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100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魁活用九种逍遥散治杂病

(2022-04-12 15:37:50)

摘自2022-4-11中国中医药报
周子怡 山西中医药大学
•使用逍遥散加减,一须确定基本病机为“肝郁血虚脾弱”,组方时方可定逍遥散之基调;二须分清虚实关系,适时调整相关药味剂量。
•白芍配柴胡,一酸一辛,一敛一散,一柔一疏,以复肝木曲直之性,为不可易之药对。肝之疏泄不及时,柴胡用量宜略大于白芍,而肝之升发太过时,则白芍用量宜略大于柴胡。
•逍遥散是中医临床的验方效方,与小柴胡汤等虽共属和解剂,却较小柴胡病机主旨更有针对性,善用者临证执此一方,常可以执简驭繁。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擅疏肝理气、健脾养血。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贾文魁临证擅用逍遥散化裁治疗诸多疾病,现将其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九种逍遥散
三花逍遥散
组成:玫瑰花12g,合欢花12g,萱草花12g,五味子10g,莲子肉10g,柏子仁18g,炒枣仁18g,茯神12g,炒白术12g,醋柴胡9g,炒白芍9g,全当归12g,法半夏10g,夏枯草10g,生牡蛎24g,淮小麦15g,炙甘草12g,大枣9g。
功用主治:疏肝健脾,舒缓情绪,燮理阴阳,养心安神。主治更年期综合征、类更年期综合征等证属脾虚肝郁、心神不安者。
更年期综合征、类更年期综合征隶属中医“绝经前后诸症”,《内经》谓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其发病与女性的年龄、情志等因素关联较大。常言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本方在逍遥散基础上加玫瑰花、合欢花、萱草花,以疏肝解郁,调节情志;五味子、莲子肉、柏子仁脾肾同调,养心安神;法半夏、夏枯草燮理阴阳;生牡蛎敛阴潜阳;醋柴胡、炒白芍、全当归疏肝养血;茯神、炒白术、炒枣仁健脾养心;淮小麦、炙甘草、红枣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舒缓情绪、燮理阴阳、养心安神之妙。
三核逍遥散
组成:橘核12g,荔枝核12g,川楝子12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2g,茯苓10g,炒白术9g,炮姜7g,生麦芽12g,夏枯草15g,牡蛎24g,王不留行12g,清半夏10g,僵蚕9g,山慈菇9g,露蜂房9g,薏苡仁12g,炙甘草6g。
功用主治:功能疏肝健脾,行气散结,主治乳腺癌、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等见肝郁脾虚、气滞痰凝者。
该方在逍遥散原方基础上增加化痰除湿、软坚散结之品,于乳癖之证立法更为周全,肝胃并调,虚实兼顾,可达疏肝健脾、行气散结之功。历代医家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余听鸿有言:“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胃气壅滞,则为痈疽”,可见妇女乳房疾病与肝胃经关系密切。方中橘核、荔枝核、川楝子三核并用,化痰散结、祛寒散滞、理气止痛;当归、白芍、柴胡疏肝养血、体用并调;茯苓、白术、炮姜温中补虚,益气健脾;生麦芽专入肝、胃经,可引药达病所,以健脾消胀,疏肝解郁;清半夏、夏枯草、牡蛎合用燥湿化痰、软坚散结;王不留行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僵蚕、山慈姑、露蜂房化痰散结、消痈止痛;薏苡仁、炙甘草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五花逍遥散
组成:合欢花10g,萱草花10g,玫瑰花10g,月季花10g,红花6g,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2g,炒白术9g,茯苓9g,甘草6g。
功用主治:功能疏肝解郁,活血调经。主治月经先后不定期之属肝郁者,症见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叹息嗳气,苔薄脉弦。
本方以“五花”为名,多入肝经,在逍遥散原方中加入五花,取其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之效。方中合欢花、萱草花、玫瑰花以疏肝解郁、舒缓情绪;月季花、红花有活血调经、散瘀止痛之效;柴胡、白芍、当归疏肝养血,使肝木条达、肝体柔和;炒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乘。女子以肝为先天,若肝体失于条达,肝血失于柔和,则易发为月经诸症。
三仁逍遥散
组成:炒酸枣仁18g,柏子仁18g,莲子12g,龙眼肉12g,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2g,炒白术10g,茯神15g,夜交藤24g,合欢花24g,甘草6g。
功用主治:功能疏肝解郁,健脾补血,养心安神,主治肝郁血虚之失眠不寐者。
