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达颗粒行气通腑促胃肠动力
(2022-04-03 11:00:40)中医认为手术会耗气伤血、损伤机体正气,从而引起气血失和,尤其腹部手术,更是会直接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胃肠功能障碍。针对围手术期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广东省中医院围手术期研究团队研发出了中药制剂五达颗粒。可通过作用肠系膜,阻断促炎因子,调控抑炎因子高表达,具有优质的抗炎促胃肠动力作用。
该制剂是由砂仁、乌药、人参、桃仁、槟榔5味中药组成,其中砂仁、乌药为君药,具有运脾醒胃、行气消滞的功效;人参大补元气,助脾胃运化升清为臣药;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为佐药;槟榔引药下行、通腑降浊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醒胃、行气通腑促胃肠动力之功。促进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快速康复,有效减少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并使术后首次排气、排便和肠鸣音恢复的时间提前。
砂仁,为姜科砂仁属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的功效。
砂仁可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及脾胃虚寒之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泄泻。本品善化湿,温中,行气,为醒脾开胃之佳品,凡脾胃湿阻、气滞、寒凝、食积之证皆可应用。常与木香同用,并随症配伍其他药物。如湿阻中焦者,配厚朴、苍术、白豆蔻等化湿行气之品;脾胃气滞,食入不化,脘腹胀满作痛者,宜配伍白术、枳实等益气行气药,如《景岳全书》香砂枳术丸;脾胃虚弱,食少腹胀者,于健运脾胃方药之六君子汤中加入本品,以助脾运,如《古今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脾胃虚寒,腹痛泄泻或呕吐者,于理中汤辅以本药,益增其温中止痛止泻之功,如《医灯续焰》香砂理中汤。《药性论》中治冷滑下痢将本品与温中止泻之附子、干姜等同用。《本草述》独用本品为末入食盐泡服,用治干霍乱,若霍乱转筋,腹痛吐泻因于寒湿伤中者,又常与藿香、陈皮等药配伍。
砂仁能行气和胃,凡湿阻气滞所致的妊娠呕吐用之颇宜,常同善于止呕的半夏同用。若恶阻偏寒者,配生姜汁同服,如《济生方》之缩砂散;偏热者,配黄芩、竹茹;如因脾虚气滞,呕不能食者,可配白术、苏梗等以健脾理气,和胃止呕。本品亦可治妊娠腹痛,如孙用和治妊娠受触伤而致腹痛,胎动不安,以砂仁为末,热酒调服。如腹痛因于气滞血阻者,可与香附或葱白并施,如《苍生司命》之砂仁葱白汤;若因寒凝气滞,腹痛较剧者,又当与散寒止痛的附子相伍。
此外,取砂仁行气之功,亦可用于痰气互结,胸膈闷胀,如《简便方》以萝卜汁浸砂仁焙干研末服。藉其温中暖肾之效,又治奔豚气痛,每与小茴香、吴茱萸等温里散寒药同用。临床上用熟地等补益滋腻药中配伍小量砂仁,可行气开胃,使补而不滞。(王业龙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王业龙中医诊所)
行气化湿用砂仁
讲到砂仁,广东的朋友大概比较熟悉,从小喝到大的汤汤水水里少不了这种芳香浓烈的调味品。
砂仁始载于《药性论》名缩砂密。《海药本草》云:“生西海及西戎等地,波斯诸国。多从安东道来。”
也就是说,砂仁的原产地在西亚、中亚、南亚地区,唐代已引入中国。据记载,清代起,我国广东、广西等地开始种植药用砂仁。
