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志闲少欲,调神之道

(2022-04-03 16:20:12)

摘自2022-3-30中国中医药报
邓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言“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出人们在思想上若能保持淡泊质朴,少有忧思杂念,真气就能顺从而调和,精气和神气就会存留在体内,体内得以保持充沛的正气,机体抗病能力强盛,疾病就无从发生,即可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属精神情志养生、调神的原则,对于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延年益寿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关于精神情志养生、调神的具体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们要控制嗜欲,不要追求过高的志向和过度的欲望,做到“少欲”“低欲”,内心就不会有过多的恐惧和焦虑。形体劳作但又不过度疲倦,可达到调神而使精神矍铄的养生目的。在养心安神前提下,寡欲以养精,寡思以养神,劳逸结合以养形,故而真气、肾气乃至人体所有的“气”都会条畅,所以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实现愿望和追求。由于控制了嗜欲,没有“多欲”“高欲”,因此无论吃什么样的食物都觉得甘美,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感到合体,生活在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之中都觉得快乐,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互相倾慕,这些人就称得上淳朴、敦厚。由于践行了养生之道,因而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论原本愚笨的、聪明的,还是原本贤能的、没有德行的,通过养生调神,他们都能对外界的任何事物无所恐惧,不会因此扰动心神,影响健康和生命,这就符合了养生之道。以上这段论述可概括为少私寡欲、平和心态、乐观积极3方面,下面来具体讲讲。
少私寡欲
思想家、养生家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观点,意即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私欲少的人往往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即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惔虚无,与世无争,自然就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太上老君养生诀》指出:“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延驻于百年。何者是也?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捐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妒忌。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耳。”要做到少私寡欲需注意以下3点。
淡于名利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名利败身,圣人所以去之。”名利本身并非坏事,如能做到得之不惊喜,失之不怨恼,悠悠然淡泊于心,即达到了恬惔虚无、安心静志的境界。若过分追求名利,多思则神耗,多念则志散,神志耗散则会损害健康。所以,应当不为非分之欲所扰而患得患失,不为名利枷锁所困而苟且钻营,试着看得淡些,想得开些,胸怀坦荡,旷达自然,便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纷争和烦恼,始终是心舒意爽,乐观开朗,使自己生活在快乐之中。所谓“淡于名利,知足常乐”“寡欲精神爽,思多气血衰”就是这个道理。
消除嫉妒
嫉妒心理是身心健康的大敌。因为嫉妒会产生一种无名之火,使得心情抑郁,情志烦躁,长此以往还可导致胃腹胀满、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胸胁胀满等不适症状,甚至肿块肿瘤等气郁、气滞血瘀诸病。消除嫉妒的正确方法,一是要性格开朗,视野开阔,变嫉妒为虚心,改进自身;二是正确认识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有自信心,切忌盲目攀比,徒生悲哀。
禁贪色欲
龚廷贤《寿世保元》记载:“精乃肾之主,纵欲相思则伤精。真阴根本受亏,肾水一亏,则火必胜,胜则克肺金,金水既病,则五脏六腑皆为贼。”《备急千金要方》更是明言:“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临床上常见的虚劳病,男子阳痿、遗精、早泄,妇女月经不调、带下清稀等病证,既有肾精匮乏的表现,亦有身疲乏力、四肢懈惰、精神不振、记忆力差等气虚神衰的症状,究其发病原因,多有因恣情纵欲、房劳过度所致者。因此,为了预防上述病证,维护健康,必须节制情欲,使肾火潜藏,心神宁静,气血调和。
平和心态
心态平和是精神情志养生的结果,亦是一种道德情操的涵养,是调神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生追求。心态平和既体现为做人、行事的一种外在表象,又体现为立身、养性的一种内在修养。平和心态的人能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已发生的不良情绪、情志都能积极应对,设法调节。他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依靠精神情志调节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及协调,保持清醒的头脑、平和的心态,使积极、乐观的情绪充满在自己的整个生活中。要达到平和心态需注意以下3点。
坦然宣泄
人人都有不如意,关键是遇到不如意要坦然面对,及时调节,找到宣泄的途径,不能一直放在心上,折磨自己。譬如通过与知心的、可信赖的亲人或朋友,毫无顾忌地谈出自己的心事,把自己的烦恼、苦水一股脑儿倒出来,加上倾听者的理解、关怀、疏导,自然就会把不如意、不痛快抛到九霄云外,感到轻松自在。
投身工作
遇到烦恼、不痛快的事,如果没办法及时得到排解,要转换思路,先把自己投身到喜欢的工作中去,让自己忙起来。因为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考虑多件事,用喜欢的事情先去占领自己的头脑,把不快乐的情绪挤出去。等到心态平和了,心情愉快了,再想办法,等时机,解决烦恼。这样做既不会过多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会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自我激励
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可以在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群中,寻找一位自己最崇拜、最羡慕的人作为榜样,激励自己。要学会发扬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早日振作起来,增强克服目前困难挫折的勇气。即便有些问题当下无法解决,也要宽慰自己,不能沉沦,不能懈怠。甩掉包袱,继续努力,永远前进。
乐观积极
在少私寡欲、心态平和的基础上,保持知足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是健康长寿的法宝。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问题,一切都会变得随心所欲。乐观不仅可以调剂精神,摒除不利于人体的精神情志因素,使人热爱生活,还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使人精神振奋。此即《素问•举痛论》所谓“喜则气和志达”之意,可见乐观可以畅通、和调气血,调理精神情志,有益于身心健康。要培养乐观积极心态需注意以下3点。
不生愤懑
朱丹溪《丹溪心法》明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皆生。”情志对气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情志和畅,心境与气血才能宁静。但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情志舒畅、心境宁和的状态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乐观积极,胸怀坦荡。凡事不顺,要先自我反省,而不是怨天尤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不生愤懑,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等。
仁厚豁达
《论语•雍也》指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静者善于思考,明辨是非,前程乐观,所以宁静而不忧。《礼记•大学》记载:“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仁静者能掌握事物的原理,亦能明白是非曲直,荣辱得失,因而没有奢求与贪欲。为了实现乐观积极的心态,应该在处理家庭问题和工作琐事上豁达大度,夫妻之间、同事之间要注重感情,不虑得失,强调别人的优点,忽视别人的缺点,忘记过去、今天,重视未来。
修德行善
《礼记•中庸》提出:“故大德……必得其寿。”是说道德崇高者,怀有仁爱之心,由于胸怀宽广,因此容易长寿。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可缓解人们的情感矛盾,减少情绪冲突。所以平时应多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无论善事大小,都可以从中体验到满足感和快乐感,对脏腑、气血产生良性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长寿。以善待人,以德报怨,精神乐观,积德行善,方能健康长寿。

