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瘅”——现代医学之糖尿玻

从病名看,其“瘅”字,按照《说文解字》:“瘅,痨病也。从疒,单声。”《尔雅》:“瘅,劳也”,因此,脾瘅,亦即脾劳,为脾的劳伤病。从病因看,系数食甘美多肥引发;症状表现为口干、消渴。所有的描述,皆与现代之糖尿病符合。是属于胰腺的内分泌功能衰退引起的病变。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糖尿病的临床特征。《灵枢•本神》对五脏虚实病症有一段经典记载,关于脾,言:“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即脾气虚则出现四肢不用、五脏皆病的临床现象。如果单从脾为消化器官、主气血的化生、精微的疏布来解释,显然牵强,因为临床消化功能差的患者,与四肢无力甚至不用的征象不存在紧密关系。相比而言,其他脏气功能衰退,如心气衰、肺气衰、肾气衰等,出现四肢乏力、不能运动、甚或不用的情况更多见。
但如果从脾为胰腺、脾病主要为糖尿病来解释,则群疑冰释。糖尿病即消渴病,传统的典型临床症状为“三多一少”,即食多、饮多、尿多,但身体、四肢肌肉消瘦,临床早期可见四肢乏力,晚期可见四肢失用(糖尿病坏疽),并继发其他脏腑的病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是一脏之病可以累及四肢、五脏最典型的病症。
《黄帝内经》多篇文章,以“脾主肉”阐释了脾与五体的关系,应是基于“脾病则四肢不用”的这一典型病症推演而来。
(脾)实则腹胀、泾溲不利——胰腺炎的临床特征。《灵枢•本神》对脾的实证描述为“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对本句经文中“泾溲”的解释,后世医家的分歧主要在“泾”字上,存在经水、小便、大便的不同解释,但对“溲”解释为“小便不利”统一的,即症状中存在小便不利。如马莳注:“实则腹胀,泾溲不利,以脾之脉行于腹,而土邪有余,故小便不利。”张志聪注:“泾溲不利者,不专输其水也。”对脾气实对应的临床病症,后世多从脾胃实热笼统论述,但责之临床,大便的不通、秘结常见,小便不利的症状鲜有,其“溲不利”的症状无从解释。同样,脾气实的临床表现,如果将脾从胰腺定位,则其实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全腹胀气、炎性腹水、二便不利,与脾实证的描述甚为吻合。
基于以上,可以得出基本结论,脾的解剖学基础是胰腺,诸多关于脾藏象的认识,如果以胰腺来解释,则简单、清晰、明了。
基于解剖认知的胃功能与地位的描述
如果对脾与胃进行文献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黄帝内经》诸多篇章中,对胃的重要性描述是远远大于脾的,如《灵枢•五味》言“胃者,五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玉版》言“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决气》言:“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这一定位亦延续至《素问》多篇,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言:“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玉机真脏论》对于五脏虚症,提出“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等等。而相反,对脾的这种重要性表达并不甚多,仅在《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到“脾不主时,……各十八日寄治,故不独主于时。”在《素问•玉机真脏论》提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那么,为何胃被赋予如此多的重要称谓而不是脾,这一点其实是很容易从二者的解剖学特点来解释,即通过解剖发现,胃为容纳饮食水谷的重要空腔脏器,故《灵枢•五味》言“胃者,太仓也。”《说文解字》言“仓,谷藏也。”故胃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其大小、容量、功能是否正常,对气血的化生、周身组织的营养至关重要。因此,被《黄帝内经》反复强调的是胃而不是脾。
《素问》以模型推演为主对脾藏象系统的建构
与《灵枢》重实证、重解剖的藏象理论建构方法不同,在《素问》全书,几乎难以找到任何以解剖学为主要内容的篇章,其对人体藏象理论的描述,在《灵枢》的实证基础上,转向借助于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思想、五行思想、天人合一、河图洛书、社会人事体制关系、自然现象等进行模式推演而形成的藏象系统。
《素问》之《上古天者》《四气调神》《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藏象论》《八正神明论》等篇,是以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建构医学体系的重要篇章;而《素问》七篇大论,更是将视野置于更广阔的宇宙和时间周期中,形成了融人体生命与天之日月星辰、地之飞虫走兽为一体之博大的宇宙系统,是“天人合一”思想应用的极致。《灵兰秘典论》则是将人体脏腑置于社会、人事、官制体系,赋予脏腑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并确定彼此之间的主次关系;《五脏别论》则将脏腑纳入阴阳属性中去标定各自的功能,五脏为实体、藏精、属阴,六腑为中空、主传导、属阳;《刺禁论》则是将五脏纳入河图,即西汉时期的十数图,表达其相对的位置与功能等。
