理形态和结构异常,若以中医视角观之,则可分脉络不和、死血凝着和肾内微癥积形成3个层次,相应可选择活血、逐瘀、消癥中药,分层治之。
积极祛风湿以澄源 王永钧在临床上常以加减防己黄芪汤治疗,并可适当加用防风、鬼箭羽、徐长卿、青风藤、羌活等祛风胜湿药物,若风湿证活动明显者,王永钧亦常应用雷公藤多苷片,甚至联用慢作用祛风湿西药以加强祛风湿之功。如本案的患者24h蛋白定量达1.7g,且伴大量红细胞,结合肾病理检查表现,王永钧判断该患者存在较明显的风湿活动证据,故不仅以中药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豨莶草、穿山龙祛风湿,并加用了糖皮质激素和来氟米特等慢作用祛风湿西药。
重视病后防复 《素问•热论》中曾因“病热少愈,食肉则复”而禁多食,肾风病患者亦多有“食复”,感染是导致肾风病反复的另一重要诱因,如本案因外感风热后复发,王永钧常清上以治下,并因久病肾风,正气本虚,易使邪气中人,故常联用或续用玉屏风散以固卫防复。
摘自2023-2-22中国中医药报
杨亚珍 周柳沙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
国医大师王永钧系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从医多年,学验俱丰,擅治内科疑难疾病,尤精于肾脏内科,为全国知名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救治肾病患者无数,其中尤以肾风病为最。
肾风病首先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风论”“评热病篇”中记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病生在肾,名为肾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面胕庞然壅”,分别描述了肾风的病位、好发季节及症状, 由此可知肾风病是一种好发于冬季,病位在肾,以浮肿、腰酸痛、小便不利等为常见表现的疾病。任继学及王永炎等教授均认为,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当按“肾风病”辨治。王永钧亦认同此说,并以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为切入点,对肾风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结合实践及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肾风”“风湿”“风水”的论述,认为肾风病是以风湿病邪为主的网络病因所致,风湿扰肾为肾风病的核心病机,从而创新了“风湿致肾病”理论,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侍诊,今拟通过典型医案解构王永钧辨治肾风病的思路,以期为肾风病的临床辨治提供借鉴。
典型医案
患者,缪某某,女,25岁,因“反复肉眼血尿1月余”于2021年1月21日初诊。就诊前1月余,患者发热后曾出现肉眼血尿,自服左氧氟沙星片后好转,未随诊。半月前再次出现肉眼血尿,始求医,于2021年1月行肾穿刺,病理学检查提示:IgA肾病,其中16个肾小球,1个节段细胞性新月体(6.25%),1个节段纤维细胞性新月体(6.25%),1个节段球性硬化,其余系膜细胞及基质轻中度增生,小管间质小灶性纤维化(<25%),免疫荧光示IgA(+++),C3(++),予泼尼松龙片25mg/天,福辛普利片10mg/天等治疗,但仍有蛋白尿伴血尿,尿色偏深,故辗转求诊于王永钧。刻下:乏力,尿中可见泡沫,尿色偏深,其他无不适。血压116/75mmHg(1mmHg=0.133kpa),舌淡,苔薄,脉细。24小时尿蛋白定量1.7g,尿蛋白2+,红细胞3+,尿比重1.015,血肌酐54μmol/L,白细胞4.5×109/L,血红蛋白124g/L。王永钧诊为肾风病(IgA肾病),乃风湿内扰、肾虚兼肾络瘀痹所致,当以益肾祛风湿及行瘀消癥为主,拟黄芪仙灵脾方、防己黄芪汤、黄芪四物汤合方,增豨莶草、穿山龙加强祛风湿之力,并加三棱、莪术活血消癥为主。方药:黄芪30g,炒党参10g,炒白术10g,淮山药15g,淫羊藿15g,干地黄20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15g,汉防己10g,豨莶草15g,穿山龙15g,三棱10g,莪术10g。共21服,每日1服,水煎2汁,上、下午分服。泼尼松龙片等西药继服,并加用来氟米特片20mg/天。
2月11日二诊:尿中泡沫较前减少,但仍有精力不济,时感疲乏,偶有口干,舌淡,苔少,脉细。复查尿蛋白+,红细胞2+,尿比重1.026。风湿、虚、瘀三联证仍存,但风湿证减轻,气阴两虚之象则显。处方:前方去豨莶草、穿山龙等祛风湿之剂,增黄芪至45g,生地黄至30g,并加二至丸(女贞子10g,旱莲草30g)加强益气养阴之功,煎服法同前。西药维持原剂量。
3月11日三诊:尿蛋白已转阴,但仍有红细胞3+,且有尿频,王永钧加强益肾固摄治疗,并增活血凉血止血之力,调整处方为:黄芪30g,干地黄30g,女贞子10g,旱莲草30g,枸杞子10g,炒萸肉15g,汉防己10g,菟丝子10g,金樱子30g,桑螵蛸10g,广地龙10g,白茅根30g,丹参10g,牡丹皮10g。共28服,煎服法同前。
