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风拂面莫沉醉风邪伤人最可畏——诗词中的“风”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2022-03-16 13:41:32)

——诗词中的“风”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摘自2022-3-14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陌上清明近,行人难借问。风流何处不来归,闷闷闷。回雁峰前,戏鱼波上,试寻芳信。
夜久兰膏烬,春睡何曾稳。枕边珠泪几时干,恨恨恨。惟有窗前,过来明月,照人方寸。
这首《醉春风》是宋代无名氏的作品,描写春日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词牌《醉春风》的本意即吟咏、沉醉于春风之中。但中医认为,风为六气之一,如果风气淫盛,伤人致病,则为风邪。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古代诗词中也多有反映。
风为阳邪善行变
“疾病之所生,风寒燥湿毒。浸淫侵脏腑,脉络起丝粟。”(宋代舒岳祥《赠医博士范心斋》)这首诗将风作为导致疾病的首要因素。风邪为病,以春季多见,但终岁常在,四季皆有,其伤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证。风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六淫之首”。风还是“内生五邪”之一。风气内动,指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机变化。风气内动多由于阳盛而亢逆,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所制所致,其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又称“肝风内动”。
“一床方丈向阳开,劳动文殊问疾来。欲界凡夫何足道,四禅天始免风灾。”(唐代白居易《答闲上人来问因何风疾》)这首诗描写因床处于阳位而患上风疾。风邪具有轻扬、发散、透泄、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称为阳邪。风性开泄,指其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体征。风邪易袭阳位,指风邪致病,常伤及人体属阳的部位,如头面、咽喉、肌表等。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感受外风而面部肌肉颤动,为风中经络;金刃外伤,复感受风毒之邪,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为破伤风。
“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甘从此后支离卧,赖是从前烂漫游。”(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枕上作》)这首诗描写突然感受风疾,血凝筋滞,卧床不起的情形。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性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如风邪中于头面,可突发口眼斜。
风为病长致病多
“此药神功别有情,专医肺里讴吟。治正水中金,教公免了,分外声音。伤重寒风并热冷,五般无复重侵。节色减财摄养,古今古今,性命来寻。”(金代王喆《菊花天•嗽》)这首词描写风寒等可导致咳嗽。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导致卫外功能失常,可出现多种病症。风邪袭肺,肺气失宣,鼻窍不通,可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涕;风邪袭表,伤人卫气,卫气不固,腠理疏松,可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风邪侵袭肌表腠理,营卫不和,可见风团、皮肤瘙痒等;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轻则肌肤麻木、口眼斜,重则肌肉强直、痉挛抽搐;风邪与寒湿相兼,侵袭筋骨关节,阻痹经络,可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风邪侵袭肺卫,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可见面睑、肢体浮肿。
“病骨怯风寒,懒纵江头步。江头归船多,奈我未得渡。自知年尚壮,颜发就衰暮。南峰山庐在,窗户掩高树。”(宋代董嗣杲《畏风》)这首诗描写诗人患有骨病,不堪风寒交相侵袭,故在家中静养的心情。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其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寒、湿、暑、燥、热等邪,往往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从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发病机率最高,风邪可伤及人表里内外,可引发多种病症。