在这些篇章中,五脏的功能是作为关系中的角色去进行任务的分配与标定,其功能与其独立的解剖位置或结构关系不甚密切。全书更以五行作为五脏功能模式推演的基本依据,即《素问•五脏生成》所谓“五藏之象,可以类推。”对此,王冰注曰:“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
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体系是以五行系统进行划分的,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因此,五脏的功能便按照五行属性进行了推演和定位,其中,受这种认知方式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肝与脾。
五行模式对脾功能的定位——脾属土,主于四时
为何将脾归于五行之土? 按照中国农耕文明的属性,土能够长养万物,是生命得以生存的根本,因此五行以土为贵。基于胃容受水谷对周身营养提供的重要性,以及脾与胃以膜相连的解剖基础形成的脏腑相合关系,在五行与五脏结合时,将脾归之于土,同时,由于脾归属于土,其功能被赋予了土的地位与作用。因此,《黄帝内经》虽然在数个篇章皆强调心为君主之官,对生命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应用,包括对人体营卫气血化生的作用、对五脏气机的转枢、诊断疾病方法以及预后疾病等,无疑皆重视归属于土的脾胃的作用。
《黄帝内经》唯一专论脏腑的文章是《素问•太阴阳明论》,在《素问》为数不多的论及脾作为长养人体脏腑组织的经文,是将之与五行属土、与胃相合的特性联系。《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亦是如此,言:“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五行五脏配属,脾属土,是《素问》提出脾“不得独主于时”功能的原因所在。如果基于临床实际,这一理论的合理性就存在歧义,其他四脏,心、肝、肺、肾,亦皆时刻需发挥功能,而不仅仅是脾。
河图模式对脾的定位——居中焦,主五脏气机转枢
将脾胃定位于中州、主脏腑气机之升降,则是河图模式思维推演的结果。《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本段将脾胃作为斡旋气机的枢纽提出,亦成为后世医家将脾胃视为人体气机运转枢轴的理论根源。而这一脏腑气机分布,显然是河图模式思维的结果。河图的图示,即是三八木在左,四九金在右,五十之土位居中央。在《黄帝内经》五脏与数字的匹配上,五数为脾土之数,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等皆有记载。
精气学说主导下的脾胃功能移易
基于人体脏器的解剖学认识,胃内容纳水谷,继而化生人体各部组织所需精微之气,因此,胃是人体营卫气血、五脏六腑、肌肉四肢营养的核心,《黄帝内经》诸多篇章皆是以胃为主体论述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在《灵枢》的体现最充分。但之后,伴随着古代道家学派精气学说思想的纳入,在解剖学上作为实体脏器的五脏被赋予藏精气的功能,因而医学体系中呈现出重脏轻腑的学术特征,五脏核心地位凸显。因此,胃的化生气血的核心功能,需要有五脏之一承担,则基于脾属土以及脾与胃的表里相合关系,自然将胃的功能转移到脾脏上。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在表达十二脏腑功能时,与其他十个脏腑不同,系将脾胃合称,言“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后世医家亦将脾胃定位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如李中梓《医宗必读》“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
解析《灵枢》《素问》认知方法有助于将理论回归实践
从以上解析,后世脾的功能属性,在《灵枢》中主要是解剖学之胰腺、胃功能的综合,在《素问》中,则是五行重土模式、阴阳思想、精气学说、河图模式等渗透、推演的结果。后世容纳这几方面的内容,笼统将之称为脾胃功能。如果不作还原解析,则无法对其有客观、落地的认识。
对脾藏象进行系统解析,其意义在于,一是对脾的所有经文描述,皆可以作出合乎客观临床实践的解释,如脾作为后天之本与《黄帝内经》大量重胃气理论的统一;对脾恶湿、脾之官为唇的合理解释;对脾的系列病症特征的合理解读等等;二是可以对现代临床病症治疗进行有针对性的处方用药,如糖尿病,属于脾瘅,从补益脾气治疗是重要的方法,张锡纯之玉液汤即是效方。
一直以来,受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序定位的影响,以及历代医家注释《黄帝内经》重《素问》轻《灵枢》的引导,我们在解读《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时,亦基本祥于《素问》而略于《灵枢》,导致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方法的解构亦是侧重象思维、模式推演等传统哲学思维方法,而对《黄帝内经》自身的解剖学、临床实践的作用近乎忽略。
这一认知倾向,导致对大量《黄帝内经》理论解读的错位、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乃至出现中医理论玄虚化倾向,失去其临床指导价值。解析两书不同的认知方法,确定二者的本末关系,有助于我们将理论回归实践,更好地指导实践。
(本文转载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