名著荟萃版臻佳善

 (2022-04-07 08:05:43)[编辑][删除]

——中医养生珍本集萃评介
摘自2022-4-4中国中医药报
余瀛鳌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养生由中华民族独创,是中医药独具特色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在中医药文献领域中,对于学术性强、原创价值突出的养生保健类精品论著,应当予以重视并深入挖掘,以利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弘扬。
我在青年时期,曾经看到业师秦伯未先生书桌上置有一部元代王珪撰写的《泰定养生主论》。在秦师推荐下,我翻阅此书后,深感王珪不仅长于养生修养,而且精究方术。王氏生平以调养有序著称,卒年九十,在古代堪称高寿,这足以说明其养生理念的科学性。这部论著令我不禁感叹中医学在养生保健领域的辉煌成就。后来,我又看了元代李鹏飞所撰写的《三元参赞延寿书》,他说每个人都会有欲望,但当节制,因而提出“四不欲”,即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这“四不欲”对我平生为人处世,已有较多的影响。
以上两例,不难看出,中国养生学术和养生文献作为中医专题文献中的一个类别,其中蕴含的思想知识、技术与方法,用博大精深一词形容亦不为过。
中医养生珍本集萃主编张华敏、李鸿涛研究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卓有建树的中年专家,多年来将中医药图书资源的普查与发掘,以及中医药图书馆学的研究与开拓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因此本次文献整理成果的呈现亦当属水到渠成。丛书选目立足于全国各大图书馆的精品秘藏,经过反复论证、考究、鉴别,遴选善本,结集成书。在选定书籍版本方面,从400余种中医养生类古籍中,充分挖掘版本佳、时代早、存世孤罕的珍本与善本,可为文献研究者呈现典籍之早期面貌,可反映书籍的版本流传情况,在校勘学上具有重要价值,有裨于传承。
中医养生珍本集萃所辑的养生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特别重视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儒道释三家的代表性养生书籍,如儒家之《遵生八笺》《老老恒言》《寿亲养老新书》《安老怀幼书》,道教之《养性延命录》《性命圭旨》《养生秘录》《三元参赞延寿书》,释家之《易筋洗髓二经》等。包括因时调摄、静坐颐神、调息养气、吐纳清浊、经络导引、饮膳服食等,百家合鸣,和而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我国养生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难能可贵的是,每种书前均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条其要,撮其旨,撰文以述大略。其篇幅短小而精悍,能对书中的学术要点和养生保健特色提要钩玄式地全方位阐介,便于读者研读和实际操作。
中医养生珍本集萃是基于中华医藏养生类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示范,所选书籍代表了我国优秀的养生传统文化和原创知识,整理工作走在了深入挖掘和全面整理中华医药典籍的前列。其影印出版充分发掘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古籍财富,发扬优秀传统中医养生文化,使中医具有价值的养生保健方法向科学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契合当代群体的养生保健需求,对丰富“治未病”方法与技术体系、服务民众健康科学养生具有现实意义。

