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小儿肺系病药对应用举隅

(2022-03-26 14:44:37)

摘自2022-3-25中国中医药报
高军 时乐 王洪强 杨丹枫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臣字门儿科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立足于小儿肺脏娇嫩,肺气不足,寒热虚实易于转化,遣方用药必须灵活应变。以下介绍数则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特色药对。
贝母化痰合郁金 降气豁痰可开胃
钱某,女,4岁。体质健壮,较少患病。数日前忽染感冒,咳嗽,发热,但饮食嬉戏如常,近日身热较甚,无汗,咳声重浊,咯痰不爽,气息增粗,脘满嗳气,舌红,苔淡黄厚,脉滑数。证属痰食互结于胸,肺胃失于和降,治以清气肃肺、化滞祛痰。
处方:浙贝母6g,枯黄芩6g,连翘6g,杏仁6g,川郁金9g(开水磨如糊状,冲,入头煎),天花粉9g,莱菔子3g,焦山楂9g,通草2.4g。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身热已微,气息较平,咳嗽咯痰略爽,矢气频频,已见肺开胃降之象。原方去连翘、天花粉,加桑叶6g、全瓜蒌9g、枳壳3g。2剂。上方服1剂后,解大便1次;药尽后,热退咳止而愈。
按 川郁金本为疏肝解郁、祛瘀止痛之要药。因其有开肺解郁之功,多与浙贝母合用。两药均有味辛苦泄、微寒的共性,辛开苦泄,合用之,可开胃降气豁痰。浙贝母为化痰止咳药,治外感风热及痰火郁结之咳嗽。川郁金非化痰药,具行气解郁、活血破瘀的功用。两药同用,一取贝母化痰,一取郁金下气。使在肺之痰随肺气肃降而下行。郁金又具有轻扬之性,能上行入心及包络。《外科全生集•马氏试验秘方》中白金丸以郁金配白矾治惊痫癫狂,痰热蒙闭心窍,即取其有解郁清心之用。其余诸药协同二味清肺化痰,宽胸导滞,以奏全功。
香附配紫苏 发表消痰好
李某,女,2岁。晨起经风,遂尔频频喷嚏,鼻流清涕,午后即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有痰,气息稍粗,脘满嗳气,不欲纳谷,舌淡、苔白厚腻,脉浮。证属风寒外袭,肺失宣肃之权,食滞于中,胃失和降之职,治以疏表散邪、消痰化滞,以期表里双解。
处方:制香附6g,紫苏叶6g,紫苏子3g,制半夏4.5g,橘红3g,焦山楂9g,甘草2.4g,生姜1片,葱白3段。
二诊:药后身得润汗。恶寒发热已退,唯咳嗽痰多,咳甚则气息不平,腹胀,苔淡黄厚腻,脉滑,表虽解而里未和,法当肃肺祛痰,消食和胃。原方去姜、葱、山楂,加杏仁4.5g,全瓜蒌9g,浙贝母6g,炒谷、麦芽各9g。2剂。服药当天大便一次,腹胀消,苔褪;药尽后咳嗽即止,呼吸平和,饮食如常。
按 香附、紫苏二药合用首见于《和剂局方》“香苏散”。其中香附宣通肺气,疏理肝气;紫苏开发腠理,解表散寒。二药合用有理气解表之效。香附、紫苏二药均走气分,非唯解表,且能行气宽中,善理中焦疾病。清代吴仪洛在《成方切用》谓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盖气行则寒散,而食亦消矣”。《本草正义》谓:紫苏能“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香附味苦,紫苏味辛,皆属温性,苦能燥,辛能散,有燥湿消痰、疏风解表作用。小儿风寒外感,每多夹痰、夹食,用此二味,可收表里双解、内外分消之效。二药药性平和,无耗气伤阴之弊,用于小儿较为合适。
五倍偕五味 收肺敛汗良
王某,男,2岁。形体孱弱,面色无华,后头扁平,两角凸出,呈倒三角形,胸骨亦稍稍隆起。常感冒咳嗽。寐则全身出汗,额及颈项汗出如珠,拭干后方渐渐收敛。纳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此肺、脾、肾俱虚,营卫不和之汗证也。治当三者兼顾,以补益肺脾为主。
处方:炒白术12g,炙黄芪12g,防风6g,炙甘草3g,浮小麦15g,生姜1片,红枣3枚。2剂,水煎服。
