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中医大家张简斋

(2022-04-21 03:41:28)

摘自2022-4-20中国中医药报
徐建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张简斋(1880—1950),字师勤,祖籍安徽桐城。他生于南京,世居城南鞍辔坊5号,在其父张厚之的指点下研习国医,长期临证,是民国时期的中医大家。抗战爆发后,他内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南京,故而主要在南京、重庆二地行医。1950年在香港病逝,享年70岁。
张简斋把毕生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中医事业。他的诊疗对象非常广泛,既有权贵名流,又有平民百姓。他投身临床日久,以至无暇著书立说。目前存世著作仅三部,而且都由后人整理而成。一是张简斋门人王祖雄在1947年编辑出版的《南京名医张简斋经验处方集》;二是张氏港台传人马腾云在1971年于香港出版的《张简斋处方存稿》;三是由邹伟俊于2012年编辑出版的《张简斋医案》。
张简斋是一位卓越的中医临床家,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而屡起沉疴,由此赢得了广大病家的衷心爱戴。
他善于治疗“下虚受风”证。此证在男子身上常表现为房劳不节,肾气骤有所虚,表卫不固,风寒之邪得以乘虚侵袭,具体临床表现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表里同病。治疗上,既不能单纯以麻黄汤、桂枝汤辛温解表,也不能专用附子汤、四逆汤等辛热温经。张简斋另辟蹊径,采用“和养疏化”之法,以和养肾气,疏解少阴、太阳风寒为治疗原则,往往药不到数剂,病已霍然而愈。对于妇女的“下虚受风”证,系行经或产后遭受风寒之邪所致。张简斋同样采用“和养疏化”之法,即和养肝、肾气血,疏化肝、肾风寒,奏效亦颇迅捷卓著。
在中医学术上,他还根据“人以胃气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以及“得谷则昌,失谷则亡”等经旨,创造性地提出“胃以通和为贵”的主张(“通和”指处方用药不致滞塞之意)。他曾说“不论何种疾病,皆不能使患者因服药而引起胃纳呆滞,特别是对内伤杂病的调处,更应该注意及此”。因此,在治疗内伤杂病时,慎护脾胃是其临证的一大特色。在具体的处方用药之际,他能处处顾护到脾胃,治疗时常以二陈汤作为衬方使用。对于治疗临床所见的咳血之症,他主要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来治疗,多以通降和养为用,绝少使用寒凉止血消瘀以及碍胃滋腻之品,还强调四时节气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善治未病则从饮食方式及情志畅达入手。治疗水肿,则多从肺、脾、肾三脏功能考虑,注重三脏之间的协同作用。
1950年,张简斋在香港病逝,海峡两岸都发唁电以表哀悼。当时的中医界同道焦易堂和陈郁特赠送两副挽联表达敬意。
焦易堂所送的挽联是:简斋先生千古忆平生慈怀济世物论交推哭看将消隐隐曙光胡不待,溯念年医馆同舟京尘共涴风流今忽邈哀哀笛声那堪听。弟焦易堂敬挽。
陈郁所送的挽联是:简斋道长千古清望重江东岂仅医才追仲景,浮魂羁海表不堪华屋忆唐公。陈郁敬挽。
这两副挽联高度评价了张简斋先生的平生功业,并对简斋先生的不幸离世表示沉痛哀悼。这是情出于心的表达,真情实意的流露。

同一张纸 两个证书

时间:2023-04-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贾杨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3/0420/16819578358011495_1080x1078.jpg

一面:上海市中医师学术研究会会员证书。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3/0420/16819578362891873_880x862.jpg

另一面:上海医界春秋社社员名誉证书。

我收藏中医药证章这些年,见到过各式各样的证书,但是最近收到的一张证书,却让我着实惊奇——同一张纸上,居然在双面印制了不同的证书,确实十分罕见。

先看一面,印刷宋体“上海市中医师学术研究会会员证书”,毛笔楷书持证人“陈贵润”,男,三十二岁,籍贯浙江省嵊县,字体潇洒;中间写“遵章入会,经审查合格,确与会章相符,应给证书,以资证明”;发证人是三位民国时期的上海名中医——理事长张赞臣,常务理事陈存仁、秦伯未,签名章下各有一枚私戳;发证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一日”(1948年),日期上落“上海市中医师学术研究会图印”;证书编号为“中字第一七三号”。证书最左侧是半边骑缝章加编号。最右侧钢笔手写“人民政府浙江省卫生厅医师证书第七十一号,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说明这位陈贵润医师于新中国成立后在浙江执业。