本方在逍遥散方基础上,以炒酸枣仁、柏子仁、莲子“三仁”养心血、益心气、宁心神;重用合欢花、夜交藤,解肝郁、养肝血、和心志;柴胡、白芍、当归疏肝养血;炒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龙眼肉配当归、茯神,颇有归脾汤补血、养心、安神之意。观本方用药比重,合欢花、夜交藤用量较大,茯神、炒枣仁、柏子仁、莲子次之,可见此方证症并治,疏肝解郁、健脾补血、养心安神并举。
五子逍遥散
组成:预知子9g,五味子9g,菟丝子15g,沙苑子12g,莲子12g,桂枝9g,丹参12g,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2g,炒白术12g,茯苓10g,甘草6g。
功用主治:功能疏肝解郁,健脾补肾,主治绝经前后情志抑郁证属肝郁血虚兼脾肾两虚者。
该方由逍遥散加预知子、五味子、菟丝子、沙苑子、莲子而成。其中预知子疏肝理气;五味子敛肺气、纳肾气,又可宁心安神;菟丝子、沙苑子、莲子益肾气、固肾精,兼安心定魂之用,其中莲子味甘,又可健脾理胃。此五子合用,健脾、补肾、疏肝、宁心。再添桂枝、丹参二味,桂枝温心阳,丹参益心血,两者合用入心,用之以温通心脉、振奋心阳。此七味药加之,疏补同方,合有疏肝解郁、健脾补肾之用。
栀豉逍遥散
组成:焦山栀9g,淡豆豉9g,炒白芍10g,当归10g,醋柴胡10g,茯神15g,炒白术10g,预知子9g,合欢花15g,首乌藤24g,炒酸枣仁24g,萱草花10g,甘草6g。
功用主治:解郁疏肝,补脾养心,清宣郁热,安神助眠,主治肝郁血虚、气郁化火、热扰心神所致的心烦、失眠等。
此方专为情志不畅、气郁化火之证而设。气郁以逍遥调达,化热以栀豉清泻。在逍遥散原方基础上,加焦山栀、淡豆豉这一《伤寒论》经典药组,宣发上焦郁热,以治“虚烦”之不寐。并入预知子“除三焦客热”,合栀子开郁泻火;合欢花、首乌藤解郁除烦、安神助眠;再以炒酸枣仁、萱草花养心肝之阴、宁心定志,在解决本病病机之余,兼顾心烦、不寐之病症,将辨病与辨证、辨症三者有机结合,可达解郁疏肝、补脾养心、清宣郁热、安神助眠之功效。
甘麦逍遥散
组成:炙甘草12g,小麦30g,大枣15g,柴胡10g,白芍12g,当归10g,炒白术10g,茯神15g。
功用主治:功能舒肝补脾,养心安神,主治更年期综合征症见脏躁者。此方即为仲景治脏躁名方甘麦大枣汤与逍遥散之合方,甘草、小麦、大枣合用,养心安神以治脏躁;加之逍遥散固有之疏肝、健脾、养血之力,二方合用可疏肝补脾,养心安神,适宜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服用。
茵栀逍遥散
组成:茵陈15g,栀子12g,虎杖12g,板蓝根12g,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0g,炒白术10g,茯苓9g,太子参12g,甘草9g。
功用主治: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主治肝功能异常证见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者。
本方系逍遥散与茵陈蒿汤合方加减,茵陈、栀子清热利湿,另加虎杖、板蓝根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思及肝病患者病证多虚实夹杂,不乏虚象,故加用太子参补肺脾之气,使清热诸药不至戕伐太过。方中诸药清、疏、补三法并施,以疏为主,疏肝健脾,清热利湿。
越鞠逍遥散
组成:香附9g,川芎6g,焦山栀9g,焦神曲10g,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2g,苍术9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
功用主治:疏肝健脾,行气解郁,主治六郁以气郁、湿郁为主,兼脾虚者。
本方以越鞠丸合逍遥散而成,以越鞠丸五药而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又总以理气疏郁之法治病求本;更和逍遥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之意,二者相和,治气郁、湿郁更宜,疏肝健脾、行气解郁之力更增。运用时可视患者六郁之偏重,将越鞠丸五药剂量进行调整,使之契合病机。
应用要旨
确立病机,明辨虚实
使用逍遥散加减,一须确定基本病机为“肝郁血虚脾弱”,组方时方可定逍遥散之基调;二须分清虚实关系,适时调整相关药味剂量。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肝郁是实证,脾虚属虚证,要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虚中夹实还是实中夹虚,需仔细分辨,再据辨证所得,组方遣药。逍遥散原方中,柴、芍、归、苓、术等量使用,临证也可据情略事损益。肝之疏泄不及时,柴胡用量宜略大于白芍,而肝之升发太过时,则白芍用量宜略大于柴胡。
抓主药对,临方炮制
柴胡疏肝理气,白芍敛血柔肝,二者合用,契合肝“体阴而用阳”之特性,补肝体而柔肝用;白芍配柴胡,一酸一辛,一敛一散,一柔一疏,以复肝木曲直之性,为不可易之药对,此为逍遥散之妙用也。然柴胡用量过大有劫肝阴之弊,故使用时需通过药物配伍与炮制方式弥补其不足,如可添入滋阴养血之品,既防柴胡清燥,又合血虚脾弱之病机,也可选用醋炙柴胡等。
圆机活法,随证加减
贾文魁认为,许多内科杂病的发生,都是外因内因相杂,五脏六腑相关。虽说临证处置要抓主要矛盾,因证立法,依法选方,按方遣药,但在不悖主旨的同时,适当兼顾一些次要证候,亦“善之善者也”。逍遥散是中医临床的验方效方,与小柴胡汤等虽共属和解剂,却较小柴胡病机主旨更有针对性,善用者临证执此一方,常可以执简驭繁。所谓“方之精,变也”。