另:五倍子、五味子各6g,共研细末,分2份,于临睡时用1份,以温开水调匀后,敷神阙穴,复以牛皮纸(或塑料布)以布裹腹,次日取下。另1份再敷如前法。
二诊:内外合治,兼顾三经,喜闻盗汗已收。唯培补先后天之本,尚非一时之计,嘱调以饮食,辅以药饵,缓缓图之。
按 本例用玉屏风散加甘、麦,补益肺脾,益气固表。五倍子、五味子均入肺肾二经,其味皆酸,功擅收肺保肾。《伤寒论注》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故用治肺气耗散之汗证极为有效。用五倍子止汗,见于《本草求真》,该书谓:“常出自汗,睡中出为盗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二药合用,是受朱丹溪治“黄昏嗽方”(即五倍子、五味子二药合成)之启发,认为内治之药即外治之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故将内服移作外用,使之功效倍于单味五倍子。
大青叶合玄参 善治乳蛾肿痛
张某,男,4岁。发热恶风,鼻流清涕,咳嗽,咽痛,不欲饮食。张口视之,咽喉及上颚焮红,两侧乳蛾突起,如小乳头大,舌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风热上干,热毒与气血搏结于咽喉,治以疏风散表、清热解毒。
处方:大青叶4.5g,玄参9g,银花9g,薄荷3g(后下),马勃6g,桔梗3g,生甘草3g,杏仁4.5g,通草3g。2剂。
二诊:药后身热较平,两侧乳蛾见消,咽喉焮红略减,吞咽稍爽,咳嗽大减。上方去银花、薄荷、杏仁,加天花粉9g,胖大海9g,桃仁6g。2剂。
三诊:连进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剂,热退,蛾消,咳止,予两清肺胃、养阴败毒方药以善其后。
按 小儿咽喉疾病最常见者为乳蛾,该症分急、慢性两种,发则恶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重则吞咽不利。急慢性乳蛾,缘肺胃素虚,病邪乘机侵犯其所系部位而得。正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咽喉总论》谓:“小儿咽喉生病者,由风毒湿热搏于气血,随其经络虚处所著,则生其病。”所谓“经络虚处”,实指肺胃二经而言。故治疗此证,常取玄参养肺胃之阴而降火,大青叶解热毒之邪而消蛾。《汤液本草》引张易水曰:“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多用之。”是故玄参养阴清肺而无滋腻留邪之弊。《药性本草》谓大青叶“治瘟疫寒热”,《卫生易简方》用其“捣汁灌,治喉痹”,可见其清热解毒之效甚著。二药相伍,是治疗小儿乳蛾之良方。治慢性乳蛾,宜合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散瘀消肿药于一方,其中玄参、大青叶则每方必用。
栀壳配枯芩 祛邪亦退热
严某,男,1岁。外感发热两天未退,中午前后热盛,热时两颊绯红,无汗,手指反凉,唇干,咳嗽痰鸣,鼻有清涕,气息声粗,咽红,舌苔中根白厚,指纹紫滞,大便实,小溲淡黄。证属风热袭卫未解,有入气趋势,法宜辛凉解表,佐以清气退热。
处方:连翘4.5g,薄荷2.4g(后下),天花粉9g,浙贝母6g,杏仁4.5g,桔梗3g,生甘草3g,炒栀壳3g,炒枯芩4.5g。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身有微汗,热退,手指已温,咳嗽减轻,仍有痰声,咽稍红,口干欲饮,舌苔淡黄厚腻,大便未解。肺与大肠相表里,痰贮于肺,肠失传导,泻肺通腑,两相宜也。
处方:瓜蒌仁9g,浙贝母6g,杏仁6g,郁李仁9g,苏子3g,生枳壳3g,郁金6g,葶苈子4.5g(包),炒枯芩4.5g。2剂。服后腑气通,肺气和,诸症悉解。
按 山栀、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泻火作用。小儿外感发热,起始虽在卫表阶段,宜表宜散。但因小儿为“纯阳之体”,热变最速,如见壮热面红,或见舌红、口干、溲黄一症,可在辛凉解表药中加入栀、芩二味,切不可拘于“到气才可清气”,以免邪恋太阴,久羁不解,而出现寒热不退,喘嗽不已的重症。加之小儿“肝常有余”,如邪热炽盛,窜犯厥阴,亦可出现动风发痉的险候。黄芩得栀子泻肺火并清邪热,栀子佐黄芩泻肝(胆)热以免动风。二药合用,其祛邪退热之效尤佳。黄芩用枯芩(片芩),山栀用栀壳,均炒,二药质轻味薄,寒性减弱,用于小儿较为妥帖。