“春晴也好,春阴也好。著些儿、春雨越好。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孟婆合皂。”(宋代蒋捷《解佩令》)这阕词描写春日花红柳绿,却被风吹得满地狼藉,其中“孟婆”是古人对风的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致病最多,病情发展迅速,常致人死亡,如杜甫写的绝笔诗题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明初第一猛将常遇春因贪凉吹风导致“卸甲风”而暴亡。由于人“中风”后多产生遗忘症状,传说中的孟婆为鬼魂提供孟婆汤,饮用之后便会消除记忆。受其影响,民间逐渐将孟婆(风)神话为奈何桥边的“死神”。风疾如此恐怖,故诗人在风疾痊愈后会写诗庆贺,如唐代元稹《酬李六醉后见寄口号》:“顿愈关风疾,因吟口号诗。文章纷似绣,珠玉布如棋。”
诗中头风故事多
“王大曹瞒伎俩均,华佗郭璞枉危身。传君秘诀君牢记,但道君侯是贵人。”(宋代刘克庄《赠梅岩王相士二绝其一》)这首诗用了曹操请华佗治疗头风,华佗希望通过开颅手术将疾患彻底治愈,曹操却疑心将其杀害的典故。风邪易袭阳位,故头风是常见疾病。头风病是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内经》称之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为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证治准绳•头痛》曰:“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阳虚已宜病,冬疠复参同。老耳时吹雨,羸躯未可风。昔针空自验,今檄竟谁工。制帽狐皮在,儿童勿笑翁。”(宋代周孚《头风》)头为神明之府,“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能上注于头,凡能影响脏腑之精血、阳气的因素皆可成为头痛的病因,故诗中说“阳虚已宜病”。风寒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是导致头风的重要病因病机,故诗中说“冬疠复参同”。“昔针空自验”是说当年华佗用针灸治疗曹操的头风,曾经取得很好的疗效。“今檄竟谁工”是说当曹操头痛难忍时,读了陈琳的《讨曹操檄》后,惊出一身冷汗,头竟然暂时不痛了。“制帽狐皮在,儿童勿笑翁”是说作者带上狐皮制作的厚实帽子,避免风寒袭脑,虽惹儿童嘲笑也不介意。
白居易也是一位头风患者,在他的诗歌中多有描述。如《达哉乐天行》:“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新亭病后独坐,招李侍郎公垂》:“头风初定后,眼暗欲明时。”《九日寄微之》:“眼暗头风事事妨,绕篱新菊为谁黄。”《病眼花》:“头风目眩乘衰老,只有增加岂有瘳。”可见白居易的头风主要表现为眩晕,并且伴有严重的眼疾。《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肝血充足,肝气调和,循经上注于眼目,则目能视物辨色。如果肝阴、肝血不足,肝血不能上注于目,则出现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等眼部疾病;肝阴虚不能制阳,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就会出现眩晕症状。由此可见,白居易的头风,很可能是老年肝肾阴虚,肝风内动上扰清窍所致。
其他风疾亦入诗
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如风、寒、湿三邪杂至而引起的痹证,如果风邪偏盛,可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称为“行痹”或“风痹”。《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风痹是一种常见疾病,诗词中也多有描写。如唐代包佶《近获风痹之疾,题寄所怀》:“疾走机先息,欹(攲)行力渐烦。无医能却老,有变是游魂。”宋代苏辙《记病》:“侵寻作风痹,两足几蹒跚。”清代赵翼《将至台庄忽两臂顿患风痹》:“陆程正拟上征鞍,忽中风痹两手挛。”清代查慎行《病风》:“香山临老愁风痹,昭谏多时患臂挛。”皆是描写患风痹后肌肉、筋骨、关节出现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形。
有通过饮食宜忌来减轻风痹症状的,如宋代楼钥《陈表道惠米缆》:“平生所嗜惟汤饼,下箸辄空真隽永。年来风痹忌触口,厌闻来力敕正整。”有通过服药治疗风痹的,如宋代张耒《瓜洲谢李德载寄蜂儿木瓜笔》:“蜂儿肥腻愈风痹,木瓜甘酸轻病股。”有通过外治法治疗风痹的,如苏辙《北堂》:“今年得风痹,摩膏沃椒汤。”改善阴冷潮湿的生活环境,避免外邪入侵,也可预防和治疗风痹,如白居易《春暖》:“风痹宜和暖,春来脚较轻。莺留花下立,鹤引水边行。”苏辙《除日》:“脾寒服药近方验,风痹经冬势渐微。”
“横风疾雨为花厄,霁日暄风又不禁。我欲小施调燮手,酌中寒暖半晴阴。”(陆游《戏赠园中花》)风邪为病,具有病证范围较广、变化为快的特点。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春季是风邪致病的高发季节,更要避免风邪伤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