逍遥散古今探骊

 (2018-06-12 16:00:48)[编辑][删除]


  逍遥散,出自宋代陈师文等所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和剂局方》),沿用至今已近千年,几乎内科、妇科以及疑难杂病等都会用到它。为加深对逍遥散的理解,本文试从方名谈起,探其源流,以便更好地理解之,应用之。

  何为“逍遥”

  逍遥二字,最早见于《诗经·清人》篇,诗中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句,它是写将士们手持装饰着野鸡毛的长矛,在河上逍遥闲逛。而留给世人影响最深的是《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作,是该书的叙述主旨。书中曰:“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于下。”在这里也是指安闲自得,自由自在。可见逍遥二字,本义是悠然自得,没有什么约束。“逍遥游”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你看鹏之大,水击三千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是何等的自由与欢乐。而人能如此逍遥吗?不能!为什么?患在“有为”,如果一个人每日都在为己、为功、为名而忙碌,这样就不可能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忘却自我”“不求功绩”“莫要名声”的境地,自然就无为了,也就可以逍遥了。

  《逍遥游》全篇讲的就是逍遥自在,超脱于名利之外,任自然之理,运行无穷。清·王之接说:“逍遥,《说文》与‘消遥’通。《庄子·逍遥游》注云:如阳动水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其正气也。”由此可见,“逍遥”原文虽然有绝对自由之义,但从人的七情六欲而言,“逍遥”有着消散郁结之正面性。从治疗角度考虑,“逍遥”并非不作为,而是要顺其本性,“道法自然”,于天于地,则阴阳互为,六气平和;于人于己,则气血运行,如环无端。

  逍遥二字的对应词是抑郁,而抑郁是指人的心情不愉快、郁闷。《汉书·谷永传》云:“故抑郁于家,不得舒愤。”白居易诗云:“若情理愤痛,过于思者,则号呼抑郁之不暇,又安可胜言哉?”中医学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肝郁”,或肝气郁结。解除肝郁的首选方法是对病人的心理调解。中医素有“百病皆生于气”“气为百病之源”之说,黄元御《四圣心源》云:“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更有学者指出,“肝为五脏之贼”“五脏之病肝为先”。说明解除抑郁,必须将心理调整、疏调肝郁放到第一位。在此基础上,针对由肝郁所形成的病症,赋予方药治疗,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逍遥散正是针对这种“抑郁”病证所设立的首选方药。

  何为“逍遥散”

  宋代医家借鉴庄子“逍遥”思想的意境,以喻方药之功效,冀抑郁者在得到心理调节的同时,辅以药物疏解肝郁,使病人从抑郁困境中得到解脱,恢复到安然自得、逍遥自在的心态。而将“逍遥”二字作为方剂名称者首推《和剂局方》,后世医家对逍遥散的加减化裁,均以此方为基础,至今仍在不断地研讨中。