再看另一面,最右侧大字书写“名誉证书”,红色套印:“名誉证书,本社以结合国医同志,研究医药学术,阐扬固有发明新知,共谋进展,以济人群为主旨。素仰先生德高术正、众望攸归,经同人等议决,敬聘先生为本社名誉社员,俾资借重,有所循率,谨具此书为证。中华民国年月日给。上海医界春秋社。”证书中央有水印“上海市卫生局注册”。

一面是上海市中医师学术研究会,另一面是上海医界春秋社,这两个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医学术团体的证书怎么会印在同一张纸上?经仔细研究才发现,原来它俩本是一家。

1926年上海医界春秋社成立

1926年4月26日,上海名中医张赞臣、杨志一、朱振声等人,以“结合国医同志,共策学术之进展,增进民族之健康;唤醒同仁,团结一致,抗御外来侵略”为宗旨,组织成立了上海医界春秋社,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终止,历时十一年。该社贯穿于中西医论争激化的大部分进程,成为中医界团结自身、维护学术地位、与国民政府作斗争的重要阵地,是近代史上持续时间较长、活动范围较广、有着重大社会影响的中医社团。

上海医界春秋社的主要成员有谢利恒、朱少坡、夏英堂、丁仲英、杨志一、张伯熙、张赞臣、朱振声、许半龙、虞舜臣、方公溥等,都是当时有名的中医,由张赞臣任执行主席。在组织上,初设社长、评议长、理事长、编辑长及文牍长各一人;1927年改委员制,下设研究、编辑、宣传、经济、交际、文牍六股。上海医界春秋社成立后,即向教育部申请立案,并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二月三日向上海市卫生局注册,取得了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第二号注册执照,将其确认为研究中医学术的正式团体,为此后的社务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了扩大影响,上海医界春秋社的入社条件较为宽松,“凡是有志研究医学者,不分男女,不限年龄,不论医界非医界,均可加入”,对于初次加入该社者,需填写志愿书并缴纳入社费一元及当年年费一元。此后,每年只需缴纳年费一元即可。社员可获赠当年《医界春秋》月刊一份。此外,除一般会员外,还设置了名誉会员,“凡已经入社之社员(或同时入社者亦可)能一次介绍五人以上入社者,本社另给予名誉证书,以资鼓励”。今天介绍的这张纸的背面,即是这样的名誉社员证书。到1930年,社员人数发展到549人;到1937年,社员已达5000多人,广布于全国内地19个省市及中国香港,并及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

同年创办《医界春秋》月刊

上海医界春秋社在中医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创办了《医界春秋》月刊。该杂志创刊于1926年5月,最初由杨志一任主编,后因杨志一回原籍,改由张赞臣任主编,一直到1937年3月因日本入侵而停刊,是近代中医史上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中医刊物。其间只因特殊原因停刊四期,其余时间皆能按时出版、发行,并且每逢周年都会邀请名家撰稿,出版纪念刊一期。《医界春秋》月刊版面内容丰富,包括评论、学说、调查、医案、短评、纪事、药物、特载、杂俎、余兴等栏目,学术气息浓郁,在当时中医界享有盛誉。该刊以维护中医学术、反对西医侵略为己任,曾发表《医药团体对中卫会取缔案之通电》一文,反驳“废止中医案”,引起全国中医界热烈响应。总之,《医界春秋》月刊为维护中医学术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上海医界春秋社还发行《世界医报》周刊,并设立中国医药书局,先后出版《仲景学说分析》《中医基础学》《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中国外科学大纲》《内经类证》《国医讲义》《中国诊断学纲要》等十余种中医专著,并翻刻影印古本医学名著多种。

1947年改名为上海市中医师学术研究会

上海医界春秋社于1933年5月创立了中国制药社,“用科学方法将实验成功的国产秘药制成丸片、膏液等剂”,以发扬中药特色。张赞臣担任制药社经理,凡是医界春秋社社员及有志于中国制药事业者,都可投资为股东。该制药社生产了许多特色中成药,如独灵草丸片、辟疫急救丹、八宝拨云散、外科去腐生肌散、疳积六棱草、吹喉保咽丹、喉症噙化丸、痢独灵、宁坤宝和乾坤正气丸等。