安国药王庙:古庙磬声悠扬传颂药业辉煌

  (2022-04-07 08:01:06)[编辑][删除]

摘自2022-4-4中国中医药报
王纯 河北大学
千百年来,药王庙在河北安国中药产业发展历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于药市的形成、中药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国药王庙供奉的药王为邳彤,是汉光武帝刘秀部下的二十八宿将之一,故后葬于安国南关。药王庙肇造于北宋时期,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目前整体建筑风格呈现出明清时代的特色。安国药王庙整体方位坐东朝西,分前院、中院、后院三进院落,另有两个跨院,单体建筑共17座,于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铸旗杆
来到安国药王庙,首先会被门前左右两边的铁铸旗杆所吸引。药王庙门前的两根铁铸旗杆建于1829年,每根高24米,重15吨,用屯土法浇铸而成。旗杆上盘龙翔凤,悬斗挂铃,造型十分奇特,技艺也极为精湛。旗杆中部有一副铁铸对联,上联:“铁树双旗光射斗”,说明铁旗杆非常的高;下联“神庥普荫德参天”,赞扬药王的医德十分高尚。由于旗杆的各部分尺寸比例设计精巧合理,故历经百年岁月洗礼而不倒。
旗杆除了具有装饰作用以外还兼具悬挂药王旗、避雷以及测风功能。两旗杆各设三斗十二风铎,用于测风,每斗悬挂四个风铃,三斗自下至上分大、中、小三型,无风无铃响,微风小铃响,中风中铃、小铃响,大风铃全响。风一吹来,风铃叮叮当当,将人一瞬间拉回到百年前,耳边充斥着药材商贩的叫卖声。
牌楼及正门
两根旗杆中间是木质牌楼。药王庙的牌楼建于1818年,高8.4米,宽3.5米。牌楼正面额书“显灵河北”,背面额书“封加南宋”,这8个字是对药王历史及药王庙来历的极简概括。
穿过牌楼来到药王庙正门口,抬头便可以看到大门门额上悬有一块“药王庙”的匾,为清朝大学士刘墉所题。匾额字体结构严谨,笔迹苍劲有力。左侧一列小字,写着“山东众药商敬献”。“山东众药商”指的是当时十三帮五大会中的山东帮。安国在清朝时期形成了商帮文化,山东帮就在其中。当时客商每有盈利,都会到药王庙献戏挂匾以感神恩,山东帮也想找一位名家写一块匾献给药王庙,于是机缘巧合请到了当时正在南巡的刘墉,题写了这块匾额,挂在了药王庙最醒目的位置,彰显山东帮的实力。当时众商帮为药王庙争先献匾的现象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药业的繁盛。
南北名医殿
邳彤墓两侧为南北名医殿,两殿内各塑五名历代名医坐像。南名医殿内供奉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徐文伯、皇甫谧五位;北名医殿供奉华佗、孙琳、张子和、张介宾、刘河间五位。十位名医塑像神采生动、栩栩如生。
南殿门额挂匾一块、文字为“功补造化”,北殿门额挂匾一块、文字为“灵庥永护”。此外,两殿前各有一磬,因有“磬声悠扬,平安吉祥”一说,所以平日来庙里祈福的人都会“击磬”,每逢初一十五,特别是正月十五及药王的诞辰,就会听到药王庙中磬音不断。
药王庙正殿
中院的后方为正殿,正殿是药王庙的主要建筑,建于1404年,高8.5米,黄瓦绿剪边显示庙宇等级很高。
正殿门额挂有古匾“普济群生”一块,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从白水真人而游,业恢炎汉,绩懋邯郸,伟烈彪垂廿八将;下联:钟岐黄济世之道,术衍灵枢,惠遗商旅,仁风广被十三州。
进入正殿,高台神龛内塑有药王像,黄袍金面,手持圭牌,神态庄严。两侧文臣武将塑像构思巧妙,动静结合,姿态神情各不相同。
西面墙上有四幅壁画,概括了药王的历史以及药王庙的来历。北边第一幅为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镇守信都的邳彤打败了割据一方的邯郸王郎,并与刘秀成功会师。
第二幅壁画描绘邳彤为刘秀谏言献策,拥立刘秀在河北藁城称帝,奠基东汉,被刘秀封为二十八宿将之一。
南边第一幅描绘邳彤在下曲阳做太守,礼贤下士尊重医药界人士,和他们一起深入探讨医术,行医于民间,深受百姓爱戴。
南边第二幅壁画有一行小字:“邳彤为宋秦王治病,进药数丸,自称安国南门外人也,扬长而去。”讲述的是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在北宋年间,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子秦王赵德芳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宫中太医束手无策。一天夜里,秦王梦见一鹤发童颜老者来为他诊病,老者从背囊中取出丸药数枚,让他服下,秦王顿觉心神舒泰,当场治愈,问及姓名,老人答:“祁州南门外人也”。一觉醒来,秦王体态如初,为了报答老者的救命之恩,便差人到祁州查访。但遍查城内外,均未发现此人。听当地百姓说此地有一邳王神阁,阁旁有一墓,传为邳彤之墓,时常显灵为人治病,被百姓尊为药王。于是赵德芳便以其显灵之名,敕修庙宇,以感神恩。这就是牌楼正面额书“显灵河北”的来历。
文物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是某个特定时期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过的最强有力的证明。药王庙在安国药业史的发展过程中既是发起者、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岁月在庙宇的亭台楼阁间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而这些痕迹也同样镌刻着当时药业发展的辉煌。