药用砂仁是姜科豆蔻属植物阳春砂、海南砂及绿壳砂的成熟果实。植物的命名中出现地名,反映出一方水土对它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改造。广东阳春昼夜温差大,雾气大湿气重,特别适合砂仁喜阴湿温暖的生长习性,该地出产的春砂仁果大而饱满,气味浓郁,是三种砂仁中质量最好的。然而,该地产量有限,现在市面流通的砂仁大部分为阳春砂移植到云南等相近纬度地区的产物。
三焙三晒炮制难
新鲜砂仁呈红棕色,果皮布满刺状突起,圆圆的两三个长在一根枝子上,有点像杨梅,但要硬得多。剥开果皮,里面是种子团,很多沙粒一样的种子聚在一起,分成三瓣。鲜砂仁水气重,挥发油丰富但不安分,浓烈的气味恨不得早点挣脱束缚,随着水分子逃散到自由的空气中去。这时就需要炮制的过程稳稳它的性子,好入药。
传统的砂仁炮制过程讲究三焙三晒。焙是指用烟火熏,晒则要借助太阳的力量。焙的时候砂仁不能接触明火,表面盖上湿布截住逃跑的挥发油,底下用小火烧柴的热量和烟气逼出深藏的水分。焙好的砂仁拿到太阳底下摊开,晒干表面的水气,然后继续送回小火之上熏焙,如此往复三次,砂仁的性子终于沉稳下来,气味藏于腹中而弥香,能与其他药物和谐共处了。
行气化湿还安胎
香辛料的中药多辛散温通,入脾胃经,能温中祛寒。砂仁在此基础上行气化湿的作用比较突出,有点像白豆蔻,能化中焦之湿、行脾胃之气,又能芳香醒脾,因此治疗湿阻中焦造成的胃脘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效果很好。现代人多湿多滞,在脾胃的调理中,砂仁是一味常用药物,行气化湿两手抓,很多有名的成方中都有它的身影,比如香砂六君子丸。
砂仁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安胎,专治胃寒气滞造成的胎动不安,而且砂仁入肾经,能温肾气,也有一定的安胎作用。此外,由于砂仁化湿醒脾,一些滋腻、容易碍胃的药物喜欢和它一起捆绑销售,以求补而不滞,比如砂仁拌熟地。
增香解腻靠陈皮
作为调料,砂仁也在十三香之列。砂仁用时要打碎,味道释出得更充分一些,增香去腥自不必说,因为有草根香气,它特别适合烹饪油脂丰富的肉类,如猪肚。从另一个角度讲,砂仁化湿醒脾的特点也能消解油腻对脾胃的负担。砂仁略有点苦味,所以常常和陈皮一起搭配使用,陈皮能遮苦、解腻、增加果香,让味道更柔和,还能帮助砂仁行气。下面,详细介绍一道我最喜欢的砂仁药膳:砂仁胡椒炖猪肚。
材料:猪肚1个,白胡椒、砂仁、生姜各9克,陈皮3克。
过程:1.冲洗猪肚,并刮除表面附着的血污及杂物。沥干后将猪肚正反面均淋上植物油,彻底反复揉搓,揉匀后用清水漂洗几次。然后将面粉均匀地撒在猪肚正反面,揉捏成糊状,冲洗去面浆及油脂。最后加醋和盐揉搓,并反复漂洗,除去猪肚表皮的黏液及异味。
2. 将白胡椒小火焙出香味,砂仁碾碎,清洗陈皮,生姜切丝。
3. 将胡椒、砂仁和陈皮填进猪肚内,两端开口用线扎紧,置于砂锅中加姜丝同煮,开锅后文火炖2小时左右至猪肚软烂。
4. 猪肚取出切丝,蘸食;汤加盐调味即可。
5. 如果喜欢喝汤,就把猪肚切丝,与各调料同煮1~2小时,全程保持汤水沸腾的状态则汤色奶白。关火前加盐调味。
功效: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腹胀、吐泻等,可在寒冷的天气里温暖身心。(张蔚)
阳春砂仁:开胃要药 和中正品
摘自2024-4-1中国中医药报
王一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四大南药之一的阳春砂仁,是姜科草本植物阳春砂的种子。阳春砂喜在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水沟林下阴湿处生长。春天开花,花蕾垂挂在叶茎上,像极了修长的手指,花上端洁白,顶上一点粉红慢慢浸染开,如同一幅清雅的水墨图。七八月,一串串红艳艳的果子成熟了,煞是好看。这些红果子即是驰名的阳春砂仁,简称春砂仁,为广东省阳春市道地药材,历来被视为“医林珍品”,享有“北有高丽参,南有春砂仁”的盛誉。
外来药物 扎根南国