为了向社会普及中医药知识,上海医界春秋社于1930年创办了中医药函授部,组织中医界人士编写各科讲义以供中医学校采用。函授部设有学制两年的普通科和学制一年的专修科。为了培养医学专门人才,1928年上海医界春秋社还创办了上海国医讲习所,由张赞臣主持,先后举办了《伤寒论》讲座、针灸学讲座、传染病讲座等,每次听讲人数都达数百人之多,为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上海医界春秋社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终止活动。抗战结束后,于1946年恢复了社务工作,到1947年改名为上海市中医师学术研究会,1951年结束会务,完成了历史使命。

同一张纸,两个证书,实际上同出一门。从一面的上海医界春秋社社员名誉证书,到另一面的上海市中医师学术研究会会员证书,跨越了从1937年至1948年这十一年的艰难岁月。(贾杨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张简斋治杂病验案

 (2018-09-19 08:59:47)[编辑][删除]


张简斋(1880年~1950年),南京著名中医。诊断正确,组方有序,用药大胆,治病多奇效,有“南张北施(施今墨)”之称。今选张简斋先生典型案例,以供学习。

下元素虚 治饮邪须安冲气

夏某,风水合病,服疏化之剂,肿势渐消,喘咳未已,不能平卧,口甜,哕呕,涎多,脉沉小。拟用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淡姜、细辛、五味子、甘草、白芍、姜夏、茯苓、陈皮、白芥子。

此患者咳喘未已,结合风水病史,当属下焦元气素虚,阴盛阳衰,水液输布失常之饮证。盖水性变动不居,射肺则喘咳不能平卧;蓄胃则哕呕多涎。脉沉小(颇类寸脉沉、尺脉微)为下焦真阳素虚,寒饮上盛之“下虚上实”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中以温肺化饮之小青龙汤平“水寒射肺”之咳逆倚息不得卧,辅以治痰通用之二陈汤。据王祖雄氏介绍,张简斋先生治病,“不论是治外感时病,抑或内伤杂病时,常以二陈汤作为衬方使用,盖取其通和胃气之意”(《中医杂志》1962年11期)。今合桂枝、细辛、干姜等温药,振胃阳以逐寒水,且二陈汤合白芥子乃治“痰留胁下”(《类证治裁?痰饮》)之名方,可见其组方已面面俱到。但须指出,《金匮要略》载下虚上盛之人,服小青龙汤后,易动冲气,出现“气从少腹上冲胸”之变。张氏于方中加茯苓一味,即为苓桂五味甘草汤,以截断服小青龙汤冲气上逆之变,设非上工,何能思虑及此。

秦伯未氏谓:“一般痰饮证,多兼咳嗽喘息,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小青龙汤最为常用。”(《金匮要略简释》)该患者未标明年岁,当属“老慢支”之类,此说可供参考。

时间:2022-04-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徐建云

 

张简斋(1880—1950),字师勤,祖籍安徽桐城。他生于南京,世居城南鞍辔坊5号,在其父张厚之的指点下研习国医,长期临证,是民国时期的中医大家。抗战爆发后,他内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南京,故而主要在南京、重庆二地行医。1950年在香港病逝,享年70岁。

张简斋把毕生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中医事业。他的诊疗对象非常广泛,既有权贵名流,又有平民百姓。他投身临床日久,以至无暇著书立说。目前存世著作仅三部,而且都由后人整理而成。一是张简斋门人王祖雄在1947年编辑出版的《南京名医张简斋经验处方集》;二是张氏港台传人马腾云在1971年于香港出版的《张简斋处方存稿》;三是由邹伟俊于2012年编辑出版的《张简斋医案》。

张简斋是一位卓越的中医临床家,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而屡起沉疴,由此赢得了广大病家的衷心爱戴。

他善于治疗“下虚受风”证。此证在男子身上常表现为房劳不节,肾气骤有所虚,表卫不固,风寒之邪得以乘虚侵袭,具体临床表现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表里同病。治疗上,既不能单纯以麻黄汤、桂枝汤辛温解表,也不能专用附子汤、四逆汤等辛热温经。张简斋另辟蹊径,采用“和养疏化”之法,以和养肾气,疏解少阴、太阳风寒为治疗原则,往往药不到数剂,病已霍然而愈。对于妇女的“下虚受风”证,系行经或产后遭受风寒之邪所致。张简斋同样采用“和养疏化”之法,即和养肝、肾气血,疏化肝、肾风寒,奏效亦颇迅捷卓著。