4月13日四诊:尿频好转,因行经未化验,仍守前法为治。期间泼尼松龙片逐减为20mg与15mg隔日交替口服,余西药同前。
5月4日起,每月复查尿常规均阴性,但未随诊,中药以王永钧旧方为主,泼尼松龙片逐减至20mg,隔日1次。至2021年8月3日因咳嗽咳痰伴咽痛1周,复查尿蛋白2+,红细胞2+,遂再次求诊于王永钧。王永钧察其咽红,痰黄,舌红,苔薄黄,脉细滑,知其新感风热之邪,致宿疾加重,遂予清上治下法。方药:生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鱼腥草30g(后下),黄芩15g,荆芥6g,杏仁10g,炒牛蒡子10g,浙贝母10g,丹参10g,丹皮10g,白茅根30g,芦根30g。共5服,每日1服,煎服法同前。并暂改泼尼松龙片至20mg/天,1周后仍服20mg,隔日1次。5天后患者咳嗽咽痛消失,仍以调整肾之阴阳气血及祛风湿为治,方予玉屏风散合黄芪二四汤,加鸡血藤15g,汉防己10g,豨莶草15g。
续诊及随访:1个月后复查尿蛋白-,红细胞4~5/HP,尿比重1.025。随访至今,西药已逐步撤减直至停用,间断黄芪四物汤、黄芪二四汤或黄芪二至汤等加减治疗。自觉诸症安,尿检均阴性,肾功能正常。
辨治思路
正确认识病、证、症 证候是中医学的主要特征和核心理论元素,与病机相关,其内涵与部分中医疾病病名重叠,故常出现有证无病或无证有病的认知情况。而传统中医亦常以症状命名,但症状不能反映疾病总的发展规律,而国际统一的现代疾病名则可弥补这一不足,故在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诊治中,王永钧向来主张先“审病”,认识国际公认的现代医学病名及内涵,继而在“审病”的基础上,剔除合病或并病带来的干扰,再进行辨证及治疗。
肾以调整阴阳气血为要 《素问•六节藏象论》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气虚则精关不固,封藏失职,精微有形物质(蛋白或红细胞)随尿泄漏,可致“气虚”与“阴伤”并见。因此,王永钧认为,肾风病之肾虚证的最中心证候为肾气阴(血)两虚证,对于无症状的肾失封藏证,甚至无需细分肾气虚、肾阴虚,甚或肾阳虚证,因其气虚与阴虚的轻、重、隐、现,只是临床表现的不同程度而已。而肾为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为“元气之根”“先天之本”,气虚或阴虚日久,可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出现相对应的阴(血)虚证或气(阳)虚证,故治疗时王永钧常以调整肾之阴阳气血为要,对于临床有显性症状者,则视阴、阳、气、血偏衰之差异,而分别以黄芪二至汤(黄芪、女贞子、旱莲草)、六味地黄丸、肾气丸、黄芪仙灵脾汤(黄芪、淫羊藿、当归、薏苡仁)、黄芪四物汤(黄芪、当归、干地黄、川芎、杭白芍)等不同组方单用或组合以纠偏。“气为血帅”“气行血行”,黄芪不仅可补气升阳,亦能利水消肿,《医学衷中参西录》更谓其“能补气,兼能升气……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息(熄)内风也”。现代研究亦提示,黄芪具有明确的肾保护作用,故在各组调整气血阴阳方中,王永钧均习加黄芪,用量一般在30g,若气虚水肿甚者亦有用至60~120g。
分层论治肾络瘀痹证 络脉是自经脉别出的分支,络之别者为孙,《素问•调经论》谓“孙络水溢,则有留血”,肾小球为毛细血管球,即为肾络,肾络易瘀易滞,甚至痹阻不通。肾络瘀痹证虽可依照传统瘀血证的征象进行辨证,但瘀血征象由隐至显往往需要时间,故王永钧常从三方面入手,以期尽早准确辨治肾络瘀痹证。首先,将持续多形性红细胞尿作为主症,尿血属离经之血,唐容川指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因此王永钧将尿血纳入肾络瘀痹证的辨证依据。其次,将病久(病程≥3个月)作为诊断依据之一,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理论,而慢性肾脏病病程漫长,“久病必瘀”,王永钧认为病久可作为肾络瘀痹证的次症。最后,结合肾病理微观辨证,将肾络痹证分3个层次,王永钧认为,肾络瘀痹的病理形态和结构异常,若以中医视角观之,则可分脉络不和、死血凝着和肾内微癥积形成3个层次,相应可选择活血、逐瘀、消癥中药,分层治之。
积极祛风湿以澄源 王永钧在临床上常以加减防己黄芪汤治疗,并可适当加用防风、鬼箭羽、徐长卿、青风藤、羌活等祛风胜湿药物,若风湿证活动明显者,王永钧亦常应用雷公藤多苷片,甚至联用慢作用祛风湿西药以加强祛风湿之功。如本案的患者24h蛋白定量达1.7g,且伴大量红细胞,结合肾病理检查表现,王永钧判断该患者存在较明显的风湿活动证据,故不仅以中药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豨莶草、穿山龙祛风湿,并加用了糖皮质激素和来氟米特等慢作用祛风湿西药。
重视病后防复 《素问•热论》中曾因“病热少愈,食肉则复”而禁多食,肾风病患者亦多有“食复”,感染是导致肾风病反复的另一重要诱因,如本案因外感风热后复发,王永钧常清上以治下,并因久病肾风,正气本虚,易使邪气中人,故常联用或续用玉屏风散以固卫防复。
前一篇:凃晋文运用逍遥散治验二则
后一篇:阴阳具有自然科学和哲学双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