浮萍薄荷外用 清暑发汗散热
刘某,男,3岁。夏日患儿感暑热之邪,玄府郁闭,以致壮热无汗,面颊殷红似妆,气息声粗,常于寐中惊醒,口渴多饮。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暑热闭肺,毛窍失宣,有劫肝动风之虞。《内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治宜开腠发汗,清暑散热。拟辛凉透表法外治,使药液遍及全身,其发汗泄热之效可唾手而得。药用鲜薄荷150g,鲜紫背浮萍250g(二药干者亦可,量酌减),煎水约4000ml(煮沸即可),滤去药渣,注入盆内,待水温低于40度时,脱衣,置患儿于水中,半仰卧,频繁用手带水在患儿四肢、腋窝及胸背部位按摩,约10~15分钟后,将患儿抱起,擦干身体,隔3~4小时再如法1次。洗后,即腠开汗出,热退身凉。
按 本例为暑令外感发热,与暑温发自阳明者不同。暑温多汗而热势不减,本证无汗而表热炽盛,故开腠发汗、清暑泄热最为对证。薄荷味辛性凉,有疏解风热、清暑辟秽之效。浮萍味辛性寒,功专解表行水,李时珍谓:“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阳邪汗也。”李中梓盛赞其发汗功效,曾有歌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紫背青皮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幞头上也出汗。”(《医宗必读•本草征要》)孙浩用浮萍与薄荷为伍,辛寒辛凉相合,对表热炽盛须从汗解者最为适应。温水浸浴,抚摩肢体,能开发腠理,疏通经络,有助于发汗解热。孙浩及其弟子用此二药加香薷、豆卷、银花、鲜竹叶、大青叶适量,煎水如上法,治疗小儿夏季热多例,均取良效。
蝉蜕全蝎为散 平肝熄风止痉
徐某,男,4岁。壮热憎寒,头痛,哭闹欠安,入夜忽大声惊叫,旋见两目上视,角弓反张,唇颤,四肢搐搦,昏不知人,经家人掐人中、咬足跟后,半晌方苏。天明邀诊,惊风又作,身热灼手,额有微汗,舌红、苔白,脉弦数。小儿肝常有余,春三月肝旺之时,阳邪内迫,鼓动肝风,发为惊厥。急投疏风清热、镇肝熄风之剂,以冀热降风平,方能转危为安。
处方:蝉蜕3g,全蝎3只,共研细末,冲入下述汤药服。另用金银花15g,连翘9g,薄荷3g(后下),淡豆豉9g,钩藤12g(后下),碧玉散15g(包)。上药煎汤,令患儿缓缓启齿,徐徐送服。服后约1小时许汗出,热平,惊止。原方再进1剂而愈。
按 本例为热极生风之候,惊厥频作,熄风止痉,应视为当务之急;身热炽盛,疏表泄热,不失为治病之本。“急则治标”,痉暂解必将再作;“审因治本”,热邪去则痉自平,必标本并治,始能挽其狂澜。方用蝉蜕、全蝎为散,以熄风止痉。蝉蜕善疏风热,又能平肝定惊,用于外感高热抽风最为合拍;全蝎“独入厥阴”,为“风家要药”。据《沈氏尊生方》“蝉蝎散”(蝉蜕、全蝎、生南星、甘草)去南星、甘草,用治阳证急惊风甚验,加用银花、连翘、钩藤、碧玉散煎汤为饮,意在表里两清,潜熄并用。
前胡白前同用 下痰止咳效佳
曹某,女,1岁。感冒后咳嗽缠绵不愈,咳则面红气急,呛吐饮食、黏痰,寐时喉间有水鸡声。舌红、舌中根见淡黄薄腻苔,指纹紫滞,脉数。咳时无面紫腰曲及鸡鸣样回声,非顿咳也。证属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治以下痰止咳,二前汤主之。
处方:前胡、白前、杏仁各4.5g,桔梗、橘红、生甘草各3g,法半夏、黄芩各4.5g,浙贝母6g,枇杷叶9g(包)。2剂,水煎服。药后咳减大半,原方继服2剂,咳已。
按 本例为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所致之咳嗽。前胡白前专主降气下痰,气降痰消则咳逆自愈。前胡微寒,白前微温,二药相伍,其性平和,小儿咳嗽无论新久、寒热均可投之。加杏仁、橘红、甘草、桔梗、黄芩、贝母、枇杷叶等药,其肃肺降气、化痰止咳之效尤佳