在中医学术上,他还根据“人以胃气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以及“得谷则昌,失谷则亡”等经旨,创造性地提出“胃以通和为贵”的主张(“通和”指处方用药不致滞塞之意)。他曾说“不论何种疾病,皆不能使患者因服药而引起胃纳呆滞,特别是对内伤杂病的调处,更应该注意及此”。因此,在治疗内伤杂病时,慎护脾胃是其临证的一大特色。在具体的处方用药之际,他能处处顾护到脾胃,治疗时常以二陈汤作为衬方使用。对于治疗临床所见的咳血之症,他主要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来治疗,多以通降和养为用,绝少使用寒凉止血消瘀以及碍胃滋腻之品,还强调四时节气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善治未病则从饮食方式及情志畅达入手。治疗水肿,则多从肺、脾、肾三脏功能考虑,注重三脏之间的协同作用。

1950年,张简斋在香港病逝,海峡两岸都发唁电以表哀悼。当时的中医界同道焦易堂和陈郁特赠送两副挽联表达敬意。

焦易堂所送的挽联是:简斋先生千古忆平生慈怀济世物论交推哭看将消隐隐曙光胡不待,溯念年医馆同舟京尘共涴风流今忽邈哀哀笛声那堪听。弟焦易堂敬挽。

陈郁所送的挽联是:简斋道长千古清望重江东岂仅医才追仲景,浮魂羁海表不堪华屋忆唐公。陈郁敬挽。

这两副挽联高度评价了张简斋先生的平生功业,并对简斋先生的不幸离世表示沉痛哀悼。这是情出于心的表达,真情实意的流露。(徐建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病机复杂 复方取胜

李某,48岁,病久冲任无权,气枯血竭,见红虽少,未止。腹痛时作时止,转侧不利,震触尤甚。近日胃纳稍差,脉弦小且劲。治用柔养舒化,方用:海螵蛸、茜草、当归、白芍、地黄、阿胶珠、鳖甲、牡蛎、合欢皮、二仙胶。另用甘草、小麦、秫米、谷芽合煎。

月经属冲任所主,冲任隶于肝肾。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当地道不通而月事不来。患者年近七七,久病不复,肝肾两虚,气枯血竭,致冲任失养而月经量少,因其固摄无权,而月经亦未止。冲脉隶于阳明,阳明虚则胃纳不振。且因气虚失运而血瘀阻络,故腹痛时作时止,转侧不利,震触尤甚。肝失养而性愈张,脉亦弦小且劲。此病机错杂,为肝肾阴亏,奇经失养,精气神皆虚之证。

张简斋先生治病,擅用复方。据王祖雄氏所辑《张简斋先生验方数则》(解放前抄本),其用药有“清解”“宣达”“疏化”及“祛导”之特点。本案以“柔养舒化”为法,方取《内经》治“气竭肝伤”之乌贼骨丸固冲任以止血;《温病条辨》治“肝肾阴亏”之三甲复脉汤(取二仙膏中之龟板)去麦冬,以合欢易麻仁滋阴潜阳。考二仙膏,《兰台轨范》谓由龟板、鹿角、人参、枸杞组成,功能“大补精髓,益气养神”,王旭高有“气血精神交补益”之歌诀。更以甘草、小麦、秫米、谷芽柔肝养血以和心脾;茜草、合欢和营通络止痛。滋阴药中,参以性温之鹿角,寓“阳中求阴”之义。此乃五方加减组成。

治病必明升降开合之道

张某,女,小溲困难,淋漓不畅,病经两月,遍治无效。近日溺中夹红,腹胀且坠,脉小苔白腻。辛劳中虚,开合失利。治以:升麻、柴胡、当归、黄芪、党参、白术、陈皮、五苓散、滋肾丸、金匮肾气丸、怀牛膝、牡蛎、泽泻。