砂仁的“砂”是一种外来植物译音的缩写,这种植物的读音记载在《唐梵两语双对集》,读作“素乞史谜啰”,其读音源于梵语sksmail,后又译作“缩砂蔤”“缩砂蜜”或“缩砂密”。最早收录“缩砂蜜”的文献是公元8世纪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彼时适逢大唐盛世,疆域扩大,经济繁荣,与东南亚及印度、阿拉伯等地进行贸易来往,外来药物随之进入中国,包括主产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缩砂蜜”。公元10世纪,波斯商贾的后裔李珣著《海药本草》,专门记述由海外传入中国的药物,书中记载缩砂密:“生西海及西戎诸国。”《本草纲目》和《本草原始》对缩砂密其名进行解释:“名义未详。取其密藏之意。此物实在根下,仁藏壳内,亦中此意。”这样翻译实乃望文生义,却也饶有趣味。
宋代开始,缩砂密逐步本土化种植。北宋唐慎微撰写《证类本草•缩砂蜜》时,附有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缩砂蜜图一幅。苏颂在《图经本草》如是云:(缩沙密)出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元代《本草品汇精要》一书中“缩砂蜜”“缩砂仁”“砂仁”三者并称,这是最早出现“砂仁”一名的记录。在此之后,古代的缩砂蜜就逐渐有了“缩砂”和“砂仁”两种称呼。清代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提到:“阳春砂仁,一名缩砂蔤,新兴亦产之,而生阳江南河者大而有力。”清代李调元所记载的“阳春砂”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温中化湿 亦作香料
阳春市有“中国春砂仁之乡”的美誉,《阳江县志》记载,“缩砂以产第八(圩)葛麻坑及蟠龙迳等处最佳”,在当地流传着关于春砂仁的神奇故事。相传有一年,阳春地区发生了范围较广的牛瘟,大批耕牛病死,唯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耕牛安然无恙。老农们经牧童指点,得知那儿生长着一种草,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着果实,牛常以此为食。老农们将草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直冲脾胃,味道很丰富,吃后身体排气,胃中舒适。大家觉得这种草既然能治牛瘟,或许也能治人病?于是把这种草带回村中。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
砂仁在我国有1300年文字记载的药用历史,功效为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春砂仁甘香之余带些许苦味和薄荷的辛凉味,是调味的良料。正如清代药学家张璐的著作《本经逢原》载“南人性喜条畅,食品每多用之,北人性喜潜藏,药中亦罕用者”。南方将砂仁当作寻常佐料用于烹饪。在我国的厨艺美食界,有一本名气很大的菜谱,出自宋代江南一名传奇厨娘之手,叫《浦江吴氏中馈录》。书中记载了7个使用香砂的菜谱,蟹生方、生烧猪羊肉、熝鸭羹、蒸鲥鱼、川猪头、韭饼、馄饨等。明代食疗家韩奕撰写的饮食书籍《易牙遗意》中,全文引用了吴氏厨娘的配方,并新增了12个使用砂仁的食谱。
在春砂仁的道地产地阳春,砂仁经常与肉类搭配,不仅具有挥发性的馨香,而且具有渗透性的芳香,可令食品由外至里都赋上愉悦的芬芳,春砂仁蒸排骨、肚条,煲鸡或者制作卤味,令人垂涎。今天,阳春酿酒厂以砂仁作主要原料,酿造出“春砂酒”“春花白酒”。春砂蜜、春砂糖果、春砂蜜饯等产品也受到公众欢迎。
