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2-3-30中国中医药报
单德成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华民族名医像》(简称《名医像》)系列图文由《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1月25日首发,至2022年1月14日结束,历时一年,形象地展现了历代名医风采及中医药的丰富文化内涵,实为一件可歌可贺的事。
《名医像》从第1位到第56位的标题,只有姓名。从第57位到第70位,标题作了重大改进,对名医进行了人物及学术特色等的概括,如《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张锡纯:衷中参西的医林楷模》等。这样的改进为文章增色不少,可见编辑的良苦用心。
稍嫌不足的是,《名医像》中有部分医家姓名中有生僻字,如能注音则更显周全。例如:雷斅(xiào)、刘昉(fng)、朱橚(sù)、朱纯嘏(g)、吴其濬(xùn)。
古代“医者仁心”的暖心故事
(2022-04-03
15:26:01)[编辑][删除]
摘自2022-3-30中国中医药报
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核心要义为仁、义、礼、智、信等,在长期发展中,医者受其影响,形成了“医乃仁术”的价值观。许多医家以此为行医宗旨,为后世留下许多佳话。
唐代孙思邈
以命为贵 开棺救人
唐代“药王”孙思邈留下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名言,他切实践行格言,说到做到,“开棺救人”的故事即是其一。
据传,一天孙思邈在路上遇到有人出殡,他注意到有血从棺材里流出,经询问得知,“死者”系一女性,因难产而“死亡”,此时刚入殓不久,孙思邈根据新鲜的血迹判断此人还有救,就让抬棺的人停下,随即开棺检查。通过切脉,孙思邈发现女子脉搏还有微弱跳动,便在其身上选穴位进行针刺。随后女子慢慢睁开了眼睛,并最终诞下一男婴。孙思邈一下救了两条性命,大家惊叹其为神医。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果不是以人命为贵,是很难有勇气在众目睽睽之下开棺救人的。
宋代何澄
不趁人危 德高医精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何澄德高医精,闻名乡里。一天,一位妇人来家中相求,说夫婿因求功名用功过度日久患病,但家里贫困没有及时医治,而终成疾,希望何澄能给予救治,如能治好愿以身相谢。何澄拒绝了女子以身相报的说辞,一心赴救。他来到女子家中,见一位面黄肌瘦的读书人躺在床上,便一边为其按脉一边询问病情。在分析清楚病因病机后,给予患者对症下药,不久便治好了读书人的病。女子来到何澄家中表示感谢,愧疚地说家产已典卖一空,实在无力支付医药费用,愿兑现先前诺言,被何澄厉言拒绝。何澄说,人做事,天在看,自己为病家治病是应该的,如有非分之想,就算没有人来惩罚,也必有鬼神对我问罪。女子羞愧而去,何澄因此更加名闻乡里。
元代葛可久
尊重同行 拒要财物
朱丹溪与葛可久是元朝两大名医,虽为同行但他们并未相轻,反而联手为患者治病。浙江有一大户人家的小姐患痨瘵病(肺结核),其家出高价寻医诊治。经过名医朱丹溪的治疗,病情大有好转,但小姐面颊红晕斑点始终难消。朱丹溪坦陈自己无力为治,便推荐了苏州名医葛可久。病家带着朱丹溪的信到苏州寻葛可久。葛可久见信后,随病家来到浙江,见过小姐后,葛可久屏退他人,只留下小姐母亲及奶妈,说为小姐治病需要针刺乳房的穴位。小姐尚未婚配,再加上这种手法鲜有听闻,主人十分为难,但为了给小姐治病,家人最终还是同意了。经过葛可久针刺治疗,患者脸颊上的红晕斑点终于消失。主人厚礼相谢,葛可久将功劳推给朱丹溪,说朱丹溪医术高超,已经将患者的病基本治好了,自己只是扎了几针而已,病人痊愈就是最好的报答,哪能贪求别人之功和钱财呢。
明朝范彬
既有善艺 又有仁心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些急危重症如不能及时救治,患者就会有死亡的危险,此时有德之医便以病为急而不以他事为要。明朝有位名叫范彬的御医,在他身上有一个“拒贵救民”的故事。一日有人叩门甚急,范彬感觉有危重患者上门求治,一边做准备一边让家人开门。开门后,求助者说其妻因生孩子“血崩如注”,请他赶紧前去救治。范彬刚要出门,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陈英王也差人来请他,说宫里“贵人有发寒热者,召公看之”。范彬判断贵妃的病短时间内不至于死亡,不会有太大危险,那位“血崩如注”的女子更加危险,就先去那位妇人家为其诊治,然后才去宫中给贵妃治病。陈英王本想训斥范彬,但了解实情后不但没有训斥,还夸他“汝真良医,既有善艺,又有仁心,以恤我赤子,诚符吾望也”。
清代王霈
诚实守信 爱惜名誉
清代山东有位名医王霈,经好友孙兰田介绍认识了当时的内阁中书刘晓山,两人性格相近,便成好友。一次,刘晓山夫人患病,屡医无效,便请王霈诊治。王霈判断此病为中书夫人怀孕后乱吃补药所致,就令其服解毒安胎之药,果然见效,后产下一男婴。刘晓山为表示感谢,有意举荐王霈任县令,但王霈无意为官,拒绝不下就做了鱼台县训导,为读书人做了不少实事。王霈为官清廉,很少积蓄,告老还乡后入不敷出便重操旧业,施医卖药,以此糊口。王霈发现有伙计对病家屡有讹诈,怕坏了自己名誉,就把药铺关闭,从此只看病不卖药,尽显医家诚实本色和信义担当。
“医者仁心”短短四字,表明了医者的换位思考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历代医家行医宗旨及职业操守,值得后世为医者效仿。