此系劳淋久治不愈案。方中集多方于一纸,但非杂乱堆砌,通过本案阅读,可了解张简斋先生用药网络之一斑。张氏凭病情舌脉,谓其病系“辛劳中虚,开合失利”。因病久不愈,脾肾交虚,升降失调,开合不利,病机十分复杂。张简斋先生集《医宗金鉴·杂病心法》治“小便不通”之虚证诸方而为此方,以治“内伤劳脾”之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与治“阳虚”之《金匮要略》肾气丸及“阴虚”之滋肾(通关)丸为主。另加牡蛎、泽泻、牛膝。全方计药20味,正方4首。可谓张氏治病,善用复方,颇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风格。

方中以补脾益气之补中益气汤以升之,辅以化气利水之五苓散与“直走下焦”之牛膝以降之;以肾气丸补下焦之阳虚,滋肾丸滋下焦阴虚。正与王旭高《医书六种》所云:“无阴则阳无以化,此方(通关丸)独窃轩岐秘。若是阳虚不化阴,又当肾气丸为治”之义完全一致。更以牡蛎“滋填摄纳”以助之。此乃通补兼施,寒温互用之法,虽从补脾肾、理阴阳、培植正气着手,而重在调升降,运气化以复开合之道。久病用此,不失“劳者温之”之旨。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

 (2022-04-13 03:31:38)[编辑][删除]

 

济世 守正 创新 奉献 责任
五大文化成就陈李济四百年传奇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典藏的“百年陈皮”。

陈李济蜡丸。

陈李济旧址(摄于1937年)。

杨殷事迹陈列馆。

陈李济百年楹联。

陈李济制药工具榨油槽。

走进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大厅正中红底金漆硕大醒目的“寿”字映入眼帘。这个“寿”字,是我国书画界巨擘吴作人先生为陈李济所题,寓意陈李济获得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长寿药厂”,更寓意陈李济坚守“同心济世”宗旨,四百余年古方正药,造福社会,把健康长寿带给千家万户。

百年匠心图济世,一缕药香出岭南。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隶属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600年(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22年历史。陈李济不仅是广药集团旗下12家中华老字号中传承最久的“老大哥”,更是我国中药行业现存最老的老字号之一,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长寿制药厂”,“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李济”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在广药集团“时尚中药”战略引领下,陈李济的老字号“金招牌”重新焕发光芒,发展成为中医药行业现代化的翘楚。如今,陈李济拥有丸剂、胶囊、片剂、颗粒剂、散剂、煎膏剂、茶剂等7种剂型,打造了壮腰健肾丸、舒筋健腰丸、昆仙胶囊、乌鸡白凤丸、喉疾灵胶囊、咳喘顺丸、补脾益肠丸等一批畅销产品,同时依托百年陈皮工艺,积极开发和探索大健康产业,激发了老字号的新活力。

作为南药的代表,陈李济历尽沧桑巨变而屹立不倒,离不开其济世、守正、创新、奉献、责任的核心企业文化,这五大文化滋养并推动着陈李济,成就了四百年中药老字号传奇。

济世 不忘济世初心,良药美名远扬

“陈李济”创立至今,走过了四百二十余年的济世之路。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岁末,广东南海县商人陈体全从水路折返广州,匆忙中不慎将巨额货银遗落在船上,被同船的南海西樵人李昇佐拾获。李昇佐整日在码头等候失主,终等来陈体全,悉数归还货银。陈体全感念李昇佐品德诚实,意欲酬报,却被婉言谢绝。由于李昇佐精通医道,陈体全便拿出半数货银,投入李昇佐在广东省城大南门已未牌坊脚(今北京路194号)经营的中草药店。两人取店名为“陈李济”,以示永久合作、同舟共济、存心济世之愿望。

数百年来,陈李济始终牢记济世初心,以药品优良享誉民间,还成为朝廷贡品。据《广州医药志》记载,同治皇帝偶患风寒,腹痛吐泻,经御医推荐,服用陈李济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遂御赐“杏和堂”封号。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陈李济名噪大江南北。光绪年间,两朝帝师翁同龢为陈李济题写店名“陈李济”,三个鎏金大字至今尚存。晚清科举时代,每届试期,仕商云集北京,陈李济将蜡壳药丸及时运送北京展销,因此逐渐声名树立,驰誉天下。

陈李济的产品还承载着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的使命,真正践行了“济世”理念。清咸丰六年(1856),陈李济药店在广州十三行开设批发所,进行产品输出、洋药原料输入的贸易。民国初年,陈李济成为我国最早的外向型企业之一。1981年,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将陈李济的蜡壳丸生产工艺拍成电视录像片,使得陈李济的美名远播海外。