专心是修行

 (2022-04-02 05:22:59)[编辑][删除]

终日忙忙碌碌,身心得不到休息,迷失自我。恰恰是专心,给人极大的定力,从忙乱中解脱出来。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专心的人,不说闲话,不惹闲事,专注于最重要的人和事。

01、专心,是捷径

王阳明在龙场时,坐在石棺中日夜沉思,专心探求圣人之道。渐渐豁然,生死荣辱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忽然在一天夜间,领悟了 “格物致知”的道理。

名人、高手,在未有所成就之前,是苦心钻研、孜孜以求。胸无大志的人,往往轻重不分,纠缠于一些鸡毛蒜皮。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专注一件事,才能在充满干扰的世界有所获得。

专心给人生做减法。生命像植物,需要定期去修剪。剪去不必要的枝蔓,以全部的营养滋养主干。

《鬼谷子》里讲:“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现代人处于焦虑之中。总想着要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顾此失彼,到头来一事无成。 事实上,专心做好一件事,做到极致,远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

02、专心,是修行

      有人禅师请教修行的法门。禅师答他:“饥来吃饭,困来眠。他们吃饭的时放不下工作,睡觉的时又总想着赚钱。而我,吃饭便是吃饭,睡觉便是睡觉,这就是最好的修行。”

王阳明赞同这个说法: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王阳明说:“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明明眼前就只有吃饭这一件事,心却不能安宁,因为心成天忙碌着,哪怕在做一件小事的时候,心也定不下来。

佛教有个说法叫做“心猿”,比喻人的心向外攀缘,浮躁不安,有如猿猴。手上做一件事,心里就只想这一件事,好像世界上就只剩下这一件事。读书就一页页读,吃饭就一口口吃,走路就一步步走。当一个人专注的时候,整个身心都是愉快的。睡觉的时候专心睡觉,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常言道“活在当下”,心在当下,幸福便在当下。

禅语

 (2022-04-02 04:48:48)[编辑][删除]

   茶道比喻人生:做人,就好比要泡出一杯好茶,沸水不能一下子斟满茶杯,而要多次倾注,中间还要偶有停歇,为的就是在茶叶的沉沉浮浮中,让酽茶释放出本身深蕴的清香。

   人生如茶,茶只有两种姿态,沉,浮。饮茶人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沉时坦然,浮时淡然。人生不过一杯茶,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所以,有缺憾才是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

 

快乐地生活,就要一切随缘,不强求不可得,不执着已失去,淡定悠然,随遇而安。烦恼好比心中的黑暗,只有点亮随缘的心灯,才能驱散黑暗,照亮人生。

 

任何事情,只要懂得转弯,自我调适,没有不能改变的。能够自我调适的人,无论生活、感情、经济、处世,都能有另外一番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