小儿血尿

 (2022-02-25 13:01:30)[编辑][删除]

 

     儿科临床上典型的急性肾炎明显少了,而小儿显微镜血尿常常遇到,病儿做了很多检查,往往疲于奔波,显微镜血尿仍反复出现,其实病儿安静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小儿血尿是指尿中有超过正常量的红细胞,在尿沉渣镜检中,红细胞>3-5个/高倍视野。
     临床上根据病因分为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两大类。
     肾小球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病中呈现单纯性血尿的最常见病理类型,约占60%-70%,小儿大多预后良好,但也有l0%-20%IgA肾病患者发展为慢性肾衰(CRF);急性肾炎,其中包括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及迁延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性肾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如家族性良性血尿(薄基底膜肾病);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运动后一过性血尿。
     非肾小球性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以外的泌尿系统:多见于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结石。泌尿道结核。特发性高钙尿症,24小时尿钙测定>4mg/kg或尿钙/尿肌酐>0.2。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挑夹现象)。先天性泌尿道畸形,如肾囊肿;尿道梗阻积水;膀胱憩室;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反流性肾病。先天性肾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瘘;血管瘤。药物所致肾及膀胱损伤,如磺胺类、庆大霉素、环磷酰胺等所致;泌尿道肿瘤;外伤;异物。肾静脉血栓。
     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的血尿,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家长一旦发现患儿有血尿,首先要确定血尿的性质,假性血尿摄人含大量人造色素(如苯胺)、食物(如蜂蜜)或药物(如大黄、利福平、苯妥因钠)等可引起红色尿,新生儿尿中排出较多的尿酸盐时也可呈红色,某些食物或蔬菜中的色素,潜血试验及镜检红细胞均阴性。血尿应以镜检为标准,判断血尿来源可用肉眼观察、尿三杯试验、尿常规检查、尿红细胞平均体积、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尿红细胞形态等检查,还要结合蛋白尿、临床情况(如浮肿、尿少、高血压、尿培养、肾功能及B超、X线等器械检查等相关检查),如为肾性血尿。均需静卧休息(用药要特别谨慎),并即刻到医院检查,要结合其病史及体检进行综合分析。

医儿歌诀

 (2022-03-30 09:34:45)[编辑][删除]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颏属肾,左肝右肺两腮前。鼻乃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

  白者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阴阳判,赤者胃热白者寒。虫积唇内生白点,疳气鼻燥体态干。

 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抱出贪凉欲赴冷,此乃内热使之然。

 若是当风即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鼻冷疮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渴,纹沉食积是真诠。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稍头冷,便是惊风一例看。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一定是伤寒