陈李济的济世基因,不但体现在行医制药,还体现在慈善公益上。创立之初,陈李济订下一条规矩,即“同心济世、救急扶危”。历代陈李济人以行善为乐事,救济劳苦大众,施药赠茶代代不辍。1915年广州大水成灾,陈李济义卖百年老陈皮,所得售款全部赈济灾民,传为佳话。清末民初,由于民居火灾频发,陈李济选拔出精壮工人成立消防队,购置了三部消防车,帮助街坊邻里救火,如今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中还陈列着救火车的模型。诸多义举,日渐在市民心中树立了陈李济“同心济世”的形象。

21世纪,陈李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相继通过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实行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通过澳大利亚TGA(治疗物品管理局)组织的GMP认证等。新时代,陈李济也不忘济世初心,不断探索社会责任践行模式,坚持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关爱老人健康、灾区捐献、回收家庭过期药等,为社会公益和大众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为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社区和群众生活,陈李济发起“为爱撑腰·健康中国——陈李济大众爱腰日”全国社区公益行活动,覆盖全国23省200多个城市,受益人群达数千万人,直接受益群体有环卫工人、司机、外卖员、医院护士、教师等,唤醒社会大众对腰部疾病的认知和重视,引起社会对于特定人群亚健康的关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爱腰健腰、健康管理服务。

正如陈李济党委书记、董事长石洪超所说:“陈李济的济世之路是与时俱进的,它能够跟随历史潮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制药企业,陈李济能历四百多年而不衰,细究其根本,就在于一个“济”字上:“济”是给予,是对弱者的扶助;“济”更是目的,是创建者以及一代代陈李济人的追求,也是对博大精深的以“仁”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明的继承和发扬。

守正 坚守“古方正药”真材实料宗旨

“古方正药”是陈李济品质至上的制药观,四百余年而不变。所谓“古方”,就是在不断积累和传承中总结出来的经典验方;所谓“正”,就是用料必选正品一等的地道货。陈李济在创业之初,就形成了“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的制药工训,其制药选料上乘、配方严谨、工艺精细,为了保证品质和疗效,需用阴枝必不用阳枝,需用根茎必不用其叶,若备料不齐,宁可停产。例如,陈李济的壮腰健肾丸里有一味药材叫黑老虎,陈李济坚持只用岭南地区生产的,北方虽也有种植,却不是道地药材,因而不用。

“百年陈皮”是陈李济的镇店之宝,其制作充分体现了陈李济“古方正药”的观念。陈李济百年陈皮曾作为礼品,赠予宋庆龄、何香凝、霍英东等名流,赢得“一两陈皮一两金”的赞誉。2016年,陈李济作为唯一陈皮标志品牌,压轴登场中国首部中医药文化大型纪录片《本草中国》。

陈李济对陈皮的炮制与存储极为考究。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果皮仓储场景。每年小雪节气后、冬至前,陈李济便派人去往新会,采摘完全成熟的茶枝柑(大红柑),经“二三刀开皮技术”,去肉存皮、就地晒干。加工晒干后的陈皮用草席袋包好,每袋标明年份,放入木楼结构的仓库。仓库楼底是杉木栅栏,底下有数口煮蜜锅,用以炼蜜泛丸。楼下制药煮糖时,楼上的果皮受蜜糖蒸汽长期熏染,久而久之,陈皮外表色如檀香木,内肉变为深茶色,百年而无虫霉之变,香气持久、久煮不烂,化痰下气、功效独特。

炮制陈皮所体现的工匠精神,被陈李济人应用在制药生产的各个方面。四百余年,陈李济能够屹立不倒,离不开时间的沉淀,更离不开这种力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创新 紧跟时代发展,为满足需求而创新

四百年大浪淘沙,创新是陈李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提起中医药的传播,就不能不提到陈李济发明的蜡丸工艺。康熙年间,岭南地区气候潮湿,传统中成药易霉变,且一些芳香类中药材容易因药性挥发而影响药效,导致“南药不过长江”。为此,陈李济首创蜡壳蜜丸剂型,把蜂蜡和木蜡混合浇铸成蜡壳,再割成半球形,将丸药裹在其中,可防潮防虫避光,使药物久存不变质。抗战期间,陈李济附近的一口井中曾捞上来许多蜡壳大蜜丸,这些大蜜丸经十数年浸泡而丝毫无损,其制作之精良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小蜡丸”已经发展为“大产业”,由于传统手工蜡丸制作缓慢,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陈李济通过技术创新,将中药大蜜丸改为塑壳包装,再裹白蜡,实现了现代化机械生产。