  逍遥散原方为:炙甘草半两,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本方载于《和剂局方》卷之九“治妇人诸疾”篇,所治为“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冲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本方证系由肝郁不解,郁而生热,血热内伏,气逆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之证。所治则以疏肝气、养阴血、健脾胃为原则。肝脏“体阴用阳”,凡病者多“体不足而用有余”。故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以顺其条达之性;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补肝体而和肝用;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脾强则不受肝侮,且有培土扶木之义;炙甘草缓肝急以止痛;薄荷助柴胡疏肝解郁。诸药合用,肝脾同治,气血兼顾,肝阴足则内热除,肝气疏则脾胃和,实为疏肝养肝、健脾和中之良方。

  有学者认为,逍遥散脱胎于张仲景的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两方。四逆散以疏肝为主,柔肝为次;当归芍药散以养肝柔肝为主,健脾渗湿为次。逍遥散则综合了两方的功效,可谓经方的继承方、发挥方,为时方中最为常用的方药,广泛应用于内科、妇科、眼科等疾患。

  逍遥散历代医家方解

  虽然逍遥散载于《和剂局方》“治妇人诸疾”篇,但其所治决非囿于妇科疾患。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医方集解》,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方剂专著。书中将逍遥散归入和解剂,这样就扩大了逍遥散的应用范围,是凡需要和解的疾患都可以考虑用逍遥散治之。与《医方集解》几乎同时问世的《医贯》,在论及郁证时说,“木郁则火亦郁于木中矣。不特此也,火郁则土自郁,土郁则金亦郁,金郁则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唯其相因也,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一方者何?逍遥散是也。”又推而广之,曰:“凡寒热往来,似疟非疟,恶寒发热,呕吐,吞酸嘈杂,胸痛胠痛,小腹胀闷,头晕盗汗,黄疸瘟疫,疝气飧泻等症,皆对证之方。推而伤风、伤寒、伤湿,除直中外,凡外感者,俱作郁看,以逍遥散加减出入,无不获效。如小柴胡汤、四逆散、羌活汤,大同小异,然不若此方之响应也。”赵献可所谓因木郁导致诸郁,其治木郁,使肝胆之气舒展,则诸郁自解,并将逍遥散列为治疗木郁之首剂。这种观点被后世医家所认可并引用。但将逍遥散推为外感方剂,并认为较小柴胡汤为之“响应”,这句话与临床实践有偏颇之嫌。

  清·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论及逍遥散时说,“治肝家血虚火旺……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该书认为,肝性急而善怒,其气易郁,上郁则头眩、耳鸣、目赤,中郁则胸胁胀满或吞酸,下郁则少腹痛且溲溺不利。何方适宜?逍遥散也。方中柴胡一味,遂其曲直之性,畅达木郁,故名逍遥矣。

  清代中期,吴仪洛《成方切用》出版。他将朱丹溪所拟定的越鞠丸与逍遥散进行了比较,认为“越鞠之川芎,即逍遥之归芍也;越鞠之苍术,即逍遥之白术也;越鞠之神曲,即逍遥之陈皮也(逍遥散中无陈皮);越鞠之香附,即逍遥之柴胡也;越鞠之栀子,即逍遥之加味也。但越鞠峻而逍遥则和矣;越鞠燥而逍遥则润矣”。这段文字比较中肯,说明逍遥散与越鞠丸相比,前者柔和而不燥,更适宜郁证的治疗。

  清代末年,张秉成在所著《成方便读》中论述逍遥散时说:“此方……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哉!”他所说的“顺肝之性”,有三个方面,一是调肝之气,二是养肝之血,三是培土扶木。实际是顺肝之性(如柴胡、薄荷、生姜),扶肝之体(如当归、白芍),安肝之宅(如茯苓、白术、甘草),体充实则功用和,性安顺则无郁生,土厚墩则木滋养。考逍遥散的八味药,正合三个方面之性能。后人在运用逍遥散时,多为原方加味,很少用原方减味的。这也说明原方之配伍与临床肝郁脾虚证是相吻合的。