 中指微微独自冷,定然麻痘恐相缠。复看指纹记歌诀,浮沉色气审的端。

 要看指纹风气命,三关内推细心研。三关寅卯辰部位,病之吉凶在此间。

 初起风关病无碍,气关纹现恐缠绵。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命难全。

 指纹何故浮然样,邪在皮肤病易蠲。忽而关纹沉沉状,已知入里病盘旋。

 身安脉纹红黄色,紫脉为热红伤寒。青主惊风白疳疾,三关见黑命恐难。

 伤食弯外青兼紫,脉纹弯内是风寒。腹痛纹入掌中里,色淡气弱禀先天。

 关纹滞涩皆因积,邪遏阴营卫气连。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

 复诊掌后关中脉,浮沉迟数审的端。七至八至为数热,四至五至为迟寒。

 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内潜。数脉六至腑有热,迟脉三至主脏寒。

 浮而有力风与热,无力气需宜培元。沉而有力痰食积,沉而无力气滞间。

 迟而有力痛难禁,迟而无力是虚寒。数而有力本实热,无力疮疡恐熬煎。

 若要分别阴阳证,气息冷热用手探。口中气热小便赤,舌黑必燥下为先。

 气微便清手足冷,参芪桂附妙如仙。再看胸腹坚与软,虚实此中可细参。

   脾胃本虚中气弱,四君六君选用焉。此是儿科真妙诀,神而明之世称贤。

 云:小儿指教,但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用之不尽矣。

名医名方小儿风热感冒方

摘自2022-2-24中国中医药报
张炜,男,1962年出生,主任中医师,南阳理工学院兼职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8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儿科工作37年,潜心于仲景学术研究,致力于中医儿科经方临床应用研究。
组成:葛根20~30g,桑叶6g,蝉蜕4g,荆芥6g(后下),薄荷6g(后下),浮萍4~6g,连翘10g,生石膏20~50g,甘草6g。(以上为体重15kg小儿用量,临证随年龄、视病情增减。)
功能:辛凉解表,疏风散热。
主治:小儿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发疹性疾病(麻疹除外)等证属风热外袭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饭前30分钟服。
方解:小儿风热感冒方是张炜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方,适应证是发热、自汗,咽弓红赤,脉浮缓或浮数,证属风热外袭者。该方是张炜伤寒温病汇通观点的重要体现。此方由大青龙汤变化而来,用荆、薄、浮萍代替麻、桂、生姜,变辛温解表、甘凉清热为辛凉解表、甘凉清热,依然是表里双解之剂。葛根解太阳肌热,“葛根为君,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附翼》),黄元御又谓其“生津止渴,清金润燥,解阳明郁火”(《长沙药解》)。《伤寒论》说“伤寒脉浮滑,白虎汤主之”,方中“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陶弘景谓其“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名医别录》),故用石膏清阳明之火、除烦止渴。荆芥性辛微温,可解表散风;浮萍、桑叶、蝉蜕、薄荷一众发散风热之品,可助葛根解肌透表,共奏发汗退热效用。浮萍宣散风热又不伤阴,施今墨谓其“可令外邪从汗、尿两途而解”(《施今墨对药》),张寿颐谓其“轻浮最甚,故上宣肺气,外达皮毛,发汗泄热,下通水道”(《张山雷医集•本草正义》),加连翘、甘草以清热败毒。
加减:热毒盛者,咽喉红肿,加桔梗、金银花、牛蒡子;便秘者加大黄或合升降散;脉中取弦细微滑者,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尺脉微者,加玄参;内热炽盛,体温甚高或将会出现高热(患儿烦躁、前额越摸越热、咽腔红肿、老红舌、脉滑数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30~50g。
医案:赵某,女,2岁。代主诉:发热3天。受凉而病,发热较重,汗出不畅,热峰39.4。诊见患儿精神萎靡,鼻塞,流涕,颜面红赤,咽部红而不肿。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风热外袭,肺气失宣。予风热感冒方加减:葛根20g,桑叶6g,菊花6g,蝉蜕6g,浮萍6g,荆芥6g(后下),薄荷6g(后下),连翘10g,淡豆豉10g,焦三仙各10g,芦根30g,甘草3g。3剂,水煎服,药后患儿涕止热退。
(南阳张仲景医院 郑亚飞 黄亚攀 张炜 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