怀着仁心济世的愿景,陈李济始终为民服务、不断创新。畅销国内外的陈李济壮腰健肾丸,精选黑老虎、牛大力、千斤拔、金狗脊等道地药材制成,它的创制有着一段为公为民的故事。1959~1961年,我国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很多人因营养不良患上了肾虚水肿等疾病。陈李济药厂临危受命,研发出壮腰健肾丸大蜜丸剂型,对肾虚水肿有较好疗效,广受欢迎、供不应求。陈李济怀揣着济世初心和国企的奉献精神,将配方工艺无偿分享给全国各个药厂生产,并且派出技术人员前往指导。至今,全国壮腰健肾丸生产批文达一百多个。
新时代下,陈李济持续展开科研工作。2006年,新产品昆仙胶囊作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实现产业化。2021年,陈李济中药免疫制剂研发中心通过企业类广东省中药免疫制剂重点实验室立项,以昆仙胶囊和玉屏风袋泡茶为核心,开展工艺、质量、免疫机制及临床研究。中药免疫抑制剂昆仙胶囊,由昆明山海棠、淫羊藿、枸杞子和菟丝子组成,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腰膝酸软等,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玉屏风袋泡茶是中医扶正固表的经典名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临床上多作为中药免疫增强剂使用。

近年来,陈李济密切关注社会老龄化趋势,挖掘中医药保健、健康养生的市场蓝海。2015年,陈李济以“百年陈皮”为文化依托,以中医药治未病为健康理念,全方位布局了陈皮大健康产业。目前,陈李济已开发创制出一系列健康陈皮佳品,覆盖柑普茶、糖果、糕点、凉果等多个细化分类。陈李济大健康把“产业+文创+电商”破壁结合,使养生产品更加便捷时尚,并借助“互联网+”和广药集团大平台的资源优势,实现“大南药+大健康”双轮驱动发展。

奉献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服务社会

红色基因在陈李济的血脉里流淌,引领陈李济人乐于奉献。

无产阶级革命家杨殷(1892—1929)是陈李济首位党员,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过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杨殷在陈李济成立了中国第一批由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工会,发展了第一批工人党员,广药集团乃至广州企业党史,由杨殷开启。2021年,陈李济特别建设国内首家杨殷事迹陈列馆,获评“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

李朗如(1888—1968),是陈李济创始人李昇佐第七代后人,杨殷的革命战友。在他的带领下,陈李济焕发新生、率先完成了公私合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李朗如受族人所托,接管陈李济,大刀阔斧地在设备、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得陈李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后,李朗如带领陈李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改造,陈李济作为当时的私有制企业龙头之一,起到了公私合营的表率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陈李济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争当国企表率。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号召,陈李济、采芝林与广东悦圆堂大南药种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广东省阳西县共同建设南药种植基地,目前基地种植药材品种有牛大力、黑老虎、狗脊、天冬、广藿香、布渣叶、白木香等,面积约一千亩,未来种植面积将扩大到一万亩。通过基地种植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农户种植,陈李济为当地的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工作贡献了中医药产业的力量。

疫情期间,陈李济的杨殷红色突击队党员队伍全力以赴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加班加点生产防疫应急备用物资。哪里需要志愿者,哪里就能看见陈李济党员的身影,他们奔赴于各个医院、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为医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减轻负担,贡献绵薄之力,共同守住疫情防控安全线。

责任 以振兴老字号、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

“济”是陈李济的理想,也是中医药数千年治病救人的写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是陈李济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