(韦钦国)
江苏里下河地区的中医传承
(2022-04-02
08:18:29)[编辑][删除]
兴化医派从兴起到发展至里下河地区,经过百年锤炼,终成“里下河学术流派”——
摘自2022-4-1中国中医药报
阮宗武 伍德明 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朱杰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 阮舒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至苏北灌溉总渠,南至老通榆运河,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昔时里运河简称为里河,串场河俗称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间,故称里下河平原。至近代易名为里下河地区,涉及江苏省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等主要城市。
里下河地区在长江文化、运河文化、海盐文化共同孕育下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清代中叶以来,形成了兴化医派,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名医。与兴化地域密切相连的盐阜地区也产生了一批名医。
兴化医派 脉络相传
兴化巿(现隶属于泰州市)古称昭阳,又名楚水,有着悠久的历史。兴化医派始自赵术堂,经过赵小湖、赵海仙医传三世。通过家族传承,师徒授受,门生弟子逐渐呈现出清晰的地域特色。其中,赵海仙、江泽之、魏树森三位名家学术成就斐然,对里下河地区中医学术传承影响深远。
《续纂扬州府志》载,赵术堂,精医业,著有《医学指归》二卷。医史专家耿鉴庭曰:“先生由儒入医,医儒皆通,德行甚高,著作立言,悬壶济世,名日隆。”赵术堂是兴化医派的开创者,其子赵小湖、门生魏百泉从其学。
赵海仙为赵小湖长子,幼承庭训,上溯灵素,下汲叶吴,旁通诸家。清末民初,赵海仙与阜宁余奉仙、淮安张子平并称为苏北三大名医。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寿石轩医案》介绍,赵海仙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名医,是苏北地区医学流派的一位著名代表人物,这个流派以调治内妇科慢性病见长,处方用药,别具一格。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对赵海仙颇多赞誉,认为赵氏治学谨严,学有根柢,辨证精确,不愧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医家,其医疗学术经验值得研究。
江泽之,清代江苏兴化县人,著有《舟车便览》《霍乱论》,与赵海仙师出同门。其间与赵海仙、魏树森等名家共同创造了兴化医派最辉煌的岁月。光绪年间,兴化霍乱大流行,江泽之与赵海仙联合淮扬28家名医,共聚兴化,举行大型义诊。江泽之运用经方通脉四逆汤加减,使许多患者沉疴得起。
魏百泉为赵术堂入室子弟,其子魏树森从父学。魏树森(1866~1932年)诊务之盛不亚于同辈赵海仙,当时沪宁等地的达官显贵常登门求医或邀其出诊。他熟读经典,学术功底深蕴,辨证既明,方清稳,药清灵。
江苏省名中医汪履秋1934年拜师于名医陈翼如,陈翼如祖父乃为赵海仙门生,一脉相承。
江苏省名中医王少华幼随其父学习中医,其祖父王润身师从兴化名家江泽之。
兴化医派有其特点:医生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有著作传世。
兴化医派兴起并发展至苏北里下河地区,经过百年锤炼至今,星光闪烁,终成“里下河学术流派”。
里下河派 精彩纷呈
中医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学术流派,通过相互之间争鸣与渗透,促进中医学不断创新。
兴化医派始由赵术堂、魏百泉的学术经验通过家族传承、师徒授受、交叉拜师,逐步形成门派的履痕。由于名闻南北,慕名前来求学者众多,如盐阜地区的崔省三、姜子维、尹石清等人都求学于兴化,后皆成为当地一代名医。通过这种脉络传承,不断拓展,向外延伸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源多流、人才辈出”的现象。
许润三,第三届国医大师,江苏阜宁人,他曾拜崔省三门下。崔省三为赵海仙得意门生,名享淮扬。
在清末民初的盐阜地区,阜宁县余氏医家名闻海内。余奉仙是苏北名医,他诊治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声名卓著。
余无言,江苏省阜宁人,余奉仙之子,因家靠射阳河,又常署名“射水余无言”。余无言少读经史,并随父习医,18岁即悬壶乡里,时值西风东进,余无言受此影响,赴上海学习西医,并与沪上名医张赞臣共同编辑《世界医报》。
余瀛鳌为余无言之子,生于1933年,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学贯中西,是著名的中医学家、文献学家,曾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他著有《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中医文献辞典》等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