道德经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南方地区因气候湿热,让长居此地之人容易脾虚湿困,生长于此地的春砂仁可以调理当地人湿阻湿困的症状,诠释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让砂仁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
李某,29岁,于2008年8月16日初诊:诉停经59天,频繁恶心呕吐3周。吐出咖啡色黏液,查妊娠试验阳性,食入即吐。3天前曾住院治疗,经输液对症治疗,症状未缓解。家属及患者曾要求终止妊娠。出院后求中医治疗。刻诊:观患者面色萎黄,精神疲倦,卧床不起,颧突眼陷,形体羸瘦,呕吐频频,吐出咖啡色液体,不能进食。脉细数,左滑代弦,苔薄舌尖红。辨证属胎气伤肝,肝火犯胃,胃失和降,吐剧则伤胃络。其水谷难以入口,恐汤药难入,故先以黄芩10g,砂仁6g,清胎火、和胃气,加水100ml,浓煎至20ml,嘱其家人用滴管少许滴入口中, 2小时后,家属试用温开水一匙喂之,不吐。次日患者呕吐明显减轻,可少量饮水及流汁。再施以汤药,处方宗紫苏和气饮加减:当归12g,炒白芍12g,太子参12g,紫苏9g,黄芩12g,砂仁6g,麦冬12g,陈皮6g,竹茹6g,枇杷叶6g,生姜3片。3剂,水煎徐徐少量服用。 3日后再诊,呕吐基本停止,脉细而滑,苔薄。治以扶正养胎为主,立方《傅青主女科》顺肝益气汤:红参12g(另顿),当归15g,白术15g,麦冬10g,炒白芍12g,炒苏子3g,神曲5g,砂仁5g,陈皮6g,熟地15g,云苓6g。5剂,水煎隔日服1剂。后随访顺产一女婴。 本例患者妊娠后剧吐不止,以致胃脉受伤,此乃胎气挟肝火犯胃致吐的恶阻重症。张三雷说:“妊娠皆肝气上逆,纵无怒气激动,其病也本于肝。”故首以黄芩、砂仁,清肝泻火,安胎止呕。以汤药徐徐服之,待肝胃稍和,再以清肝和胃护胎奏效。(王金亮)
|
摘自2024-8-5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香菇是保健价值、药用价值极高的食用菌,别名香蕈、冬菇、花菇等,素有“山珍”“菇中皇后”美名。香菇营养可口,是家喻户晓的常用食材,有增香提鲜之功,可通过烹、煮、蒸、焖、煲、炖等方法,制成诸多美食,如香菇鸡、八宝肉圆等。
中医认为,香菇味甘、性平,入肝、胃经。古代医药典籍对香菇食疗价值也有不少论述,如《本草求真》形容香蕈为“食中佳品”。《得配本草》记载香蕈“醒脾益气,破血去风”,指出香菇能够健运脾气,有补益气血、活血散结等功效。《随息居饮食谱》谈及香蕈“开胃,治溲浊不禁”,认为香菇可以刺激食欲,也能治疗小便淋漓等病症。香菇也有理气化痰作用,对于肥胖、便秘等有一定治疗功用。
此外,香菇和生姜搭配起来吃很有益处。如《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凡香蕈感阴湿之气而成,善发冷气,多和生姜食乃良。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提示香菇和生姜配伍效果佳,同时指出需要认识毒蕈与香菇的差别,野外的香菇必须谨慎采食,避免中毒。在食疗上,《痘科辑要》介绍了一款香菇食疗方,“又有一种素痘,长浆之时,食荤即吐,当以香蕈炖豆腐、豆腐皮及春笋,和香油或生姜少许,与食,切忌酱醋”。通过香菇炖豆腐、豆腐皮及春笋食养以治病。
现代研究发现,香菇低脂肪、高蛋白,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而且其特有的香菇多糖、香菇嘌呤具有抗肿瘤、降血脂、降血压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作用。
食用香菇也有不少注意事项,《本草求真》记载香菇“性极滞濡”,表明寒湿患者忌食用。《调疾饮食辩》称:“菇禀木气而生,故善升……菇成于一二日,其生最捷,故善发。疮疡、痘后,虽痊愈,食之必复作脓。”认为菇类善升发,提醒外科疾患、痘后人群应少食用。以下介绍三款香菇食疗方。
香菇青菜玉米粥
材料:香菇4~5朵,青菜50克,玉米粒50克,粳米100克,盐适量。