陈李济作为全国最老的老字号药企,汇聚了传统中医药的精华。早在2004年,陈李济就意识到了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筹建了岭南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并在2008年以“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项目成功申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陈李济不断完善博物馆建设,将其进一步扩建为陈李济中药文化园,并荣获“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场所与文化平台。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藏有陈李济数百年来的珍贵文物,如明代的青花将军坛、清代的斗彩贮药瓶。古色古香的酸枝木药柜上,刻着“苏合丸”“白凤丸”“宁坤丸”等药名。馆内有一副木质楹联牌匾,至今已逾百年,上面刻着陈李济“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的制药工训,规定了陈李济人做人和做药的准则,也明确了一个制药企业和制药人应该坚守的责任。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一本药书《良药集》,泛黄的纸页记载着陈李济享誉市场的古方正药,如参茸白凤丸、千金保孕丸、乌鸡白凤丸、养心宁神丸等。据陈李济的产品目录牌匾可知,陈李济的药品涵盖人生各个阶段的用药需求。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中医药文化魅力,2020年,陈李济重回千年古道北京路商业街区,打造广药陈李济非遗展馆,还原旧铺岭南建筑风貌,以“国家非遗、广州印记、广药老字号、陈李济老铺”为路径,重现陈李济四百年传统文化光辉。2021年起,陈李济将继续对陈李济旧址大厦升级改造,弘扬中国国粹,讲好中医药故事,在广州城市中轴线打造岭南中医药文化新地标,以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长寿药厂”为“再现北京路千年商道,打造国家级商业步行街中医药文化氛围”赋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陈李济致力于实现中药的大众化、科普化、现代化、国际化,做好振兴大南药的排头兵,提升岭南中医药文化及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助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许晓屏)

周学海

 民国中医大家张简斋 (2022-04-27 05:03:35)[编辑][删除]


周学海,字溦之(健之);安徽建德人,晚清著名医家;著有《读医随笔》《脉学四种》《伤寒补例》《形色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等。

https://img.zhzyw.com/20190207125027_1335.jpg

周学海,字溦之(健之),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卒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安徽建德人,晚清著名医家;著有《读医随笔》《脉学四种》《伤寒补例》《形色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等。周学海总结中医学“位、数、形、势”的脉诊纲领,发扬形色诊法;并集中医理论之大成,系统阐述气血精神论、升降出入论、承制生化论、虚实补泻论等,提出诸多创见;还校勘评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医籍,辑为丛书,推广传承。周学海学术成就卓著,为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主要著作

周学海著有《读医随笔》《脉学四种》《伤寒补例》《形色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等。此外,还校勘评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医籍,辑为丛书——《周氏医学丛书》,在后世得以推广普及。《周氏医学丛书》,在其逝世五年后,全书得以付梓,为后世留下一部不朽之作。

二、学术特色

(一)气血精神论

气血精神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灵枢·本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周学海《读医随笔》中,对气血精神列专篇进行了阐发。如:卷一“证治总论”篇中专题发挥“气血精神论”,卷二上“气能生血血能藏气”,又重点论述了气血之间的关系。周学海将气血精神概括为三气、四精、五神,“医者,道之流也。道家以精、气、神,谓之三宝,不言血者,赅于精也。是故气有三:日宗气也,荣气也,卫气也。精有四:日精也,血也,津也,液也。神有五:日神也,魂也,魄也,意与智也,志也,是五脏所藏也”。

(二)升降出入论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晚清医家周学海继承前人的学术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新的辨证体系——升降出入辨证论治体系。在他的代表作《读医随笔》中,分别从天地之气升降出入、人体之气升降出入、脉象变化升降出入、升降出入异常病机、调理气机升降出入治法等方面,阐述了升降出入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承制生化论

承制生化论是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广泛应用于说明人体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周学海《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中阐述了这一理论,说理明确,在继承前人论述的基础上颇有发挥。

(四)形气阴阳

1.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来自阴阳三分法,是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主要用以标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和阐释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

2.体质阴阳

此为周学海论述形诊独具特色之处。“形诊望形类”一章选《灵枢》之论,将人之体质类型分为三形之人、阳人阴人、五人、二十五人。

3.阴阳揆度

周学海采用阴阳分类之法,探究形体之分类,以达临床应用之效,其意明矣。通过以阴阳为总纲,分析了五行人、二十五种人的阴阳属性及气血盛衰之能事,推演了各种类型之人阴阳气血盛衰而致各种疾病的变化方式,及采用治疗的依据,对后世医家的体质分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虚实补泻论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虚实补泻论”“病后调补须兼散气破血”“发明欲补先泻夹泻于补之义”等篇论及虚实证治规律。渭“虚实者,病之体类也。补泻者,治之律令也”。虚实为辨证纲领之一,而虚补实泻又是其证治的基本大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