  古今医家应用逍遥散

  对逍遥散的变化应用,首推明代薛已的《内科摘要》。他在该书“各症方药”中,列加味逍遥散条,治疗“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目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等症。”所用方药即逍遥散加牡丹皮、炒栀子,后人名为丹栀逍遥散。但薛已用加味逍遥散治疗最多的却是妇科疾患,他在《女科撮要》治验中,凡经期不调、经漏不止、经闭不行、带下、热入血室、历节痛风、瘰疬、血风疮、阴疮,以及保胎、产后便血、产后便秘等,均用到加味逍遥散。所列症状多系肝脾血虚发热所致,较之原方解郁散火之力更强。

  清代高鼓峰《医宗己任编》,有一首黑逍遥散方,其组成为逍遥散加熟地。其功效为养血疏肝,健脾和中。主治因肝郁血虚、脾胃不和所致的胁痛头眩,胃脘疼痛,以及妇人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闭,沙淋崩浊等。

  清代江笔花在《笔花医镜》中说:“女科除外感内伤外,不外血虚与肝郁,所以治疗女科病,四物、逍遥二方,首当考虑。”他把逍遥散作为妇科病的首选方之一,这是对逍遥散功效的推崇,而不是划定范围。

  当代名医对逍遥散的应用有更多发挥。

  秦伯未先生治疗肝硬化,以调理肝脾为基本大法,而最基本的方剂当推逍遥散。这个方剂可以用于肝硬化早期,也能用来善后,随证加减,即可以贯穿在肝硬化过程的全部治法之内。

  蒲辅周先生认为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作用很好。他以丹栀逍遥散治疗肝郁证高血压、胸膜炎以及颈淋巴结核,依病分别加入决明子、夏枯草、珍珠母;青皮、郁金;消瘰丸等,收效满意。

  王绵之先生认为逍遥散具有从三个环节调整脏腑功能的特点,即调节肝郁、血虚、脾虚。当归为第一君药,白芍为第二君药;臣药是茯苓、白术;而丹栀逍遥散可以清解三焦之郁火,是对逍遥散的发展。

  出身于七代世医的赵清理先生,遵“万寿堂”祖训,善解郁证,对逍遥散运用娴熟,家传逍遥散活用的方子就有七十首之多,堪称运用逍遥散之大家。

  逍遥散现代研究

  近年来,有关医家对逍遥散的临床运用领域进行了拓展性研究。研究证实,逍遥散对精神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妇科疾病等多科目病种,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很多专家学者对其组成、功用、药理、剂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河北中医》2017(5):727~728)。还有人观察逍遥丸对亚健康人群疲劳改善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经过4周的干预,结果显示,不论是在改善亚健康量表还是改善疲劳状态等方面,逍遥丸均显示出明显优势;对其机制进一步研究证实,逍遥丸改善病情可能与纠正免疫系统紊乱有关(《世界中医药杂志》2018(1):220~223)。

  从临床角度来看,只要抓住其治疗目标——肝郁脾虚证,投逍遥散治之,必然见效。但从中医学角度来慎思,肝郁脾虚证表现在不同人身上,还会有不可预测的差异。因此,就逍遥散的临床应用定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希望不久的将来,逍遥散的效应内涵会更清晰,更明确;其制剂也会更科学,更方便,更能发挥其预防与治疗作用。(作者单位为河南省中医院)

李在躬解药名诗谜

 (2022-04-27 05:01:09)[编辑][删除]


明代名医李在躬颇有诗名。一次,有个县官生病,请来李在躬。他给县官诊脉后,提笔开了一个处方。县官接过一看,上面写的是一首《山居即事》诗。

明代名医李在躬颇有诗名。一次,有个县官生病,请来李在躬。他给县官诊脉后,提笔开了一个处方。县官接过一看,上面写的是一首《山居即事》诗。

名医李在躬解药名诗谜:

三径慵锄芜遍秽,(生地)数枝花朵自鲜妍。(红花)露滋时滴岩中乳,(石膏

雨后长流涧底泉。(泽泻)闲草文词成小帙,(藁本)静披经传见名贤。(使君子

渴呼童子煮新茗,(儿茶)倦倚熏笼灼篆烟。(安息香)只为多研常讶减,(砂仁

窗因懒补半嫌穿。(破故纸)欲医衰病求方少,(没药)未就残诗得向连。(续断

为爱沃醪千顷碧,(空青)频频搔首问遥天。(连翘

县官阅后不解地问:"此诗何解?请指教!"李在躬笑道:"这是一首药名诗谜,每句隐一药名,共计14味中药,组成一方,便可治大人之病。"遂在每诗后填一味中药名及用量。县官细读后抚掌叫妙,嘱人去照方买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