做法:香菇、青菜、玉米粒、粳米洗净,将香菇切片、青菜细切,加入适量水,与玉米粒、粳米同煮,粥成后加适量盐略煮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
香菇豆腐汤
材料:豆腐200克,香菇50克,生姜、盐适量。
做法:洗净豆腐、香菇、生姜,香菇、生姜切片,豆腐切块,加适量水共煮,熟后放适量盐即可。
功效:生津润燥。
腰子汤
材料:猪腰子一枚,芍药、香菇、葱白各30克,盐适量。
做法:洗净食材后,加适量清水入锅中,把猪腰子、香菇、葱白和芍药一起放进锅中同煮,待汤成再加入适量盐。
功效:出自《医学入门》,治“产后蓐劳、虚羸喘促、寒热如疟、肢痛面黄‘’。
摘自2022-4-7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清明时节,春风轻灵,万物生长。此时节的江南地区盛行一种糕点,不仅闻起来清香扑鼻,吃起来更是甜而不腻,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就是青团。
选材制作简单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的记载。现在的青团一般由新鲜的艾草捣烂后挤压出汁,将汁液同水磨糯米粉搅拌揉和而成,馅心则用细腻的豆沙制成。团坯制好后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即可。馅心可以根据食客的不同喜好而变换,可咸可甜,如咸菜春笋肉馅、雪菜豆干笋丝、芝麻馅等。
食用讲时令
青团通常在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中旬上市,因为在这段时间采摘的艾草青嫩,榨出的汁有着清新的香味。如提前或推迟采摘,其榨出的汁都有残渣,口感上会差很多。清明节前1~2天是寒食节,有禁烟火、只吃冷食的习俗。青团既是寒食节的冷食,又可作为人们清明前后上坟祭祀的祭品,具有食俗文化和祭祀文化双重意蕴。
养生功效佳
青团的主要食材是糯米和艾草,艾草的干燥叶即为中药艾叶。中医认为,糯米,性甘、味温,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可治消渴溲多、自汗、泄泻等。艾草味辛、性温,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等功效,外用还可除湿治皮肤瘙痒。清明时节正值江南地区春雨绵绵,适量食用青团,有补脾胃、散寒除湿的保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糯米不易消化,小儿、老年人不宜多食。此外,糯米的升糖速度快,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食。
摘自2022-4-4中国中医药报
通讯员 王雯玉
中药鸡内金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宰鸡时取出鸡肫,趁热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即成。其性平,入脾、胃、膀胱经,具有健胃消食、化积排石、固摄缩尿等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鸡内金,鸡之脾胃也……其味酸而性微温,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
材料:鸡内金粉2g,鸡蛋3个,凉开水适量,盐少许,葱花少许。
做法:将晾干的鸡内金用研磨机研磨成粉,再过筛,用瓶子装起来贮存,每次取用即可。碗中打入鸡蛋3枚,加入一小勺鸡内金粉末(约2g),盐适量,再加入适量凉开水,将鸡蛋均匀打散,撇沫。盖上保鲜膜或者碟子,上锅蒸约10分钟。最后撒上葱花点缀,滴上一点酱油和香油,味道更棒。
功效:消食健胃。适用于饮食积滞、小儿疳积等病证。
禁忌: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